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2024-05-09 07:43

1.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生有入学奖学金吗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生没有入学奖学金。但硕博连读转博考生经考核录取为博士入学时,按博士身份缴纳学费并享受对应的奖助体系;推荐免试为直博生的,按博士身份缴纳学费并享受对应的奖助体系。
参照《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第十一条,中国科学院大学实行完善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学生按照国科大相关规定,可享受和参评的奖助学金设置主要包括六个类别:
即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中科院奖学金、国科大学业奖学金、研究所奖学金、“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津贴。学习科研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国家、中科院、研究所设立的各类奖学金。

扩展资料:
申请条件

本专科学生
国家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
1、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4、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考试科目单科成绩不低于85分,平均成绩不低于90分,考查科目成绩不低于“良好”,同等条件下获得省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学生优先;
5、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为学院发展建设做出贡献;
6、认真履行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赋予学生的义务,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
参考资料:人民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如何申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家奖学金

3. 中国科学院和某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以后毕业了中科院会开证明,证明我也算是中科院的毕业吗?

不会证明的,联合培养的就是研究所这边带你一下,学籍还是归高校的,毕业了也是发高校的证书。

中国科学院和某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以后毕业了中科院会开证明,证明我也算是中科院的毕业吗?

4. 中国科学院欢迎专家朋友的加入!

我还是个学生,但我对你们有些看法不得不说,还希望您不要生气。
作为国家最高级科研机构,我认为名利之类的俗事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创新。可是,贵院的科技人才并不人才,举个例子,我国的反相对论运动竟在民间开展,唯独一个格物研究所很给力,而作为最高科学机构,你们似乎抱着嘲笑的态度对待他们。不是侮辱,可以说,民间有许多人才比贵院还牛,您不得不承认。相对论的理论框架的确是有问题呀,难道你们怕相对论被打破后没了饭碗吗?但我认为,科学真理是最重要的,希望贵院斟酌损益,不要让我中华科学久久站不到世界前沿(尤其理论物理)我的邮箱是renzhezixuan@yahoo.cn要骂我请用邮箱骂吧!

5.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国科大史

 研究生正式招生开始于1951年  1951年6月11日,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联合发出《1951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正式开始实行统一招收研究生,标志着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开创。文件规定,中国科学院为培养科学研究人才招收研究实习员,教育部为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招收研究生。1951年6月7日,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人事部成立招收研究生委员会,由当时教育部副部长曾昭伦任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以及人事部丁华局长任副主任委员和各大学代表13人为委员。招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及教育部所属高校53名著名科学家、教授组成的15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测量机械、航空、电机、土木建筑、化工、采矿冶金、农科、文史、心理、政法、财经)各科审查小组,审查录取招收。1951年,计划招收500名研究生,实际招收27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95名,中国人民大学101名,其他各校共80名。  颁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  1954年6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务常务会议决定组织研究生条例起草委员会,由副院长竺可桢任主席。7月29日,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1955年8月25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8月31日,由总理周恩来签发命令公布实施。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有关培养高级科学人才的条例。1955年5月12日,成立了以吴有训为主任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招生委员会,9月15日开始招生报名。根据国家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以及院内各所的条件,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分45个专业,共50名。培养目标为:“具有一定马列主义水平,本门学科方面的坚实的基础,有关国家建设的实际知识,能独立地进行专业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1955-1965年,中国科学院共招收研究生1518名,是全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11.2%,其中1963年高达全国招生总数的24.7%。1965年,中国科学院已有招生单位81个,占当时全国招生单位总数的34.6%,在学研究生人数已近千名(943名),占全国研究生总数的20.7%。  研究生教育恢复、发展时期  197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一九七七年招收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标志着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中止了12年之后的恢复。1977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筹建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是严济慈院士,设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学、和无线电技术、计算机工程、空间技术环境科学以及科学组织管理等专业。中国科学院的73个研究所与208所高校及中国社科院、部委所属89个单位,于1978年招收了恢复研究生教育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招收了1529名,占全国招生总数的14.3%,占全国招收理工科总数的22.8%。1978年10月14日开学。1980年,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位条例规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是由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共同进行。首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方毅出任。1982年6月中旬,经国务院学部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首先进行试点,进行了中国首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马中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谢民(中国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李尚志、赵林成、白志东、冯玉琳(中国科技大学)等6名研究生,分别获得理学、工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自己培养出的首批博士。1982年,中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共12名,其中中国科学院培养了7名,占全国总数的58%。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  中国科学院党组于2000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科学院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的思路,全院上下形成了创办新研究生院的共识。2000年12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2001年2月,中国科学院下发文件,明确了研究生院“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即“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的职能和“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的组织形式。同年5月22日,新研究生院更名成立的揭牌仪式在北京玉泉路园区举行。  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名成立并招收本科生  2012年6月,经教育部、中编办批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确立了“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方针。2014年,国科大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本科生,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当年,国科大招收首届本科生332名,分布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专业。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与浙江通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成立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北京怀柔医院;先后成立工学院、公管学院、天文学院;雁栖湖校区1070亩新校园全面启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国科大史

