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的发展历程

2024-04-28 14:53

1. PLC的发展历程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取代继电器控制装置的要求。1969 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研制出了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 PDP—14 ,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试用成功,首次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这是第一代可编程序控制器,称Programmable,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PLC。 
  1969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PDP-14 
  1971年,日本研制出第一台DCS-8 
  1973年,德国研制出第一台PLC 
  1974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PLC 
  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微处理器。人们很快将其引入可编程控制器,使PLC增加了运算、数据传送及处理等功能,完成了真正具有计算机特征的工业控制装置。此时的PLC为微机技术和继电器常规控制概念相结合的产物。个人计算机发展起来后,为了方便和反映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特点,可编程序控制器定名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 
  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可编程控制器进入实用化发展阶段,计算机技术已全面引入可编程控制器中,使其功能发生了飞跃。更高的运算速度、超小型体积、更可靠的工业抗干扰设计、模拟量运算、PID功能及极高的性价比奠定了它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可编程控制器在先进工业国家中已获得广泛应用。世界上生产可编程控制器的国家日益增多,产量日益上升。这标志着可编程控制器已步入成熟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PLC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增长率一直保持为30~40%。在这时期,PLC在处理模拟量能力、数字运算能力、人机接口能力和网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PLC逐渐进入过程控制领域,在某些应用上取代了在过程控制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的DCS系统。 
  20世纪末期,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特点是更加适应于现代工业的需要。这个时期发展了大型机和超小型机、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特殊功能单元、生产了各种人机界面单元、通信单元,使应用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业控制设备的配套更加容易。

PLC的发展历程

2. PLC的发展历程

起源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取代继电器控制装置的要求;
  1969 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研制出了第一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DP—14 ,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试用成功,首次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这是第一代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称Programmable,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PLC。
  1969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PDP-14;
  1971年,日本研制出第一台DCS-8;
  1973年,德国研制出第一台PLC;
  1974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PLC。
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微处理器。人们很快将其引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使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增加了运算、数据传送及处理等功能,完成了真正具有计算机特征的工业控制装置。此时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微机技术和继电器常规控制概念相结合的产物。个人计算机发展起来后,为了方便和反映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特点,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定名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
  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进入实用化发展阶段,计算机技术已全面引入可编程控制器中,使其功能发生了飞跃。更高的运算速度、超小型体积、更可靠的工业抗干扰设计、模拟量运算、PID功能及极高的性价比奠定了它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先进工业国家中已获得广泛应用。世界上生产可编程控制器的国家日益增多,产量日益上升。这标志着可编程控制器已步入成熟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增长率一直保持为30~40%。在这时期,PLC在处理模拟量能力、数字运算能力、人机接口能力和网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逐渐进入过程控制领域,在某些应用上取代了在过程控制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的DCS系统。
  20世纪末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发展特点是更加适应于现代工业的需要。这个时期发展了大型机和超小型机、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特殊功能单元、生产了各种人机界面单元、通信单元,使应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工业控制设备的配套更加容易。
http://baike.baidu.com/view/13561.htm

3. PLC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PLC发展历史
起源: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取代继电器控制装置的要求。
1969 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研制出了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 PDP—14 ,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试用成功,首次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这是第一代可编程序控制器,称Programmable,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PLC。   
1969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PDP-14   
1971年,日本研制出第一台DCS-8   
1973年,德国研制出第一台PLC   
1974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PLC 

