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反经济危机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

2024-05-18 15:04

1. 胡佛反经济危机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

胡佛 “自由放任”政策失败的原因 


【突破】(1)胡佛的反危机措施:①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否决国会的救济方案,他只要求工商界和劳工自愿组织起来,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稳定工资和物价,并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以鼓励企业投资。1930年,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②1932年是总统大选年,为赢得选举,胡佛被迫采取两大措施: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货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货款,进行救济。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但是,胡佛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胡佛政府所采取的反危机措施犹如杯水车薪,最终没有实现制止危机的效果。 


(2)胡佛反危机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是:①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制度,自身可以进行调节,因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但是自由放任造成的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内的无政府状态,使经济长期处于混乱、失衡的状况中,从而无法摆脱危机。②胡佛在三十年代大危机期间屡次否认危机的原因在于美国自身,而把危机说成是由于外部原因所致。如果认为危机的根源不在美国国内,胡佛也就绝不可能采取任何大的行动来改善和修补美国本身的经济制度,也绝不可能采取任何含有大变革意义的反危机措施;即使迫于恶劣的经济形势而采取了某些措施,也不可能真正治愈或战胜这场危机。这也是胡佛的反危机措施之所以不疼不痒、缩手缩脚,以至最终彻底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当时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失败绝不仅仅是胡佛个人的失败。胡佛干预经济的失败,正如他采取干预经济的政策一样,都标志了统治美国经济百年之久的放任主义政策的失败。统治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百年之久的古典放任主义经济理论已经无可挽回地衰落了,国家作为一种高踞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时代结束了,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胡佛反经济危机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

2. 埃德加·胡佛

  J·埃德加·胡佛是一个创造了美国历史和FBI神话的传奇人物,他在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局长宝座上一坐就是近半个世纪。作为这个机构的秘密守护者和最高掌权人,胡佛曾是FBI的化身,是一个令人恐惧的神秘人物。他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人物,也是最富争议的人物。即便是在他死后的30多年里,关于他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近20多年来,一位名叫理查德·海科的作者走访了十几位知情人,并查阅了上千份有关胡佛的文件,日前终于写出一本揭露胡佛权力秘密的新书《傀儡王:J·埃德加·胡佛的秘密一生》。

  1924年,当时还是一名司法部年轻律师的胡佛被任命为FBI局长,没有人会想到,他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48年。在那48年里,美国换了8位总统,16位总检察官,但FBI局长却始终名叫J·埃德加·胡佛。他所拥有的权力是之后任何FBI领导所无法超越的。

  理查德·海科在书中写道:“胡佛知道怎样保守秘密,这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他不仅知道这些秘密,而且没有人知道他究竟知道哪些秘密。”“没有一位总统敢解雇胡佛,因为没有一位总统知道胡佛究竟知道些什么。这对总统来说是最大的恐吓。”


  以胡佛名字命名的FBI大楼

  FBI侦探只效忠他一人

  在胡佛的指挥下,FBI成为一个严密而有序的机构。这个机构里有他建立的指纹档案系统和犯罪实验室,当然还有能干的FBI侦探。胡佛要求这些侦探对自己绝对服从。理查德说:“他的这支队伍中所有人都只效忠他一人。他们从来不听首席检察官的命令,也不听美国总统的命令,他们只听胡佛的命令。”他掌管着华盛顿的钥匙。

  胡佛创造了一个关于自己的神话,这样便没有人敢要他离开。

  理查德说,胡佛的神话来自于对现代公共关系的掌握。他不仅掌管着FBI,还在任何地方控制着它的形象。胡佛甚至要求好莱坞听从自己的命令,摄影棚里拍摄犯罪片时都必须遵循胡佛的意志。理查德说:“每个细节都在他的监视之下。他对每部电影,每个场景,每个脚本,每名演员都进行审阅。每件事情都要经过他的批准。”在电影《国民公敌》拍摄时,胡佛给演员詹姆斯·卡格尼的惟一建议就是“在结尾你必须要死掉,因为我不想看到任何骗子活在这个世界上。”
  胡佛有罗斯福夫人裸照

