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如何?

2024-05-04 22:40

1.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如何?

尽管国际经济出现不利因素,二季度我国经济供给侧指标总体上仍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工业生产稳中向好、工业经济结构优化、效益改善,就业稳定,支撑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多。目前我国经济保持6.8%左右增速,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就业市场稳定。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结构性去产能工作有序开展。微观杠杆率继续下降,企业成本继续降低;新产业增长较快,新产品快速成长,新业态蓬勃发展。6月份制造业PMI相较5月份有所下滑,但仍在51.5的水平。同时,非制造业PMI以及建筑业PMI甚至出现回升,这反映出当前我国整体经济环境受内外需负面因素的影响尚不明显。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连续每周跟踪记录了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仪器仪表制造2个制造业行业,计算机软件及相关服务业、电子商务、房地产中介及销售、酒店旅游等服务行业发布的职位数目,整体上看,2018年上半年全国劳动力需求小幅波动,1月份至2月份主要受到冬季和春节期间部分企业业务量减少的影响,需求偏弱;但强劲需求势头自3月份开始逐渐释放出来,4月份至6月份多数行业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劳动力需求。

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名义增速。1月份至5月份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2%;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9%;两项预算收入合计112372亿元,同比增长17.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0.3%;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45.8%;两项预算支出合计103678亿元,同比增长14.1%。今年一季度名义GDP增速为10.2%,预计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名义增速。本轮复苏以来的企业大小分化仍在延续,体现在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制造业PMI仍处于50以下,而大型企业为52.9。大型企业新订单甚至还延续了5月份以来的回升,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新订单均下降。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如何?

2.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3. 我国宏观经济现状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稳定出口等多项政策,一揽子计划已经对遏制经济快速下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3季度GDP增速从1季度的6.1%及2季度的7.9%进一步加速至8.9%,全年GDP增速保8已无太多悬念。

回顾2009年经济形势可以发现,在外需疲弱不振、消费作用仍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投资成为我国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投资的高增长成为我国抵御金融危机保增长的主要动力。统计数据显示: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主导的投资贡献了2009年前三季度GDP增长率7.7%之中的7.3个百分点。

而推动投资迅猛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于扩张性的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三季度,国家已先后下达了四批共3800亿中央投资,配合地方政府投资和大量信贷资金投放(2009年1-11月我国新增信贷投放9.21万亿,超过2007年和2008年的新增信贷投放之和),有力地带动了地方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

综合而言,2009年经济的企稳回升,政策刺激性的反弹起到主要作用,其持续性成为一大问题。那么,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状况会如何?总体而言,我们认为2010年中国GDP增幅会高于2009年,估计为9-9.5%,但增长后劲不足,呈现“倒V”型的走势。至于经济政策方面,此前的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强调“明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明年的经济政策定下基调。但是我们认为保持政策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政策的力度和节奏需要调整,以避免明年经济过热及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

一、投资回落,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在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和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在基数效应、政策刺激力度有所调整,以及中央可能遏制地方政府投资膨胀势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10年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但由于中长期投资项目的惯性等因素,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在27%左右,仍处在较高水平,考虑价格因素,实际投资增速有所放缓。

1. 政府刺激投资的政策将继续推动投资增长

2010年,相关投资政策的贯彻落实将使相关项目投资显著增加,促进投资增长。首先,4万亿投资计划中,2010年还有将近6000亿元的中央政府财政投资,将带动另一轮的全社会投资。其次,钢铁、石化、轻工、装备制造和汽车等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新能源发展规划等先后出台和实施,将对相关产业投资起到刺激作用。再次,2009年5月27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下调了城市轨道交通、煤炭、机场、港口等部分行业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政策效应会在2010年持续显现。

2. 中长期贷款的资金将继续支撑项目投资

2009年是投资大幅增长的一年,而大量项目投资的款项依赖于政府财政和银行信贷,由于目前项目贷款主要为中长期,2009年1-11月,我国中长期贷款占比已高达54.7%。为确保经济刺激计划中重大投资项目的资金供给,我们预计2010年信贷结构将出现重大变化:即短期贷款(尤其是票据贴现融资)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同时中长期贷款将继续保持扩张,全年信贷总量增长虽会趋缓,但仍保持高位。在信贷资金的支持下,投资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

