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本质》读书笔记

2024-05-16 02:14

1. 《金融的本质》读书笔记

一、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信心危机
  
 金融危机就是市场对金融机构失去信心,引起危机,直白一点就是人人想收回自己的钱,造成“挤兑”的危机,对股票、房产、银行存款等任何一种资产的抛售,挤兑都可能引起金融系统全面的信心危机,造成大规模的挤兑,引发金融危机。
  
 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重建信心。
  
 以银行为例:
  
 在吸储、放贷的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叫“期限错配、金额错配”:存款的期限和金额,和放贷的期限和金额不能一一对应。
  
 短期来讲,银行可以从其他金融机构应急,但流动资金毕竟有限,如果储户不停取钱,银行就不得不打折变现贷款,变卖资产来应对,如此一来,好好的银行可能就会被“挤兑致死”。而且不信任是有传染性的,大众对其他银行也可能会失去信心,进而造成银行体系、金融体系大范围的恐慌,乱套之后,金融危机就爆发了。
  
 二、美联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1913年12月23日成立
  
 第一个职能:应对金融危机,做金融机构的“最终贷款人”。
  
 工具:白芝浩原则①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以“时间换空间”;②提供应急资金要收取较高的,带有惩罚性的利息。(白芝浩:英国权威的经济学家,杂志《经济学人》的总编辑)
  
 第二个职能:监控金融系统,防止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工具:货币政策,进行“逆风向”管理。
  
 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容易获得资金,贷款比较容易,因此人们愿意扩大投资和消费,少存钱。
  
 紧缩的货币政策:货币不太容易获得,投资意愿削弱,用钱谨慎,储蓄意愿较高。
  
 控制松和紧:通过干预“联邦基金利率”的水平,利率越高,获得资金越难,货币政策相对紧;利率越低,货币政策相对松。联邦利息率是一个短期的,金融行业内互相拆借的利息率,它的升和降会传导整个金融体系,影响整个经济系统。
  
 逆风向的货币政策:如果经济过热,就调高利率,相当于调低温度,给市场吹冷气,经济萎靡就降低利率,相当于调高温度,给市场升温。
  
 三、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
  
 美联储几乎没怎么发挥作用。
  
 原因:“金本位”制度的限制,即发行的每一块美元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到银行取钱就约等于取黄金。美联储提供资金的总量就受到美联储持有黄金总量上限的约束,以“时间换空间”的能力就那么多,不能想给多少钱就给多少。
  
 1933年罗斯福新政之一就是明确废除金本位制度。
  
 四、2008年金融危机
  
 早期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
  
 美联储应对:增发货币,根据“白芝浩原则”,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扼制恐慌。
  
 舆论界对美联储的不满:出手太过慷慨,让有些金融机构“大而不倒”,舆论认为这是在用纳税人的钱助长金融机构的歪风邪气。(大而不倒就是一家金融机构在错综复杂的金融体系中太重要,太大,大到它一倒下,整个系统就要出问题,例如:美国国际集团AIG,花旗银行等)。
  
 伯南克的澄清:2008年危机是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拆台,所以系统性的连锁反应特别强,让那些“系统重要性”的企业接连倒闭会更可怕,像雷曼兄弟,资不抵债,美联储就没有救它。
  
 伯南克的量化宽松政策:公开市场操作,买入长期债券,直接干预长期利率,注入流动性,让金融市场从恐慌中稳定,这种做法实际会增加美元货币的发行量,让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
  
 次贷危机后遗症:实际利率降到零下限,降无可降,对“联邦基金利率”的干预已无空间;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传导失败;量化宽松和对大型金融企业的大规模救助,挑战了现代央行“可为与不可为”的能量与极限,颠覆了很多对货币政策制度的共识等。
  
 次贷危机的教训:货币政策虽然是强有力的工具,但也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监管未来的方向不仅仅是坚持逆风向选择,制定货币政策,还应当进一步提高对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关注。如:加强市场交易透明,不要让金融机构成为“大而不倒”的庞然大物,对具有“系统重要性”机构必须制定严格的监管措施。

《金融的本质》读书笔记

2. 金融的本质(读书笔记)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是一种技术或是工具,是帮助人类对未来的时间进行深度加工,将时间转化为不同财富的技术和工具。
  
 如何理解工具?
  
