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书》讲的什么?

2024-05-17 10:39

1. 《西藏生死书》讲的什么?

内容:
在这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中,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
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
《西藏生死书》是2011年4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索甲仁波切,郑振煌译。
谨以本书献给活着、正在面临死亡或已经去世的一切众生。正在度过临终过程的众生,愿他们的死亡安详、无痛苦、无恐惧。

《西藏生死书》里有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云不是天空,也不“属于”天空。它们只是悬挂在那儿,以稍带滑稽和无所归属的模样经过,从来不曾弄脏天空,或在天空画下任何记号。
云的这份洒脱和超然确实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相比之下,很多人人却活得太疲累太狭隘太混沌。
索甲仁波切说:人要活得通透,不逃避死亡。这样才能透过平和的心性,去找到生命中最终极的快乐。
我想,那四个坠河的一家人一定非常非常爱彼此,才能不顾生死去救对方。倘若有一点贪恋生死,他们宁愿余生带着遗憾和愧疚,也不会贸然下河。相比之下,有多少人在逃避着死亡。
很多人每天浑浑噩噩地活在世上,却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就像《西藏生死书》所说的:我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
不要在欲望的驱使下,成为活着的行尸走肉。有太多人在达不到自己满意的生活状态中,不断循环,痛苦万分。
那些繁华的物质也许一时会带给你快乐和享受,但无休止的欲望和嗔心会让你变得越来越焦虑和痛苦。

《西藏生死书》讲的什么?

2. 《西藏生死书》讲的什么?

内容:
在这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中,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
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
《西藏生死书》是2011年4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索甲仁波切,郑振煌译。
谨以本书献给活着、正在面临死亡或已经去世的一切众生。正在度过临终过程的众生,愿他们的死亡安详、无痛苦、无恐惧。

正在转世和正在这一世挣扎的众生,愿他们获得诸佛加持力的滋润,愿他们得遇佛法,愿他们实践智慧之道。愿他们的生命快乐、有成果,而没有烦恼。愿本书所有读者能够获得丰富而无止尽的利益,愿这些教法转化他们的心。
自从本书中文版于1996年9月问世之后,在华人社会掀起研究生死的热潮。所到之处,不论是台湾,或是美国、加拿大、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甚至尼泊尔、印度等华人不多的地区,都有人向我主动提及这本书。
本书讨论严肃的生命课题,竟然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足见佛法的智慧甚深,佛法的慈悲广大,扣紧每一个人的心弦,激发大家的共鸣。生死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类以来,乃成为人生最主要的目标。
在众多努力之中,佛法所提供的理论和实物,最能令人信服,它所散发出来的光明和热力,救度了无数的人们。

3. 《西藏生死书》

        西藏,对我来说,一直是个向往而未能去的地方,很神秘,很诱人,关于他的一切都想了解,他就像个安静宽厚又充满魔力的所在,令人心驰神往。
  
         《西藏生死书》一遍粗略的看完,并没有留下特别深的印象,只是对活佛转世之类的神秘事件很好奇,世界上有如此神奇的修行,是真的吗?活佛转世,是真的吗?真的有灵童存在吗?
  
         如果真如这般,那面对亲人的离世,是不是更能感受一些。元月的时候,爷爷离我们而去,91岁高龄,人们说是喜丧,可我还是特别难受,近1米8的老人,已经骨瘦如柴,不到80斤,器官已经衰老到不能吸收任何食物的境地,看着他缩成一团的躺在那,回想万一死去之后真的会有另外一个世界呢,现在终结的生命或许又是另一段开始吧。
  
        二次看的时候,看到了关于中阴的说法,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情不能预测,一种是什么时候生,一种是什么时候死,轮回是你的心,涅槃也是你的心, 一切苦乐和一切迷惑都只存在于你的。 心。必须控制你自己的心:这就是受生中阴的修行要法。

《西藏生死书》

4. 关于《西藏生死书》思考:1

最近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持有质疑的态度,刚开始一直看不太进去。但因为习惯,我总把书放在显眼的位置,我时不时还是会去翻它。目前也就看了几个章节而已。
  
 书中提及“身体就像一个旅馆,我们只是旅客,暂时住在此生和此身”。那我们是指的灵魂吗?如果身体只是躯壳,我们寄居在此,人生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什么都不做而就此躺平吗?
  
