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近代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历史~

2024-05-18 14:27

1. 株洲近代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株洲实现了由一个县属小镇向一座工业新城的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勇敢的株洲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农业安市、企业富市、商贸活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市策,实施“开放强市”战略,发扬“开拓奉献,创业争先”的株洲精神,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空前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各条战线取得辉煌成就。据统计,株洲市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年的经济总量超过改革开放以前三十年的3.5倍。1998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9.49亿元。近几年来,株洲市获得了“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绿化城市”、“双拥模范城”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荣誉称号。按照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实力测算,株洲位居第54位,在湖南省是除省会以外排名最前的城市,进入全国第二类城市之列。株洲市在经济建设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工业建设突飞猛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株洲几乎没有工业。“一五”、“二五”计划时期国家相继安排了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厂等13个重点项目在株洲兴建。这批重点项目的引进布点,不仅构架了工业新城,而且逐步带动了株洲地方工业、劳服企业、乡镇企业和区街工业的发展,从而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重工业为主,电力、煤炭、轻工、纺织、电子、塑料、皮革、服装、制药等多业发展的工业格局。现在,全市乡以上企业已达1800余个,其中大、中型企业62个;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9.17亿元,比1949年增加约47万倍。有色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1998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01亿元,为1949年的5200多倍,在全国42个中心城市排名中,株洲综合实力主要因为工业的快速发展而跃居到第26位。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针对株洲国有经济、重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例比重,以及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低的情况,株洲率先实施了企业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的措施,一批支撑株洲工业发展的大中型企业又在改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被新闻界誉为“株洲现象”。特别是自1994年被列为全国首批“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实力”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以来,通过实施“三改一加强”、“抓大放小”和资本营运等措施,国有企业转机建制、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有资产的战略性改组工作均迈出重大步伐。通过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已累计建立股份制企业1139家(其中注册股份有限公司16家),注册资本20亿元,吸收增量资本28亿元。其中株洲火炬火花塞有限公司、株洲庆云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摩托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株洲电厂)的股票先后上市交易。通过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破产、承包、租赁、分块搞活等多种改制形式对资产进行重组,先后组建了南方摩托集团、国光瓷业集团、湘大实业集团等“三大集团”,千金药业、火炬火花塞也正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以有色冶金、化工、铁路运输机械为依托的“三大产业群体”逐步形成,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车辆厂、国光公司、湘大公司、千金药业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业的利润占全市实现利润总额的90%以上,一批中小企业在改革中成为市场的主体并逐渐走出困境。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确保了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兼并破产等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从社保、财政、企业、社会四个方面筹集资金,保证了离退休职工退休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及时发放。采取政策扶持、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服务队(站)和积极开展培训、拓宽就业门路等措施,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48%。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自从实行市带县体制以来,县域经济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获得长足发展。1995年,株洲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稻亩产成建制过吨粮的地级市,并连续四年保持了过吨粮成果。199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75.19亿元,粮食总产量达184.83万吨,比1950年增加4.6倍;生猪饲养量增加18.54倍;水产品产量增加6.8倍;经济作物达38.82千公顷。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接近1/3,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1/2,二、三产业占农业社会总产值的4/5。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全市现有乡镇企业13.8万家,从业人员65.8万人,1998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04亿元。农林水利建设步伐加快。株洲已于1993年消灭宜林荒山,1997年实现全面绿化达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94%,森林资源蓄积量达1318万立方米。到1998年,全市拥有各类水利工程11万余处,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936座,山塘近10万处。农田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6.66万亩增加到219.6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200万亩,旱涝保收率达90%以上。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由1950年的5.15千瓦增加到90万余千瓦,年农机集团承包面积超过40万亩。科技兴农意识不断增强,全市现有各类农业技术人员1.2万余人,农业技术推广站132个,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3%。 

