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意思?

2024-05-09 14:43

1. “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指道德高尚的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奉献于万物但不讨求功利。

“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意思?

2.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什么?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上善若水
读音:[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出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春秋·老子《道德经》
白话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汉字笔画:

扩展资料近义词:厚德载物
读音:[ hòu dé zài wù ]
释义: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出处:《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白话译文: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一个人要能承受自己能力以内,要自己权衡。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厚德育人。

3.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释义
  词 目:上善若水   
    发 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解 释: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释义: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4.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指道德高尚的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奉献于万物但不讨求功利。

5. “上善若水”到底啥意思?

引言
古人留下过很多至理名言,这些名言流传了千百年,对于后人来说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些至理名言涵盖的内容十分全面,大多是为人处世之道,对于后人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于这些名言我们应该知道其真义,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而人云亦云,只有了解其真义才能更好传承。在众多名言中“上善若水”似乎更有有深意。

一、上善若水的真实含义
上善若水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也是道家中的至理名言。这句话是老子关于善这种品德的真是理解,他认为高尚的品行就像是水一样。上善若水其中的上善并不是善良的意思,而是高尚品行的意思,如果当作善良来理解显得有些狭隘。高尚的品行不止是善良内在含义有很多,所以在理解的时候不能太过于片面。

老子的这个比喻很恰当,这里的上善更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大自然中水是很常见很平凡的事物,但是水的作用很不平凡。水能够滋养万事万物,无论动物还是植物,都需要水的滋养。水在一年四季会变换出各种形态,但最后还能保持原貌。这种本质是不变的,也象征着高尚的品行是始终如一,本质永远不会改变。在大自然界中,水虽然很平凡但是作用十分关键,对于水理解得更透彻就会对这句话有着更深的理解。

二、理解上善若水需要岁月的磨砺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需要时间,尤其是经过社会历练之后才能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在社会中经历的多了,就知道每个人的品行是如何。生在人世间每个人都会经历生活的磨砺,在生活中,往往经历苦难比较多的人更知道人情冷暖。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一开始很难辨别其中的好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心就能作出判断。

品行高尚的人就如同水一样,在我们周围就会遇到,遇到的越多越理解上善若水的含义。这些人不计名利的得失,只求默默奉献,这样的品行是值得赞扬的,这样具有高尚品行的人也活出了自己的高度。

结语
古人留下很多至理名言,这些话只有经历过生活的考验,有着丰富阅历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很多名言都是古人对于人生经验的总结,我们应该好好传承下去,学好这门生活哲学。
好了,今天的知识就分享到这,感谢您的观看。

“上善若水”到底啥意思?

6. “上善若水”它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出了很多优秀的中华文化。其中,在百家争鸣的时候占有一席之地的道家,它的思想也是十分的高深和充满智慧的。道家的《道德经》是一本巨作,里面很多的道理对于很多事情都可以运用,也十分有利于个人的修养。在这本书中,提到了上善若水这个词。我认为这个词真正的意思是真正的善良是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也说明人们应该像水一样不要那么功利。
一、道家思想中的水其实,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水在古代的应用是很大的,也给了人们很多的启发。就像唐太宗李世民把百姓比作水,从而开创出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在《道德经》里面,水可以产生一切万物,因为水是一切万物的生命之源。水可以滋润万物而不争,同时它也可以自己去往比较劣势的地方,把好的地方让给其他人。
二、上善若水对于人的启示在很多时候,《道德经》是被人们所误解的。很多人认为它是消极的。但是事实上,道德经中的很多思想都是很高的境界,也非常适合自然界的规律。对于在社交和职场生活中的人们而言,善良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真正的高情商其实就是源自于内心的善良。一个人的善良是不争的,他用不争达到真正的争,不争的人他们做事不会太过于刻意,最后收获意想不到的好处。
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我一直相信人的本性其实是善良,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所以,上善若水,希望每个人都能像水一样,以不争达到真正的争,能够给更多的人带去温暖。

