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战死,孔明为啥坚决反对伐吴呢?

2024-05-18 17:31

1. 关羽战死,孔明为啥坚决反对伐吴呢?

刘备可以称得上历史更替种种帝王中的"贤主"了,面对和他一同发家并结拜为兄弟的张飞与关羽,他一直非常照顾和重用,即使张飞与关羽的才能并不足以担任当时的重任,可是刘备仍然推心置腹将他们放在第一位。比起其他帝王上位后的兔死狗烹,刘备真的好上太多了,可是这种好在面对当时纷争战乱的天下,这种心性并不能起到好作用,甚至结果恰恰相反。
关羽为人高傲,不喜欢与他人结交,故此不擅长合作,当他孤军陷入五国包围的时候,便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关羽被东吴将领一刀斩杀的消息传到张飞与刘备耳中的时候可谓是晴天霹雳,二人又气愤又悲伤,便在极端情绪下准备为关羽报仇雪恨。

人在极端暴怒的情绪下往往干不成大事,反而正事还因为这种情绪被左右,张飞就是在这样的愤怒下发誓要立即为关羽报仇,于是下令要打造盔甲,因为冲动,张飞下达了自己也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三天打造十万副。张飞的属下范强与张达在此之前就因为一些小事被张飞嫌弃踢打,故此早就对他怀恨在心,这次张飞需要打造盔甲的事情成了导火索,因为完不成任务要遭到张飞的毒打,二人故此合谋下毒害死了张飞。

面对两个兄弟的死亡,一个被砍头,一个被下毒,刘备悲愤交加,誓要为兄弟报仇,于是下令欲要东征,可是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现在天下动荡不安,各个阵营对他们虎视眈眈,如果走错一步,他们多年一步一步创下的基业便会毁于一旦,后果不堪设想。

五虎将之一的赵云上谏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看法,他认为要打吴国便要先攻下魏国,诸葛亮这时也加入劝阻刘备东征的行列中,他认为若是东征攻打吴国,能不能打得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们两国多年的盟友关系会因此而破裂,魏国这时候肯定也不会闲着,无论是联合起吴国一起反打还是自己一国攻打过来,都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局面。
可是在这些忠臣冒死劝谏后,刘备依然不管不顾,甚至连黄权对他进攻吴地的建议都没有采纳,便亲自率兵从山间穿过山脉,进军东方的吴国。这时吴国也不傻,军队首领陆逊迅速地推断出了局势,分析利弊之后用一把火就将刘备还在山中行驶的军队烧了个七七八八,若不是最后赵云率军接应,恐怕刘备还没有成功复仇,便会死在山中。

刘备的战略被吴国的将领看穿后反将一军,也被魏国的曹丕轻视不屑,只有诸葛亮在看穿一切后差遣赵云救驾,保住了刘备的性命。可是其他的将领并没有刘备这么幸运,他们

有的战死牺牲,有的被火烧死,甚至出现了叛逃投降的人,刘备又气又恼,却也内疚自责,若不是他在冲动之下的错误战略,怎会让蜀国的兵力将领损失惨重?
刘备虽然这次领军失利,心中却仍挂念关羽张飞二人,可是他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住了,病入膏肓后将所有的军事政治权利一并交给了诸葛亮,并嘱咐他要照顾辅佐好刘禅,可当时刘备对诸葛亮还是有点提防之心的,于是套问他话,并说要是刘禅无能可以取而代之。
这些话看似是刘备对诸葛亮的全部信任,实际上仍然带着他的试探,可即便是如此,诸葛亮对于唾手可得的权势依旧不屑一顾,如同他曾经说出的那般,在刘备去世后他竭尽所能辅佐刘禅,亲自北伐,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出师表》,故此刘禅等人都将诸葛亮视为亚父,可见诸葛亮的地位之高。
诸葛亮从隆中修行数年开始,便不羡权势,在早年与刘备打拼江山的时候,也不求任何身份地位,这些都源于诸葛亮有着一颗救世之心,他的野心说小可以放弃金钱权势,大到可以包括所有苍生,整个天下,他想让所有百姓过上安居乐业,和平宁静的生活,如此便够了。
所以无论是在从前的隆中修行,还是到后面的谋策略打天下,诸葛亮都最严格地要求自己,以大局为重,修身养性平定天下,这便是诸葛亮最真挚的执念。
以诸葛亮的才智,他绝对站的比所有人都远,看到的比所有人都多,可是他面对权势不为所动,选择了天下苍生,坚持北伐,一直到老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关羽战死,孔明为啥坚决反对伐吴呢?