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微处理器。人们很快将其引入可编程控制器,使PLC增加了运算、数据传送及处理等功能,完成了真正具有计算机特征的工业控制装置。此时的PLC为微机技术和继电器常规控制概念相结合的产物。个人计算机发展起来后,为了方便和反映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特点,可编程序控制器定名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
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可编程控制器进入实用化发展阶段,计算机技术已全面引入可编程控制器中,使其功能发生了飞跃。更高的运算速度、超小型体积、更可靠的工业抗干扰设计、模拟量运算、PID功能及极高的性价比奠定了它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可编程控制器在先进工业国家中已获得广泛应用。世界上生产可编程控制器的国家日益增多,产量日益上升。这标志着可编程控制器已步入成熟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PLC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增长率一直保持为30~40%。在这时期,PLC在处理模拟量能力、数字运算能力、人机接口能力和网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PLC逐渐进入过程控制领域,在某些应用上取代了在过程控制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的DCS系统。 
20世纪末期,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特点是更加适应于现代工业的需要。这个时期发展了大型机和超小型机、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特殊功能单元、生产了各种人机界面单元、通信单元,使应用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业控制设备的配套更加容易。


PLC技术发展呈现新的动向:
1:产品规模向大、小两个方向发展 大:I/O点数达14336点、32位为微处理器、多CPU并行工作、大容量存储器、扫描速度高速化。 小:由整体结构向小型模块化结构发展,增加了配置的灵活性,降低了成本。 
2:PLC在闭环过程控制中应用日益广泛 
3:不断加强通讯功能 
4:.新器件和模块不断推出 高档的PLC除了主要采用CPU以提高处理速度外,还有带处理器的EPROM或RAM的智能I/O模块、高速计数模块、远程I/O模块等专用化模块。 
5:编程工具丰富多样,功能不断提高,编程语言趋向标准化 有各种简单或复杂的编程器及编程软件,采用梯形图、功能图、语句表等编程语言,亦有高档的PLC指令系统 
6:发展容错技术 采用热备用或并行工作、多数表决的工作方式。 
7:追求软硬件的标准化。

PLC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4. 中国PLC发展历史

  起源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取代继电器控制装置的要求;   
  1969 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研制出了第一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DP—14 ,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试用成功,首次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这是第一代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称Programmable,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PLC。   
  1969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PDP-14;   
  1971年,日本研制出第一台DCS-8;   
  1973年,德国研制出第一台PLC;   
  1974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PLC。
  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微处理器。人们很快将其引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使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增加了运算、数据传送及处理等功能,完成了真正具有计算机特征的工业控制装置。此时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微机技术和继电器常规控制概念相结合的产物。个人计算机发展起来后,为了方便和反映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特点,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定名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   
  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进入实用化发展阶段,计算机技术已全面引入可编程控制器中,使其功能发生了飞跃。更高的运算速度、超小型体积、更可靠的工业抗干扰设计、模拟量运算、PID功能及极高的性价比奠定了它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先进工业国家中已获得广泛应用。世界上生产可编程控制器的国家日益增多,产量日益上升。这标志着可编程控制器已步入成熟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增长率一直保持为30~40%。在这时期,PLC在处理模拟量能力、数字运算能力、人机接口能力和网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逐渐进入过程控制领域,在某些应用上取代了在过程控制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的DCS系统。   
  20世纪末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发展特点是更加适应于现代工业的需要。这个时期发展了大型机和超小型机、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特殊功能单元、生产了各种人机界面单元、通信单元,使应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工业控制设备的配套更加容易。