 即经过金融这种工具深度加工的时间,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财富。比如:两个人有相同的初始财富,选择不同的金融工具,十年之后他们的财富能达到百倍之差,人生处境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金融第一定律---时间的价值。
  
 正如在2007年,一笔十万元的投资,如果你买了中石化的股票,那么你的十万元如今就只剩下四万多;如果当初你买的是腾讯的股票,那当初的十万元就会变成如今的三百多万元。
  
 这就是时间的价值---在相同时间下,不同的金融工具,可以将相同的原始财富,转化为不同的未来财富。
  
 如何理解技术?
  
 现代金融就是帮助人们在关键时刻聚集资金的技术。即是通过股票、债券等工具实现最大规模的筹资。金融具有在关键时点,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筹集大量资金,进行快速有效资金运用的能力。正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的债券发行,帮助北方战胜了南方。以及美国纽约的兴起正是因为苏利运河的修建。 如果没有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就无法快速实现大规模的筹资,苏利运河也不会建立起来,历史的模样也将会改写。这就是金融第二定理-—-资金的集聚。
  
 而金融的第三定理---风险共担。何解?
  
 我们都知道,风险是客观存在,人类面临的永恒话题,我们不能消灭风险,但是可以把它转移。对于个体无法承受的过大系统风险,金融技术可以帮助人类进行跨地区、跨时间的风险分担活动。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正如:股票帮助17世纪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分担了海上贸易的风险,使荷兰成为那个时代最强大的海上帝国。以及风投资金帮助创业者进行风险分担,特斯拉创始人马斯特的火箭发射就是在风投支持下成功的。而谷歌、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企业背后都有风投的影子。

3. 《金融的本质》

    本书包含了他对金融危机的理解,他对美联储和金融危机之间种种纠葛的思考,以及对美联储的职能和作用的思考都系统性地总结了一遍。 金融危机到底是什么?伯南克做了精辟的概括,在他看来,金融危机就是信心危机,说白了就是人人想收回自己的钱,造成“挤兑”的危机,这种“挤兑”不仅限于银行,对股票的抛售,对房产的抛售,都可以理解为“挤兑”。市场对金融机构失去信心,就会引起危机。不过最后的“boss”-中央银行,可以出手给银行提供资金弹药。银行的作用就是吸储和放贷,具有一个特点就是“期限错配,金额错配”,也就是说存款的期限和金额和放贷款的期限和金额,不能一一对应。
  
     中央银行帮助也是有条件的,一,想让央行提供应急资金,必须有足够的贷款或者资金抵押。二,央行要收取较高的、带有惩罚性的利息。而在美国这个“终极boss”就是美联储,银行之前也发生过很多次的金融危机,但是通过银行间相互扛扛就过去了,而到了19世纪末,美国金融危机升级,不得不设立“美联储”。
  
     2008年,舆论界对美联储有不满意的声音,说美联储惯坏了那些金融机构,让有些金融机构“大而不倒”(指的是一家金融机构在错综复杂的金融体系中太重要,太大了,它一倒下,整个系统都要出问题)。2008年的金融危机与以往的金融危机不一样,以往的金融危机排队取钱的是社会公众,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拆台,所以系统的连锁反应特别强。作为中央银行,美联储的核心职能,就是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做金融机构的“最终贷款人”,美联储遵从“白芝浩原则”。在没有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美联储的另一个职能是监控金融系统,防止金融危机,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美联储还有一个工具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好比是空调的温度控制器,如果经济过热了,就调高利率,相当于调低温度,如果经济萎靡不振,就降低利率,相当于调高几度。运用货币政策可以始终将美国经济处于一个温和、平稳的金融环境里,健康发展。
  
