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异常汗出的中医治疗

2024-05-19 00:05

1. 自汗、盗汗,异常汗出的中医治疗

 天气炎热或劳作就会出汗,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有些朋友即使在冬季也容易出汗,这就是病态了,中医称之为汗证,汗证又分为自汗和盗汗。
   中医认为,汗为阴液,受人体阳气蒸腾宣发则汗出,故《内经》有“阳加于阴则汗出”的总结性理论。自汗、盗汗,多见于体虚、产后、术后,以及各种慢性病中,长期的异常汗出会加重身体气血阴阳的亏损,诱发及加重疾病,因此需要及时的对症治疗。
     
        
     自汗、盗汗如何区分:  
    自汗: 白天安静状态下,正常温度中,身体局部汗出或大汗淋漓称之为自汗,自汗有运动或劳作后加重的特点;
    盗汗: 夜间睡眠中汗出而不知自,醒则汗止,汗水像梦中被人偷走了,故谓之盗汗。
     
        汗证的病因病机:  自汗证多气阳虚,多因外感六淫,饮食劳逸失节,手术气血损伤等导致腠理疏松漏汗而出;盗汗多阴虚、血虚,多因久病伤阴,阴虚火旺,迫汗而出。
     汗证的治疗原则:  
   自汗证治宜补气温阳固表;
   盗汗症治宜滋阴养血清热。
     汗证的辨证论治:  
     自汗:  
    1、气虚自汗: 
    主要表现: 自汗,恶风,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脉浮缓。
    治法: 益气固表
    方药: 玉屏风散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2、阳虚自汗  
    主要表现: 自汗、肢倦身重,乏力易累,恶寒怕冷,严重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治法: 温阳止汗
    方药: 表阳虚桂枝加附子汤,里阳虚参附汤
        3、阴虚自汗:  
    主要表现: 夜间盗汗,多伴有不同程度自汗,形体消瘦,心烦失眠,精神不振,或伴有低热、口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养血清热
    方药: 当归六黄汤
        4、血虚自汗:  
    主要表现: 自汗,神疲乏力,面色不荣,头发干枯分叉,皮肤干燥瘙痒,大便偏干,女性多伴月经量少,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
    方药: 归脾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减
        总结:  汗证多虚证,日久多生变化衍生他病,因此要及时地进行治疗,中医用补气温阳、滋阴养血的方法,既能治疗自汗、盗汗,又能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亏虚状态,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标本兼治!
     扩展阅读:  
   1、千古补血第一方,唐朝仙授秘传方,老中医带你玩转四物汤;
   2、温补阳气的秘方——保元汤,可以用来治疗肾虚、肾病、冠心病;
   3、前方中医高能,带你玩转补气四君子汤;
   4、糖友不孕不育,困扰家庭幸福;中医治疗半年,顺利怀孕产子。

自汗、盗汗,异常汗出的中医治疗

2. 异常出汗需警惕 中医帮您“辨汗识病”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外界温度太高时会全身出汗;精神紧张或痛觉刺激时会手心、脚心出汗;吃了某些剌激性食物时会脸上冒汗。不过,除了这三类情况,其他不该出汗的时候有汗或出汗过多都应该引起重视。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湿,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首先要排除是否是疾病所致。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元、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况就能解决。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分: 
   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按出汗部位分: 
   一为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含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饮食清淡。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应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二为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三为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
    按出汗气昧分: 
   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味明显,应找医生诊治。
   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除上述情况,还有一些出汗表现,如汗液颜色的改变,有黄汗、红汗、黑汗等,这种情况需由医生综合判断后诊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则预示着病情的凶险。一旦异常出汗的情况严重或伴随其他严重表现,应及时就诊。
   

3. 中医如何辩证多汗症的?

多汗症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多汗症,是指全身或是局部出汗量很多的一种现象,一般多为局部性多汗症,全身性的较少见,对于多汗症,除了西药治疗外,也可以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的,中药治疗多汗症要注意辩证用药,以控制出汗多的现象。多汗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如服用西药治疗,或是采用物理疗法等,另外还有中医治疗也不错,对于多汗症,中医治疗可辩证用药,那么具体中医如何治疗多汗症呢?根据不同的证候,可选择不同的药方,中药内服或是外法都可以,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中医内治法治疗多汗症:1.表虚不固型的多汗症,中医治疗宜固表止汗,可选择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 ,防风、白术、党参、麻黄根 ,浮小麦各适量,水煎服,一天一剂,分三次服。2.湿热熏蒸型的多汗症,治疗宜滋阴敛汗,可选择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 ,山药、白芍、浮小麦、牡蛎、茯芩 ,丹皮、泽泻、山茱萸 ,糯稻根须 ,各适量,水煎服,一天服三次,一天一剂。

中医如何辩证多汗症的?

4. 中医可以治疗好多汗症吗?

中医可以治
中医上常见的多汗症一般分为两种,主要是自汗和盗汗,自汗是指在平静状态下,人体自己出汗,盗汗是指在睡觉状态下,人体出汗,这个治疗方案是不一样的,自汗多是以气虚为主,盗汗多是以阴虚为主,自汗可以吃中成药,玉屏风散,盗汗,可以吃中成药,知柏地黄丸。中医对多汗症有着很好的治疗方法,所以当我们患上这种疾病的时候一定不要太过焦虑,积极的听取医生的意见,明确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患上的这种疾病,才能有效的对症治疗,拥抱健康的生活。中医学将多汗的症状分为很多的种类,比如时时出汗,不热不动也出者为自汗;经常大汗淋漓、虚冷困乏者为绝汗

5. 中医能治好多汗症吗?

