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非暴力沟通》?

2024-05-03 10:28

1. 为什么要《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火,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听不同的人提起这本书,终于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我与Marshall B.Rosenberg在这本书中相遇。或许是因为最近读多了相关的书,《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读起来比较容易理解。我最近读书有个感悟,就是读书是需要生命状态的,在什么生命状态下读什么书很重要,如果你的生命状态和你读的书不匹配,你和作者沟通起来就会很艰难。我读这本书时最的大感受就是在合适的状态下读了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爱,尊重,倾听,表达。 我理解作者推崇非暴力沟通的原因是因为爱,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因为爱,所以尊重,因为尊重所以你想要自己和他人关系融洽一些,和睦一些。一切为了和,一个“和合” 揭示了我们所有努力的原因。在正面管教里,尊重被我们理解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情形的需要,我觉得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对尊重的诠释。关于倾听,倾听什么?听自己,听他人,听内心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过分的强调了别人的需求,我们做父母的乖孩子,做孩子的好父母,做老师的好学生,做社会的好公民,那么我们自己又是谁?我们没有听到自己,没有听到自己内心的需要,或者说我们根本就没有去听自己。需要分两种,身的需要和心的需要,当你想去大吃一顿或者想大哭一场的时候,你的心灵需要什么,这需要倾听,尊重自己,认真的倾听。倾听他人,虽然我们经常在满足别人的要求,但是我们真正满足他人的要求了吗?其实未必,因为我们在听别人的要求的时候只用了耳朵,没有用心,我们或许听到了他身的要求,但却没听到心的要求。举个例子,你的孩子周末要求吃肯德基,你听到了他的要求,你帮他叫了外卖,他吃了肯德基,可是他仍然不开心,为什么?因为你只听到了他身的要求,在内心里,或许他只是想爸爸妈妈陪他。中国人讲究阴阳,我们常说听话听音,这个音就是背后的需求吧。关于表达,今天,我们身边很多人看上去很爱说话,喋喋不休,唠唠叨叨,或者说的眉飞色舞。可是你会发现听者听后没有开心,说者说后也没有很爽,为什么?不会表达,或者说说不到点子上,也说不到别人心里去。
  
        这本书也可以作为工具书,如果你想练习如何非暴力沟通,作者有一步一步的教授,是个简单可操作的方法。不过在练习之前,我还是建议多读几本相关的书,或者多读几遍这本书,再简单的技能也不是一本书一遍就能学会的。要么通过广播,要么通过深耕,你总要花点时间和精力才会有所收获。
  
        读书之法:藏焉,息焉,修焉,游焉。践行中。

为什么要《非暴力沟通》?

2. 我为什么选择《非暴力沟通》

【昵称】 修心
  
  
 我选的是《非暴力沟通》
  
  
 1、为什么选择这本书?
  
 沟通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我们每天都在跟别人沟通,但是会沟通的人少之又少。为什么我们会害怕人际关系?为什么生活中人们喜欢在沟通使用语言暴力?人们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为什么不能够和谐相处,愉快沟通?为什么人人都那么自我?这本书以前听樊登读书上讲过,当时就印象深刻。如何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是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说话技能。
  
 2、《非暴力沟通》豆瓣评分:8.4

3. 浅谈《非暴力沟通》

我在《非暴力沟通》前言中所记的笔记 
  
 1,十岁那年,白人打了我,他们认为我太黑了:接着,黑人又打了我,他们认为我太白了。这样的耻辱也许会让任何人想报复社会。
  
 2,非暴力生活的一个关键就是: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我怎么可以忘记这一点呢?
  
