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有概念,概念的作用是什么?

2024-05-16 17:20

1. 为什么要有概念,概念的作用是什么?

首先, 概念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抽象性思维,这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脱离具体的100个苹果的思维方式。所以不会存在“具体的”概念,而只有抽象的概念。一个概念不是对应于一个具体事物的所有特征,而是对应于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其次,在满足思维和交际需求的条件下,人们需要相对简单的表达和概念。100个苹果形成100个概念,在道理上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每一件事物都有一个概念相对应,那么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事物就要有百万计,千万计的概念,非常不利于记忆。

再次,给每个事物命名一个名称,也很不利于使用。比如说,你想让朋友帮你买一个苹果,那么,既然你不知道你的朋友会看到什么样的具体的苹果,那么,你也就无法说明你想要什么,就只有你自己去买苹果。到了街上,面对同一个苹果,卖苹果人的已经对他的每一个苹果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当你想要某一个苹果的时候,首先还要询问这个苹果的名称,这些都无疑会造成非常繁琐的麻烦。

最后,概念和具体事物的关系,也与具体的社会状况有关。比如,在中国古代,由于马匹在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而由于认识的局限,其他种类的事物(如现代社会各种产品,现代科学上的发现等等)相对数量较少,所以,各种颜色的马,各种性状的马都有特定的名称,后来随着马匹在农耕文明中重要性的降低和其它很多原因,“马”成为所有种类马的统称。

为什么要有概念,概念的作用是什么?

2. 什么叫做概念?

概念就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在它们的外延中忽略事物的差异,把这些外延中的实体作为同一体而去处理它们,所以概念是抽象的。它们等同的适用于在它们外延中的所有事物,所以它们是普遍的。概念也是命题的基本元素,如同词是句子的基本语义元素一样。
概念是意义的载体,而不是意义的主动者。一个单一的概念可以用任何数目的语言来表达。狗的概念可以表达为德语的Hund,法语的chien和西班牙语的perro。概念在一定意义上独立于语言的事实使得翻译成为可能 - 在各种语言中词有同一的意义,因为它们表达了相同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从哲学的观念来说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词或一个名词同等对待。

3. 什么叫做概念?

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运动,概念就必须是辩证的,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概念还必须是灵活的、往返流动的和相互转化的,是富有具体内容的、有不同规定的、多样性的统一。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的范围,即概念的量。内涵与外延之间呈反比关系。[1]
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在它们的外延中忽略事物的差异,如同它们是同一的去处理它们,所以概念是抽象的。它们等同的适用于在它们外延中的所有事物,所以它们是普遍的。概念也是命题的基本元素,如同词是句子的基本语义元素一样。

什么叫做概念?

4. 概念到底有多重要

本文是我在公司内部分享的演讲稿。话说,觉知到概念的重要性差不多2年了,这还是第一次整理自己关于“概念”的认知思路,整理的过程比演讲本身更有价值。以下是演讲原文。 
  
 先给大家讲两个历史上发生的小故事。
  
 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路易十六的妻子),有次出游,路过一个平民窟,看到穷人们啼饥号寒,就问身边的侍从他们怎么了?侍从说这些人太穷了,连面包都吃不起。玛丽王后诧异的说:吃不起面包?可以吃蛋糕呀!
  
 中国古代西晋时期,一年天下大灾发生饥荒,饿殍遍野。有官员启奏当时的晋惠帝,诉说民众疾苦,连糙米都吃不上。晋惠帝很平静的来了一句“何不食肉糜?”意思就是,吃不起米?可以吃肉呀!
  
 很多人听完这两个故事的第一反应是,这俩人真蠢。在嘲笑之余,我们来想想,这两位的问题出在哪儿?
  
