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从宋元第一大港,陨落为三线城市,是何缘故?

2024-05-11 18:42

1. 泉州从宋元第一大港,陨落为三线城市,是何缘故?

中国最富庶的朝代是南宋,据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
公元1162年,刺桐(古泉州)港当年市舶税利高达100万缗,占全国税收总数的10%。
元中期,泉州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

泉州天后宫,世界上最大的妈祖庙
中国航海第一人记录了宋元海运的辉煌
1405年7月11日,郑和开始第一次从福建泉州下西洋远航。600年后的这一天,被定为中国的“航海日”。
早在1330年,即在郑和下西洋之前75 年,一个叫汪大渊的19岁南昌小青年,从当年的东方第一港——刺桐(古泉州)港扬帆远航。
汪大渊的两次远航探险总共历时8年,航程数万里,到过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正九年(1349年),他出版了《岛夷志略》。

妈祖,汉文化的海神,全球华人圈就有5000座
《岛夷志略》包含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记述了我国的各类货物出口;如丝织品、陶瓷、金属、食品等。尤其是中国瓷器出口,100个篇章中有40多篇记述瓷器贸易,其中有20多篇记载了青花瓷贸易。
青花瓷是中国元代畅销的国际品牌,据报道,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藏有完好的景德镇青花瓷达120余件,埃及福斯塔特遗址中出土过数百片元代中国青花瓷器,在东非沿岸的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的港口城市和岛屿都发现有中国瓷器。

宋代清净寺,国内最早的清真寺之一
坦桑尼亚基尔瓦岛出土的元中期景德镇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也印证了《岛夷志略》的记载。
进口货物有香料、棉织品、动物毛、矿物、珠宝、食品、药物等。从《岛夷志略》记载和国外出土中国文物来看,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应该是“丝瓷之路”更为准确。

在泉州开元寺,船舶博物馆展示出土的宋代帆船

古泉州鼎盛,宋元外贸的盛世
《岛夷志略》包含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记述了我国的各类货物出口;如丝织品、陶瓷、金属、食品等。尤其是中国瓷器出口,100个篇章中有40多篇记述瓷器贸易,其中有20多篇记载了青花瓷贸易。
青花瓷是中国元代畅销的国际品牌,据报道,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藏有完好的景德镇青花瓷达120余件,埃及福斯塔特遗址中出土过数百片元代中国青花瓷器,在东非沿岸的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的港口城市和岛屿都发现有中国瓷器。坦桑尼亚基尔瓦岛出土的元中期景德镇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也印证了《岛夷志略》的记载。

海上丝绸之路,有大量的异族人在泉州活动
进口货物有香料、棉 织品、动物毛、矿物、珠宝、食品、药物等。从《岛夷志略》记载和国外出土中国文物来看,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应该是“丝瓷之路”更为准确。
在汪大渊下西洋之前的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在中国呆了17年之后,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名叫阔阔真的蒙古公主从泉州出海到波斯成婚,并最终回到祖国意大利威尼斯。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盛赞泉州“刺桐港”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第一大港”。“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可以想见,当年的泉州港成为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东南巨镇,世界旅行家笔下富庶无比的国际大都会。

泉州开元寺船舶博物馆中的锚
宋代奉行实用经济理性,不但不禁止海外贸易,有时还特别提倡和鼓励。元代更加大一统的开放性,较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元代从1282年开始海运尝试,历经十余年的冒险和试错,终于找到了一条经济、安全、快捷的航线,从浙西运粮到京师,只要十多天时间。
以至于有历史学家感慨,如果循着这条道路前进,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的海上强国,将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洛阳桥,4大名桥之一,中国最早的跨海大桥
朱元璋海禁,断了自己99%财路
可以这样说,在朱元璋之前,中国从未有海禁政策。远的不说,在老朱建国之前的宋、元两代,均以开放而著称。
相比之下,明初的商税年收入,仅为北宋时的1%,可见想见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以及老朱建国后的倒退程度。

