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融资的风险

2024-05-08 18:17

1. 创业融资的风险

      任何创业企业,都希望能够实现创业融资,那么创业融资有什么风险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创业融资与风险。
          融资规模不当引发的融资风险 
         制定融资战略时,应紧密结合创业企业的情况确定融资规模,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否则都会给创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甚至会使企业濒临破产的边缘。
         (一)融资规模太小的负面影响
         与成熟公司相比,创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具有其独特性。成熟企业无论大小,都已经有了稳固的顾客基础和收人流,与它们相比,创业企业要经过的是财务地狱之门。
         在创业企业成立的早期,它们是资本的吞噬者,但通常不采取大量债务融资的方法。更糟糕的是,它们成长得越快,它们对现金的胃口越大。所以创业企业,特别是处在初创期的创业企业更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以保证企业顺利渡过成长的关键期。
         但是在筹集到所需资金的同时,创业者通常会被股权投资者要求放弃对创业企业的控制权,投资者能够按照投资的数额和在总投资额中的比重获得创业企业相应比例的控制权。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控制权转移,创业者在融资规模小让渡较少控制权的策略和融资规模大但要让渡较多控制权的策略间可能会选择前者。这种融资策略会给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致命的打击。
         (二)融资规模过大的负面影响
         融资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超出企业需要的且没有适当财务约束的融资反而会使创业企业在“文火煮青蛙”的宽松环境中放松对财务预算的约束,最终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融资困境,进而走向破产。
         主要依靠自有资金的初创企业,其发展初期就会暴露出隐藏的财务问题并迫使企业去解决它们。“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有资金。”一家医疗和研究设备制造商——标准设备公司的汤姆戴维斯说道,“我们可能会犯更多的错误。依靠自己的资金,我就必须亲自签发所有的支票。这样,我就会清楚地知道资金都用在了什么地方”。
         融资过多会造成许多问题。正如一位创业者所说的那样,“通常融资500万美元比100万美元要容易,因为风险投资家不愿将心思放在无数小规模的投资上。这样的话企业就会多出400万美元并不需要却可以随意使用的资金”。
         制造数据通信设备的SymplexCommunications的创始人之一乔治·市罗斯托夫也同意这一观点。“我们这个行业中的一些人从一开始就认为他们应该可以做这个,也可以做那个。钱很快就烧完了,但公司却既没有收益也没有销售额。之后他们指出症结所在‘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资金’一一而不是去关注企业存在的问题”。
          融资时机把握不好引发的融资风险 
         创业企业要把握好融资时机,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切合实际地融资能够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但如果没有掌握好时机,无论过早还是过晚,都会通过增加成本或放弃控制权等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一)融资过晚带来的融资风险
         如前所述,创业企业初期是资金需求量非常巨大的阶段,资金供给量不仅要充足,而且必须及时,所以,创业企业应该未雨绸缪及早考虑融资问题,不要等到出现严重的现金短缺时才寻找资金。对一家新成立的公司而言,尤其是在筹资方面没有经验或成就的,拖延寻找资金的时间是不明智的,因为筹集资金一般要花8个月或更多时间。除了现金流方面的问题外,等到出现现余短缺才筹集资金,
         这种行为所隐含的缺乏规划性会破坏企业管理团队的可信度,并对公司与投资者谈判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二)融资过早带来的融资风险
         要避免另一种极端的出现,即过早融资。如果某企业过早地获得股权资本,创始人的股权就可能被不必要地削弱,并且也会漫不经心地逐渐抛弃财务上保持节俭这条财务纪律。
         早融资造成的主要后果就是
         企业灵活性的下降。进入一个新行业的初创企业极少能在第一次就走对路。成功特别是在新的成长性的行业里,往往伴随着曲折和不可预见的挫折,随着各种事件的发生,企业的战略可能不碍不发生根本性调整。然而,外部投资者会妨碍创业者在不确定环境中采取“尝试之后调整”的发展方式,而这种方式往往是创业企业走向兴旺
         之路所必需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根本性变动会令外部投资者感到困惑:“是最初的构想错了还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创业者确信新的战略将会成功,但这种自信和当初设计第一个方案时没有什么区别。投资者想知道,“我是否会第二次上当?”对投资者来说,支持企业所提出的新战略而不是更换管理者是一种显示信任的做法,但这需要创业者避免诸如错误的判断、对不好的计划的盲目自信以及过分吹嘘等问题对于创业者来说,一旦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他们就能够建立足够的信心摆脱投资者的束缚,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了。但是,在开始的几年.他们还是尽量避免直接的冲突。相反,即使他们自己已经开始失去信心了,他们仍然会坚持最初的计划,因为他们担心根本性的变革会带来对他们不利的重新审核。
         (三)失去继续搜寻投资源耐心引发的融资风险
         通常在经历了几个月对资金源的搜寻和谈判后,另一个陷阱又在等待饥渴且警觉性不高的创业者,并且它的诱惑难以抗拒,这就是相信交易已经完成并过早结束了与其他投资竹淡判的陷阱。这些创业者会认为握手、合同意向书或者执行条款就代表融资行动已经大功告成了。所以,他们此前的小心谨慎刹那间完企放松,并且停止了与其他所有潜在投资者的沟通。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创业企业与某些机会失之交臂,错失条件更好的融资机会
          “拿了钱就跑”的短视行为 
         公司筹集资金因时机把握不好而引发的最后一个陷阱是拿了钱就跑的短现行为,这会让创业者永远不能正确评估任何关键的长期问题——即投资者除资金之外,还能为公司增加多少价值呢?陷入此陷阱的创业者根本不知道其准财务合伙人到底有多少市场和行业中的相关经验与专业知识,也不知道他们需要的但没得到的是什么,也不清楚投资者加入能带来什么样的明智之举和声誉——但他们还是拿了钱。

