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学院教务网(点击进入)

2024-05-12 14:20

1. 贺州学院教务网(点击进入)

    贺州学院(英文:HezhouUniversity)是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校址位于桂、湘、粤三省(区)交界的美丽的贺州市。学院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坚持“立足贺州、服务周边、面向全国、奉献社会”的办学宗旨,全面推进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历史沿革]学院前身是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43年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后更名或改建为贺县师范学校、八步师范学校、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梧州地区教育学院、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贺州学院。60多年来学院共为社会培养大中专毕业生50000多人。
      [校园校舍]学院现分东、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781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2万余平方米,其中2004年以来新扩建校园451亩,新建了图书馆、教学楼、科技信息中心、实验大楼、行政办公楼、学生公寓、食堂等10余万平方米的校舍以及文化广场、人工湖等文化景区。学院环境优美,绿草如茵,荣获有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绿色大学”、“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文明卫生学校”等荣誉称号。
          贺州学院 教务管理系统     (点击进入)   

贺州学院教务网(点击进入)

2. 贺州学院教务处电话

一、贺州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贺州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为0774-5228600、0774-5228686,该校联系地址为广西省贺州市西环路18号、邮编为542899、联系邮箱为hzxyzsbgs@163.com。
  二、贺州学院简介 
 贺州学院(Hezhou University)是一所有着75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校址位于桂、湘、粤三省(区)交界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国首个长寿市、世界长寿市—贺州市。
 
 学校创建于1943年,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贺州学院。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办学理念,以“自强、自立、求知、求真”为校训,推转型、促发展。学校是教育部与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首批合作院校之一,教育部“新工科”研究和实践项目承担高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广西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广西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学校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全国本科高校300强、第三方机构软科发布的2018“中国最好 大学排名 ”600强。
 
 学校现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00亩,另有占地230多亩的黄姚校区正在规划建设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0万册。学校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积极发展教育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法学和农学等学科。现有本科专业44个、专科(高职)专业14个,全日制在校生16600多人。在职教职工1000多人,专任教师70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5人,正高级职称教师64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8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1人、广西教学名师1人;外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3人。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深化产教城融合、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凸显。与凤凰卫视集团·凤凰教育合作共建全国首家“凤凰数字媒体学院”和“凤凰东盟传媒学院”;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共建“中兴通讯信息学院”,与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新道经济管理学院”和“新道创新创业学院”,与广东宝贤集团合作共建“餐饮管理学院”,与广西海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甲骨文(广西)OAEC人才产业基地贺州学院中心”;与广西贺州生态产业园共建“生态产业科技学院”;与广西贺州市正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正丰生态农业学院”;与贺州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学院;与贺州市所辖5个县(区)人民政府分别合作共建“村镇学院”。
 
 学校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众创空间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学校进入高校团学创业教育工作指数华南区30强。学校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通信工程、广播电视编导、旅游管理等5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学校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合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4项。学生获得包括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1银5铜、“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200多项。
 
 学校坚持立足地方,积极推进协同创新、科教融合,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与 大连工业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江南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关系。与广西科学院共建科技创新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为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课程与教学论为广西重点学科;拥有广西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院士工作站、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人才小高地、广西马蹄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绿色包装防伪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水生蔬菜保鲜与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拥有广西高水平创新团队“供港澳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研究创新团队”;“重钙高填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获得广西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立项;形成了桂东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南岭民族走廊族群文化、贺州方言等特色研究领域,其中《桂东北地区方言地图集》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获授权国家专利180多项,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80多项。
 
 学校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围绕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工作,特色明显,成效显著。建有极具地方特色的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该馆已列入国家博物馆名录,成为广西高校唯一一家经国家备案的综合性国有博物馆;语言博物馆为全国首家高校语言博物馆、首家专业的实体语言博物馆;建有国家级非遗名录瑶族服饰传习馆、瑶族服饰贺州工作站、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贺州)联合研发基地。舞蹈“我从瑶山来”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瑶蓝之旅”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实践工作坊类一等奖,“红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获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贺州学院学报》获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3. 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一、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http://www.dean.gxnu.edu.cn/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广西师范大学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地处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是国家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4100多亩;在职教职员工2400多人,全日制本科生近27000人,硕士生近6000人,博士生200多人,各类留学生近1600人,成人教育学生2万多人。学校已发展成为广西教师教育的“领头羊”、人文强桂的“主力军”、科技兴桂的“生力军”、广西国际教育的“排头兵”。目前,学校正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综合改革,努力实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学校历史文化丰厚。学校前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32年,是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抗战时期,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43~1978年,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学历教师人才的高校。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建校以来,杨东莼、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林砺儒、陈翰笙、夏征农以及曾作忠、张云莹、谢厚藩、陈伯康、林焕平、钟文典、伍纯道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荟萃学校,秉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执教治学,弘文励教,为国家尤其是广西培养了30多万名教师和其他专业人才。2012年,******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学校时,勉励师生“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大学”。
 