 你可能想到了,是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贫穷”这个概念。我今天分享的话题就是:概念,说说概念对我们到底有多重要。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痛苦,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不知道,不了解,也就是常说的无知状态。
  
 比如领导给你一个新任务,这个任务牵扯到另一个你完全没接触过的领域,于是你就苦恼了,纠结了,焦虑了。很多人觉得这种状态很糟糕,于是他们倾向于只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
  
 那么比这种不知道的状态更糟糕的是什么?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是对这件事,你脑子里连一丝丝概念都没有。玛丽王后和晋惠帝就是这种状态,所以才能出现那么低级的笑话,这是更糟糕的状态。
  
 可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糟糕的吗?还不是。那什么是最糟糕的状态?最糟糕的状态是:你以为自己知道,但实际上你根本就不知道。
  
 这种糟糕的状态非常可怕,我们身边很多事例。比如,每年因为闯红灯、跨越隔离带、看着手机横穿马路而死的行人非常多吧,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些行为的危险性吗?肯定是知道,那为什么还这么干,最终把命搭进去?因为他们以为自己不会那么倒霉,以为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种迷之自信,让他们误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安全的,但实际根本就不是。这难道不可怕吗?
  
 如果你完全不知道一件事,你不可能做对这件事,但也没可能做错,因为你根本没法开始。更重要的是,你绝不会对这件事产生任何固执的念头,因为对这件事你没有任何信心来源。
  
 可如果你以为自己知道,但实际不知道,那意味着你拥有一个信心的来源,但对这个信心的支持却是不实在,不坚固,甚至虚假的。于是,在大概率上你会在错误的路上一路狂奔,最终走向悲剧。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会有“危险不会降临到我头上”的这种迷之自信?因为他们脑子里对概率这个概念的认知是错的,而他们全然不知。
  
 稍微有点概率知识的人都知道,一个概率再小的事,一旦你持续做,从长期看,总有一天你会命中的,而一旦命中,那就是100%。
  
 所以:对于“你以为自己知道,但实际不知道”的这种最糟糕最可怕的状态,问题出在对关键概念的模糊和无视。
  
 概念就像空气中氧气,每个概念就是一个氧分子。我们平常根本意识不到氧气的存在,但没有了氧气,2分钟你就蹬腿儿。概念之于生活,就如同氧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 这世间绝大多数真正有用的道理,要么简单到难以置信所以我们根本就不当回事儿,要么就违背直觉到让很多人觉得鬼才相信的地步。 所以很多人说:“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他们只是“知道”而已,却从未对这些道理以及背后的概念重视过。
  
 如果你觉得交通违章作死的行为是少数人蠢,不能说明概念有那么重要。那我在再举个所有人都避不开例子——赚钱。
  
 对于赚钱这件事的不同认知,可以把人简单的分为两种: 一种人是“赚钱是为了花钱”;另一种人是“花钱是为了赚钱”。仔细想想,实际上这是对待赚钱这件事的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持有“赚钱是为了花钱”的价值观,你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更好的花钱上。于是你就会为了省几块钱到处比价格,还美其名曰货比三家;于是你就为了不浪费几十元的电影票钱,忍着恶心把烂片看完;于是你就会因为一本书的价格过百元,明明有兴趣却舍不得买。
  
 而持有“花钱是为了赚钱”的价值观,你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赚钱上。于是,当你看到一件喜欢的衣服,感觉价格能接受就直接下单,因为能节省注意力和时间;当你在电影开场10分钟发现是烂片时,抬脚就走,这是止损;当你发现一本好书时,根本不会在意价格,因为它给你带来的长期价值根本就不是书价能比的,书的价格和其内容的价值毫无关系。
  
 看到了吧,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你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两种行为模式从长期看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天壤之别的,这就是很多人所谓的“命运”。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逻辑链: 价值观决定你的行动,而行动决定命运。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持有这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人,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各自的命运,除非他能觉知到问题所在,并改变。可真实情况却是,大部分人到死都不觉得自己的价值观有问题,他们甚至没意识到价值观这东西能决定命运。所以他们终生都在抱怨命运、抱怨社会、抱怨别人。这种人我们见得太多了吧,愤青、阴谋论者、道德贩子……
  
 价值观决定命运。那价值观是什么?所谓权威的定义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这种概念的定义看似很有道理,但有意义吗?能指导行动吗?显然是不能的。
  
  其实所谓价值观,最通俗简单的有指导意义的定义是: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最好的。 
  
 继续拿赚钱这事分析。对于赚钱这件事的价值观,也就是:怎么赚钱是好的,怎么赚钱是更好,怎么赚钱是最好?
  