6. 谁能帮我讲一下关于中科院的信息?

中国科学院 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包括5个学部(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以及11个分院(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84个研究院所、1所大学、2所学院、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此外,还投资兴办了430余家科技型企业(含转制单位),涉及11个行业,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   学部   中国科学院学部(以下简称“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学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目前有院士687人,其中外籍院士41人。学部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院士大会,其常设领导机构是学部主席团,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执行主席。学部现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五个学部。   学部成立初期,即组织院士参与制定了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86年,在89位院士建议下,中国科学院建立了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院士联名建议加强中国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1993年,在王大珩、师昌绪、张光斗、张维、罗沛霖、侯祥麟等院士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工程院。   近年来,学部围绕西部开发、国家安全、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教育、学科发展战略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报送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基础科学研究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已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地学与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和天文学领域,现有16个研究机构,其中有10个研究所、2个研究院、3个天文台和1个授时中心,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是基础科学方面的重要研究力量。目前,在这些研究机构中建设有基础科学领域的国家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院重点实验室19个。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先后启动了国际量子结构、核心数学、聚合物科学与材料、交叉科学理论物理和复杂系统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主要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团队的带动作用,培养出在中国本土成长的一流科学家。为推动国内纳米科技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的基础上,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成立国家纳米科技中心。   中国科学院已经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托卡马克和激光聚变装置、长波授时台等重大科学工程装置,以及2.16米光学望远镜、多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目前正在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有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大型非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含谱仪)重大改造工程等。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先后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τ轻子质量精确测量、新核素合成、超新星观测、高温超导、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应用、非线性光学晶体、过渡金属原子簇结构和性质以及金属有机化学等等。同时,为我国信息、能源、材料、资源、农业、医药、空间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形成科技战略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半导体研究所黄昆院士分别荣获2000年度和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刘东生荣获2003年度,2004年度空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院士李振声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3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6个国家和院重点实验室、12个植物园、22个标本馆、9个典型培养物保藏库和11个野外生态学研究台站,拥有6800多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   在北京的7个研究所以农业高技术和生态环境研究为主要方向;由7个研究所(中心)组成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人口与健康为主攻方向;在西南的4个研究所组成了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主要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湖北的3个研究所重点研究水生生物学和病毒学及其生物技术;另外在青海和广州各有1个研究所,分别进行青藏高原生物学和植物学及退化生态学的相关研究。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结晶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完成了366卷中国植物志、动物志和孢子植物志的编研;创建了最完整的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了1%的测序任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粳稻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蝗虫生态学与治理、恢复生态学、害虫防治、作物品种选育、水产养殖、创新药物等的研究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农业经济发展和人口与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用二步发酵法生产Vc中间体、黑曲糖化酶酶活的提高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人干扰素超高表达、转基因鱼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牛等重要研究成果,有些已实现产业化。在新药研究方面,共创制新药50多种。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是我国首次被美国仿制、经FDA批准上市的药物;抗疟疾药蒿甲醚是我国出口的唯一首创新药,1995年被列入世界药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地奥心血康”等药品年产值已达14亿元人民币。   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   在资源环境领域,中国科学院现有24个研究所、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院重点实验室和47个重点建设的野外观测试验台站。野外台站分属于生态系统研究、大气本底观测、地磁台链、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等四大网络,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长久性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目前,资源环境领域拥有近9000人的科研及管理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研究体系。   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涉及固体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与资源、遥感、农业等多个重点学科。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进化古生物学研究、国际界线层型研究,以及各门类化石总结等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通过在东亚季风环境系统、黄土、岩溶、冰芯、湖泊、古海洋学和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以及海洋生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古环境变化和过程研究,重建了东亚自然环境演化规律;积极而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全球变化研究。陆相生油理论、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东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环境污染机理、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根据地域分异、地表水热平衡、元素迁移转化和生态环境特征,完成了各种自然区划、生态环境区划、农业和经济区划,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沙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控制和海水养殖、海洋药物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实用的技术和模式。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地球信息科学在政府决策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高技术研究与发展   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中国科学院共有28个研究所、2个技术支撑单位、1个国家实验室、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重点实验室,14600余名科研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涉及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光电科技、材料、能源、交通、化学工程和空间科学技术等领域,曾为我国计算机、激光、合成橡胶、“两弹一星”等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近几年来,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为了强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工业配套能力,已建成31个国家工程中心和院工程中心,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形成一个高技术企业群体。   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工作的任务是:从事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高新技术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工作,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提高我国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在提高我国高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等方面,起到有显示度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研究所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和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有效载荷、小型化超强超短激光、纳米材料、有机合成化学、40万千瓦蒸发冷却电机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龙芯”高性能CPU芯片等大批创新研究成果,为我国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化工与材料、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   高技术产业化   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中国科学院按照新时期办院方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同时,积极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企业化,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资兴办的企业,分布在11个行业,其中已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219家。