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2024-05-17 15:57

1. 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会计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由于会计信息属于公共产品,往往涉及公众利益,并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公众难以识别其质量,而且所有欺诈、舞弊与腐败等行为都有财务后果,这使得会计监督成为为整顿会计工作秩序、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直到1999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的颁布,会计监督体系才逐渐清晰。《会计法》对会计监督进行了重新界定,构建了一个包括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其中,政府监督作为最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具有强制性和威慑力,权威性、公正性较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府监督不仅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促进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可以说,政府会计监督是我国会计的一大特色。目前,政府会计监督工作已经成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会计造假行为、保护国家和投资者利益的重要保障,成为服务宏观调控、促进财政管理改革、确保财税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一、 政府监督当前存在的问题  以财政部自1999年开展的全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为例,1999年~2009年十年间,会计监督取得了明显成效。财政部连续发布了16期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累计检查企事业单位44 580户,查出违规问题金额3 386.9亿元,处理处罚企事业单位13 562户,处理处罚会计师事务所757家,处罚注册会计师1 306人,依法查处了一大批重大会计造假案件①。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监督取得成绩,我们有理由感到欣慰,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国政府监督面临的任务的艰巨以及政府监督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目前,我国政府监督主要存在以下几大软肋:  1. 职能分割——多头监管,协同不畅。会计监督作为一种权利安排,其监督效果的好坏,取决于监督权安排是否得当。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会计监督权来源于政府的行政权以及股东和社会的转移监督权。而我国现实的会计监督权力安排,在诸多部门中都有体现,而这一权利安排源自《会计法》的规定。根据《会计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和第三十三条规定,《会计法》除了规定财政部门行使会计监督的权利和范围外,同时也赋予了审计、税务、人民银行②、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各自相应的实施会计监督的职能。《会计法》对会计监督各个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的划分都源于特定的角度,各自有其侧重点,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对被监督主体起到了监督检查的作用。但在实际行使会计监督权利的各职能部门中,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监督权利进行层次上的合理划分与安排,这种职能分割的不合理势必造成多头监管。多头监管导致的结果是管理分散,缺乏横向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造成重复检查和资源浪费,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更有甚之,可能导致不同监督主体各自为政、各取所需、滋生部门利益的现象出现。此外,由于缺乏横向信息沟通和协调,也给被监督主体带来了监督空隙,使被监督者在面对不同的监督主体时,有针对性的提供有利于自身的信息。  2. 根基弱化——会计监督监督手段少、违规成本低。监督作为一种权利,常常与利益相伴,即监督与奖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有效的奖惩结构,监督作用和效力就随之削弱。近年来,对于各种监督部门的力度和效力,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财政部的会计监督和检查效力远远落后于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税务局。以下我们就从目前法律法规中对实施监督的手段和处罚的力度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从目前可以在监督过程中可以实施的手段来说,证监会的手段最多、最全面,与在刑事侦查阶段可以使用的手段基本相同;审计监督的手段也相对丰富;只有财政部的会计监督手段最为单一,效力最差,势必影响监督效力的发挥。只有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有效地提高监督的效力。从另一个角度讲,事前的监督将减少损失,促进公平,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其更体现了监督的本质。  3. 本末错位——重视监督检查,忽视制度建设。政府监督作为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政府监督是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通过其职能作用的发挥,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有效的防范和纠偏保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监督方式比较单一。财政部门对企事业单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仍然以事后检查为主,难以将问题发现和解决在萌芽状态,未能实现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就目前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已经连续公开披露了十六期的检查结果(可以查到七期)来看,我国政府监督的范围还十分有限,而且,每年存在的问题基本相同,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另外,监督部门并未对上期结果作继续跟踪和回访监控,使监督检查的警示作用没有显现出来。  4. 导向误区——利益驱动,效率低下。目前,我国政府监督面临的被监督对象数量大,经济业务多,任务非常重,但监督力量却十分有限。据统计,我国行使会计监督的人力资源,财政部约2 000人,其中专员办专门从事监督的1 000多人。虽然从2006年起,地方财政的力量逐渐充实到会计监督中来,扩大了监督的范围,加强了监督作用的发挥,但是相对于全国的会计监督工作来说,政府监督的力量仍是相当薄弱。因此,政府监督对象的选择应当主要围绕在一定时期的工作重点。