3. 社会投资会有所复苏,但仍不稳定

2009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下,非国有经济投资加快表明企业投资信心在恢复,非国有经济投资者投资信心恢复突出表现在房地产投资上,2009年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投资增长速度平均每月加快1.6个百分点。但民间投资仍有待观察。首先,明年出口虽然会出现反弹,但力度不大,我们估计有5-10%的增幅,这不足以支持大量企业进行新一轮大的投资;其次,2009 年1-11 月,虽然销售面积增长了53%,但开发投资仅为17.8%,投资观望的情绪依然严重。

二、外需改善,但贡献力度有限

2010年中国外需将轻微改善,2010全年的出口贸易额增长5%-10%,进口增长10%左右。外贸对GDP的影响也将由负转正,预计出口将带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分月度数据看,考虑到季节性和基数的因素,2010年各月的进出口增长率将表现出先高后低的状况,但波动相对较小。总体而言,外贸形势的持续回暖有赖于全球经济恢复和调整的步伐,2010年的外贸总额难以达到2008年的水平,外贸仍将处在低水平复苏的状态。

1. 世界经济的复苏有利于我国出口的反弹

据IMF的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向好,其11月1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收缩1.1%后,2010年将增长3.1%。报告预计美国、欧元区、英国和日本2010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5%、0.3%、0.9%和1.7%。但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仍在,复苏的过程可能是缓慢的,可能面临刺激政策作用效果边际递减以及高失业率的威胁。并且,经济危机的爆发改变了主要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习惯,调整失衡的全球经济模式和体系需要时间。因此,尽管明年我国的出口会出现一定的增长,但与过去的高速增长仍有一定的距离。在全球经济没有新的发展动力之前,我国出口的增长仍是低水平恢复性的增长,2010年的出口总额很难回到2008年的高峰水平。

2. 贸易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等因素将影响出口的改善幅度

贸易政策的调整方面,我国针对出口增速放缓而采取的出口退税率调高政策,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很小,我们认为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只是减轻了企业的税负,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增加产品的需求。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出口恢复的阻力。如美国的轮胎特保案基本上使中国的轮胎难以进入美国市场、欧盟继续对中国的皮鞋征收反倾销税。

人民币汇率方面,在严峻的外贸形势下,我国的汇率基本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制度。由于美元的持续走软贬值,人民币兑其它主要货币(如欧元)则出现贬值的情形,引起了其他国家的高度抗议,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剧。但我们认为,政府对于人民币的升值将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升值的时间和力度取决于外贸复苏的状况。考虑到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我国出口的现状,2010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仍维持稳定的可能性比较大,升值在下半年的可能性较大,但升值的幅度不会很大,预计不会超过5%。

三、消费持续增长,贡献不断加大

受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收入政策的改革以及收入绝对水平上升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超过2009年,我们预计2010年社会品零售总额增速约为17%-18%,但由于物价涨幅的提高,消费实际增长将会略低于2009年,实际增速约为13%-16%。

1. 城市化进程为国内消费提供持续动力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对消费增长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据测算,当前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三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今后几年中国城市化将会进一步加快,将带动周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此外,农民进城打工将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这将促进部份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其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

2. 收入绝对水平上升、消费刺激政策持续及收入改革政策的深化

2010年,消费刺激政策将持续,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等等,并且,2010年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将继续深化。在初次分配上,明年政府将缩小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就业人员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在二次分配上,有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完善个税制度等。同时,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前三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均高于2008年;国民经济逐步回暖,消费信心逐步增强;以及资本市场回暖,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等因素也有利于促进消费。

四、货币政策方向不变,但力度可能减弱

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年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得到明确,但根据对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形势的预测,我们预计2010年的货币政策将“名松实紧”逐步渐进的退出,在调控效果上逐步回归中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的收紧,2010年货币政策仍然相当宽松。

具体而言,我们预计:1. 市场的流动性依然十分充裕,2010年我国的M2 增速为18%-20%,M1的增速为17%左右。2. 银行新增贷款的发放速度将会从今年异乎寻常的高位上有所减缓,从而使2010年我国新增银行贷款将收缩至5-7万亿元;3. 中国人民银行将在2010年上半年实施更积极的公开市场操作,同时可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防止信贷增长过快;4. 首次加息在明年年中前不会出现,下半年基准利率可能上调25个基点左右,但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先于加息。5. 通胀温和可控,2010年我国CPI增速在3%左右,但资产价格上涨将成为调控重点。