5. PLC未来的发展是怎样的

 从一开始,当PLC开始大批量地替代继电器和计时器时,对于未来PLC的发展趋势,就持续存在着一种减少自动控制系统尺寸以及简化支持和维护工作的推动力。在过去的几年里,继电器被更小的基于Rack结构(如图1所示)或更小的有远程I/O口的PLC所替代。
  就软件而言,梯形语言最初基于继电器和定时器模拟自动系统,已经成为最广为应用的PLC编程语言;但是其他的选择也在慢慢出现,如IEC61331-3 的编程语言。在未来,PLC将会在硬件、软件和通讯的领域持续进步来适应科技的发展。可能的演变将会包括PLC及可编程自动控制器(PAC)部分功能的合并,以实现从工厂底层到顶层的通讯。
  更小,更快,更好
  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让今天的处理器、电路板及元器件尺寸不停的缩小,这些技术慢慢的作用于PLC,使其更稳定、可靠及坚固,并带来了功能的进一步提升,比如更快速的处理器,可扩充的内存能力及新的特色通讯机制等。
  为响应市场需求,许多特性和功能正在从高端往低端PLC迁移。例如,我们可以预期未来的小型PLC将拥有更多高端PLC的特性,而中高端PLC也将提供更小、更紧凑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同时,PLC也因内存成本和尺寸的减少而获益。这些优势极大地提升本地化数据存储能力,允许将PLC用在之前需要昂贵的数据抓取系统的应用场合。这也为其他功能的实现带来可能性,比如产品信息的板载存储,以便于加快故障排除。
  今天的PLC也从USB技术中受益匪浅,使得联网、编程及对控制系统的监控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随着USB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更小的迷你USB连接器的出现,你可以期待在更多的小型PLC上看到这种通讯选项。
  另外一个的例子是,从快速变化的消费类电子世界快速渗透到工业市场的非易失性便携存储设备。通过在一个小小的封装里面提供大量的附加存储空间,它们给PLC的用户带来了非常大的好处。这些可能的选项包括USB装置,SD卡,mini SD以及Micro SD卡等,从而为最终用户、机械制造商及系统集成商增加高达32GB的额外存储空间。

图2 典型的高端PLC包含多种通讯接口,能够支持多种不同的工业通讯协议。
  PLC和PAC的融合
  许多工业控制器供应商还在以PAC和PLC之间的异同为卖点,但是未来的自动化工程师考虑他们的系统时,可能不会关心到底是何许名字,他们只会专注于性能和实际的功能。就像这两种设备的定义和特性不断演变样,PLC和PAC将会彼此融合发展。
  基于这种演变,在低端和高端市场会出现大量的机会。随着硬件技术的进步,先进的功能将进入低端处理器。这将反过来推动供应商将更多功能和选择融入高端产品中。
  高速处理器和更多的存储空间将会促进高级功能的应用,比如运动控制、视觉系统的集成及多种通讯协议的协同支持。当然,PLC也将依旧保持其简单的特性来吸引更多用户。
  在PAC与PLC相互融合期间,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产品自身不断地完善和进步。PAC可以允许用户在传统意义的工业自动化的领域进行拓展,鼓励供应商研发新的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这些需求向产品设计者发起挑战:迫使他们寻找新的方向,如支持现有的元器件构建一个新的系统以满足严酷的工业环境。未来的挑战将包括提供可连接性,存储的扩展能力,以及控制器处理能力的提升,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应用,同时还要求维持甚至降低最终产品的成本。
  梯形语言:不说再见
  50年前,硬接线的继电器逻辑被梯形语言替代,这种语言为熟悉继电器逻辑的技术人员和工程人员带来了便利,但是它也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在过程控制及数据处理应用中。
  IEC61131-3提供了对于工业控制器的另一种编程语言,但是梯形语言还是有其自身的优势,并且一直显示着它独一无二的魅力。虽然对于过程控制来说,有连续功能图示,结构化的文本对于数据处理也是不错的,其他的IEC语言也有自己的优点。但是梯形语言仍将是PLC编程语言的领导者。
  供应商及他们的客户采购内置梯形语言逻辑编程的PLC,并使用此类的PLC控制大量的基础设备。也有大量的工程师、技术员、电器工程师及维护工人倾向于梯形语言这种简单的编程技术。不论硬件如何发展,这种语言还会作为PLC的工业标准持续很久。
  虽然梯形逻辑语言可以作为简单的机器控制的基石,但功能块编程技术可以减少代码数量,尤其是需要将PLC代码融入统一编程环境的时候。