  胡佛还不仅操控着FBI的形象,更多地还控制着自己的形象。为了避免丑闻的出现,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全部私生活。“对于像他这样一个有权势的人来说,要保持自己的形象,只有牺牲自己的生活。放弃自己的生活就是他的生活,除此之外他没有其它的生活可言。”

  在《傀儡王:J·埃德加·胡佛的秘密一生》一书中,作者还揭示了胡佛心胸狭隘的一面。作者称,只要胡佛认为有人对自己产生了威胁,他就会用自己的权力让他们的日子不好过,马丁·路德·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理查德说:“胡佛觉得自己遭到了这位民权运动领袖的羞辱,因为马丁·路德·金竟敢不接胡佛的电话。”“就从那个没被接听的电话开始,马丁·路德·金在余下的生命中就不再有自由可言。胡佛像幽灵般地缠绕着他,对他进行窃听甚至跟踪。”


  1971年,美国一杂志刊登一幅漫画,认为胡佛掌握美国生杀大权。

  在写书的过程中,理查德还发现,在胡佛所收集的秘密文件中有一些是用作他的私人用途的,其中包括一些裸照。理查德说:“他有很多人的裸照。这是他为自己收集的下流文件。他对色情文学绝对有很大兴趣。当然,他可以堂而皇之地辩解说,自己需要知道事情的真相以便采取对策。”

  美国NBC记者约翰·霍肯贝瑞在采访理查德时问起了这些裸照的主角都有谁,理查德回答说:“玛丽莲·梦露,这并不让人惊奇。不过还有其他人,其中包括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莉诺。”这让霍肯贝瑞感到无比惊讶,“天哪,请原谅我的好奇。怎么可能有人拍到她的裸照,甚至有人会想要她的裸照呢?”理查德回答说:“当时好莱坞影星W.C.菲尔兹手头上碰巧有这么些照片,有人说是罗斯福夫人埃丽诺的。胡佛听说了这件事后就向菲尔兹表示想看看这些照片,菲尔兹就给了他,这应该也是胡佛权力和手段的体现。”


  胡佛死后葬于华盛顿

  胡佛带着秘密进坟墓 尼克松额手称庆

  在华盛顿,胡佛本人就是一个神话。对他来说,他拥有别人不可能有的东西,他知道别人不可能知道的事情。一直到死,胡佛都认为自己是美国的终极保护者,这也是许多美国人一度所认为的。

  “他在适当的时候死了”

  1972年5月2日早上,胡佛被发现死于华盛顿家中的卧室地上。当天下午,尼克松总统在自己的私人日记上写道:“他在一个适当的时候死了:幸运的是,他是在位的时候死的。如果他在之前被迫下台抑或主动辞职,他都很可能被人杀死。”

  然而,在对全国发表的官方讲话上,尼克松却是这样说的:“今天,所有美国人都对J·埃德加·胡佛先生的去世感到悲伤。作为联邦调查局的局长,胡佛先生拥有赤诚的忠心,卓越的能力和非凡的奉献精神。可以说,他是在他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年代里的一个传奇。”

  “危险环境离我们而去了”

  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把他的去世视为美国的一个损失,但还是很少人敢表达自己的这种想法,因为大家都害怕遭到这个神秘人物的报复。马丁·路德·金的遗孀是少数一个敢说出这种看法的人,她说:“一个可悲和危险的环境终于离我们而去了。在胡佛的统治之下,FBI所收集的文件里充斥着谎言,据说还有一些政府高官,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丑闻。这种爆炸性的秘密必须以适当的方法被掩盖,而黑人和黑人自由运动就成了这种不名誉活动的靶子。”