 这个递进的思考可能是这样的:能靠自己的能力挣到等价的钱是好的;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能长期挣到钱,且挣得越来越多是更好的;能在一段时间内把一件事完整的做完,而这件事的结果,却能在未来长期稳定的给你带来利润,这是最好的。
  
 有没有这样的事?有呀!写书;创作电影、唱歌、动漫;创业;投资,都是最好的赚钱模式,因为你一旦完成了一个“作品”,就可以在未来无限长的时间内卖无数份,理论上还上不封顶。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今天不展开了。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那怎么才能知道什么是好的?这就必须学会选择,对吧。也就是说,你要先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才能通过深度思考得到合适的价值观。
  
 那什么叫选择? 选择不是在好的和差的之间选,那不用选。真正的选择是在两个或数个差不多好坏的选项中选。 
  
 继续拿赚钱这事来说。赚钱和不赚钱之间不存在选择。两个都能赚钱,且成本和收益有可比性,才叫选择。
  
 假设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A工作月薪6000,每天上下班路程1小时,B工作月薪5000,路程半小时,选哪个?这才有选择的必要。
  
 而选择的基础是什么?就是概念,是你对这件事中涉及的重要概念有多少清晰且正确的认知。所以做出合理选择的关键是找到并理解相关的核心概念。
  
 对于A和B两份工作的选择,核心概念是什么?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基础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你为了获得某种收益而放弃的最大代价。
  
 选择A工作的机会成本是必须放弃B工作的每天半小时的自由时间。选择B工作的机会成本是必须放弃A工作多出来的每月1000元钱。
  
 从B工作的视角,将两边的机会成本合起来看。B工作每个月省下10小时(为方便计算,按每月20个工作日算),少赚了1000元,也就是省下来每小时的机会成本是100元。算算你1小时能不能挣出多于100元?如果能就应该选B工作,比如你1小时写篇文章,投稿获得500元的稿费。如果不能,就应该选A工作,比如你把这10小时用来打游戏。
  
 如果没有机会成本这个概念,你也许能选对,但那是蒙的,一次蒙对,能每次都蒙对吗?有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你在两个工作如何选择的这件事上就有了比较靠谱的依据,选择正确的概率就大很多。
  
 更重要的是,当你按照这个方法去应对无数选择的时候,也许一开始你选对的正确率并不比凭直觉或拍脑袋做选择要高, 但随着你知道的正确概念越来越多,选择的正确率也会越来越高。也就是说这个方法的成果是可以积累的,是自带成长属性的。 
  
 而直觉和拍脑袋只会让你停滞不前,甚至越来越差,很大一部分人管这个叫“运气差”。所以,很多人抱怨自己运气差,其实根本就不是运气的问题。
  
 我们返回去重新复盘一下。 概念的正确与清晰度,直接影响你选对的概率,选择决定你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指导行动,行动最终决定你的命运。 
  
 到此,你应该意识到概念的重要性了。
  
 现在我想说的是,刚才我讲的那么多,都只是铺垫。以上讲的所有概念、包括之间的逻辑推理都不是我想出来。下面,真正的重点来了。
  
 我并不期望靠仅仅一次分享能有多大的作用,也不是要教你什么,我只是作了一个引子,而真正想做的是推荐。
  
  推荐大家上得到APP,订阅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关于李笑来是谁,我不多说了,有兴趣的自己去查。
  
