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被名将丁奉一箭射杀,丁奉晚年拥兵自重,结局又是如何?

2024-05-13 03:18

1. 张辽被名将丁奉一箭射杀,丁奉晚年拥兵自重,结局又是如何?

张辽这一辈子可以说是辉煌的一辈子,辉煌表现在,在三国的名将上面都是赫赫有名,用八百人把孙权十万人杀的溃不成军。但是最后莫名其妙死于丁奉的一箭,这也成了三国的一大梗。

丁奉这个人可以说是东吴的一员虎将,前期的时候在东吴很多的大将手下做事情,然后慢慢的崭露头角,把自己的领兵能力一点一点的展露出来,最后爬上了高位。而且他从孙权开始就辅佐东吴君主,一直到东吴灭亡前的最后一代君主孙浩,可以说也是东吴里面掌握兵权最久的一个大将。

在这期间当东吴其他有名的将领死去之后,丁奉把所有的兵权都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如果他那时候想要造反的话,我觉得可以轻而易举的就把孙氏家族给灭了,然后自己自立称王。因为那个时候朝中已经有一点动荡不安了,可以说有一些苗头,特别孙权自导自演了一出太子之争的大戏,然后借着太子之争把当时东吴的四大家族给铲除了,其中陆逊也是死于这场争斗。

但是他并没有那么做,一辈子对孙氏家族可以说是忠心耿耿的,但是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忠心耿耿,惹得东吴的君主对他产生很大的猜忌,在他生前的时候不敢动他,因为怕他造反,而且那个时候也需要他去威慑别国的将领。但是在他死后对他的后代和家族可以说是进行了一番清洗,这也丁奉没有想到的一件事情。

张辽被名将丁奉一箭射杀,丁奉晚年拥兵自重,结局又是如何?

2. 张辽被名将丁奉一箭射杀,丁奉晚年拥兵自重,结局又是如何?

在《三国演义》中,张辽被东吴名将丁奉射死。曹丕上台后,打算向父亲曹操学习,成为文武双全的人。因此,曹丕准备派遣他的官员亲自攻击东吴,但曹丕的军事能力与曹操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平上面。曹丕的军队在攻打东吴时,被东吴名将徐盛设下圈套。曹丕惊慌失措,险些丧命。

徐盛乘胜追击,张辽只能在曹丕身边保护,毕竟领导人才是最重要的。结果,丁奉湾把箭瞄准了曹丕,张辽为了保护曹丕,用腰部帮他挡了一箭。回到许昌后,可怜的张辽腰部伤口感染受重伤而死。所以在《三国演义》中,为了替被张辽射杀的武将太史慈报仇,丁奉用箭射死了张辽。也为孙权的洗去了千万人的耻辱。事实上,张辽死于重病,与丁奉无关。丁奉是东吴四朝的创始人。

资历越老,地位越高,每个皇帝以后的位置,都需要依靠丁奉。尤其是孙休上任后,孙綝玩弄权术,差点被他弄垮政权。结果在丁奉的支持下,抹杀了诶孙綝的势力,恢复了孙休的力量。因此,丁奉是孙休的将军,精通军事。从此开始,丁奉不再是与甘宁这样等级的将军,他成为周瑜、陆逊这样的高级将领。

丁奉持有巨大的力量权利已经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孙秀死后,丁奉仍大权在握。在他的支持下,孙浩掌权,成为东吴最后一个皇帝。此时,丁奉正计划着加快北伐的步伐,却接连遭受了几次惨重的损失。丁奉只好退兵,不久就病死了。

3. 张辽被名将丁奉一箭射杀,丁奉晚年拥兵自重,他的结局又是如何?

