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鼓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舞?

2024-05-13 10:42

1. 长鼓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舞?

长鼓舞是瑶族的传统舞蹈。
长鼓舞主要流传于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瑶族聚居地,表演时,舞者在唢呐伴奏下,手握长鼓边敲边舞,因其鼓形较小,为区别于瑶族另一支系排瑶的“长鼓舞”,而称“小长鼓舞”。
长鼓舞起源于瑶族先民对民族的图腾崇拜以及对祖先的敬祭信仰,多在盘王节、春节或喜庆丰收、祭祀先祖“还盘王愿”以及一些祭祀礼仪中表演,以示对盘王和祖先的敬祭及迎祥纳福的祈愿。
长鼓舞有“七十二套路”之称,主要包括“盖新房舞”和“造鼓舞”,其中盖新房舞以“莲花盖顶”“漂洋过海”“金鸡展翅”等动作表现“寻屋地”“挖屋地”“砍木”“上梁”等盖新房的全过程;造鼓舞的基本动作有寻鼓木、砍鼓木、量鼓木、架马、锯鼓木、刨鼓木等,共计12个,表现出祖先“造鼓”的全过程。

扩展资料:
表演形式
小长鼓舞主要以建造房屋为表现内容,舞蹈根据现实生活中建房的程序模拟建房的二十四个动作,以表现建房劳动的全过程。
小长鼓舞向来有“七十二套路”之称,所谓“套路”是舞蹈在表现建房的二十四个程序时,将二十四个表现性动作分别与“莲花盖顶”和“飘摇过海”(或“行江”)两个程式性动作相结合构成相对独立的二十四组。
每组称为一套,每套由三个动作组成,即:“莲花盖顶”、表现性动作、“飘摇过海”(或“行江”),每套动作均需在东、北、西、南四个方位上各表演一次,回到原位后再做第二套,使其七十二个动作形成统一的整体,以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瑶族长鼓舞

长鼓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舞?

2. 长鼓舞是中国少数民族什么的传统舞蹈

长鼓舞是中国少数民族瑶族的传统舞蹈。瑶族在我国华南地区分布比较广,也是很古老的民族之一。瑶族先民早年在长沙、武陵或五溪等地方居住,后来往向南一路迁徙。瑶族人民多信仰神仙,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当地独有的文化和舞蹈来崇拜图腾,所以最开始,长鼓舞一般在祭祀当中使用。“听说娑婆无量苦。人皆染色贪尊俎。玉镂笙箫金贴鼓。长鼓舞。梨园弟子邯郸女。冬衣紫貂春白。凉亭暖阁消寒暑。一旦神魂归地府。应难取。空教泪点多如雨。”-自梵琦《渔家傲·听说娑婆无量苦》。这舞蹈虽然出自驱鬼逐邪之类的祭祀活动,现在却被人加入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传说,瑶山上住着父子3人。老人去世后,弟弟冬比被各个夺取了他那一份家产,四川流浪。后来认识了盘古王的女儿房莎十三妹,按照约定排除万难做出了这个长鼓并跳起来,两人才成了神仙眷侣飞升。因此人们碰到盘古王婆诞耍歌堂时,就要跳起这个长鼓舞。瑶族人不仅自己一起跳长鼓舞,还会有花鼓舞,组起队伍一起庆祝。长鼓舞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还有很多能表现勇猛、奔放、刚强等特点的动作。这些动作大多表现瑶族人的劳动场景,也显示了瑶族人勇敢和热情的性格特征。

3. 长鼓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长鼓舞是瑶族的舞蹈。
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悠久,瑶族长鼓舞已经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瑶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鼓按其形状分小、中、大三种。
长鼓舞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不分性别年龄,男女老少都适合参加。长鼓舞,不分地点,只要有空地都可以进行舞蹈,且动作简单、易学,除了一些特殊的长鼓舞表演要求一定难度、一定技巧外,群众性的长鼓舞多表现人们平时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故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长鼓舞多是为欢庆节日所跳的舞蹈,内容丰富且极富娱乐性等特点,广泛吸引群众参与进来,人们欢聚在一起,拿起长鼓,随心所欲,自由舞蹈,表达出喜悦、欢乐的情绪。