     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改善就业,而通货紧缩更应该注意,因为它更容易掉进去就出不来的陷阱。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宽松,通货膨胀率就高一些,货币政策紧缩,通货膨胀率就低一些。一般通货膨胀利率维持在2%左右,相对比较稳定。
  
      美联储第一个职能就是应对金融危机,它采用了两个工具,其一就是动用他这个“最终贷款人”的工具,这个工具遵从“白芝浩原则”。第二个工具就是货币政策,进行“逆风向”的管理。美联储就是通过这两个工具入手,持续监控和调节整个金融体系,来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发生,来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

《金融的本质》

4. 《金融的王道》读后感

[《金融的王道》读后感]
			
书的作者很是NX,叫做葛林,是在汇丰银行工作了26年,英国银行家协会主席,还被《华尔街日报》评为“亚洲商界风云人物”,这本书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抽象金融知识,我的意思是写书的作者因为长期从事这些,对金融方面的知识,论点等信手拈来,结果我这个菜鸟来看,就看的一头雾水,有一些名词和定理不是很了解,《金融的王道》读后感。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名字取的跟内容很符合,通过描述,提出大量的现代金融的,社会的,危机和问题,回顾问题的来源,描述现在的情况,在最后一章才得出结论,金融之路上人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其中写全球化和城市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铺天盖地的商业 商业 商业 似乎我们的唯一信仰就是利益
这无疑是一个可怕的现象 人与人之间的最初信任荡然无存 一切都是交换利益
所以首先你得让我有利可图才行 这个观点是以前我认可的 现在看来确实有些恐怖 之前看过一篇文
说是兰德公司 预言中国在2020年会变成世界上最穷困的国家 其中一个论点就是没有信仰 道德沦丧
人与人之间只有“关系” 而现在来看
资本主义国家不也是一样的么
对于文中提到的垄断问题 富人更富 穷人更穷
资源,政策无疑不在像富人倾斜 就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退休延迟政策一样 一眼就看出有利的只是富人 官员
权力的所有人 就跟国企一样 拥有最好的发展条件 大多数人变的富有的机会被掠夺了
这比把你家洗劫一空更令人痛恨 就像他还抢走你学会的技术一样
看来这本书我以后要是有空还得再拿出来认真的读一读
里面有一点,我觉得跟上一本电话营销的书友异曲同工之妙 我相信在下一本书
《巴菲特传》里也是一样:在任何时候时候 不要自以为是的愚弄你的客户和身边的人
你瞒的了一时瞒不了一世 不是一锤子的买卖
而是一种信用关系的建立 这跟上面一点有些矛盾
不过我还是坚信这里所说所写的
永远坚持正义的原则!!以及把顾客当成终点来对待,而不是作为途径,读后感《《金融的王道》读后感》。所以要真诚,要完美,不要欺骗。任何时候都是一样!							
		  〔《金融的王道》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5.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很久没看经济类的文章了,看完陈志武《金融的逻辑》,摘录读后感如下,以督促自己加强这方面的学习,《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下面从家的角度分析金融存在的意义以及其重要性: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空间的价值交换。在古代社会,因为交通、生产的不发达,金融的发展没有社会土壤,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的不存在。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把家作为基本单位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发展。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其实就是一种规避未来风险的隐形投资,而血缘关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约架构!典型例子就是"养子防老",父母担心老无所养,在年轻时会把大量时间、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养,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资!"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如上所说,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是防老无所养,因此,小时候孩子必须对父母服从,要不长大还了得!这种情况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种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压制,整个社会缺失创新气氛。儒家的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从道德上给与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仅家庭内部,社会方面也会给与不孝子女以巨大压力,读后感《《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这样,家文化带有很重的责任与义务感,极大地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压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所以就要找另一种方式去规避家庭风险,那就是现代金融!一、金融的基础是信用信为万善之本,疑是众罪之根。信自己,也要信别人;信现在,也要信将来;信亲人,更要信不相识的人。只有这样,金融才能发挥其融会时间,跨越空间的功能,取长补短,各取所需,真正的达致个人的自由解放。而这一切,需要以制度为基础,建立起值得信任的制度,并通过制度使"信"得以真正实现。二、发展需要是最大的人性尊重通过对各国发展模式的研究,发现有钱的反而没有发展,而借债的反而发展得好。例如英美,从几百年前至今,一直处于借债发展的模式之中,而历代中国,几乎都没有缺过钱。通过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加大对现状的投资,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就是金融对于国家、乃至个人发展的最大功劳。由此思及个人的发展,当我们投资于现状时,也想到正是国家金融乃至父母的投资,我们在现在才有更多的本事来发展。