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对四万亿的看法

2024-05-05 15:21

1. 说说对四万亿的看法

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1.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金融危机原因: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实际次贷债券只有6000亿美元,引发了这么大的金融危机,全是由于跟风即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的.羊群效应,它是指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理论上羊群效应会加剧场波动,并成为领头羊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下述案例中烧饼就是领头羊.在现实经济中,次贷贷是领头羊 
2.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这里原创一个案例: 两个人烧饼,每人一天20个(因为整个烧饼需求量只有40个),一元价一个,每天产值40元.后来两人商量,相互100个(A向B购100个,B向A购100个),用记账形式,价格不变,交易量每天就变成240元--虚拟经济产生了 
如果相互的烧饼价为5元,则交易量每天1040元,这时候,A和B将场烧饼上涨到2元,有些人听说烧饼在5元钱1个,看到场烧饼只有2元时,赶快购.--泡沫经济产生 
烧饼一下子做不出来,就购远期饼.A和B一方面增加做烧饼(每天达100个或更多),另一方面远期烧饼,还做起了发行烧饼债券的交易,购者一是用现金购,还用抵押贷款购.---,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购,既没有现金,又没有抵押品,A和B就发放次级烧饼债券.并向保险机构购了保险.---次级债券为次贷危机播下种子 
某一天,发现购来的烧饼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发霉,就赶快抛售掉,哪怕价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烧饼店裁员了(只要每天40个烧饼就可以了)--失业;烧饼债券变废纸了--次贷危机 
抵押贷款(抵押品不值钱)收不回,贷款银行流动性危机,保险面临破产等。--金融危机 
3.在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金融杠杆和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4.更深层次 
(1)超前消费积累酿成的恶果。美国盛行超前消费,鼓励子、汽车、高档消费品,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向居民发放这样那样的,鼓励超前消费。“用明天的钱为今天享受”。“让美梦提前到来,让美梦成真。“能挣会花是时代的骄子”。说得天花乱坠,这种超前消费,在若干年中也曾带来暂时的繁荣。但这种预支未来购力的行径,毕竟是“寅吃卯粮”,存在泡沫,一时的繁荣,带有虚幻的色彩。一旦经济不景气,出现大批失业者,还不出欠款,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急剧下降,美国次级债凸显于世人面前,银行呆帐成堆,一些投资银行面临破产境地。 
(2)美国的银行为高薪所累。美国银行业来养尊处优,似乎是“天之骄子”。高层领导皆是高薪,年薪数百万美元比比皆是,中等白领阶层年薪也达数十万美元。银行业来由于借贷额巨大,获利甚丰,掩盖了矛盾,尽管年复一年支付高薪,但尚能过得去。一旦债务人难以偿付债款,出现成批呆帐,形成三角债。银行始则周转不灵,继则巨额亏损。于是大批裁员。若认真反思,高薪是过多地享用经济成果,含有剥削因素。或者说是一种“竭泽而渔”、“杀鸡取蛋”的愚蠢之举。 
(3)美国目前缺乏新兴的产业。美国多年来常有新兴的产业引领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车工业、业、电子通信业。如电脑的硬件软件、曾遥遥领先当许多国家尚处于萌芽状态,美国则已面广量大地形成产业。但近十年来,美国这些领先的产业已处于徘徊状态,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迅猛追赶,电脑和等电子产业发展神速,美国的优势相对削弱,或者说正在逐渐失去优势。 
5.金融危机为何漫延到世界 
(1)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步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2)金融全球化: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场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3) 贸易一体化: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国与国之间普遍出现的全面减少或消除国际贸易障碍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统一的世界场。 
(4)生产一体化:生产过程的全球化,是从生产要素的组合到产品的全球化。跨国是生产一体化的主要实现者. 
6.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于中国影响,国家外汇储备部分损失了,出口困难了,经济增长减缓,失业增加,人们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场萧条.严重时会引起政局不稳定. 比起欧洲国家(如美国底特律汽车城已经是萧条得很了),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中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有一定的割裂,我国币实施资本项下的严格管理,国际游资冲击不大,现在美国已有70多家银行趋于倒闭的情况下,中国的金融系统运行良好,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同时,国家也在通过扩张财政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40000亿拉动内需等措施,现在又进行了币汇率的下调,如果各项宏观经济措施实施有效,对于中国也就1年左右的时间能够缓解. 根据现在的经济数据看,过了5月就会好转

说说对四万亿的看法

2. 哪一年出现了4万亿投资的说法?

