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萨马兰奇

2024-04-30 12:19

1. 关于萨马兰奇

老萨选择中国,可能最大的原因,在于他的中国情结。  萨马兰奇,这位慈祥、和蔼的西班牙老人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最近,正是他宣布了中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消息。在萨马兰奇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他始终对中国充满感情。萨马兰奇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让中国人记忆犹新:“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永远是你们伟大国家的朋友!”  中国人民的朋友  萨马兰奇与中国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还得从他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时讲起。  那时,萨马兰奇就协助基拉宁主席为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做了许多工作。在萨马兰奇的力荐下,中国的何振梁进入了国际奥委会。在萨马兰奇执掌国际奥委会21年来,他本人多次访问中国,每次来访,萨马兰奇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他总是将眼睛“睁得大大的”,不放过任何一个观察和参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机会。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他都来电祝贺。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萨马兰奇还特地为中国的第一位奥运冠军许海峰颁奖。而他和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之间的忘年交更是国际体坛的一段佳话。  1991年5月在日本千叶县举办的世界锦标赛女单决赛中,邓亚萍第一次从萨马兰奇手中接过了盖斯特杯。热爱乒乓球运动的萨马兰奇很赞赏邓亚萍精湛的球艺,更佩服她敢于向强手挑战又不服输的劲头。他曾对何振梁说过:“邓亚萍那种不服输的劲头,代表了运动员的风貌。”萨马兰奇还邀请邓亚萍去国际奥委会总部作客。10月邓亚萍践约去访,萨马兰奇亲自为她安排活动日程,在总部请她吃饭。  中国运动员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举夺得15枚金牌,神州大地随之刮起奥林匹克风。1987年,萨马兰奇主席应邀出席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于是,萨马兰奇不失时机地向中国体育界领导人提出中国城市申办1996年奥运会的建议。当时,中国城市申办奥运会的条件尚不成熟,但这反映了一位友人对中国的期待。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以两票之差失利。没有投票权的萨马兰奇也对此表示惋惜。1997年,萨马兰奇主席又应邀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全运会开幕式。这次他带着几位国际奥委会重要官员一起到上海,并与中国体育界领导人会谈,再次建议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如今,这个承载着13亿中国人希望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和萨马兰奇的鼓励是分不开的。  半个世纪奥运情  萨马兰奇1920年出生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父亲是西班牙纺织业有名的企业家。小萨马兰奇在学校是个讨人喜欢的孩子,他谦和礼让,做事细致,深得小伙伴们的信任和老师们的喜爱。小学时期,最令小萨马兰奇感到惬意的事情就是同舅舅曼努埃尔去看拳击。后来他悄悄在自己的房间里练了起来,有时他还把3个弟弟找来切磋武艺,结果把他们打得嗷嗷哭叫。同时,他又酷爱踢足球。9年级时,小萨马兰奇迷上了曲棍球,甚至还成了巴塞罗那一名小有名气的少年曲棍球手。  1935年7月,萨马兰奇以平均A的优异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盼子承业的父亲为萨马兰奇选择了巴塞罗那实验学院商业学专业。入学第一年,萨马兰奇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难度很大的会计师考试,并取得了会计师证书。1936年7月,佛朗哥的法西斯长枪党发动叛乱,引起了一场持续3年之久的残酷内战。萨马兰奇不仅学业和生活受到了冲击,而且被征入伍,当了战场卫生员。  1939年4月,内战结束了,这一年年底,萨马兰奇完成了巴塞罗那研究生院的课程学习,进入父亲的公司从事一般的管理工作。很快,他的才干得到公司同仁和父亲的赏识,而且还得到马维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塞·马维西先生的赞赏,于是刚刚20出头的萨马兰奇就出任这家大型纺织企业的总经理。这时,萨马兰奇喜欢上了风靡西班牙的旱冰运动,1942年时,他在西班牙皇家体育俱乐部创建了西班牙第一支旱冰球队,从此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定在1940年和1944年举办的第12和第13届奥运会被迫取消。战争结束后,第14届奥运会于1948年在英国伦敦举行,当隐退多年的长跑巨星鲁米在开幕式上手持圣火跑进场内并点燃奥林匹克圣火时,全场观众群情振奋。正是在这个时候,萨马兰奇提出了加入国际奥委会的申请。  进入国际奥委会后,萨马兰奇兢兢业业地工作,一步一步稳固自己的地位。1980年7月16日,国际奥委会第83届全体委员会议如期举行,只经过一轮投票他便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宝座。有人曾经给他做过统计,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最初几年时间里,由于工作过于繁忙,萨马兰奇常常一天仅睡5个小时,他曾在6天中访问了5个拉美国家,参加了20次会议,发表20次演讲,听取100多人的发言,总行程达24135公里。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21年以来,萨马兰奇的足迹遍及5大洲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的体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全球性的广泛尊敬和爱戴。在萨马兰奇任职的21年中,他通过不懈努力,让奥林匹克运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奥运会从“烫手芋头”变成了“香饽饽”。  他身后的“合格夫人”  近一年里,萨马兰奇给人的感觉是一下子苍老了许多,而这与他的夫人在去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去世有着极大的关系。萨马兰奇的夫人玛丽亚曾是巴塞罗那的社交名媛,会5种语言,擅长钢琴、绘画。与萨马兰奇结婚后,玛丽亚担当起“合格夫人”的角色。她常常亲自为萨马兰奇准备他最爱吃的鳍鱼加米饭,晚饭为他准备清汤、酸奶和水果。玛丽亚认为最理想的夏装是白色上装加灰色裤子,而一身米色西装套服同样很潇洒。人们可以注意到,萨马兰奇在很多重要场合都穿米色西装套服。  在萨马兰奇进入国际奥委会后,玛丽亚更是全心全意地支持丈夫的工作,支持丈夫的事业。她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有效地协调了国际奥委会内部的关系。在萨马兰奇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奥运会彻底向妇女打开了大门,国际奥委会中也出现了数量相当的妇女委员,这些都与玛丽亚的影响和努力分不开,虽然玛丽亚对体育并不太感兴趣。  关键时刻更见萨马兰奇对玛丽亚的真情。1953年的一天,萨马兰奇从马德里乘飞机回巴塞罗那,飞机发动机出现了异常情况,萨马兰奇从来没有面临这样的危急时刻,这时他惟一想到的只有玛丽亚,他掏出笔在一张便条上急促地写道:“玛丽亚,我亲爱的,我爱你。任何力量都不可能把我们分开。”  也许是爱的力量,那一次萨马兰奇安全地抵达了巴塞罗那。但是,爱的力量并不是万能的,47年后,在萨马兰奇参加完悉尼奥运会的开幕式赶往巴塞罗那,在只剩下2个小时的路程时,他得到了妻子去世的消息。没有见到爱人的最后一面,给这位老人留下了终身的遗憾。一夜之间,萨马兰奇老了许多,吻着妻子冰冷的额头,他流下了眼泪,嘴里一直念叨道:“她是好女人,我非常爱她,非常爱她。”  萨马兰奇夫妇有一对儿女,女儿玛丽亚·泰莱萨是经济学博士,儿子胡安·安东尼奥是一名工程师,同时又是国际现代五项联合会的副主席,子承父业,在本次莫斯科的会议上,萨马兰奇的儿子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光荣退休后的萨马兰奇决意好好享受生活,他说现在的最大念头就是回家休息。萨马兰奇从去年年底已经开始着手写回忆录,他要把他的传奇经历告诉所有人。  IOC历任主席  第一任维凯拉斯: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委会成立的时候,顾拜旦提名维凯拉斯为首任主席。维凯拉斯是当时希腊的一位知名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他曾深入研究古希腊史、古奥运会史,积极支持顾拜旦提出的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主张。他的任期只有两年,是在任最短的一位主席,在任时间是1894年至1896年。  第二任顾拜旦:法国人,历史学家、教育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他的任期是在1896年-1925年间,他对恢复和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做出了不朽的贡献。顾拜旦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第三任巴耶·拉图尔:比利时人,1925-1942年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  第四任埃德斯特隆:来自瑞典,田径运动员出身,在任时间是1942-1952年。  第五任布伦戴奇:美国人,在任时间是1952-1972年。同他的上任一样,他也曾是一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  第六任基拉宁:来自爱尔兰,是一位法学博士,喜爱骑马、划船、拳击等运动,1972-1980年期间,他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他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曾以记者身份到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采访过抗日战争。他还是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国际奥委会主席。

