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旅游地理优秀教案

2024-05-19 00:50

1. 高二旅游地理优秀教案

   优秀的教案可以提供给教师最标准的课堂流程和教学方法。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高二旅游地理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旅游地理优秀教案: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1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辩证地看待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作用和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作用。
     教具准备:自制图表、图片等
     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
     一、拉动经济发展
     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说明:
     ①国际旅游是指跨越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发展国际旅游可利用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通过旅游服务而获取外汇。
     ②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西班牙、瑞士、奥地利、泰国等,都将旅游创汇作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后,我国入境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发展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国内旅游作为一项消费活动,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费资金(货币)回笼到国家手中,既能减轻商品市场的压力,又能刺激旅游者新的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
     旅游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奢侈品,而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能直接或间接带动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是“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行业。
     思考举例说明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关系。
     点拨: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首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没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就不能有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旅游业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餐饮等服务业、商业的发展,宾馆饭店的修建等。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说明: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发展工业难度大但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条件的地区,就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阅读
     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
     旅游扶贫是我国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是使这些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对促进这些经济落后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活动
     活动提示:
     ①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性格,自由组合分组。
     ②各组在中西部范围内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旅游目的地,通过新闻媒介、网络、书籍等,分头收集有关旅游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
     ③小组信息汇总,进行组内讨论。
     ④小组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注意:由于旅游需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有些因素不是本国本地区所能够控制的。因此,过分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探究活动:旅游业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稳定。旅游业对外界的影响相当敏感,想一想那些因素会直接影响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
     提示:疫情爆发、政治风云的变幻、自然灾害的突发,以及社会治安、经济形式、交通条件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
     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说明:通过旅游,能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通过旅游,旅游者可提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并进一步对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说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还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较大,发展旅游业是缓解此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促进文化交流
     现代旅游的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从而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偏见,促进了相互了解。
     北京的“胡同游”使无数外国旅游者体验了京城平民百姓的生活,了解了胡同文化。通过交流,既促进了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具有特色和吸引力,也促进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案例②云南的文化特色旅游
     通过案例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发展旅游应提炼民族文化的精华,使民族文化更具吸引力,也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整合。发展文化特色旅游可以说是云南省旅游的重中之重。
     云南的部分文化特色旅游项目目已经突破了国别、种族和传统的界限,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整合。特色文化是一种旅游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必须要发掘本地区、本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振兴和广大。
     思考
     1.云南省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利的条件是什么?
     点拨:云南省生活着26个民族,各民族人民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各自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正是云南省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利的条件。
     2.你在旅游中感受到哪些不同的文化?举例说明。
     提示: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从个人感受出发,充分讨论。文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建议教师从文化的物质形式和物质载体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旅游中能感受到的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服饰饮食、歌舞绘画、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都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探究活动: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有没有不利的影响?如果有,请举例说明。
     提示:旅游者的大量涌人,致使交通、商店、公共娱乐场所变得拥挤不堪,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一些当地的民俗、节庆、宗教活动作为吸引游客的项目来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三、影响区域环境
