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峡的神话传说或者人物典故??

2024-05-08 01:06

1. 关于三峡的神话传说或者人物典故??

神女峰的传说:

神女峰,又叫望霞峰。位于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大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峰峦上主云霄,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之说。每当云烟缭绕峰顶,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纱似的,更显脉脉含情,妩媚动人。每天第一个迎来灿烂的朝霞,又最后一个送走绚丽的晚霞,故名“望霞峰”。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瑶池宫里住着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叫瑶姬。她聪慧美丽,心地善良,活泼开朗,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这一天,她邀了她身边的十一姐妹,腾云驾雾,遨游四方。当她们来到巫山时,只见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其间。瑶姬敬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决定助他治水。便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瑶姬还没有来得及告诉大禹如何破译这部天书,就被西王母派来的天兵捉拿回宫。十二仙女早就厌倦仙宫生活,她们挣脱神链,重返人间,帮助大禹疏通了峡道,解除了水患。从此,瑶姬爱上了三峡,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间,为船民除水妖,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姐妹十二忘记了回宫的事,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瑶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便赢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关于三峡的神话传说或者人物典故??

2. 关于三峡的神话传说有哪些,或者是人物典故

神女峰的传说:

神女峰,又叫望霞峰。位于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大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峰峦上主云霄,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之说。每当云烟缭绕峰顶,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纱似的,更显脉脉含情,妩媚动人。每天第一个迎来灿烂的朝霞,又最后一个送走绚丽的晚霞,故名“望霞峰”。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瑶池宫里住着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叫瑶姬。她聪慧美丽,心地善良,活泼开朗,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这一天,她邀了她身边的十一姐妹,腾云驾雾,遨游四方。当她们来到巫山时,只见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其间。瑶姬敬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决定助他治水。便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瑶姬还没有来得及告诉大禹如何破译这部天书,就被西王母派来的天兵捉拿回宫。十二仙女早就厌倦仙宫生活,她们挣脱神链,重返人间,帮助大禹疏通了峡道,解除了水患。从此,瑶姬爱上了三峡,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间,为船民除水妖,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姐妹十二忘记了回宫的事,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瑶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便赢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3. 关于三峡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夏禹治水的年代,西王母的女儿瑶姬,她邀了她身边的十一个姐妹,偷下凡间。当她们来到三峡巫山时,只见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其间。瑶姬十分敬佩大禹,决定助他治水。便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
不料,瑶姬还没有来得及告诉大禹如何破译这部天书,就与众姐妹一起,被西王母派来的天兵给捉拿回了瑶池。十二位仙女早就厌倦了瑶池仙宫的生活,她们挣脱了神链,重返人间,帮助大禹疏通了峡道,解除了水患。
从此,瑶姬爱上了三峡,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间,为船民除水妖,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她们姐妹十二个忘记了回瑶池的事,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了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称为“巫山十二峰”。瑶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以,她所立的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所以又美名曰:“望霞峰”。

扩展资料
三峡建造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着手开展长江的综合治理。
1955年开始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与计划工作,1957年底基本完成。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完成三峡工程的立法程序并进入实施阶段。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胜利实现大江截流,第一阶段建设目标完成。
2002年10月10日,国务院三峡工程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枢纽工程验收专家组会议在坝区召开,导流明渠截流前验收工作正式启动。
2002年10月29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11次会议,同意国务院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的意见,决定在11月6日进行导流明渠截流合龙。
2002年12月16日,三峡工程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开始浇筑。
2003年4月27日,三峡工程二期移民工程通过国家验收。这标志着三峡移民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三峡库区135米水位线下移民迁建及库底清理工作已全面完成,达到三峡工程按期蓄水的要求。
2003年5月21日,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枢纽工程验收组正式宣布,三峡二期工程达到蓄水135米水位和船舶试通航要求。同意三峡工程6月1日下闸蓄水,并可以在2003年6月份实施永久船闸试通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女峰——神话传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江三峡