 3,如果某个行为涉及使用武力,就把它归到暴力之树“身体暴力”那一边:如果主要造成精神伤害,那就归到暴力之树“隐蔽的暴力”那一边。
  
 4,视非暴力为权宜之计或对他人的顺从,并无益于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和谐。
  
 5,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人们常说: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为了生存,我
  
 们必须不择手段。这个观点,请恕我无法同意。以上五句,是我在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前言所标记的,全凭自己当时直觉,不知道你们在看这本书前言时所做
  
 的笔记是怎么样?可以互相分享下。
  
  十岁那年,白人打了我,他们认为我太黑了:接着,黑人又打了我,他们认为我太白了。这样的耻辱也许会让任何人想报复社会。 
  
 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本书的作者马歇尔的童年是在南非度过的,作为一个有色人种,生活在执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并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那里,
  
 肤色随时可能给你带来无穷的麻烦和糟糕的事,如在作者十岁那年,白人打了他,他们认为他太黑了:接着,黑人又打了他,他们认为他太白了。这样的耻辱也许
  
 会让任何人想报复社会。由于这种情况,父母决定将他送到印度和祖父圣雄甘地住一段时间。他们希望我从祖父那里学到如何面对愤怒、挫折、歧视和耻辱。结果
  
 作者学到的远远超过从前,也是由于这段经历,才让作者从小就有这么一个理想: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
  
 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而实现这个理想的方法便是通过“非暴力沟通”这种沟通方式,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因而才出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首先,我们来看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观察”, 什么意思呢?看下面一句话:哥哥昨天无缘无故对我发脾气。我想请问大家,这是观察还是评论?毫无疑问,
  
 这是评论,为什么呢?很明显,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认为哥哥昨天无缘无故的发对我发脾气,透露出的意思是指责,但如果改为 哥哥告诉我,他生气了或哥哥用拳头 
  
  砸了一下桌子的话 ,就变为观察了,这样相比较,你知道什么是观察了吗?观察其实就是陈述你看到的现实而不加任何评价、斥责等。
  
  其次,我们来看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感受” ,这个应该很简单,这是在第一部的基础表现出来的,如同样是刚刚那句话:看到哥哥用拳头砸了一下桌子, 我 
  
  感觉很害怕。 其中后面的那句我感觉很害怕就是表达出了我们的感受,因而感受很简单,就是当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或事实所表现出来的情绪。
  
  然后,我们来看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需要”, 这个可能单看的话不容易理解,没关系,照样用举列子的方式来帮助你们理解,还是那句话:看到哥哥用拳头
  
 砸了一下桌子,我感觉很害怕,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其中最后的那句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就是需求,当然,你可能还是有点晕,那我就简单的说下,
  
 需求就是感受产生的原因或是造成你的感受的原因,在刚才那句话中,“我感觉害怕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因为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以前没见过哥哥这样做过)”。
  
  最后 , 我们来看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请求”, 至于为什么最后一个是“请求”,我想你应该懂,按照逻辑来也能理解的,你想想,当你看到某一件事或现象时,
  
 你会因为内心的需要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受,但此时,你的需要并未得到满足,故而你要提出“请求”,很简单吧!同样用前面组成的句子,看到哥哥用拳头
  
 砸了一下桌子,我感觉很害怕,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轻声的对哥哥说:哥哥,你愿意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吗?其中最后那句就是我提出的请求,懂了
  
 吗?
  
 
  
                                          
  当你遇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选择 
  
 1,斥责他人。2,责怪自己。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相信,大部分人的选择都为前面两种,而后面两种很少,但后面两种
  
 却至为重要,它们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因为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让我们看看,这几种选择的后果 
  
 首先,选第一个的话,每当你听到不满意的话,你就怪别人斥责别人从而于他人争吵,结果只会让你与他人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你还很生气。
  
 其次,选第二种的话,并不比第一种好,因为当你遇到不中听的话,你就责怪自己,这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感到惭愧、内疚、甚至失去信心直至讨厌自己等。
  
 然后,选第三种的话,当我们遇到不中听的话,我们会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会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中信任和接纳。
  
 最后,选第四种的话,了解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的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后面两种都是先通过对自己的感受以及需要的了解,而后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来自于自身。其实有很多
  
 时候,在沟通中产生的矛盾以及问题往往是由于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自己没有体会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以及需要,因而去怪罪他人。如下面的这句话就很好
  
