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故事

2024-05-05 20:44

1. 郑板桥的故事

1、奉旨革职
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皇上撤了职。于是,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
一日,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回避。
郑板桥自言自语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于是,拿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到桅杆上去。
官船上的,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老子的势力,捞了个乌纱帽,这回正要到扬州上任去。
这时见一只小船的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
郑板桥听说这个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括百姓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
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
2、个人润例
郑板桥卖画,不像历来文人画家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既然已经迈进市场,索性大大方方的。他制定《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
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
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3、狗肉计
郑板桥酷爱吃狗肉,凡乡邻朋友将狗肉送他,刻即挥毫作画奉谢。 然而富商大贾以千金求索,却从不见诺。当时,有个叫甄小泉的盐商日夜苦思冥想,终于使出一计。
一次,板桥出门赏竹,听得从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于是循声寻找,原来一个十分幽雅的大庭院中,有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翁在弹琴,书童在一旁煮狗肉。
板桥闻到狗肉的香味,顿时眉开眼笑地问:“先生也爱吃狗肉?”老翁答:“百味唯有此最佳,你若喜欢,就请吃吧。”于是板桥就大嚼起来。他发现粉墙上空空荡荡的,就问“为何不挂些字画”。
老翁答:“没有好的,板桥先生字画,盛名已久,不知果真如何?”板桥笑着说:“鄙人郑板桥,给你画两张怎么样?”顷刻间就为老翁留下了许多书画。
翌日,盐商设宴请客,并以此画炫耀,板桥得知,方知中了“狗肉计”。
4、板桥姻缘
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早期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
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
5、巧骂豪绅
有一次,一个豪绅求郑燮题写一个门匾。那个豪绅平日里巴结官府,干尽了很多坏事。郑燮决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字。
油漆门匾时,郑燮叮嘱漆匠对”雅、起、敬“三个字只漆左半边,对”闻“字只漆”门‘字。过了一段时间,豪绅楼前门匾上的字没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
远远一看,原来的“雅闻起敬”竟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的谐音)。

郑板桥的故事

2. 关于郑板桥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郑板桥的故事有:
1、以怪出名
郑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2、颇有骂名
郑板桥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儒风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
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3、个人润例
郑板桥卖画,不像历来文人画家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既然已经迈进市场,索性大大方方的。他制定《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

4、好吃狗肉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
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
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
5、板桥姻缘
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早期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
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

3.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

郑板桥像
”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三十五岁,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以“怪”出名
1. 扬州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
2. 怪在何处(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
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颇有骂名
他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风的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个人润例
写字画画,斤斤计较于酬金,自是俗不可耐。但板桥毫不隐讳,而且明定出一则可笑的怪润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陕,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税,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赈。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 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好吃狗肉
等第狗肉(一黑、二黄、三花、四白),誉之“人间珍肴”。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

郑板桥的故事

4. 关于郑板桥的故事简短?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擅画兰竹,自嘲诗:“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还愁口说无凭据,暗里藏私遍鲁东。”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着称于世,系“扬州八怪”之一。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郑板桥的弟弟郑墨在家务农,忽然有一天,郑板桥收到了弟弟一封来信。原来,郑家与邻居的房屋共用一墙,郑家想翻修老屋,邻居干预,说那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不是郑家的,郑家无权拆墙。其实,这契约上写得明明白白,那堵墙是郑家的,邻居借光盖了房子。为了这堵墙,官司打到县里,尚无结果,郑墨越想越难过,感觉太受人欺负了,心里的怨恨实在咽不下去。于是自然想到了在外做官的哥哥,自觉得有契约在,再加上哥哥出面说情,这官司就必赢无疑了。郑板桥知道此事后觉得很不自在,考虑再三,给弟弟写了一封劝他息事宁人的信,同时寄去了一个条幅,上面写着“吃亏是福”四个大字。

5. 有关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审石头

有关郑板桥的故事?

6. 郑板桥的故事是什么?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

郑板桥像
”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三十五岁,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以“怪”出名
1. 扬州八怪(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
2. 怪在何处(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
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颇有骂名
他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风的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个人润例
写字画画,斤斤计较于酬金,自是俗不可耐。但板桥毫不隐讳,而且明定出一则可笑的怪润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陕,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税,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赈。年老神疲,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 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好吃狗肉
等第狗肉(一黑、二黄、三花、四白),誉之“人间珍肴”。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

7. 郑板桥的小故事

六世同堂进士之家 

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有位进士叫谢启祚,广东人,九十八岁时参加第一次乡试,直至乾隆51年才中举。在鹿鸣宴上,谢与十二岁的中举童子同席,前去祝贺的巡抚大人见此情景,当场挥毫题诗两句“老人南极天边见,童子春风座上来”,这两句诗很快传开,成为一时的趣闻,次年谢进京会试得中,授国子监司业。乾隆八十大寿他以在京官员身份贺寿,乾隆见他百岁高龄如此潇洒,特加恩,晋为鸿胪寺卿,并赐诗匾。这时他的家眷中先后已有两妻两妾,男儿二十三人,女儿十二人,孙子二十九人,曾孙三十八人,还有玄孙二人,是六世同堂之家了。 