  她所指的这些秘密文件据称包含着许多肮脏的丑闻。然而,这些丑闻正是胡佛权力的来源。胡佛处理这些秘密文件的方式也相当特别。他从来不会向任何无关的人透露这些丑闻的细节,而只让那些可能受丑闻连累的关键人物知道自己手中掌握着他们的秘密。这是一种无声的恐吓:只要这些消息没有被公众知道就绝对有效。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胡佛确保这些秘密没有一个字被走漏。从来没有一个例外。事实上,这些文件被保存得如此机密,以致于没有人敢肯定它们是否真的存在。但是,胡佛他自己知道,而这就足够了

3. 胡佛是谁


胡佛是谁

4. J·埃德加·胡佛与胡佛总统有什么关系

没有任何关系,赫伯特胡佛总统离任后一次去加拿大,服务员看他姓胡佛,问他是否是fbi局长埃德加胡佛的亲属,胡佛否定了这一点

5. 胡佛在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中起到作用了吗

越来越多的评论员把当前金融危机与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相提并论。众诺奖得主与总统顾问信誓旦旦的宣称,上世纪正是因为胡佛总统吝惜的“不作为政策”才酿成了大萧条的惨剧 美国经济之所以最终走出困境,主要得益于罗斯福为对抗纳粹所实施的赤字财政我们首先来审视一下赫伯特·胡佛的财政政策。与你这些年在财经媒体上的所见所闻相反,胡佛总统在股市崩盘之后的表现,完全就是课本中所描述的凯恩斯主义者的典范。他当机立断将所得税率下调了1%(依据1929年的税法),并迅速扩大政府消费。从1930至1932财年,政府消费增长了42%。

为了更真实地领略胡佛对凯恩斯主义的热衷,我们还必须留意当时政府支出迅猛增长的背景。那时的税收已因经济活动大幅减少,以及自1930年初开始出现的价格性通缩而严重下滑。因此,虽然当时的美国仍处于和平时期,在胡佛任期内还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额赤字,这甚至成为1932年罗斯福竞选总统时攻击胡佛的主要理由之一。

胡佛任上的赤字究竟有多大?他的前任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在自己的任期内年年均有财政盈余,并且一直维持着十分稳健的联邦预算,即便是在1920年代如火如荼的大牛市中也是如此。与柯立芝这位真正奉行小政府与经济自由主义的总统完全不同,胡弗在1932年临走时,把他前任留下的7亿美元盈余,变成了26亿美元的赤字。

的确,26亿美元在今天看来算不了什么,可能还不够保尔森给那些大银行家们喂一顿早餐的。但胡佛这26亿美元的赤字是由46亿美元的政府支出与20亿美元的税收所组成的,因此政府花费所占财政预算的百分比其实非常惊人,换算到2007财年,这个赤字水平相当于3.3万亿美元(2007财年的实际赤字仅为1620亿美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注意到胡佛政府在1932年的财政赤字达到了GDP的4%,这绝非什么吝惜之举。

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率之所以飙升的原因并非由于胡佛对财政赤字的厌恶、对金本位的迷恋。胡佛与其前任总统相比,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他非常强硬的要求大公司不得以经济崩溃为理由给员工减薪。胡佛一直持有一种错误观点,即“工人的购买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所以在他看来,如果企业由于需求不景气而进行裁员和减薪,就会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事实胜于雄辩。在胡佛之前,美国一直奉行不干预的“自由清偿”原则,因此即便发生经济衰退(或“恐慌”),一般来说一两年时间就可以恢复。当然,工人们看着自己的工资单缩水绝非乐事,不过只要坚持两年就能迎来经济复苏,况且经济衰退时物价水平也会下降,一定程度上对冲击起到了缓冲效果。

那么在颇富同情心的胡佛总统带领下,在“开明”企业主即便物价与利润下降也誓死不降工资的承诺下,美国工人的真实命运究竟怎样呢?基础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物价上涨时,购买需求必定减少。30年代初期工人们的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扣除通货紧缩)甚至比20年代的大繁荣时期上涨得还快,直接导致企业雇不起更多工人。这就是为什么1933年3月失业率飙升到28%的原因。