而我们现在,也要不遗余力的投资于自己,使自己的身心、技能不断的得到提升,以金融的思维不断的发展,积极进取。以下是陈志武的经典语句: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2、千万不要因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学会游泳,即使要交学费,也应该去学;3、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养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4、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尊严;5、证券金融技术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么就不要,要么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购物那样只挑自己喜欢的;6、当一种经济交易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情---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交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6.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其实就是一种规避未来风险的隐形投资,而血缘关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约架构!典型例子就是养子防老,父母担心老无所养,在年轻时会把大量时间、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养,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资!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如上所说,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是防老无所养,因此,小时候孩子必须对父母服从,要不长大还了得!这种情况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种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压制,整个社会缺失创新气氛。儒家的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从道德上给与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仅家庭内部,社会方面也会给与不孝子女以巨大压力。这样,家文化带有很重的责任与义务感,极大地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压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以就要找另一种方式去规避家庭风险,那就是现代金融!      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如果老年人也能经济独立,那么他们将不会对孩子的行为过分干预,退休基金、养老保险等为规避未来风险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老人参与这些金融活动就会在年老时享受金融投资带来的回报。      上面的描述只是从家的角度分析金融的存在以及其重要性,那么对于社会而言其存在性以及发展的必要就不言而喻。      金融初期主要形式是银行以及保险。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是其发展的摇篮。这些国家为了拓展其海外贸易,维护海上霸权地位,大力发展银行以及保险业务,后来为了维持战争需要,又大量发行国家债券,从而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英国是最早发行股票的国家,但由于缺乏相关监督契约制度,发生南海股市大泡沫,英国决定限制股票发展,从而逐渐在竞争中失去金融霸主地位而被美国取代。证券,保险,基金,债券,说到底,就是为了优化资金的配置,将未来收入流现金化,也即资本化!      人们一般在青壮年时期消费需求最大,但此时的钱也最紧张,而到老年时最不需要花钱却最不缺钱,为此利用金融,他们可以通过借贷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来满足消费的需求,这样做的好处:1、优化资金的配置,使资金能按需分配,避免出现没钱时消费需求最大而有钱时消费需求弱的现象;2、减轻一次购买时的压力,提前享受生活;3、促进社会消费,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美国式的消费模式是一种合理理财与投资的模式,是先进的!那么,为什么美国还会成为经济危机的源头呢?这是否说明美国式消费的终结?      答案是:不是!美国的金融危机的确来源于这种借贷消费,但不是模式本身所带来的,读后感《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举美国住房按揭贷款为例:A想买一套房,但他付不起全额资金,于是他向银行借贷,以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买下这套房。假设还款期限为30年,那么银行就只能在30年后才能连本带息收回所有钱,这就存在流动性风险,如果银行中间需要钱或者30年后收不回来这笔钱怎么办?这势必影响银行的借贷,影响金融的发展!伴随这个问题的产生就有了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FM),他的作用是专门买那些银行想转手的按揭贷款(现金支付),于是死钱又变活钱了。银行承担的风险小了,贷款量也多了。接下来的挑战是FM的钱也不是无限的,于是70年成立了GM,专门将从美国买来的各种住房按揭到款打成包,然后将贷款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证券的形式向资本市场投资者出售,即按揭贷款证券。这样就将风险分担到社会中,同时使活钱的来源无限变大,但同时借贷者与资金提供者的距离越来越长,交易链长了,风险就大了,中间夹杂着很多的代理商、代理机构,他们很多只负责收取中介费而不管其他的,一环坏了,那么全环就可能出问题。从而引发次贷危机,又因为房贷已经同众多金融产品及其衍生物密切相关所以导致金融危机也就不足为怪了!      每次发生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会暂时性地接管大公司,也即救市。通过政府自掏腰包替这些公司承担损失,金融危机过后又会以某种缓和方式进行私有化。每次危机都促使保障金融的体系制度发生一些变化,使之更适应金融的发展,所以美国式的消费模式不会改变。      而中国的金融洋务运动之所以步履维艰就在于相应契约执行机制,权利保障机制的缺失与不健全。其中以证券市场的发展最为艰难。