院直接投资的企业(含首批转制单位)有82家,如著名的联想集团控股公司等;研究所投资的企业有356家,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的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科合臣化学公司等。目前,全院已有8家院、所投资的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在31个国家和院级工程研究中心中,有14个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造。此外,在建和筹建中的科技产业园区有21个。   中国科学院依法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院对院直接投资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   2001年度,院、所投资企业营业收入434.54亿元;利税总额42.99亿元;创汇额2.94亿美元;所有者权益117.22亿元;从业人员约5.24万人,其中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4万人。   中国科学院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十分重视与省市的技术经济合作,近年来陆续与23个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地(市)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地推进与产业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在烟草、纺织、石化、机电等行业加强技术合作,并与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大庆油田、上海电机集团、上海广电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与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为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向全国29个省(市)的170个地(市)、县和一批企业选派了科技副职,同时接收地方和企业选派的挂职干部在院短期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院与地方合作项目在2001年度为地方形成销售收入152亿元人民币,利税33亿元人民币。另外,创造社会效益折合114亿元人民币。   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56人,占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的39.8%;中国工程院院士53人,占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的8.6%。全院有专业技术人员3.7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0.75万人。全院在读研究生2万余人,在站博士后1千余人。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聚集在中国科学院,为“两弹一星”的研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80年代开始,为培育中青年科技骨干,解决人才断层问题,中国科学院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90年代初推出了“百人计划”,以吸引和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全院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在全院推行了以队伍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人员总量控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用人制度和“三元”结构分配制度等人事制度改革,为中国科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和2001年分别启动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与“海外知名学者计划”,加大了对国外优秀青年学者的吸引力度。目前,全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科技岗位中,45岁以下科技人员已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5%以上,全院人才队伍呈现出人员精干、结构合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际、国内地位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为保持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中国科学院自1978年开始选派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管理骨干出国深造,迄今已公派1.6万名访问学者、研究生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和访问进修,目前已有近1万余人学成回国工作。同时,在院内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为龙头,以京外若干基地为依托的继续教育网络。   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科技人才,是中国科学院对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于1951年与高校一起开始实行统一计划招收研究生制度,1977年率先恢复因“文革”而中断的研究生招生,1978年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50年来,中国科学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7万余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和第一位双学位博士。2001年,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现有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基本覆盖了理科所有的学科领域,同时还具有相当数量的工程技术学科和一定数量的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全院形成了一个以北京为主体、联系和覆盖全院的研究生教育网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创办、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建校4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高层次人才。中国科技大学也是首批获准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科学院将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促进现代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已同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际组织和企业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签署了院级合作协议70余个,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科技合作人员交流每年逾万人次,全院有380多位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不同层次的领导职务,并聘请了14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担任院、所的名誉职务和客座教授。   国际合作工作以围绕国家、院重大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为重点,取得了数百项成果,其中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沙尘暴的防治、1%人类基因组测序、中日大学群合作、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实验室、英国石油国际公司中国中心、中俄空间天气联合研究中心等项目成绩显著,在全院科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国科学院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科学院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吸纳了外资外贷 ,扩大了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同时也加速了人才培养。   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促进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为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科学出版与文献信息   文献服务与出版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提升科研创新活力的基本要素。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科学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已初步形成了以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中心,以上海、兰州、武汉、成都四个地区学科文献情报中心为分中心,连接全院相关研究机构图书信息室以及国内外主要大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立足全院、面向全国、开放互联的网络化科技文献情报服务体系。其文献收藏总量达3300多万册(件),已建成国内最具规模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高技术文献收藏体系,并建成了包括多种联合目录、文摘杂志和文献数据库的自然科学文献检索体系和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每年向院内外数十万用户提供服务。两三年内,将基本建设成为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具规模和地位的、面向全社会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   在出版事业方面,中国科学院也已初步形成以科学出版社为中心的科学出版集团和以科学时报为主体的报业体系,出版范围从传统纸质出版物到现代数字化电子出版物,从学术专著、科普著作到各种杂志、报刊。依托中国科学院一流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科研工作,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它们每年出版上千种包括学术专著和科普著作在内的科技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以及290多种科技期刊,其中不乏在学术上具有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知名出版物。文献服务和出版工作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将为中国科学院成为国家知识库、思想库和人才库构筑起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平台,并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院组织高等自考教育,实行免试入学,根据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计划和教材,采用全日制大学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每门可程参与由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成绩合格,由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绩合格,有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主考院校联合颁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并获得国际认可

