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矛盾

2024-05-16 21:33

1.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矛盾

主要是各国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强烈愿望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文化背景等的巨大差异之间的矛盾。目前,次区域合作的主体之间一般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化解矛盾。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矛盾

2.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特征

(1)通常只涉及成员国领土的一部分;因此,其失败的政治风险得以分散;(2)建立具有较大的 灵活性,一个国家可以同时参加几个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3)具有不同于贸易集团的开放性,其产品市场和投资资本都主要或首要依赖于本次区域以外的地区,不歧视非成员国;(4)有别于出口加工区,合作范围十分广泛,通常包括贸易、投资、旅游、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环境保护等;(5)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主要靠参与方之间的“协调”;(6)地方政府是次区域合作的主体。经济学家理查德·利普赛根据生产要素的流动程度级别,经典的将经济一体化分为六种等级递增的状态: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根据他的这一思想,以生产要素流动为尺度,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比特惠关税区更低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因为,其生产要素流动是要靠跨国性的“协调”。

3. 经济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因有哪些

从博弈论的角度讲,存在合作是因为现阶段状态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所以合作能够同时让两个人的情况变好;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讲,合作可以有效地降低恶性竞争和价格战的出现;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讲,经济区域合作可以更大规模地调动生产资源要素,各自实现自身地区的“比较优势”,可以使总体情况变得更好;
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经济区域合作使得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的范围更广,人才能够更好地选择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地点,而公司也能从更大的人才市场中选择更突出的人才;
从政治角度讲,经济区域合作加强两地联系,使得各自在与第三方的谈判中有更大的话语权;
从发展的眼光看,合作存在着未来“扩大合作”的可能性,是当地未来发展可能的突破口。
纯手打,望采纳,更希望能够帮助到你,谢谢!

经济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因有哪些

4. 经济协作区的发展过程

建国初相继成立、又于1954年撤销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六大行政区,同时也具有经济区的功能,其职能之一是促进各行政区内各省区市的分工与协作。 1958年成立了七大经济协作区,各协作区都成立了协作区委员会及经济计划办公厅。 1961年,又恢复成立了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等六个区党的中央局,以加强对建立比较完整的区域性经济体系工作的领导,从而把1958年成立的七大经济协作区调整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等六大经济协作区。 后因文化大革命,经济协作区被撤消。 在1970年编制的“四五”计划中,决定以大军区为依托,将全国划分为西南区、西北区、中原区、华南区、华北区、东北区、华东区、闽赣区、山东区、新疆区等十个经济协作区。 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1976年到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了在全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基本建成西南、西北、中南、华东、华北和东北六个大区的经济体系,并把内地建成强大的战略后方基地。要求每个经济协作区应建立“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各自为战、大力协作,农轻重比较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 1981年通过的“六五”计划,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并分别提出了主要任务。 1986年通过的“七五”计划,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等三大地带,并对每个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要求。 “八五”计划又采用了沿海与内地的划分,也分别提出了发展要求。 “九五”计划在划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同时,又划分了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西北地区等七大经济区。 “十五”计划又将全国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并分别提出了发展重点。

5. 论述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新形势,新策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出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为代表的一批区域经济组织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全世界GDP排名前30位的国家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区域经济合作,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或多边贸易协定。在WTO的144个成员国中,近90%隶属于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组织。据世界贸易组织2005年4月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球共有253个区域贸易安排,其中197个是自由贸易区或者是关税同盟。特别是在坎昆会议失败以后,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进一步增强。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构成了重要的挑战,增加了对中国的非关税壁垒,使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面临挑战,因此,中国必须制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规划。
  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也积极参与了一些具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性质的“论坛”、“会议”或“组织”。特别是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订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标志着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其后,一些国家或地区组织(海湾六国、智利、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墨西哥等)相继提出要与中国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但有的政策调整,会暂时影响到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使出口出现了不确定的因素。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加快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步伐。
  二、有选择,有重点
  在进行双边经贸合作的过程中,应该有选择、有重点地提升双边经贸关系的档次,保证中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在进行双边经济合作时,应采取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积极融入、稳步发展的方针。
  笔者认为,近期应该考虑与以下几个国家加强双边经贸合作或着手研究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行性。
  1、东北亚地区--韩国
  近年中国与韩国的政治关系、经贸关系发展都很顺利,2003年中韩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已经达到632亿美元,同比增长51%。在区域经济合作中,中韩之间也达成很多共识,并且韩国一直在拉中国,与日本、韩国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但由于日本的原因,使这一问题始终没有拿到政府决策层面。而且,日本正在与韩国商谈有关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事宜,想使中国边缘化。因此,中国应该与韩国尽快达成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共识,避免被日本抢先,以此来达到牵制日本的目的。这既可以避免由于韩日双边贸易协定而使中国边缘化,又可以达到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并与振兴东北经济的战略结合起来。
  2、南亚--巴基斯坦或印度
  中国与这一地区的关系近年发展很快,特别是与印度的关系。印度也想与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同时,中国与这一地区的巴基斯坦一直保持很好的关系,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是完全有可能的。据说,在前不久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期间,也试探过同中国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可能性。
  3、东南亚地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在中国与东盟签订的10+1自由贸易区的协议框架中,澜湄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其五个领域中的与东盟的5个国家相关。而且实现这一地区的发展,也可以使中国实现西南大通道的构想。
  基于上述考虑,应该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作为一个重点合作区域进行推进,这样既可以实现西南大通道的构想,又对10+1自由贸易区起到示范和推动的作用。在推进的过程中,可以先选择泰国进行全面合作,进而促进其它国家与中国的全面合作进程。
  4、中东地区--阿联酋
  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考虑,在中东地区我们可以考虑与阿联酋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问题。
  2003年阿联酋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进出口额为58.1亿美元。而且,阿联酋具有把中国商品出口到中东地区其它国家中转站的转口贸易功能。
  5、南美洲--智利
  智利与中国的关系近年发展也比较顺利,2005年11月18日,中智两国在韩国釜山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而且,中智两国将从2006年7月1日开始,全面启动货物贸易的关税减让进程。中智建立自贸区将给两国带来双赢的结果,为两国发展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供新契机,智利可能成为中国与拉美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桥梁。
  6、大洋洲--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近年来多次表示要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特别是在区域合作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曾多次提出有关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议。这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点双边合作。
  7、非洲--南非
  非洲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同时,非洲的区域经济发展也较快。因此,我们应首先着手与非洲最发达的南非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为未来占有更大的市场做好准备。
  三、积极参与,努力推进
  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时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整合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的比较优势
  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首先必须整合中国国内的合作优势。这里主要指内地与香港、澳门的合作。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最紧密的经贸安排已经签字,并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但有些领域进展的速度还要加快,否则就会落后于10+1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无法形成中国自己的优势。
  2、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在2003年10月的10+3领导人会议上,温总理已经提出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想。但具体的问题是如何推进,这关系到中国在未来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位置,意义非常重要。同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相吻合。
  3、积极推进10+1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中国在10+1自由贸易区的合作进程中,已经抢占了先机,快于日本及其它国家。但中国一定要快速推进,防止日本个个击破战略对中国构成的威胁。
  4、扩大在APEC的发言权
  APEC会议的主导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在其中的发言权不大。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影响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中国应该提出有利于自己和发展中国家的主张,扩大中国的影响,增加中国的话语权。
  5、把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纳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
  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虽然现在有一定困难,近期的一些条件不太成熟。但作为长期中长期的战略,应该把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纳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中,统筹安排,有步骤地实施。