图3  内置的高速以太网通讯和改进的数据管理能力使得它更容易将PLC连接到更高水平的计算系统。
  统一的编程环境
  将PLC、运动控制及人机界面(HMI)的编程结合到一个统一的环境,是未来几年的一种趋势。将PLC和HMI集成在同一机架上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趋势,不管显示器是包含在组件中还是作为外部选项。无论同样的处理器还是集成到PLC I/O机架的HMI模块,当前的技术都能够支持这两种方式的组态。
  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程环境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是理想的,只要不是太复杂。这些模块结合的好处包括减少学习周期和研发时间。但是,如果这个编程环境并不是设计合理,那么将会变得笨重的和不易操作。
  拥有统一的编程环境的重要一步是确保设备之间可以共享同一个标签名数据库。标签名是在程序和过程之间的重要连接。建立数据库是一项耗时的工程,减少这些重复的任务会缩短整体研发时间并减少错误几率。
  迎接无线的时代
  在过去的几十年特别是90年代早期,在工业应用领域出现了大量的不同的通讯网络和协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同的选择逐渐剩下几个领导者。跟消费类电子PC与其外设一样,这种趋势将会持续,未来会聚焦于可以自我配置的即插即用方案。
  其实并没有必要去关注这些通讯技术是否能达到真正的实时,因为以太网和其他许多工业控制网络的原始速度是远远快于绝大多数应用的需求的。
  关于本地存储设备和其他装置的通用接口,USB虽可用,但是有其限制。USB是即插即用的,但是给USB集成硬件和软件是需要设备供应商额外投入的。正因如此,工业硬件供应商的缓慢变化,如条码识别器和电子称等硬件供应商在短期内仍将采用RS232接口。
  目前,高端PLC的通讯接口可以适应多种协议(图2)。预计未来随着用户需求的标准化,这种情况有望得到改观,可能仅仅只有以太网和无线形式,或者再加上一种可能的选项工业蓝牙。
  这是一个无线的时代,但是,在我们看到商业和工业无线通讯协议的大融合之前,工业应用确实需要在更广范围内具有鲁棒性的无线技术,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在这个领域内,我们也看到了进步:从最新的Wi-Fi(802.11n), ZigBee(802.15.4) 协议到点对点连接,网状连接及蓝牙和近场通讯的兴起,但是目前这些并没有成为执行关键任务的工厂底层适用的解决方案。未来在适合无线应用的远程终端设备(RTU),或者一些非关键的监控应用(不要求实时控制)中,或将更广泛地采用无线技术。
新一代PLC的11个发展趋势

  全集成工厂
  在PLC的未来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应该是实现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或其他高层级系统与工厂层的集成。在过去,主要的一体化任务是提取机器和过程数据,并将之向上传到那些高层级系统。未来,采用hooks和函数等的新技术将会简化这种集成。
  鉴于此,控制器制造商在设计PLC解决方案时,需要更多地考虑用户的需求。这种方案不仅仅用于控制,同时还能够实现无缝操作,并提供数据给需要的用户。这可能包括提供通过浏览器或者移动app提供数据的接入,或者包括接入数据库的工具。
  增强的通讯、提高的处理速度和更大的存储容量赋予PLC管理自己产生的数据的能力。这是PLC的自然发展趋势。
  虽然形式、用途和性能将会有大幅度的变化,但是在未来,PLC这个名词依然会作为很多的工业自动化控制器的名字延续下去。PLC的尺寸会持续减小,硬件的发展也将为PLC带来新的特性和功能。软件和通讯能力的提升,将赋予PLC这个悠久的名字一个全新的定位——工业自动化平台。