7. 关于中科院的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拥有国内第一流的科技水平和人才队伍。软件研究所不仅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而且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全所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4岁。为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加盟,促进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软件所推出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入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并通过院"百人计划"、高级访问学者、兼职研究员等多种途径,为软件所注入新鲜活力。目前已有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学术带头人。

  做为知识创新工程的人才培养基地,软件所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教育和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软件所具有计算机软件和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基础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52人。自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软件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显著成绩,1999年被科学院授予研究生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年份 在读硕士生 在读博士生 在站博士后 
2001年 189 128 26 
2000年 163 101 12 
1999年 158 71 17 
1998年 146 70 22 
1997年 132 63 16 
1996年 95 59 8 
1995年 76 41 8 
1994年 66 36 8 
1993年 64 28 4 
1992年 62 20 3 
1991年 62 13 1 
1990年 62 13 1 

 

  软件研究所拥有国内第一流的科技水平和人才队伍。软件研究所不仅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而且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全所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4岁。为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加盟,促进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软件所推出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入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并通过院"百人计划"、高级访问学者、兼职研究员等多种途径,为软件所注入新鲜活力。目前已有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学术带头人。

  做为知识创新工程的人才培养基地,软件所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教育和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软件所具有计算机软件和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基础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52人。自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软件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显著成绩,1999年被科学院授予研究生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年份 在读硕士生 在读博士生 在站博士后 
2001年 189 128 26 
2000年 163 101 12 
1999年 158 71 17 
1998年 146 70 22 
1997年 132 63 16 
1996年 95 59 8 
1995年 76 41 8 
1994年 66 36 8 
1993年 64 28 4 
1992年 62 20 3 
1991年 62 13 1 
1990年 62 13 1 
关于我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
    