 这是一门已经有20万人付费订阅的课程,目前在得到APP上,所有课程的付费人数排名第二。
  
 它的课程名字听着很唬人,好像是说学完了就财富自由了。其实不是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帮你打磨52个最底层也是最重要的概念。如果你希望在未来获得财富自由,就必须要知道和理解这些概念。
  
  如果我们把思维方式看成是计算机的的“操作系统”,那这52个概念以及延展的、相关的数倍于此的重要概念,能让你的操作系统从DOS升级为WINDOWS。而“操作系统”的优劣直接影响你的成长速度,且速度差距是几何级的。 
  
 在这门课中,你会知道人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最应该获得的能力是什么;最大的枷锁是什么。
  
 你会知道为什么付费才是捡便宜;为什么坚持不是唯一的选择;为什么人人都可以并且应该参与投资。
  
 你会知道为什么你总是半途而废;你会知道选择伴侣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你会知道活在当下与等死无异。
  
 更重要的是, 当你真正学完这套课程,你会形成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做任何事之前都会先去琢磨最重要的概念是什么。这才是这门课最大的价值。 
  
 最后,送两句话给大家。
  
 第一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都是玛丽王后和晋惠帝,只是我们经常不自知而已。
  
 第二句: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实际上就是看他脑子里有多少必要、正确、清晰的概念,以及在这些必要、正确、清晰的概念之间,有多少必要、正确、清晰的联系。
  
 以上,谢谢大家!
  
 
  
  
 2018.07.11

5. 对“概念”你有概念吗?

“概念”其本身也是一个概念,是一个很抽象的词,它不像猫或狗等实物,你能看得见摸得着,在生活中往往被很多人忽视了,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当然,如果单单只说“概念”这个词,好像你不知道它,也不会对你有什么影响,但如果你对“概念”没有深入了解,那么可能对普遍存在的概念就不会进行深入思考,而对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联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就是高手与普通大众的区别,对于想成为高手的你就不得不对概念给予100%的重视了。
  
  
 说到概念,先从概念是怎么形成的说起。在原始社会之初,并没有概念的存在,没有树的概念,没有人的概念,当时的祖先大脑里有的只是,一片东西(连“东西”这个概念都没有,但为了说清楚,姑且我们还是借用今天的说法)在地面以上由大枝干分出小枝干、由小枝干分出更小的枝干,最后长出片状的、大部分是绿色的“东西”,其地下部分像长胡须一样向地下生长。那时祖先们大多傍水而生活,但是与邻近部落的往来被一条小溪给挡住了,交流非常不便。有一天,部落长发现如果把那“东西”的枝干收集起来、放平,用一些“藤条”绑起来后搭在小溪上,这样就可以和邻近部落的人方便地交流了。这时部落长就把大家召集起来,需要安排壮丁去实施,为了将他的想法向大家说清楚,他就和大家提议:我们就称呼那个东西为“树”吧。于是大家就都称那个东西为“树”,他们的子孙们、子子孙孙们也就都称那个东西为“树”,于是,“树”的概念就这么产生了。正如鲁迅所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世上本没有概念,用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概念。
  
 概念是由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抽象出来的,是反映事物属性的认知。概念包含内涵、外延。内涵:是将一个物件与其它物件之间不同的所有特征列举出来。比如“单身汉”的内涵是没有结婚的男人,单身汉首先是男人,男人包括已婚男人和未婚男人,未婚就是与已婚男人不同的所有特征。而外延是描述概念所包含的所有事物,也可以称为范围。比如张艺兴、鹿晗,还有其他没有结婚的男人的个体,都属于这个概念的外延。再比如“树”,它的外延就包括榕树、银杏树、樟树、桉树等等。
  
 我们明确概念的方法就是下定义,定义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做的简要描述。定义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属加种差定义法。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定义方法,如: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动物是属,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种差,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属性。另一个定义的方法是前面说的发生定义,是根据事物的产生过程来进行定义。
  