2. 关羽战死,孔明为啥坚决反对伐吴?

刘备可以称得上历史更替种种帝王中的"贤主"了,面对和他一同发家并结拜为兄弟的张飞与关羽,他一直非常照顾和重用,即使张飞与关羽的才能并不足以担任当时的重任,可是刘备仍然推心置腹将他们放在第一位。比起其他帝王上位后的兔死狗烹,刘备真的好上太多了,可是这种好在面对当时纷争战乱的天下,这种心性并不能起到好作用,甚至产生了恰恰相反的结果。

桃园三结义的经典故事大家也是耳熟能详了,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的友情也是令很多人称羡不已。因此在关羽战死沙场,张飞也意外死于下属之手后,刘备不仅是十分痛心,更在计划着为他们二人报仇,想要先攻占吴国。但这个主意一提出来就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这当中就包括诸葛亮。

诸葛亮当时一直在向刘备分析时局,认为如果贸然向自己一直以来的盟国出击,会破坏多年以来的合作关系,影响三国间的局势变化。且从蜀国当时的国力来看,在短时间内也很难一举攻下吴国,容易给魏国提供掠夺本国的时机。于情于理,攻打吴国都不是当下最好的举动。要知道以前的刘备是十分听信孔明先生的建议的,甚至是无条件地相信他。但在伐吴这件事上,刘备却还是一意孤行地决定亲自带兵出征。

的确结果也如诸葛亮预期的那般失败了。而刘备也是到临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和诸葛亮的心境可能一直不在一个水平。孔明先生的野心一直都不只是蜀国的安定或个人的得失,而刘备却更容易被自己的个人情绪所左右。这样看来天下第一谋士之称的诸葛亮野心一直都是整个天下啊。

3. 关羽战死,孔明为啥坚决反对伐吴呢?

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号章武。就在这一年,刘备打着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旗号征伐东吴。对于刘备伐吴,蜀汉内部其实是有争议的。
在这事上,诸葛亮坚决反对,他认为征伐东吴极为不明智,蜀汉应该与其联手,北伐曹魏,克复北方之后再谈其他。
不过刘备此次并未听从诸葛亮的谏言,而是在称帝后的第三个月,率精锐五万征伐东吴。

征伐初期,蜀汉方气势如虹,连下数城。就在这时候,治中从事黄权察觉出了一点不对劲,于是便劝谏道:“吴人悍战,而水军沿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黄权劝谏刘备,表示让自己带兵当前锋,刘备则是率领大军后镇即可。

对于这一万全之策,刘备并未采纳,他狠狠的训斥了黄权,随后,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
于是大名鼎鼎的夷陵之战就此展开,陆逊一把大火把刘备五万精兵烧的所剩无几,如果不是白毦兵站出来死战不退,恐怕刘备就要被陆逊生擒了。

此战,蜀汉损失惨重,不仅五万精兵损失殆尽,冯习、张南、傅彤,程畿、沙摩柯也战死了,黄权则是投了曹魏。经此一役,刘备一蹶不振,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将皇位传给了刘禅。
在临死前,刘备才察觉了其雄心,诸葛亮这个人是有大格局的,他的梦想就是匡复天下。所以对于任何事,诸葛亮的意见都是大局为重,而刘备不一样,虽是雄主,但有时候则是会感情用事。
在临死前,刘备才明白了这一点,可惜为时已晚。若是当年听从诸葛亮的意见,趁曹丕篡汉根基不稳伐魏,天下谁属犹未可知。

关羽战死,孔明为啥坚决反对伐吴呢?