     说明: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都很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也有消极作用,如果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环境也会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
     10对比显示古建筑修复前后景观的变化,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保护。
     2.举例说明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
     提示: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当或失误,使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排放的各类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造成环境污染;由于大量游客的接触或不文明行为引起的对风景、文物的破坏等。
     板书设计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一、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三、影响区域环境
     高二旅游地理优秀教案: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著名景区的景观特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2.理解景观与自然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景观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学会从外观结构和形成原因两方面欣赏旅游景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景区的景观特征及形成原因
     难点:各景区的形成原因
     教具准备:风景图片、自制图片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与启发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通过黄山景区示意图介绍黄山风景区的主要景点及其位置。
     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集国内众多名山风光之大成。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正式将黄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1)奇松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松和石相互依存而形成绝妙佳境。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松之奇与哪些生存环境特点有关?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以下知识:
     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黄山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岩体坚硬,但垂直节理发育,表面易发生球状风化;其次是旅游者的观赏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景异,妙趣横生。
     (3)云海
     黄山云海的动态美、朦胧美,呈现出一种天地交融、浑然一体、虚无缥缈的景象。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在云海之中构成了一幅朦胧美的画卷,美在天边、美在眼前。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多云海的形成原因。
     点拨:黄山云雾多的原因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4)温泉
     黄山温泉成因:黄山的花岗岩体庞大,深厚且断层发育,节理发育使地下热能沿断裂处释放,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归纳:黄山四绝
       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 “黄山自古云成海”,黄山云海缥缈,瑰丽壮观,气象万千。黄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云雾,有“十日九云烟”“山色去来云”之说。 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温泉 与诸多名山相比,黄山因有温泉而备受游人青睐,因此有“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之说。 黄山温泉终年喷涌,水洁明净,可饮可浴。温泉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
     大堡礁是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大堡礁纵向分布在离岸1 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断续绵延2 000余千米。礁区覆盖着澳大利亚大陆架大约35万平方千米的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⑴位置、分布
     ①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外。
     ②大堡礁海域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⑵成因
     形成条件 海域环境 水温高达2l℃~38℃,且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 盐度平均3.5% 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平静 海水浅,阳光充足 地质环境 地壳缓慢沉积,珊瑚虫骨骼堆积
     总结:大堡礁的成因:
     ①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②随岛屿下沉逐渐形成。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1)海底世界
     ①大堡礁海域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②从大堡礁形成的水域环境和地质环境可知,大堡礁有的分布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但大多数是分布在水面以下很浅的部位。
     ③欣赏水下景观,只有近距离的观赏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
     大堡礁海区水下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其鲜艳靓丽的色彩足以与珊瑚相媲美。
     (2)热带风光的大陆岛屿和土著部落文化
     思考我国海南岛附近的南海属于热带海区,海中也有珊瑚礁分布。如果有人想在那里建立一个珊瑚礁主题公园,你认为可行吗?
     点拨:学生可以认为“可行”或“不可行”,只要学生能够说出理由就行。
     背景材料:海南岛的三亚大东海——亚龙湾是海南著名的海滩之一,这里属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5.5℃,海水能见度10米以上,海底珊瑚礁保存十分完好,生活着众多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鱼种,属国家级珊瑚礁重点保护区。在亚龙湾的西岛,建有我国第一个以贝壳为主题的展览馆,展厅中展出了世界四大洋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珍奇贝壳和珊瑚。
     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
     掌握:元阳县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与云南省省会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通过图片展示元阳的美丽和梯田的壮观,云南的元阳梯田景观是居住地风景文化的典型例子。这是近千年来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探究活动:根据图文资料,说明元阳修建梯田的地理背景。
     (提示:元阳修建梯田与生存需要、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条件、水源条件等密切相关。)
     说明:首先,地理条件使元阳建梯田成为可能,说明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次,根据地理条件修建梯田,说明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的一面,需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但改造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第三梯田景观是人地和谐发展的产物。
     3.元阳的梯田景观——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
     初春——流水飞溅,恰似一条条从天而降的银链;
     三四月——宛如一块块绿色的地毯 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 要把握观赏时机
     夏末初秋——一片金黄
     冬天——如一面光亮的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
     思考云南元阳梯田四季景色怎样反映了水稻生产的过程?