然而,各省市等基层监督部门,由于利益驱动等因素,在被监督单位选择上具有随意性。而这种随意性经常表现为选择效益好的企业作为监督检查的对象,而将效益差的企业排除在外。这种选择监督对象的错误导向是与监督的目标相背离。现实中,效益差的企业往往存在更多的问题,更需要对其实施监督检查。  5. 阳奉阴违——检查结果不透明,披露信息含量低。从目前能够在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对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情况的公告来看,虽然近年来,监督检查局对检查结果履行了披露义务,但目前披露的公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披露规范,每年的公告内容均有不同,并且仅只是总体上的描述,而未对被检查单位的情况进行公示,导致监督检查的结果透明度低。可见,目前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形式上的意义更大,由于其信息含量较低,无法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而且,习惯于权利寻租的惯例,对于没有可比性的模糊描述,反而造成引起更大的负面作用,导致社会不公平的产生。  二、 完善政府监督的相关对策  针对前文对我国政府监督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文相应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明确会计监督体系层级,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我国政府监督各个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有其各自的分工和侧重点,之所以会出现多头监管等问题,根源还是没有形成会计监督协同监管机制。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就是使当前的多个政府监管主体形成有序、规范的协同合作,并搭建起公共信息平台(即政府监督数据库),形成联动效应。应该尽快明确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层级,形成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整体监督体系。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和会计规范的制定部门,应处于监督体系的核心位置,由财政部门牵头定期进行各部门联动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财政部应每年会同金融、审计、税务、证券监督部门等有监督职能部门,根据国家经济运行和保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共同协商制定会计监督计划,确定年度会计监督重点行业与企业名单。在此基础上对名单列示的行业与企业名单,协商确定负主要监督检查责任的监督部门,如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督检查,优先考虑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进行监督;对于金融机构,优先考虑金融监管机构,银监会、保监会等;其他行业和企业,优先考虑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财政部作为统一会计监督主体,从总体负责公用信息平台的搭建,形成政府监督数据库。各专业职能部门检查完毕后,录入数据库,再交由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从会计基础工作和税收角度进行最终检查,从而形成统一完整的检查信息系统。目前关于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以财政部监督检查局为主导,在已经形成的会计信息检查数据库的数据上,结合其他职能部门的自有数据库,探索进一步的优化和处理技术,解决接口技术、数据对接等问题,早日实现数据库的共享。  2. 强化会计监督手段,提高违规成本。手段的不够强硬,配套措施的落后,以及极低的违法成本,使得会计监督的效力日益弱化。而且,由于不同的处罚机关处罚力度不同,势必造成违法主体在违法方面具有选择性,财政部的会计监督是是最基本的保证,而处罚力度较低,势必助长对会计信息的根本性损害,同时也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此外,监督主体处罚力度的不一致,也将使被监督主体向各不同监督主体产生不同的寻租行为不同,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不平稳。直至对整个会计监督体系的重大损害。因此,当务之急是整合各部委的监督职能,统一协调,加大财政部会计监督的检查和处罚力度。这就要求赋予多种手段以扫除工作阻碍,严惩根本性的违法行为,从而在源头上提高违法成本,形成以财政部会计监督为主的多层次协同监督格局,共同构铸会计监督统一体系,提高会计监督效力。  3. 建立和完善惩防结合的会计监督机制,提高会计监督与整改结合度。基于现实的检查资源和能力,我们能够实施监督检查的范围还非常有限。因此,政府监督应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入手。除了监督检查,有必要将事前的日常监督监视工作和预警工作深入进行,同时以事后监督检查和结果分析反馈相互结合,从而有效的利用资源,提高会计监督效率和效果。首先,建立和应用预警机制与方法。财政部由于统一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可以就此研究开发会计监督预警系统,在日常税务机关采集的信息基础上,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及行业平均水平,设定一些特定价值信息,一旦出现即作为问题预警,引起高度重视,密切跟踪,从而力争从源头解决问题,在问题和损失没有最终形成前,防范于未然。其次,深入开发、加工、利用检查结果和信息,形成信息检查库,建立反馈机制。对问题产生进行详细分析,进一步研究探索解决普通具有的共性问题,作好协调各方面利益相关主体的工作,为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形成有力的支持数据,有效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使“预警——检查——反馈”成为良性互动,统一为有机的整体,共同发挥监督作用。  4. 建立科学制度,避免监督资源浪费,提高监督效率效果。会计监督部门应建立科学制度,不应受利益驱动,导致监督资源浪费,监督检查流于形式。科学制度的建立,应遵循重要性、可行性和效益性原则,具体实施步骤可以分为“确定行业范围和重点企业——收集分析资料——制定可行性方案——选定被监督对象”。首先,根据财政部监督检查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结合专员办监督检查规划和区域监管特色来确定监督检查涉及的行业范围和重点监督的企业。其次,通过调阅档案、网上搜索,实地了解观察、召开座谈会、书面调查等方法收集企业的基础资料、管理资料和外部资料等信息资料,了解企业的情况。再次,在分析企业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可行性方案,包括企业的主要总体情况;发现的主要疑点及对报表的影响程度;检查的重点;时间安排、人员要求、检查模式;检查可能存在的风险或困难。最后,将可行性方案上报财政部,并有财政部确定被监督5. 建立监督检查公告制度,促进监督检查结果透明化。财政部应尽快制定《会计信息检查公告办法》规范会计监督检查名单、检查结果检查时间、检查过程等方面的规定,形成监督完善的检查披露制度。政府监督职能部门应根据公告制度定期披露监督检查结果。监督检查公告所披露的信息必须客观、公正,及时向公众揭示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树立会计监督的权威,在全社会形成强大威慑力和影响力

