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的建议

2024-05-09 02:39

1. 社区治理的建议

1.将韧性社区建设列入“十四五”规划。韧性社区是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能链接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并从有害影响中恢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2.建成有抗逆力的社区应急管理体系。调整和升级现有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将以往“单灾种”“分门别类、各负其责”的各部门协调融入应急管理组织架构中,拟定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工作职责,细化各主体在基层应急中的职责清单与合作机制。3.提高非常态时期的社区治理能动性。注重培养具备领导力的社区领导者,增强社区在突发事件中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允许社区在非常态时期先行、先动,而非过度依赖上级指令与决策。4.加大投入社区智慧平台建设投入。大力推动社区信息技术建设,加大对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建设的投入,掌握居民骨干、党员和志愿者的数据信息,以便随时调度人力。信息平台汇集居民、物业、商家以及辖区企业的人力、物力与服务资源信息,及时汇总社区居民生活需求信息,从而构建线上供需对接机制,高效解决人口流动、交通管理、物流供应、健康管理等治理难题。5.合理设置社区治理组织体系。以现有社区组织为主体,加大社区社会组织支持力度,提升社会组织能力,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可靠伙伴。建成社区治理多主体网络,以“党建+”模式为主轴,建立社区与基层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对话、协商、沟通、协同、合作、共事的机制,充实社区工作力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居民委员会的任务:(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二)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三)调解民间纠纷;(四)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五)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社区治理的建议

2. 如何推动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建议

 社区是社会的根基,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推动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社会管理与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等改革任务,形成了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到社区治理一体贯通、一脉相承的治理体系,为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江苏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按照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框架指引,加快转变治理方式,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从“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从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多元主体转变,从政府管理、控制社会向政府调控、引导、服务和整合社会转变,逐步构建起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 
  优化政府治理结构,增强政府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乡镇(街道)职能,明晰基层政府与自治组织的权责,回收政府行政性事务,为社区“松绑”。南京玄武、秦淮等地推行“街道中心制”和社区公共服务“整体外包”改革,推动大中城市城区街道去“经济化”,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社区去“行政化”改革,聚焦自治和服务。无锡、镇江等地通过社区“扁平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最大限度整合社区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资源,推动公共资源向社区下沉,强化服务管理责任,切实增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推行“政社互动”模式,改进社区治理方式。太仓市自2008年起,率先开展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简称“政社互动”)的创新探索,实现了基层政府转职能、基层自治组织增活力、居民群众广受益多方共赢的效果,被专家誉为继审批制度改革后行政体制改革“第二次革命”,得到中央领导和民政部等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自去年下半年,我省全面部署和推广“政社互动”,通过编制《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村(居)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两份清单”,明晰责任主体和权责边界,变“上下级关系”为“平等对话关系”;乡镇(街道)与村(居)民委员会协商签订“协议书”,实行“契约化”管理,变“行政命令”为“依法协助”;改进考核方式,变“单向考核”为“双向评估”。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已有337个乡镇推行了“政社互动”,占总数的26.6%。 
  建立“三社联动”机制,创新服务管理模式。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社联动”机制。南京玄武区、建邺区、鼓楼区等通过“三社联动”机制建设,增强社会组织承接功能,促进专职社工活力释放,形成公益创投、购买专业服务的典型经验。无锡崇安区通过“夯实平台、提升品质、强化参与、放大效应”,构建“四联治理”工作体系。南通崇川区将公益创投理念应用于社区服务领域,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资助等资金来源渠道,赋予“三社联动”新的内涵。 
  推动社区减负增效,完善社区服务体系。通过推动社区减负增效,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加强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平等合作与协商,为社区治理与和谐善治奠定基础,让基层政府回归公共服务本份、自治组织回归自治管理本位、居民群众回归自我服务本元。省级出台政策性文件,规范社区考核评比,从行政层面为社区减负、“松绑”。省财政从2011年起每年预算1亿元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引导方式,推动和实施城乡社区“两大平台”建设,为促进社区“减负增效”创设载体。南京市出台社区减负七项规定,取消25项工作任务,48类评比,42个机构,72项台账,整合20条社区网络,增加自治服务、便民服务,改进考核方式,较好解决了社区负担重的问题,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鲜活经验。 
  发展基层协商民主,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强化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最大限度激发自治活力,推动实现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由“社区管治”到“社区善治”的转变。太仓、邳州、连云港、泰州、江阴等地积极探索,形成了“政社互动”、村级“四权”建设、“三会村治”、“直评村官”、“以民主促民生”等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效形式,促进了基层和谐稳定。 
  近年来,我省各地以改革创新为着力点,积极培育社区治理主体、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明晰社区治理目标、丰富社区治理内容,不断提高社区治理成效,推动社区治理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但是,对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城乡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我省社区治理的发展还不平衡,比如在社区经费保障问题上,《意见》明确要求,将社区建设“五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但不少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实。社区人员待遇较低、工作经费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在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上,《意见》明确了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和提供方式,但目前一些地方仍有一定数量的城乡社区“硬件”不达标,甚至还有少数空白点。在社区准入上,《意见》要求大力压缩针对社区的各种会议、台账、材料、报表,规范面向社区的各类检查评比和创建达标活动,但落实效果不是很好,社区负担依然很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社区治理必须迈出新的步伐。一是深入开展社区创建,不断提高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以“创建考核”为抓手积极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深入开展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和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二是全面推行“政社互动”,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行“政社互动”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全面推进“政社互动”工作。厘清行政事务和社区自治事务,明晰“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界限,促进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管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推动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力争到今年底,苏南50%、苏中30%、苏北20%的县(市、区)实行“政社互动”模式,至2017年全省实现全覆盖。三是加快实现社区减负增能,大力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效能。按照“能删则删、能调则调、能并则并、能压则压”的原则,大力压缩影响社区工作、增加社区负担的各种会议、台账、材料、报表,进一步规范面向社区的各类检查评比和创建达标活动,严格社区工作准入,让社区工作者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服务居民、搞好自治,切实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效能。积极推广南京市社区减负经验和模式,省级层面出台社区减负相关文件。同时,加快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运用现代化手段,真正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减轻社区负担。四是深化拓展“四个民主”,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升村(居)委会成员能力素质,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建立健全“三社联动”机制,努力提升基层社区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按照“政府扶持、社会运营、专业发展、项目合作”的原则,建立健全“三社联动”机制,大力培育发展贴近城乡社区居民需求的公益慈善、文体娱乐和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有效承接政府及相关部门面向社区的公共服务事项。今年,省民政厅将制定出台促进“三社联动”机制建设的扶持政策,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减免、政策支持等有效途径,为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制度环境。