关于萨马兰奇

2. 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忘年之交的前中国著名乒乓球女运动员是?

邓亚萍,.,.

3. 萨马兰奇为什么选择中国?

  老萨选择中国,可能最大的原因,在于他的中国情结。
  萨马兰奇,这位慈祥、和蔼的西班牙老人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最近,正是他宣布了中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消息。在萨马兰奇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他始终对中国充满感情。萨马兰奇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让中国人记忆犹新:“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永远是你们伟大国家的朋友!”
  中国人民的朋友
  萨马兰奇与中国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还得从他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时讲起。
  那时,萨马兰奇就协助基拉宁主席为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做了许多工作。在萨马兰奇的力荐下,中国的何振梁进入了国际奥委会。在萨马兰奇执掌国际奥委会21年来,他本人多次访问中国,每次来访,萨马兰奇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他总是将眼睛“睁得大大的”,不放过任何一个观察和参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机会。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他都来电祝贺。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萨马兰奇还特地为中国的第一位奥运冠军许海峰颁奖。而他和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之间的忘年交更是国际体坛的一段佳话。
  1991年5月在日本千叶县举办的世界锦标赛女单决赛中,邓亚萍第一次从萨马兰奇手中接过了盖斯特杯。热爱乒乓球运动的萨马兰奇很赞赏邓亚萍精湛的球艺,更佩服她敢于向强手挑战又不服输的劲头。他曾对何振梁说过:“邓亚萍那种不服输的劲头,代表了运动员的风貌。”萨马兰奇还邀请邓亚萍去国际奥委会总部作客。10月邓亚萍践约去访,萨马兰奇亲自为她安排活动日程,在总部请她吃饭。
  中国运动员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举夺得15枚金牌,神州大地随之刮起奥林匹克风。1987年,萨马兰奇主席应邀出席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于是,萨马兰奇不失时机地向中国体育界领导人提出中国城市申办1996年奥运会的建议。当时,中国城市申办奥运会的条件尚不成熟,但这反映了一位友人对中国的期待。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以两票之差失利。没有投票权的萨马兰奇也对此表示惋惜。1997年,萨马兰奇主席又应邀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全运会开幕式。这次他带着几位国际奥委会重要官员一起到上海,并与中国体育界领导人会谈,再次建议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如今,这个承载着13亿中国人希望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和萨马兰奇的鼓励是分不开的。
  半个世纪奥运情
  萨马兰奇1920年出生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父亲是西班牙纺织业有名的企业家。小萨马兰奇在学校是个讨人喜欢的孩子,他谦和礼让,做事细致,深得小伙伴们的信任和老师们的喜爱。小学时期,最令小萨马兰奇感到惬意的事情就是同舅舅曼努埃尔去看拳击。后来他悄悄在自己的房间里练了起来,有时他还把3个弟弟找来切磋武艺,结果把他们打得嗷嗷哭叫。同时,他又酷爱踢足球。9年级时,小萨马兰奇迷上了曲棍球,甚至还成了巴塞罗那一名小有名气的少年曲棍球手。
  1935年7月,萨马兰奇以平均A的优异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盼子承业的父亲为萨马兰奇选择了巴塞罗那实验学院商业学专业。入学第一年,萨马兰奇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难度很大的会计师考试,并取得了会计师证书。1936年7月,佛朗哥的法西斯长枪党发动叛乱,引起了一场持续3年之久的残酷内战。萨马兰奇不仅学业和生活受到了冲击,而且被征入伍,当了战场卫生员。
  1939年4月,内战结束了,这一年年底,萨马兰奇完成了巴塞罗那研究生院的课程学习,进入父亲的公司从事一般的管理工作。很快,他的才干得到公司同仁和父亲的赏识,而且还得到马维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塞·马维西先生的赞赏,于是刚刚20出头的萨马兰奇就出任这家大型纺织企业的总经理。这时,萨马兰奇喜欢上了风靡西班牙的旱冰运动,1942年时,他在西班牙皇家体育俱乐部创建了西班牙第一支旱冰球队,从此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定在1940年和1944年举办的第12和第13届奥运会被迫取消。战争结束后,第14届奥运会于1948年在英国伦敦举行,当隐退多年的长跑巨星鲁米在开幕式上手持圣火跑进场内并点燃奥林匹克圣火时,全场观众群情振奋。正是在这个时候,萨马兰奇提出了加入国际奥委会的申请。