  第三产业兴旺发达。伴随一、二产业的发展,株洲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199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3.8亿元,比1978年增长2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达到35.5%。个体私营商业、餐饮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占据了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个体商户平均每年净增1万户,已达到12.69万户,比1949年增加了800倍。商业网点已由解放前的几百个发展到1998年的85600个,共有大小市场320个,连锁店30多个,累计投资近40亿元,涌现出芦淞服装大市场、钟鼓岭农副产品市场、中南摩托车大市场和攸县皇图岭集贸市场等成交额过亿元的现代化市场11个,以及株洲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市烟草公司等达到大中型企业规模的商贸企业101家。一个多渠道、多形式、少环节的流通新格局已经形成。金融保险事业快速向前发展。1998年,全市各项存款年末余额已达167.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已达1148.5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加79.36倍和223.83倍。保险收入已由1980年恢复之际的182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2.9亿元,增加158倍。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株洲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相互促进、比翼齐飞,构成了株洲巨变的精彩华章。经过多年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日供水能力已达125万吨,日煤气供气量达6.52万立方米,用气普及率达92.4%。城市的道路、桥梁、供水管道都随着城市的扩大不断延伸。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以城市道路为重点的市政工程、以防洪排渍为重点的保安工程、以环卫、治污、绿化为重点的环境优化工程以及以路灯、灯饰为点缀的亮丽工程和安居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整个城市显现出新的风采。城市通讯事业迅猛发展。1997年完成邮电业务量3.97亿元,比1949年增加7928倍。电话交换机总量达到36万门,电话机装机总数23万部,每百人拥有电话6部。全市电话拥有达到27万户,其中移动电话达到3.8万户,无线寻呼达到11.7万户。建成了河西新城区。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的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速,连续五年保持了30%的经济增长速度。目前区内有各类企业7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8家,截止1998年,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亿元,工业总产值55.03亿元,财政收入47.41亿元,出口创汇6509万美元。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50年代株洲市积极利用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贷款86.86亿卢布,创办了一批骨干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株洲市又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素质和效益。特别是近几年实施的“开放强市”战略,以企业的开放带动株洲的开放,株洲市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并取得了明显成效。1998年,合同利用外资5097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9553.6万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到位7016万美元,利用外国政府贷款2538万美元。三资企业从无到有,健康发展。德国西门子、加拿大加普惠、日本雅马哈等三家世界排名100强的著名企业落户株洲,建有现代化的合资企业。目前正式投入营运的三资企业达114家,出口创汇9000万美元,上交税收1.78亿元。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4.6亿美元,比刚成立外贸办事处的1963年增加75.9倍。出口品种由1963年的20多种增加到160多种,行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外向度由1978年的7.08%提高到14.33%,提高7.25个百分点。1984年,株洲被国家批准为全国33个出口商品综合生产基地之一,1998年止全市已有51家生产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

株洲近代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历史~

2. 株洲的历史

 
  株洲,古称建宁,又名槠州。
  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
  唐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
  古时,当地多槠树,湘江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
   