五、财政收支矛盾仍突出,赤字保持较高水平

年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定调,明确了以保增长为目标的财政支出仍保持着重要地位,我们预计2010年财政支出压力不会有明显的缓解,财政支出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可能将重点从促进投资转移至扩大消费上。而财政收入方面,在2009年的低基数、宏观经济环境好转的正面影响下,我们预计2010年财政收入增幅可能有所回升,但受减收政策因素持续至2010年、消费税改革增量调整(成品油税费改革和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效应的减弱、非税收收入增幅趋稳的作用下,幅度不会太高。

总体来看,2010年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财政赤字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我们预计2010年财政赤字仍可能维持在9500亿左右,占GDP比重为2.4%左右。

我国宏观经济现状

4.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总体形式分析

本报告采取了国际前沿、国内较为独特的基于准结构模型的情境分析(alternative scenario analyses)和政策模拟(policy simulations)方法,在对统计数据和经济信息充分收集和科学鉴别校正的基础上,对中国宏观经济最新形势进行严谨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客观预测,并提供各种政策情景模拟结果供决策参考。

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即期特征与主要风险

中国宏观经济下一步发展面临的内部主要不确定性

1.不确定性指数不断攀升,投资和消费增速下滑

在Baker等利用《南华早报》编撰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之后,Davis等基于《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选取中文关键词再次编制了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来说,该指数搜索的关键词包括“财政”、“货币”、“证监会”、“银监会”、“人民银行”、“发改委”等,寻找到报纸中包含至少一个分类中的经济政策不确定关键词的文章,然后计算这些文章的数量,最后将其与该月两个刊物上所有文章数量相除得到该月份政策不确定性的具体数值,并将1995年1月的数值作为基准数据,最终计算出中国经济不确定性。该指数同时涵盖中央政府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而且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时变性,能够较为准确的衡量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中短期变动。同样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中使用了这两本新闻刊物中包括“进口关税”、“进口税”、“WTO”、“贸易壁垒”等关键词的文章做月度统计,用以衡量外部贸易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

自Baker等公布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以来,已有大量文章研究不确定性与公司决策、货币政策有效性、金融市场行为等,其在多个维度上都表现出与宏观变量的相关性和一定的预测能力。课题组利用新发布的以中文关键词为基础的中国经济不确定性指数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发现其与投资增速和消费增速之间在2018年以来都存在负的相关性。进入2018年后,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不断攀升新高,由2017年的平均207点上升到2018年的平均278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由2017年的平均290点上升2018年的平均513点。2019年二季度以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在3月份高达411点,并在4月份回落到319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在3月份达到905点,4月份回落到392点。伴随着不确定性指数的增长态势,中国宏观经济同期出现反向的向下趋势,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经课题组计算发现,若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的不确定性指数与同期的名义投资增速做相关性分析,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私营企业投资增速2018年以来相关性为-0.31,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私营企业投资增速相关性为-0.21,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速的相关性为-0.35,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速相关性达到-0.39,表明近年来不确定指数的攀升确实负面影响了企业的投资。

5. 今年中国总体宏观经济形势会如何发展?

2018年中央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落实十 九大的改革措施,中国经济将完成从中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发展阶段转变,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等在内的新经济板块或将加速发力,成为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亮点。

2018年中国经济将持续稳中有进,预计经济增速为6.5%以上。做出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国内相关指标的改善和全球复苏的国际环境。

在国内,我国经济连续下行6年之后出现小幅反弹迹象,国内民间投资增幅明显,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出口回暖,“三驾马车”的均衡增长趋势将为未来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而且从全球来看,世界经济的复苏也将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经济体国内实际GDP增速稳定在2.0%-2.5%的增长区间,俄罗斯、巴西以及南美等新兴市场国家的PMI也都有所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上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今年中国总体宏观经济形势会如何发展?

