如何真正做好海绵城市建设

2024-05-18 19:12

1. 如何真正做好海绵城市建设

首先要从理念上融入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在“收”时,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放”时,可将蓄水放之所用。因而,建材业企业必须扭转在产品设计、开发上的理念,像“海绵”那样吸收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技术、新工艺,突破旧的建材生产、消费模式,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研发出更多新产品、新材料,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多“海绵体”、“海绵材”、“海绵料”,将更多过去“坚硬”的建材变成“柔软”的建材,实现雨水在城市的积存、渗透、净化,为更多城市铺上柔软的海绵新装,为祖国河湖、湿地、坑塘、沟渠创造出更多生态经济。
  其次要从行动上抓好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能否建好、能否推开,关键在行动,而行动的突破口在试点城市。目前,经过全国130多个城市的有力竞争,有16个最终获海绵城市的资格,按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的专项资金补助政策,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因而,建材业企业如何在这些试点城市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非常重要。眼下,最有必要做的工作,是围绕海绵城市建设的真实需求,展开市场调研、研发、技术、产品、服务,以建筑、社区、道路、绿地、广场等建设为载体,形成近期、中远期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同时在比较容易做到的地方和领域进行突破。如在道路、广场可优先采用透水铺装等,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尽快形成规模效应,以试点项目为突破口,示范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最后要以改革创新促进海绵城市建设。
  现在看,建材业企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比如投融资问题、标准化问题以及如何与城投公司结合将建材业融入当地海绵城市建设当中等等,这里面,既有政策支持,也有行业引导,如果建材业融不进规划一张图,靠不近建设一盘棋,接不上管理一张网,很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市场,见不到预期的效果,建议产品比较松散的建材业企业,与城市建设部门绑成紧密的“联合体”,共同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开发或运营管理,同时鼓励有实力的科研设计单位、建材企业、部品制造企业与金融资本结合,组建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总承包等方式统筹组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发挥整体效益。
  需要提醒的是,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单纯地提供建材产品,而是重点提供研发、技术、维护和后期服务,尤其是新的投融资服务,发挥PPP模式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真正使海绵城市建设有创新、有联动,更好更快发展。

如何真正做好海绵城市建设

2. 如何做好海绵城市建设

建设“海绵城市”,意味着被水泥硬化的“铁壳城市”,将逐渐变得可自由呼吸、自然吐纳。让城市生态水系统能够像海绵一样呼吸,告别“逢雨看海”的尬尴。佘年说,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他给记者打了个比喻,“这就像高速公路,车流一多,就塞车。雨水也是一样的道理。”
  江苏省住建厅城建处副处长何伶俊告诉记者,从技术角度讲,江苏每年降雨量大概1100毫米,70%-85%要求被蓄滞,而不能被排出。今后规划上将对此加以控制,地块出让时径流量、透水路面等都将作为要件写进去,开发前后地块排水量须持平。如此一来,既不增加市政管道的压力,也会达到滞留洪峰的效果,还可避免马路的“开膛破肚”。
  何伶俊说,建设海绵城市,将对传统观念带来冲击和挑战。以往城市排水,靠的是管渠、泵站等设施,追求“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而海绵城市则以“慢排缓释”、“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记者了解到,现在全国很多城市跃跃欲试,都在积极探索建设海绵城市。但真正建设好海绵城市,并非易事。
  雨水都去哪了?揭秘“城市样本”
  如何打造“海绵城市”?镇江已经进行了先行先试。5日,记者跟随专家组来到镇江市金山湖路。道路两旁,不见传统雨水管道,没有分隔绿化带,取而代之的,是3.5米宽、0.2-0.3米深的植草沟和植被组成的自然排水系统。
  镇江排水管理处处长胡坚告诉记者,看似普通,实则植草沟下暗藏玄机,路面下,采用了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雨水罐等低影响开发措施。胡坚说,雨水会通过路牙开口进入植草沟,下渗进入透水盲管,然后通过雨水过街管排入河道水系,超渗雨水通过雨水花园内的溢流井进入雨水管然后排入河道水系。排水、蓄水、净化,既排涝,又排污,一举多得。