4. 孔明在关羽战死后,为什么会坚决反对伐吴呢?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古人云:“君子报仇 十年不晚”


为何呢?因为此前,关羽已然在临沮被东吴将领斩杀。而张飞呢,也急于为二哥关羽报仇,急令下属打造白盔白甲,而且需要在3天内打造10万副。下属,范强,张达,自知不能完成任务,况且此前已经受到张飞的毒打,因而才在晚上趁张飞酒醉之时,结果了张飞的性命。
关羽战死,张飞又死于非命!这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个双重的打击,他誓要扫平东吴,为结义兄弟报仇。
其实早在关羽刚刚阵亡时,刘备便决定东征。然而,却受到了文武大臣的劝阻。文以诸葛亮为首,武以赵云为首。他们都劝告刘备,此时是蜀国最为艰难的时刻,倘若走错一步,那么敌人便有机可趁,多年所创基业亦将毁于一旦。


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这是赵云的见解,建议刘备先灭了曹魏,然后东吴方面就自然臣服,如果东吴那个时候再顽抗,直接今后攻打也将轻松许多,这是赵云的想法。同样的,诸葛亮当时统管蜀中政务,是文臣之楷模,他同样建议,甚至是以死相抗,数次刘备不要轻易伐吴,如果在这个时候攻打孙权,一来会破坏多年经营的联盟关系,二来曹魏亦会伺机掠取,不管是从何种方面考虑,始终都是劣大于优。
考虑到,整个天下的大局,包括:实力,兵力,将才,以及敌我矛盾关系,诸葛亮力劝刘备不要东征。因为,在诸葛亮看来,如果强行东征,对于蜀汉来说只有坏处,没有一点好处。


诸葛亮、赵云,虽然先后数次劝解,但是刘备最终还是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特别是在张飞被下属杀害后,刘备似乎成了脱缰的野马,不管谁劝都不管用,最终刘备率领5万余大军,向东吴开拔而去。
当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资治通鉴》记载得非常详细,治中从事黄权谏曰:“吴人悍战,而水军沿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此乃是黄权的劝告,黄权认为从秭归进击东吴,进容易,但是退非常难。因此,建议刘备让他黄权做先锋,先去打东吴,而刘备在后策应。


刘备呢,当即否定了黄权的建议!而是亲自率领将领,
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
东吴陆逊方认为,刘备缘山行军,败在旦夕。陆逊道:“备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从这个记载来看,刘备他哪里是懂打仗的料啊,还不听取,黄权、巴良等的建议。
最后刘备出征的结果,也非常简单了。陆逊,一把大火把刘备的兵马,烧得所剩无几!最后还是,陈到率领白毦兵拼死才救回了刘备的一条老命,加之赵云及时接援,刘备最后才能安然到达白帝城。
其实,在刘备摆下阵势时有3个人都发表了意见,第一人乃是陆逊,他认为蜀军依山下营,而且又用木栅修筑军营,此一点可着之兵也。第二个人呢,乃是曹魏的新主子,曹丕。
魏主曰:“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者乎?包原隰险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从此话来看,曹丕的兵法谋略似乎要强于刘备。刘备这个战略,的确是小学生水平,最可怕的是他还自以为高明得很。第三个人呢,正是诸葛亮。


当时,诸葛亮看罢刘备的营防布置图,立马差赵云,领兵救之。称,不日之后主公必败无疑,只是心中一阵懊悔…,所幸入川之时在鱼腹浦已经设下了巨石阵,也就是后来的八阵图。
当刘备兵败之后,陆逊率兵到鱼腹浦,看见此处杀气冲天,故而不敢再追。


由于此次出征的战将:冯习、张南、傅彤,程畿、沙摩柯
皆战死,黄权降魏。可以说此皆刘备之战略错误导致。刘备为此亦是自责不已!加之,备自觉愧对,关张二弟。很快刘备便病入膏肓了,在刘备临死之前呢,把蜀汉的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了诸葛亮,把皇位给了刘禅。
当然了,狡猾的刘备不可能就这么轻易地就把大权交给诸葛亮。首先,刘备对诸葛亮加以考验。对诸葛亮道,“君才10倍于曹丕,终能定大事者乃卿也!”,后来又紧接着,套问了一句,如果阿斗能辅佐就辅佐,实在是不行你就废了他。其实刘备敢说这样的话,是抓住了诸葛亮不会谋反。你想一下,当年诸葛亮下山之时,刘备穷得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诸葛亮呢,从来不计较,仍然跟随刘备四处征战。
诸葛亮当年的表现来看,在刘备心里孔明乃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合伙人。要不然,你换成
司马懿试试。如果,曹操在临死之前,跟刘备一样,说什么儿子不才,你司马懿可以取代他,我估计要是司马懿嘴快一点,当场就会答到:“诺!”。