     点拨:反映了播种、生长、收割的生产过程。
     四、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城市建筑景观往往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是城市历史的记录。巴黎的塞纳河沿岸景色优美,古老的塞纳河孕育了不可胜数的古迹,1991年巴黎的塞纳河沿岸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2 000年以前的巴黎只是塞纳河上西岱岛和附近几个小岛上的渔村,后来逐渐扩大,到3世纪开始有了巴黎这个名字。
     2.巴黎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
     图文结合介绍巴黎塞纳河畔著名景点的位置及有关情况,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①艾菲尔铁塔是巴黎的象征。卢浮宫原为宫殿群建筑,以收藏古典绘画和雕刻闻名。1793年改为国立美术博物馆。巴黎圣母院教堂为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②塞纳河畔右岸有戴高乐广场、爱丽舍宫、卢浮宫等名胜;左岸有著名的艾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则建在西岱岛上。
     思考为什么巴黎的古建筑多沿塞纳河两岸分布?(提示: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交通运输、建筑材料等方面考虑)
     点拨:塞纳河水位多年稳定,少有洪涝灾害,全年不结冰,有利于航行。最早建成并保留到现在的巴黎圣母院就建在西岱岛上。从12世纪起,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建筑从岛上逐渐沿塞纳河两岸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就十分重视和珍惜传统文化,同时也积极适应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力求保持城市面貌的统一与和谐。从城市布局格局看,体现出沿河布局的特点。
     探究讨论活动:从地理的角度,从防御、交通运输、水源供给、环境等方面,分析塞纳河对巴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点拨:巴黎最早是建在塞纳河中的一个小岛上,塞纳河为其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塞纳河水位多年稳定,洪涝较少,全年不结冰,城市沿河布局,塞纳河为其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并且为城市提供丰富的用水。
     活动查找世界上著名旅游景区的相关资料(中外各一例),说明其景观特征,并从地理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
     点拨:以维多利亚瀑布和桂林山水为例说明:
     维多利亚瀑布实际上是一个瀑布群,这个瀑布约1800米宽,年平均径流量达每秒1400多立方米,在雨季可达I 5000多立方米。这里谷深水急,万雷轰鸣,惊天动地,激起层层水雾,巨响和飞雾可远及15千米之外,时而出现的彩虹随瀑布此起彼伏,人们到此恍若置身于仙境。
     桂林山体为沉积岩构成,分布广泛的可溶性岩石石灰岩被水溶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奇特的景观。地上部分的岩溶风景有:峰丛、峰林、孤峰和天生桥;地下岩溶风景有地下溶洞,洞内有由化学淀积作用而形成的石钟乳和石笋。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
     2、景观特征
     3、成因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3、元阳的梯田景观
     四、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1、发展历史:
     2、巴黎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

高二旅游地理优秀教案

2.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一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  种植  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_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  方法  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二 
    《大气环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能力目标: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德育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4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
    新课教学: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一、三圈环流(板书)
    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图。
    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
    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
    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
    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1)低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3)高纬环流(板书)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投影图)
    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读图2.17)。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承转: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二、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板书)
    请同学们先读图2.18“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9“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_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问: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
    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对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
    问:海陆性质不一样又是怎样影响气压分布的?
    在河里或海、湖里  游泳  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边沙滩上会感到热乎乎的,而在水里却是温和的;冬季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8和2.19。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同学们课后要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了解一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哪些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等情况,从而认识规律,认识自然。
    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投影片)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三、季风环流(板书)
    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什么是季风?
    1.季风的概念(板书)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图2.20“亚洲季风”,看看季风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风向怎样变化?
    2.季风分布及其风向(板书)
    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正如歌曲“黄土高坡”中唱到的“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实际上指的就是东亚季风。
    问: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如何形成的?
    3.季风形成原因(板书)
    亚欧大陆是世界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的大洋,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冬季,东亚大陆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见图2.20),海洋是低压,这样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陆地指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在东亚地区冬季形成西北季风。同样道理,夏季,东亚大陆受印度低压控制,海洋上则是高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夏季刮东南风,由此可见,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形成的。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读图2.20,同学们再看一下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怎样?
    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冬季是东北季风,夏季是西南季风。
    问: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又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南亚地区也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在海陆间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从而形成东北季风;夏季,则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也随着北移,这样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就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西南季风。
    由此可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惟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我国气候深受季风的影响,同时季风也给我国带来一些好处,请同学们看“活动”2,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哪些好处。
    举例如下:
    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如西亚、北非。我国处于这一纬度带上的长江以南地区,所以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主要是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我国水稻、棉花的种植界之北,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
    课堂练习:
    住在海滨或去过海滨旅游的同学,都会有这种体会:盛夏白天,站在海边,只觉海风习习,暑热尽消。为什么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解析:如图所示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如左上图),陆地增温快,在近地面形成热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海洋增温慢,相对形成近地面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就形成如图所示的环流圈,由于近地面是由海洋高压指向陆地低区,所以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这就好比东亚夏季风的形成。
    夜晚(如右上图),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在近地面形成冷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海洋则正好相反,在低空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形成如图所示的环流圈。因此,在低空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所以夜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这种形成过程好像似东亚的冬季风的形成。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中典型意义的是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首先,要求同学们明确三圈环流的形成同样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在近地面的结果。
    其次,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北半球尤为明显。
    再次,掌握季风的形成和风向的变化情况,以及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三 
    三个经济地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设疑]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经济地带的划分和自然地域的划分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何联系呢
    [  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它们的联系:自然条件的优劣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还可以继续考虑自然区域经济还有什么差别和联系)。我们谈了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差别,那我们来看看各个经济区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板书]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叙述]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板书]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中部西部
    最发达较发达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中部西部
    最快较东部慢西部较慢
    [叙述]同学们可看图1.10三个地带GDP的增长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有差别呢?而且差别可能还很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板书]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叙述]我们讲了三大自然区的的各区特点,由于气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对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和大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区就要困难,农业更是显而易见了,东部农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区位上,东部临海,具有开放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板书]1、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叙述]我们看了自然因素对地带性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看一看社会和经济原因。
    [板书]2、社会和经济原因
    [叙述]请同学们看课本P11的内容,然后我们总结一下。
    [板书总结](1)历史原因:使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2)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
    (3)产业结构:东部较优;
    (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总结]同学们本节我们就讲完了。但留给我们思考的内容却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使我们学的知识更扎实,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现留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论?(提示:请从地理学角度加以思考)。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 
  ★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  高中必修三地理第五章特色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高一新生学... 