明太祖朱元璋造像
朱元璋实行海禁,如果说是仅仅因为江浙福建沿海日本倭寇捣乱,未免有些牵强; 更大的原因恐怕是: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出身赤贫的皇帝,从红巾军一步步爬到现在的位置,着实不易。抱残守缺的思想非常严重,担心太过激进的做法恐怕会让大明朝江山不稳。
所以,重农轻商的余孽造成整个大明朝相比较大宋、甚至元代都落后太多。正是因为这样的治国方略,使得人多地少的福建,尤其是曾经的世界第一大港——泉州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支柱,昔日繁荣似锦的刺桐城瞬间跌入万劫不复的境遇,再也没有缓过气来。

在泉州伊斯兰圣墓,有郑和烧香的地方
乾隆不听他爷爷的,才有了鸦片战争
早年康熙接了一个烂摊子,也没有啥心思考虑开关通商的事情。尤其还有郑成功的后代在琉球(台湾)添堵。但一旦战胜郑氏海商集团之后,康熙立马在上谕中说:“先因海寇,故未开放海禁。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
“更何所待”四个字,把康熙迫切要求海外贸易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见康熙还是稍微有世界视野的皇帝,清初之所以照抄朱元璋的海禁政策,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开元寺东塔,中国最高的石塔
然而,乾隆十七年(1752),湖北发生了马朝柱反清案。马朝柱在深山里安营扎寨,名为“天堂寨”,同时宣称“西洋不日起事,兴复明朝”。这可令志得意满的乾隆爷心里照实不爽。
于是乎,18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爆发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一次腾飞。几乎与此同时,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朝下令关闭了沿海3个口岸,仅留广州一口通商。
只有广州一个口岸通商很容易滋生腐败,还有与贪官污吏暗中勾结的13行在一边狐假虎威。这就让一直想与经济实力强悍的大清帝国一起拓展全球市场的欧洲各种印度公司被强行盘剥。

古刺桐(泉州)的朝天门
中间还出了个英国人洪仁辉告御状案惨败,最终结果来自欧洲的商人们被清朝官员耍得苦不堪言。
或许,始终以皇帝老子脚下为世界中心的天子意识,才是不能跟这些“红毛蛮夷”认认真真做生意的根本。
最终,还不到100年之后的19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爆发了。或许,当年颐指气使的乾隆爷未必就没有预料这一出吧?

宋代泉州南门德济门遗址,门外就是当时熙熙攘攘的码头
综上:
朱元璋重农轻商、乾隆妄自尊大的思想,造成整个明清两朝相比较大宋、甚至元代都落后太多。
闭关自守的治国方略,使得人多地少的福建,尤其是曾经的世界第一大港——泉州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支柱。
昔日因对外贸易而繁荣似锦的刺桐城,也因此跌入万劫不复的境遇,再也没有缓过气来。

泉州从宋元第一大港,陨落为三线城市,是何缘故?

2. 为什么在元代是世界第一大港的泉州以后逐渐衰落了?

泉州港由盛转衰的原因
泉州是中世纪著名的世界贸易港。但自明清始,泉州便逐步没落,昔日频繁兴盛的海港面貌不再复见。泉州港为何会由盛转衰呢?以下详述之。
排外风潮首先,元朝末年,泉州发生叛乱,当地的色目人互相攻杀,波及福建省的大部分地区。直至至正二十六年,这埸色目武装集团的叛乱才被平定。这场战乱,使泉州的社会经济更遭受到严重破坏。泉州港跟亚非国家的贸易活动亦无法进行。战乱中,本土居民对地位日高的外来者十分不满,故此又发生了排外风潮,许多外国商贾纷纷航海离去。这埸战乱使泉州海外交通遭到严重破坏,它直接导致泉州港的衰落。
市舶司南迁其次,泉州市舶司迁移亦跟泉州港的衰落有着密切关系。宋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海外贸易,泉州市舶司员的认真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招徕外商来华通商,加强对出入港船舶和外商的管理。因此,市舶司促进了泉州港的发展,使它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继而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之一。明代时市舶司隶于布政司。福建布政司设于福州,主管市舶司的官员常往福州,由于琉球贡使到福州比泉州更为方便。又因为琉球办理朝贡和贸易的多数是福州人,乘朝贡之机,回乡探亲访友。所以到了明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市舶司的设立,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昌盛,而它的迁移则标志着泉州港的衰落。
倭寇为患此外,明代初年,由于东南沿海倭寇、海盗为患,明太祖一方面为维持治安,一方面想改变元代的重商政策、恢复为传统的重农政策,实施了海禁。至清初,清政府从经济上封销郑成功,下令「迁界」,强迫沿海居民内迁,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米不许越疆。」明清实行上述政策,破坏了泉州的社会经济和海外交通。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上贸易是泉州人生活所依。可是,到明清时,这个国际性贸易大港却变成私商贸易港,可见海禁政策对泉州港产生的负面的影响。
到了十五世纪,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先后发展成为殖民主义国家。他们的东侵,使东西海上贸易受到干扰,阻碍了泉州的海外交通发展,加上倭寇对泉州地区的骚扰及破坏,泉州港遂逐步走向衰落的道路。
地理的变迁最后,泉州港衰落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地理的变迁。由于晋江流域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到下流出海口,不断淤积。泉州港是快沉积区,每年平均沉积度为四点六毫米,使泉州港失去作为优良港口的天然条件。现今泉州沿海的部分地区,想当年便是万国旗帜飘扬的繁荣大商港。如今,港口依旧,却风光不再。想起来,真令人唏嘘不已。