丁奉一生征战与曹魏政权一直交战到西晋,见证了三国的兴衰,他自己是病逝。但是他的后代受到了孙皓的追究,儿子被孙皓杀死,家属被流放到临川。

丁奉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了一名小将军,他多次参加战斗,奋勇杀敌,经常勇冠全军。在孙吴建立初期,他仅仅当上了偏将军,后来升官升到威武将军。等到魏国攻打蜀国,丁奉领兵去攻打寿春,佯装去攻打魏国救助蜀国,不过蜀汉没坚持多久就被灭国了,丁奉就领兵回来了。

这个时候的丁奉在吴国已经是非常有权势的大臣了,在孙休去世后,丁奉就与丞相等人联合推举孙权的长孙孙皓继承大统,丁奉拥立之功做到了右大司马、左军师。
等到孙皓登基之后,孙皓命令丁奉和诸葛瑾一起去攻打合肥,丁奉很有计谋的对晋军采取离间计,给西晋大将石苞写了一封信,使得石苞直接退军。等到建衡元年,丁奉再次进军的时候,进攻西晋的谷阳,西晋的百姓提前全部撤走,丁奉这次出击一无所获,孙皓十分生气,直接杀了丁奉的向导师。

在建衡二年的时候,丁奉进攻涡口,被西晋的扬州刺史击退。丁奉生前劳苦功高,逐渐的骄纵起来,所以等他死后,不断地有人去诋毁他,后来孙皓就追究他出使谷阳一无所获的责任。那个时候,丁奉已经死了,孙皓就把丁奉的儿子给杀了,并且把他全家流放到临川。

张辽被名将丁奉一箭射杀,丁奉晚年拥兵自重,他的结局又是如何?

4. 张辽被丁奉一箭射杀?丁奉晚年拥兵自重,结局如何?

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大雪纷飞,东吴与曹魏短兵相接,丁奉令三千部下,脱掉盔甲,放下长矛,一律手持短刀,冲进了敌寨。曹军猝不及防,被杀个大败,丁奉一战成名。

说起张辽,最威风的一场战役就是“威震逍遥津”了,当时张辽采取突袭战略,只带着八百猛将冲入敌营,目标直指孙权大帐,这八百将士,以一当十,如入无人之境,直接冲到了孙权大帐前,又斩杀了守卫大将陈武,孙权狼狈逃窜。
丁奉和张辽,一个是饿狼,一个是猛虎,但最终张辽却死于丁奉之手。
《三国演义》写到:“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
张辽被丁奉一箭射中了后腰,后来得了破伤风,医治无效死亡。


当然这是小说杜撰的,张辽真实的死法,不是被射死的,而是病死的,在小说家的眼里,猛将就应该战死沙场,这才死得其所,所以罗贯中给了张辽一个悲壮的死法。
张辽是和曹操同时代的人物,比后起之秀丁奉要大许多岁,当张辽威名赫赫的时候,丁奉还是个籍籍无名的小兵,所以他俩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甚至可能都没见过面。
那么,丁奉的结局如何呢?
丁奉是三国后期的著名将领,是东吴的常青树,先后辅佐过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代君主,后来还设计除掉权臣孙綝,力保东吴政局的稳定,孙休死了之后,丁奉又拥立了孙皓为帝。

后来,孙皓派丁奉进行了数次北伐,但都无功而返,不久之后,丁奉病逝。
丁奉死了之后,孙皓追究丁奉战败的责任,杀死了丁奉的儿子丁温,还把他的亲属流放到了江西。

5. 丁奉一箭射杀了张辽?晚年拥兵自重的丁奉结局如何?

张辽,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名将之一,同时也是马邑之谋的发动者聂壹的后人。早期在雁门任职郡守,后来又先后跟随董卓、吕布等人奔赴战场。在跟从多位将领的征途中,张辽都尽职尽责,竭尽所能。



吕布死后,张辽率领手下归降于曹操。后来张辽和关羽一起击败了当时势力强大的袁绍军队,为曹魏政权立下了大功,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马之围。随曹操征战山东,讨伐袁谭,平定辽东,张辽的一生几乎都在战场上度过。
公元215年,张辽奉命驻守合肥,孙权乘着曹操在汉中征战的机会,领着十万士兵来进攻安徽。张辽手下的将士在孙权看来不过是九牛一毛,在他看来夺取城池自然也是势在必得。然而张辽带领800名精心挑选出来的将士一路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杀敌无数,甚至冲到了孙权的帅旗跟前。