 的反应了上述的区别,“昨晚你没来我很伤心。”以及另外一句“昨晚你没来我很伤心,我本来想跟你说一些烦心事。”,这里的两句话,就很明白的呈现出我们是否
  
 明白自己的感受以及需要。
  
 
  
                                          
 看了我标题的小伙伴们都应该知道,我只是浅谈《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其实我说的这些可能只是里面很浅显的一部分,但也是对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些地方和点
  
 可能你们去看的时候,领悟会跟我不一样,因而,我在这等着你们的分享。

浅谈《非暴力沟通》

4. 解读《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他于2015年逝世,但他的这本《非暴力沟通》一直是全球各大高校沟通类必读书目。卢森堡博士一生都在实践他的非暴力沟通理论,他经常到全球各地做沟通指导,化解在到国家间的谈判,小到夫妻间矛盾的调解,本书正是他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
  
         读完这本书后你后发现,工作生活中大多数的矛盾,其实都是因为我们粗糙的沟通方式造成的。夫妻吵架,孩子不听话,婆媳矛盾,上下级关系不谐调等等,这些的难题背后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因。找到并解决这些原因,就会让我们远离冲突,矛盾,多些平静的幸福生活。
  
         本书主要从“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技巧”、“学会倾听”、“正确的表达自己”四大内容来描述什么是“暴力沟通”,以及实现“非暴力沟通”技巧。
  
         一、暴力沟通的四种常见模式: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加所难。
  
         1、道德评判,就是用自己的道德的标准来评判他人。比如说,这人怎么这么差劲,这孩子怎么这么淘气,你怎这么不讲道理,你怎么是这样的人!这些有强烈的主观凑数的话,就是道德评判。
  
       2、进行比较。如果你们过上悲催的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总是跟别人比较,常常会让我们陷入痛苦之中,因为它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评价模式,也会降低我们达成目标的内在动力。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小时候父母总是把自己与别的孩子做比较,因为家长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小孩最是这样的优秀,这样会让小孩很不开心,情绪低落,陷入一种自我否定的痛苦之中。
  
      3、回避责任,常有的表现形式是,“我不得不这样做”“某某让我这样做”用回避责任为自己找理由,这样的沟通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一个人,让人际关系一团糟。也因为我们无法从自身找问题,没有办法取得更大的进步;
  
         4、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示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上司对下属的命令,家长对孩子的唬吓等,这种强人所难的模式会让我们听不到真话,交不到朋友。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去使用暴力呢?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用两种动物来比喻暴力沟通与非暴力沟通。
  
        豺狗是一种极其容易暴躁的动物。它的两眼间距非常窄,这让它只能紧紧盯着无法看到更远的地方,所以它的警惕性非常高,只要其他动物对它有任何挑衅,甚至看它的双眼,它都会第一时间扑上去,强开嘴狂叫;而长颈鹿,则是一种非常优雅的动物,它的脖子很长,能看得到足够远,知道什么是机遇与挑战,常常有能化敌为友的能量。所以思维的与视野是为什么会不自主的使用暴力的原因。如果想获得幸福的人生,就要像长颈鹿学习,用宽广的视野去理解、感受生活,用优雅的言行化解敌意,将一切转变成自己的养分。
  
         二、非暴力沟通模式。
  
          我们知道了暴力沟通的四种模式,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非暴力沟通模式。
  
          当我们听到批评、指责时,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是争锋相对还是隐忍不发呢?书中给出了一种“非暴力沟通”的方式,那就是:“当我们听到批评的时候,可以先学会观察和感受对方在语言或者身体上的反应出来的需要,并且清楚地想好自己的需要,然后再去进行沟通。
  
         这里的重点放在“需要 ”这两个字上,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就是去观察对和自己的需求上,人们做与不做一件事情,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这种需要有可能是内在的,也有可能是来源外部,只有充分体察到对方和自己的需要,建立在双赢的观念,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助,达到沟通的目的。而非暴力沟通,就是让我们通过沟通,能够理解并看重彼此的需要,然后一起寻求方法满足双方的需要。
  