7.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首先要明白这句话的出处,它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如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具体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尽量用最直白的话来翻译一下:
  
  
 上善也就是最高等级的善,它就像是水一样,这水可以养万物( 不管是植物动物又有哪个敢说自己不需要水的,走出来看看? ),但是却不合任何人或者物来争名夺利,人都喜欢往高处走,而水却喜欢往低处流,所以它就处于所有人都看不起甚至看不到的地方(因为人都喜欢抬头往上看啊),所以这种风格就无限的近乎老子心目中的“道”了。
  
 而在《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说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说真正的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和描述的,而一旦能用语言描述的那就已经变味了,脱离道的本身了,而佛祖也说过“ 万法皆空 ”,这两位圣人的话合在一起就等于是告诉所有人—— 千万不要听别人说什么大道,那只不过是指着月亮的手指罢了 ,你若沉迷于此那就生了法执了。
  
 那有人一定会问了,既然不能听别人说道,那我们又该如何修行呢?很简单,就学习水的这种精神啊, 利益众生而无所住其心,这就近乎道家的圣人了,也是佛家八地以上的大菩萨才有的境界啊。 
  
  什么?这个境界你还觉得不够,你非要成佛或者飞仙才满足?那您哪里凉快哪里歇着去吧,偏执若此不走火入魔就不错了,还妄想开悟甚至大彻大悟? 
  
 而这句话也是道德经里面最常被应用的话之一,甚至就连儒家也都有所吸收并推崇,最深奥的《易经》乾卦第一就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坤卦第一就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和上善若水这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 大家无论是想要当圣人,做菩萨,还是得道成仙,都可以像“水”学习,放低姿态,利益众生,不争不夺,甘居下风 ,请相信我,必然会让你大有收获。
  
   
  
 上善若水这一观念出自老子,意为做人应该如水那般面对名利时不争不抢,拥有高尚的品格,一切随缘随遇而安,学会以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路上的一切波浪曲折。
  
 
  
 我想在你的身边,肯定又这样一类人,他们表面上看似愚钝,实际上是大智若愚;他们表面上吃亏,实际上是吃亏是福。这一类人,他们看淡红尘但并不是刻意的与红尘拉开距离,这一类人,他们甚至是你我身边的“老好人”,无论做什么都答应别人,也可能会成为被别人“欺负”的对象,但又恰好是这一类人,他们吃得了亏,知方圆,也拥有“上善若水”的精神。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上善若水”的精神品格并不单单形容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多多学习老子说的这句话里面的含义精髓。道家的智慧总是一语中的,让你豁然开朗,这些话里面蕴藏着古代哲学的深广文化,告诉你如何提高情商,教会你做一个善良温柔、感恩谦卑但又充满智慧的人。
  
 
  
 “上善若水”四个字看似简单,实际上深刻。现在的年轻人容易浮躁,但是,如若我们把这四个字里面的含义精髓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当你以善良的心态去感恩生活,你收获的,也是感恩;当你适时的以低头谦卑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你收获的是一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是一种获得别人称赞与敬仰的美德;当你以水的力量去悦纳生活中的一切波浪曲折,以水的力量和柔软去包容生活中的磕磕绊绊,你会发现,这些一切外表看似柔软,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力量,让你做人不卑不亢。
  
 
  
 所以说,在这个迅疾发展的时代,我们能够以古代哲学们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生活,那么收获的不仅仅是对美的鉴赏,也能收获一种智慧。愿你我都能够做一个“上善若水”的人!
  
 “上善若水”语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它的意思就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让自己停留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是很接近“道”的。 
  
  
 那咱们先来说说,水都有什么特质呢?
  