    我们的口号: 打造软件金领、领航信息产业 
 
    我们的目标: 做中国计算机软件信息业的黄埔军校 
 
    我们的使命: 培养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行业骨干 
 
    我们的特点: 通过建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这类行业应用研究机构,将软件信息业和相关应用行业对信息技术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与学院的教育、科研定位紧密结合  
 
    我们的原则: 以学生培养为核心,将学院建成学生、教师/导师、IT企业、IT应用机构、研究院所的共赢平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是研究生院二级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首批软件工程硕士试点单位。学院由研究生院联合科学院内专门从事计算机研究与开发的计算所、软件所、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及北京软件工程中心,根据国家计委、教育部“关于举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的精神,于2001年10月28日共同发起设立。
 
    学院定位于利用科学院在计算机相关领域研究与应用的优势,培养IT相关领域中高层技术和技术管理人才。根据这一定位,学院在传统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外,新开设了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等三个专业领域的工程硕士项目,招收与培养相关专业的在职与全日制工程硕士。 
 
    中国科学院在计算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基础深厚、应用广泛和专家众多的特点。仅软件学院5家发起单位就有计算机领域院士10名,博士导师86名,硕士导师256名,著名的研究成果有龙芯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芯片,曙光系列计算机、红旗Linux、女娲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和嵌入式操作系统、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等。电子所、自动化所、声学所、遥感所、空间中心、半导体所、微电子中心、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研究院的研究项目和教育资源更是覆盖了计算机应用的几乎所有领域,包括雷达通信、高速DSP、智能机器人、空间及遥感图像处理、语音语言处理与识别、汉字识别、集成电路设计等,为学院开展相应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在IT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软件学院定位自身为“培养中国软件信息业中高层技术和技术管理人才的黄浦军校”。 
 
    在国家关于工程硕士“实用型、高层次、复合型”的培养原则指引下,结合IT行业技术更新快、人员流动大、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学院确定了学生“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培养目标。 
 
    学院认识到,培养“实用型”人才必须有来自实际应用的项目和导师,因此建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吸引行业精英带来中长期、储备性和共性的技术应用问题,将研究生培养与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院还将结合其他信息技术应用重点行业及问题设立相应的研究、实验室。 
 
    学院认识到,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仅仅传授技术知识、培养研究能力是不充分的。学院希望在教学和论文全过程中,培养学生关心企业目标、团队作业的管理意识,更培养学生克尽职守、爱岗敬业、诚信做人的人文精神。除选择精技术、有管理经验、人品好的教师/导师外,在教师教学指引、教学内容安排、团队项目实习等各方面融入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为配合培养目标,学院在正常课程教学外,设置了前沿技术、管理、人文和行业应用四个系列的讲座,并将其要求计入学分。 
 
    学院在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学院建立了包括课程、实习、论文培养和学生活动为核心的教育培养体系,对学生的知识、素质、技能、经验进行系统地提高。在传统的基于课程的知识体系培养基础上,学院关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探索的研究素质的培养,也关注学生关心他人、关心团队,正确认识企业目标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学院也关注学生演讲展示、图表应用、办公工具、实用写作的技能培养;学院也根据学生基础不同,成长目标不同,指导学生在实习、论文和学生活动中获得相应的实际经验,以便尽快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为吸引充分资源参与以学生的培养,学院确定了建设共赢平台的办学原则,即学院全部工作以培养优秀的学生为中心。以逐步增加行业骨干生源为核心,为院所教师带来应用问题、为行业师资带来市场、为新入行同学带来就业机会,同时学院将在合作伙伴技术、产品与应用机构之间架设交流的桥梁。学院的科研将立足开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技术应用型研究,而不是应用技术开发或产品开发,因而不会与IT企业竞争应用项目,不会与科研院所竞争应用技术研发项目。这是我们建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探索各种技术在行业应用中的中长期、储备性、共性问题的指导原则。我们认为这类技术应用类研究更适合“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的口号: 打造软件金领、领航信息产业 
 