 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发展变化中。概念是反映事物属性的认知,概念的定义也属于认知的范畴,因此概念的定义与人们的认识水平相关。比如“燃烧”,现代人对燃烧的定义是一种同时产生光和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这个定义作为现在的我们都比较好理解,因为我们对氧化反应的认知是相同的。古代的人们对燃烧的定义很可能是:两根干木头长时间快速摩擦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古代的人们就不可能知道氧化反应,他们也就不可能给出第一个燃烧的定义。这也是发生定义的例子。
  
 概念是思维体系的基础。既然是基础,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同时又因为是基础,所以不容易被人们注意到,其重要性很容易被人忽略,但忽略概念的后果是严重,会导致思考混乱。就像高楼大厦的地基,你所见的是漂亮雄伟的大楼,根本就注意不到地基,但如果地基不牢固,高楼大厦随时可能崩塌,即使平时没有出现倒塌,但在出现地震时,先倒塌的肯定是地基不稳的楼房。另外,在建农村的平房时,地基不牢固也许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想建高楼大厦那是不可能的。概念就如地基,你不进行深入了解好像对你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如果你想成为高手,你就非深入打磨不可了。

对“概念”你有概念吗?

6.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里要谈的概念间的关系,不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在事理上、空间上、时间上等方面的关系,而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在外延上的关系。

根据概念在外延上是否有重合,可以把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论述一:相容关系
概念间的相容关系是指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根据外延重合情况的不同,相容关系又分为四种情况。

1、全同关系

全同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叫同一关系。

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全同关系时,则所有的a是b,并且所有的b是a。

例如,“中国的首都”和“北京”、“成年人”和“年满18周岁的人”。

全同关系如下图所示:

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仅仅是在外延上相同,在内涵上一定是有区别的。

如果两个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在内涵、外延上都相同,它们就不属于全同关系,而是一个概念的两个语词表达形式,如“西红柿”和“番茄”,它们的差别只存在于语体色彩上,而在逻辑意义上没有任何差别,所以它们是一个概念的两个语词表达形式,不是具有全同关系的两个概念。

2、真包含关系

真包含关系是指某概念的部分外延和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也叫属种关系。

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真包含关系时,则所有的b都是a,并且有的a不是b。

例如,“学生”和“大学生”、“科学”和“人文科学”。

真包含关系如下图所示:

3、真包含于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是指某概念的全部外延和另一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也叫种属关系。

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真包含于关系时,则所有的a都是b,并且有的b不是a。

例如,“大学生”和“学生”、“人文科学”和“科学”。

真包含于关系如下图所示:

如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真包含于关系和真包含关系非常相似,如果不考虑顺序问题,二者可以合称为从属关系,其中外延较大的概念叫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叫种概念,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具有反变关系。属概念不能是单独概念。

7. 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概念”?

       答:首先,“概念”一词的定义如下:人们对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概括反映。概念简化和组织了我们接受的大量信息,使得我们可以对环境做出恰当的反应;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形成了不同的隶属关系,在基础水平概念之上有上位概念,之下有下位概念;概念是思维和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思维轰动的处理就是概念之间的关系。

      其次 ,概念的种类:(1)根据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和相互关系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合取概念:对有一个以上共同属性的同类事物可形成合取概念,如“毛笔”;属于某一合区概念的事物必须具备所有共同属性。析取概念:若干特性中只有一种特性存在,可行成析取概念,根据有其他事物的关系或者事物内部特性之间的关系可形成关系概念。
(2)形式概念和自燃概念。形式概念是人造概念,是根据一组逻辑规则或关键特征所定义的概念,形式概念一般是科学和其他学术领域的核心成分;自然概念是基于个体的知觉与其真实世界的相互联系形成的概念。

       然后,概念的表征及其家假说:(1)原型说:原型就是一个类别中个体所见过的所有成员的抽象平均模型,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属于某个概念,是通过该事物与头脑中关于这个概念的原型作对比完成的;    (2)  样例说:关于概念。我们并不是储存了单一的、抽象的平均模型,而是储存了一些具体的样例,所谓样例。就是一个类别中的典型成员,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属于这个类别,就是把这个事物与该类别中的样例进行比较。

       最后,概念的形成及其假说:
概念形成是个体掌握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
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的形成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被试根据实验条件和主食提供的反馈信息,对概念的属性提出了种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就形成了!假设检验说中所采取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概念的定义,种类,表征和形成及其理论来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概念”?

