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2024-05-18 10:02

1. 职业教育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提示法、可视化教学、关键词卡片法、观点站位法。
1、四步教学法
四步教学法以对某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它由讲解、示范、模仿、练习四个教学步骤组成。在四步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提示型的教学方式讲授教学内容。
2、引导提示法
引导提示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教学最终目标的能力本位教学法。其教学过程分为收集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验、评价六个行为步骤。引导提示法实际上是一种由教师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的教学法,多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

3、可视化教学
任何学习或工作的结果都应该通过一定形式展示出来。可视化,即是让学生把学习或工作过程、讨论结果、学习成果等在大白纸上用图示(简笔画、漫画、关系图等)方式展示出来,尽量不用或少用文字说明。
可视化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把新知识内化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关键词卡片法
在德国职业学校中,卡片是被经常使用教学工具。学生独立学习专业知识与基本理论,把学习内容的关键词用荧光笔进行标注,用加粗水笔写在卡片上,制成关键词卡片,学生在张贴版上展示各自的关键词卡片。
找关键词,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有助对所读所学内容的理解力;同时,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标注出关键词时,教师在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况。
教师把关键词卡片收集起来,可以在上课时让学生随机抽取,并向大家描述卡片上关键词的内涵,这就是关键词复述。
关键词复述可以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有逻辑的言语沟通能力;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解释关键词,需要对关键词的内涵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同时可以利用卡片进行内容的复习。

5、观点站位法
教师把需要学生理解的概念、观点、方法等设计为有三个不同答案的选择题(例如是,否,不确定),让学生做出选择。
然后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别站到教室的不同位置,这样就形成了三个组。然后教师到有问题的二个组去,听取他们选择此观点的理由。这种方法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训练学生用口语论证自己观点的能力;提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职业教育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2.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别