初期上证的建立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融资,现今虽说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也在增加,但在规模上远不如国有企业。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让当地国企上市就虚报利润,欺骗大众,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相应也缺失责任感,反正损失的也是国家的,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有限,因此虚假信息充斥着股票市场,炒股有时还不如赌博!      与证券相关的法律的发展也是步履维艰,很多上市公司是国有的,如果让违法上市公司赔偿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股民来自全国各个地方,如果收到虚假信息的损害那么可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提起诉讼,各个法院不好判决,若判决不一样有失法律的威严,因此中国对证券诉讼是有严格规定的,且不受理集体诉讼。但证券诉讼又具有两大特征:1、股民的损失计算快捷清晰,2、受害人利益相关性强,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法律发展;因此证券民事诉讼在中国的发展还是较快的,至少比与消费品相关的法律发展快!      另外作者还主张放开并鼓励民间借贷的发展,他认为金融越发达,利息就越低!      以下是陈志武的经典语句:      1、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      2、 千万不要因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学会游泳,即使要交学费,也应该去学;      3、 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养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      4、 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尊严;      5、 证券金融技术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么就不要,要么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购物那样只挑自己喜欢的;      6、 当一种经济交易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情---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交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到现在其实对金融也有大致的了解,但从不同书本中得到的结论又不同,惭愧自己看完《货币战争》就不假思索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以后会继续关注金融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有选择性地学习别人的观点。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7.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其实就是一种规避未来风险的隐形投资,而血缘关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约架构!典型例子就是养子防老,父母担心老无所养,在年轻时会把大量时间、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养,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资!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如上所说,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是防老无所养,因此,小时候孩子必须对父母服从,要不长大还了得!这种情况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种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压制,整个社会缺失创新气氛。儒家的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从道德上给与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仅家庭内部,社会方面也会给与不孝子女以巨大压力。这样,家文化带有很重的责任与义务感,极大地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压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以就要找另一种方式去规避家庭风险,那就是现代金融!      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如果老年人也能经济独立,那么他们将不会对孩子的行为过分干预,退休基金、养老保险等为规避未来风险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老人参与这些金融活动就会在年老时享受金融投资带来的回报。      上面的描述只是从家的角度分析金融的存在以及其重要性,那么对于社会而言其存在性以及发展的必要就不言而喻。      金融初期主要形式是银行以及保险。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是其发展的摇篮。这些国家为了拓展其海外贸易,维护海上霸权地位,大力发展银行以及保险业务,后来为了维持战争需要,又大量发行国家债券,从而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英国是最早发行股票的国家,但由于缺乏相关监督契约制度,发生南海股市大泡沫,英国决定限制股票发展,从而逐渐在竞争中失去金融霸主地位而被美国取代。证券,保险,基金,债券,说到底,就是为了优化资金的配置,将未来收入流现金化,也即资本化!      人们一般在青壮年时期消费需求最大,但此时的钱也最紧张,而到老年时最不需要花钱却最不缺钱,为此利用金融,他们可以通过借贷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来满足消费的需求,这样做的好处:1、优化资金的配置,使资金能按需分配,避免出现没钱时消费需求最大而有钱时消费需求弱的现象;2、减轻一次购买时的压力,提前享受生活;3、促进社会消费,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美国式的消费模式是一种合理理财与投资的模式,是先进的!