8. 谈概念一:如何建立概念?

我给我的一条狗取了一个名字,叫卡卡,请问“卡卡”是不是一个概念?应该说不是,因为卡卡与我的狗是一个一一对应的指代关系,指代关系建立的是“名称”而不是“概念”!可见,概念与名称不同,概念需涉及一类事物的本质,是对导致整个事物出现的“前原因”的关联。 概念的复杂性远超我们想象,人类所有的思考与文明都是围绕概念展开的,对概念的分析,是我们打开人类观念世界的钥匙,也是我这一系列谈概念文章的目的所在。 谈概念,首要的问题就是:本质与实体对象的时间关系问题,本质是在事物之中?还是之前?还是之后?即:实体对象与本质,谁先谁后的问题!只有知道了本质在哪里,我们才能明确概念应该关联什么内容!我们的教科书上说,概念是从事物中"抽"出来的,只要存在实体物质,我们就可以发现其本质,并"抽象"出概念来!在这样的"概念观"下,我们自然就认为:本质就在实体事物之中!因为是先有实体事物,然后才有概念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观念却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文明与野蛮就此分界! 认为本质先于实体,则导向因果关系和理性思考;认为本质在实体之中,则导致辨证关系和创造力枯竭! 很不幸,我们的概念观是:本质在实体之中!这样的观念对我们思维的伤害极大。我们可以想见,如果一个事物的本质位于事物之中,那么我们的创造如何开始?难道,我们是在有了产品之后,再往产品里加设计概念(本质)吗?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概念设计","概念车原型"这样的一些说法,这里的"概念"就明确的表示:概念,在时间上是先于实体存在的。而我们野蛮的将概念定义为"对已存在事物的总结",那么,我们的"概念设计"必然是山寨和模仿!"先有实体再有概念",就是当下中国山寨精神的理论之源,将本质放在实体之后,这就是当下中国人普遍缺乏创造力的思想根源。在创造和设计中,"概念"包含了将来新事物所包含的理念和形式,是新事物的依据和来源! 好了,来总结一下前文所述:概念关联的是本质,而本质在时间上是前于实体事物的,所以建立概念是对实体事物本质的追溯,而不是对事物后期的总结!而中国关于概念的定义回避了这一关键,这使得我们混淆了概念与实体的前后关系,这个混淆对我们思维方式带来的损害是相当大的!因为时间上的前后关系是因果关系的基础,前后混淆了,也就意味着理性和逻辑不复存在了,厘清"本质与实体的前后关系"是我们恢复创新能力的关键。 可见,概念的内涵是"导致事物产生的原因",建立概念应该是一个向前的、对于来源的"追溯"!了解这一点对我们的意义非常重大,是我们理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以建立的第一步!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永远难以前进到观念世界!同样,这也告诉我们,概念的成立是有着严格的标准的,只有包含了能导致“新的事物”出现的东西才是概念。当一个人宣称提出一个“新概念”时,我们不但要看这个概念包含了什么样的“本质”,我们还要看这个本质最后“成为了什么?”,比如中国的“道”,“道”能成为一个概念吗?如果成立,那么道的本质是什么?道包含的本质后来“成为了什么”?这都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
可见,本质是创造力的来源之一,本质就像是DNA和染色体,它包含了新事物产生的内容和形式;能被称为本质,其标准是很高的,任何不能导致新事物产生的“本质”都是虚假的本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