  一般认为,普通教育与 职业 教育有着明确的区别。它们的起源不同,实施机构不同,职能和培养目标也不同。这些根本性的区别决定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地位的高下之分,也决定了两者在课程设置上的不同倾向,即普通教育偏重学术性知识的传授,而职业教育侧重实用性技能的训练。但若从最广的意义上来说,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应该由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部分组成,否则便难以安身立命,承担起各项社会责任。也就是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根本性的教育目的上是一致的,即培养“社会化的人”。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 
    (一)生源渠道上的区别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二是中等职业技术 学院和职业高中对口招生的学生,三是初中毕业的学生;而普通教育的生源通常是在校的高中毕业生。 
    (二)培养目标上的区别 
    普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研究型和探索型人才以及设计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主要培养既具有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能,能够进行技术指导并将设计图纸转化为所需实物,能够运用设计理念或管理思想进行现场指挥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换句话说,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艺型、操作型的、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能够直接上岗,一般没有所谓的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即使有也是非常短的。 
    (三)与经济发展 关系上的区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中同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部分。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中,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的增长与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处于正相关状态,高职教育针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相关行业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它的规模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和定位必然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教育如何挖掘自身内在的价值,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是其根本性要求。 
    (四)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上的区别 
    在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上,普通教育是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的内部逻辑来严格设定的,而职业教育则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设计的。就职业教育的专业而言,可以说社会上有多少个职业就有多少个专业;就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而言,也是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分析,确定每种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或素质体系,再来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有人形象地说,以系列产品和职业证书来构建课程体系,达到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接轨。 
    (五)培养方式上的区别 
    普通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虽说也有实验、实习等联系实际的环节,但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着眼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传授。而职业教育则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所需的动手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时刻与训练相结合,因此将技能训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讲究边教边干,边干边学,倡导知识够用为原则,缺什么就补什么,实践教学的比重特别大。这样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同其所受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是对口的,他们有较好的岗位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因而能迅速地适应各种各样的工作要求,为企业或单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 最新浅谈如何提升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重视价值观在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学习氛围。首先,应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一点一滴深入生命气息。例如:学校建筑设计、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校园绿化、在教学楼、宿舍楼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张贴标语等都能很好体现浓浓的“生命气息”。通过一些宣传生命环境保护的校园文化节、文化周等活动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的优越性加上学生丰富的实践活动必然会产生积极效果。
(二)集体与个体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集体与个体教育优势,理清二者内在影响关系,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改善管理效率。例如:主题班会,大型活动等人员集中地就是不错的平台,采用集体训话方式激发高职学生青春活力,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要对学生长期存在的问题进行敏锐观察,并周期性开展主题教育,促使学生积极意识的耳濡目染。针对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进行个体教育,换位思考,均化责任,“对症下药”,采用正确倾听方式和语言艺术提升工作效率,最终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法
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提出最新案例进行评估,鼓励高职学生针对案例提出自己观念,借助网络等媒体资源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并在课堂中以分享交流形式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提升网络文本在意识形态培养上的价值。一是积极接受并善于利用网络文本,要适应广大高职学生试图通过图画、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技术及微博微信等客户端的迅猛发展,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文本形式;二是营造适合高职学生群体参与并互动的网络微环境,通过网络文本互动性、创新性、集群性,营造学生群体在场的意识形态现场,让高职学生群体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实现交互层面的动态性质审美需求;三是创新意识形态网络传播途径,要广泛利用纪录片、专题影像、学术论坛、高校网站,实现传统文本正统性向当下网络文本灵活性转变,淡化网站类政治色彩,以网站为主要平台,围绕热难点问题引领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认同。
(四)注重语言表达艺术培养
语言表达艺术是沟通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语言表达艺术最终目的不是直接将自身想法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语句用词及节奏的把握使聆听者与自身观点趋同。因此,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需在观察学生微表情或微动作基础上,通过不同气流的语句发音向学生表达内在情感。例如,采用轻松欢快语气会使学生产生放松心理效果,相对比较容易接受讲话者观点。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教育家,幽默感也是必不可少的。幽默风趣语言会让学生在聆听中缓解压力,拉近距离,期间引用部分礼貌用语便会如虎添翼,学生心底会产生一种崇敬感。
(五)注重创新能力锻炼
新时期有新形势,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创新意识。高职学生青春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具有对外在新事物强烈好奇心,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有意识的创新能力锻炼可方便教育工作高效开展。只有摆脱固步自封的局面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群体,与市场人才需求对接,不断总结社会教育经验,对本校学生进行深入浅出分析,针对实际情况提炼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有条件院校可考虑把对社会形态了解较多的专业教师聘为思政助理,不同教育方式的工作者互为补充,使学生最终养成取长补短好习惯,最终完成自我高职学习生涯的提升。
(六)创设全过程情景教学
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师在创设情景时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不能要求所有教师创设情景都是一样的,应当鼓励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发挥主观创造性。不同教师在教授同样内容时也未必创设同样情景,只要是与所教内容是相符的则允许多样情景存在。只要是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只要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情景就是适宜的。然而情景教学不应只运用于问题引导,而应运用在整堂课中。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程开始要创设恰当的情景。这样能令学生很快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不但愿意注意听教师讲解,还会主动地进行思考。除此之外,这样还可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倾听教师的讲解;第二,课堂深入中使用情景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理论知识都是枯燥的,有些知识还很抽象;第三,在不同教学环节引入情景教学方式,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教学活动并不是一堂课就能够完成的,有些知识需要好几堂课才能完成。同时,不同科目之间也需相互结合。利用情景教学,能将不同课程有机结合,让学生自然过渡到不同课程学习,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最新浅谈如何提升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4. 目前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有哪些新理念