3. 对社区做好各项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对社区做好各项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1、建议配备党建专职工作人员,便于党员管理和党建工作的开展。 2、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加强社区硬件建设,满足社区办公场所和党员教育学习活动的需要。 3、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增加社区专项党建经费。【摘要】
对社区做好各项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对社区做好各项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1、建议配备党建专职工作人员,便于党员管理和党建工作的开展。 2、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加强社区硬件建设,满足社区办公场所和党员教育学习活动的需要。 3、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增加社区专项党建经费。【回答】

对社区做好各项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4. 对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社区服务最大化。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们的社区通过前段时间的集中建设,硬件设施已比较齐全完善,有了一个好的工作环境。现在关键是要提升工作水平。出路在哪?就在服务居民上做足功夫。社区要变等上级安排工作,应付上级检查为到居民家里主动服务。作为街道来讲,下一步要引导社区向这方面转变。衡量社区工作的好坏,不但要看社区人员是否坐的住,按时上下班,更要看为居民办了多少件实事。要把为居民办实事作为考核社区工作的重要标准,充实到目标管理中去。变年终考核为平时考核。初步设想是社区工作人员每人每周要访一户居民,为居民办一件实事。社区十名工作人员,每周就为居民办十件实事了,每月是四十件实事,每年就是四百件实事了,这样就可以把社区急需帮助的户照顾过来了。要一周一总结,一月一测评,对连续三周完不成任务者,给予组织处理。单位型的单位下派到社区的工作人员,要由街道向单位建议换人。要进一步完善每年的社区工作人员竞争上岗。借鉴江北区两评的做法,竞争上岗的决定条件是居民的满意度。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由居民半年一测评,年终一总评,居民满意度低的工作人员调离社区待岗培训再分配。引导社区工作人员关注居民,服务居民,于居民打成一片。以此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真正把服务居民放到第一位,落实到行动,见到实效。
    二是为社区减负,为社区输血。现在的社区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要想使社区更好地服务居民,把这项工作突出来,街道就要为社区工作减负。该由各部门承担的工作由各部门承担起来,把社区从日常事务性工作、检查中解放出来,一心投入到为居民上门服务中去。要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政治和工作待遇。社区工作优秀者要优先推荐为后备干部。单位型的单位下派人员由街道向单位推荐重用。优先考虑社区的办公经费,足额保证社区有钱办事,使社区工作人员专心于工作。
    三是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处理好街道与社区的关系。街道与社区是指导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街道要支持社区民主自治。社区的大事由社区居民说了算,定了干。社区日常工作社区居民评价。处理好社区与辖区单位的关系。社区建设离不开辖区单位的大力支持。社区既要为居民服好务,也要为辖区单位服好务,以服务取得辖区单位的支持。要整合辖区资源,实行辖区人文资源共享,拓展社区活动阵地。处理好社区与物业管理的关系。社区要加强对居民小区物业管理的日常监督,加强与物业管理的经常沟通,协调物业管理与居民的关系,维护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处理好社区与居民的关系。要摆正居民是社区建设主人这个位置,引导广大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要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创建文明楼院、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把居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好,真正实现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5. 对社会治理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随着工业强县和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因征地拆迁、城镇建设、房产物业、交通营运、城市管理、劳资纠纷、医患纠纷、“涉老”群体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也将随之增多,有的矛盾化解难度大,给维护稳定工作带来严重挑战。
2、是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刑事案件特别是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侵财性案件仍较为突出,打击与防范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3、社会治安联动机制尚不完善。群防群治基础工作薄弱,一些部门、一些单位仍然存在着社会治安应由公安一家抓的认识误区,联动机制不够完善,城市社区、农村村委会、村民小组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作用没有真正发挥,综治工作的群众基础相对薄弱。