  进入国际奥委会后,萨马兰奇兢兢业业地工作,一步一步稳固自己的地位。1980年7月16日,国际奥委会第83届全体委员会议如期举行,只经过一轮投票他便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宝座。有人曾经给他做过统计,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最初几年时间里,由于工作过于繁忙,萨马兰奇常常一天仅睡5个小时,他曾在6天中访问了5个拉美国家,参加了20次会议,发表20次演讲,听取100多人的发言,总行程达24135公里。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21年以来,萨马兰奇的足迹遍及5大洲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的体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全球性的广泛尊敬和爱戴。在萨马兰奇任职的21年中,他通过不懈努力,让奥林匹克运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奥运会从“烫手芋头”变成了“香饽饽”。
  他身后的“合格夫人”
  近一年里,萨马兰奇给人的感觉是一下子苍老了许多,而这与他的夫人在去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去世有着极大的关系。萨马兰奇的夫人玛丽亚曾是巴塞罗那的社交名媛,会5种语言,擅长钢琴、绘画。与萨马兰奇结婚后,玛丽亚担当起“合格夫人”的角色。她常常亲自为萨马兰奇准备他最爱吃的鳍鱼加米饭,晚饭为他准备清汤、酸奶和水果。玛丽亚认为最理想的夏装是白色上装加灰色裤子,而一身米色西装套服同样很潇洒。人们可以注意到,萨马兰奇在很多重要场合都穿米色西装套服。
  在萨马兰奇进入国际奥委会后,玛丽亚更是全心全意地支持丈夫的工作,支持丈夫的事业。她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有效地协调了国际奥委会内部的关系。在萨马兰奇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奥运会彻底向妇女打开了大门,国际奥委会中也出现了数量相当的妇女委员,这些都与玛丽亚的影响和努力分不开,虽然玛丽亚对体育并不太感兴趣。
  关键时刻更见萨马兰奇对玛丽亚的真情。1953年的一天,萨马兰奇从马德里乘飞机回巴塞罗那,飞机发动机出现了异常情况,萨马兰奇从来没有面临这样的危急时刻,这时他惟一想到的只有玛丽亚,他掏出笔在一张便条上急促地写道:“玛丽亚,我亲爱的,我爱你。任何力量都不可能把我们分开。”
  也许是爱的力量,那一次萨马兰奇安全地抵达了巴塞罗那。但是,爱的力量并不是万能的,47年后,在萨马兰奇参加完悉尼奥运会的开幕式赶往巴塞罗那,在只剩下2个小时的路程时,他得到了妻子去世的消息。没有见到爱人的最后一面,给这位老人留下了终身的遗憾。一夜之间,萨马兰奇老了许多,吻着妻子冰冷的额头,他流下了眼泪,嘴里一直念叨道:“她是好女人,我非常爱她,非常爱她。”
  萨马兰奇夫妇有一对儿女,女儿玛丽亚·泰莱萨是经济学博士,儿子胡安·安东尼奥是一名工程师,同时又是国际现代五项联合会的副主席,子承父业,在本次莫斯科的会议上,萨马兰奇的儿子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光荣退休后的萨马兰奇决意好好享受生活,他说现在的最大念头就是回家休息。萨马兰奇从去年年底已经开始着手写回忆录,他要把他的传奇经历告诉所有人。
  IOC历任主席
  第一任维凯拉斯: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委会成立的时候,顾拜旦提名维凯拉斯为首任主席。维凯拉斯是当时希腊的一位知名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他曾深入研究古希腊史、古奥运会史,积极支持顾拜旦提出的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主张。他的任期只有两年,是在任最短的一位主席,在任时间是1894年至1896年。
  第二任顾拜旦:法国人,历史学家、教育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他的任期是在1896年-1925年间,他对恢复和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做出了不朽的贡献。顾拜旦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第三任巴耶·拉图尔:比利时人,1925-1942年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
  第四任埃德斯特隆:来自瑞典,田径运动员出身,在任时间是1942-1952年。
  第五任布伦戴奇:美国人,在任时间是1952-1972年。同他的上任一样,他也曾是一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
  第六任基拉宁:来自爱尔兰,是一位法学博士,喜爱骑马、划船、拳击等运动,1972-1980年期间,他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他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曾以记者身份到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采访过抗日战争。他还是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国际奥委会主席。

萨马兰奇为什么选择中国?

4. 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忘年之交的前中国著名乒乓球女运动员是?

邓亚萍。。。。

5. 萨马兰奇与中国有什么关系?