  
 有书君认为:水是无色透明的,最卑微也最不起眼,但一切生物都不能离开它而存活。
  
   
  
  水以柔弱为品德,不与人争。随物就形,顺从引导,该流则流,当止则止。它默默地滋养着万物,却从来不求回报。 
  
  
 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耐,海纳百川是一种胸怀,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秽是一种奉献。
  
 
  
   
  
 
  
 这不正近似于老子所说的“善”吗?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真正怀有善心的人,总是能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们做了好事从来不希求回报;他们胸怀宽广,内心沉静安宁,知世故而不世故;他们仁慈友爱,真诚守信;他们语言平实,从不矫揉做作;他们管理人、事总是柔和有序,大公无私;他们做事量力而行,不好高骛远。他们总能在合适的时候做最合适的事情。
  
   
  
  由老子的“上善若水”,我们也想到,善行是不分大小的。高尚的品德,更应该来源于生活中一点一滴爱心的积累。   
  
 
  
 忽然想到一个故事,有书君每次读起,都能流下感动的泪水,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那就是《一碗阳春面》。
  
 
  
 故事发生在日本一家叫北海亭的面馆里。除夕夜,过了十点后便少有顾客。店老板正准备打烊,却来了三位不速之客。
  
 
  
 他们是一个穿着不合时宜的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一个约十岁,另一个六岁左右。
  
 
  
 那女子怯生生的问:三个人可以要一碗阳春面吗?两个孩子更是害羞地躲在妈妈身后,不敢言语。
  
  
 店老板原本完全可以以要关门为理由拒绝他们。但善良的夫妻俩看出了他们的窘困,决定帮他们一把。
  
 
  
 老板娘于是热情地把他们领到靠近暖气的二号桌旁,不但可以温暖他们的身体,更让人的内心也暖融融的。
  
 
  
 掌勺的老板下面条时,不动声色地在一份中又加了半份一起煮,让母子吃得酣畅淋漓。
  
 
  
   
  
 
  
 送客时,老板娘还送上热情洋溢的新年祝福,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美好,由此也更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年除夕夜,穿着旧衣服的女子又带着两个儿子来了,还是要一碗面条三人共享。老板照旧偷偷地给了一碗半的份量。
  
  
 虽然对老板夫妻来说,半碗面的帮助实在是微不足道,他们也希望让母子每人吃上一碗,但他们更能设身处地的替他人着想,因此尽量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别人的自尊。
  
  
 一碗小小的阳春面,给了穷困中的人生活的勇气和希望,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种子。
  
  
 随着面馆生意的兴隆,又迎来了第三个大年夜,夫妻俩从九点半开始就心神不宁,翘首以盼。
  
  
 虽然面条价格已经涨价,但为了不让母子尴尬,他们故意把价格改回原样,还特地在二号桌放上“预约席”的牌子。
  
 
  
 这一系列的举动,做得那么不着痕迹。相比 社会 上许多人做了好事就大肆宣扬,而不顾受助者心理感受的做法,老板夫妻这种关爱、同情、善良的品格,正如水一般,不张扬,却默默地滋润着他人的心田。
  
  
   
  
 
  
 其实,他们的善因,也结下了善果。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一再装修,扩大经营。可他们却舍不得扔掉那张旧桌子,这对他们来说,应该寄托着一份美好的祝福。
  
 
  
 接下来的除夕夜,老板夫妻哪怕生意再火爆,也要特地把那张桌子留给母子仨。但之后的十多年,却一直没能盼到这一家人。
  
  
 又是一年除夕夜,正当老板夫妻和朋友们半是期望、半是失落的看着那张放着“预约席”牌子的二号桌时,母子仨来了。
  
  
 原来,正因为他们的善举,让孩子们的梦想开了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特地过来道谢了。
  
 
  
 这种温情,久久地温暖着读者的身心。有书君认为,这应该也是对“善"的一种极好的诠释吧。 
   
  
  善良,不是挂在嘴边的一丝虚假的微笑,不是言不由衷的话语,更不是一种廉价的卖弄行为。 
  
  
 它应该源自于内心,无关身份、地位,无关学识、经历,它如水般于无声处见真情,于无形处显挚爱。
  
 
  
 善良的人,更懂得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善良的人,也一定会拥有更丰盈的人生。
  
  
 作家梁晓声说:“善良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时候,善良就是为了心安理得”。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让我们都试着以一颗感恩的心,以似水的柔情,对待周遭的人和事吧。 
  