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2. 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一)会计监管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会计监管难以有效进行
(二)内部控制制度失调,外部监管力量不足  
(三)社会监管不力 
1.由于利益的原因,注册会计师很难保证事实上的独立
2.媒体、社会公众的监督力量还比较薄弱
(四) 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淡薄 
(五) 政府监管分散,监管效率不高
1.政府各有关部门配合协同差
2.执法力度弱

3. 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会计监管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会计监管难以有效进行。
  
 2、内部控制制度失调,外部监管力量不足。
   
 3、社会监管不力。由于利益的原因,注册会计师很难保证事实上的独立。
  
 4、媒体、社会公众的监督力量还比较薄弱。
  
 5、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淡薄。
  
 6、政府监管分散,监管效率不高。
  
 7、政府各有关部门配合协同差,执法力度弱。

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4. 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你这问题问得不好,也没有分数。。
到底是会计监督,还是监督会计,说的不清楚
所谓的会计监督,就是会计在经济业务过程中,对经济业务的合理性,真实性作出监督,并做出完整的记录或者分析
从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就可以看出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之所在了,个人觉得应该存在以下几方面
1.会计对经济的业务不熟悉导致的错误或问题
2.会计毕竟不是亲自做业务,因此在业务和记录之间肯定有一定的差别,不能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做出监督,这样也可能产生问题
3.会计本身的业务水平产生的问题
4.会计作出监督时外部的影响也可能会产生问题,比如说某项经济业务对单位来说是有利的,但却是不合法的,但老板的压力较大,这样也容易产生问题
总的来讲也就这些了,或者还有其他一些方面,自己再看看相关的文章吧

5. 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管理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管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层次和水平都还不高,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管理会计在大中型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如责任会计、量本利分析、变动成本法、零基预算、净现值法等方法的实施颇有成效,但在大多数小型企业、商业服务类企业中却没有应用过管理会计方法。我国管理会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
  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联系我国实际的系统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首先,有关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专著较少,而且研究领域狭隘、信息滞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队伍薄弱,缺乏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员。其次,现有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操作性差,没有创新能力;对我国已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的经验也未能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进行案例总结。这是我国管理会计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
  2.核算手段落后
  我国一部分企业至今仍用手工记账,虽然大型企业和部分合资企业以及金融系统引用了电算化技术,但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和利用效率较低,多处于事后记账的初级水平,没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的能力。而且现阶段企业引用的电算化软件大多是适用于财务会计体系的,而用于管理会计的软件系统目前还很少见。
  3.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
  我国企业的决策者一般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管理会计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企业财会人员观念陈旧,管理会计知识浅薄、应用水平不高。有资料表明,即便是大中型企业,有大专文化水平以上的会计人员仅占2%左右。多数企业的财会人员对日常财务资料的处理仅限于事后记账,且分析能力差,很难将有效信息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去。
  4.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有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缺少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