6. 我国宏观经济现状

1、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明显不足。去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市场虽处于平稳增长态势,但是今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4%的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却下降了1.9个百分点。按以往的经验,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走势均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状况。近年来,消费品市场所能呈现出的平稳增长态势,其中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的因素主要还是由政府政策性作用所至,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性作用仍不明显。如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资的增加拉动了消费的较大增长;费改税在农村试点的扩大缓解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的下滑;住房、汽车和教育等个人消费信贷的持续增加带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由于这些政策性因素的主导作用,才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持续增长。若排除这些政策性不可比因素,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将会面临着后劲不足的危机。当前,城市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加和低保缺口的增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已在明显减弱。
2、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据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对我国60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分析预测,今年上半年我国供过于求的商品达到86.3%,比去年下半年扩大了5个多百分点;供需平衡的商品只有13.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这种供给总量相对过剩的问题表面上表现为全国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走低的趋势,但实质是受到我国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等由现在的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转变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知识结构与就业需求的矛盾;要素、资源状况与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矛盾;重复建设、区域封锁与市场规则的矛盾等等。由于这种供给过剩的一系列矛盾的存在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步加大,将使未来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前几年放慢,失业人数继续增加。因此,供给过剩的压力在未来两三年内仍会存在。
3、推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拉动,并且主要依赖于政府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而带动的贷款所拉动,社会投资增长相对缓慢。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2.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8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9.6%,增速高于上年同期7.2个百分点。其中,2001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8%,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1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1%。这些状况一方面说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增长对政府政策性投资的依赖过大,社会投资明显不足。据统计,2001年城乡集体、个体、农户等其他投资同比仅增长了8.3%,比国有及其他投资低4.5个百分点,城乡集体、个体、农户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7个百分点,如果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政府政策性投资而脱离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旦将来国债投资下降,民间投资若未能及时启动,我国经济增长将后劲不足,难以形成高质量持续增长的态势。今年,尽管一些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利好”消息已经在酝酿和实施中,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一个过程,社会投资不足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
4、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去年以来,我国价格走低的迹象越发明显,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目前价格走低的具体表现:居民消费价格从去年第四个季度开始走低,到今年1月已连续3个月下跌,为近两年来的首次;工业品出厂价格于2001年4月开始再次下降,之后降幅逐月加大,今年1—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加大,同比平均下降4.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001年比上年下降0.8%,2002年1—2月降幅进一步加大,同比下降1.5%,已连续9个月下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2001年同比下降了0.2%,2002年下降幅度明显加大,1—2月同比分别下降4.8%和4.6%;房屋销售价格虽在2001年增长了2.2%,但全年的价格走势前高后低、逐季下降,特别是第四季度增速回落明显,预计今年我国的商品房价格增速将不会有大幅度上扬;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在2001年虽同比增长了0.4%,但涨幅比上年却低0.7个百分点,今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开始下滑,2月比1月下降了0.3%,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我国加入WTO后,全球性生产过剩、价格下行的影响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到我国。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上升的态势。因此,预计我国在短期内价格走低的趋势不会改变。
5、金融贷款总量增速下降,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突出。从去年开始,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的增速已呈下降趋势,今年贷款增幅继续下降,1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上年同期的增幅下降了19.8%,其中工业短期贷款额少增了67亿元,导致短期贷款当月减少。此现状说明工业贷款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已更加突出。此外,还有几种金融现象应引起注意:一是现金净投放量增幅下降。从去年开始,我国现金流通量的增幅已呈现出同比逐月下降的趋势,今年1月,M0出现了几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增幅为-1.7%;今年1季度,M0同比增长8.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3个百分点。根据一般经济规律,在管制利率条件下,经济体系中的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变动趋势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是否适应的主要标志。目前,现金净投放量增幅的下降,可以说明商品和劳务市场的萧条。二是M1的增速慢于M2。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出现了M1的增速慢于M2的趋势。2001年底,M1的增速为12.7%,M2的增速为14.4%。今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大,1季度M1的增速为10.1%,M2的增速为14.4%。按一般经济学原理,在正常情况下,如果M1增长率在较长的时期中始终慢于M2增长率,则说明经济的增长势头开始放缓。
6、就业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的就业矛盾已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对下岗、失业、待业、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大量的待就业大军,政府部门、经济学家们不仅对各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不一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对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的观点也不尽一致。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全国的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需求。近几年,为缓解下岗、失业人员的压力,我国政府在增加就业岗位、加大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尽管下了很大的力气,但就业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从中可反映出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某些体制性的弊端,如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问题、任用干部的标准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问题、所有制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投资结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等等。这些诸多问题如得不到缓解,或者导致失业问题的加剧,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行,而且可能引发政治问题。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上述问题,但同时也存在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是国际资本目前正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去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已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投资额增幅为10.4%。另一方面我国市场需求空间大、机会多。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扩大需求的机遇,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方向、增加就业、促进出口等方面入手,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7.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基于疫情走势的判断,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在第一季度将遇到较大的负面冲击。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损失较大,且基本上不可能在后续季度中得到弥补。第二产业虽然也会受到冲击,但在后续季度可以通过加快进度来弥补。第一产业也会受到负面冲击,但由于第一产业在GDP中占比较小,所以总体影响应该不会太大。同时,由于第一产业涉及食品生产,所以可能对CPI产生影响。