图为镇江的下凹式景观公园
  镇江此类“巧招”着实不少。周湾路人行道、江二社区都在改造中。而在观塘路,记者看到,此处景观公园是“塌陷”的下凹式,不像与道路平行或高于地面的普通公园,“它不仅仅是公园,还是应付超标暴雨区域防涝蓄洪和行洪设施,调蓄能力60万立方米。”。
  镇江市规划设计院市政分院院长赵江告诉记者,“它们可不能小瞧,透水材料、孔洞、凹陷的‘雨水花园’都能起到收集、净化雨水的作用。而去年几次大雨,我们现场考察,没发现任何积存。”雨水最终去哪儿了?赵江说,一部分下渗、补充、涵养地下水,一部分在“海绵体”饱和后依然排到水体,但经过层层渗透,水量减少、水质也得到净化。镇江市副市长雷志强说,目前,镇江因地制宜已做成十几公里生态道路。新路都按上述标准建造,对老路则进行改造。建生态道路比起原来的扩建管廊,投资节约30%—60%。到2017年底,镇江22平方公里试点区全面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5%以上,排水防涝标准达到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60%。
  来自美国的景观建筑师协会执行董事肖恩?奥马利,给记者讲述了另一个鲜活案例。2009年,他曾在中国主持过顺德水乡改造项目,他认为公司能中标主要原因是“尊重现状,挖掘当地特色文化”。顺德是岭南著名水乡,水网密布,肖恩提供的方案是恢复顺德原来的河道水网,恢复它原来的生命力,水网打通后,不仅可以蓄水防洪,水网相连,恢复过往的生态、岭南水乡特色。项目建成后,市民都高兴地说:“岭南文化又回来了!”谨防“简单化”,也要防止“够不着”“海绵城市”并非一蹴而就之事”,美国加州注册景观设计师,旧金山美院教授张志维告诉记者,美国花了近25年时间,投资20亿美元,在一步一步慢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单纯地挖几条水沟、建几个景观”。佘年担心国内很多城市做“海绵城市”时,陷入误区。
  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郑潇在中国宁波、顺德做过多个项目,她告诉记者,“实际上,建设海绵城市,渗透在诸多环节细节,既要防止过于简单化,也要防止够不着”。
  镇江市规划设计院院长赵江也有同感,他在论坛主讲时说,镇江做海绵城市,几乎没有大体量工程,有的都是细微之处的变化。“打造海绵城市,并不是推翻一切重来,而是与传统相结合,对现有资源重新调整。”
  郑潇感触地说,“中国城市发展速度太快,一些地方丢了很多原有的文化特色,太可惜!我们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要尽量保留一个地方的‘魂’”。
  让蓝图变成真正的美景,还要靠落实。郑潇经手多个中国项目,最大遗憾是“前期规划设计都很好,但落到实处,施工过程,却因造价、施工单位而被‘腰斩’”,在她看来,想要将完美的海绵城市打造出来,还需要严格的监管,不留遗憾。肖恩?奥马利说,海绵城市建设的出发点,不仅仅是防涝排洪工程,还要增加城市的趣味性,让市民参与进来,给市民提供休闲新场所。
  上世纪九十年代,肖恩曾主持过美国休斯顿“海绵城市”项目。他掏出手机,给记者展示改造后的河道:两岸绿树依依,房屋林立,金发碧眼的姑娘在跑步,小孩子在玩耍,河渠里,床岸铺满了绿色的花草。谁能想到,项目改造前,“这里根本没人来,除了排污水,基本是废弃的。”
  该项目位于休斯顿三角洲地带,每年都饱受洪水之苦,休斯顿政府起初的设想,也是“简单”:将近500公里河道拓宽两倍。但肖恩所在的SWA设计师说,“不要拓宽,而是尊重它本来的样子。”
  “改造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从市中心开始改造,一路往郊区,近500公里河道由废变宝。沟渠由直变弯,减轻河流压力,河道两岸打造成了四季风景线。而河底种上净化植物,将河床变软,不仅吸水、美观,还减少污染问题。
  “如果只是从技术层面来做,当然能做到防洪、收集雨水功能做到,但它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很难开发出来,这应该是一个综合体系,不仅仅是一个工程。”佘年告诉记者,海绵城市建设,其实更需要“中医方法”,需要多部门协调,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价值综合考虑,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记者发稿前获悉,与会的中、美、英、德等国500余专家,通过了《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镇江宣言》,达成包括加快推进城市排水系统由灰色方案向绿色方案转型、加快实施城乡生态修复等六条共识。记者相信,强有力推进,未来的城市会像海绵一样“会呼吸”,真正建一座人与山水湖林相融的生态园。