3. 为什么在元代是世界第一大港的泉州以后逐渐衰落了?

泉州港由盛转衰的原因
泉州是中世纪著名的世界贸易港。但自明清始,泉州便逐步没落,昔日频繁兴盛的海港面貌不再复见。泉州港为何会由盛转衰呢?以下详述之。
排外风潮首先,元朝末年,泉州发生叛乱,当地的色目人互相攻杀,波及福建省的大部分地区。直至至正二十六年,这埸色目武装集团的叛乱才被平定。这场战乱,使泉州的社会经济更遭受到严重破坏。泉州港跟亚非国家的贸易活动亦无法进行。战乱中,本土居民对地位日高的外来者十分不满,故此又发生了排外风潮,许多外国商贾纷纷航海离去。这埸战乱使泉州海外交通遭到严重破坏,它直接导致泉州港的衰落。
市舶司南迁其次,泉州市舶司迁移亦跟泉州港的衰落有着密切关系。宋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海外贸易,泉州市舶司员的认真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招徕外商来华通商,加强对出入港船舶和外商的管理。因此,市舶司促进了泉州港的发展,使它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继而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之一。明代时市舶司隶于布政司。福建布政司设于福州,主管市舶司的官员常往福州,由于琉球贡使到福州比泉州更为方便。又因为琉球办理朝贡和贸易的多数是福州人,乘朝贡之机,回乡探亲访友。所以到了明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市舶司的设立,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昌盛,而它的迁移则标志着泉州港的衰落。
倭寇为患此外,明代初年,由于东南沿海倭寇、海盗为患,明太祖一方面为维持治安,一方面想改变元代的重商政策、恢复为传统的重农政策,实施了海禁。至清初,清政府从经济上封销郑成功,下令「迁界」,强迫沿海居民内迁,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米不许越疆。」明清实行上述政策,破坏了泉州的社会经济和海外交通。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上贸易是泉州人生活所依。可是,到明清时,这个国际性贸易大港却变成私商贸易港,可见海禁政策对泉州港产生的负面的影响。
到了十五世纪,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先后发展成为殖民主义国家。他们的东侵,使东西海上贸易受到干扰,阻碍了泉州的海外交通发展,加上倭寇对泉州地区的骚扰及破坏,泉州港遂逐步走向衰落的道路。
地理的变迁最后,泉州港衰落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地理的变迁。由于晋江流域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到下流出海口,不断淤积。泉州港是快沉积区,每年平均沉积度为四点六毫米,使泉州港失去作为优良港口的天然条件。现今泉州沿海的部分地区,想当年便是万国旗帜飘扬的繁荣大商港。如今,港口依旧,却风光不再。想起来,真令人唏嘘不已。

为什么在元代是世界第一大港的泉州以后逐渐衰落了?

4. 为什么泉州会在元朝成为第一大港?