由于2020年第一季度完全处于肺炎疫情影响阶段,受企业开工率低下以及居民户被居家隔离导致的消费大幅度下降影响,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第二季度随着疫情由尾声到彻底结束,劳动力大军逐步返城,企业界逐步实现正常开工率,居民生活逐步恢复正常,GDP同比增速开始回升;第三季度GDP增速将达到今年最高,大部分企业会采取加班加点的措施来弥补前面季度损失的产出,同时居民生活恢复正常,在消费方面也会存在弥补性消费。第四季度基本恢复正常增长。除此之外,随着疫情预计在第二季度得到控制,国家将再次加大逆周期调节,宏观政策将更倾向于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以推动经济发展,如减税降费、降息、降准等,进而弥补在第一季度的经济损失,所以宏观政策也将助力经济从第二季度开始逐渐提升。综合而言,2019~2020年全国GDP增速预计形成一个深“V”型走势,2020年第一季度降到最低点,第三季度升至最高点,全年整体增速有望达到预期目标。

  供给方面,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会大幅度下降。首先,由于2020年春节提前,叠加春节假期延长,高基数效应拉低第一季度同比增速。然后,当前针对疫情政府对企业采取延迟开工的措施,意味着国内很多工厂延续假期停产模式,由此将压低工业产出,同时考虑外地员工返工需检查报备等程序,会进一步拖累工业产出。其次,国内很多企业不能如期复工将面临严峻的经营压力,如生产停滞导致货物不能按期交货,资金链断裂等引发的经营困难,甚至企业倒闭,进而牵连上下游企业。后续季度国家或地方政府预计会出台相关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工业产出将逐步提升。

  消费需求方面,受疫情影响,预计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疫情过后,在一系列调控刺激政策下,经济生产得到恢复,消费需求会有所上升。一方面,当前受疫情影响,餐饮住宿、旅游娱乐等相关方面的消费短期内有所下行,但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另一方面,虽然疫情期间消费额增速存在一定的下行,但受消费推移的影响,预计疫情过后会存在一个日用品消费集中的小高峰,能对第一季度的下行产生弥补。总的来看,短期波动不影响消费长期向好的趋势。

  投资需求方面,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会受到影响,但在后面三个季度尤其是后半年会大幅度上升。综合来看,疫情过后政府可能会考虑加大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对于房地产投资方面,鉴于当前房地产泡沫较高、风险较大,后期可能以“稳”为主,也就是通过政策调整防止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下滑抑制经济增长。从当前释放的信号来看,新基建投资增速或将大幅上涨,将会成为拉动投资增速上涨的主要支撑。对新基建投资的增加是符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特点的。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的粗放式发展刺激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了。针对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潜力以及“稳增长、促销费”的社会现实问题,新基建投资的加码既能起到“稳增长”的作用,又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

  净出口方面,随着疫情被控制,以及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的签署,后期外贸数据将会有起色,尽管第一季度出口受到一定影响,而进口并不会受疫情影响太大,加之上年同期进口增速较低,低基数效应也会对进口增速形成支撑。从已经发布的1、2月份的外贸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经济贸易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惯性,对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逆势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同比增长1.8%,比重首次超过30%,疫情对进出口的影响是暂时和阶段性的,随着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步伐加快,外贸形势将稳步恢复。