3.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扩展资料:
海绵城市有几大特点:
天上下的雨尽量就地消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蓄水。有地表蓄水如水库和湖泊。有地下蓄水如透水路面和地下水窖。
流出本地的水流必须是清澈如甘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污水治理。本地所产生的污水必须在本地治理。不能把治理污水的负担留到下游。
留在本地对地表蓄水和地下的蓄水必须加以重复地高效地利用。
每个海绵城市的区块要尽量满足本地所有的用水需求。
逐渐提升海绵城市的生态环境功能。
海绵城市的理想目标就是将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新兴的青山绿水,使得海绵城市返归为自然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海绵城市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4.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嘉兴建设海绵城市的举措
早在2011年,国家水专项办公室把嘉兴列为示范城市,并设立了“河网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与生态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研究课题,该课题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服务于嘉兴建设海绵城市。
在四年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对嘉兴市水环境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取得了一些关键技术突破并获得技术专利授权,编制了《嘉兴市城市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导则》等技术导则并发文实施,建成了晴湾佳苑、蒋水港绿道、湘家荡东外环河绿道、嘉兴植物园和勺园生态停车场等低影响开发示范工程。在课题组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嘉兴市建委在低影响开发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基本形成规划—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一整套体系来保障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落实。
在规划层面,已经把低影响开发要求纳入到《嘉兴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在设计层面,已经发文实施了《嘉兴市城市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导则》,并即将发文实施《嘉兴市分散式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技术导则》和《嘉兴城市绿道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导则》,正在编制《嘉兴市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标准图》。在施工和养护管理层面,正在编制《嘉兴市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施工、验收、管理养护规程》。

5. 海绵城市建设思路?