  ★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二章教案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大全 
  ★  最新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3.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5篇

   在读书、听课、研习、  总结  这四个环节,高中学习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案高中教学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一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说教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此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  方法  ,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  学习态度  ;
    (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此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有知识缺陷
    五、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  反思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采取如下的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看图分析法、讨论式学习法、图文转化法以及知识迁移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解  故事  “海上信使”:一艘在大海航行的船遇上了海上风暴,船被毁后几个海员被吹到了一个小岛上。他们失去了大船,没有办法离开小岛,一个聪明的海员现出了一个办法,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塞入瓶子里然后盖上盖子,密封后扔到海中让流动的海水带着他们的信飘到大陆边通知人来营救他们,结果他们胜利的离开了小岛。
    依据: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制作Flash动画)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二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 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公德意识及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条件
    教学难点: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教学方法  :
    案例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略
    [讲授新课]
    [板书]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随便丢废弃物
    提问:这幅图片反映出旅游活动会产生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1、环境污染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问:上述两材料,反映旅游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后果如何?
    回答,总结:略
    [板书]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提问: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有何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
    提问:上述几幅图片反映旅游活动中的什么现象?会有何负面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承接]除了以上问题,旅游活动还会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板书]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提问]谁能说一下,旅游活动会怎样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回答,总结:略
    [过渡承转]略
    [板书]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1、游览价值
    [提问]从游览价值角度考虑,旅游资源开发要考虑哪些条件?
    回答,总结:(1)资源的质量。举例①万里长城,秦兵马俑
    ②杭州西湖,苏州园林
    (2)集群状况。 举例①北京景区
    ②杨村小世界
    (3)地域组合状况。举例①天津水上公园
    ②北京雍和宫
    [承转]旅游地的资源价值越高,其经济价值也就越高吗?(不是)
    讲解: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也必须考虑市场因素。
    [板书]2、市场距离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苏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师总结:略。提出经济距离的概念。
    [点击课件]展示“经济距离”动画
    [承转]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见,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点击课件] 展示“吸引半径”动画
    举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阳
    [板书]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中哪一个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板书]4、地区接待能力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自学
    [板书]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提问]请同学读一下旅游环境承载量的概念,且说出它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
    师讲解:旅游环境承载量包含着景区资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对游人数量的适应能力,有的景区大,有的景区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在旅游的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方面有什么差异?