关于三峡的神话传说

4. 关于三峡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有哪些


5. 关于三峡的神话或民间传说。

巫峡神女峰传说:相传,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瑶池里住着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瑶姬。她聪慧美丽,心地善良,活泼开朗,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生活。所以,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她邀了她身边的十一个姐妹,偷下凡间,腾云驾雾,遨游四方。当她们来到巫山时,只见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其间。瑶姬十分敬佩大禹,决定助他治水。便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不料,瑶姬还没有来得及告诉大禹如何破译这部天书,就与众姐妹一起,被西王母派来的天兵给捉拿回了瑶池。十二位仙女早就厌倦了瑶池仙宫的生活,她们挣脱了神链,重返人间,帮助大禹疏通了峡道,解除了水患。从此,瑶姬爱上了三峡,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间,为船民除水妖,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她们姐妹十二个忘记了回瑶池的事,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了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称为“巫山十二峰”。瑶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以,她所立的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所以又美名曰:“望霞峰”。

关于三峡的神话或民间传说。

6. 三峡的神话传说

传说,禹在疏浚三峡时,还曾得到神女瑶姬的帮助。人们说,大溪宽谷中的“锁龙柱”和“斩龙台”,即为瑶姬帮助夏禹治水凿峡时锁龙斩姣的地方;巫峡中的“授书台”,是瑶姬向大禹授治水黄绫宝卷的地方,而不愿回天庭的神女也变成了那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西陵峡内的黄牛峡,就是因神女留下来看守三峡的神牛而得名。
    在神女的帮助下,经过禹和各部落人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凿通三峡,江河畅通,水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耕。禹在治水13年中,非常繁忙,竟至三过家门而不入。由于禹治水有功于人民,舜便推荐禹为自己的继承人,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后人遂称禹为"大禹"--伟大的禹。