泉州之所以会不断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影响,并且该地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的优越,方便元朝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交易。要知道一个国家的外交情况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发展情况,所以当时园长比较喜欢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也就给泉州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泉州其实已经在南宋末年的时候在整个海港中地位就比较高了,在整个元朝更是为泉州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元朝的朝廷非常信任蒲寿庚家族,因为这个家族在整个外商中影响力非常大并且声誉也比较好,所以当时朝廷把对外交易的主管权全部都交给了这个家族进行管理。 就是因为这个家族手中当时掌握的权力比较大,所以才能带动泉州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国家的优惠政策也会推动泉州的经济发展。因为当时元朝为了鼓励泉州发展专门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帮助泉州港口经济不断发展。当时政府为了能够让泉州的地位更加突出,专门减免了泉州的某些税收。不仅如此,国家的这些优惠政策还会让泉州与其他沿海各地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当时政府在这个地区专门建立了相应的海道水站,让当地可以更方便的接待外来使者。
就是因为当地的这些基础设施比较健全,同时国家也采取支持泉州发展的态度,所以才为泉州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因为政府的这个态度,也让泉州在其他港口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甚至在1278年的时候,政府已经把泉州当成了福建省最重要的地区。可以说就是因为泉州与国外进行更好的贸易沟通,才能让泉州成为元朝的第一大港口的。泉州的对外贸易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也带动了泉州地位的上升。

5. 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我国第一大港的原因?

原因
(一)泉州内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其对外贸易的兴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泉州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宋廷南迁,加速了泉州港对外贸易的崛起 
   
(三)宋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 策,鼓励海外贸易,使泉州海外交通臻于鼎盛 
  
(四)泉州造船业的发达和航海技术的高超,为从事对外贸易提供了保证 
 
(五)泉州当地物产丰富,拥有享誉遐迩的名牌产品,为泉州港对外贸易繁荣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

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我国第一大港的原因?

6. 泉州成为宋元时期第一大港的条件

泉州港成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条件

(一)泉州内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其对外贸易的兴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泉州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宋廷南迁,加速了泉州港对外贸易的崛起 
   
(三)宋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 策,鼓励海外贸易,使泉州海外交通臻于鼎盛 
  
(四)泉州造船业的发达和航海技术的高超,为从事对外贸易提供了保证 
 
(五)泉州当地物产丰富,拥有享誉遐迩的名牌产品,为泉州港对外贸易繁荣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

7. 明州泉州同列宋朝四大港口,为何现在前者全国第一,后者十名以外?

在宋代,泉州、广州和明州(宁波在古代的称呼)是中国的三大港口;到元代,泉州甚至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提到:“如果有一艘载胡椒的船去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或地中海的其他港口的话,那么必有一百艘来到刺桐(泉州)。”如今,明州港和泉州港的差距越来越大。
上图_ 海上丝绸之路
首先,明州和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两个重要的据点,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气候上,明州港和泉州港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长,冬季无雪,可能遭遇台风和雷阵雨。
地理位置上,两者皆毗邻海洋,处于河流下游。明州港临近东海,泉州港处于东海与南海的交汇处。明州港位于长江下游,泉州港位于晋江和洛阳江下游。
在港口特点上,两者皆位于海岸线比较曲折的地方,能够遮蔽风浪,保证船只行驶安全。并且两者拥有的海域面积较大,环境承载力优,能够及时排污。
上图_ 安史之乱
除了这些特点外,它们相似的地方还有一波三折的命运。明州港和泉州港第一次得到快速发展,是在唐朝。唐朝初年,唐军与突厥等民族发生纷争,关系恶化,路上丝绸之路受阻。于是唐人开始重点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位于沿海的明州和泉州迅速崛起。
明州是日本等地使者偏好的登陆点,十分繁华 。如《新唐书·东夷传》载:“新罗梗海道,更繇明、越州朝贡。”
而唐政府对泉州发展贸易有一定的政策优惠。《全唐文》记载:“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
所以,琉球、阿拉伯等地的人很乐意登陆泉州交易。晚唐薛能《福建送李大夫》言泉州港“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行过小藩应大笑,只知夸近不知贫。”泉州的繁华可见一斑。
上图_ 琉球来明朝贡的贸易船
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是朝廷少数设置市舶司的几个地方,来往贸易繁多,十分国际化。北宋徐兢在《高丽图径》中描述,明州万斛神舟驶高丽,高丽人“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宋史·杜纯传》称:“泉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
元朝,明州发展了对南海诸国的贸易。泉州蒲寿庚“擅蕃舶利者三十年”,因为经济地位的提高被升为江浙行省南部行政中心。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大大阻碍了明州和泉州的发展。
嘉靖二年,明州发生日本“争贡事件”,更令这两个港口的处境雪上加霜。《明史·职官四》给事中称:“倭祸起于市舶”,嘉靖于是暂罢在明州、泉州的市舶司。加之倭寇兴起,统治者更加倾向锁国,明州和泉州衰落愈来愈快。尤其是泉州,已经从一个国际性的港口沦为一个地方性的港口。
直到近代,这两个著名的港口才慢慢迎来生机。