创业融资的风险

2. 股权融资的风险

法律分析: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股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或其他方式。这种融资方式,首先会稀释公司原股东的股份,降低原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其次,为了获得融资而作出业绩的保证承诺、投资的一票否决权等,可能会影响公司的经营和决策,加重公司的经营压力和成本。因此公司在进行股权融资时,需要综合考虑融资的隐形成本,合理设计融资方案,合理选择投资方。
法律依据: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试行规定》。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股东可以用无限售条件的股票申请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以缓解“大小非”股东资金困境,减少其抛售股票的动力。

3. 创业公司应该如何规避股权风险?

      对于股权的话创业公司如果无法规避,那将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啊!这直接影响公司的命运。股权风险也就是把公司的股份分成一百份,然后分摊下去,把这些股权按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出售,当然大部分还是放到公司里的,这样比较安全。要是公司把大部分的股权都放出去了,就完蛋了。这个公司很容易就会被人强制吞掉的啊。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啊,你可能没有经历过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危险,这个危险是相当的可怕啊!不是我吹牛,这个是很可怕的事情啊,只有有一个公司持有你公司百分之50的股票可以轻轻松松的把你的公司吞并的啊。这样你的公司就是别人的一个子公司,有意思吗?你们公司所做的任何一项决定都要经过别人来审核的,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你是无法体会到这个严重性的。如果没有约束好,就得来分以下几种情况来解决。
         
      第一种情况,这个股东确实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他可以吞并公司的,这个我没有意见,有功劳应该的啊!
      第二种情况,股东出了钱,不管他有没有做工作,他的股份你得给他。这个我也没有意见,股东出钱了啊,我出钱你干活这个很正常的嘛,你说是不是啊!这个很有道理,我们也要讲道理撒,是吧!

      第三种情况是股东既没有出什么钱,但是他拿有公司比较大的股份。这个我就不同意了,你没出钱也没出力就想拿大部分的股份,这个说出去是不是太过了啊,你说是不是嘛!要讲道理撒,这个我是坚决不统一的,谁说都没有用的,这是经典的做法啊!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观点,说的不好的地方请不要怪罪哈!谢谢了!

创业公司应该如何规避股权风险?

4. 你对创业股权风险的认识?

创业股权风险的认识:

一、投资项目风险

即被投资企业经营不善、同业竞争、经济周期等原因的影响出现业绩下滑、停工、破产等不利情况,从而影响投资通过上市、股权转让、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完成投资资金的退出,导致投资没有收益甚至出现本金损失的情况。在最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投资该被投资企业的本金完全损失;

二、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因国家宏观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行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而产生风险。这是任何的投资项目都无法回避的系统风险,因为如利率调整的宏观政策的变化对体系内的每个企业都有影响,只是不同行业受影响的程度不同;

三、基金延期的风险

私募股权投资项目从洽谈到成功入股一般有较长的准备期,随时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令原来的投资计划推迟或押后,从而增加投资的不确定性,这都带来基金延期的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

并非所有的私募股权投资都能以上市套现退出作出良好的结局,更多的投资项目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上市或只能在原有股东内部转让等,讲股权难以短时间套现或只能以较高的折让价才能转让,从而不利于资金的流动。

无论是何种投资方式,总是会有一定的风险,私募股权投资也不例外。既然选择了股权投资,就要对其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尤其对于投资对象,这是投资方最应该开始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关键的一步,因为其关系着后续的发展。因此,需要大家特别注意,做好相应的风险评估。【摘要】
你对创业股权风险的认识?【提问】
创业股权风险的认识:

