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改革的方向

2024-05-05 20:06

1. 中国行政改革的方向

法律分析:剥离行政类事业单位行政职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回收二是整合。执法类事业单位并不是以上两种硬性改革的范围之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使事业编即将改革完成,也有一部分执法类人员和单位仍然维持现状。不过也有部分地市已经抢先一步,出台了相关改革政策。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各地政府对执法类事业单位的三类主流改革方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三条 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行政改革的方向

2. 西方行政制度发展的新趋向是什么

二、政府行政行为方式从行政命令方式向以“顾客取向”的伙伴关系发展。【摘要】
西方行政制度发展的新趋向是什么【提问】
您好,亲,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西方行政制度发展的新趋向是什么,帮您查询到 一、行政组织从金字塔型的等级制向平行网络化发展。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祝您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回答】
二、政府行政行为方式从行政命令方式向以“顾客取向”的伙伴关系发展。【回答】
三、行政权力从集权到分权。集权与分权是行政管理领域议论的焦点。【回答】
政府行政运营从“公营”向私营化发展【回答】
、行政管理涉及的范围从国内向国际化发展。【回答】

3. 什么是西方行政改革的 理论基石

 西方行政改革的理论基石是政治与行政分离。
  按照西方传统对于权力划分的体系,国家权力被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其实也就是在法律的基础之上,按照法律的制订、执行、监督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系统进行权力划分。也就说,大前提就是国家权力的运行需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

什么是西方行政改革的 理论基石

4. 行政改革的概念

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5. 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一 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主要围绕国家创新、技术发明以及人文制度进行改革。
  二 主要内容有:
  1.创新理论。20世纪的创新理论以美国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代表。虽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涉及到经济体制、国家制度、市场运行、人力资源等许多问题,但是,相对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中期的国家战略理论而言,熊彼特创新理论最为特色的主张,是关于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条件下建立技术阶层、提高技术阶层社会地位、迅速推动技术进步、实施特殊的技术政策等。也可以这样说,熊彼特创新理论是整个20世纪中后期西方世界国家战略从资本战略向技术战略转变的理论依据,是世纪转变时期世界技术革命的先导。
  2.国家创新体系。综观20世纪中后期西方世界的战略实施过程,可以明显看到,整个西方世界国家战略的决策、实施、调整等都基本上是由政府推动的,虽然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具体事情大多数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但是,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宏观事情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来完成的。而在政府所做的事情当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国家创新体系”问题的提出和实践。所谓国家创新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弗里曼首次提出的,这个理论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与国家经济发展实绩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国家专有因素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实绩的影响,强调在一国内应协调好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及中介机构这些不同机构,使其发挥最大效应,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
  3.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是指某业界或某领域同类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起最关键作用的一种或多种技术。核心技术决定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拥有的独特的获取利润、谋求生存、持续发展的能力。
  核心技术又可以分成多核心技术和次核心技术。所谓多核心技术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在世界市场上有垄断、领先和支配功能的多个新技术。而次核心技术实际就是指一个特定国家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在世界市场竞争当中的相对性。从目前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掌控的格局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总体上掌控着大多数核心技术,属于多核心技术国家,而部分中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属于次核心技术国家。
  4.核心技术能力。所谓核心技术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特有的技术要素和技能或各种要素和技能的独特的组合来创造具有自身特性的技术,以产生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技术资源(包括技术和知识等)的企业能力。核心技术能力的特性与一般技术能力相比,核心技术能力一般具有独特性、关键性、刚性等特性。核心技术决定核心竞争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是原因,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是结果。因此,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情况下,它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产业发展只能依赖发达国家。

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6. 外国行政改革对我国行政改革有何启示?

