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有什么弊端?

2024-05-17 13:03

1. 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有什么弊端?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过去出口是没问题的,目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世界经济都不景气,中国产品的出口受到了严重影响,而在我国,受几千年来的文化、思想意识等影响,人民消费意识远远比不上西方国家,所以,在内焦外困的环境下,为确保经济增长,必须用投资来拉动。
那么,投资过热将会导致什么后遗症呢,简单分析一下:
1、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产出,而产出的产品最终是为了消费,投资增长过快,将会逐步扭转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长期来看会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在经济领域,个人投资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出资引导拉动个人投资,来填补投资不足的缺陷,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如果投资的过快增长缺乏社会需求的支持,将会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进而导致大批企业破产,工人失业,银行死账无法填平,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
3、投资过快增长,资源和原材料哪里来?投资过快增长势必要加快各类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加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这就是说“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这种说法的来源了。
4、投资过快增长,原材料和资源需求量大,价格势必上涨,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价格上涨了,将会带动其他物资的价格上涨,上涨到一定程度,就是通货膨胀了。
以上是4个大方面,其他小细节问题就不一一赘述了。

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有什么弊端?

2. 投资能否继续拉动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放缓》。
在这篇文章中,针对投资拉动经济论以及消费拉动经济等流行观点,作者认为只有有效投资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无效投资则会形成过剩产能;判断投资是否过剩取决于其能否挣取合格的投资回报率,而不是资本存量能否媲美美国。目前中国经济的核心挑战在于过剩产能太大,创造有效投资机会的能力大幅下滑,相应地,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将会下滑。
中国经济未来增速轴心到底在哪里?这一尖锐问题把研究者们划分为两个阵营,有人乐观有人悲观。乐观者代表非林毅夫教授莫属。他在不同场合暗示中国未来20年仍能维持8%的增长速度。而我在去年曾经表示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速轴心将会降低到5.5%左右(可参见
《中国经济的未来十年》
)。两种判断孰是孰非?其间的区别绝非两个简单的数字之争,而是涉及到对中国经济运行规律认识的本质区别,倡导的经济政策也南辕北辙。
林毅夫教授的信心来源之一是所谓的“后发优势”,即中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因而可以通过学习与引进,来快速地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作为论据,林毅夫提及,2008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21%,仅相当于日本在1951年、新加坡在1967年和韩国在1977年的水平,而后三个国家随后都仍旧维持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
后发优势是一个重要概念,也的确是中国30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但后发优势本身并不能自动保证一国经济增长。事实上,除少数发达国家外,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且远大于中国(例如朝鲜、越南、菲律宾),但近60年来,仅有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等极少数国家实现了经济腾飞,其他大多数拥有更大后发优势的经济体却徘徊不前。换言之,后发优势只是必要条件,绝非充分条件。中国与韩国1977年水平相当这一事实,与朝鲜与中国1976年相当这一事实一样,与中国未来能否维持8%的增长,没有相关性。
如何实现后发优势?林毅夫教授强调了投资的重要性。有些评论员强调要增强内需、尤其是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这一意见是错误的。林毅夫、张军、黄育川等学者正确地指出,消费本身不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本质含义是一个经济体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而消费是对这个经济体生产出来的产出的消耗,与下一期该经济体能否拥有更大的产出无关;唯有投资,亦即人均资本存量的提升,才有可能推升该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的“扩大内需”之类的说法站不住脚:本期的产出不是被配置为消费,就是被配置为投资,两者均是内需。两者之间的比例可能变动,却无法被“扩大”;而只有投资才能扩张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即扩张下一期可供配置的产出。

3. 投资能否继续拉动中国经济?

【编者按】:作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中国经济的放缓引发诸多关注,这是周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对于中国经济的冲击几何,合理的应对应该如何呢?FT中文网对于这一议题持续关注,近期也邀请不同意见领袖对此发言,期待以争鸣探索有益公共讨论,专题链接可见《中国经济放缓》。在这篇文章中,针对投资拉动经济论以及消费拉动经济等流行观点,作者认为只有有效投资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无效投资则会形成过剩产能;判断投资是否过剩取决于其能否挣取合格的投资回报率,而不是资本存量能否媲美美国。目前中国经济的核心挑战在于过剩产能太大,创造有效投资机会的能力大幅下滑,相应地,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将会下滑。中国经济未来增速轴心到底在哪里?这一尖锐问题把研究者们划分为两个阵营,有人乐观有人悲观。乐观者代表非林毅夫教授莫属。他在不同场合暗示中国未来20年仍能维持8%的增长速度。而我在去年曾经表示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速轴心将会降低到5.5%左右(可参见《中国经济的未来十年》)。两种判断孰是孰非?其间的区别绝非两个简单的数字之争,而是涉及到对中国经济运行规律认识的本质区别,倡导的经济政策也南辕北辙。林毅夫教授的信心来源之一是所谓的“后发优势”,即中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因而可以通过学习与引进,来快速地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作为论据,林毅夫提及,2008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21%,仅相当于日本在1951年、新加坡在1967年和韩国在1977年的水平,而后三个国家随后都仍旧维持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后发优势是一个重要概念,也的确是中国30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但后发优势本身并不能自动保证一国经济增长。事实上,除少数发达国家外,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且远大于中国(例如朝鲜、越南、菲律宾),但近60年来,仅有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等极少数国家实现了经济腾飞,其他大多数拥有更大后发优势的经济体却徘徊不前。换言之,后发优势只是必要条件,绝非充分条件。中国与韩国1977年水平相当这一事实,与朝鲜与中国1976年相当这一事实一样,与中国未来能否维持8%的增长,没有相关性。如何实现后发优势?林毅夫教授强调了投资的重要性。有些评论员强调要增强内需、尤其是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这一意见是错误的。林毅夫、张军、黄育川等学者正确地指出,消费本身不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本质含义是一个经济体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而消费是对这个经济体生产出来的产出的消耗,与下一期该经济体能否拥有更大的产出无关;唯有投资,亦即人均资本存量的提升,才有可能推升该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的“扩大内需”之类的说法站不住脚:本期的产出不是被配置为消费,就是被配置为投资,两者均是内需。两者之间的比例可能变动,却无法被“扩大”;而只有投资才能扩张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即扩张下一期可供配置的产出。