“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三国志魏书十七张辽传》
这一壮举让孙权和他的部下大惊失色,皆以为合肥城中将士众多,因此只能先撤退。经过多方查验,才发现张辽手下不过几百人,孙权不甘心就这么败走,再一次派兵攻城。尽管孙权的士兵将张辽等人团团围住,但张辽依旧面不改色,数次杀出重围,有势如破竹之势。



十几天过去了,孙权还是没有取得丝毫优势,反而弄得战士疲惫不堪,粮草也快要见底。迫于无奈他只能下令撤退。此时张辽却乘胜追击,打的孙权措手不及。这一战,张辽名声大噪,也让天下人感受到了魏军的雄风。曹操听说以后,非常欣赏张辽的胆识和谋略,因此封他为征东将军。
文远英才世间稀,吴侯惶惶跳乌溪,江东儿郎多才俊,闻君入吴夜不啼。
丁奉,同样也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归属于孙吴麾下。丁奉年少时就骁勇善战,但是早期的他只是吴国的一名小将。
吴国文臣武将众多,人才辈出,周瑜、甘宁等都是这一时期赫赫有名的将领。后世也有人将丁奉徐盛二人比作孙吴的哼哈二将,意思是他们在南征北战时只是做一些辅助工作而已。但是历史上的丁奉,并没有这么无能。



到了吴国后期,丁奉几乎成为了国家砥柱。孙亮当权时期,孙綝升为大将军,孙綝蛮横专断,欺压当时年纪尚小的君主。后来甚至擅自做主废除孙亮,改立孙休为帝。孙綝这么做,不过是为了自己独揽大权,他自任为丞相,还兼顾着荆州的统治权。
丁奉眼见国家都要被孙綝掌控,于是联合张布设计捉拿孙綝。孙綝兄弟二人在朝堂之上被三十将士团团围住,后来又被斩杀于市集。丁奉为孙氏政权肃清朝纲,帮助孙休收回皇权,在吴国一时间被奉为国家砥柱。



“老将丁奉,计略过人,能断大事,可与议之”。
——张布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们都很熟悉。罗贯中在书中也将张辽和丁奉两员大将刻画的栩栩如生。
但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记载,一次战役中,彪将丁奉追击曹丕,张辽见状立刻骑马上前搭救,但不慎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间,所幸被徐晃所救,最终共同护送曹丕逃走。这场战役中,魏军损失惨重,折损了许多士兵。
孙韶、丁奉缴获马匹,车仗,船只,兵器数量甚多,吴军的统帅徐盛获得首功,受到吴王很丰厚的奖赏。并且张辽回到许昌后,因为流血过多不治身亡 。然而真实的历史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正史《三国志·张辽传》记载:“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
公元222年,张辽在击退孙权麾下大将吕范之后,得了治不好的病,最后病死在江都,曹丕知晓后悲伤不已,追封张辽谥号为刚候。
而丁奉一生数次北上征战,先后侍奉了吴国四位君主,可以说丁奉见证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兴衰历史。孙休病逝后他又拥立孙皓当皇帝,这时期丁奉又被接连升为右大司马和左师军。但是年迈的丁奉开始拥功自重,多次征战也未取得胜利。孙皓勃然大怒,以丁奉无功而返定罪。公元271年,丁奉病逝。