抓阄抓出的状元 

崇祯皇帝继位后,很想有所作为,使积弱的未明王朝能有一些起色。所以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明崇祯元年戊辰科考试,是第一次由他亲自选才,因而特别注重。殿试阅卷后,阅卷大臣将精心挑选的前三十六名的卷子呈上,他怀疑凭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选出真才,就将前三十六名进士的姓名抄下,作成阄,放入罐内,用金筷子去挟,挟出的第一个是刘若宰,他不放心放回去重挟,如是者三,所得的都是刘若宰,他以为这是天意,逐定刘为状元。 

状元外交家 

清同治七年戊辰科状元洪钧,是个外交上的传奇人物,又是知名学者,他的政治生涯大多是与外国人打交道,他的私人生活又与当时名妓赛金花连在一起。所以其名气是和外交、洋人、才华、风流交织成一体的。洪钧曾任翰林院修撰,兵部侍郎。光绪登基后,器重他的才学,晋升内阁学士。这期间其母病故,回家服丧,按例应当三年,但由于外交的急需,三月便返朝,受命为德、俄、奥、荷四国特命公使。在服丧时洪结识了红遍苏州的名妓赛金花,两人初会便情意绸缪,不久便结连理。洪接到出使的密令后,便携新婚妻子赴任,洪精通德、俄文,才华出人,再加上高贵典雅的赛金花做点缀,那些外交界的老手几乎都为之惊叹、折服,尽管赛金花比洪小三十二岁,但二人感情很好,可是好景不长,在洪回国后的第三年,就一病不起,将年仅二十四岁的赛金花留在了人间。 

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 

刘墉是清乾隆十六年辛未科二甲第二名,是极具传奇的人物,关于他与乾隆皇帝之间的故事可谓路人皆知。是科,本拟刘墉为状元,乾隆皇帝见其名为"墉"说:状元怎能用"墉"碌之人,我要当面看看。殿试时一看刘墉,便 有几分不喜,想当面难他下,让刘以自身为题,吟诗一首,刘看出圣意,随口呤道: 

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 

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 

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 

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 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在未到扬州之前,先住在苏州。他在苏州城桃花巷东头开了一家画寓,以卖画为生。在桃花巷的西头,也有一家画寓,画寓的主人名叫吕子敬。吕子敬擅长画梅花,他标榜自己画的梅花是“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那意思是说,他画得如同真梅花一样。 

郑板桥自从来到苏州,画些竹子,也画些花羽鳞介和山水,就是不画梅花。这梅花是吕子敬善画的,郑板桥自谓不如,所以藏拙。平时,若有人要郑板桥画幅梅花,郑板桥总是谦虚地笑道:“我画的梅花比吕先生差远了。走吧,我领你找吕先生求画去!” 

郑板桥真的领着买画者,到桃花巷西头找到吕子敬,让他卖张梅花图,得些散碎银子来养家糊口。吕子敬是个落第秀才,拖着多病的身子,上有爹娘,下有老婆孩子,生活颇为艰难。他画梅遵循写实的手法,画得栩栩如生,每个花瓣都活灵活现。郑板桥总是当着众人高度评价吕子敬的画,赞扬道:“吕先生画的梅花,我再学十年八年,也未必能画到这个程度。” 

有个回家养老的吏部尚书,精通翰墨,鉴赏力很强,看到郑板桥的书法和画都是极致之品,便出了一个《梅花幽谷独自香》的画题,出五十两银子的高价,亲自来到郑板桥的画寓,求郑板桥画。郑板桥推辞说:“尚书大人呀,说到画梅,还是吕子敬先生画得好。这么说吧,他画的梅花能值五十两银子,我画的充其量值五两银子!” 

老尚书听了以后,就拿着银子去求吕子敬了。 

日子是一天天打着飞脚过去的。郑板桥在苏州住了三年,要迁移到扬州去了。临行时,吕子敬前来为他送行。文人送别,都要作词写诗相赠。画友分别,当然是要以丹青相送了。这次郑板桥赠给吕子敬的,却是一幅梅花。 

郑板桥展纸挥笔,笔走侧锋,由深入浅,画出了苍苍点点带有飞白的梅花主干。画花朵时,用墨浓淡相宜,有轻有重,花瓣用淡墨直接点出,等水分未干时又在花瓣下端以焦墨渗化。这样画出来的梅花酣畅淋漓,笔法流动,神采飞扬。再看整个画面的结构,只有三四朵梅花画得清晰,余者皆涂涂抹抹,真有“触目横斜千万树,赏心只有三五朵”的意境。 

吕子敬看了郑板桥画的梅花,惊得张开的嘴好一阵子没有合上。他愣了半天,才嗫嚅着说:“郑兄有如此高超的画梅技艺,何不早早教我?” 