一、投资项目风险

即被投资企业经营不善、同业竞争、经济周期等原因的影响出现业绩下滑、停工、破产等不利情况,从而影响投资通过上市、股权转让、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完成投资资金的退出,导致投资没有收益甚至出现本金损失的情况。在最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投资该被投资企业的本金完全损失;

二、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因国家宏观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行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而产生风险。这是任何的投资项目都无法回避的系统风险,因为如利率调整的宏观政策的变化对体系内的每个企业都有影响,只是不同行业受影响的程度不同;

三、基金延期的风险

私募股权投资项目从洽谈到成功入股一般有较长的准备期,随时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令原来的投资计划推迟或押后,从而增加投资的不确定性,这都带来基金延期的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

并非所有的私募股权投资都能以上市套现退出作出良好的结局,更多的投资项目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上市或只能在原有股东内部转让等,讲股权难以短时间套现或只能以较高的折让价才能转让,从而不利于资金的流动。

无论是何种投资方式,总是会有一定的风险,私募股权投资也不例外。既然选择了股权投资,就要对其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尤其对于投资对象,这是投资方最应该开始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关键的一步,因为其关系着后续的发展。因此,需要大家特别注意,做好相应的风险评估。【回答】

5. 创业企业融资风险如何避免?

创业企业在创业早期自身水平比较弱,便需要通过融资谋求早期资本,促使接下来的经营顺利进行。而在这一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融资,规避风险也成了企业需特别重视的一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创业企业融资风险应当如何避免这一问题。
1、增强融资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要把融资风险防范工作提到关乎企业生存的高度来看待。增强融资风险意识,招聘有实践经验的财务人员,以便强化融资决策的科学性。其次,作为政府部门的中小企业服务局也可建议、组织创业企业的领导者进行有关财务知识的培训,增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管理能力。而创业者更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注重自我学习,把理论运用到融资实践中。从融资的可行性、科学性着手,有意识地防范、规避融资风险,增强融资的合理性、实用性,降低融资的风险性。
2、确定融资结构
首先,保证创业企业资产适当的流动性。增强资产的流动性,积极避免无法及时偿付到期债务而引起的财务危机。其次,确定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合理结构。创业企业融资渠道较窄,如果确定了不合理的融资结构,很难有机会再改变其资本结构,融资风险一经形成,就时刻成为危害创业企业发展的桎梏。
3、规范行业竞争秩序,降低融资成本
国家要从宏观上规范各个行业发展的秩序,为各行业创业企业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降低行业风险,减少融资障碍。行业内各创业企业也要保证有序竞争,自觉维护发展环境,展现良好的行业形象,形成集合效应,吸引投资者的目光,降低融资成本,增强融资能力。
4、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健全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在初创时就应该设计好合理的股权结构,避免创业企业由少数股东控制的现象,从而树立创业企业较好的企业形象,为创业企业的融资提供信用保证。另外,创业企业还要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保证内控机制的科学、有效,确保融资策略的合理、高效。
5、增强企业信息透明度,创造良好的信用记录
创业企业应加大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增强信息的透明度,以使金融机构对创业企业的发展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同时,创业企业还应强化信用意识,不恶意拖欠债务,积极履行各项合同协议,树立起企业良好的诚信形象。增强创业企业的信用度,对企业的融资乃至以后长远发展都大有好处。
6、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创业者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创业企业要想成功,客观上要求有高素质的创业者。
综上所述,企业融资要谨慎选择合理的融资结构,对公司财务科学管理,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竞争,展现诚信的行业形象,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好的投资者。

创业企业融资风险如何避免?