 对于死亡,这是人们的禁忌,生活中很少会提及这类话题。里面充满了痛苦、悲惨、无助。
  
 如果前几年我看这本书的话,对于“死亡”这个话题,我会感触很大,因为没有接触过死亡,所以对死亡充满了畏惧。
  
 可是因为父亲的突然离世,让我觉得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留下来的人,日日煎熬难耐,忧伤俱裂。
  
 关于我的死亡,我不会有痛苦,亦不会有迷惘。哪怕在下一刻死去,我也能平静地接受它的无常。
  
 但对于亲人的离去,我如何都不能面对。直至现在,我的内心总是充满着惶恐,害怕到不敢去想象,这对于我来说无异于是酷刑,日日凌迟,苦苦煎熬。
  
 有时我会觉得意外的离去,竟也是一种幸运,猝不及防,毫无准备的离开,因为我的思维,我的灵魂就此停留。悲伤或者遗忘会留给我身边的人。
  
 我不敢回顾自己的人生,她苍白的可怕,人生已经进入到三分之一的阶段。往前看,毫无颜色;往后看,未知有何变动或者已知日复一日。
  
 人生处处是无常,无常成了永恒不变的事实。我该如何面对无常,希望书中能给我想要的答案。

5. 关于《西藏生死书》

几年前因为看了这本书《西藏生死书》,我的心从此住了这座城,心心念念,挣扎了一段时间后,有些非去不可,便辞职背包出发了。
  
  
 
  
 这是去了还想去的地方,像是一种病,不去治不好。
  
 
  
 书名看起来似乎有些毛骨悚然,在我们的日常里提这样的字眼是一种忌讳,不吉利,其实明明知道是乎又有种自欺地逃避,像是能永远地躲过似的。当然我也是怕的,我也是珍惜生命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能让我越看越轻松,越看越平静,一种踏云乘风的快感,此刻不自觉的又翻阅,看得更细致些,多一些咀嚼回味。
  
 
  
 其实在我还没接触佛学时,总把佛与神混为一谈,认定是一种迷信,是蛊惑人心的。渐渐地明白,神不是佛,神化在传达你一切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佛传授的是一种陪渡,渡一切苦厄。
  
 
  
 
  
 我的故乡是一个初一十五,逢节都需要拜佛的村庄,那里的人既虔诚又迷信。村里的庙很多,一次要拜好几个地方,逢大节要连续拜好几天。小时候我是喜欢提着小竹篓拜拜的,不是因为我有多虔诚,而是每次拜完就有东西吃,是有盼头的,有时是水果有时是饼干糖果等。即使不是我去,拜完后的所有可吃的依然都是我的,所以我不排斥跪拜甚至很喜欢。
  
 
  
 从小就听大人们饭后茶余背着小孩说起村里各自诡异的鬼故事或者一些异象,那时候听到最多的便是有一些人能看到阴间的人回来村里,在他们家附近走动,敲门叙情。我从小就有些养不大,外号叫小不点。人小胆子自然大不了,但又忍不住地偷听。而偷听多了的后果就是不敢自己睡觉,晚上也不敢独自出门。特别是我家屋后的那片荔枝林,在没有星月的晚上显得格外阴幽,总要飞跑。我怕极了那样的恐惧,走到哪里都甩不掉的惊慌,即便时隔多年我依然不敢走村里的夜路。
  
 
  
 读书之后,开始相信了科学,越发抗拒,祭拜成了敷衍了事。如今回去的时候母亲偶尔会去庙里求香灰,搅拌在温水里,让我一口咕咕喝下,说是妈祖能保我一路平安。我总是没有选择地喝下,唯有如此母亲才能宽心。
  
 
  
 父亲离世发生的一切是我一直过不去的坎。其实你现在正在经历的事情都在影响着未来的你,那些受过的伤若干年之后再回头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自己依然是会痛的,你受伤多年,也因此被影响着改变着,只是那一刻你不知道而已。
  
 
  
 有些打击和影响可以说是沉重与深远的,年纪渐长越发地浮现,于是我开始翻阅关于佛教的书籍,关于宗教信仰的解说。
  
 
  