        而非暴力沟通要通过四个步骤来实现。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首先,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不加评论地表达观察结果和自己的感受,感受源于需要;接下来,说出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需求之后,表达出自己具体的请求。
  
          三、学会倾听和反馈
  
          在沟通中常常因为没有认真的倾听,理解他人的意思反而把沟通变成暴力沟通,没办法谈下去,我们以为在安慰他人,实际上没有找到他人的需求,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给出建议,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意味着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不带任何情绪,把全部的注意力用来体会他人。
  
           其中的要领分为三个部分:
  
            1、放下成见。以事论事,不以个人的喜好去理解一件事物,而是关注事件的本身,更关注沟通对方的身后的感受与需求。
  
            2、不带情绪。说话方与接受方都不应该带着情绪去沟通,如果有情绪也是反馈的好时机,当沟通对象有不良情绪时,不要回避和愤怒,而是理解对方情绪产生的原因,再试着给出反馈,这样就可以让双方平和地解决问题。
  
           3、全心体会。当说话者表达感受和需求之后,我们应该及时给出反馈,这样可以彻底、无遗地了解到对方的需求。
  
           四、倾听自己内心的需要。
  
           如果只倾听对方的需求,而不了解自身的需要最终也达不到非暴力沟通。这时候我们也要倾听自己内心 ,停止无意义的自责,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真正的需求,进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倾听情绪低谷
  
          了解了自己的需求的方法,我们还要应对情绪的低谷。因为我们生活总会有起起伏伏,不会一帆风顺,有较的沟通是走出情绪低谷的好办法。寻找内心真实的需求,然后用不同的社会角色与自己对话,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来并实施,情绪的低谷就自然而破。
  
  
          总之,倾听他人的需求,反馈信息,倾听自己内心,平息内心冲突。
  
  
         六、如何面对愤怒。
  
         生活中总会有些事引起我们的愤怒,如何把愤怒变成价值的愤怒?在非暴力的理论给我们一个道理,引发我们情结的根源,并不是取决于他人的行为,而是我们自己的想法,所以引发愤怒的根源,也在于我们看待这件事的方法。怎样做到有价值的愤怒?当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通过找到自身的需求,努力完成自身需求来消除愤怒。不要把愤怒用到惩罚别人身上,而是想办法实现自己的需求。因为愤怒的根源在于自己的想法,愤怒的核心是未被满足需求。
  
        这是一本解读沟通的工具书,关心他人,关爱自己,理解他人,宽待自己是沟通的根本。并从书中的一些理论知识,改变与他人沟通的方式,提升沟通的能力,生活就充满和谐,看世界的角度就更加美好。。

5. 解读《非暴力沟通》

常言道:“美言一句三冬暖,伤人一语六月寒”,说的就是不同的语言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和别人的沟通方式会跟“暴力”扯上关系,但“我们稍为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中国的家长非常擅长使用“打击式教育”对待自己的子女,取笑、挖苦、打击、批评等,是惯用的手段,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如此对子女说话:“你这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看看人家谁谁多厉害,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为什么你还是不听话”……这些语言的打击,给孩子留下多少无形的伤害。
                                          
 我就曾经是这样的“暴力”妈妈。记得在女儿四岁那年,一次我陪她去参加少儿绘画比赛。当时的比赛安排在一家大型的家具商场四楼,当孩子们开始画画时,家长被隔离在绘画区域外,只能远远地观望孩子们作画。我站了一会儿,考虑到女儿一时半会画不完,就到其它楼层闲逛起来。但没过多久,女儿就找到我说画完了,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快,她说她画完后没有涂颜色,我听到后非常生气,把她狠狠地数落了一顿:“你这么快跑出干嘛,你怎么能够不涂颜色呢,这不是白画了吗,你到底怎么想的……”女儿一声没吭,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
  