“这的确非常有趣,”某些读者可能还是充满疑云,“但你无法否认,正是二战的巨额花费使美国人走出了萧条。所以很显然,赫伯特·胡佛还是花得不够多。”

很好,那我们现在就来探究这个经济史上最为神秘的问题,即“军事花费修复了美国经济”是否属实。首先声明,我的书很大程度上基于历史学家鲍伯·黑格斯(Bob Higgs)先前做过的大量工作,他曾在多篇论文与著作中指出,美国在1946年之前其实根本没有走出萧条,事实上直到二战结束,即联邦政府对资源与劳动力放松管制之后,经济才恢复了增长。

没错,当罗斯福把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赶赴到战场上之后,失业率骤然降低了。但这很奇怪吗?如果今天奥巴马想用这个方法降低失业率也一定奏效,给那200万被解雇的工人每人发一套军事装备就行了,然后让他们去打海盗……看吧,失业率果然降低了!

美国官方在战时统计出的GDP数据也存在很大误导性。GDP包括政府消费,这意味着许多军事花费也被统计在GDP中,虽然从经济产出的角度来看,政府用100万美元生产坦克,与民众花费100万美元购买家居用品和汽车,这两者对经济的贡献完全不同。

还有另一个被歪曲的事实。黑格斯提醒我们,美国政府在战时进行了价格管制。一般来说,如果美联储通过大量印钞的方式让政府购买军需用品,那么CPI(消费价格指数)一定会暴涨。统计经济学家在计算GDP时,通常会从中扣除CPI,以反映生活成本上升的影响,因此真实GDP一般没有修正之前(名义GDP)那样出色。但这种“CPI修正法”不适用于战时,因为政府用价格干预的方式阻止CPI暴涨,那么此时官方公布的CPI必然是一个被扭曲的数据,按这个CPI修正后的“真实GDP”其实并不真实,而是被明显高估了,就像前苏联公布的工业产值一样。

如果说凯恩斯主义者喜欢用错误的经济学理论、被误读的历史来证明扩大政府赤字是正确的,那么芝加哥货币学派比他们也好不到哪里去。货币学派主张实施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并将大萧条归咎于美联储“意志力的薄弱”。

写书的时候,我通过研究发现,自从1914年11月美联储成立,直至1931年,纽约联储一直维持着创纪录的低利率。“窗口贴现利率”是美联储要求成员银行向其支付的抵押贷款利率,这个利率自联储成立以来一直维持在%3至%7之间做区间震荡,直到1929年股市崩盘。

1929年10月,股灾爆发。美国遭遇了黑色星期一与黑色星期二。短短两天时间里,股市分别下跌了13%与12%。11月1日,联储当机立断下调利率,将原先一直维持在6%的窗口贴现利率直接调降了1个百分点。随后几年里,联储继续大刀阔斧的减息,窗口利率甚至在1931年5月达到了1%的纪录低位,并一直维持到1931年10月,此时美联储不得不开始升息,试图遏制由英国废除金本位所引起的黄金外流(全球投资者担心美国很快也会像英国那样违约,因此在美国黄金兑换窗口尚未关闭时,疯狂用美元兑换黄金)。

您可能不觉得这有什么新鲜,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美联储会在经济衰退或恐慌时调降利率以释放流动性。此举有助于减少危机带来的伤害,并实现经济软着陆,而这是固定利率政策所无法做到的。

但事实怎样呢?在我们关注的整个时间段里,纽约联储所实施的最高利率也不过只有7%,而这7%的高利率竟然发生在之前1920 ~ 1921年的经济衰退期。

或许你从未听说过在大萧条之前,美国经济还有一次衰退。实际上这次衰退的情况也非常严重,1921年的平均失业率为11.7%,所幸的是经济复苏得很快,失业率在1922年就降到了6.7%,1923年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达到了2.4%。

