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有哪些?

2024-05-17 09:57

1. 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多,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各地有异,你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有哪些?

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有哪些?

2. 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哪些习俗

民俗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等。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对中国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源远流长绚丽多姿  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绚丽多姿的文化记忆。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  王全营(省社科院研究员):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民俗。中原是夏商两代和西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区。早在这个时期就初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礼仪制度,后来它们逐步演变为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  中原婚嫁礼俗最早出现在古代对偶婚末期和个体婚初期,至西周时期趋于完善,逐步形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在此基础上又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婚俗,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主要的婚俗。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  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等“耍社火”,如小年祭灶、岁末守岁、过年吃饺子、拜年,元宵点灯盏,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插艾叶,七夕观星乞巧,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  中原俗称春节为“过年”或“大年”。过了腊月初八,就开始准备年货。早在商周时代,祭灶王爷就是“五祀”之一。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王爷。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从东汉开始,中原人称之为“除夕”,这天,家家都要包饺子,而且包的越多越好;户户都要贴春联,这源于黄帝所创的桃符。初一都要吃饺子,主要取其“更岁交子”之义。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大年初一、初二是家族内的拜贺,初三之后是邻里和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中原民间元宵节活动内容丰富,规模盛大,素有“小过年,大十五”之说。正月十五点灯盏是元宵节重要的祭神祈福活动。  春节期间中原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等“耍社火”。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自秦汉以后,演变成为民间传统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并成为全国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中原地区长期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历来崇拜能呼风唤雨的龙神。传说龙在农历二月初二抬头升天,古代中原人便把这一天定为“龙抬头节”。这一天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一来祈求龙王降雨,二来祈福消灾祛毒。  祭祖扫墓是中原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一到清明,人们就拿着祭品到墓地烧纸点烛,祭奠先祖。清明这天,各家门头要插柳枝,男女都戴柳环。  先秦时期中原便有了端午节俗。中原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贴艾虎、悬菖蒲、饮雄黄酒等习俗,而且还流行一些消灾祛病、预防瘟疫的风俗。每到这一天,人们把采来的艾叶插在门上以避邪。 [/font][/color] [color=#000][font=宋体]有了人类,也就有了民俗。中原民俗文化与盘古神话、伏羲女娲神话、轩辕黄帝的传说共生、共长,不断地向周边地区辐射,中原民俗文化根系文化的特征十分突出。  张振犁(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大学教授):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原始性特征。民俗就其总的特点来说,是民族文化的根。一个民族它的文化土壤是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更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中原民俗很古老,它上可以推到伏羲女娲,甚至可以推到盘古。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伏羲女娲神话传说,轩辕黄帝的传说,主要在中原。这些传说也最完整,在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中可以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从产生看,中原民俗文化是华夏民俗文化之根。从发展来看,由于中原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民俗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扩散,又不断地融合、吸收外来的民俗文化,再向外辐射、扩散,使中原民俗文化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基础和骨干,根文化的特征十分突出。  孟宪明(河南省文学院一级作家、民俗学家):神话是信仰的源头,深蕴着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意识之芽。以女娲神话为代表的中原神话,就像一个巨大的根系,从中衍生出一个个古老的民俗。  我们常常视大地为母。这种深刻的地母意识,肇源于女娲的抟土造人。  汉人重土葬。强调吃土还土,入土为安。古人以为,太阳死于西天葬于大地,翌日再生而跃入碧霄,是大地母亲给了它帮助。伟大如太阳尚且如此,况渺小如人乎!这也就是汉人所以土葬的原因。  女娲神话还直接催生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信仰和最强烈的共祖意识。伏羲、女娲、神农古称三皇,据说黄帝时代就已经开始祭祀。今天中岳嵩山上的三皇寨,还有在中原多处存在的三皇殿、三皇庙及其庙会,就是此一风俗的遗存。在中原,捏泥人的、捏面人的、吹糖人的民间艺人,他们所尊奉的祖师也是女娲。  女娲神话的“地母意识”弥散于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原一些地方,刚生出来的孩子,接生婆一定要让其在地上站一下,取“落地生根”的吉意。甚至给孩子取名,也要带上一个泥土的字眼。  女娲补天的“灵石意识”也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玉者,美石也。古人佩玉,象征身份,表现品德,还以玉辟邪。盖房子是大事。打好了地基垒上了碱脚,怕夜里妖邪入住怎么办?拿一块石头放宅上,于是百鬼避匿。房墙对着大路,宅相谓之不吉。刻一方“泰山石敢当”垒上墙壁,也就百事顺遂。  女娲神话的“补天情结”还直接产生了汉民族的天穿节。每年的正月二十三(各地时间不一),各户皆烙大饼一张,由家中主妇在饼上扎带着红线的大针一枚,然后架梯子扔到厨房顶上。民间传说,于女娲补天的日子效法女娲补天,必能五谷丰登不降天灾。  女娲神话的“地母意识”、“灵石意识”以及“补天情结”,是先民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并有意、无意地征服世界最具根本意义的精神成果,中华民族信仰上的共祖意识,政治上的国家意识,文化上的民族意识,情感上的认同意识,心理上的崇母意识等无不源此。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为民族凝聚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强基石。  高天星(河南民俗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教授):中原民俗文化还有集体性、传承性、扩布性、变异性等特征。  集体性: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中原民俗是中原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的流传、完善和创新都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的。  传承性: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中原民俗产生后,为人们所承袭,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许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换代或社会变革而立即中止。  扩布性: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许多产于中原的民俗因中原地理位置的中心地位和便利传向四面八方,影响了中国其他地方的民俗。如岁时节俗、一些民间文艺活动、少林武术、陈家沟太极拳等。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3.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习俗。

最佳答案1;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 
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中国民俗 
鬼神 丧葬 婚姻 宗法 节日 禁忌 相术 风水 

自己选吧!


2;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习俗。

4. 中华传统文化或习俗有哪些

1;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 
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编辑本段]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5. 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有哪些?

除夕全家团圆,吃年夜饭,拜年。
元宵节,吃汤圆。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中秋节,全家一起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登高,插茱萸。

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有哪些?

6. 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  鼎益丰-dingyifengcom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7. 中国习俗文化有哪些?

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  
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腊八节: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 
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 

中国习俗文化有哪些?

8. 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多,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各地有异,你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有哪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