因此呢,刘备在说话之前,绝对是稳重再稳重,深思再深思之后,才会以语言的方式说出来!在确定诸葛亮绝对足以之后,刘备才把蜀中大事全部交给诸葛亮。除此之外呢,刘备让刘禅和几个兄弟,都视诸葛亮如父。
其实呢,在刘备临死之时,他才发现诸葛亮这个人真正的野心!诸葛亮到底有什么野心呢?很简单,他的格局绝对是整个天下,而刘备呢,虽然说会考虑到整个局势,但是在大事面前仍然会以感情用事。加之不晓兵法,最终导致大败,留遗憾于千古。


诸葛亮真正的野心:
孔明先生,自下山之日起,他都抱着一颗救世之心。以自己出色的谋略,帮助刘备得到许多土地,城池,百姓。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诸葛亮都是以大局为重,绝对不会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也正是诸葛亮在46岁时才生子的原因。早年的所有经历,诸葛亮都拿来建功立业了,其目的是什么,还百姓一下太平天下!这其实,便是诸葛亮真正的野心所在,只不过呢,刘备临死才发现诸葛亮最真诚,最恳切的执念。
倘若,刘备当时,听取诸葛亮的劝解,我想三国历史走向定然会改变!如果,当时取魏,差一舌辩之士前往东吴,晓以利害,加上孙权本就有愧对之心,搞定孙权,与之继续联盟攻打曹操。相似会比较轻松,如果孙权配合从荆州出兵,蜀汉则可以从汉中出兵,如此一来,曹魏不败也会元气大伤。


那么有可能就会有小伙伴会问了,如果东吴突然反水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诸葛亮早就料到,他事先已经在永安,以陈到为督,统领上万白毦兵防御东吴。这万余人马,比起无当飞军来,作战还要勇猛,堪称是刘备的特种部队。有了这支部队,防御东吴,是完全可以应付的了…

5. 关羽战死,孔明为什么坚决反对伐吴?

关羽战死,孔明为啥坚决反对伐吴?刘备临死才发现诸葛亮野心 
提起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情节,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孔明先生的故事。诸葛亮作为蜀国中绝对的智囊,也是得到了刘备极大的信任。刘备甚至让自己的孩子,认诸葛亮作为义父,可见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但在关羽死后,在伐吴这件事上双方却产生了矛盾。
诸葛亮

桃园三结义的经典故事,大家也是耳熟能详了,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的友情,也是令很多人称羡不已。因此,在关羽战死沙场,张飞也意外死于下属之手后,刘备不仅是十分痛心,更在计划着,为他们二人报仇,想要先攻占吴国。但这个主意一提出来,就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这当中就包括诸葛亮。

诸葛亮当时一直在向刘备分析时局,认为如果贸然向自己一直以来的盟国出击,会破坏多年以来的合作关系,影响三国间的局势变化。且从蜀国当时的国力来看,在短时间内,也很难一举攻下吴国,容易给魏国提供掠夺本国的时机。于情于理,攻打吴国,都不是当下最好的举动。要知道,以前的刘备是十分听信孔明先生的建议的,甚至是无条件地相信他。但在伐吴这件事上,刘备却还是一意孤行地决定亲自带兵出征。

的确,结果也如诸葛亮预期的那般失败了。而刘备也是到临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和诸葛亮的心境可能一直不在一个水平。孔明先生的野心,一直都不只是蜀国的安定或个人的得失,而刘备却更容易被自己的个人情绪所左右。这样看来天下第一谋士之称的诸葛亮野心一直都是整个天下啊。

关羽战死,孔明为什么坚决反对伐吴?

6. 关羽战死后,孔明发现了什么?为何要坚持反对伐吴?