 学校科教平台较高。现建制教学学院(部)21个,79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软件工程、体育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6个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软件工程、美术学)跻身全国前40%,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获B+档,排名进入全国前20%。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软件工程、物理学等6个学科,获得广西一流学科项目资助。广西(高校)重点学科35个,化学学科进入国际ESI排名前1%。学科专业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12大门类,文科的学科门类、博士点、硕士点及自治区级文科重点学科均位居广西高校前列。现有1个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广西重点实验室,16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广西卓越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全校馆藏纸质图书341.8261万册,中外文期刊596832册,电子图书2226566册。

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4. 广西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平台登录地址

2018年 广西大学 教务管理系统平台登录地址: http://jwc.gxu.edu.cn/index.htm 
 
   
 
 为了保证教学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加强对本科教学计划异动的管理,特制订本办法。
 
 一、教学计划异动的申报制度
 
 根据《 广西大学 教学计划管理办法》规定,教学计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允许随意更改。如确实需要变动的,须报教务处审批,方可执行。
 
 二、教学计划异动的申报条件
 
 1.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学情况的变化,需增设课程、取消课程、更改授课学期、变动授课学时学分以及增设或取消实习、变动实习学时学分等,均应提出异动申请。
 
 2.教学计划异动不能造成对总学时、总学分的变动,原则上课程增删后,总学时、总学分应保持不变。
 
 三、教学计划异动的申报手续
 
 1.由需异动课程的任课教师填写《 广西大学 教学计划异动申请表》,主要说明教学计划异动的原因,以及异动结果(主要是对课程安排等可能造成的影响)。
 
 2.教学计划异动表一式三份由学院签署意见并盖章后报送教务处审批。
 
 四、教学计划异动的审批
 
 1.教学计划异动申请应在每学期第六周前提出,并报送教务处。
 
 2.教务处请专家审查是否符合异动条件,并提出建议意见,教务处领导根据专家意见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意见,进行审批。
 
 3.《 广西大学 教学计划异动申请表》由教务处签署意见后,一份存教学科,一份存教务科,一份由学院存档。
 
 五、其他
 
 1.教学计划执行中需加强过程监管,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如有违反以上文件精神的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实践等,必须予以制止,达到教学计划异动条件的需及时办理。
 
 2.学校以往所发文件中,凡与本办法规定不相符的,以本办法为准。
 
 3.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原《 广西大学 普通本科教学计划异动管理办法》(校教字[2004]48号)同时废止。
 
 4.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5. 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一、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http://www.dean.gxnu.edu.cn/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广西师范大学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地处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是国家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4100多亩;在职教职员工2400多人,全日制本科生近27000人,硕士生近6000人,博士生200多人,各类留学生近1600人,成人教育学生2万多人。学校已发展成为广西教师教育的“领头羊”、人文强桂的“主力军”、科技兴桂的“生力军”、广西国际教育的“排头兵”。目前,学校正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综合改革,努力实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学校历史文化丰厚。学校前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32年,是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抗战时期,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43~1978年,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学历教师人才的高校。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建校以来,杨东莼、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林砺儒、陈翰笙、夏征农以及曾作忠、张云莹、谢厚藩、陈伯康、林焕平、钟文典、伍纯道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荟萃学校,秉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执教治学,弘文励教,为国家尤其是广西培养了30多万名教师和其他专业人才。2012年,******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学校时,勉励师生“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大学”。
 
 学校科教平台较高。现建制教学学院(部)21个,79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软件工程、体育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6个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软件工程、美术学)跻身全国前40%,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获B+档,排名进入全国前20%。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软件工程、物理学等6个学科,获得广西一流学科项目资助。广西(高校)重点学科35个,化学学科进入国际ESI排名前1%。学科专业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12大门类,文科的学科门类、博士点、硕士点及自治区级文科重点学科均位居广西高校前列。现有1个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广西重点实验室,16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广西卓越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全校馆藏纸质图书341.8261万册,中外文期刊596832册,电子图书2226566册。