 我的好朋友曾经在他关于地藏王的演讲中讲到佛的另一独特诠释。他说,佛不是宗教,不是哲学,是一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我是认同的,而每个人都有他的经历,他的解读,是没有绝对的唯一的答案的。
  
 
  
 在我不停地翻阅中慢慢地对死亡的看法有了细微的变化,我的心性也在一丁点偏移,我知道,于我,它就是一次次陪渡。渡过心里的恐惧,不解,害怕,伤心,还有对生命的失望。
  
 
  
 唯有如此,我才能更踏实地走好后面的路。

关于《西藏生死书》

6. 西藏生死书 讲什么

粤语朗读《西藏生死书》,看淡“生死”正视死亡!感受不同的文化

7. 西藏生死书是什么内容

西藏生死书
内容提要
  在这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中,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
   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不过,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让我们真正克服死亡。
   身为佛教徒,我把死亡当做是正常的过程,只要我还活在这个地球上,必然会发生死亡这个事实。在我知道逃避不了死亡之后,就看不出有什么好担忧的了。我宁可把死亡看成是衣服穿破了必须换件新的一样,而不是终点。然而死亡还是不可预测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或怎么死。因此,在死亡真正发生之前,我们有必要做些准备的工作。
   我们大多数人自然都希望死得安详,但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暴力,如果我们的心总是被愤怒、执著或恐惧等情绪所控制,我们显然也不可能奢望死得安详。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死得好,就必须学习如何活得好:如果我们希望死得安详,就必须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安详。
   诚如各位将在本书中所读到的,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死亡的实际经验非常重要。虽然我们将会如何再生和再生到哪里去,大都取决于业力,但我们在临终那一刻的心境却可以影响下一世的好坏。因此,在死亡的瞬间,尽管我们已经累积了各式各样的业,只要我们努力产生善的心态,还是可以加强和激发善业,造成快乐的轮回。
   死亡的那一刻,也可以产生最深沉和最有利的内心经验。透过禅定中对于死亡过程反覆的认识,一位有成就的禅修人,能够藉着他的实际死亡来获得极高的证悟。这就是为什么老僧都在禅定中过世的原因。他们的身体经常在医学上宣布死亡后很久才开始腐败,象征他们的修行成就。
   帮助别人死得安详,与准备自己的死亡同样重要。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孤立无援,如果出生时没有人照顾和关怀,我们必然活不下来。因为临终者也是无法帮助自己,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解除他们的痛苦和焦虑,帮助他们死得安详自在。
   最重要的一点是:避免把临终者的心变得更紊乱。我们帮助临终者的首要目标是让他们安详,方法有很多。熟悉修行方法的临终者,如果有人提醒的话,就可以获得鼓励和启示;但如果我们能够以亲切的口吻恢复临终者的信心,即使他们再平凡,都可以让他们产生安详、平静的心态。

西藏生死书是什么内容

8. 《西藏生死书》这部书,它的作者是谁?

这部书,它的作者是索甲仁波切。
西藏生死书让人理解生与死乃是一体二面,并非冰火的两极。尤其是死亡,它乃是一面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镜子,只有严肃而真切地懂得死亡,才能严肃而真切地生活,从而获得认识生命的积极真义。
这本书讲的是大智慧,它对我最大的益处就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告诉了我,人该如何从容地面对生……

人太渺小,一生太短,一切都将会是过眼烟云,人来这世上一遭不是为了奔什么积极进取、功名利禄来的,反而快乐最重要,唯有真正能够领悟快乐的人才会从容,不去较劲,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快乐,该来的自然会到来的……


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为他所做的一切付出代价或精神或物质。
那些早早想明白自己一生何求、心无旁骛去身体力行的人是有福的;一辈子不想明白、迷迷糊糊心满意足的人是有福的;总艳羡别人的生活、不满意自己的处境却又患得患失的人是苦命的;依照别人的价值观盲目地奋斗一生最终发现自己所得并非所要的人是痛苦的……
《西藏生死书》的问世,获得各国至高的尊敬与喝彩。 本书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他那触及本心、点醒人心的大力量,实在是难以衡估的宝藏。

《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与哲人之一。这本书教会了我们三件事:死亡不知何时会来;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如何从“死亡”这面镜子里看见人生。
死亡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谁也逃不过,所以你必须去接受它。我从这本书里学会正视死亡,并且从对死亡的敬畏里重新理解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