  
 还有一次,大概在女儿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我感冒发烧了,躺在床上浑身难受,女儿进厨房倒了杯开水送到房间给我喝,我竟然非常生气地责骂她:“谁让你去倒热水壶的水,万一烫到了怎么办?给你说过多少次了,小孩子不可以碰热水壶的,为什么不听话……”噼哩啪啦说了一大通。
                                          
 这两件事后来一直令我感到非常内疚,但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批评会给年幼的女儿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也没有想过我这种行为也是属于“暴力”的一种。直到上大学的女儿给我推荐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们在谈论这本书的时候,提起这两件往事,我才意识到我当年对待女儿的方式是“暴力”的。值得开心的是,我有机会在十几年后就这两件事与女儿进行非暴力沟通,并向她道歉。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并非只教人们如何运用语言的艺术跟他人好好说话,而是深入刨析了暴力的来源,告诉人们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要素与别人或自己进行沟通,非暴力沟通四要素分别为:观察(什么是我的观察)、感受(我的感受如何)、需要(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请求(为了改善现状,我的请求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是观察。“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判。”但观察和评论或评价容易被混为一谈。如果一个人没有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就会说他太自私了;如果上司指出你的缺点,你就会说他不近人情;如果同事做事不出色,我们就会说他智商低;如果孩子考试不及格,我们就会说孩子太笨了……我们通常以为,通过批评的方式,可以使自己的期望更容易得到满足,但人们往往会对批评产生逆反心理,并对批评者产生敌意,而且,他人并不会因为你的批评而变成你期待的样子。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要素是感受。感受与想法有所区别,例如:“我觉得你应该懂得更多”,“我觉得自己很无能”,“我觉得老板很卑鄙”,“我觉得他很负责任”,这些都是想法,而非感受,还有一些表达想法的词:被抛弃、被羞辱、被拒绝、不受重视、无人理睬、得不到支持、被利用、被贬低等。我们可以用一些词语清楚地表达感受,一类是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兴奋、喜悦、感动、高兴、平静、温暖、安全、幸福……另一类是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害怕、担心、着急、忧伤、沮丧、生气、愤怒、惭愧……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要素:需要。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在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通常会忽略感受与自身的关系,我们会认为自己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或是他人没有满足我们的愿望引起的。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ABC理论就很好地阐述了人们的这种心理。A是引发情绪的事件,B是人们的信念或对事情的诠释,C就是结果,即负面情绪。通常,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都会试图去处理、阻止A以及与A相关的人、事、物。比如把自己的不愉快归咎于他人“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你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你这么自私,我很失望。”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了解自己或他人的哪些需要、期待、或价值取向没有得到满足,也就是解决我们可以掌握和改变的因素B,而不是通过批评和指责改变他人的行为。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要素:请求。在请求他人的帮助时,我们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例如:“希望你对我好一点。”换成明确的请求:“希望你能在周六陪我逛街。”“希望你可以经常做饭。”换成明确的请求:“希望你每周五到周日都可以做饭。”请求跟命令也容易混为一谈。所有通过批评和指责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或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的,都是命令而非请求。常见的是家长对待孩子:“你不把作业完成,就不可以看电视”,“如果的成绩没考到多少分以上,我就不给你买玩具”事实上,当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时,他们是不会心甘情愿地满足我们的愿望的。
  
 在充分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后,我可以穿越回十几年前,运用非暴力方式与女儿进行沟通了。
                                          
 我对女儿没有完成绘画就交卷的行为非常生气,是因为相信女儿的能力,她如果能好好发挥的话,一定能获得奖项,这对她、对我都是值得开心的事,但因为她在比赛过程中半途而废,令我的期望落空了。女儿急着出来找我,是因为她第一次在陌生的环境作画,别的孩子的家长都在旁边陪伴,但我走开了,对于她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需要父母的陪伴才能得到安全感。当我体会到女儿希望获取安全感的需要时,我不再对此感到生气,而是好好安慰她(体会她的感受和需要),说出我对这件事的感受,还有对她的期待(说出具体请求)。
  