  英国地方政府改革对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几点启示

  一、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殖民地的纷纷独立,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逐步为其他国家所取代,国内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迫使英国非常注重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力求通过长期不懈的行政改革,使政府不断地适应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尽管英国是两党轮流执政,但不论是哪一个党执政,每一届政府都不约而同地对行政改革给予高度重视,把推进行政改革作为本政党和本届政府的重要战略目标,可以说行政改革从未间断过。虽然在不同的阶段,改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追求的目标有所不同,但不同阶段之间有机联系,且对每一重大改革措施都进行独立的评估,以保证下一步改革具有坚实的基础。

  二、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紧紧抓住职能转变

  英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不过于强调人员精简,而是特别注重职能转变。从撒切尔夫人时代大规模建立执行机构,到布莱尔政府时期设立地区发展署等,都充分体现出来。我国最早在1988年机构改革开始就强调以转变职能为核心,应该说指导思想是很明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职能转变没有量化或者没有具体的指标,往往把精简机构、分流人员摆在主要位置。结果是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没有分开,改革后不久,精简的机构和编制又纷纷回流。这一状况最近有所改观,在农村综合改革中,中央要求各地的乡镇机构改革要紧紧抓住乡镇“干什么”和“怎么干”这一重点进行,使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落到实处。同时,要确保乡镇5年内机构和人员编制不增加。

  三、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以服务为主要导向

  英国在行政管理理论上,相对于管理而言,更强调服务。他们认为,政府活动中90%以上的功能是为公民服务,因此把改善为公民的服务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这种做法固然有政治上和选举上的考虑,但更多还是为了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更贴近公众的需要。我们的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也应当把目光从政府系统内部的调整与完善放大到更广阔的空间,从管理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

  四、行政体制改革文件的制定过程公开透明

  英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特色还突出表现在“绿皮书”和“白皮书”的起草过程上。即政府首先组成一个委员会,负责就某方面需要改革的问题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现有的法规规定,然后起草出一份“绿皮书”,主要内容包括:现状、主要问题及原因、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建议。“绿皮书”形成后要征集公众的反应,然后仍由该委员会修改为“白皮书”,“白皮书”在内容上要比“绿皮书”更侧重于政策建议和操作方式,同样要公布于众。随后,成立一个专门的法案起草小组,将“白皮书”转化为法案。由于“绿皮书”和“白皮书”都要公布于众并广泛征求意见,固而既能使改革得到广范的支持,也对改革进行了充分宣传,为今后的操作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在操作过程中,究竟如何准确理解法案条文的精神,当某一法律条文遇到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时如何解释,如何把握某一法条在执行中的尺度,都极大地依赖于“绿皮书”和“白皮书”。我们以前的行政体制改革往往过于强调做好保密工作,避免引起大的震动,却忽视了改革的公开透明、集思广益问题。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和各项保障措施的完善以及各方面承受力度的提高,我们的行政体制改革应当考虑以恰当的方式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

7. 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中,比较激进的是哪几个国家

  一、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中,激进改革的国家:
  1、美国;
  2、英国;
  3、新西兰。
  二、西方国家:

  西方国家,是指西方意识形态占主流的国家。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定义。但一般而言,它是指西欧,北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部分南欧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血统为白人,有时也包括东欧、拉丁美洲、土耳其和以色列,因为这些国家的文化一脉相承。
  西方国家也是古代中国人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现代用法则与“西方世界”同义,明朝初期以婆罗洲及文莱中间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中,比较激进的是哪几个国家

8. 如何评价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西方行政制度改革

13、 如何评价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西方行政制度改革?
答: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效果:(1)部分解决了西方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体现了对社会发展的回应。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行政制度改革与西方国家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分不开的。(2)出现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格局。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西方行政制度改革中,各国开始逐渐显现出对市场和社会的回归。(3)政府职能定位发生了根本转变。政府由所有者和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人和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向“监管人”和规则制定人转变。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局限性:(1)“顾客”隐喻可能导致无法全面理解公民的角色,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角色错乱。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行政制度改革用“消费者”的概念取代了“公民”概念,期望通过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来促进“顾客主权”的产生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2)公共服务社会化可能导致政府的公共责任范围不恰当的缩小。第一,某些政府在缩减规模时,以“向社会放权”的名义,推却必要的社会责任,缩小了政府的公共责任范围,把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推给社会。第二,私人企业为政府提供某些公共物品及服务,从政府领到报酬。(3)政府职能市场化可能会导致民主化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行政制度改革主张采用市场的机制,追求效率、经济和效能,是一种新的效率导向和工具理性,对于社会公正、公共利益、社会责任、公民权利等行政价值关注不够。  (4)分权化可能导致公共服务的分散化和相互割裂。分权化是当代西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