    回答,总结:略
    [板书]“旅游环境的保护”
    (让同学课下自学)
    [课堂小结]
    [课堂反馈]
    [课下作业]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三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2.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3.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通过阅读太阳黑子与降水量的相关图分析太阳黑子变化的周期及太阳黑子对降水的影响。
    2.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
    3.能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分析月相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关于太阳辐射的教学建议
    太阳辐射这部分内容属于常识性的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除了让学生看教材的两张图,了解太阳常数的概念,以及由于纬度、地形和气象条件的不同,太阳辐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外,这里介绍一个小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生动的了解太阳辐射。
    实验是这样的:拿两个瓶子,一个涂成白色,一个涂成黑色,在瓶口各套一个小气球,气球没有充气。注意密封性要好。放在太阳下照射,观察结果。容易看到,白色瓶子上的气球没有太大变化,而黑色瓶子的气球开始膨胀。通过实验比较清楚地看到:黑色的瓶子更容易吸收太阳辐射。从而让学生明白太阳辐射的能量巨大,对地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关于月相的教学建议
    由于本节主要是要讲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和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将月相这部分内容作为了必讲内容。关于月相,重点有三个:
    一、要说明月相的成因。
    月相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发生改变。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如果同时考虑两者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很容易被弄得摸不着头脑。其实,由于空间两点是决定一条直线,地球虽绕太阳一周,而地球和太阳总是能连成一条直线。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动,而仅仅考虑月球的公转。
    我们可以从地球、太阳、月球成直线开始考虑(注意,严格地讲大部分时间它们不在一条直线上,否则,每个月都会发生月食和日食了),月球绕地球一周回到相对位置继续成直线,所需要的时间是一个朔望月的时间(29.53天),而不时恒星月(月球真正的公转周期27.32天)的时间。月相形状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月球是不发光的,只能反射太阳光。月球总是半个球发光,半个球不发光。而观测者的角度不同,发光的部分对于观测者来说就有了不同的形状。
    二、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
    对于几个重要的位置(新月、上弦月、满月、下限月)的月相,应该是什么时候观测呢?关于这个问题,重点在于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对于某一个月相而言,地球上总是只有半个地球的地方才能看到月相。当然,也只有半个地球能看到太阳。初一新月的时候,太阳和月球是一起在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而每隔一天,月球就相对于太阳向东边移动12°,这样,整个朔望月周期内,每一天能看到月相的时间和日出日落的时间才有了变化。有一点必需强调,不论太阳还是月亮,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都是东升西落的(因为地球的自转),白天并不是没有月亮,只不过由于太阳光太强,月亮根本显现不出来。
    三、关于月相的方位
    教材中提到了观察者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不同,观看的方位也不一样。既然新月时月球和太阳是同升同落,那么随着月球的东移,月相出现在天空的方位也是逐渐远离太阳落下的方位。教师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能借助多媒体软件。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该尽量使用教具(如地球仪、三球仪)等。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教学重点】①知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②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板书)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
    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图1。5)通过资料、地图及同学日常生活  经验  说明太阳辐射在哪些方面对地球产生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图1。6)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由几部分组成?
    (板书)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教材P7—8相关图像思考解答)太阳大气各层中,有哪些太阳活动?其表现形式?其活动周期有多长?这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什么?
    (板书)2.太阳活动及主要类型
    ①太阳活动
    ②主要类型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对地球的影响: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和教材中相关图像,思考讨论)为什么有月相的变化?月相变化的周期有多长?不同时间应在天空的什么方位观测到哪种月相?教材P9图1.10和P10图1.11两副图像应该如何判读?月相的变化对地球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月相变化是由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产生的,教材P9图1.10阅读时应注意观测者是站在图像中心,因此上弦月时,是观测者右边的月面明亮,下弦月时,是观测者左边的月面明亮。教材P10图1.11阅读时,应注意,观测者位于北半球,月球在南部天空,观测时间和方位:上图是以太阳落山时,不同时间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图表现的是上半个月的月相状况;下图是以太阳升起时,不同时间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图表现的时下半个月的月相状况。
    (板书)2.月相变化对地球的意义
    【设计思想】本节教材主要由两个重点知识,一个是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另一个是太阳活动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对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注意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难点知识是月相的变化,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辅助,创建学生的学习过程,完成由形象思维想向  抽象思维  的过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
    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
    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2.太阳活动及其主要类型
    ①太阳活动的概念
    ②主要类型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对地球的影响
    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2.月相变化对地球的意义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5篇相关  文章  :
  ★  地理教师教学工作心得总结最新范文5篇 
  ★  2020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最新5篇 
  ★  2019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  地理教学计划总结集锦5篇 
  ★  地理教学工作心得总结最新范文5篇 
  ★  地理教师工作心得总结范文5篇 
  ★  地理老师教学工作心得总结最新范文5篇 
  ★  关于地理教师心得体会5篇优秀范本1200字大全 
  ★  地理计划5篇范文合集大全 
  ★  高一地理老师教学反思范文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5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