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荣华的生平

2024-05-17 16:11

1. 汪荣华的生平

安徽六安人,1917年2月4日出生于一个六安市郝家集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加入了少年先锋队,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政治部宣传员,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调入英山县委负责青年妇女工作;1932年秋出席皖西北道委青年团代表大会,会后派到五区石头嘴,从事武装斗争;1932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卫生部医务员,12月调到十一师33团医务所工作;1933年调到四川省委从事青年妇女工作;1934年4月任四川省委妇女部巡视员。1935年3月任四川省苏维埃政府邮政局副局长。汪荣华同志多次工作调动,在每一个新的领域中,都能积极探索,努力学习,以无畏的精神完成组织上交给的每一项任务。1935 年秋,汪荣华同志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两次翻越雪山,三次穿过草地,长征途中,她既是宣传员、战斗员,又是救护员,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她与刘伯承同志结为伉俪,并在战斗中同时负伤;1936年12月,在延安军委四局工作期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37年1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初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保卫部工作;1938年7月奔赴抗战前线,先后任一二九师随营学校教员、供给部政治处指导员、直属政治处组织干事、司令部供给处党支部书记、机要科译电员等职;1944年11月入延安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1945年12月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干部科参谋;1950年1月任西南局干部子弟学校教员;1951年1月入军事学院俄语训练班学习;1957 年7月任高等军事学院秘书。她不论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尽职尽责,克服困难,身先士卒,出色地完成任务。她认真工作、有条不紊、平易近人、严谨细致的作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爱戴。1960年12月,汪荣华同志任刘伯承同志处秘书,她协助刘伯承同志处理、承办了大量的文电等工作,同时又精心照料刘伯承同志的日常生活;1978年5月任军委办公厅顾问。她十分关注军办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1985年12月离休,享受正军职待遇;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为人坦诚,顾全大局,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党性观念强,敢于坚持原则,为人谦虚谨慎,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生活俭朴,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一生保持着一名老红军、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汪荣华的生平

2. 汪宏华的生平简介

汪宏华,男,出生于1971年6月,湖南岳阳人,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创新型文化学者,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研究员。长期专注于经典重解,在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果,近几年先后在清华、北大、复旦等十多所大学讲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和专家学者的普遍肯定。2013年12月,他的专著《大起底:四大名著里的本意与隐喻》由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旗下的东方出版社正式出版。 一般而言,文化学者往往毁誉参半,但汪宏华却能受到各学派各阶层的盛赞,因为他的学术观点精辟、系统而又出人意料,各种国内外报刊、媒体包括新华文摘、美国侨报、英国太阳报、香港大公报争相刊登或转载其文;同时也因为他为人谦卑,常以隐士自居,专著出版前此前只有《华商报》报道过他的一些个人情况:汪宏华,青年学者,世界惟一能从文、哲、史三路并进,系统解构四大名著的隐士。早年从事建筑施工、设计(长沙铁路分局),业余喜欢创造发明(1995年发明民航反劫机系统),1996年北漂京城,做过对外贸易、奥运徽章设计、环保,当过记者、教师等。现归隐田园,自诩为“山野樵夫”。1996年开始发表论文,以哲理解构“四大名著”见长。随着汪宏华的走红,他也被爱和恨着:爱,因为他另辟蹊径,观点新颖,听着过瘾;恨,是因他的颠覆,让一些持“传统观点”的“业内人士”失去讲学市场,因为听众不爱听……(摘自2008年11月17日《华商报》文化新闻)汪宏华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学术顾问,还应邀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深圳大学、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中南林业大学等高校作过专题讲座。所到之处受到师生和媒体的广泛好评,被誉为“前沿学者”、“新学术超男”。2009年11月,汪宏华还超越人文领域在北师大做了一堂时空方面的讲座,认为光速是宇宙膨胀之初的零加速到30万公里/秒的,而且还在继续增大。他认为光所到达边际就是宇宙的边际。2012年12月,汪宏华图解《大学》与《四书》的关系,提出:1、格物通假“格悟”,指最抽象的理性思维,致知则是指感性思维;2、明德之“明”实为聪明才智,明明德是指弘扬才与德两方面而非单纯的道德;3、止于至善中的“止”与“至”是给善设定的上下两个边界,是要求每个人守好本分而不是指追求至善;4、《论语》对应明明德,《孟子》对应亲民,《中庸》对应止于至善。