在研究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我忽然注意到一件事:从1920至1921年,美联储一直维持着高利率,表面上似乎对经济不利,但高利率却能帮助彻底“净化”产业机构中的陈腐。在一战中,美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近乎翻倍,那么于1920年开始实施的高利率无疑扮演着净化器的角色,冲刷掉那些只适合在战时生存的企业与不良投资。

进入1923年之后,美国资本体系变成了高效的生产机器,但倾斜性与不公性日益凸显,再加上安德鲁·梅隆的大幅减税,整个20世纪20年代毫无疑问已成为载入美国史册的“超级繁荣期”。美国普通百姓不仅变得更加有钱,而且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变,很多人就是在这段时期生平第一次用上了电,并拥有了汽车。

相反,美联储在30年代“基于某种原因”所实施的减息举措不仅毫无功效,而且播下了噩梦的种子,随后到来的是美国历史上最坏的十年。

想象一下,如果不存在中央银行,市场上只存在单纯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就像过去那些日子一样),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当恐慌来袭,人们忽然认识到自己手头极缺流动资金(他们多么希望自己当初多存了一些钱)时,放贷的人会怎么做呢?

答案很显然,他们会提价(贷款的价格就是利率)。在泡沫兴起的过程中,流动资金会逐渐变得稀缺,因此其价格必须反映这种信息。人们应该针对这个价格理性调整自己的行为,因为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毕竟有它自己的意义。

那么现实怎样呢?真的要“感谢”凯恩斯,更要“感谢”米尔顿·弗里德曼!中央银行家们现在都认为在流动资金短缺时,他们应该开启信贷龙头拼命注水。不过为了做到这点,他们必须首先“稀释”信贷浓度。就好比一个酒商现在只有3瓶酒,但大批顾客蜂拥而至,为了不让任何顾客失望,他决定兑水,把1瓶酒兑成9瓶,这样每位顾客就都能喝到酒了。

我们也可以换个例子:一位卡车公司老板本来准备进行一次大检修,但忽然接到了紧急订单,于是不得不拖延检修,紧急送货。那么此时他一定会临时提高送货价格以反映潜在风险。他会要求对这种潜在风险(如卡车司机的安全,卡车长期使用的损耗等)进行额外补偿。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银行。经济衰退时所有企业都急需现金储备,银行也不例外。就像一场飓风来袭时,百货商店中的照明设施与发电机会涨价,以保证其供给平衡一样,金融风暴到来之时流动性也应该“涨价”,因为所有人都认识到自己手头极缺流动性。

胡佛在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中起到作用了吗

6. 胡佛为什么失败

胡佛是一位能力一般的总统,在大萧条面前束手无策,一无建树。“除了赫伯特·胡佛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美国人曾听到过更热烈的赞颂或更尖刻的批评。” 赫伯特·胡佛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举办的胡佛生平展以这句话作为开场白。“他在1928年以压倒优势当选美国第31任总统,然而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位世界闻名的英雄竟在自己的国土上变成了替罪羊。时至今日,人们仍不免将胡佛与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大萧条联系一起,它让几百万美国人丢了饭碗。”
但是,以当代美国经济学派默里·N.罗斯巴德(其代表作是《美国大萧条》,谢华育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中文版)为首的新的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如对失业人口进行经济补贴,为公共工程融资等)。正是政府的过多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他的新政是罗斯福新政的前导。他强调,“在一个崩溃的时代,仅仅亡羊补牢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彻底摆脱政府对经济的规划,使政府完全远离货币供给和经济领域,这样我们才能走进一个以企业为主导,真正自由而无阻碍的市场经济。”

7. 胡佛怎么样

我觉得不错,人物刻画的很好,那种坚持,那种信仰,那种巧言令色都在了,人物很丰满,爱情戏也做得很细腻,好久没有看过这么动人的情感了。

胡佛怎么样

8. 电影《胡佛》里的胡佛是不是经济大萧条时期的那个

不是
是联邦调查局的局长
同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