上图_ 明朝倭寇兴起
当然,现在明州和泉州相差甚远,是因为它们自身的特点不同。
一、自然条件:含沙量和森林覆盖率
明州和泉州同样位于河流下游,这给泥沙淤积提供了条件,但两者的淤积程度显然是不同的。
明州常绿阔叶林繁密,覆盖率高。虽然后来被人为砍伐,但绿化基础不错,对泥沙淤积有一定的阻隔作用。
明州也面临着杭州湾数量不小的淤泥沉积的困扰。但明州附近强大的潮流紧贴明州的岸线涨落,在水深处交通流动,这使得明州水道能保持一定的水深。
泉州湾含砂量为55%~95%不等。
这是因为晋江一带森林覆盖率低,造成晋江和洛阳江水流携带大量沙颗粒到泉州湾沉积。
1982年考古队挖掘泉州湾法石古船时,表示法石原港道较深,后来因为泥沙淤积,河床上升,竟慢慢从浅滩变为陆地。
《晋江市志》也曾记载了一句俗语:“播藤二万三,收成一担挑”。说的是晋江由于森林覆盖率低,所以风沙危害很大,收成低,严重损伤了了当地人的工作劳动性。
晋江的低森林覆盖率不仅使得泉州港的水道变浅,还影响了农作活动。
从明州和泉州的对比看,森林覆盖率作为一个生态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值得重视。
上图_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
二、人文社会条件
1.人口流失清朝顺治年间,为了切断郑成功与内陆的联系,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夏琳的《阅海经要》载“将鲁、江、浙、闽、广滨海人民,尽迁入内地”,明州和泉州都因此人口流失。
后来,康熙帝重新设宁波(明州)、厦门等为对外贸易港口,但泉州不在名列。继续对外贸易的明州就慢慢聚集了许多人口。而福建的对外贸易中心已经从泉州转移到厦门,因此当时人们更倾向迁入厦门。泉州迁出人口时,“火焚二月”,设施、环境受损。后来由于人口流失,不受重视,错失很多发展机会。
上图_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2.是否是市舶司的中心明清时期,政府实行海禁,但仍然设置掌管海外贸易的部门市舶司,准许部分港口开口通商。
明州和泉州都是政府设置市舶司的地方,但境况不大相同。
明初,政府在明州设立市舶司以供与日本进行贸易往来。后来倭寇作乱,侵染贸易,甚至杀虏边防将士,嘉靖便暂罢市舶司,直到万历才重新开司。这也妨碍了明州的发展。
《云程林氏家乘》称:“其(泉州)所司者朝贡一事而已”。明朝初年,泉州市舶司只负责接待外宾,被剥夺了海外贸易的掌事权。而外宾琉球为了贪图方便,“多抵福州河口”。这就促进了福州港的发展。成化年间,巡抚副都御史张瑄上奏请将市舶司改迁福州,准奏。时人高歧还认为此举英明,“福州为八闽总会之地,其衣冠文物十倍于泉”。从此,泉州再也没有设立过市舶司,这加快了泉州的衰落。
上图_ 专门接待日本的市舶司驻地--宁波
设立市舶司,在古代对港口发展有重要作用。明清时,明州虽然曲折,但依旧掌管市舶司,是贸易的中心;而泉州很早就失去掌管市舶司的机会,资源全部倾向福州,于是只能日渐衰落。
现在,明州(宁波)港再接再厉,争取再创奇迹。而泉州港也在奋起直上,努力发展。望两个港口发展的越来越好。
文:夏祯
参考资料:
[1]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
[2] 欧阳修等《新唐书》
[3] 董诰等《全唐文》
[4] 脱脱等《宋史》
[5] 张廷玉等《明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州泉州同列宋朝四大港口,为何现在前者全国第一,后者十名以外?