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6. 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管理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管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层次和水平都还不高,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管理会计在大中型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如责任会计、量本利分析、变动成本法、零基预算、净现值法等方法的实施颇有成效,但在大多数小型企业、商业服务类企业中却没有应用过管理会计方法。我国管理会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
  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联系我国实际的系统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首先,有关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专著较少,而且研究领域狭隘、信息滞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队伍薄弱,缺乏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员。其次,现有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操作性差,没有创新能力;对我国已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的经验也未能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进行案例总结。这是我国管理会计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
  2.核算手段落后
  我国一部分企业至今仍用手工记账,虽然大型企业和部分合资企业以及金融系统引用了电算化技术,但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和利用效率较低,多处于事后记账的初级水平,没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的能力。而且现阶段企业引用的电算化软件大多是适用于财务会计体系的,而用于管理会计的软件系统目前还很少见。
  3.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
  我国企业的决策者一般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管理会计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企业财会人员观念陈旧,管理会计知识浅薄、应用水平不高。有资料表明,即便是大中型企业,有大专文化水平以上的会计人员仅占2%左右。多数企业的财会人员对日常财务资料的处理仅限于事后记账,且分析能力差,很难将有效信息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去。
  4.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有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缺少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

7. 会计管理中问题及对策

 会计管理中问题及对策
                         会计管理既是保证高校能够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关系到高校建设能否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那么,会计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前言 
         对于高校而言,会计管理既是保证高校能够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关系到高校建设能否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基于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好会计管理工作对高校运行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结合高校会计管理工作实际,高校会计管理还存在管理理念不够先进、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对科研经费管理相对薄弱等问题。要想提高高校会计管理质量,就要积极更新会计管理理念、对资产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使高校会计管理能够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高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高校会计管理过程来看,受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会计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会计管理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支撑
         在扩招和大学城的运作模式下,部分高校没有树立财务运作的观念、理财的`观念和风险投资的观念。大量举债、利息负担、财务风险、拆东墙补西墙,资金运作量大而频繁。正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支撑,高校会计管理工作在具体开展中,在专业性和实效性方面都比较差,不但无法满足高校发展和建设需要,同时还对高校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因此,管理理念对高校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2.高校会计管理中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资金的投入和资产的购置,但对资金使用的投入产出率和资产使用效率却常常被轻视。在高校会计管理中,资产管理作为主要的管理内容,本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受到管理意识的影响,高校会计管理没有对资产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了高校的资产管理流于形式,造成了一部分资产闲置,难以发挥资产管理的实际效果。
         3.高校会计管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相对薄弱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都认为经费是自己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缺乏沟通和理解,特别是随着科研规模的扩张、大型科研课题工作的日益增多,财务部门没有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不能及时为大型课题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也没有为从事科研的教师提供及时有用的财务信息支撑。在高校会计管理中,科研经费是一部分特殊的资金,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发挥科研经费的支撑作用,是提高高校科研效果的关键。但是由于对科研经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了高校会计管理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三、高校会计管理的主要应对策略分析 
         基于会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会计管理对高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作用,要想提高高校会计管理效果,就要立足高校会计管理实际,认真分析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1.高校会计管理应积极更新管理理念
         对于高校而言,会计管理工作不但涉及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内容,同时也是为高校发展和建设提供资金保证的重要管理手段。结合高校会计管理工作实际,只有积极更新会计管理理念,并将会计管理工作与高校发展结合在一起,才能使高校会计管理取得积极效果,进而为高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因此,用新的管理思想来替代现有的管理理念,对高校会计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高校会计管理应对资产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
         资产管理作为高校会计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高校会计管理特点,在开展资产管理工作时,既要重视资产的清查并及时建立资产台帐,同时还要对资产进行优化管理,提高资产的整体收益,避免资产闲置造成资产浪费。因此,高校会计管理只有对资产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做好资产的保值增值,才能为高校提供更多收益,使高校会计管理工作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3.高校会计管理应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
         科研经费作为高校中的特殊费用,是会计管理的重点。为了保证高校的科研经费能够用到实处,高校在会计管理中,应对科研经费的总体规模和具体支出项目进行有效核查,并制定具体的科研经费使用计划,合理规划科研经费的使用项目,满足高校经费管理实际。因此,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可以提高高校会计管理质量,使高校的资金管理取得实效,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会计管理既是保证高校能够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关系到高校建设能否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基于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好会计管理工作对高校运行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结合高校会计管理工作实际,高校会计管理还存在管理理念不够先进、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对科研经费管理相对薄弱等问题。要想提高高校会计管理质量,就要积极更新会计管理理念、对资产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满足高校管理需要。
    ;