所以说张辽被丁奉射杀是并不靠谱的。《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对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割据混战斗争的历史回顾,但是毕竟作者也没有亲身经历三国鼎立的时代,所以小说中的内容大多是根据作者参考古籍或者从民间传说收集而成。
如果我们深究《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不难发现,元末明初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百姓流离失所。罗贯中生活在社会底层,深知人民疾苦。他撰写这篇历史小说的时候其实是蕴含了大量个人的英雄主义情节的。他希望在社会动荡之时总有英雄豪杰愤起,为百姓创造和平安定的生活。
因而我们可以推理得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写到关于张辽和丁奉的死因时,给他们赋予了更加强烈的英雄色彩,所以我们在阅读时更应参考史实,不可一味全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贯穿于整部《三国演义》当中,但是真实历史上不一定所有英雄都是壮烈牺牲的,张辽和丁奉虽然都是病逝,并不是像传说当中那样轰轰烈烈的死去。但是他们在三国时期都为自己的国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都应该是被历史永远铭记的豪杰。

丁奉一箭射杀了张辽?晚年拥兵自重的丁奉结局如何?

6. 张辽被名将丁奉一箭射杀?丁奉晚年拥兵自重,结局又是如何呢?

张辽,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名将之一,同时也是马邑之谋的发动者聂壹的后人。早期在雁门任职郡守,后来又先后跟随董卓、吕布等人奔赴战场。在跟从多位将领的征途中,张辽都尽职尽责,竭尽所能。


吕布死后,张辽率领手下归降于曹操。后来张辽和关羽一起击败了当时势力强大的袁绍军队,为曹魏政权立下了大功,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马之围。随曹操征战山东,讨伐袁谭,平定辽东,张辽的一生几乎都在战场上度过。
公元215年,张辽奉命驻守合肥,孙权乘着曹操在汉中征战的机会,领着十万士兵来进攻安徽。张辽手下的将士在孙权看来不过是九牛一毛,在他看来夺取城池自然也是势在必得。然而张辽带领800名精心挑选出来的将士一路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杀敌无数,甚至冲到了孙权的帅旗跟前。



“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三国志魏书十七张辽传》

这一壮举让孙权和他的部下大惊失色,皆以为合肥城中将士众多,因此只能先撤退。经过多方查验,才发现张辽手下不过几百人,孙权不甘心就这么败走,再一次派兵攻城。尽管孙权的士兵将张辽等人团团围住,但张辽依旧面不改色,数次杀出重围,有势如破竹之势。


十几天过去了,孙权还是没有取得丝毫优势,反而弄得战士疲惫不堪,粮草也快要见底。迫于无奈他只能下令撤退。此时张辽却乘胜追击,打的孙权措手不及。这一战,张辽名声大噪,也让天下人感受到了魏军的雄风。曹操听说以后,非常欣赏张辽的胆识和谋略,因此封他为征东将军。

文远英才世间稀,吴侯惶惶跳乌溪,江东儿郎多才俊,闻君入吴夜不啼。

丁奉,同样也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归属于孙吴麾下。丁奉年少时就骁勇善战,但是早期的他只是吴国的一名小将。
吴国文臣武将众多,人才辈出,周瑜、甘宁等都是这一时期赫赫有名的将领。后世也有人将丁奉徐盛二人比作孙吴的哼哈二将,意思是他们在南征北战时只是做一些辅助工作而已。但是历史上的丁奉,并没有这么无能。


到了吴国后期,丁奉几乎成为了国家砥柱。孙亮当权时期,孙綝升为大将军,孙綝蛮横专断,欺压当时年纪尚小的君主。后来甚至擅自做主废除孙亮,改立孙休为帝。孙綝这么做,不过是为了自己独揽大权,他自任为丞相,还兼顾着荆州的统治权。
丁奉眼见国家都要被孙綝掌控,于是联合张布设计捉拿孙綝。孙綝兄弟二人在朝堂之上被三十将士团团围住,后来又被斩杀于市集。丁奉为孙氏政权肃清朝纲,帮助孙休收回皇权,在吴国一时间被奉为国家砥柱。