  
 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全你自己。
  
 
        
   
  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它有千变万化样貌,随欲而安的个性。随心所欲呈现出人们需要的、喜爱的形状。鱼儿在水中嬉戏,水不曾抵抗只是微微荡漾。像宠爱孩子的母亲温和慈爱。水柔顺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执着的心。九曲十八弯的路程,没有拦住它的脚步;百折不回的坚定,伴着它一路前行。
  
   
  水滴石穿是毅力的象征。一滴水固然渺小,但不知疲惫的日积月累水滴亦能穿石,渺小的物体时间的积聚形成无限的力量。让人唏嘘不易。正如荀子所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高而志远,水低则谦逊。为人处世低头不是软弱,低头是大智若愚的韬光养晦;低头是修炼自己的黄金法则;低头是容纳世界的宽广胸襟。教你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当你昂首阔步时不妨低头看路;当你事业巅峰时戒骄戒躁不忘初衷。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
  
   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善若水一句,应该是被误读最严重的一句,也流传最广。通常的理解为好人就像水一样温柔。如果沿着这样世俗人伦的脉络阐释下去,哪《道德经》就成了心灵鸡汤了,而不是万世流传的不朽之经典了。  
   上善若水  
 上,最高的。善,高明的方法和行为。在道德经全书中,所有的善字,几乎没有一处是单纯的指人伦意义上的那种善良,好人好事。 道家思想应天,讲的是天之自然之道,递推到圣人以天道自然管理天下,行不言之教。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说,在圣人看来,最高明的做事的方法和行为,就像水一样。 
  
    
  
   
  
 
  
  
    
 这四个字是中国最高的道德标准。
  
 没有人能够理解得深,只不过人云亦云,我也是。
  
 越有争议的,越为深奥。
  
  1  出自老子《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几於:几乎于,接近于。
  
 无尤:没有忧怨怒怼。  其中还有个故事《孔子问礼》,
  
 孔子适周问学于老子,
  
 临别,老子有话说,你要学习水之大德啊!
  
 孔子像个小学生,为啥呢?
  
 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至谦至柔,攻坚克强,无所不能,这就是所说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2    从孔子问礼的故事中,老子还进行了解释,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老子强调水利万物,不争! 
  
 水利万物,不争不言,可贵。
  
 若人也无争,效法水德,则安享太平,无忧无虑。
  
  老子强调水利万物为善,不争为上善! 
  
 水,利万物,施不求报,为善。
  
 水,因势利导,顺势而流,不冲撞,不停滞,无为而应万变,无所争,水之性,为上善。
  
 所以,老子说这句话是为了,
  
 提倡万事万物皆有其道(事物内在规律,本源),顺道而行,无为而作。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
  
  
 “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可见,老子所说的上善,不仅仅是善,还有道,是最高的境界与道德,利物不言,顺势不争,弱强皆能,无为应万变。效法自然,依道而为。 
  
 这与老子的主张“无为而治,不言而教,不与人争”是一致的。
  
 显然老子在教导孔子,不为更重要。
  
 孔子游历各国,说敎布道,施政谋策,做得太多了。
  
 “有为”不能过度,物及必反,“无为”之下“有所为”。  
  
  
  3   千百年后,这句话仍有深远的意义。
  
 为善,为人之根本。
  
 孟子提倡,“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利于他人,与人为便,不张扬,不图报,发自内心,这是基本的道德。
  
 孔子认为,“无伐善,无施劳。”
  
 不炫耀,不争名,不为利,这是为人的善性,本性。
  
 此外,还有更深的一层。
  
 顺道而为!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人只能顺应规律,而无法改变规律,顺应而有所作为! 
  