会计管理中问题及对策

8. 管理会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决策

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决策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观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否起作用,能起什么样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这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学识、才干,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管理者在决策时的价值取向。我国部分企业的决策者管理知识低下,决策失误现象严重,价值取向与企业或社会的长远利益不一致,只注重企业短期利益,不关注长期利益,这与管理会计注重长期利益必然发生矛盾。于是,一些经营管理者不知道在实践中如何运用管理会计,或明知管理会计能帮助企业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但为了短期利益,却不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   (二)管理会计混淆于财务会计   长期以来,企业会计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日常工作的简单循环上,关心的是会计实务是否符合一般的财务会计惯例的要求,很少从企业经营目标的高度去研究和重用管理会计。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和财务的负责人的观念较为陈旧,认为会计仅仅是事后算账和报账的工作,而对于管理会计则知之甚少,更不要说是得到应用了。很少有企业设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和专职人员,即使个别企业进行实际应用,也是把任务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去承担。如:把预测职能分配给统计部门,把计划职能分配给业务部门,把预算职能分配给财务部门,把决策职能分配给决策当局,把控制职能分配给生产或施工部门,这样就把一个原本完整的活动割裂得七零八碎,降低了各项职能的应有效果,而且各部门也对分配任务采取消极应付态度,应用效果很差。   (三)会计人员缺乏管理会计工作应具备的素质   与传统核算型会计人才相比,管理型会计人才无论就其思维方式还是知识面来说,都要求处于更高的层面。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不仅要精通企业财务会计的原理、方法、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且要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不仅要熟悉企业的状况,而且要对整个企业经营活动过程有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要能依据已搜集到的各种经济资料,设定某些经济参数,采用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对企业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趋势做出事前预测或规划。然而由于管理会计被引入中国的时间较晚,以及管理会计学科自身的一些缺陷,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特别是有相当一批数量的会计从业人员根本就不了解管理会计。因此造成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完善管理会计的对策和建议   (一)协调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明显加大。信息使用者更加关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及无形资产的种类等综合信息,其中有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以及企业背景信息,一些特定资产和负债计量的不确定性信息等,这些在传统的会计体系中大都属于管理会计经营报告的信息范畴,未列入到传统的会计报表中。所以,必须整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顺利运用创造条件。要改善企业的会计工作,必须超越传统会计思维定势的束缚,运用管理会计思想、方法,整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功能,在保留传统会计管理的核算内容、方法和技术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建立起与供应商、客户和银行等联系、交易与结算并行的大型自动化系统,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并提供相应的经营、财务状况报告及预测决策模型,及时提供企业外部市场及竞争者信息,以利于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   (二)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不仅要精通企业财务会计的原理、方法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且要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不仅要熟悉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且要对整个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作全过程、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因此,要求从事管理会计的工作人员具有更强的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深刻地把握经济对象发展变化的规律。为此,首先,加强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教育,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特别是对现有管理会计人员要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等方式,让他们学习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促进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管理人员包括厂长或经理、部门经理等高中层管理人员,也必须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因为管理人员要利用管理会计信息做出决策,是管理会计能否得到正确而有效运用的关键因素。   (三)加快电子计算机开发与应用的步伐   在大多数的企业中,会计电算化仅仅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内部网络信息发布也仅局限于一般的管理通知,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并没有提升到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这样就造成了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管理会计要求企业平时收集、整理来自各方面的多样化信息,包括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各类资料、行业分析报告、政府政策、国际市场行情、国际经济发展动态、重要的新闻报道以及其他一切有价值的信息。这些性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调用都需要电子计算机的配合才有可能顺利实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在提供丰富、准确、及时的信息资源方面,还是在提供强大的信息处理手段方面,都将为管理会计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技术基础。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企业的信息库,在进行决策时,管理会计人员就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及时地提供给企业的管理当局,为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总之,管理会计是一种以外部性和长期性为核心特征的管理会计形式,是在企业生存环境日益不确定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管理会计理念将渗透到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在日益不确定的生存环境中发展、获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