4、特殊人群服务与管理难度加大。以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杂人员等为重点的人口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随着城市扩容建设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以及经济持续发展,流动人口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成分复杂的趋势,给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5、虚拟社会管理还存在困难。网络事件初显端倪,“一人发贴、众人关注”,互联网移动上网及网吧管理难度较大。网络事件对现实维稳影响较大,值得认真研究。
6、基层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少数乡镇对综治维稳工作重视不够,工作被动应付。部分村(社区)矛盾排查机制,联动联调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对矛盾纠纷化解不及时,使一些矛盾纠纷久拖不决,引发重信重访和越级上访,甚至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几点建议:
1、尽快修订调整基层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考评体系。按照现行的综治目标考评设计,市级直接考核乡镇是可行的,也非常必要,但在考核指标设计上不能简单地以一个可防性案件指标来实施奖惩,这对大多数乡镇(园区)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基层社会治安的成效如何,绝不是一个指标就能反映出来的,建议结合市级平安乡镇指标体系的制定,科学合理地制定基层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由各县(市区)负责组织实施考评,统一上报结果,市级抽查复核确认,从而体现综治考核的公平公正。
2、统一建设专业警务辅助队伍。目前比较薄弱的是专业人防力量建设严重滞后,建议省市以文件形式规定县(市、区)政府按购买服务的方式,统筹招聘治安警务辅助人员,解决基层专业力量不足问题。根据现阶段基层公安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的现状,明确县(市、区)政府为责任主体,按人口规模的比例,由县(市、区)级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公安统一招聘,组建县(市、区)级专业治安警务辅助队伍,落实公安统一管理培训,统一调配使用、统筹待遇保障,从而在根本上弥补和解决基层治安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以专业人防挤压农村各类侵财性案件高发的空间,为农村的和谐稳定提供根本保障。
3、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网络体系建设。提高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整体水平。健全基层地方组织机构和制度措施,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触角伸向社会各个角落,畅通信息渠道,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调处质量,坚决杜绝因调处手段简单而造成新的矛盾和不满情绪。充分发挥信访的主渠道作用,及时了解并处理群众关心的各种问题,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
4、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方式,消除不稳定因素。积极探索建立公安、人社、民政、计生、教育、房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联动机制,稳步推行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和完善以居住证管理为中心的流动人口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的解决。完善房屋出租管理制度,引导出租房业主成为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要协助力量。加强城中村、村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集中的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管理,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出租房、小旅馆、冼浴中心等流动犯罪多发部位实行重点监控,有效遏制流动人口违法犯罪。
5、强化特殊人群管控,建立社会化服务管控机制。继续加强完善乡村、社区基础工作,深入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完善特殊人群调查、登记、管理和帮教工作机制,加强对存高危人员的管控力度,及时消除各种隐患。深入开展校园周边治安整治和网吧专项整治,坚决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活动,给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6、突出虚拟社会管理重点,净化虚拟社会环境。继续加强对网吧、非经营性上网场所、重点部位以及学校、小区等联网单位的备案管理工作,全力推行网络安全监督技术。加强与电信、网通、联通、移动等网络运营商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支持虚拟社会管理的良好局面。对网站等各娄信息发布单位实施有效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建立完善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备案和信息发布制度,进一步加大针对网络色情、赌博、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治理,努力构建生动活泼、安全和谐的虚拟社会环境。