 中青在线专稿  4月21日傍晚,当我从凤凰卫视得知萨马兰奇先生辞世的消息时,脑海里忽然闪现出一个终生难忘的镜头:2008年8月8日晚8时整,这位时年88岁的奥林匹克伟人,慈祥地坐在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的主席台上,他的脸上"写"着满意与兴奋:全球炎黄子孙为之奋斗整整一个世纪的奥运长梦,终于在他的眼前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上述那6个"8",也许是个巧合,但在中华民俗中,"6"、"8"都是"福"数,正是中国人民这位老朋友、好朋友鼎力相助,帮中华儿女圆了梦,给他们带来了心中永远之福。   "手持兰花"的"菩萨"  "萨马兰奇"这个名字,在全世界华人中,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尊称他为"萨翁"。  有"中国奥运元老"之称的何振梁先生,与萨马兰奇先生的友谊长达30多年。有一次,萨翁问何先生,其姓的汉译文是什么意思,何先生不假思索地为他"说名"道:"萨--马--兰--奇:手持兰花骑在白马上的菩萨"。萨翁听到这个有趣的"拆字"解说后大悦。对于何振梁、邓亚萍、许海峰这些杰出的中国体育人来说,萨马兰奇先生就是送来兰花的"菩萨"。  1990年,正是在萨翁的力荐下,国际奥委会中国委员何振梁当选为这个重要国际体育组织的副主席。此前,萨翁曾对何先生说过,拥有10多亿人口的中国,不仅理应成为国际奥委会之一员,而且在这个组织的领导层中,也应占有一席之地。从此以后,何振梁作为国际奥委会的领导人,长期活跃在世界体坛上,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服务、出力。  萨马兰奇作为国际奥委会主席,曾两次亲自给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邓亚萍颁奖。萨翁被当作邓亚萍的"洋外公","祖孙"两代的友谊一直广为传颂。不过,这位"乒乓女皇"与"洋外公"的一段独特情缘,也许还鲜为人知。  从认不全26个英文字母的"英语盲",到在剑桥大学戴上博士帽;从北京奥运村负责人,到踏上北京团市委的领导岗位,邓亚萍完成了人生中一次又一次飞跃。可谁又曾想到,这一切都源自于她那"洋外公"的引导,邓亚萍坦言,萨翁给了她"很多人生启示"。  早在邓亚萍还是运动员时,萨翁就提醒她要好好学习英语。后来,这个清华大学学生给了"洋外公"一个惊喜,把那篇5000多字的英文毕业论文副本,庄重地交到他的手中。老人喜出望外,将其存放在国际奥委会博物馆里,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中国运动员成长历程最有价值的佐证。  邓亚萍在国外学有所成之后,又是萨翁的一句话,为她指引出方向:"一定要回到中国去,为自己的祖国服务。"于是,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看到了"奥运官员"邓亚萍。当时看电视,有个场面令我感到特别温馨:邓亚萍领着萨翁参观北京奥运村时,老人一直将右手搭在"外孙女"的左肩上,"爷俩"兴奋地交谈了一路,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要相互倾诉。  萨马兰奇一直盼望着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勇夺金牌。他明确表示,将为奥运会中国第一块金牌得主颁奖。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为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实践了诺言,兴致勃勃地为许海峰戴上了金牌。这是他担任该职务以来,颁发的第一枚夏季奥运会金牌。  两位"奥运大使"交往所作的铺垫  在我所看到的书报中,作者都认为,萨马兰奇的中国情结始于1978年,因为在这一年春天,他作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对中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访问。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够准确,还在此前半年,萨翁就已经与中国结下了一个不解之缘。  在萨马兰奇先生心中播下对华友谊第一粒种子的,不是别人,而是我国著名的"将军大使"(亦称"八国大使")王幼平先生。上世纪70年代后半期,他出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当时,萨马兰奇是西班牙驻苏联大使兼驻蒙古大使。他们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驻莫斯科使团中一对十分要好的朋友。  1977年9月30日,王幼平大使举行国庆招待会,萨马兰奇大使偕夫人应邀出席。萨大使盛赞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两位大使首次见面就谈得很投合,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直接原因可能是,两人性格近似,都寡言少语,但诚笃待人。在招待会上,萨大使退席较晚,既表示友好,又可同中国大使多谈一会儿。在交谈中,王大使意外获悉,这位西班牙大使还是一位国际体育事业活动家,以担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作为"副业",于是乎便萌生出一个念头:这位朋友值得深交。  当时,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席位还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着,驱台、恢复在这个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席位,成了其体育工作和外交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王大使为能结识这位国际奥委会领导人而兴奋不已,决意要与他加强交往,此期通过他来推动中国返奥问题的解决。王大使很快就把自己的想法报告国内,国内反应迅速,请他立即开展这项重要工作。