中医治疗多汗症主要是从清热、利湿的角度来治疗。多汗症一般多见于中青年人,是身体健康、腺体分泌旺盛的表现。

这样的人往往有时受情绪影响,建议平时饮食应该注意,不要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另外保持充足的睡眠,情绪要放松,有时在情绪紧张,心理压力大时,手足多汗症会出现加重的现象。

平时注意多吃一些养阴的食物,比如红小豆、薏米等,另外可以吃一些养阴的蔬菜,比如冬瓜、苦瓜、黄瓜等,也可以口服谷维素片来调节植物神经。

中医能治好多汗症吗?

6. 出虚汗中医怎么调理?

出虚汗是比较常见的情况,那么出虚汗是怎么一回事?该如何调理出虚汗?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出虚汗的调理方法。 出虚汗是怎么回事?人们会在紧张或是睡觉的时候容易出虚汗,而每当出虚汗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到疲惫。
出虚汗怎么办?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人出汗是非常自然的一种现象,但是有些朋友,特别是男性朋友,即便是在冬天的时候,依然会有出汗的习惯,尤其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会出汗,其实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出虚汗,是因为气血不足或者是肾气不足所导致的一种现象,那么,出虚汗怎么办?
出虚汗的调理方法:要调理气虚引起的多汗应以益气补气为主。可选服补中益气丸、生脉饮以培土生金、益气敛汗,或嚼服西洋参、人参等。
1、补气药膳:党参乌鸡汤
原料:干党参10克,母乌鸡半只,干山药10克,沙参10克,干香菇3,大枣2枚,生姜少许。
制作方法:乌鸡先在沸水中焯去血沫,与上述其他原料文火炖2小时即可。每周食用1~2次。
这道药膳可以补气固表,同时补中和胃,对于气虚者有一定的敛汗作用,对于产后虚胖多汗的妇女以及体弱的老人尤其适用。
2、推荐运动:散步、踮脚
早晚时间,饭后尽量多散步,随着运动量的加强,身体内部的调节能力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各项机能恢复正常,减少出虚汗的情况。
另外每天早午晚各踮脚30下能有效治疗出虚汗。
3、推荐中药方剂一:玉屏风散
药材:黄芪20克,炒白术15克,防风15克。
做法:熬水内服,每天1副,连续7-10副可以痊愈。或者打成散剂(药店里加工),服用时开水冲服,一天两次,早晚各一,每次3克。
推荐中药方剂二:民间止汗方
做法:用太子参8-10克,红枣6颗,加一大碗水煮开后小火煎10分钟,饮用,每天一次。

7. 关于多汗症中医进下

气虚,多伴有乏力等虚弱症状,脉象也使虚微细代短等虚弱脉象。
营卫不和,多为伤风后,脉多浮象或浮缓,不无力。口中和(及没有异味或异感),可能会伴有恶风等症状。
表虚不固主要表现是自汗严重,也有恶风等症状,但脉显示弱象。此与气虚大同小异。治疗也没什么打的区别。
如果你仅头汗多,那恐怕都不是。一般头汗多考虑三个方面:1上焦实热2.中焦湿热3.虚阳浮越。3你肯定不考虑,那是死人才有的。至于在上焦还是中焦,你得辨别一下,我也没法告诉你了。能告诉你的是上焦为心肺,脉象多寸口有变化,中焦为脾胃,关脉多有变化。
这两方面一虚一实,请注意辨别,上面还是能考虑的,虚实辨别主要在脉象。

关于多汗症中医进下

8. 出虚汗的中医分析

《内经》对汗的生理、病理已经有所认识。《素问·宣明五气》: “五脏化液,心为汗。”《灵枢·决气》: 。腠理发泄,汗出溱漆,是谓津。”指出了汗乃血液化生,与心关系密切,有“汗为心液”之说。关于出汗的原因,《内经》认为是阳气蒸迫阴气所致,同时,还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出汗异常病证。’《伤寒论》对外感病的汗出见症作了详细、具体的描述,并根据汗出的性质来推断病机,提出了外感病汗证的辨证纲领,创制了以桂枝汤为代表的有效方剂。《金匮要略》指出: “食已汗出,又常暮盗汗者,此劳气也。”说明盗汗多由虚劳所致。同时,还详细论述了黄汗的脉因证治,启迪后世。《诸病源候论》有“虚劳汗候”、 “虚劳盗汗候”、 “风虚汗出候”等记载,认为汗证多属阳虚,卫阳不固所致。《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中,载有治疗自汗、盗汗的内服和外用专方,其中药物,如麻黄根、牡蛎、小麦、黄芪等,至今仍在沿用。宋《三因方·自汗证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 “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日自汗或睡着汗出,唧1名盗汗,或云寝汗。”还指出因各种生理活动而引起的汗出,不得称为。自汗”。金元时代,对本证的认识又有所发展。《丹溪心法》指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并对李东垣补阳调卫及补阴降火等疗法,有新的见解。明代《景岳全书·汗证》指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此其大法,固不可不知也”,但“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屑阳虚,盗汗必属阴虚”。见解中肯,颇切临床实际。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 。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言简意赅,可谓治疗自汗、盗汗之大纲。王清任则另辟蹊径,提出“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总之,对汗的生理、病理论述,最早见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开创了对自汗、盗汗辨证论治的先例。《诸病源候论》对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探讨。金元时期,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的观点基本形成。明清医家对汗证治疗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总结,辨证论治水平大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