7. 三峡的神话传说

三峡悬棺信息:最初来自古籍载述与民间传说

    据学者考查:“悬棺”一词最早来自公元6世纪,《太平御览》卷四七《武夷山》条,肖子开《建安记》引南朝·梁陈间人顾野王(公元519~581)谓福建武夷山,乃“地仙之宅,半岩有悬棺数千。”1946年,著名民族学家芮逸夫先生等赴川南考察,1948年芮逸夫在《僚为仡佬试考》一文中,首次把“悬棺葬”作为专有名词提出。之后,“悬棺葬”一词逐渐为众多学者接受,研究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学者多沿用此称呼,但学术界至今对“悬棺葬”的科学命名尚未统一。长期致力于岩葬研究的学者陈明芳,对“悬棺葬”作了这样的界定:“悬棺葬是崖葬中将殓尸棺木高置于临江面海,倚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葬俗。”�③       研究三峡地区悬棺葬的学者,均以为“三峡崖葬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唐·宋”,这是不正确的。据笔者所见,其时间至少要上推至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466~527)《水经注》载云:“江水历峡东,径宜昌县之插灶下,江之左岸,绝崖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有一火烬,插在崖间,远见可长数尺。父老传言,昔洪水之时,人蒲(泊)舟崖侧,以余烬〖HT5”,7〗土〖KG-*3〗垂〖HT〗之岩侧,至今犹存,故先后相承,谓之插灶也。”《水经注疏·江水》引《洽闻记》云:空〖HT5”,6”〗舟〖KG-*3〗令〖HT〗峡绝壁上有一火烬,长数尺,名曰插灶。相传尧时洪水,行者泊舟崖侧,炊爨,以余烬插之。郦道元未到过长江三峡,资料来源可能采自问世更早的《荆州图经》和晋·袁山松的《宜都山川记》,因两书有此记载。“插灶”为何物?“插灶”就是悬棺。古人不识悬棺庐山真面目,往往把它想象为“风箱”、“兵书宝剑”、“插灶”……试想烧过的“火烬”(类似木炭)何以能永远插在崖间?而且其形“长数尺”,这不是棺木又是什么?尧时洪水有没有舟船、灶火?更难考究。�从古籍和古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进入唐代后人们始认识发现三峡绝壁上悬藏之物为悬棺。唐代诗人孟郊(公元751~841)在《峡哀》一诗中写道:“三峡一线天,三峡万绳泉……破魂一两点,凝幽数百年……树根锁枯棺,孤骨〖HT7,5”〗〖JX-*3/5〗亠〖JX*3/5〗〖KG-1〗〖HT6”,5”〗袅〖HT〗〖HT7,5”〗〖JX-*3/5〗亠〖JX*3/5〗〖KG-1〗〖HT6”,5”〗袅〖HT〗
悬。”他不仅仅指出峡壁上所悬葬的是“枯棺”“孤骨”,而且表达了哀悼之情。唐代将军王果路过三峡时也发现了悬棺,古籍多有记载。《太平御览》559卷载:“《神怪志》曰:王果经三峡,见石壁有物悬之如棺,使取之,乃一棺也,发之骸骨存焉。有铭曰:三百年后水漂我……欲落不落逢王果。”《太平寰宇记》亦载:“铁棺峡,在归州白狗峡东,其地亦名铁棺峡。唐将王果为雅州刺吏,舟经三峡,望见悬岩间有物似棺,令人视之,果棺也,骸骨存焉。”北宋·邵伯温《闻见后录》载云:“棺木峡,三峡中石壁千万仞,飞鸟悬猿不可及之处,有洞穴,累棺椁,或大或小,历历可数,峡中人谓之仙人棺椁云。”苏轼《出峡》诗中有云:“忽惊巫峡尾,岩腹有穿圹,仰望天苍苍,石室开南向……铁〖HT5”,6”〗木〖KG-*3〗盾〖HT〗横半空,俯瞰不计丈。古人谁架构?下有不测浪,石窦见天�NFDE3�,瓦棺悲古葬。”�④诗中所描述的当是铁棺峡中之悬棺。�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亦多有三峡悬棺的记载,但这些记载大都有采集自民间传说,且大多未明确指出是悬棺遗存,而是根据各处悬棺的形状附会定名。当我们解读峡江两岸的景点时,便会惊奇地发现:许多景点的名称都与悬棺有关,或者说直接出自悬棺。试列举数例:�〖HTK〗兵书匣。〖HT〗明·正德《夔州府志》载:“兵书匣,在瞿塘峡半,远视若露一匣,高悬不能至。”曹学〖HT5”,6”〗亻〖KG-*2〗全〖HT〗《蜀中名胜记》亦载:“赤岬山,岩穴中露一匣,甚高不可升,相传乃古兵书匣。”�〖HTK〗风箱峡。〖HT〗清光绪《奉节县志》载:“风箱峡,在瞿塘峡中赤岬山下,崖穴间高不可升,相传鲁班之风箱也。”清·许瓒《东还纪程》载:“夔门时有风箱峡者,数仞绝壁中迭置木匣,如风箱甚多,仰望色如朽木,较棺形则小,其景象颇相类也。”清光绪《巫山县志》载:“风箱峡在旧大昌县境,悬壁之上垒垒,形类风箱或类棺。”“鲁班岩,治东十五里,上有斧凿风箱形迹。”�〖HTK〗兵书宝剑峡。〖HT〗清嘉庆《归州志》载:“兵书峡,州东二十里,一名铁棺,灵迹在白狗峡东。”清·王世正《蜀道驿程记》载云:“过兵书峡,峡半石壁有洞,中有石,形如卷,俗谓武候兵书。”明代文学家何景明据三峡民间传说写了一首诗:“空岩一卷书,绿苔字应灭。志决功不成,千载有余烈。”�〖HTK〗龙船河。〖HT〗清光绪《巴东县志》载:“西〖HT5”,6”〗氵〖KG-*2〗襄〖HT5”SS〗溪,两岸壁立千寻,有敞艇在石罅间,去水约半里许,望之舷艄可辨。”西〖HT5”,6”〗氵〖KG-*2〗襄〖HT5”SS〗溪位于长江北岸,溪水与长江汇合处石壁间有悬棺如船,民间逐称之为龙船河。�〖HTK〗箱子岩。〖HT〗清同治《宜昌府志》载:“雾渡河箱子岩。去宜昌城北三十里,相传有避乱岩上,有木箱至今不朽。”�从上述有关三峡悬棺葬的历史记载里,我们似可得出两点结论:其一、三峡地区悬棺葬遗存历史久远,古籍中所见的载述年代最早的距今约1500余年;其二,古人限于科技水平,对三峡悬棺的发现与认识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悬棺葬的种种附会与神化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三峡的神话传说