PLC未来的发展是怎样的

6. PLC的未来发展前景

浅谈国产PLC前景与未来
平心而论,国产的自动化产品已经为“民族产业”这几个字争了不少光,浙大中控、和利时、上海新华等DCS的产品,已经在不少大的行业里站住了脚,让HONEYWELL这样的老牌DCS厂家几乎放弃了中小系统的争夺。虽然,像BP、SHELL这样的大公司的自动化总包(抑或连运行和维护在内)项目,可能只有HONEYWELL、横河这样的公司才有资格和实力做,但是,毕竟还是有许多项目,国内的公司用国内的产品也满可以胜任的,而且,对于这些项目,昔日那些DCS的巨头,也很明智地退出了市场,通常,在得知有关的投标信息后,他们会先问一下,“这次招标,有邀请国产公司参加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会再问用户,“你们真的有可能会考虑国产的系统吗?”如果答案还是肯定的话,他们通常就不会再参与投标了。 
        这样的局面,自然是因为王常力、储健、李培植们的努力,才会为国产DCS系统争来这样的有利局面,虽然在大项目我们还没有竞争力,虽然按照“二八”原则,我们还是用了80%的努力在争取那20%的费劲的市场份额,可能是肥肉都让别人吃了,自己在啃骨头,但毕竟这20%我们基本已经站稳了,那80%,只要我们一直在努力,就像我曾经说过的,“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谁又敢说,中国的产品不会继续蚕食、吞噬、占领那80%的肥肉份额呢?
        这是DCS的情形,相比较之下,PLC的份额,就汗颜的多了。工控同行问我,目前国产PLC的份额有1%吗?我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答没有,应该是不会错的。
        至少,在任何一个PLC的项目的招标中,没有哪个国外品牌的公司,不论是SIEMENS,不论是三菱还是日立、安川,不论是LG,还是台达,都不可能因为听说有国产的PLC品牌参加而自动退出竞争的,不论这国产的是德天奥、凯迪恩还是信捷。
        再联想到变频器的市场,虽然中、高压的产品和牵引、提升等专用变频器市场还是进口的天下,但低压的通用变频器市场,用户不再迷信西门子、施耐德、ABB,或者富士、安川、三恳等品牌,国产的,如森兰、安邦信、惠丰、阿尔法、创杰等品牌,已经成为用户的选择之一,甚至是首选产品。
        而人机界面产品,E-VIEW,信捷,威伦通,德天奥等品牌,则早已在用户、特别是OEM用户那里确立了品牌地位,SIEMENS,PROFACE,还有那些日本品牌早已从大多数用户的选购单中剔除了。现在,用户对国产的人机界面产品,不是担心性能,而是担心供货能力和售后服务的问题了。
        但是,回到PLC,我们的心情依然回归沉重。前不久,凯迪恩被人机公司收购,虽然从行业并购来看是一件好事,但其中涉及到和利时,也不由得让人担心国人对自己的PLC产品的信心。浙大中自被正泰收购,本来以为借助正泰的庞大的低压电器的销售网络,可以为浙大中自的PLC产品(因为PLC与低压电器往往是共同使用的)开拓一个广泛的销路,结果,不仅没有什么效果,反而使正泰的股东对PLC这个产品没了信心,觉得不如砍掉这个部门,可能对公司的发展更为有利一些。
        深圳市德天奥科技有限公司从2003年就开始进行PLC的研发和市场开拓,也一直在应用,也曾给国内从事自动化产品的公司打了一剂强心针,但不久,就归于平淡,不再吸引人的注意,甚至给人以淡出市场的感觉。实际的情形也确实有这个趋势,但从去年开始,德天奥科技开始进行了不少的扎实的市场工作,“悄悄地进村,放空枪的不要”,德天奥科技将市场的焦点转向以机械装备为主的OEM市场,取得了不少进展。
        但是,OEM的市场长期是被日本三菱和德国西门子的产品占有主导地位的。其实有些厂家需要的其实是一些低配置的PLC,完全可以用国内生产的,但他们就是要用日本三菱和德国西门子的产品,要让用户改变习惯、观念和配套思路,仅仅靠价格,是很难做通工作的。因为,对于OEM用户来说,自动化产品,只是机械装备的一个部分而已,他们关注的不是机械的自动化水平如何的高,而是整台机械的性能和水平。而一个好的机械设备里,自动化的水平不一定是最突出和最高档的优点。因此,德天奥科技针对这一特点,研发生产的直接使用三菱软件的PLC产品,同时世界金融危机到来,节约产品成本,推出了很多直接使用三菱软件的板式PLC产品,给中国以机械装备为主的低端OEM市场带来部分春天。
        这就像在一个好的酒店里,客人是感觉不到有服务员的存在的。但当你需要的时候,他们会很快为你把问题解决了,然后,好象又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不好的酒店里,服务员一会来敲门要打扫卫生,一会儿问要不要洗衣,而真的当你有需要的时候,比如需要加一些茶叶或咖啡,或者需要一个插座或网线的时候,又半天见不到人。在后面一种情况下,即便服务员是以一流的茶道水平为您倒茶,或者衣服洗得十分干净,你也会觉得不舒服。