王大使即刻召开全馆外交官会议,把这项工作列为使馆的重要任务,具体地说,既要做好与萨马兰奇的交往工作,又要与国内保持密切联系,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王幼平大使与萨马兰奇大使过从甚密,两人的交往构成了我驻苏使馆频率最高的外交活动,你来我往的晤谈、互相做东的对酌,真是多得难以胜数!他们谈得最多的,是如何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这个问题。正是这两位"奥运大使"的不懈努力,为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作了扎扎实实的铺垫。  为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探路  1978年4月21日,萨马兰奇作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偕夫人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他与中国体委负责人一见面,就开门见山地表示:此次访华负有重要使命,不是来游览名胜古迹的。他说,如果会谈的时间安排得太紧,"参观游览的任务就由夫人来完成"。在会谈中,萨马兰奇明确表示,国际奥委会不能无视10多亿中国人的存在,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中至今尚未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很不合理的,他愿为纠正这种反常状况而努力。听得出来,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在会谈中,萨马兰奇谈到,最彻底的办法是通过投票来驱逐台湾,但这存在一定风险。他分析说,虽然在国际奥委会的85名委员中,只有8名来自与台湾有"邦交"关系的国家,但鉴于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大都持独立立场,他们不会听命于本国政府的旨意,所以,表决结果很难预料。萨马兰奇认为,从策略上考虑,可以提出要求台湾改名的方案,估计台湾不会接受,这就会给国际奥委会一个理由,可以将台湾除名或停止其会籍。  在会谈间隙,这位国际奥委会领导人游览了八达岭长城。面对眼前那蜿蜒起伏的巨龙,他对这一古代宏伟工程赞不绝口,并若有所思地说:这样一种大气概,很快就会让中国运动员重返奥林匹克的大舞台!  最值得珍惜的称号  从1978年到2008年,在整整30年中,萨马兰奇先生29次访问了中国。他诚挚地说:"我从中国收获了爱与友谊";"在我一生所得到的无数荣誉称号中,'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这一称号最值得珍惜"。萨翁此言不虚,他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除以上所列各项因素外,还因为:  萨马兰奇1978年第一次访华后,带着"一个拥有10多亿人口的世界大国,居然还不是国际奥委会成员"这种愤懑心情,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而四处奔走,协助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先生做了大量工作。在次年举行的国际奥委会会议上,中国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决议终于得以通过。  1990年,当北京表明申奥意向后,萨马兰奇组织国际奥委会60多名委员,来北京参加第11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这一史无前例的举动,可算是萨翁为助北京申奥一臂之力而进行的一次"预热"。  北京第一次申奥以两票之差失利,这也成了萨翁心中之痛。1997年,他观看完中国第8届全运会开幕式后感慨地说:"在我任主席期间,国际奥委会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1996年百年奥运会没有回到它的发源地希腊,另一个则是2000年的跨世纪奥运会没有属于北京。第一个错误我们已经纠正了,希望在我离任之前,可以纠正第二个错误。"他还动情地说:"北京申奥成功之日,便是我光荣退休之时。"2010年7月13日,这第二个错误也被"纠正"了过来,萨翁终于实现了"离任前这个最大的心愿",两天后即让位给罗格先生。作为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不能参加表决,因而表面上也就没有投上北京一票,但他从1977年起为北京申奥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沉甸甸的,早已浓墨重彩地被记在奥林匹克的"帐本"上。  2008年初春,当北京奥运圣火在中国境外传递受到干扰时,萨马兰奇先生勇敢地站了出来,明确表示反对"奥运政治化",并谴责那些在人权问题上指责中国的国家,要它们"先看看自己是否抱有什么政治目的"。  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后,萨马兰奇先生兴奋地盛赞这次奥运会,说它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萨马兰奇先生对中国人民所遭受的巨大灾难深表同情,他赞扬中国的抗灾精神,说这种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一脉相承"。  萨马兰奇先生不遗余力地将中国体育推介给全世界,把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女子举重这些中国优势项目,逐一列入奥运会的正式赛程,使得"中国军团"也成为金牌大国。  就在今年3月4日,萨马兰奇先生还告诉我国媒体人员,他一定要来上海参加世博盛会。令人惋惜的是,在离上海世博会开幕只有11天的时候,他就驾鹤西去了。这位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为北京奥运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付出了大量心血,他的英名与伟业,将永远活在中国这片懂得感恩的土地上。 (作者李景贤 外交笔会会员)