  价格方面,CPI增速较2019年有所上行,PPI增速会止跌上涨。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可以肯定的是,1月份CPI增速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春节错位和前期猪肉价格的上涨。后期,疫情过后,生产得到回复的同时,受政策刺激预计工业品需求可能会上涨。需求相对扩张,带动价格增速上涨,预计PPI增速或将止跌上扬。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8.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基于疫情走势的判断,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在第一季度将遇到较大的负面冲击。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损失较大,且基本上不可能在后续季度中得到弥补。第二产业虽然也会受到冲击,但在后续季度可以通过加快进度来弥补。第一产业也会受到负面冲击,但由于第一产业在GDP中占比较小,所以总体影响应该不会太大。同时,由于第一产业涉及食品生产,所以可能对CPI产生影响。

由于2020年第一季度完全处于肺炎疫情影响阶段,受企业开工率低下以及居民户被居家隔离导致的消费大幅度下降影响,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第二季度随着疫情由尾声到彻底结束,劳动力大军逐步返城,企业界逐步实现正常开工率,居民生活逐步恢复正常,GDP同比增速开始回升;第三季度GDP增速将达到今年最高,大部分企业会采取加班加点的措施来弥补前面季度损失的产出,同时居民生活恢复正常,在消费方面也会存在弥补性消费。第四季度基本恢复正常增长。除此之外,随着疫情预计在第二季度得到控制,国家将再次加大逆周期调节,宏观政策将更倾向于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以推动经济发展,如减税降费、降息、降准等,进而弥补在第一季度的经济损失,所以宏观政策也将助力经济从第二季度开始逐渐提升。综合而言,2019~2020年全国GDP增速预计形成一个深“V”型走势,2020年第一季度降到最低点,第三季度升至最高点,全年整体增速有望达到预期目标。

  供给方面,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会大幅度下降。首先,由于2020年春节提前,叠加春节假期延长,高基数效应拉低第一季度同比增速。然后,当前针对疫情政府对企业采取延迟开工的措施,意味着国内很多工厂延续假期停产模式,由此将压低工业产出,同时考虑外地员工返工需检查报备等程序,会进一步拖累工业产出。其次,国内很多企业不能如期复工将面临严峻的经营压力,如生产停滞导致货物不能按期交货,资金链断裂等引发的经营困难,甚至企业倒闭,进而牵连上下游企业。后续季度国家或地方政府预计会出台相关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工业产出将逐步提升。

  消费需求方面,受疫情影响,预计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疫情过后,在一系列调控刺激政策下,经济生产得到恢复,消费需求会有所上升。一方面,当前受疫情影响,餐饮住宿、旅游娱乐等相关方面的消费短期内有所下行,但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另一方面,虽然疫情期间消费额增速存在一定的下行,但受消费推移的影响,预计疫情过后会存在一个日用品消费集中的小高峰,能对第一季度的下行产生弥补。总的来看,短期波动不影响消费长期向好的趋势。

  投资需求方面,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会受到影响,但在后面三个季度尤其是后半年会大幅度上升。综合来看,疫情过后政府可能会考虑加大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对于房地产投资方面,鉴于当前房地产泡沫较高、风险较大,后期可能以“稳”为主,也就是通过政策调整防止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下滑抑制经济增长。从当前释放的信号来看,新基建投资增速或将大幅上涨,将会成为拉动投资增速上涨的主要支撑。对新基建投资的增加是符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特点的。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的粗放式发展刺激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了。针对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潜力以及“稳增长、促销费”的社会现实问题,新基建投资的加码既能起到“稳增长”的作用,又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

  净出口方面,随着疫情被控制,以及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的签署,后期外贸数据将会有起色,尽管第一季度出口受到一定影响,而进口并不会受疫情影响太大,加之上年同期进口增速较低,低基数效应也会对进口增速形成支撑。从已经发布的1、2月份的外贸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经济贸易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惯性,对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逆势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同比增长1.8%,比重首次超过30%,疫情对进出口的影响是暂时和阶段性的,随着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步伐加快,外贸形势将稳步恢复。

  价格方面,CPI增速较2019年有所上行,PPI增速会止跌上涨。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可以肯定的是,1月份CPI增速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春节错位和前期猪肉价格的上涨。后期,疫情过后,生产得到回复的同时,受政策刺激预计工业品需求可能会上涨。需求相对扩张,带动价格增速上涨,预计PPI增速或将止跌上扬。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