 庄子《疱丁解牛》有这样一段话,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异曲同工而已。
  
 
   上善若水,是无争,还是有争?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和水善利万物而有争,这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但在不同版本的《老子》中都出现过。
  
 通行本《老子》原话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的意思翻译成白话就是说:最大的善就像水,虽然万物都受到水的滋养,但水却不去争这份功劳,它身处人人厌恶的下位,这一点接近于道。
  
 老子的思想和庄子不同,也和儒家不同。儒家强调文质彬彬,也强调守之以质,对于古代的中道更为重视,这一点上庄子也一样,所以讲求齐物,要然不然,可不可。老子的思想则重视后、下、卑、黑、雌、诎,所以水身处下位的特点便近似于老子心中的道,并且,水虽然利万物却不去争功劳,也符合他心中的道。
  
 另一个版本中则认为圣人有争,是根本上否定不争的,一般认为属于黄老学派的思想,是对老子不争思想的抛弃。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一般人们总喜欢把: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关联起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所以用最好的品行造福万物,以此形容宽广深原的君子之风!
  
 以水为喻,旨趣各不相同。水,当然不止一性一能,不限于一功一效。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而已。比如伶玄《飞燕外传》发明“祸水”一词,意在水能灭火,恐其祸害自称拥有火德的大汉王朝。比如今人所谓“水货”,似乎则是取水不能坚固之意。告子与孟子辩人性,也拿水来作比喻。告子以为,人性如同回旋之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的不分善与不善,如同水的不分东西。孟子说,水诚然不分东西,但要分上下哦。人性之善,如同水之就下。人性无有不善,如同水无有不趋下。水的搏激跳跃,那不是水的本性,只是形势使之然罢了。孔子也对水发过感慨:
  
 《论语 · 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宋儒以为,孔子这是在论述道体的本然: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君子见川流不息,而思自强不息。
  
 老子论道,也以水为喻:“ 上善若水 ”。为何最好的人如同水一样呢?因为水温和柔静,滋养万物,从不争夺,甘于卑下,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处,这近于大道。老子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情厌恶低洼之处,而老子则言此地有大道,不免被一些人讥笑。老子说,这些人都是“下士”:“下士闻道,大笑之。”自古圣贤皆寂寞,不被讥笑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世俗“下士”,总是不懂得天地间万事万物变化不居、相反相成的常理。更不懂得为人处世要合乎自然的常理,才能全身避祸。知常,才能叫“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有一个重要的常理:“ 反者,道之动。 ”“反”,有两个含义:一是正反之反,一是往反(返)之反。反正是反,反反为正。由这个常理,可以引申出不争、无为等思想,可以明白不争而天下莫可与之争,无为而无不为等等道理。
  
 老子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弯曲才能保全,委屈才能伸直,低洼才能盈满,一个人想要成事,最好把自己放在成事的对立面。一个人想要保持任何事情,就要认识到事情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比如,一个人想要强大,他最好先把自身放在卑弱之地。知其雄,守其雌。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有道之人,要像水一样,柔弱自守,谦下不争,清静无为,慈爱真诚。受垢才能为社稷主,受难才能为天下王。
  
 楚文化有非常浓烈的“贵水”特质。
  
 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了一批重要的楚简,其中有一篇特别重要的文献,叫《太一生水》,简述了楚国人神话中的世界观。
  
 这篇文献中,楚国人认为太一是万物的本源,太一成水,水反辅太一,而后生成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太一和水先于天地而存在,强调了水在万物中的重要作用。这和古希腊哲学最开始的探讨有非常相似的点,很多哲学史上的第一人——米利都的泰勒斯就认为万物的本质是水。
  
   
  
 在这种宗教思想之下,有学者认为道家思想的很多特点来自于对水的观察,从水的性状归纳出水所拥有的美德,进而推广为“道”。
  
 比如,李零教授以“人往低处走”作为他帛书本《老子》注解的题目,这无疑来自“水往低处流”。水的特质是去了什么容器就呈现出什么形状,哪里地势低、有空缺就流向哪里,原始道家或许就是从水的这一特质里领悟出了“顺应自然规律”“清静无为”“不争”的大道。
  
 
  
  
 有趣的是,现如今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老子》,恰也出土于郭店,文献之间的关系不言自明。
  