4万亿救市是2008年。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
初步匡算,实施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不断完善和充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此后,一些媒体和经济界人士仍将其简单地解读为“四万亿计划”。


效果
按照中央“快重准实”的总体要求,各地各部门迅速完善落实中央投资项目组织、政策、监管三大保障体系,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在中央扩大投资政策带动下,全社会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前9个月全社会投资增长33.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农业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民生工程投资均同比大幅增长42%—72%。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9%,增幅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提高1个和2.8个百分点。

3. 4万亿投资的成效与影响反思

投资直接结果带来了5年的继续增长,但是增长后劲极差,且呈现越来越慢的态势,直接影响就是又一轮的房地产泡沫的暴增。

直接影响为两方面:产业界基本都涉足地产,导致没有一个行情成为新的增长动力。地方政府像嗑药了一样无法离开地价升值。房价高企,老百姓刚需得不到满足引起了社会矛盾,愤怒的沉腚。

说到底08年四万亿刺激没有让中国经济倒退是直接结果好的一面,但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该后果就两个办法解决,加速转型,加倍专注,或者是饮鸩止渴。

反思:资金量化宽松一定要用到合适的地方,近年资金吹大了地产引发了民生问题,资金让影视行业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垃圾作品,精神文化层大幅降低。如果资金能够引导正确的市场化,就会想IT行业一样,更替和发展非常的快,而目前没有第二。

4万亿投资的成效与影响反思

4. 四万亿投资是哪个人提出来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
具体内容如下:
穆虹在发布会上指出,1000亿新增投资,加上用于灾后重建的投资,可以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可达4000亿元。并且明、后年中央还准备在这些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力量,到2010年底,中央有保障的投资安排可达11800亿元,一共可带动大约4万亿元的投资规模。这4万亿元也仅是全社会投资的一部分,不等于全部的投资。

5. 关于政府四万亿投资的去向

序号 资金投资方向 投资额(亿元) 投资比例(%) 
1 保障性安居工程 2800    7 
2 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 3700     9.25 
3 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 18000    45 
4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 400    1 
5 生态环境建设 3500     8.75 
6 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1600      4 
7 灾后恢复重建 10000       25 
合 计 40000      100

关于政府四万亿投资的去向

6. 4万亿的政府投资用在哪些方面了、?

首先,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对民间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保护和拉动作用。虽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广、冲击力大、速度快,4万亿投资计划的出台时间很紧、规模很大、速度很快,但对民间投资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保护和拉动作用。


一是4万亿投资计划的重点,为民间投资的跟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知道,此次的4万亿投资计划,主要集中在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自主创新 和节能减排 等方面,这些方面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而且是民间投资涉及较少的方面。利用应对金融危机的机会,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投入,把社会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公益性远高于市场性 的设施由政府来进行投资和建设,为民间投资的下一步有力跟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保护了民间投资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极有可能对经济产生毁灭性的影响。特别是面广量大的民营企业,更会遭受重创。正是4万亿投资计划的快速有效实施,才使我国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停止了下滑,并迅速出现了企稳向好的迹象。因此,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不仅保护了经济,也保护了民间投资者的信心。


三是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进一步理顺了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界限比较清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却经常出现相互“越位”、相互“缺位”、相互“错位”的现象。此次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更加清晰地勾画了政府投资的范围,对理顺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提供很好的借鉴。


第二,4万亿投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某些偏差,间接地对民间投资产生了一定的挤占效应。