萨马兰奇与中国有什么关系?

6. 萨马兰奇为什么选中国?

  老萨选择中国,可能最大的原因,在于他的中国情结。
  萨马兰奇,这位慈祥、和蔼的西班牙老人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最近,正是他宣布了中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消息。在萨马兰奇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他始终对中国充满感情。萨马兰奇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让中国人记忆犹新:“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永远是你们伟大国家的朋友!”
  中国人民的朋友
  萨马兰奇与中国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还得从他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时讲起。
  那时,萨马兰奇就协助基拉宁主席为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做了许多工作。在萨马兰奇的力荐下,中国的何振梁进入了国际奥委会。在萨马兰奇执掌国际奥委会21年来,他本人多次访问中国,每次来访,萨马兰奇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他总是将眼睛“睁得大大的”,不放过任何一个观察和参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机会。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他都来电祝贺。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萨马兰奇还特地为中国的第一位奥运冠军许海峰颁奖。而他和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之间的忘年交更是国际体坛的一段佳话。
  1991年5月在日本千叶县举办的世界锦标赛女单决赛中,邓亚萍第一次从萨马兰奇手中接过了盖斯特杯。热爱乒乓球运动的萨马兰奇很赞赏邓亚萍精湛的球艺,更佩服她敢于向强手挑战又不服输的劲头。他曾对何振梁说过:“邓亚萍那种不服输的劲头,代表了运动员的风貌。”萨马兰奇还邀请邓亚萍去国际奥委会总部作客。10月邓亚萍践约去访,萨马兰奇亲自为她安排活动日程,在总部请她吃饭。
  中国运动员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举夺得15枚金牌,神州大地随之刮起奥林匹克风。1987年,萨马兰奇主席应邀出席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于是,萨马兰奇不失时机地向中国体育界领导人提出中国城市申办1996年奥运会的建议。当时,中国城市申办奥运会的条件尚不成熟,但这反映了一位友人对中国的期待。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以两票之差失利。没有投票权的萨马兰奇也对此表示惋惜。1997年,萨马兰奇主席又应邀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全运会开幕式。这次他带着几位国际奥委会重要官员一起到上海,并与中国体育界领导人会谈,再次建议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如今,这个承载着13亿中国人希望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和萨马兰奇的鼓励是分不开的。
  半个世纪奥运情
  萨马兰奇1920年出生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父亲是西班牙纺织业有名的企业家。小萨马兰奇在学校是个讨人喜欢的孩子,他谦和礼让,做事细致,深得小伙伴们的信任和老师们的喜爱。小学时期,最令小萨马兰奇感到惬意的事情就是同舅舅曼努埃尔去看拳击。后来他悄悄在自己的房间里练了起来,有时他还把3个弟弟找来切磋武艺,结果把他们打得嗷嗷哭叫。同时,他又酷爱踢足球。9年级时,小萨马兰奇迷上了曲棍球,甚至还成了巴塞罗那一名小有名气的少年曲棍球手。
  1935年7月,萨马兰奇以平均A的优异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盼子承业的父亲为萨马兰奇选择了巴塞罗那实验学院商业学专业。入学第一年,萨马兰奇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难度很大的会计师考试,并取得了会计师证书。1936年7月,佛朗哥的法西斯长枪党发动叛乱,引起了一场持续3年之久的残酷内战。萨马兰奇不仅学业和生活受到了冲击,而且被征入伍,当了战场卫生员。
  1939年4月,内战结束了,这一年年底,萨马兰奇完成了巴塞罗那研究生院的课程学习,进入父亲的公司从事一般的管理工作。很快,他的才干得到公司同仁和父亲的赏识,而且还得到马维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塞·马维西先生的赞赏,于是刚刚20出头的萨马兰奇就出任这家大型纺织企业的总经理。这时,萨马兰奇喜欢上了风靡西班牙的旱冰运动,1942年时,他在西班牙皇家体育俱乐部创建了西班牙第一支旱冰球队,从此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定在1940年和1944年举办的第12和第13届奥运会被迫取消。战争结束后,第14届奥运会于1948年在英国伦敦举行,当隐退多年的长跑巨星鲁米在开幕式上手持圣火跑进场内并点燃奥林匹克圣火时,全场观众群情振奋。正是在这个时候,萨马兰奇提出了加入国际奥委会的申请。
  进入国际奥委会后,萨马兰奇兢兢业业地工作,一步一步稳固自己的地位。1980年7月16日,国际奥委会第83届全体委员会议如期举行,只经过一轮投票他便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宝座。有人曾经给他做过统计,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最初几年时间里,由于工作过于繁忙,萨马兰奇常常一天仅睡5个小时,他曾在6天中访问了5个拉美国家,参加了20次会议,发表20次演讲,听取100多人的发言,总行程达24135公里。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21年以来,萨马兰奇的足迹遍及5大洲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的体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全球性的广泛尊敬和爱戴。在萨马兰奇任职的21年中,他通过不懈努力,让奥林匹克运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奥运会从“烫手芋头”变成了“香饽饽”。
  他身后的“合格夫人”
  近一年里,萨马兰奇给人的感觉是一下子苍老了许多,而这与他的夫人在去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去世有着极大的关系。萨马兰奇的夫人玛丽亚曾是巴塞罗那的社交名媛,会5种语言,擅长钢琴、绘画。与萨马兰奇结婚后,玛丽亚担当起“合格夫人”的角色。她常常亲自为萨马兰奇准备他最爱吃的鳍鱼加米饭,晚饭为他准备清汤、酸奶和水果。玛丽亚认为最理想的夏装是白色上装加灰色裤子,而一身米色西装套服同样很潇洒。人们可以注意到,萨马兰奇在很多重要场合都穿米色西装套服。
  在萨马兰奇进入国际奥委会后,玛丽亚更是全心全意地支持丈夫的工作,支持丈夫的事业。她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有效地协调了国际奥委会内部的关系。在萨马兰奇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期间,奥运会彻底向妇女打开了大门,国际奥委会中也出现了数量相当的妇女委员,这些都与玛丽亚的影响和努力分不开,虽然玛丽亚对体育并不太感兴趣。
  关键时刻更见萨马兰奇对玛丽亚的真情。1953年的一天,萨马兰奇从马德里乘飞机回巴塞罗那,飞机发动机出现了异常情况,萨马兰奇从来没有面临这样的危急时刻,这时他惟一想到的只有玛丽亚,他掏出笔在一张便条上急促地写道:“玛丽亚,我亲爱的,我爱你。任何力量都不可能把我们分开。”
  也许是爱的力量,那一次萨马兰奇安全地抵达了巴塞罗那。但是,爱的力量并不是万能的,47年后,在萨马兰奇参加完悉尼奥运会的开幕式赶往巴塞罗那,在只剩下2个小时的路程时,他得到了妻子去世的消息。没有见到爱人的最后一面,给这位老人留下了终身的遗憾。一夜之间,萨马兰奇老了许多,吻着妻子冰冷的额头,他流下了眼泪,嘴里一直念叨道:“她是好女人,我非常爱她,非常爱她。”
  萨马兰奇夫妇有一对儿女,女儿玛丽亚·泰莱萨是经济学博士,儿子胡安·安东尼奥是一名工程师,同时又是国际现代五项联合会的副主席,子承父业,在本次莫斯科的会议上,萨马兰奇的儿子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光荣退休后的萨马兰奇决意好好享受生活,他说现在的最大念头就是回家休息。萨马兰奇从去年年底已经开始着手写回忆录,他要把他的传奇经历告诉所有人。
  IOC历任主席
  第一任维凯拉斯: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委会成立的时候,顾拜旦提名维凯拉斯为首任主席。维凯拉斯是当时希腊的一位知名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他曾深入研究古希腊史、古奥运会史,积极支持顾拜旦提出的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主张。他的任期只有两年,是在任最短的一位主席,在任时间是1894年至1896年。
  第二任顾拜旦:法国人,历史学家、教育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他的任期是在1896年-1925年间,他对恢复和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做出了不朽的贡献。顾拜旦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第三任巴耶·拉图尔:比利时人,1925-1942年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
  第四任埃德斯特隆:来自瑞典,田径运动员出身,在任时间是1942-1952年。
  第五任布伦戴奇:美国人,在任时间是1952-1972年。同他的上任一样,他也曾是一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
  第六任基拉宁:来自爱尔兰,是一位法学博士,喜爱骑马、划船、拳击等运动,1972-1980年期间,他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他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曾以记者身份到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采访过抗日战争。他还是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国际奥委会主席。
  有关奥运北京的内容,可参见:
  http://www.bj80hou.com