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6. 广西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一、广西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广西大学 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http://jwc.gxu.edu.cn/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广西大学简介 
 八桂之南、边海之交、邕江之畔、绿城之中, 广西大学 坐落于风景如画的广西首府南宁,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是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的“部区合建”高校。 广西大学 于1928年在梧州成立,1939年成为国立 广西大学 。1950年与南宁师范学院合并。1951年,与西江学院本科部合并。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 广西大学 ”校名。同年, 广西大学 农学院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农学院。1953年, 广西大学 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停办。1958年, 广西大学 恢复重建。1961年,广西工学院和广西科技学院并入 广西大学 。1962年,广西林学院并入广西农学院。1970年,广西劳动大学并入广西农学院。1992年,广西农学院更名为广西农业大学。1997年, 广西大学 与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 广西大学 。
 
  广西大学 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首任校长是有着教育界“北蔡南马”之称的“一代宗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国立 广西大学 时期,竺可桢、李四光、陈望道、陈寅恪、王力等一批名家曾在这里任教,是当时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 广西大学 师生、学科专业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19所高校,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1997年两校合并以及进入“211工程”,使 广西大学 迈上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学校改革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顺利完成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并获得评估通过,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工程学、材料科学、农学、动物与植物学和化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成为“部区合建”高校,入选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50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学校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在90年的办学历程中, 广西大学 秉持“勤恳朴诚”的校训,积累和沉淀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西大精神。
 
 学校占地面积2.16万余亩,其中位于扶绥县的广西亚热带农科新城(农林动科研教学实验基地)占地面积16898.3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9.82亿元,馆藏文献总量857万册(含学院资料室),其中印刷型图书392万册(件),电子图书465万册,电子期刊6.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202个。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门类,有98个本科专业,有98个本科专业(2018年招生专业71个,其中44个专业按18个大类招生)。下设25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8221人、全日制研究生8639人、留学生及港澳台生2251人,各类在读继续教育学生46246人。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524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9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79人,专任教师1945人。现有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个“部区合建”一流学科群,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良种培育中心等。有4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培育基地”,1个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坚持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发展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2007年至今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共62项,获得项目数居地方“211工程”高校前列。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27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1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学校连续14年获得“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称号。 广西大学 KAB创业俱乐部荣膺全国十佳。教育部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0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李林、党鸿辛、陈太一、沈善炯、卢鹤绂、文圣常、施汝为、韩斌等8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一大批校友成长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各行业的骨干和党政领导干部。
 
 学校着力提高教师水平和质量,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了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现有院士1人、双聘院士5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领军人才6人、教育部“*”特聘教授6人、教育部“*”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中国科学院“国外引进杰出人才”(*)人选8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7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人。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努力服务社会,产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性成果。其中,王丕建教授在牛、猪杂交改良研究上成就显著,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5年获首届世界水牛会议“科学先驱者”奖;张先程研究员主持的“籼型杂交水稻”项目获1981年国家特等发明奖;卢克焕教授(第二完成人)承担的“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黄日波教授主持的“高活力a-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制与应用”项目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双飞教授主持的“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曾建民教授主持的“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王巨丰教授主持的“大幅度降低雷击事故率、跳闸率和断线率的喷射气流灭弧防雷间隙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王双飞教授主持的“轻工过程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关键设备及工程化技术集成创新”项目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年,梁恩维教授主持的“伽玛射线暴及其余辉的辐射成份和物理起源”项目和石德顺教授主持的“水牛体细胞克隆和干细胞建系关键技术与机理的研究”项目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年,唐纪良教授主持的“十字花科黑腐病菌Ⅲ型分泌系统调控机理及其效应子研究”项目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学校还紧密结合区域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校市、校厅、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大力推进科教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沈培康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已率先建成年产15吨粉体石墨烯的中试生产线。余克服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自2014年以来连续对黄岩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珊瑚礁进行系统科学考察,获得了大量国内唯一的第一手研究样品,对我国南海及沿海地区保护与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甘蔗育种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选育甘蔗新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含糖量都明细增高。郑皆连院士主持获得2018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第16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获第36届国际桥梁大会(IBC)最高奖——乔治•理查德森奖;梁军林教授、陈宗平教授分别参与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赵艳林教授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王双飞教授主持获得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获2018年度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类特等奖;韦化教授、梅国雄教授分别获广西科技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科学技术进步类一等奖;另有21项其他成果获广西科技奖励;凌常荣教授、范祚军教授、谢舜教授等于2018年获得广西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20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9项。“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44项。学校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及 南开大学 等28家成员单位共同组建了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国—东盟研究院入选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和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
   