“怕吕兄谦让,再不肯作梅花图,画酬就会少收许多。”郑板桥平静地说。 

到了这时候,吕子敬才恍然大悟,感激地说:“郑兄之所以不画梅花,为的是给小弟留口饭 44回答者:

郑板桥的小故事

8.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
                         郑燮,又名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著有《板桥全集》。他吟诗轶事,常传为佳话。如下是励志为大家整理的郑板桥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郑板桥的故事:少年显才华         郑板桥少年时,天资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郑立庵的`教导下,刻苦用功,发愤读书。11岁左右已熟读经、史、子、集,并能默写《劝学》、《中庸》、《论语》、《孟子》全文,深得其父喜爱。有一天,郑立庵带着12岁的郑板桥和他的几个得意门生外出踏青。他们来到了方壶岛小桥,一学生突然尖着嗓门,指向桥下叫道:“郑先生,你来看。”郑板桥和几个同学,随着郑立庵忙走过来,低头向那桥下看去,原来水中浮着个淹死不久的妙龄女郎,只见她粉面朝天,青丝随水不停飘动,只是两块巨石将这女郎尸体夹在其中,而不能随水流去。郑板桥和同学们莫不为死者不幸遭遇而惋惜。郑立庵更为这女郎横遭夭折而连声叹息,边走边吟起诗来:“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立庵刚刚吟罢,郑板桥已走到他身边。郑立庵得意洋洋地瞟了儿子一眼,正想与之讲授此诗的意境,不料他一只长袖已被郑板桥紧紧拽住,并听到他儿子急促地问道:“爸,你认识这大姐?”郑立庵漫不经心地摇摇头。郑板桥又问:“爸,你是在什么时候看见这大姐被风刮下桥的?你怎知道她三魂七魄正随波逐浪而去呢?”郑立庵被儿子问得哑口无言,再也沉不住气了。他脸一沉,手指郑桥桥:“燮儿,那、那依你看,这首诗该怎么吟?”郑板桥不慌不忙,退后一步,向郑立庵深深一揖:“父亲大人息怒,暂容孩儿吟来。”说罢,他就一步一句哼起:“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郑立庵听到这里,满脸怒气已消去一半,心中不得不暗暗佩服。接着,他又听见郑板桥继续吟了起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涛。”郑立庵听罢,满脸怒气一消而光,露出了赞许的目光。      
         郑板桥的故事:吟诗讽才子         “乌纱掷去不为官”的郑板桥,在漫游中遇到了一帮秀才宴饮赋诗,他也挤进去看热闹。这帮并无真才实学的酸儒,个个喝得醉意酩酊,各自长吟短哦,卖弄风骚。蹲在墙角的郑板桥听了秀才们的大作后,觉得俗不可耐,禁不住流露出鄙夷的表情。一个秀才见他衣着褴褛,相貌也平平常常,便没好气问道:“你也懂诗吗?”板桥答:“略知一二。”那秀才便叫板桥吟一首,并指着正在滚开的水壶为题。板桥略一思筹便高声吟到:
         嘴尖肚大柄儿高,
         才止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能容大物,
         二三寸水起波涛。
         众秀才一听诗有所讽,但又写得贴切隐讳,只好忍住气问姓名,板桥通了姓名,秀才们目瞪口呆,原来蜚声南北的郑三绝就在眼前。个个流露出敬慕的神态。      
         郑板桥的故事:吟诗拒私情         郑板桥在任山东潍县知县时,为民做主,大办实事,清正廉洁,深受百姓们爱戴。
         有一次,郑板桥拘捕了一个“土霸王”。这个家伙的叔父和舅父,一个是员外,一个是进士。他俩带着礼物来找板桥说情。板桥便以酒吟诗为令。板桥赋诗:“有 ‘水’念作‘湘’,无‘水’还念‘相’,去‘水‘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员外吟到:“有‘水’念作‘溪’,无‘水’还念 ‘奚’,去‘水’加‘鸟’便是‘鸡’(指繁体“鸡”字)。得胜猫儿似猛虎,落毛凤凰不如鸡”。进士吟了起来:“有‘水’念作‘清’,无‘水’还念‘青’,去‘水’加‘心’便是‘精’,”板桥急忙插话:“非也,去‘水’加‘心’便是‘情’。”进士拱手笑道:“我俩有心来讲情,就拍大人不准情。”板桥也拱手答道:“板桥身为七品令,不徇私情只认清。”员外和进士无言以对,只好垂头丧气地溜走了。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郑板桥在潍县为官七年,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离开潍县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