6. 股权融资中融资方的风险

股权融资中融资方的风险包括:
1、控制权稀释风险。投资方获得企业的一部分股份,必然导致企业原有股东的控制权被稀释,甚至有可能丧失实际控制权。
2、机会风险。由于企业选择了股权融资,从而可能会失去其他融资方式可能带来的机会。
3、经营风险。创始股东在公司战略、经营管理方式等方面与投资方股东产生重大分歧,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困难。该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董事会为治理核心的法人治理机构中,且投资方股东要求公司保证投资方在公司董事会中占有一定席位。
股权融资风险的应对策略:
对于融资方来讲,企业在引入外来资本进行股权融资时,防止控制权的旁落(不一定体现为股权比例,有时,哪方占有董事会成员的比例多少也会成为控制与否的关键问题)成为控股股东应考虑的首要问题。
1、一般来讲,
VC、PE在向一家公司注资时,为保护其自身利益,投资机构一般会要求与融资公司签订投资协议,约定融资方要向投资方提供业绩保证或者董事会人员安排保证等等。公司控股股东在签订协议前,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协议对公司控制权的影响,要客观估计公司的成长能力,不要为了获得高估值的融资额,做出不切实际的业绩保证或不合理的人员安排保证。
2、控股股东在与投资方签订业绩保证协议之前,要正确认识到该等协议的对赌性,即业绩达到一定条件时,融资方行使一种权利;业绩未达到一定条件时,投资方行使一种权利。不能仅仅考虑赢得筹码时所获得的利益,而更应考虑输掉筹码时是否在自己能承受的风险范围之内。
3、在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中(股份公司尤为重要),投资方要求融资方进行董事会人员的安排保证时,一定要首先保证自己的人员安排以及人员安排是否能代表自己的利益,并能使上述人员服从自己的利益安排;融资方应在公司章程或投资协议中,对董事会如何获得授权、获得何种授权、在怎样的条件下获得授权、行使权利的期限以及对董事会行使权利不当时的救济等等条款,都应有详细规定。

7. 创业公司融资股权如何稀释?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加盟公司时拿到的期权比例,并非最终公司上市时手中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外部融资会不断稀释大家的股份。究竟最后能拿到多少公司股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融资和期权池。 首先,创业者需要理解融资和股权转让的区别。
融资是企业融资,企业引入外部投资者的资金做大公司,投资人则拿到公司的一部分股权成为公司的新股东(即“增资入股”)。
而创始人转让出自己手里的公司股权,其实质是股东的套现,股权转让的收益归属于股东个体而非公司,除非,该股东又将转让收益作为新的注册资金再次投入公司,这样的投入会导致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与融资效果类似。
融资时,企业注册资本增加,且原股东股权计税成本不变;股权转让时,企业注册资本不变,且原股东股权计税成本调整。 
融资带来的股权稀释
通常,一个不断做大的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需要4-5轮的融资。
典型的情况下,企业根据融资轮数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期 :股东自己出注册资本金
天使轮:改革发展,天使投资人“看人下菜碟“
A轮:经过基本验证,具有可行性
B轮:发展一段时间,公司还可以
C轮: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看到上市的希望
IPO:发展壮大,投资人要套现离场,大家都觉得该上市了。 
第一轮天使轮融资在50万-200万之间。天使投资人也会拿走10%到20%的股权。接下来,公司的商业模式初步取得成效时,VC会投出A轮。A轮融资通常在500万-1000万间,同时拿走公司20%至30%的股份。下一轮(B轮)融资额进一步扩大,数目通常在2000万-4000万。当然了,公司要继续发展壮大投资人们才会给钱。这时候,公司一般出让10%到15%的股份。最后,公司进一步扩大,如果达到年营业收入2000万以上,PE或其他战略投资者会进一步投C轮,数额在5000万左右。此时他们拿5%-10%的期权。
为了留住老员工和吸引新员工,公司会设立期权池,这也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份。每年,公司都要保证期权池占据一定的比例,来激励员工们。员工们在加入公司初期,因为心里清楚,公司其实是前途未卜,所以往往要求拿到较高比例的期权补偿。而每一次给新员工发期权,公司创始人和部分老股东的股份就会被稀释。 
一个简易的稀释案例
例如:甲乙二人建立了企业A,他们两人的出资比例为6:4,则此时公司的股权结构为:

一年之后,天使投资人来了,双方经过评估,认为企业价值80万,天使愿意投资20万,且要求在自己入股前,公司先拿出20%的股份建立期权池。
此时:
甲所占的股份为:60%×(1-20%)=48%
乙所占的股份为:40%×(1-20%)=32%
公司的股权结构为:

天使投资人入股后,他的股份:20/(80+20)=20%
甲的股份:48%×(1-20%)=38.4%
乙的股份:32%×(1-20%)=25.6%
期权池:20%×(1-20%)=16% 
此时公司的股权比例如下:

此后(这里假定一个简单的情形),A轮,B轮,C轮,IPO公司都拿出20%的股权份额给新的投资者。其中较特别的是:A轮投资人仍然面临较大的风险,一般A轮投资者会跟公司签署协议,如果在B轮融资时,公司估值达不到某一个特定值,就必须保持A轮投资人的股份不被稀释,仅稀释A轮投资前的股东股份。
这样,公司各个阶段的股权比例如下:

老员工和旧股东的期权稀释过程
每一次新一轮的外部融资进来后,随之而来的期权池的调整和新的投资者的权益都会使老员工和原有的投资者手里的股份被同等的稀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员工手里期权的价值反而是增加的。例如:一个员工在公司种子轮融资后加入时拿到了1%的期权,但是公司在A轮融资后,他手里的期权只剩下0.6%。但公司的价值其实是在不断增加的。 
即便是公司创始人,经过了多轮融资和期权池调整后,最终手里剩下的股权比例也大为减少。例如一个创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有60%-70%的股份,上市后可能手里只有20%-30%的股份。
为了防止股权稀释而导致控制权大大减少,创始人们可以采取特殊的股权设计,以起到类似Google,Facebook的”双层股权结构”的效果,保证自己对公司的发展占据主导。 
如果公司资金链有问题,财务总是不顺畅,那么公司需要以相对较低的估值来融到更多的资金。这样的话,老员工和原有股东的股份会被稀释的更厉害。 
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期权的稀释在员工的工作Offer上也能体现。以一个中级软件工程师的offer为例。他在不同阶段加入公司时,能够拿到手的期权比例都是不同的。如果该工程师选择在A轮融资前加入公司(此时公司有5-20个员工),那么他大约拿0.27%的期权;如果该工程师等到公司快要B轮融资前加入(此时公司有20-50个员工),则他会拿到0.084%的期权。C轮融资之前加入公司的员工,可以拿到0.071%的公司期权。可以看到,即便是同一个职位,越往后加入公司,能拿到的期权越少。这是因为,除了因公司融资和增加期权池带来的稀释效应外,越往后加入公司的员工所需承担的风险也在减少。“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似乎是一个社会中普遍通行的法则。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公司通过设立期权池的方法给员工做股权激励,虽然CEO自己手中的股份被稀释掉一部分,但此举留住了关键人才,且吸引了优秀的人才加入公司,长远来看是值得的。如果吝惜股份,则较低的薪酬礼包吸引不了最好的员工,对公司的负面效应不小。 
小结
一个股份逐渐稀释的模型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稀释不一定是坏事。筹集资金,把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能做到这一步的话,稀释股份就很值得。公司持续的市值增加带来的收益会远高于出

创业公司融资股权如何稀释?

8. 创业开有限公司投资与股份和风险问题

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在做其他所有相关分析之前,提醒一点,千万千万注意一点,无论将来如何分配,只要决定了,双方认可了,必须签约合同。
这一点是亲身经历过的血泪教训,一念仁慈,仗着山东人的豪爽和脾气,跟人一句承诺,就合作了三四年,结果,人家一句话没答应过你什么,我不认识你。。。所有的辛苦付出全成了泡影。眼瞅着辛苦打拼的成果逐渐没落,却又不得不忍痛放弃,这种没有诚信没有协议,毫无原则的合作,无论将来利润多么客观,都是绝对不应该做的愚蠢的事,所以从某些意义上讲,就这个教训,也是非常大的收获,自此以后无论多亲的人,无论多近的朋友,涉及到双方利益的事,绝对要文字合约,远比那一口小白牙靠谱的多。话说,如果自己不用法律保护自己,别人谁去保护你?

对于资金和股份,是这样的,你做了预算50万,并不是整个项目的所有投入,因为还有你本身的人员和设备或者技术技能的付出投入,这一部分是投入比例所必须占有的,包括经验和如果有的客户积累,都是创业的财富价值所在。而总体有个大概的价值估算,这些部分是你出具每项的相关说明和投资人双方协商认可,你要参与工作本身,工资以及技术入股占多少,经验和客户等无形资产投入占多少,工资不领当做入股几年,这都可以算出来的,比如总预算也是50万,那么你们双方各自50%的股份,利润均分,可如果你的工资不算入股,从利润里给你发的话,那你的股份就要扣除,就不足50%
对于失败,这个另行协商,因为投资者本身就包括投资失败在内,并不是得到什么赔偿,这是基础,如果说你有另外的打算,你对项目有更大的把握,为了吸引资金,可以做特殊说明,比如赚钱按比例,赔钱保证投资本金。。。这些都是单独协商的你自己考虑

因为你也只说了个创业,实际实施中涉及很多细节和变数,创业有的会不断积累产品,不断创造非现金价值。。。就算失败也会有大量可变现的资本,是可以按比例折算的,但是有些创业是没有实物的,失败就意味着要慢慢回收剩余价值....甚至有的一旦失败就归0完全不同的创业过程,
开餐饮的失败,还能剩下大量的工具对吧?做加工的比如电子设备加工还能剩下设备呢,可做服务行业呢?比如旅馆呢?失败了几乎什么都没有,不是只凭你一个开公司就能够定义和判断的。需要很多细节和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