  广西大学在安徽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2013-】 
 
  广西大学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广西大学是双一流吗 
 
  广西大学双一流学科有哪些 附重点专业学科名单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在哪里 
 
  广西大学教务处电话 
 
  广西大学在哪里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广西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

7. 贺州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官网入口

贺州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官网入口: http://jwc.hzu.gx.cn/ 
 
   
 
 我校2018年“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通过人员名单昨日揭晓,麦茂生等67人被认定为贺州学院“双师型”教师。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总数达314人,约占全校专任教师总人数的40%。
 
  我校2018年“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系根据《贺州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认定及管理办法(修订)》 (校教〔2018〕22号)文件精神,经个人申请、相关职能部门审查、提交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定,最后报经校长办公会议予以确认,并经公示,体现了公开、透明的原则。
 
  据了解,本批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全校共有76人提交申报材料。经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初审,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发展规划办公室组成专家组进行评审等环节,共有67人符合“双师型”教师申报条件,最后予以认定。
 
  近年来,我校以加快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之一,鼓励教师申报“双师型”教师资格,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自2015年首次开展“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至今,我校先后开展了四批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共认定“双师型”教师314人。其中,2015年认定127人;2016年认定68人;2015年认定52人。     ;

贺州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官网入口

8. 广西大学教务处电话

一、广西大学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处长:邓文  办公地点:办公楼北楼208室
 
 办公室电话:0771-3272099
 
 工作职责:全面负责教务处工作。
  副处长:梁微 
 办公地点:办公楼北楼207室
 
 办公室电话:0771-3236178
 
 工作职责:协助处长开展工作,分管教学科、教材科。
  副处长:耿葵花 
 办公地点:办公楼北楼206室
 
 办公室电话:0771-3272096
 
 工作职责:协助处长开展工作,分管教务处办公室、校语言文字办公室、考试管理科、教务科。
  副处长:黄华存 
 办公地点:办公楼北楼205室
 
 办公室电话:0771-3232144
 
 工作职责:协助处长开展工作,分管学籍管理科、评估科、信息科。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专职副主任:李正文
 
 办公地点:办公楼北楼209室
 
 办公室电话:0771-3232315
 
 工作职责:协助处长开展工作,分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多媒体科。
  办公室岗位职责 
 秘书:韦红桦
 
 办公地点:办公楼北楼210室
 
 联系电话:0771-3233920
 
 副科长:周宇珍
 
 办公地点:办公楼北楼210室
 
 联系电话:0771-3233920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办公室岗位职责 
 秘书:于婷
 
 办公地点:办公楼北楼208室
 
 联系电话:0771-3231092
  教学科岗位职责 
 科长:
 
 办公地点:办公楼北楼216室
 
 联系电话:0771-3233654
  教务科岗位职责 
 科长:黄书楼
 
 办公地点:办公楼北楼217室
 
 联系电话:0771-3272092
  考试管理科岗位职责 
 科长:钟庚艾
 
 办公地点:办公楼北楼211室
 
 联系电话:0771-3272563
  学籍管理科岗位职责 
 副科长:吴庭锋
 
 办公地点:办公楼北楼219室
 
 联系电话:0771-3272095
  二、广西大学简介 
 八桂之南、边海之交、邕江之畔、绿城之中, 广西大学 坐落于风景如画的广西首府南宁,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是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的“部区合建”高校。 广西大学 于1928年在梧州成立,1939年成为国立 广西大学 。1950年与南宁师范学院合并。1951年,与西江学院本科部合并。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 广西大学 ”校名。同年, 广西大学 农学院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农学院。1953年, 广西大学 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停办。1958年, 广西大学 恢复重建。1961年,广西工学院和广西科技学院并入 广西大学 。1962年,广西林学院并入广西农学院。1970年,广西劳动大学并入广西农学院。1992年,广西农学院更名为广西农业大学。1997年, 广西大学 与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 广西大学 。
 
  广西大学 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首任校长是有着教育界“北蔡南马”之称的“一代宗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国立 广西大学 时期,竺可桢、李四光、陈望道、陈寅恪、王力等一批名家曾在这里任教,是当时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 广西大学 师生、学科专业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19所高校,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1997年两校合并以及进入“211工程”,使 广西大学 迈上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学校改革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顺利完成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并获得评估通过,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工程学、材料科学、农学、动物与植物学和化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成为“部区合建”高校,入选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50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学校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在90年的办学历程中, 广西大学 秉持“勤恳朴诚”的校训,积累和沉淀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西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