对社会治理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6. 您对小区综合治理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你好,1、部门、单位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平安创建工作,对平安创建工作常部署、常安排,有分管领导,职责明确。专兼职普法、调解、消防、治保人员到位,并能胜任工作。
2、内部单位人防、物防到位,要害部位人防、物防、技防符合要求,无重、特大刑事案件发生。
3、无重大治安灾害事故和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
4、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建设,全面及时掌握影响稳定的信息,妥善解决出现的矛盾纠纷,民事纠纷调处率达到98%以上,不发生恶性群体性事件和集体越级上访事件。
5、加强对干部职工的道德法制教育,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法制观念明显加强,普法考试及格率达到100%,无违法犯罪和无“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6、积极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不发生干部职工涉邪教问题。
7、无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无失泄密事件,外事活动、节庆活动无事故。
8、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措施有力,无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发生。
9、消防安全措施落实,无火灾隐患,无重大火灾事故发生
望采纳,谢谢。

7. 社会治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哪些?

法律分析:
1、进一步加大综治经费投入,提高安保队员、流动人口协管员的工资待遇。为安保队员、流动人口协管员购买五险,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基层群防人员的奖励标准。
2、建立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控管系统。实行“政府牵头、公安为主、各家参与、统一管理”,建立以社区(村)为主体,公安、房产、劳动、计生、工商、民政、税务等参与的集管理、教育、服务、控制四位一体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机制。
3、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一是采取各部门合作的方式,在整治前,进行充分的调查,将涉黑的数量、规模、性质、特点、危害,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真实的摸底,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涉黑势力予以准确、有效地打击,震慑犯罪分子,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二是建立领导问责制。采取包片责任到人的管理方式,如某辖区发生涉黑犯罪案件,甚至该团伙在某区域内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对其不管不问的,应追究包片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坚决根除涉黑势力的“保护伞”。三是群策群防,设立专门的“打黑除恶”举报电话,制定举报奖励措施,建立举报人保护制度,消除举报人的畏惧心理。
4、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进行教育培训。为改变行政执法队伍复杂而分散的状况,建立相对集中统一的行政执法队伍,使之成为专业的执法力量,避免“执法不懂法”情况。严把入口关,切实坚持宁缺勿滥、逢进必考的原则。加大执法人员执法水平与职业道德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入手,从法律法规掌握、专业知识加强、执法能力提高、执法经验总结、外地成功经验学习、发达国家的相关行政执法借鉴等多个方面进行培训,同时还要将国情、市情、区情对执法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介绍与分析,使他们树立全局观念,能够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职业的价值与作用;形式上可灵活多样,如专家专门培训、内部经验介绍、案例集体研讨、外地经验学习等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社会治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哪些?

8. 对社区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法律分析:一是社区工作者队伍人员较少素质偏低。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加强社区各项工作、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但是,目前各社区工作人员较少,学历偏低,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需要。五个社区有工作人员50人,平均每个社区有工作人员10人左右。其中事业编制29人,财政补贴人员8人,4050人员8人、大学生协理员5人,35岁以下的14人,36至45岁的26人,46岁以上的10人。二是居民缺乏法治意识。居民普遍缺乏法治意识,让社区管理难度加大。一些缺乏自律意识、一些摊贩无证经营、一些居民乱搭乱占乱改、一些居民违法上访,造成社区治理难度加大。三是居民的参与意识淡薄。大多数社区居民既不了解社区情况也不关心社区的公共事务,部分居民对社区的了解仅仅是办低保、开证明。而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长期以来主要以行政化方法提供管理与服务。社区居民缺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渠道,参与意识薄弱。三、社区管理中存在问题提出的建议:一是优化社区队伍建设。制定有关优惠的政策,吸引优秀青年人才从事社区基层工作,扩宽社区干部的选配渠道,积极动员毕业待分配大学生在社区任职,并且还要积极探索用人机制,使社区干部来源渠道不断扩大。二是强化居民的法治意识。只有树立了法治观念,才能真正做到依法行事。一是注重普法宣传。建立社区普法义务讲师团,利用各种媒体,向居民宣传守法意识和文明观念,同时曝光一些居民乱丢垃圾、乱搭乱建等不文明和违法行为,增强居民自律意识,并定期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法制培训,引导社区工作人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社区工作,依法依规处理各种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居民对社区的认识和认同。通过宣传栏、宣传单页、宣传手册等形式,宣传社区的好人好事,组织社区居民参与讨论社区问题等形式,通过宣传教育,使居民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社区的参与者更是社区的受益者,明确社区是一个整体,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主要任务。(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2、坚持社会化。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3、坚持分类指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实行分类指导。既要整体推进,又要解决薄弱环节、重点项目和关键问题;既要坚持广受居民欢迎的传统服务方式,又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三)主要任务。通过努力,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