7. 帮我找找运动员的运动史

  姓名:邓亚萍
  性别:女
  身高:1米50
  体重:53公斤
  出生日期:1973-2-5
  出生地:河南郑州
  运动项目:乒乓球
  运动经历:
  5岁时就开始学打乒乓球,因为个子太矮被河南省队排除在外,只好进入郑州市队。10岁时,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后加盟河南省队,1988年被选入国家队。
  最好成绩:
  第25、26届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和双打的双料冠军
  运动成绩:
  1983年 在全国比赛中夺得团体冠军
  1988年 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双打冠军和单打亚军
  1989年 在第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双打冠军
  1991年 在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单打冠军
  1992年 在第25届奥运会上,一人独获乒乓球女子单打、双打两枚金牌
  1996年 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一人独获乒乓球女子单打、双打两枚金牌
  被誉为“乒乓女皇”、乒坛“小个子巨人”
  所获荣誉:
  1987年 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8年 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1990年 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90年 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
  1990年 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她“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当前情况:
  1997年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目前邓亚萍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供职。

  邓亚萍是惟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也是惟一一位获得4枚金牌的乒乓球运动员,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亲自为她颁奖。

  http://www.olympic.cn/athletes/search_D/2003-11-03/3523.html


  “我要叫你姐姐,因为你激励了我的梦想”

  2月28日,北京风和日丽。这一天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里,举行了一个规模不大,仅有200多人参加的英文新书《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首发仪式。

  这是一个虽然小型却又非常特别的新书首发式。
  这本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的作者,是我们过去熟悉的乒坛世界冠军邓亚萍。1997年初踏入清华校园时,一下子连写26个英文字母还需要思考再三的邓亚萍,此时坐在台上,看着那些当年陪伴过她“重新”成长的老师们,还有台下那些对她喜欢有加的学弟学妹们,百感交集,几次发言都泣不成声。

  在首发仪式结束前的最后一次提问中,一位清华大学外语系的男生抢过了话筒。他说,一定要代表父母问候一下邓亚萍姐姐。他说自己小的时候看电视里直播邓亚萍参加奥运会的比赛时,父母就告诉他,看看人家亚萍姐姐多厉害。正是邓亚萍的这种拼博精神,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直鼓励着自己,如愿以偿考到清华成了邓亚萍的学弟。

  曾经18次夺得过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冠军的世界女子乒坛顶尖选手邓亚萍,在夺得1997年英国曼彻斯特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团体、单打和双打3块金牌后,选择了退役。这一年,她迈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短短的7年多时间,这位曾经在乒坛充满霸气的女中英杰,在她的转型期,用当年夺取世界冠军的毅力和决心,在另一个领域开拓了被专家们称为“第二个奇迹”的全新局面。

  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邓亚萍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去年又被英国剑桥大学录取攻读博士学位。她还加入北京奥组委,成为奥组委市场开发部项目专家。同时,她还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以及体育和环境委员会委员。

  邓亚萍就是以在读博士、奥组委官员、国际奥委会官员的三栖身份,每天进行着紧张忙碌的新生活。不过,邓亚萍坚持认为,要做就一定要做最优秀的。再忙,也要实现自己的目标。

  邓亚萍的体坛“无间道”

  2004年元旦,邓亚萍参加北京奥组委在北京四中举行的《奥运知识读本》首发仪式时,一位四中的女同学站起来发言,激动地让邓亚萍评价一下她的体坛“无间道”生活。

  这位女生的问话,是将目前最流行的港片《无间道》与邓亚萍攻读博士、奥组委官员、国际奥委会官员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重身份进行了联想和比拟。这一比拟引起了全场与会者会意的笑声。

  不过,邓亚萍却是一脸的茫然,完全不知《无间道》为何物。邓亚萍问清楚这是部由刘德华、梁朝伟等大腕主演的电影时,也笑了。她说自己除了吃饭、听音乐以及必要的锻炼时间外,几乎没有一点时间用于娱乐,已经好几年没看过电影了。

  她介绍说,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得从北京城南的家赶往位于东四十条的北京奥组委上班,下班后她必须全力投入到博士生的学习当中。她的博士生研究方向是“奥运会和体育对中国社会的整体影响”,每个学期导师都会给她布置具体的方向以及阅读书目。邓亚萍要定期用电子邮件向导师汇报学习进展和心得,并且还需要赶到剑桥大学将研究成果交导师评审。

  作为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项目专家,她在工作上也必须全力投入,做好市场开发有关工作和奥组委安排的其它工作。同时,她还是全国政协委员,每年都要参会并提出有具体建设性的提案。她每年还要参加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和环境委员会的相关会议,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飞人”。

  邓亚萍笑着说,老天是公平的,给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只有24小时,你只能选最重要的安排,而不可能什么都想得到。

  自信心是转型最重要的财富

  从运动员到清华学子,再到剑桥博士的成功转型,邓亚萍说,最主要的是树立自信心和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她回忆刚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时,指导老师让她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时,她还只能试试。因为她从5岁开始进行乒乓球训练,10多岁入选到国家队,一直到24岁退役,几乎没有什么学习基础。在清华这样集中了众多精英的著名学府里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树立自信心是关键。

  她说,也许与同学们相比,自己的学习基础是差很多,但这十几年转战世界参加一个个重大体育赛事的经历,尤其是对意志力的锻炼以及养成的坚韧不拔的气质,又都是一般同学所没有的。这样一比,大家在一个起点上了,关键要看以后各自的努力程度。她感叹说,学习其实也和参加奥运会和世锦赛一样,高手之间的较量也是自信心的对决,因为技术层面上大家相差无几,关键时刻要看谁能有更多的忍耐力和更坚定的必胜决心。

  邓亚萍回忆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天赋之外还要看努力与否。基础差,就玩命补,笨鸟先飞。在清华的起步为她的人生奠定了相当重要的基础,清华的学风对她的影响可以受用一生。不过,她还是希望清华的同学们能够在海外留学后,更多一些人回国效力。因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不管身在何方,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细说与萨马兰奇的忘年交