“老将丁奉,计略过人,能断大事,可与议之”。
——张布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们都很熟悉。罗贯中在书中也将张辽和丁奉两员大将刻画的栩栩如生。
但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记载,一次战役中,彪将丁奉追击曹丕,张辽见状立刻骑马上前搭救,但不慎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间,所幸被徐晃所救,最终共同护送曹丕逃走。这场战役中,魏军损失惨重,折损了许多士兵。
孙韶、丁奉缴获马匹,车仗,船只,兵器数量甚多,吴军的统帅徐盛获得首功,受到吴王很丰厚的奖赏。并且张辽回到许昌后,因为流血过多不治身亡 。然而真实的历史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正史《三国志·张辽传》记载:“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

公元222年,张辽在击退孙权麾下大将吕范之后,得了治不好的病,最后病死在江都,曹丕知晓后悲伤不已,追封张辽谥号为刚候。
而丁奉一生数次北上征战,先后侍奉了吴国四位君主,可以说丁奉见证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兴衰历史。孙休病逝后他又拥立孙皓当皇帝,这时期丁奉又被接连升为右大司马和左师军。但是年迈的丁奉开始拥功自重,多次征战也未取得胜利。孙皓勃然大怒,以丁奉无功而返定罪。公元271年,丁奉病逝。


所以说张辽被丁奉射杀是并不靠谱的。《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对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割据混战斗争的历史回顾,但是毕竟作者也没有亲身经历三国鼎立的时代,所以小说中的内容大多是根据作者参考古籍或者从民间传说收集而成。
如果我们深究《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不难发现,元末明初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百姓流离失所。罗贯中生活在社会底层,深知人民疾苦。他撰写这篇历史小说的时候其实是蕴含了大量个人的英雄主义情节的。他希望在社会动荡之时总有英雄豪杰愤起,为百姓创造和平安定的生活。
因而我们可以推理得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写到关于张辽和丁奉的死因时,给他们赋予了更加强烈的英雄色彩,所以我们在阅读时更应参考史实,不可一味全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贯穿于整部《三国演义》当中,但是真实历史上不一定所有英雄都是壮烈牺牲的,张辽和丁奉虽然都是病逝,并不是像传说当中那样轰轰烈烈的死去。但是他们在三国时期都为自己的国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都应该是被历史永远铭记的豪杰。

7. 丁奉晚年拥兵自重,张辽被丁奉一箭射杀了吗?结果如何?

曹魏是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在魏蜀吴三国中,曹魏的实力是不可小觑的。曹魏之所以能够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肯定是离不开曹操的唯才是举,当初的曹操发布了求贤令,这让天下的人才纷纷投靠曹魏。正因如此,才奠定了曹魏三国实力最强的根基。
曹魏名将众多,无论是武将还是谋士,曹魏都可以说是三国第一。在武将方面,曹魏有五子良将,五人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人对曹魏的功绩都不可小觑,每一位对曹魏的影响力都是非常大的,同时五子良将也代表了曹魏实力最强的五位武将。

张辽肯定是曹操手中的王牌之一,早期在雁门任职郡守,后来又先后跟随董卓、吕布等人奔赴战场。吕布死后,张辽归属了曹操,从此张辽为曹操效力。张辽和关羽一起击败了当时势力强大的袁绍军队,为曹魏政权立下了大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马之围。

投靠曹操之后,张辽的一生都在战场中度过,公元215年,张辽奉命驻守合肥,孙权乘着曹操在汉中征战的机会,领着十万士兵来进攻安徽。从此之后,张辽开启了更为紧密的征战路程。面对孙权的来袭,张辽带领800名精心挑选出来的将士一路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杀敌无数。

最为厉害的是,张辽甚至是冲锋到了孙权的帅旗之前。《三国志魏书十七张辽传》对此记载为“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这样的武将让孙权大惊失色,毕竟能够直接冲锋到孙权的帅旗前,决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经过多方查验,才发现张辽手下不过几百人,可是此时的孙权已经撤退,知道了张辽手中仅仅数百人后,孙权心有不甘。于是准备再一次发动进攻。尽管孙权的士兵将张辽等人团团围住,但张辽依旧面不改色,数次杀出重围,这样的战绩更是让孙权大惊失色。