        其实,在工厂里,自动化系统也是这样。一个自动化系统运行得很好的工厂,无论是操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是不会感受到自动化系统的存在的。你看到的只是所需要的生产数据,如压力、温度、速度、流量,或者产量数据,这些数据你可能是在现场的操作台上看到的,可能是在管理者的办公室的电脑上看到的,你平时,不会觉得有一个自动化系统在工厂里忙碌地运行着。而一旦生产过程出现问题,如果自动化系统设计和工作良好的话,你可以得到你所需要的所有的数据,来分析问题的原因,而依然不会发觉其实这些数据都是自动化系统提供给你的。
        但是,在一个自动化系统设计或实施得不好的工厂里,你会经常感觉到自动化系统的存在。某个传感器坏了,信号上不来;某个软件运行不正常,导致机器出现了故障,某个阀门或开关在不该动作的时候动作了,导致事故的发生;等等。你想通过改进流程,来提高产量,却发现现有的自动化系统无法支持;生产线经常出现某种故障,导致的产品的成品率下降,想改进的时候,却发现自动化系统做不了任何事情。当负责人召集负责电气、仪表或者自动化的人来的时候,他们只会告诉你用的什么样的处理器,用的多快的网络通讯速度,用了什么样的高精度的仪表,等等,但就是无法告诉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许多大的制造企业里都成立了专门的自动化部,但这些自动化部的人们,则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自动化系统的本身的改进,重点提高自动化系统内部的性能,由于自动化系统所涉及的技术含量较高,也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实,自动化这个问题,从它的最开始的产生,到现在的广泛应用,再到今后的发展,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要改善生产的产量和质量。自动化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提高产量、改进流程的手段。对许多从事自动化的人员来说,这个说法似乎有些抽象,但是,对工厂的人来说,却是十分具体的要求。
        目前,在中国的自动化产品制造商和集成商里,有几个公司能够真正做到从客户的角度来关心自动化的应用呢?其实,对于OEM用户来说,这些客户,并不想知道你用的控制器是多少速度和内存的,也不关心你用的人机界面是多少分辨率的,他们只关心与他们直接相关的事情,我为此归纳了四点:一、提高产量,就是用现有的设备如何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二、提高质量,就是如何降低废品和次品率,或者提高产品的质量等级;三、减少设备的故障,保证生产流程的正常,用资本市场的话来说,就是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四、减少能源和物料的消耗,也就是降低成本。
        做到了以上四点,就工厂来说,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利润。做不到上述四点中的任何一点,你的自动化产品即便如花一样美丽,用户也不会有任何兴趣。
        而上述四点要做到,是与自动化系统分不开的,可以说,没有自动化配合根本是办不到的。但是,仅有自动化系统也是不够的,还要和工艺配合。比如,要提高一台印刷机的产量,关键就是要提高转速,要提高转速,不仅电机速度要跟上,相应的控制系统,如PLC的程序也要跟着改动。而提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抖动增加,会导致印刷质量下降,这时,就要对变速箱、收卷机构等机械部分要进行改动,甚至连印刷版辊都要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都需要自动化系统的配合,而且需要自动化方面的技术人员提供整体的一揽子方案,否则,在调试的时候,会出现大量的问题,而导致改造的失败。
        但是,如果自动化的技术人员能够提供一个合理的方案,针对整台机器进行全方位的改进的话,那么,即便所增加的成本远远大于自动化系统所增加的成本,对工厂来说,依然是很合算的。例如,一台软包装生产线,设备的造价通常在五百万人民币左右,通过将主轴改为无轴系统,再提速20%,大约会增加100万左右的成本,其中自动化部分可能只有30万左右,其余的是机械的改动和试机时需要耗费的原料。但这样的改造成功后,每年可以为工厂增加大约2000万元的产值,带来大约400万元的利润,这笔帐,工厂的老板当然一算就很清楚,如果他了解了这一点,就算你不建议他上自动化系统,他也立马会来找你或找其它的自动化集成商来完成此事。