在肯定4万亿投资对民间投资积极作用和影响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4万亿投资政策 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定偏差,特别是资金的分配、信贷资金的供应、政策的赋予等方面,间接地对民间投资产生了一定的挤占效应。具体表现在:


一是国有企业 ,特别是中央企业成为4万亿投资的最大受益者,普遍“不差钱”,使他们具有了与民营企业争地盘的强大实力,使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出现了“国进民 退”的现象,而国企新“地王”的频繁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民间投资被挤压的迹象。


二是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投资形成了挤占效应,地方许多过去可以由民间资本界入的市政工程、公共设施等,在此轮投资中,也因为政府“不差钱”而被政府全面承包了,使民间投资在一些地方被“挤出”。


三是自4万亿投资计划实施以来,民间投资的跟进速度明显不快,也直接导致了政府投资作用的更好发挥,这意味着,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不仅如此,在某些方面,由于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范围过广,还在一定程度了抑制了民间投资的启动。


总之,4万亿投资对民间投资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民间投资的不利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从今年前九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复苏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如何更好更快地启动民间投资、发挥民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对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影响很大,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7. 投资45万亿靠谱吗?

近日,有媒体加总已公布的各省2017年度投资计划,发现23个省份总计划高达45万亿,有人将45万亿与当年的4万亿计划进行对比后惊呼:10个4万亿!是不是投资的机会又要来了?
第一,这个比较首先犯了概念错误。4万亿是为了应对危机推出的增量计划,而45万亿是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总额(据《证券时报》统计,最新数据已达50万亿,加上包括浙江、上海、山东等经济大省在内的7个省尚未公布计划,最终总额可能超过60万亿),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当初4万亿虽然统称为4万亿投资计划,但其实有不小部分是增加消费的财政补贴,因此,这个计划称为“4万亿投入带动计划”更全面准确一些。事实上,2008-2010年最终总投资分别为13.8万亿、16.4万亿、19.4万亿,共50万亿,远不止4万亿。

第二,201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9.6万亿元,2015年为55.2万亿元,因此,2017年计划投资总额超过60万亿并无异常。第三,各省的投资计划是个总额,也是一个估计数,并非政府投资预算。60万亿中既包括政府投资,也包括民间投资,而计划数与最终实现数之间也可能存在偏差。第四,固定资产投资与GDP核算中的投资在口径上有很大差异,GDP核算中的投资指的是固定资本形成,它不计入土地购置费,而固定资产投资则计入土地购置费。例如,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为55.2万亿,但GDP核算中的投资为30.2万亿。

从上面这些数字可以看到,到目前为止各地2017年投资计划并没有出现什么异常的状况。那么,45万亿的新闻为什么这几天刷屏了呢?这里面有媒体将两个不同概念数字不当联系产生误导的原因,也有近年来人们对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后心理不适应的原因,45万亿数字极容易让人回忆起当年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爽快劲,一句话,这个新闻如此受关注说明人们对危机后的经济新常态还没有完全适应。金融危机前,经济增长对出口依赖高,危机后转而高度依赖投资,2009年、2010年GDP增长中来自投资的贡献分别高达86.5%和66.3%,但随后几年平均值降到50%以下,消费的贡献率上升,需求结构处于改善之中。

从必要性上看,目前宏观经济增长已趋于稳定,通缩风险完全消失,通胀压力开始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完全没有必要再在投资上下用猛力,否则有再度点燃通胀之火的危险。从可行性看,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等几大类都不具备突发性向上异动的条件。房地产领域在抑泡沫政策导向下,投资增速低迷的局面难以扭转,基建投资虽然长远仍有空间,但受制于地方政府负债率和中短期回报率下降两大因素的制约,也不可能再狂飙突进,而制造业投资市场化程度较高,目前的重点仍然是去产能,虽然需求端恢复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带来了一些新机会,但也不是什么爆发式的机会。综合来看,投资大爆发,重回投资拉动的情况几乎不会发生的,未来一段时间,不论是总需求,还是投资消费之间的比例,大概率以平稳为主基调,对45万亿的数字一惊一乍没必要。

投资45万亿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