8. 泉州在宋朝就是世界第一大港口,此地有多牛?

1292年春天,意大利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护送一位蒙古公主阔阔真到波斯成婚时,曾经从福建泉州出海。他们来到泉州刺桐港,马可·波罗看着眼前樯桅如林、千帆竞泊的盛况,不禁发出感叹:“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大批商人云集这里,遍地都是黄金,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所言非虚。在宋朝和元朝,泉州不但是世界第一大港口,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联合国唯一认定)。
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隶属于福建省。泉州人文历史悠久,在上古时期属于百越地区,在夏、商两朝属于天下九州之一的扬州(非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扬州),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闽越国。秦朝统一中原后,泉州与整个福建一起,成为秦朝的一块属地。
在古代,地少人多、土地贫瘠的泉州,何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古代泉州港卸货场景
首先,得归功于一个叫王延彬的人。
王延彬的祖籍是河南光州固始,生于福建泉州,是武肃王王审邽的长子。王延彬在五代十国时期,长期担任泉州刺史,执掌泉州军政大权共计十六年。
期间,王延彬干了不少好事,比如吸纳了李贤、韩偓、崔道融等一大批从中原流亡过来的知识分子,使得泉州人才济济,文教事业十分发达。比如发展农业生产,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最重要的是,王延彬极力利用泉州港口优势,发展海外贸易,制定了许多有利于海外贸易的政策,带动了泉州航运业、手工业、商业和农业的迅猛发展。


泉州港的盛景
海外贸易的活跃,为泉州带来了滚滚财源,王延彬因此被称为“招宝侍郎”。
如果说王延彬为泉州奠定了世界第一大港口的坚实基础,那么宋朝就让泉州获得了世界第一大港口的美誉。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创建了宋朝。众所周知,宋朝搞经济很有一套,特别是海外贸易。宋朝时期,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远超以前,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为发展海外贸易扫除了技术障碍。在政策方面,宋朝在港口城市设立20多个港口,并设置市舶司作为管理和服务机构,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常年进出口货物多达410多种,与东南沿海国家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往来关系。


赵匡胤
海外贸易利润丰厚,刺激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连普通老百姓都受益匪浅。宋高宗赵构曾经说过:“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这是说,朝廷既然能通过市舶司获得动辄百万计的利润,岂不远胜从老百姓那里强取豪夺?
在宋朝,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三个起点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广州和宁波)。泉州拥有优良的海港,港口设施设备齐全,到南洋、东洋、西洋的航路畅通无阻。那时候,泉州港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贸易关系。从泉州港出发的中国商船,满载瓷器、丝绸、茶叶等大宗商品,运送到各国,再运回香料、药物等商品。
泉州市舶司和地方官员非常支持海外贸易。每有商船出港或者入港,他们都会在妈祖庙等地,为中外客商举行“祭海”的仪式,祈求一路风平浪静,平安抵达终点。


泉州妈祖庙
泉州港在宋朝发展迅速。到南宋晚期,泉州港已经反超广州港和宁波港,得了世界第一大港口的美誉。
南宋末年,元朝南侵,不管是地处江南的浙江,还是地处华南的广东,都深受其害。宁波港和广州港的海外贸易受到很大影响。而在福建,由于福建、闽广招抚使兼泉州市舶司蒲寿庚主动投降元朝,泉州港得以保全。
在元朝,宁波港和广州港的地位大幅度下降,泉州港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泉州港保持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近100个。泉州港“世界第一大港口”的地位,得到了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硕果仅存。当时,从泉州港出口的瓷器、丝绸、茶叶、杂货等各种货物,多达近200个品种,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从国外进口的香料、纺织品、珍宝、金属等货物,多达100多种。泉州港由此成为中外各种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当代泉州港
遗憾的是,到了明朝、清朝时期,由于朝廷经常实行“海禁”政策,海外贸易受到严重打击,几乎陷于停滞状态。特别是明朝和清朝实行的“一口通商”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与国外通商,使得泉州港的海外贸易地位大幅度下降,昔日马可·波罗所看到“樯桅如林、千帆竞泊”的盛况如烟消云散,一去不复还了。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泉州港得以重建,并恢复了当年欣欣向荣的港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