  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有着重大贡献的萨马兰奇,为邓亚萍刚出版的英文专著《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亲自作序。他在序中说,邓亚萍这几年的学习找到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萨马兰奇非常欣赏邓亚萍,在世界体坛传为佳话。曾经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专门安排为邓亚萍颁奖的这位西班牙老人颁完奖后,又拍拍邓亚萍脸的画面,将这种欣赏永远定格。去年,已离开国际奥委会主席岗位的萨马兰奇再次来华访问时,邓亚萍以北京奥组委官员的身份热情接待了这位对中国非常友好的老人。

  邓亚萍回忆说:“萨马兰奇主席第一次看我打球是在1991年加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时。当时我夺得了女单冠军,可能是自己打球的风格给了萨马兰奇很深的印象吧,当我取得冠军后他给我颁了奖。”不过,邓亚萍说,萨马兰奇更是把她看做中国运动员代表来喜欢的。因为萨马兰奇非常热爱中国,对中国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和人格品质也非常欣赏。

  还在当运动员时,萨马兰奇就建议她一定要学习外语。后来邓亚萍退役后,到清华大学外语系学习。本科毕业后,邓亚萍将自己5000多字的英文毕业论文送给萨马兰奇,萨马兰奇将这份论文存放到国际奥委会博物馆,认为这是一个中国运动员成长最有价值的纪念。萨马兰奇认为应当有更多的中国运动员学好外语,能够有更多的中国人到国际奥委会或其它国际体育组织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我是朋友圈里最优秀的服务生”

  与高超的球技相比,邓亚萍操持家务的水平要逊色许多。不过,不管是在国外留学还是回国后,邓亚萍和朋友聚会时,总是被评为圈里最优秀的服务生。

  她解释说,朋友们聚会时,常常是分工合作。邓亚萍在这样的场合,总是准确地自我定位为优秀的服务生。谁的茶需要加了,谁要吃水果了……此类杂活,邓亚萍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眼急手快地服务到位。她得意地说,这可是乒乓运动员特有的移动快、反应敏捷的气质。

  在北京奥组委的办公楼里,有一个健身活动室。邓亚萍也会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去活动一段时间,主要是保持好体力以利于工作和学习。有趣的是,邓亚萍现在的主项已不是乒乓球,而是改练羽毛球,而且是双打。有着运动天赋的邓亚萍在这个新天地里,很快就打遍北京奥组委的所有对手,成为“常胜将军”。

  邓亚萍说,今年又是忙碌的一年,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工作已全面展开,任务非常繁重。她还要在今年完成自己本年度的博士学习和研究内容。

  问及她的感情生活时,邓亚萍回答,现在已基本稳定,也许会在近一两年内选择合适的机会结婚。

  清华老师眼中邓亚萍既是学生也是楷模

  曾经在清华大学教过邓亚萍的几位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地说,邓亚萍具备了一个优秀人才的所有素质。她们在教邓亚萍的同时,也从邓亚萍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

  外语系老师吕中舌谈到邓亚萍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习时,因为硕士论文选题《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的有关资料太少,周末都要开车几个小时到别的城市图书馆去查找,几乎每周都是这样。邓亚萍的敬业感动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吕中舌说,今年年初,邓亚萍为了完成剑桥大学博士生论文的一部分,关在家里整整写了20几天,没有下过楼一步,整天靠速冻饺子解决“吃饭问题”。长时间固定姿势写稿诱发了邓亚萍的颈椎病,头不能移动,她就以一种固定的姿势坚持查阅资料和写作。吕中舌去看她时,心疼得掉了眼泪。她说,与邓亚萍几年的交往,互为师生、又成了朋友,真是难得的教学经历。

  清华大学外语系程慕胜教授说,邓亚萍给她的印象非常深。刚到清华时基础很差,但是精神劲头十足,善于从运动员时期的“动”调整到学生需要的“静”。邓亚萍学习的目标非常明确,打球时要拿世界冠军,学习上也要力争做到最好。她的那种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深深地感染了老师。她在清华的学习过程,同样也是清华师生学习她身上拼搏精神的过程,这种双向的学习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现在好多教过邓亚萍的老师,都成为了她的好朋友。

  清华大学聘请的原美国亚特兰大乔治大学校长SHERMEB·DAY教授也深有感触地说,他在教学中询问学生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时,几乎都会提到邓亚萍的名字。她作为运动员时,夺得过那么多的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冠军,为国争了光。退役到清华大学后,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从一个基础很差学生成长为在读博士,出版了很有影响力的学术专专著,激励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她是清华大学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建议加强体育的交流功能

  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正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邓亚萍,对体育的领悟颇深。她认为体育除了竞技功能外,还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和交流渠道。她将在本次会议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体育沟通功能的提案。

  邓亚萍说,当年的中美乒乓外交创造了一种新的外交手段,体育发挥了特殊的功能。她说,自己现在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方向是“奥林匹克和体育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影响”。她说,现代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更多地超越了体育本身,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方位展示的一个窗口。在中国实现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体育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体育加强了对中国的了解。

  邓亚萍说,她去年年底在瑞士洛桑参加国际奥委会的一次会议时,与一位来自非洲的代表进行了交流。这位在2001年到北京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非洲代表说,来北京参赛,看到了中国的惊人发展,中国所展示的丰富的物质条件,现代化的建筑,以及中国人民充满自信的精神面貌,给他们这些国外参赛运动员相当大的冲击。这位非洲代表说,如果不是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许多像他一样的外国人可能一生都难得对中国有较深入的了解。他建议中国利用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机会,向世界全面展示自己的进步。

  邓亚萍说,自己曾经参加了申奥,深刻地体会到申奥的过程,就是让世界更多、更全面了解中国。举办奥运会,可以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以及迅速发展的现实。她将建议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除了我们的运动员要创造佳绩外,更要利用好这一机会全面宣传“中国概念”。

  http://women.sohu.com/20050207/n224272565.shtml

帮我找找运动员的运动史

8.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第23届奥运会上为中国运动员颁奖时曾说:“今天是中国体育最伟大的一天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