    我们的目标: 做中国计算机软件信息业的黄埔军校 
 
    我们的使命: 培养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行业骨干 
 
    我们的特点: 通过建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这类行业应用研究机构,将软件信息业和相关应用行业对信息技术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与学院的教育、科研定位紧密结合  
 
    我们的原则: 以学生培养为核心,将学院建成学生、教师/导师、IT企业、IT应用机构、研究院所的共赢平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是研究生院二级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首批软件工程硕士试点单位。学院由研究生院联合科学院内专门从事计算机研究与开发的计算所、软件所、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及北京软件工程中心,根据国家计委、教育部“关于举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的精神,于2001年10月28日共同发起设立。
 
    学院定位于利用科学院在计算机相关领域研究与应用的优势,培养IT相关领域中高层技术和技术管理人才。根据这一定位,学院在传统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外,新开设了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等三个专业领域的工程硕士项目,招收与培养相关专业的在职与全日制工程硕士。 
 
    中国科学院在计算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基础深厚、应用广泛和专家众多的特点。仅软件学院5家发起单位就有计算机领域院士10名,博士导师86名,硕士导师256名,著名的研究成果有龙芯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芯片,曙光系列计算机、红旗Linux、女娲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和嵌入式操作系统、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等。电子所、自动化所、声学所、遥感所、空间中心、半导体所、微电子中心、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研究院的研究项目和教育资源更是覆盖了计算机应用的几乎所有领域,包括雷达通信、高速DSP、智能机器人、空间及遥感图像处理、语音语言处理与识别、汉字识别、集成电路设计等,为学院开展相应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在IT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软件学院定位自身为“培养中国软件信息业中高层技术和技术管理人才的黄浦军校”。 
 
    在国家关于工程硕士“实用型、高层次、复合型”的培养原则指引下,结合IT行业技术更新快、人员流动大、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学院确定了学生“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培养目标。 
 
    学院认识到,培养“实用型”人才必须有来自实际应用的项目和导师,因此建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吸引行业精英带来中长期、储备性和共性的技术应用问题,将研究生培养与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院还将结合其他信息技术应用重点行业及问题设立相应的研究、实验室。 
 
    学院认识到,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仅仅传授技术知识、培养研究能力是不充分的。学院希望在教学和论文全过程中,培养学生关心企业目标、团队作业的管理意识,更培养学生克尽职守、爱岗敬业、诚信做人的人文精神。除选择精技术、有管理经验、人品好的教师/导师外,在教师教学指引、教学内容安排、团队项目实习等各方面融入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为配合培养目标,学院在正常课程教学外,设置了前沿技术、管理、人文和行业应用四个系列的讲座,并将其要求计入学分。 
 
    学院在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学院建立了包括课程、实习、论文培养和学生活动为核心的教育培养体系,对学生的知识、素质、技能、经验进行系统地提高。在传统的基于课程的知识体系培养基础上,学院关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探索的研究素质的培养,也关注学生关心他人、关心团队,正确认识企业目标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学院也关注学生演讲展示、图表应用、办公工具、实用写作的技能培养;学院也根据学生基础不同,成长目标不同,指导学生在实习、论文和学生活动中获得相应的实际经验,以便尽快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为吸引充分资源参与以学生的培养,学院确定了建设共赢平台的办学原则,即学院全部工作以培养优秀的学生为中心。以逐步增加行业骨干生源为核心,为院所教师带来应用问题、为行业师资带来市场、为新入行同学带来就业机会,同时学院将在合作伙伴技术、产品与应用机构之间架设交流的桥梁。学院的科研将立足开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技术应用型研究,而不是应用技术开发或产品开发,因而不会与IT企业竞争应用项目,不会与科研院所竞争应用技术研发项目。这是我们建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探索各种技术在行业应用中的中长期、储备性、共性问题的指导原则。我们认为这类技术应用类研究更适合“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于我们
    
    我们的口号: 打造软件金领、领航信息产业 
 
    我们的目标: 做中国计算机软件信息业的黄埔军校 
 
    我们的使命: 培养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行业骨干 
 
    我们的特点: 通过建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这类行业应用研究机构,将软件信息业和相关应用行业对信息技术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与学院的教育、科研定位紧密结合  
 