关羽战时候刘备准备东征,可是这个时候诸葛亮,考虑到天下大局,敌我关系,他劝刘备不要东征,因为他认为如果强行东征,对于蜀国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当时刘备的两个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离开人世,这对于刘备的打击太大了,他一时情急决定为兄弟报仇扫平东吴。
一、劝说刘备当时刘备在关羽阵亡之后决定东征,满朝的文武官员都不支持刘备的这个决定,他们都争先劝告刘备,让他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其中就不乏包括诸葛孔明。他虽是一个文臣,却又有武将的勇气,甚至用死去相劝,多次劝解刘备,走错一步就会功亏一篑,他认为当时的格局,并不是一个攻打吴国的好机会,这一来会破坏两国之间的联盟关系,还会让曹魏有机可趁,这些种种原因只会让自己国家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二、对待君王始终忠心耿耿虽然诸葛亮一直都在劝说,朝廷的官员也在劝说,可是刘备却不听他们的言语,一意孤行,最后落得差点丢失性命的惨败结局。他成功逃脱之后就感到十分的生气,跟他一起出战,将士们也都战死在了沙场上,这些使得他最终生了一场大病。临死之前,他把军政大权给了诸葛亮,把皇位给了刘禅,对于刘备来说,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孔明也没有辜负刘备对他的信任,不仅对刘备一直忠心耿耿,对待刘尚也是没有二心,一直都全身心地辅佐他们。
诸葛亮足智多谋,他的一生都在以大局为重,从来不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她遇到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都是老百姓,他用自己的谋略帮助刘备,这也表明了他真正所想要的,他想要给老百姓一个太平天下,刘备在临死之前才知道诸葛亮这么一个追求,所以刘备才放心把军权交给孔明,把刘禅交给他,才如此得信任他。

7. 关羽被东吴杀死,孔明为何还跟吴国结盟?

当初关羽在守荆州的时候,由于过于自信和骄傲,结果不但失去了荆州,还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当刘备知道此事之后,下定决心要替他报仇,杀掉孙权。结果最终他并没有如愿,反而在白帝城病死。所以这个任务自然就交给了孔明。
但是实际上,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反而还跟孙权联盟了。没过多久,孙权称帝了,这在大多数人看来肯定是不地道的,毕竟大家都觉得只有刘备才是真正流着皇室血脉的。大家都觉得孙权这样做直接就算得上是谋反了。
大家都觉得孔明肯定要跟东吴闹翻,并且还要解除盟约,但是孔明认为,既然称帝已经成为了事实,这已经不可改变了,那何不先跟吴国结盟,一起除掉魏国,最后再来除掉吴国呢?所以他立刻带上金银珠宝前去祝贺,并且还商量结盟一事。吴国当然表示欢迎,还热情接待了他们。当时很多人觉得诸葛亮这样做实在是太不忠义了。
虽然情势逼人,但是不管怎么样,也不能跟敌人做朋友啊。但是孔明这么做其实非常明智,他知道,一旦做了敌人,那么汉室永远都收复不回来了。迫于当时的形势,只有这么做才是最好的。因为当时的蜀汉实在是没有任何资源,国家土地也少,只能通过跟吴国结盟,依靠吴国来除掉魏国。
况且孔明这么做,并不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根据之前的赤壁之战,他们觉得只有联合抵抗才是最好的,因为魏国是最大的一个国家,军队也众多。即使当时心中有再大的怒火,也必须先放一放,否则成不了大事。他也着实是为了蜀汉的将来考虑的。

关羽被东吴杀死,孔明为何还跟吴国结盟?

8. 刘备为关张报仇伐吴为何不带上孔明?

刘备攻吴时不带上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要留在后方,主持国内事务。
  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都有过这个疑问,以诸葛亮的军事天才,当初要是让诸葛亮带兵攻打东吴,灭掉东吴后再打魏国,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不让诸葛亮去呢?
  原因有二:
  第一,历史上的诸葛亮治国上确实很好,但在军事上才能并不那么突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很大部分都是演义夸张的结果,所以历史上就没有诸葛亮非要参战的必要性了。
  第二,当时蜀国需要后方有他看守,辅佐刘禅,提供粮草补给。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