        但常见的情形是,在上面的软包装生产线的案例中,一个自动化公司为工厂提供了一个大约40万元的改造方案,老板当然很高兴。开始实施后,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一个一个地去解决,不仅耽误了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由于自动化公司对机械没有完全掌握,事先没有预料到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因此,解决起来自然也是无从下手。往往过了半年甚至一年,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不仅自动化系统的投入看来是扔到了水里,而且光是试机用的纸张,就达到了几十万甚至百万元(印刷机的情况还好一些,如果是卷烟机械,一天的材料损失就可能几十万元)。这时,工厂的老板产生不信任甚至是怨恨的心情,当然是很正常的了。
        这样的结果对用户和自动化方案提供商双方来说都是一种灾难,而且是屡见不鲜的。纵观中国的自动化市场,能够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自动化公司,是不多见的。因此,作为自动化公司来说,要想真正能够稳稳地占领市场,就必须要跳出自动化的圈子,将注意力集中到用户的工艺那里,首先要考虑如何改进工艺,然后才能根据工艺的改进来设计自动化系统,并且要对用户的工艺、操作、机械、甚至原料和辅料的改进等方面,提供整体的全面解决方案。
        如果真正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自动化行业的系统集成商和制造商都会面临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空间。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只有当我们将注意力从自动化方面移开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发展自动化产业。但是,仔细的想想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这个悖论似乎不仅仅适用于自动化专业。
        因此,现在的自动化公司,尤其是中国的自动化公司,不能仍然将目光局限在自动化系统的内部,而是要向用户的工艺再深入了解一层,要把用户的机械参数、电气参数,尤其是用户机械设备的运行工艺,要使自己成为用户的行业专家和导师。只有当你了解了工艺,才能更好地做出来合用的自动化方案,提供最合理的自动化与控制产品。而一旦当你能够这样做了,你的市场就会如滔滔江水,源源不绝,订单不仅像雪片般飞到,效益也不用担心了。
        而工艺是隔行如隔山的,因此,要求我们的任何一家公司在近期,可能要集中一个到几个行业,深入下去,彻底了解用户的工艺,在一个客户这里将相关的工艺了解通透后的,并取得实际运行的经验,就可以在同行业内对该项目进行复制和推广,这样,公司可以做成一个专业的OEM服务公司,而且,公司的供货范围可能不会只局限在PLC方面,而是可能扩展到人机界面、变频器、低压电器、传动装置等多个产品,使公司在同一个客户那里可以挖掘出更大的营业额和利润出来。
我希望,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能够看到许多现在的自动化集成或代理公司会成为一些专业行业机械的改造的解决方案的代理和推广。而只有这样的风气起来后,国产PLC的厂家才有可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离抢占一部分可观的市场份额也就不远了。这里我说的份额是会让国际那些大品牌的PLC供应商感觉心惊肉跳的份额,而不是可怜的一点点残羹冷炙。那时候,再来和工控同行们谈国产PLC的时候,我可能不会这么汗颜了。
但是,我也告诫工控同行们,我们一定要有耐心。这耐心,还不像王常力所说的“要耐得住寂寞”那么简单,还要有一种不怕输、不灰心、不气馁的韧劲,要有软磨硬泡和死缠烂打的劲头;无论是从事PLC的研发、生产还是营销工作,都要带有一种令人生畏甚至令人恐怖的耐心与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让国产的PLC早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达到我上面说的程度