    我们的原则: 以学生培养为核心,将学院建成学生、教师/导师、IT企业、IT应用机构、研究院所的共赢平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是研究生院二级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首批软件工程硕士试点单位。学院由研究生院联合科学院内专门从事计算机研究与开发的计算所、软件所、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及北京软件工程中心,根据国家计委、教育部“关于举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的精神,于2001年10月28日共同发起设立。
 
    学院定位于利用科学院在计算机相关领域研究与应用的优势,培养IT相关领域中高层技术和技术管理人才。根据这一定位,学院在传统的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外,新开设了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等三个专业领域的工程硕士项目,招收与培养相关专业的在职与全日制工程硕士。 
 
    中国科学院在计算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基础深厚、应用广泛和专家众多的特点。仅软件学院5家发起单位就有计算机领域院士10名,博士导师86名,硕士导师256名,著名的研究成果有龙芯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芯片,曙光系列计算机、红旗Linux、女娲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和嵌入式操作系统、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等。电子所、自动化所、声学所、遥感所、空间中心、半导体所、微电子中心、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研究院的研究项目和教育资源更是覆盖了计算机应用的几乎所有领域,包括雷达通信、高速DSP、智能机器人、空间及遥感图像处理、语音语言处理与识别、汉字识别、集成电路设计等,为学院开展相应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在IT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软件学院定位自身为“培养中国软件信息业中高层技术和技术管理人才的黄浦军校”。 
 
    在国家关于工程硕士“实用型、高层次、复合型”的培养原则指引下,结合IT行业技术更新快、人员流动大、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学院确定了学生“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培养目标。 
 
    学院认识到,培养“实用型”人才必须有来自实际应用的项目和导师,因此建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吸引行业精英带来中长期、储备性和共性的技术应用问题,将研究生培养与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院还将结合其他信息技术应用重点行业及问题设立相应的研究、实验室。 
 
    学院认识到,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仅仅传授技术知识、培养研究能力是不充分的。学院希望在教学和论文全过程中,培养学生关心企业目标、团队作业的管理意识,更培养学生克尽职守、爱岗敬业、诚信做人的人文精神。除选择精技术、有管理经验、人品好的教师/导师外,在教师教学指引、教学内容安排、团队项目实习等各方面融入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为配合培养目标,学院在正常课程教学外,设置了前沿技术、管理、人文和行业应用四个系列的讲座,并将其要求计入学分。 
 
    学院在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学院建立了包括课程、实习、论文培养和学生活动为核心的教育培养体系,对学生的知识、素质、技能、经验进行系统地提高。在传统的基于课程的知识体系培养基础上,学院关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探索的研究素质的培养,也关注学生关心他人、关心团队,正确认识企业目标与个人成长的关系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学院也关注学生演讲展示、图表应用、办公工具、实用写作的技能培养;学院也根据学生基础不同,成长目标不同,指导学生在实习、论文和学生活动中获得相应的实际经验,以便尽快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为吸引充分资源参与以学生的培养,学院确定了建设共赢平台的办学原则,即学院全部工作以培养优秀的学生为中心。以逐步增加行业骨干生源为核心,为院所教师带来应用问题、为行业师资带来市场、为新入行同学带来就业机会,同时学院将在合作伙伴技术、产品与应用机构之间架设交流的桥梁。学院的科研将立足开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技术应用型研究,而不是应用技术开发或产品开发,因而不会与IT企业竞争应用项目,不会与科研院所竞争应用技术研发项目。这是我们建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探索各种技术在行业应用中的中长期、储备性、共性问题的指导原则。我们认为这类技术应用类研究更适合“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http://cse.gscas.ac.cn/Intro/intro_rj.htm
http://www.ios.ac.cn/jianjie/jiaoyu.htm

关于中科院的

8. 中国科学院大学发表紧急声明,本校硕士生季子越难逃其咎?

因为中科大的学生季子发表了一些不当的言论,因此中科大才会发表紧急申明对公众道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