这一战打得孙权大惊失色,由此让张辽一战成名。从此之后,曹操开始重用张辽,正因如此,张辽被封为了征东将军。丁奉,同样也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归属于孙吴麾下。小说中的丁奉是非常差劲的,但是历史上的丁奉可不是这样的。

东吴后期,丁奉几乎成为了顶梁柱。孙亮当权时期,孙綝升为大将军,孙綝蛮横专断,欺压当时年纪尚小的君主。此时的孙綝大有掌管东吴的趋势,此时的丁奉眼见国家都要被孙綝掌控,于是联合张布设计捉拿孙綝。丁奉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确实是不如张辽的。

《三国志·张辽传》记载“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公元222年,张辽在击退孙权麾下大将吕范之后,得了治不好的病,最后病死在江都。那么在三国演义中,张辽与丁奉却不是这样的。

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记载,一次战役中,彪将丁奉追击曹丕,张辽见状立刻骑马上前搭救,但不慎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间。张辽所幸被徐晃所救,最终共同护送曹丕逃走。这场战役中,魏军损失惨重,折损了许多士兵。这只是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并不是正史。
丁奉一生数次北上征战,先后侍奉了东吴四位君主,最终的丁奉可以说是拥兵自重。孙休病逝后他又拥立孙皓当皇帝,这时期丁奉又被接连升为右大司马和左师军。晚年时期的丁奉仍然受到重视,只不过此时的丁奉战绩大不如前了。多次征战未能取得胜利,孙皓勃然大怒,以丁奉无功而返定罪。公元271年,丁奉病逝。

丁奉晚年拥兵自重,张辽被丁奉一箭射杀了吗?结果如何?

8. 张辽被名将丁奉一箭射杀?丁奉晚年拥兵自重,结局又是如何?

正史中的张辽是病死的;张辽被丁奉用箭射伤后在许昌逝世,是演义中的故事情节;丁奉一战斩杀张辽是不存在的。 

在曹丕称帝之后,张辽继续守卫着合肥这个曾经让他名扬天下的地方,曹丕封为晋阳侯,对于张辽的赏赐都是多于其他将领的,因为张辽可以算是一个封疆大吏。曹丕对张辽也是非常的尊敬和爱戴,经常询问他打败孙权的战斗细节。孙权非常的害怕张辽,张辽生病的时候孙权都不敢轻举妄动,最后张辽病情加重,在江都病逝,曹丕都为张辽留下了眼泪,封张辽的谥号为刚侯,用一个“刚”字概括了张辽的一生,也算是实至名归。 

后来曹丕对张辽的评价是:合肥大战,张辽和李典用八百步兵,击败了孙权的十万军队,自古以来都没有这样的战例,让东吴至今还没有士气,可以说是国家的栋梁。 
张辽是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将,在曹魏集团当中唯一一个受到后人读者尊敬和爱戴的一个魏国将领,因为张辽不仅和蜀汉的关羽是意气相投,而且是曹操身边的一个得意的将领,位居曹操的五子良将,在曹操帐下是立下了赫赫战功。要说到张辽最有名气的一场战斗就是威震逍遥津,张辽带领着李典和乐进在逍遥津这个地方设下埋伏,孙权大军过了小师桥之后,便把小师桥拆掉断了孙权的退路,要不是东吴诸将死保孙权,碧眼儿就领盒饭走人了,三国的历史就会改写。