8. 关于三峡的神话传说?

1.神女峰

在距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大江北岸,有一个巨石立于青峰云雾之间,远远望去,宛如美丽动人的少女,这就是神女峰。

传说,在大禹治水的时代,有一位名为瑶姬的神女,住在瑶池宫里,她心地善良、活泼开朗,一日她与十一位姐妹偷偷一同下界四处游玩,当她们行至巫山时,发现正在治水的大禹被十二条兴风作浪的恶龙困在洪水之中。

瑶姬知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后,很受触动,决定帮他治水,送了他一本治水天书,然而瑶姬还没告诉大禹如何破解天书就被天兵捉拿回宫。十二位仙女早就对天界生活感到厌倦,于是挣脱锁链,回到人间帮助大禹治水。

这之后,瑶姬被三峡所吸引,在巫山群峰间奔波,为船民除水患,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久而久之,十二位神女便留在了人间,最终化为了十二座秀美的山峰在巫峡两岸。瑶姬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最明显,今天一般所说的神女峰便是指的这一座。

关于神女峰的传说实际上有着不同的版本,但故事情节大致相同,可以看出古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



2.大禹疏浚三峡

大禹治水可以说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了,相传在五六千年以前,神州大地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水灾,大地被洪水淹没,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只能栖身在山洞中,或者结巢于树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原始部落的首领尧派了鲧去治理洪水,鲧采用了堵塞洪水的方式,结果只能纾解一时,水越积越高,冲破堤口,洪水又再泛滥。舜继承尧的位置后,改派了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禹总结了父亲的经验,使用了疏通河道的办法。

传说他带领民众先疏导岷江,在凿开金堂峡口,分岷江水入沱江,减少进入成都平原的洪水,之后禹顺江下到江州(今重庆市)一带,娶妻涂山氏,生子启。

禹下到三峡后便开始了疏浚三峡,他凿开巫山使被阻挡的长江之水能够顺畅流淌,又开凿了瞿塘峡和西陵峡,终于让长江通过三峡注入大海。在大禹疏浚三峡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不畏艰险,坚信人定胜天的优秀精神。

3.花椒姑娘

这个故事依旧和大禹治水有关,在治水的大军中,有一个带着小孙女一路的老郎中,小姑娘聪明过人,花容月貌,名字就叫做花椒,老郎中给治水工人和当地百姓治病,她也跟着四处奔波。

当时大禹治好了水患,正要离开,当地却爆发了眼病,生眼疾的人陆续不断,花椒不忍心离开,便跟爷爷提出要留在三峡,爷爷放心不下,没有同意,花椒找到大禹说情,大禹被她的善良感动,但还是先考校她的医术,花椒全都对答如流,甚至独立医好了一个人的眼病。

这样,爷爷才同意她留下。花椒在三峡背着小药箱四处出诊,但这一带土地潮湿,湿热型眼病泛滥,花椒心急如焚,又分身乏术,就发动大家找一种开白花,结小子,味麻性烈的药物来治疗,人们为了预防眼病将这个树苗移栽到房前屋后。

在三餐菜肴中加入一些小红籽儿,日久天长,就称为了一味菜肴调料。后人为了纪念花椒姑娘,便将这个小红籽儿称为花椒。花椒姑娘的传说让人感受到了对美好品行的一种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