舞蹈
是一种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动作的表演艺术,为八大艺术之一。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道具,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礼仪等。在人类文明起源前期,舞蹈在仪式、礼仪、庆典和娱乐方面都十分重要。

长鼓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4. 长鼓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长鼓舞是瑶族、朝鲜族的舞蹈。
长鼓舞以击打长鼓,边击边舞而得名,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始终以其典雅飘逸的舞姿驰名中外。可分为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击鼓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模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

长鼓在瑶语中称为“公”,瑶族长鼓以两鼓对接,中腰较细,可以握持,两端各以羊皮面覆蒙鼓面。瑶族长鼓舞有多种表演套路,或专门表现造屋动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动植物有趣的形态,舞蹈动作矫健粗犷、生动活泼、神奇怪异、充满想象力。
按表演形式分,瑶族长鼓舞包括“盘古长鼓舞”“锣笙长鼓舞”“桌台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羊角短鼓舞”等多种类型。按表演人数分,它又包括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表演中,鼓的打法有“武打”“文打”之分,也有“高桩”“矮桩”之分。

5. 长鼓舞是中国哪个少数民族

长鼓舞是瑶族、朝鲜族的舞蹈。长鼓舞以击打长鼓,边击边舞而得名,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始终以其典雅飘逸的舞姿驰名中外。可分为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击鼓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模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

长鼓舞是中国哪个少数民族

6. 长鼓舞是哪个族的民族舞蹈

你好,长鼓舞是瑶族舞蹈。中国瑶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


7. 长鼓舞是中国少数民族什么的传统舞蹈

长鼓舞是中国瑶族民间舞蹈。
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悠久,在瑶族传统的祭盘王仪典中和在一些驱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术活动中常跳此舞。瑶族长鼓舞已经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
2008年6月7日,瑶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富川瑶族自治县文化馆、江华瑶族自治县文化馆、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瑶族长鼓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扩展资料:
基本动作
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动作主要有模拟动物、祭祀等。舞姿刚健,风格淳朴。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一般以唢呐、锣鼓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鼓舞

长鼓舞是中国少数民族什么的传统舞蹈

8. 长鼓舞是中国少数民族谁的舞蹈

长鼓舞是中国瑶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悠久,在瑶族传统的祭盘王仪典中和在一些驱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术活动中常跳此舞。瑶族长鼓舞已经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
这种具有独特民族风韵的舞蹈,包含着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瑶山上住着父子3人,老人临终前把家产平分给两个儿子。哥哥贪图钱财,把家产全部占为已有,弟弟冬比只好流浪在外,给人做工为生。盘古王的女儿房莎十三妹看见冬比人品好, 下凡与他结为夫妻。冬比的哥哥想用野法害死冬比,霸占房莎十三妹。 盘古王知道此事,帮助冬比击败了哥哥,并把房莎十三妹召回了天庭。监别前,十三妹告诉冬比:南山上有棵树,砍来做个长鼓,打上360个套环,等到十月十六日那天(盘古王婆诞),踏环击鼓,跳上360个圈,就可以象鹰一样飞上天去与她团圆了。冬比按照十三妹的嘱咐, 不畏艰危,来到了南山,找到了琴树,做成了长鼓, 果然在约定的时间跳了起来,终于飞上天与十三妹团圆了。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恩爱的夫妻,以后每逢盘古王婆诞耍歌堂时,都要跳长鼓舞,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动作主要有模拟动物、祭祀等。舞姿刚健,风格淳朴。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一般以唢呐、锣鼓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长鼓的击鼓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摹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击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动作柔和缓慢,武打粗犷豪放;有2人对打、4人对打,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打,气氛热烈,鼓声洪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