  
 对于女儿给我倒开水的事,首先我要说出我观察到的事实:“我看到你去倒热水壶里的开水。”然后说出我的感受:“我非常担心你会被开水烫到。”再说出我的需要:“我希望你可以注意安全,不去做危险的事。”最后说出具体的请求:“以后要倒开水时,记得找大人帮忙。”当然,如果当时我能有意识地不陷入生气的情绪中,可以体会到女儿希望能够照顾和安慰妈妈需要,我先对女儿表示感谢和肯定后,再说出我的感受、需要和请求,那就更完美了。
                                          
 非暴力沟通除了用于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外,还可以运用于改善人际关系、运用于各个层面和各种环境的交流。有一个最重要的运用,我在此着重提一下——爱护自己。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苛责的法官,当我们表现不完美的时候,我们的法官就会用苛刻的语言指责我们:“笨蛋”、“你真是蠢得无可救药了”、“你有毛病呀”、“你为什么总是一错再错,不吸取教训”……我们的法官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感到痛苦、愧疚、憎恨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我就是这种对自己有诸多不满意的人,经常自我攻击,自我否认,对自己的不完美表现充满愧疚、沮丧:“我应该早点知道”、“我不应该做那件事情”、“我不应该再这样下去了”。经常用“应该”这个词来打击自己。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认识到之所以会自我指责,是因为“我们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现在,当我发现我的苛责法官在痛骂我:“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时,我不再陷入自我惩罚的痛苦之中中,而是仔细地觉察自己:我到底有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比如我回想起自己上次回家几天没有好好陪母亲,而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在玩手机时,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愧疚,我从我的自责中体会到我要好好陪家人,我要做个孝顺女儿的需要,我停止了自责,马上拿起电话跟母亲聊聊天,并计划多点回去探望,当然,在回去的时间里不再沉迷手机或其他东西。
                                          
 在我们学会了用非暴力沟通改善人际关系,使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更融洽,使我们更加爱自己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对所有帮助过我们人和事进行感恩,所以我们不要吝于表达我们对他人感激。
  
  
 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感激时,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表达感激分为三部分的内容:
  
 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的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但当我们在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也许会觉得别扭,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那么好,我们甚至担心别人对我们有所期待。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注意倾听别人所表达的感激:我们做了哪些有益的事情,他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激发了他们怎样的情感。我们没必要自大,也不必假谦虚,我们可以与对方一起庆祝生命的美。
                                          
 希望这本神奇的书,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解读《非暴力沟通》

6. 《非暴力沟通》讲了什么?

《非暴力沟通》顾名思义,就是使用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沟通,本书就是讲沟通方式的。
  
 人在社会中,是不免要与人沟通,但是因为错误的沟通,而使自己烦恼的事情屡屡发生。
  
 说起非暴力,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也不暴力呀,我没有打架,也没有辱骂,那为什么老是适得其反。《非暴力沟通》所谓的非暴力,是把爱融入生活,爱自己,爱别人,是建立在具有爱商、爱的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神奇而平和的方式进行沟通,最终收获爱和幸福。
  
 该书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浓浓的爱意。手捧书香,爱意涌动,读来,总让人心情平静,关注内心,倾听对方,不觉不知间完成沟通,解决生活难题。第一章,作者就提出了让爱融入生活。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开篇提出问题,引人遐思,那是什么蒙蔽了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章,那就是忽视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到第九章,作者再次点名爱自己。生活中其实我们常常为难自己,羞愧、内疚、恼怒、沮丧,而不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从今天起培养对自己的爱,学会了爱自己,才会更好地爱别人。
  
 书中反复地告诉读者非暴力沟通的过程,其四要素就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沟通过程中,对事件整个过程,要观察而不评判,体会和表达个人的感受,要探究感受的根源,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最后还能够准确地提出请求帮助。之于对方,我们也要不断探究对方的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认真倾听,做出反馈,深入挖掘,解决问题,完成沟通。
  