投资能否继续拉动中国经济?

4.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经济理论界,即认为经济增长情况主要是由投资决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来分析。投资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投资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任何技术成果应用都必须通过某种投资活动来体现,它是技术与经济之间联系的纽带;另一方面,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投资的结构,任何一项技术成果都是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本和资源(如试验设备等)等的产物。技术进步的产生和应用都离不开投资。

如果把投资行为分解,投资取向和投资结构构成了整个投资行为的全部。投资取向以动态变化揭示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与投向,而投资结构则以静态特征反映投资比例的数量与构成。两者从不同侧面反映经济增长质和量的变化,对一个经济体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增长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

5.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紧密。投资是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投资是为了特定目的,与对方签订协议,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互惠互利,输送资金的过程,方式有货币购买,企业参股,价值置换等。投资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进行的,一是通过要素投入带动经济增长,二是通过投资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来推动经济增长,三是通过投资促使知识存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学家和记者常用的表达方式,是一个国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往年的增长率。更一般地来探讨,经济增长的涵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经济体系生产内部成员生活所需要商品与劳务潜在生产力之扩大。生产力之成长主要决定於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禀赋、实质资本累数量累积与质量提升,人力资本累积,技术水准提升以及制度环境改善。因此,经济增长也意涵决定生产力之诸多因素的扩展与改善。经济增长的基本,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经济稳定职能,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通过直接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6. 政府投资对经济总量的拉动作用是怎么样的

政府投资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手段,在社会投资和资源配置中起重要宏观导向作用。政府投资可以弥补场失灵,协调全社会的重大投资比例关系,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
投资的环境好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公用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完善与否。公用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及软环境建设,有相当部分是无法实现商品化经营或商品化程度很低,即不能实现投资经济活动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因此这方面的投资是政府投资主体的义务和责任,是政府投资的一个重点。

7.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紧密。投资是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投资是为了特定目的,与对方签订协议,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互惠互利,输送资金的过程,方式有货币购买,企业参股,价值置换等。投资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进行的,一是通过要素投入带动经济增长,二是通过投资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来推动经济增长,三是通过投资促使知识存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学家和记者常用的表达方式,是一个国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往年的增长率。更一般地来探讨,经济增长的涵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经济体系生产内部成员生活所需要商品与劳务潜在生产力之扩大。生产力之成长主要决定於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禀赋、实质资本累数量累积与质量提升,人力资本累积,技术水准提升以及制度环境改善。因此,经济增长也意涵决定生产力之诸多因素的扩展与改善。经济增长的基本,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经济稳定职能,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通过直接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8. 经济有多大的拉动作用

在很多发达国家,房地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有红线警戒的,一旦比重超过红线,政府部门就会进行严厉的调控。
        我国当前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否则一旦泡沫破灭将会产生非常可怕的影响。房地产业由于具有投资规模大、拉动GDP速度快、带来的经济利益多、彰显政绩效果明显等优势而倍受地方政府的“青睐”。片面强调房地产行业的支柱地位不动摇将加剧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更加刺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从而延缓了本该推进的产业结构调整。
       一个国家当然需要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可以是汽车制造业,IT产业等等,但绝不能长期是房地产业,因为将房地产行业作为支柱产业,短期内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上去了,水泥、钢材等房地产上下游产业也发展了,但是从长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带动的基本上是资源消耗型、粗放型产业,而非技术创新型或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还是得依靠技术创新,得依靠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而不是单纯依靠建房子就能提高国家的经济水平,单纯依靠建房子就可以保持经济长期繁荣的。如果建房子可以提高经济水平、可以保持国家经济繁荣,那么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恐怕不是美国而应当是迪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