 “上善若水”,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自然可以理解成水是一切美德的最高标准了。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8. 人人都说“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

《道德经》里面老子说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与别的民族不同,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崇拜水的民族,历史上但凡是出名的人物,多对水特别感兴趣。孔子曾经站在江边上看着水匆匆的流过去,于是发出了千古慨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么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要反驳一些最常见的一种误解,觉得上善若水,就是要像水一样柔弱,柔弱真的是老子提倡的吗?并不是的,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帝王之书,它就是教人怎么做皇帝,怎么统治天下的,你要是柔弱,底下的诸侯还不跳起来直接把你推下来?

而且,水,真的很柔弱吗?觉得水“柔弱”的人,有没有看过洪水暴发的时候的场景:海呼山啸,一泻千里,奔腾翻涌,席卷万物,横推直闯,荡平人间,暴躁的洪水仿佛是一个猛兽,根本没有人能够抵挡住它的力量,这也叫“柔弱”?
那么上善若水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上善若水的“随”,什么叫做“随”呢?就是水从来不会展现出自己的形态,不会展现出自己的意志,它总是跟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形态,它不会先入为主,所以老子在另外一篇文章里面写道他有三宝:
“一曰慈,二曰俭,三月不敢为天下先”
“不敢为天下先”是害怕变革害怕革新吗?并不是的,相反老子精神的很多弟子都是变革的急先锋——比如韩非子、申不害。

强调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强调不要先入为主,要先顺着环境的条件去了解它的形态和实际情况,然后再做出应对它的措施,也就是后发制人,调查清楚实际情况再发言。这就是水的“随”。
第二,上善若水的“无私”。为什么老子总是喜欢说水呢?因为水太向“无私”的道了。这个“无私”不是现在所谓的“无私奉献”的无私,而是没有私心,秉承法则的意思。水从来不管你这个地方是好是坏,只要地势是低的,它就往你这里来。


“道”也是如此。我们常说:“好人不长命”,为什么好人不长命呢?因为虽然他是个好人,但他在身体健康这方面不合道,比如一个劳动积极分子,为了劳动经常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那么:“道”当然不会因为你是好人而放过你,该死的还是得死。
荀子老子这方面的思想,他在《天论》里面写到: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水没有自己的好恶,你可以把它弄得很干净,也可以把它弄得很脏,它只遵循自己的规则,人所谓的脏与干净,对它又有什么影响呢?

第三,上善若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重点不在“不争”,而在于“利万物”。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一个模范中国人,他应该是有利于天下的,应该是有利于人民的。
那么是不是建立了一点儿对人民的功绩就可以自高自大了呢?并不是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建立功业而有利于人民,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么厉害,而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合乎道,一切的功劳,都是道在创作啊!

所以老子在另外一章节里面写到,什么才是最好的君王呢?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一点在尧的时代实现了,那时候的人们在田野里劳动的时候歌唱到: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这也是老子所说的: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水灌溉万物,滋长万物,但是它从不骄傲,它总是在最低的位置呆着,甚至是替人们承受着最肮脏的地方,乃至于藏污纳垢。这一点则象征着,作为天子,你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代替上天来管理天下的。
商汤时期,天下很多年不下雨,老百姓的庄稼都要干死了。汤感到自己有罪过了,作为天子却不能带领天下人过上幸福生活,这是天子的失职啊!
于是他蓬头垢面,把自己当做祭品,献给上天,并且向上天祈祷:如果天下有什么过错,就请把灾难降临到我的头上吧,不要再折磨我的子民了。于是天上下起了大雨。

这就是商汤对水的精神的效仿,只有“利天下”,才能做好天子的职位。所以老子又说: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什么样的人可以托付天下?什么样的人可以治理天下?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做天子?那必须是能够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天下人的。所以姜太公说: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
至于说,某些人觉得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是为了当缩头乌龟,没有原则,没有立场,为了活命什么都干,那样的人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了,又哪有什么资格来谈论帝王之学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