7. PLC的未来发展前景

单片机是一种芯片,在一定场合,配合外围电路,可以用来设计所需要的各种功能,大都用汇编语言、C语言等来开发嵌入式软件,可应用于各种领域。  PLC是一种可编程的控制器,相当于一种控制设备,主要用于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大都采用梯形图编程,也可以用组态软件。其特点是非常可靠。  在ARM出现以前,很多小型PLC是以单片机为CPU的,我曾经看过日本和德国产的PLC就是这样的。  应该说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由于目前它们的应用需求都不少,前景都是不错的。不过单片机的使用偏于研发,PLC的使用偏于应用。

  长期以来,PLC始终处于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主战场,为各种各样的自动化控制设备提供了非常可靠的控制应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为自动化控制应用提供安全可靠和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适合于当前工业企业对自动化的需要。另一方面,PLC还必须依靠其他新技术来面对市场份额逐渐缩小所带来的冲击,尤其是工业PC所带来的冲击。PLC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是新技术的采用、系统开放性和价格。



PLC技术展的最终趋势仍然是人们所争论的焦点之一。大多数人认为,PLC将会继续失去市场份额;更有甚者认为,在工业PC面前,PLC将会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但也有一部分人相信,一些特殊工业应用领域仍将为PLC提供一定的市场份额。


在全球工业计算机控制领域,围绕开放与再开放过程控制系统、开放式过程控制软件、开放性数据通信协议,已经发生巨大变革,几乎到处都有PLC,但这种趋势也许不会继续发展下去。随着软PLC(SoftPLC)控制组态软件技术的诞生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安装有SoftPLC组态软件和基于工业PC控制系统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得到增长,这些事实使传统PLC供应商在思想上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们必须面对现实,在传统PLC的技术发展与提高方面作出更加开放的高姿态。对于控制软件来讲,这是PLC控制器的核心,PLC供应商正在向工业用户提供开放式的编程组态工具软件,而且对于工业用户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外,开放式通信网络技术也得到了突破,其结果是将PLC融入更加开放的工业控制行业。

PLC的未来发展前景

8. PLC的未来发展前景

单片机是一种芯片,在一定场合,配合外围电路,可以用来设计所需要的各种功能,大都用汇编语言、C语言等来开发嵌入式软件,可应用于各种领域。 PLC是一种可编程的控制器,相当于一种控制设备,主要用于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大都采用梯形图编程,也可以用组态软件。其特点是非常可靠。 在ARM出现以前,很多小型PLC是以单片机为CPU的,我曾经看过日本和德国产的PLC就是这样的。 应该说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由于目前它们的应用需求都不少,前景都是不错的。不过单片机的使用偏于研发,PLC的使用偏于应用。
长期以来,PLC始终处于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主战场,为各种各样的自动化控制设备提供了非常可靠的控制应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为自动化控制应用提供安全可靠和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适合于当前工业企业对自动化的需要。另一方面,PLC还必须依靠其他新技术来面对市场份额逐渐缩小所带来的冲击,尤其是工业PC所带来的冲击。PLC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是新技术的采用、系统开放性和价格。
PLC技术展的最终趋势仍然是人们所争论的焦点之一。大多数人认为,PLC将会继续失去市场份额;更有甚者认为,在工业PC面前,PLC将会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但也有一部分人相信,一些特殊工业应用领域仍将为PLC提供一定的市场份额。
在全球工业计算机控制领域,围绕开放与再开放过程控制系统、开放式过程控制软件、开放性数据通信协议,已经发生巨大变革,几乎到处都有PLC,但这种趋势也许不会继续发展下去。随着软PLC(SoftPLC)控制组态软件技术的诞生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安装有SoftPLC组态软件和基于工业PC控制系统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得到增长,这些事实使传统PLC供应商在思想上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们必须面对现实,在传统PLC的技术发展与提高方面作出更加开放的高姿态。对于控制软件来讲,这是PLC控制器的核心,PLC供应商正在向工业用户提供开放式的编程组态工具软件,而且对于工业用户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外,开放式通信网络技术也得到了突破,其结果是将PLC融入更加开放的工业控制行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