  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
  
  1949年8月3日,株洲宣告解放。
  湘潭县下设株洲区,辖株洲乡,藕灵乡。
  8月19日,株洲区党政机关建立,株洲区公所、株洲乡人民 *** 驻大胜岭。
  株洲区所辖株洲集镇面积约半平方千米,人口7264人。
  1950年1月,株洲区改为第一区。
  1950年6月中旬,湘潭下设株洲镇(区级)。
  株洲镇辖一至四街居民委员会、田心塅乡、董家塅乡、石子头乡、株洲镇公所驻殷家祠堂(今芦淞区区委、区 *** 所在地)。
  1951年3月,株洲镇公所更名为湘潭县株洲镇人民 *** 。
  1951年由湘潭县析置株洲市,属长沙专区。
  3月30日,湖南省人民 *** 长沙区专员公署呈文省府并中南军政委员会,拟将湘潭县株洲镇设市,请示设市的理由主要是:“株洲镇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为粤汉、浙赣、湘黔(现车通湘潭)等铁路的交叉点,湖南的工业区将来发展大有前途。
  全镇面积为36平方千米,人口45914人……根据发展趋势,拟将设市,并计划将该镇接近郊区划入市区,面积从36平方千米增至48平方千米,人口从45914人增至100000人,乡从3个增至25个。
  ”1951年5月7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具文批复湖南省人民 *** 同意并报请中央设立株洲市。
  6月11日,中南军政委函告湖北、湖南两省 *** :“接政务院1951年6月6日政行齐字第一四九号批复:1951年5月8日(51)会办民字第1917号报告悉。
  所拟将湖北省襄阳、樊城合设为丁等市,称襄樊市;湖南省株洲镇改设为丁等市,由长沙专署领导,经核同意,准予备案……。
  ”(注:丁等是按人口划分)6月29日,长沙区专员公署令决定宣布成立株洲市人民 *** ,自7月1日起正式对外办公。
  实际上到7月17日才对外办公。
  株洲市人民 *** 驻殷家祠堂(今芦淞区区委、区 *** 所在地)。
  1951年8月20日,株洲市城区设街,株洲市设郊区,成立郊区区公所,辖11个乡。
  1952年1月14日,株洲市人民 *** 向省府民政厅报告称,市界问题已遵照政务院令,将湘潭所辖南华、荷塘、百井、白关、龙州、大京、太平桥等7乡及与湘潭协商将荷花五个村划入株洲市。
  1953年株洲市改为省辖市。
  3月,根据湘潭区专员公署1953年2月20日通知,株洲市郊区分为株洲市郊东区、株洲市郊北区,共辖32个乡。
  6月5日,湖南省人民 *** 主席程潜签发省府令,株洲市授权湘潭专署领导。
  1955年2月22日,经 *** 株洲市委批准,株洲市郊东区、株洲市郊北区合并为株洲市郊区,设立株洲市郊区区公所,辖22个乡。
  1956年3月23日, *** 湖南省委发出通知,省委决定:株洲市委即由省委直接领导,希望各有关部门即办理交接手续。
  4月9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现决定将株洲市人民委员会改由我会直接领导。
  该会建设、房地、劳动、卫生、商业科、均改为局。
  希转知有关部门分别办理交接手续。
  ”6月14日,撤销株洲市郊区区公所,设立株洲市郊区办事处,辖5个大乡。
  1958年9月5日,撤销乡级建置,株洲市郊区所辖5个大乡合并组成株洲市郊区人民公社。
  1959年6月26日,经湖南省人民委员会第335号文件批准,撤销株洲市城区1955年和1958年相继成立的5个街道办事处,分别设立中心、清水塘、荷塘铺、田心、董家塅等5个区人民委员会;撤销郊区办事处,设立株洲市郊区人民委员会。
  1960年7月23日,经株洲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心、清水塘、荷塘铺、田心、董家塅等5个城市人民公社,分别与中心、清水塘、荷塘铺、田心、董家塅等5个区人民委员会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所辖居委会37个,居民小组682个,农场20个,生产队205个,总计人口186468人,总面积150平方千米。
  1963年4月,撤销株洲市郊区人民委员会,由株洲市农林水办公室直接领导农村各区、社。
  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55次会议决定设立株洲县。
  以株洲市部分行政区域为株洲县行政区域。
  株洲县建县后,全县划分为渌口、淦田、朱亭、三门、白关、古岳峰、雷打石、龙头铺8个区和渌口镇(直属镇),共辖27个公社,4个建制镇,4个农、林、渔、茶场。
  共计人口367932人。
  株洲县由株洲市领导,驻渌口镇。
  1966年1月18日,国务院(66)议字3号文批准,设立株洲市郊区(县级),将株洲市农林水办公室直管的荷花、曲尺两个公社和清水塘、田心、荷塘铺、中心、董家塅五个农场,以及农科所、园艺场、果树园艺场、畜牧场、鹅颈洲渔场、水产试验场划归郊区管理。
  1970年1月20日,国务院(国发文53号文件)同意株洲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撤销株洲市中心区、清水塘区、董家塅区、田心区、荷塘区5个区。
  7月8日,根据国务院53号文件批复,株洲市城区设立株洲市东区(县级),株洲市南区(县级)、株洲市北区(县级)。
  东区全区7.9万余人,下设田心、茨菇塘、月塘和宋家桥4个街道办事处;南区全区7.1万余人,下设董家塅、东风(1972年11月29日改名为建宁)和建设3个街道办事处;北区全区7.5万余人,下设清水塘、响石岭和白石港(1975年12月30日改名为贺家土)3个街道办事处。
  田心、建宁5个区的蔬菜农场,计人口57111人,成立清水、荷塘铺、建宁人民公社,这3个人民公社由郊区管辖。
  