 书中还着重提出了倾听的重要性。在沟通过程中,特别是对方有情绪的时候,倾听是最好的治疗剂。生活中,我们暴跳如雷,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没有人倾听我们内心的想法,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接纳,没有地方去发泄。面对有情绪的人,坐下来,注视着他,微笑着,听着,沟通的过程已经完成大半。
  
 《非暴力沟通》全书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非暴力沟通,基于爱,关注需要,直达心灵,简单明了,却收获和谐与幸福。

7. 不得不看的《非暴力沟通》

生活中有许多的矛盾和冲突,都是由于说话的方式,或者说由语言而引起的误会和矛盾。
  
 我深信《小王子》中的一句话:语言,是误会的根源。所以,一直以来在与人沟通这方面似乎有一种畏惧、封闭状态吧。事实上,的确如此吧。
  
 距离可以冲淡朋友之间的感情吗?我不相信。然而,我的确和高中时期的一位要好的同学渐行渐远了。就在前几个月,我还试图打电话给她,因为我对她的感情还停留在高中那个美好的时光,给她打电话是我内心的声音。
  
 可是,没想到打完电话,事实上,还没等我说完,她就说老板来了,就挂了,也没再打过来。放下电话,我的心情坏极了。我真后悔自己打那个电话。
  
 前天读完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用书中的知识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的心情坏极了?
  
 首先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是:1.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客观事实2.我的感受如何3.是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我的需要是什么)4.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当她拿起电话时,首先,她在埋怨我的过错,我听到埋怨我,我自然就想解释,然而为了先听她说完,我没有来得急解释。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
  
 如果那时我看完了这本书,我会这么做:
  
 我一开始,别放不下面子,先入为主,告诉她:我们的关系比起以前远了(观察到的事实),我们那么多年的感情走到这一步,我很难过(我的感受),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常常涌现,那种感觉真好。我们还像以前一样,好吗?
  
 我想如果她听到这一番话,至少她了解到了我的感受和需要了。那么她应该也会说说她的感受和需要,或者我可以引导她说出来。
  
 这样彼此都可以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我把心中的感受,需要都说清楚了,我就会很轻松。
  
 书中还列举了好多案例,都是通过非暴力沟通达到了和平与期待。
  
 《非暴力沟通》就如同是一束光,照进了我心中的那扇窗,原来与人沟通还可以让爱自然流露。
  
 这里要强调的是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四个要素的觉察,而非使用什么样的字眼来交流。所以,非暴力沟通看重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聆听。
  
 当别人向你倾诉痛苦时,你会怎样做呢?是不是也是安慰,判断,分析,说出自己的建议、想法。其实,这样做会阻碍倾诉者充分表达痛苦。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说:“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一句佛教格言告诉我们: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书中有个例子:哈罗德.库希纳拉比在《当好人遭到了厄运》一书中诉说了他的苦难。在他儿子临死时,听到人们的安慰,极为痛苦。然而,想到20多年来他在别人遭遇不幸时也说同样的话,他更是伤透了心!
  
 在别人倾诉痛苦时,我们应该全身心倾听,并体会倾诉者的感受和需要,根据我们的理解给出反馈,看看我们理解的是否准确,要注意语气,不要暗含嘲讽或评判。我们全身心的的去倾听,将为倾诉者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
  
 也许,您会想,这又有什么用呢?用处大到让你张大嘴巴。书中的案例告诉我啊,它可以预防潜在的暴力,使你免受伤害;它可以给精神病患者治病,它可以使人身心痊愈。
  
 卡尔.罗杰斯说:“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与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哈哈,这样看来我还真没有被人倾听过呢?朋友,你呢?
  
 
  
  
 今日随笔感悟:一开始,我还为写点啥犯难。坐到电脑前,开始写的时候,就有的可以写了。希望大家看后,可以点评,给予指导,谢谢!

不得不看的《非暴力沟通》

8. 到底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