那么,为什么美国还会成为经济危机的源头呢?这是否说明美国式消费的终结?      答案是:不是!美国的金融危机的确来源于这种借贷消费,但不是模式本身所带来的,读后感《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举美国住房按揭贷款为例:A想买一套房,但他付不起全额资金,于是他向银行借贷,以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买下这套房。假设还款期限为30年,那么银行就只能在30年后才能连本带息收回所有钱,这就存在流动性风险,如果银行中间需要钱或者30年后收不回来这笔钱怎么办?这势必影响银行的借贷,影响金融的发展!伴随这个问题的产生就有了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FM),他的作用是专门买那些银行想转手的按揭贷款(现金支付),于是死钱又变活钱了。银行承担的风险小了,贷款量也多了。接下来的挑战是FM的钱也不是无限的,于是70年成立了GM,专门将从美国买来的各种住房按揭到款打成包,然后将贷款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证券的形式向资本市场投资者出售,即按揭贷款证券。这样就将风险分担到社会中,同时使活钱的来源无限变大,但同时借贷者与资金提供者的距离越来越长,交易链长了,风险就大了,中间夹杂着很多的代理商、代理机构,他们很多只负责收取中介费而不管其他的,一环坏了,那么全环就可能出问题。从而引发次贷危机,又因为房贷已经同众多金融产品及其衍生物密切相关所以导致金融危机也就不足为怪了!      每次发生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会暂时性地接管大公司,也即救市。通过政府自掏腰包替这些公司承担损失,金融危机过后又会以某种缓和方式进行私有化。每次危机都促使保障金融的体系制度发生一些变化,使之更适应金融的发展,所以美国式的消费模式不会改变。      而中国的金融洋务运动之所以步履维艰就在于相应契约执行机制,权利保障机制的缺失与不健全。其中以证券市场的发展最为艰难。初期上证的建立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融资,现今虽说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也在增加,但在规模上远不如国有企业。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让当地国企上市就虚报利润,欺骗大众,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相应也缺失责任感,反正损失的也是国家的,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有限,因此虚假信息充斥着股票市场,炒股有时还不如赌博!      与证券相关的法律的发展也是步履维艰,很多上市公司是国有的,如果让违法上市公司赔偿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股民来自全国各个地方,如果收到虚假信息的损害那么可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提起诉讼,各个法院不好判决,若判决不一样有失法律的威严,因此中国对证券诉讼是有严格规定的,且不受理集体诉讼。但证券诉讼又具有两大特征:1、股民的损失计算快捷清晰,2、受害人利益相关性强,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法律发展;因此证券民事诉讼在中国的发展还是较快的,至少比与消费品相关的法律发展快!      另外作者还主张放开并鼓励民间借贷的发展,他认为金融越发达,利息就越低!      以下是陈志武的经典语句:      1、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      2、 千万不要因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学会游泳,即使要交学费,也应该去学;      3、 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养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      4、 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尊严;      5、 证券金融技术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么就不要,要么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购物那样只挑自己喜欢的;      6、 当一种经济交易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情---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交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到现在其实对金融也有大致的了解,但从不同书本中得到的结论又不同,惭愧自己看完《货币战争》就不假思索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以后会继续关注金融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有选择性地学习别人的观点。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8. 金融的本质的作者简介

本·伯南克,执掌美联储八年,成功带领美国度过大萧条以来最恶劣的经济危机。在美联储工作期间,习惯运用其学术背景和对最新数据的缜密分析来解决当下的经济问题,然后用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的语言让人们了解他的想法,把复杂的经济问题讲得通俗易懂、直截了当。他是2009年《时代》杂志 “年度风云人物”,连续三年入选福布斯全球人物权势榜前十(2011~2013年)。美国犹太裔经济学家,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7年,曾担任经济学系主任。2002年被美国总统小布什任命为美联储理事。2005年6月,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10月被任命为下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接替格林斯潘。伯南克是知名的宏观经济学家,主要研究兴趣是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史。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曾编著《宏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原理》等教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