论述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6.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

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例:
1992年4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大队先遣部队一行10人抵达柬埔寨首都金边,参加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的维和行动。
很快,一支由400名军事工程人员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柬工程兵大队组建完成,并于1992年4月24日抵达位于金边的中国维和部队营区。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首支“蓝盔部队”。
抵达柬埔寨后,李金勇他们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紧急修复因战争而破坏严重的4号和6号公路。4号公路连接着金边和柬埔寨最大港口磅逊港(西哈努克港),是该国陆地交通大动脉。
但战争使这条公路上的6座桥梁损毁严重,世界各地由海上运来的各种救援物资滞留于此,仅联合国为执行维和任务运来的汽车就达8000多辆。
位于磅同省的6号公路则被无数的弹坑截成数段,根本无法通车。一段几十公里的路,越野车却要跑上一天。
当时柬埔寨正值雨季,筑路的艰难可想而知,更别提路上随时可能会有未引爆的地雷、零星的冷枪以及毒蛇、毒蚊了。但中国维和官兵没有退缩,他们坚定地领受了任务并提前20天完成。得知这一喜讯,时任联合国驻柬过渡机构主席明石康连连称赞“任务完成得非常及时”。
20多年来,中国维和官兵无数次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尊重。从1990年第一次派遣军事观察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至今,中国已累计派出3.7万人次军警官兵,先后参加了24项维和行动。
中国维和官兵累计新建、修复道路1.4万余公里,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炸物9800余枚,接诊病患超过20万人次,运送各类物资器材135万吨,运输总里程达1300万公里,21位中国维和军人和警察为世界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促进发展的事例:
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拥护者和参与者。自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严格信守承诺,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中国清理并修订了约3000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涉外经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不断增强。
中国依照承诺逐步降低关税,2005年平均关税水平已降到9.9%,并取消了大多数非关税措施。在银行、保险、证券、分销等服务贸易领域加快了开放步伐,在世界贸易组织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的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积极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全面参加了各项议题的谈判,在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贸易等谈判中,开展一系列多双边磋商,为推动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相互沟通、减少分歧,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中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一道,为推动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尽早达成共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正在加快,继实施“早期收获”农产品零关税措施之后,已经于2004年11月正式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2005年7月,自由贸易区减税进程全面启动,为实现自由贸易区建设目标奠定了基础。
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阶段,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全面启动。中国还相继启动了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中国—新西兰、中国—智利、中国—澳大利亚、中国—巴基斯坦等自由贸易区谈判,并与有关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
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活动中,中国也是积极和务实的参与者。
中国还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与11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80多个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成为双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积极参与者。

扩展资料:
1、中国维和部队
应联合国秘书长请求,自1990年开始,我国每年向联合国派遣军事观察员执行维和任务,主要任务是制止冲突,恢复和平。
2、坚持维和原则
一是开展维和行动需要经过当事国或当事方的同意;二是保持中立;三是在自卫情况下才能使用武力。
3、中国维和部队规模
中国共有10支维和部队,共1546人在4个联合国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4个任务区分别在刚果(金)、利比里亚黎巴嫩、苏丹和马里,中国已累计派出维和官兵2.2万人次。
4、甘愿牺牲奉献
20年来,中国维和部队先后有16名军人在执行维和任务中牺牲。中国派出的维和部队先后勘察、修筑道路7300多公里、桥梁200多座,接诊、收治病人28000多人次、实施手术230多例,运输人员、物资累计行程348万多公里,排除地雷等各种不明爆炸物7500多枚。
5、维和重要意义
中国维和部队有一个明显特点:走出国门的都是工兵、医疗、运输等保障部队,从没有一支进攻性部队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中国“蓝盔”部队不仅是和平的守护人,更是友谊和文明的传播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