  1983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株洲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将原湘潭的攸县、茶陵县、醴陵县、酃县划归株洲市管辖,辖区面积扩到11278.77平方千米,人口308.12万人。
  1984年4月19日,湖南省人民 *** 根据国务院调整湖南省部分市县行政区域界线的通知,将株洲县的龙头铺、明照、蝶屏、云田4个公社和白关的关口、新庄、道田、白井、罗塘、五里墩六个大队划分给郊区管辖。
  共计265平方千米土地,71390人。
  1985年,撤销醴陵县,设立醴陵市(县级),以原醴陵县的行政区域为醴陵市的行政区域。
  1990年株洲市辖五县市、4区,总人口达到3495714人,总面积达11420平方千米。
  1994年,酃县更名为炎陵县。
  1997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40号):(1)将株洲县的群丰镇和马家河乡划入株洲市市区。
  (2)撤销株洲市的东区、南区、北区、郊区,调整设立荷塘区、芦松区、石峰区、天元区。
  荷塘区:辖原东区的月塘、茨菇塘、宋家桥3个街道,原郊区的明照、荷塘铺(不含新民、田心、双丰3个村)、蝶屏3个乡和龙头铺镇的茶园、东流、三搭桥3个村。
  区人民 *** 驻新华东路。
  芦凇区:辖原南区的建设、建宁、董家塅和原北区的贺家土4个街道,原郊区的曲尺、建宁、五里墩3个乡。
  区人民 *** 驻芦凇路。
  石峰区:辖原北区的响石岭、清水塘和原东区的田心3个街道,原郊区的龙头铺镇(不含茶园、东流、三搭桥3个村)和清水、云田、荷花3个乡和荷塘铺乡的新民、田心、双丰3个村。
  区人民 *** 驻建设北路。
  天元区:辖原株洲县的群丰镇、马家河乡和原郊区的园艺场。
  区人民 *** 驻黄河北路。
  7月,湖南省人民 *** 批复调整株洲市市辖区行政区划:(1)天元区:东、北以湘江河为界,南以群丰镇与雷打石镇界线为界,西以株洲市与湘潭市界线为界。
  (2)芦淞区:东南以原郊区与株洲县界线为界,西以湘江河为界,北以白石港为河(老河),京广铁路(西边线)及建宁乡与明照线界线为界。
  (3)荷塘区:东以株洲市与长沙市、原郊区与株洲县界线为界,南以明照乡与建宁乡界线为界,西以京广铁路(西边线)及白石港河(老河),为界,北以蝶屏乡与云田乡界线为界。
  (4)石峰区:东以白石港河(老河)为界,南以湘江河为界,北以株洲市与各省市界线为界,西以株洲市与湘潭市界线为界。
  (5)调整后的市辖区划行政区划从1997年8月1日起实行。
   

3. 株洲什么产业最发达?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株洲市总量最大、实力最强、技术最先进、配套最完善的支柱产业。
株洲作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闻名世界的“中国轨道交通之都”,轨道交通产业底蕴深厚,经过8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整机制造、核心部件、关键零部件协调发展值、年产值过千亿的产业集群,号称株洲产业的“梦之队”。
2019年9月,株洲市已成为全国首批轨道交通装备国家级产业集群创建城市。




这是继2019年2月“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落户株洲后,国家级项目再次青睐株洲轨道交通产业。

株洲什么产业最发达?

4. 急求株洲的发展变迁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北望武汉、南瞰广州,东接赣、浙、沪,西临云、贵、川,是湖南省“长、株、潭金三角”的重要一角。株洲市现辖醴陵市、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和城市四区以及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总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428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368万人,其中市区68万人。

  株洲是中国南方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京广、浙赣、湘里黔三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新扩建的株洲北站,是全国最大货运编组站,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北京至广州的107国道、上海至昆明的320国道和北京至珠海的高速公路均经过株洲。航空距长沙黄花机场60公里,从株洲到黄花机场已全部由高速公路连通。四季通航的湘江绕城而过,千吨级轮船经洞庭湖可直通长江。

  株洲工业实力雄厚,门类齐全,是湖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全市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000多家,其中在中型企业60家,跻身全国500强之列的企业5家,国家一级企业3家,二级企业20家。不少企业和产品享誉中外,素有电力机车的摇篮、有色金属冶炼之乡、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基地、化工基地、陶瓷烟花鞭炮生产基地之称。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株洲已形成一个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原材料生产和制造工业为主体的江南工业重镇。

  发达的工业吸引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40余个,科技人员8万多人,居全国同等规模城市前列,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较好的人才智力和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全市获得各类各级重大科技成果奖1600多项,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已达45%以上。市内有大专院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7所,各部门、各企业办的职大、夜大和中专、技校49所,为株洲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

  株洲市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现日供水能力达115吨,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八位。全市生活煤气入户率达65%电力供应充足,市内建有40万千瓦火力发电厂一座,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的第二期扩建工程已经国家经贸委批准立项,正在全力筹建之中。株洲已开通数字式程控电话12万门,开通了摸拟、数字移动电话和自动寻呼系统,具备各种综合通讯综合通讯能力,能提供多种电信服务。