教学理念和观念是教学活动的先导,没有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改革就不能向前推进,教育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然而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既是各教学理念不断继承与发展的体现,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需要。
一、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活动的核心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和发展一种方式。接受教育不仅是人们就业的基本条件,而且也成为人们不断发展必备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不仅仅是人们获取生存的手段,而是成为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自我发展和提高的自觉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更有效地获取和掌握知识,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辅导为辅”的各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的。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他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促进者、协助者。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系统传授知识,其职责是“启发”和“指导” 
。实践中,要求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尽可能的提供学习资源,在课堂上精讲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热点、解疑一点,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讲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思路,根据学生实际合课程特点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并依此对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中心,学生的地位由被动接受知识者转变为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者。学生必须“学会求知”,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估。
二、教学活动要把握以学生就业为目标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共识,如何建立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重大课题。高职教育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创新出一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要使学生明确做人与学习技能的关系,做人与使用技能的关系,技能不能也不会独立于做人之外。其次,要建立健全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制度,加强实习实训,加强固定基地建设,广泛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一定的时期内进入相关单位顶岗实习,准就业,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提倡学生先就业,再择业。从教学计划上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提高培训的技术层次,把学习技能变成培训技能。再次,开展以就业为目标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后,是加强教职员工队伍建设。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真正落实“四种人”,即专家、学者、技师、能工巧匠,不以文凭论英雄,而以技能见高低,切实建立起一支符合职业教育需要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构建一体化的现代教学方法
实施一体化现代教学模式,牵扯内容较多,决不是几个人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科学研究、就业服务等有关部门的全面协作,全体教师的团结努力,才有可能实行。要构建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多种形式对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该种方法的教学有了总体方向上的把握,然后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现有的师生情况、教材情况、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制订出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方案并将方案交由教师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制定合理方案组织实施。
现代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特定信息的传输,而是意义的构建,方法的传授。因此,教学过程是 
“阐释——理解——建构”的一体化过程,教师和学生在阐释、理解教学内容过程中对其意义进行建构。从学生的角度看,由于学生的背景、兴趣、需要和理解不同,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内容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同样的学习内容,也因学生个体的差异积累不同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意义的构建显得非常重要。同时需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作重大改革,主要是整合课程体系,摒弃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课程体系,增加以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新知识和技能,以便适应就业岗位技能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这样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所走的道路,选择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首先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主张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在教学活动中创新和发展教学内容;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体化教学成为一体化整合理念指导下职教教学方法的主流,基本表现形式为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岗位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并实现教学和社会生产的相互促进。如学校在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物流实验室、机械CAD/CAM室、教学实训实习基地等先进设备和资源,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和内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真正融为一体。在实训中,利用企业工作流程或者业务项目作为学生的实训课题,使学生有了极为难得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四、以理解为主体的教学范式
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向学科新领域探索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重视教学的结构和顺序,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而现代教学理念则以学生理解、醒悟和经验积累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所以强调反思性教学。其根本思想是学生通过将信息与自己特有的经验、现实环境及其间的互动联系起来而达成真正的理解。教学是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大众文化去理解他们自己在社会上、在这个世界上的自我形成过程。现代阐释教学法还将游戏描述为理解的基本方式。
反思性教学原本应运用普通教育,然而“以理解和体验为主体”的理念很快引入职业教育教学范式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常常运用虚拟、目标、情景、案例等各种教学手段,由此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设置试验场境,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模拟企业生产现场,仿真企业实际运行过程,通过实施周密的过程控制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诸如运用物流教学沙盘,虚拟世界汇集真实世界的各种境况,虚实交替,其效果比训练场更好。后现代教学理念揭示的是人类精神活动中的“理解”与“体验”,而虚拟教学范式的神奇效果正是源于学生的体验。
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存在一个理想的想象世界,在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力要求被理解。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只作解释不作判断和结论。要求教师只对事物和现象作解释,不作任何价值判断,由学生自己去理解和体会;教师不作结论,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打破传统教条主义的规范,教会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全面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读。情景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在这种教学范式中,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唯有学生在理解中发现真理。
五、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教的过程;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教学主体之间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这里的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仅包括师生个体,也包括师生群体。教学交往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那种把教学仅仅视为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的狭窄的视野,进而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活动,一种沟通与合作现象。
如何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的与学生"对话",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传递模式,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一定要把握平等这个基本原则:平等交往是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里说的平等,既是人格上的平等,又是课堂资源、课堂时间占用的平等。
其实师生双方都会不同程度的从另一方汲取知识。这样的教学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沟通。因为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
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5. 如何做职业教育研究读后感

一,关于指导优先的原则

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是“指导优先原则”,它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基于指导 、描述和解释意义的“教”,教师主动存在;基于复制、再现和接受意义的“学”,学生被动存在;基于系统、目标和知识意义的“境”情境模糊存在。

指导教学原则忽略了学习环境创设这一问题。实际情况表明,当所传授的知识内容越是抽象、越是脱离背景之时,思维策略与学习策略的应用就会越少,所“学会”的知识实质上知识一种书本的知识,一种“形而上”的知识,一种解决是实际问题无关而重在储备记忆的知识。按照建构主义教学论的观点,这种知识基础的建构首要是关于知识价值取向的建构、关于知识排序构架的建构和关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建构。最重要的是,建构的目的是在于应用,在于知识的迁移。正像一位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专家杜布斯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如果职业能力只是与情境无关地被表述为一个能力“目录”的话,那么知识的迁移也就不存在了。

二 关于建构优先的原则

这种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是“建构优先原则”,它也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基于行动、生成和建构意义的“学”,学生主动存在;基于支持、鼓励和咨询意义的“教”,教授反应存在;基于整体、过程和实践意义的“境”,情境真实存在。
显然,建构主义的教育哲学有利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有利于行动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建构主义的教育哲学实现了四个方面的创新。