丁奉作为吴国的大将,有记载的是四朝元老了,最早出现在周瑜帐下,赤壁之战时期经常和徐盛一起被周瑜分配作战任务。服侍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代的东吴皇帝,孙策在世的时候丁奉是否已经在东吴为将也没有确切的记载。演义中的丁奉在三国的前期和中期都没有很大的名气,只是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出现过几次,还是周瑜手下的一个牙将。 
三国后期丁奉逐渐有了名气是因为他做了很了不起的三件事情:
第一次是一箭射中张辽。刘备永安托孤之后,诸葛亮继续奉行的联吴抗曹政策,派遣邓芝到东吴联盟,两家联盟之后,曹丕就率先攻击东吴。徐盛就带着丁奉一起抵抗曹丕大军,曹丕战败之后张辽来护驾,被丁奉一箭射中张辽腰部,被赶到的徐晃救下,后来张辽因为箭伤在许都逝世。演义中张辽是因为丁奉射出的一支箭而死的,张辽威震华夏,丁奉也就算是跟着张辽这个三国明星也是出了名了。
第二次是丁奉雪中奋短兵,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因为孙权病死后孙亮继位,司马师在得知孙权死讯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起兵攻打东吴,派他弟弟司马昭为大都督,统领三路兵马,丁奉当时是带领的三千水兵去和魏军决战。当时的魏军将领胡尊根本看不起丁奉的三千水军,却不知道丁奉不安套路出牌,水军上岸去打步兵,给胡尊来了一个措手不及,魏军大败。司马昭得知胡尊兵败之后,带领其余两路分别都退兵了。 
第三次是丁奉计除孙綝,当时的孙綝在吴国位居大将军,掌握着吴国的兵权,对于当时十七岁的皇帝孙亮处处压制,孙亮这个皇帝在很多事情上也是不能自作主张。孙亮走了和献帝一样的道路,安排国舅全纪设计除掉孙綝,不想计谋泄露,孙綝废了孙亮,后立孙休为吴国皇帝。孙休继位之后,孙綝还是一样的欺负孙休,孙休就找来了丁奉如何除掉孙綝。丁奉让孙休请孙綝吃饭,在宴席上杀了孙綝,看来在古代去吃饭是个很危险的事情。后来的结果就是孙綝过于自负,和当年的何进一样认为没人敢杀他,结果是赴宴被杀,三族被灭。 
所以无论从正史还是演义的角度看,丁奉一战斩杀张辽是不存在的,正史当中并未记载张辽和丁奉交过手,虽然年轻时的张辽是个武将,但是后来做了一个封疆大吏一样的人物,不会亲自上战场吧。就哪怕从演义的角度看,张辽也是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伤及了内脏,不治身亡,未有张辽和丁奉大战的场景。正史中的张辽因病而死,也算是守住了他一世的英名,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完整的英雄形象。 

那么丁奉的最终结局又是什么呢?丁奉终其一生为了吴国和北方政权从曹魏时交战到了西晋初期,见证了三国的兴衰。作为三国晚期的东吴重臣,丁奉带领着东吴军队多次和西晋的司马氏交战,互有胜负,为了东吴算是兢兢业业。只是在丁奉病逝之后,他的子孙后代并没有得到他的福萌,反而是下场很悲惨。 
《三国志·吴书·丁奉传》:奉贵而有功,渐以骄矜,或有毁之者,皓追以前出军事,徙奉家於临川。
这段话的意思是,丁奉在世的时候很高贵,而且是战功累累,慢慢的骄傲起来了,就有人开始诋毁丁奉了。当时的孙皓追究丁奉之前在军事上的失误(吴军北伐时丁奉与万彧商议撤兵的计划泄露了),但是那个时候丁奉已经过世了,孙皓还是用丁奉出兵阳谷没有功劳的名义,杀害了丁奉的儿子,丁奉的全家也被迁徙到了一个叫临川的地方,等于说就是被流放了。
对于丁奉的最终结局,笔者看来是比较可悲的,为东吴征战一生,服侍四代皇帝,最终虽然得了善终,但是却把灾祸留给了子孙。相比于继承了张辽爵位的儿子和孙子,丁奉的结局着实是有点凄凉。就像毛阿敏唱过的歌词一样: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担当生前事,何记身后评。所有的人和故事,最终都会汇聚在历史长河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