  株洲是全国33个出口商品综合生产基地之一,是对外开放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处于过渡、传迅地带的株洲经济又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湖南省已将株洲市列入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开放与开以的规划之中,特别是作为湖南新的经济增长点、“五区一廊”建设的的中心城市之一,株洲的开放和发展心将前程似锦。

  在日臻现代化的工业新城株洲境内,还有一片令世人瞩目的圣地,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神州第一陵的炎帝陵,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圣地,吸引了海内外大批炎黄子孙前来寻根谒祖,得到了后人千秋万代的敬仰,而作为这片古老熟土上的株洲人民,将把先祖创业精神发扬光大。

5. 株洲 有哪些老工厂 ???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源于1936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铁道部株洲总机厂筹备处”。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始创于1959年,前身是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
南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
1961年,公司前身铁道部田心机车车辆工厂电机车间组建。
这都是南车的一级子公司,建国时期的国家重点项目,位于石峰区“田心”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车辆厂:
1958年兴建,后成为中国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俗称430厂,位于荷塘区最东。
 
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成立于2002年1月18日,是由始建于1956年6月的原国家一级企业株洲冶炼厂整体改制而成的国有独资企业。 
是2002年改制的,俗称“株冶”,位于石峰区清水塘。
 
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集团公司:
始建于1951年,俗称331厂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始建于1968年,俗称608所
位于芦淞区最南。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
始建于1954年,俗称601厂(株硬),位于荷塘区。
 
湖南华银株洲火力发电公司:
始建于1955年。俗称株洲电厂(株电),位于石峰区。
 
以上6个大公司都是当年的全国500强企业。
 
其次还有:
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1958年,株洲齿轮厂
株洲天桥舜臣选煤机械有限责任公司:1959年,株洲洗煤厂
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有限公司:1956年,株洲化工厂
株洲湘火炬火花塞有限责任公司:1961年,株洲火花塞厂
……等等一些

株洲 有哪些老工厂 ???

6. 株洲的历史沿革

株洲古称建宁,后又名槠洲,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数里,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 洲之“洲”。联缀而成地名。一说因地多槠木,且“槠”、“株”同音,故又名“槠洲”。自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后,株洲之名沿用至今。远古时期,株洲地区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县鹿原陂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据考古发现,在株洲县漂沙井黄霞垅磨山有6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春秋战国时期,株洲属楚国之黔中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株洲属黔中郡。公元前202年,建长沙国,株洲是长沙国领地。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割湘南县以东和醴陵、修县沿湘江东岸地带置建宁县,筑县城于今株洲市庆云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宁港两岸,属长沙郡,乃株洲建县之始。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建宁县治从槠洲迁驻淦田(今株洲县淦田村,现存有建宁故城)。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建宁县治又复迁槠洲。265~420年,晋代一统中国,建宁县治仍驻槠洲,属古荆州长沙郡。420年~589年,南朝齐时期,建宁县属湘州长沙郡。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废建宁县入湘潭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建宁县,属南云州(州治在今攸县县治)。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除南云洲,取消建宁县。建宁县域划归湘潭、醴陵两县。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株洲厅。“株洲抚民府”位于现芦淞区樟树坪。民国元年(1912年),清亡,存在近五年的“株洲厅”建制被取消,株洲再度纳入湘潭县管辖。民国23年(1934年),设湘潭县株洲镇。民国36年(1947年),湘潭县株洲镇和白关乡、昭阳乡合并为株洲乡。1949年8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株洲,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1951年由湘潭县析置县级株洲市,属长沙专区。1953年改为省辖市,郊区分为郊东区、郊北区。1955年2月22日,株洲市郊东区、株洲市郊北区合并为株洲市郊区,设立株洲市郊区区公所,辖22个乡。1956年3月,株洲升格为地级市,由省委直接领导,成为湖南省除省会长沙外第1个地级市。1958年9月5日,撤销乡级建置,株洲市郊区所辖5个大乡合并组成株洲市郊区公社。1965年4月30日,析设株洲县,以株洲市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驻渌口镇,株洲县归株洲市。1966年1月18日,复置郊区。1970年7月8日,城区设立3市辖区(县级)即东区、南区和北区。1983年3月1日,株洲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将原湘潭地区攸县、茶陵县、醴陵县、酃县划归株洲市管辖,辖区人口308.12万人。1985年8月15日,醴陵县改为设醴陵市;1994年4月5日,酃县更名为炎陵县。1997年7月,撤销东区、南区、北区、郊区,调整设立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和天元区。2009年3月11日,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株洲云龙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为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