(1)教学观念的创新。

(2)教学文化的创新。

(3)教学机构的创新。

(4)教学角色的创新。

三 关于指导与建构融合的原则

内容中心的学习环境与情境中心的学习环境应该一体化,指导优先的教学原则与建构优先的教学原则应该一体化。

这里需要强调,这里所谓情境的“建构存在”,指的是学习情境是柔性的、集成的存在,是对实际职业情境、生活情境经过加工而建构的更具普遍意义的学习情境,是“真实的虚拟”。融合性教学原则常用于工程型、开发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它同样适用于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多种基于建构模式出现,其目标在于强调学习的情境性以及学习与应用的联系,以期实现建构与指导的融合。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是:认知学徒理论,认知灵活理论,抛锚教学理论。这三种理论都考虑到了知识建构对学习环境的严格要求。

四 关于基于教学原则的学习情境建设

要遵循建构优先与指导优先融合的教学原则,要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要通过“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的方式,就必然要求职业院校的硬件建设也要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

中国职业教育正处于从“学校模式”走向“校企合作模式”的过程之中。德国“双元制”模式,作为一种“教育调节的企业中心模式”,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如何做职业教育研究读后感

6. 中外职业教育的几种教学模式

线上教育平台主要是在网络上享受幼儿教育,方便省事,小Z思维就是一个这样的线上早教平台。小Z思维是一个AI智能的虚拟场景,是一个多维度展现儿童表现现象的平台,是通过记录脑力行为并作出针对性解决方案来形成的数据库库存,通过音频视频和配套实用性产品来呈现给客户,在玩耍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过程,小z思维对家长来说,是家庭教育专家,对孩子来说,是陪伴成长的小伙伴

7. 到底应该如何做职业教育研究

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是学历性的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职业教育的优点:
第一成熟的培训体系。国内职业教育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水平,不再像以前那么混乱。在经过国家的整改和行业洗礼之后,现存的职业教育机构在品牌、资金、师资和就业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培训细分化、精准化、专业化。
第二学习时间短。职业教育一般只有1年的强化学习时间,以实战教学为导向,强化训练符合社会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所以它的学习成本是很低的,而且见效快,可以快速解决就业、待业等问题。
第三投资回报高。一年的时间成本、1到2万的资金投入。如果选择一个好的专业,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收回成本。比如动漫游戏,人才网的薪资数据显示国内动漫游戏类人才的平均薪资在6235元每月,年薪在6万以上的人占了45.4%的比例。
第四技能+学历+就业。职业教育采用的是"技能+学历+就业"的套读模式,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套读自考或者成教学历,技能和学历两不误,也为想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的同学提供了条件。
所以没有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人,参与职业教育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回答完毕,顺祝学习进步!

到底应该如何做职业教育研究

8. 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有哪些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学习效率低下
在自然环境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认知是混沌的,对于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还未掌握,每天应学多少为宜,什么时间复习最为有效,如何只学习尚未掌握的知识等等的认识是模糊的,无法做到精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掌握的东西还在花时间学习,未学会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很多时间花在重复学习、无效或低效学习上,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2.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过大。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不低于6节课,初三、高三更是基本没有周末,加上大量的考试和课外作业,给人的印象是中国学生普遍是上不完的课、考不完的考试和做不完的作业,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研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最长,课堂学习行为最积极,不良学习行为最少,但对自己成绩的满意度最低。 同时,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公布的2009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跟踪调查了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1995个家庭。调查显示,发现三地在校学生每天平均用于学习的时间为12小时,其中,北京的学生学习的时间最长,为12.7小时。
3. 教师压力过大
在现有国情和现行教育体制下,由于升学的压力及家长的预期,教师的压力也过大;教学任务繁重、加上大量备课、备考、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以及素质教育难以实施等等也造成很多教师身心疲惫。
4. 学习过程无法监控
在现有学习和教学环境下,教师、学生、学校以及家长对学习和教学活动都无法做到同步监控。学生在课堂和课外的学习活动只有通过课堂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才能够得到评估。然而,这种评估有三个重大缺陷。其一,测试无法覆盖学生所需掌握的所有知识点;其二,由于评估滞后,无法对学生学习活动即时提供指导;其三,无法精确地知道每个学生哪些知识点已掌握,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等学习进步情况。
5. 学习效果无法保证
在现有学习和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千百年来,教育基本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有教育模式的一个基本预设是,老师只能保证“教”,并不能保证“会”。即使是再好的教师也只能做到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旁征博引。能否掌握所有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还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