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以荆州市为研究对象,探讨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
前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例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下垫面硬化比例不断增加,明显改变了城市的水文、水力特性;加上过去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的城市排水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针对这一严峻的问题,我国政府提出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并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应对各种自然变化等方面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在降雨时,通过存储、下渗、净化等途径将雨水存留或利用,从而补充地下水资源;在城市需要水时可以将存留的雨水释放,统筹完善水文循环系统性,以应对长期复杂的人工及自然环境。
2“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下称《指南》),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本底。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②运用生态的手段修复、恢复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系、湿地等其他自然环境;③低影响开发。控制合理的建设开发的强度,以对城市环境生态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在城市中留存足够的生态建设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下垫面的比例。
3荆州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
3.1生态基底保护———划分海绵城市禁建区、适宜建设区
以荆州市城市发展大格局入手,以市区1576km2作为研究本底空间,为了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系统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科学性,防止城市建成区的无序蔓延,初步形成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集中成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郊野公园、主干河流、水库及湿地、生态廊道和城市绿地等均被列入基本生态控制线之内,构成城市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海绵城市建设的适宜建设区域在中心城区480km2,即中心城区建设用地102.5km2的基础上,纳入外围组团,形成由规划二广高速公路、318国道、长江、江汉运河、镍业南路、上海大道、沙公高速公路、沪蓉高速铁路及长湖围合的区域,也是中心城区城市增加边界,构筑了荆州市“中心城区+外围组团”的发展模式。
3.2生态
3.2.1垂直式渠化断面改造垂直渠化断面改造方法分为两种,分别是改造成斜坡式生态断面以及垂直式生态断面。垂直断面改造为斜坡断面:改造河段水面较宽且周边有一定用地,主要是破除垂直挡土墙,修整斜坡断面,栽种滨水植物形成自然护坡。垂直断面改造为垂直生态断面:改造河段水面较窄且临驳岸常水位深度不大于0.8m区域,临垂直驳岸放置种植土竹筐并种植水生植物,丰富岸线景观层次,且具有一定净化水质作用。3.2.2斜坡式渠化断面改造改造河道断面为斜坡式,要求较高的亲水性和景观要求。改造方案为自然生态护坡,坡面栽种滨水植物。
3.3低影响开发——落实年径流量控制率目标低影响开发的核心理念是对雨水径的源头进行控制,从而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状态,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LID的主要设施包括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等雨水渗透、滞留设施。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目标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鉴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因此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低影响开发的首要控制目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径流控制率的要求,确定荆州市年径流控制率目标为≥70%。
确定目标后,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进行分解,参照《指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荆州市各海绵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以75%为基础,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或改造的难度调整指标值。对于未建设用地占比较大的区域,建筑密度适中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或改造难度小,可适当提高指标值;对于已建设用地占比较大的区域,建筑密度较高的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或改造难度大,可适当降低标准。按如上标准确定各分区控制目标,如表1所示。通过加权平均,中心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1.7%,规划区内建设用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3.8%,满足70%控制要求(见图4)。
4结束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仍处于探索研究的初级阶段,其建设内容也扩展至城市内涝治理、黑臭水体、雨污分流等城市水系统问题,规划设计人员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设计、技术方面的优势,多专业融合,充分考虑保护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设计更多城市海绵体,营造生态文明的宜居城市。
以上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海绵城市建设思路?

6.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扩展资料:
海绵城市有几大特点:
天上下的雨尽量就地消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蓄水。有地表蓄水如水库和湖泊。有地下蓄水如透水路面和地下水窖。
流出本地的水流必须是清澈如甘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污水治理。本地所产生的污水必须在本地治理。不能把治理污水的负担留到下游。
留在本地对地表蓄水和地下的蓄水必须加以重复地高效地利用。
每个海绵城市的区块要尽量满足本地所有的用水需求。
逐渐提升海绵城市的生态环境功能。
海绵城市的理想目标就是将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新兴的青山绿水,使得海绵城市返归为自然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海绵城市

7.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1、尽快实施河渠拓宽分洪工程。区内支渠、斗渠、农毛渠等渠系发达,纵横交错。拓宽部分河渠,将江安河、杨柳河的水通过新开渠道引入金马河、达到快速泄洪目的。    
2、根据区规划,重点打造鲁家滩、汪家湾、康家浩等生态湿地公同,辅以滨河绿带建设,增大水涵养能力和生态效应。  
3、加快黑臭河渠整治。加大整治力度,排查全区黑臭水体,逐一编制整治方案,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力争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4、暗渠改明渠。对区内存在的少部分暗渠进行见天改造,把灰色设施逐步变成绿色设施。
5、加大河道整治。对现有的河道整治时,不要把河床变成硬铺装,河道的功能就是涵养地下水质,渗透下去。及时清理河床的淤泥,保证河道清洁。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要制定一个适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架构,因此要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设计,从整个的政策法律体系、以及具体的财政税收政策、还有整个行业产业的管理、以及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甚至到技术人才的培养,整个社会的参与程度等都需要通盘考虑。
2、要借助水资源管理体系改革机遇,根据海绵城市建设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
3、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因此有必要引入创新技术进行城市建设,如在污水处理问题上可以加强对雨水的收集和净化,可以采用一些生物净化的办法,或者通过对雨水的过滤来净化雨水,达到雨水回收的目的,可以建立一些制度来实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绵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8.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015年4月2日晚间,根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根据地区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1] 国家住建部6月10日下发文件把三亚列入城市“双修”、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