3. 汪槱生的主要贡献

为了让这一成果走向生产一线,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汪槱生不但无偿转让了成果,而且还积极开办培训班,亲自和课题组成员一起跑工厂,进企业,毫无保留地传授这一技术。这一技术成果很快被应用到全国,国内大大小小的工厂建起来了,带动了精工铸造业的飞快发展。切感受到他对科技进步、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的殷切希望。此后几十年里,汪槱生带领全组一鼓作气,先后研制成功改良型中频电源、1500千瓦的大容量中频电源、简单并联逆变中频电源、模块控制的中频电源等,为中国感应加热电源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机电、冶金、矿山、航空、交通、能源、军工等各个行业的熔炼、弯管、透热、焊接、热处理和热加工过程中。迄今为止,在大功率电力电子产品中,感应加热电源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也是中国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产品,已带来超百亿元的经济效益。

汪槱生的主要贡献

4. 汪华的个人成就

数年之内即达到上百人的规模,到2008年底年营业额达到了一千五百万美元。在他再次考虑从零起步的时候,李开复提出创立创新工场,他就加入了进来,成为创新工场四大合伙人(李开复、汪华、王肇辉、王晔)之一。

5. 汪华的成就

主要从事青少年典型社会心理问题、思想教育、高职教育和行政管理学研究。先后主编、参编教材、论著6部,发表《论机关精神和政府形象塑造》、《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改进制度安排与提高领导素质》等论文30篇,共30多万字;曾获《领导科学论坛》、湖北高校领导科学研究会、全国电子政研会等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我国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观》等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

汪华的成就

6. 汪华的历史地位

“颍川世胄、吴越世家”;自始祖汪侯到四十五世汪华九子,历经1300多年,均建大功,食采邑,嗣爵位,拜将入相,位居高位;汪氏宗族在开元年间被唐玄宗诏封为中国十大上柱国、名门望族世家之一;汪氏宗族自唐至清,先后有807人中进士,其中8人中状元。

7. 汪华的介绍

汪华(公元587-649年),原名汪世华,字国辅,一字英发,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隋唐时期割据势力,唐朝大臣。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汪华为保境安民,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自称吴王,促进了当地各民族之间融合。实施仁政,吴国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在群雄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唯独吴国安宁祥和;武德四年,为了促进华夏一统,审时度势,不计个人得失,说服文臣武将,主动放弃王位,率土归唐。唐高祖李渊授予上柱国、越国公、歙州刺史、总管六州军政1;贞观二年,因忠君爱国,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忠武大将军、参掌禁军大权,委以九宫留守,辅佐朝政,位极人臣。逝后,唐太宗赐谥忠烈,予东园秘器!汪华集儒释道于一身,文韬武略,拥有非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空前绝后的政治谋略。自唐代至清朝,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历代帝王多次下诏,视为忠君爱国、勤政安民、始终维护华夏统一典范表彰;赵普、李纲、苏辙、岳飞、朱熹、文天祥等历朝文臣武将赋诗题词,把他作为千秋楷模来赞颂;江南六州百姓奉其为神,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太平之主”,建祠立庙七十余座,四时祭祀,千年不辍。汪华墓位于安徽省歙县城北3公里的云岚山,俗名“汪墓祠”。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营葬。有联赞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记载了这一位“古徽州第一伟人”的辉煌人生!

汪华的介绍

8. 汪华的个人经历

男,1954年2月出生。现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全国电子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全国电子政研会五分会副会长,湖北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委员会会长,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副理事长。1974年入伍。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历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师、系团总支书记、校党委宣传部秘书、新闻系党总支副书记、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宣传处副处长、干部处处长,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教委干部人事处处长,湖北省教育厅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2001年10月起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