7. 株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啊

一座城市的历史总是饱经沧桑,株洲建城至今1700多年,因三国孙权、刘备的争夺而有城。今天的株洲人知道有一条建宁河(港),知道有一个古建宁县,却很少有人了解,从东吴孙权立县,到唐太宗李世民撤县,株洲“建宁”竟然存在四百多年(公元214-627年)。
    株洲市部分区域,古称建宁县。建宁立县,始于东汉建安19年(214)。《三国志》、《资治通鉴》,以及其他国史、地方志,都有记载。
    建宁立县,势所必然。有关国史记记载:东汉建安13年(208),曹操初定北方,大举南进,兵锋直指荆州江陵一带。孙权采纳鲁肃、周瑜的建议,联刘抗曹。赤壁大战,火烧曹营,大败曹操,“三国分立”的局面从此形成。建安14年(209),孙权封周瑜为南郡太守,以下隽(今湖北通城县)、汉昌(湖南平江县)、刘阳(今浏阳市)、州陵(今湖北嘉鱼县)为周瑜俸邑。建安15年(210),周瑜病死,孙权又采纳鲁肃建议,借荆州于刘备。孙权封鲁肃为汉昌太守,把周瑜的俸邑封给了鲁肃。同年,刘备用诸葛亮计策,攻取益州(今四川)。建安19年(214),刘备定蜀,自称益州牧。其时,孙权以为刘备已得益州,要求归还荆州,并封了三郡长吏。关羽驱逐了孙权的官吏,孙权十分愤怒,派吕蒙领兵2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尽得三郡将守;又令吕蒙支援鲁肃,屯兵巴丘(今岳阳市),拒关羽于益阳。刘备因曹操进攻汉中,怕失去益州,派使者向孙权求和。孙权同意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东吴,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从此,孙、刘分湘江而治。孙权取建立“安宁边疆”之意,始设建宁县,县治驻槠洲,以防“蜀湘南之渡”。
    建宁立县,两迁县治,皆有其因。一是三国吴太平2年(257),建宁县治从槠洲迁驻淦田(今株洲县淦田村)。其时,吴从长沙郡东部都尉区域,分设湘东郡。同时,又分湘南、湘乡县区域,立湘西县,县治据考设今株洲县堂市乡土城村(抑或在王十万乡荷包洲村)。吴为扼守空灵峡,防蜀渡湘东进,只好将驻防重心南移,县治便迁入淦田,二是晋泰始年间即吴宝鼎元年(266),建宁县治又复迁槠洲。因魏咸熙2年(265)12月,司马炎逼魏元帝禅位,晋取曹魏,始立晋国。吴永安7年(264),吴景帝病死,四子皆幼弱。当时,东吴北有强晋压境,南兼交趾叛乱,为防司马炎南侵,建宁县治,又从淦田复迁槠洲。
    晋代一统中国,建宁县治仍驻槠洲。南朝齐时期,建宁县属湘州长沙郡。隋开皇9年(589),废建宁县入湘潭县。唐武德4年(621),复置建宁县,县治仍驻原址,属南云洲(州治在今攸县县治)。
    唐太宗贞观元年,废除南云洲,取消建宁县。建宁县域划归湘潭、醴陵两县。历400余年的建宁县虽不再存在,但从孙权时代开始,建宁县治槠洲(株洲),一直是人口聚集地、货物流散地、交通要道,南朝梁武帝在这里还修了资福寺,杜甫、朱熹等历代迁客骚人,在此留下诸多佳话.(载

株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啊

8. 株洲的兴起原因

(1)河流  (2)①街区面积明显扩大;②现有街区沿铁路干线分布更加明显。  (3)交通方式的变化和交通线的变化是造成株洲城市区位发生变化的原因。随着京广线的建成,株洲临河布局变成沿河和沿京广线分布。湘黔线建成后,城区沿铁路干线发展的现象更加明显。                     此题主要考查提取图中1949年以前城市沿江分布到现在城市分布具有沿江、沿铁路发展特点的信息,理解交通方式和交通线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第(1)题,读图分析,株洲在解放前主要是沿湘江发展的,其主要区位因素应该是河流。第(2)题,现在的街区分布与1949年以前相比,一方面面积有较大扩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城市沿河、沿铁路发展的特点。第(3)题,株洲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体现出了由于交通方式和交通线的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随着京广线的建成开通,城市沿河、沿京广线迅速发展。接着又随着湘黔线等干线的建成,株洲街区沿铁路线发展的特点更为明显,这说明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同时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城市变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