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

2024-05-16 20:17

1. 求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

  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的是一代为伟人的领导,同时需要本民族的坚持不懈和求变的信念。明治天皇为了国家能强盛每天从自己的宫廷费用中省钱为了发展联合舰队买船,全国上下节衣缩食,相比之下中国当时的清政府为了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挪用海军造舰资金给慈禧太后卖胭脂,而国民呢有钱的忙着吸食鸦片,穷的麻木不仁。楼上说得不错一个民族的意识需要唤醒,不是单单是几个领导人的奋斗,更需要的是每个人的努力。
  从客观事实上看。日本的第一个起飞,是甲午战争之后依靠中国赔款的起飞。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勒逼中国赔款三亿两白银(硬通货)!三亿两白银是个什幺概念?有个网友算过账,如果以年息8%计算,到现在是9696亿两,折合美元10万亿!想想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外汇储备是多少,就知道10万亿美元是一个多幺巨大的经济能量!夕阳残照的中华帝国被生生挤去了自己的大笔财富,如何能不陷于贫弱交加?正是这笔对当时日本来说犹如天文数字的巨大硬通货,使日本一跃崛起,海军陆军全面改观。否则,仅凭甲午海战时的装备水平,如何能在10年之后对俄国发动战争?对俄国战争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战胜之后,日本在东北又开始了大规模掠夺。这些被掠夺的资源、劳工以及不计其数的其它财富,更是无法用数字具体衡量的。
  请人们记住,1904年的日俄战争到1930年的9‧18事变,只有短短26年时间,到1937年全面侵华,只有短短33年时间。而从1894年的甲午海战到1937年中日战争,最长也是43年。如此短促的时间里,日本人在做什幺?在发展经济幺?绝对不是。日本人在连续大战,在全力以赴的准备更大的战争。那幺,战争的经费资源从哪里来的,日本人能魔法般的膨胀出来?
  请人们记住,日本民族对掠夺中国乃至掠夺世界,是早有论证的,是理性的,绝非所谓右翼势力的狂热。早在1798年,本多利明就献上了《经世秘策》, 主张占领中国东北与库页岛。1803年又献上《贸易论》,主张以战争形式掠夺财富应该成为日本的国策。1823年,左藤信渊内阁制定《宇内混同秘策》,提出要使“世界悉为皇国之郡县。万国君主皆为天皇之臣民……凡此先以吞中国始。”这条海蛇的野心何其大也?不但要吞下中国,而且要吞下世界,将所有的人间财富据为己有!这是个人的狂热幺?日本人可是认为,这是整个日本民族的最高利益。否则,战争罪犯如何能在全世界的指责中安享靖国神社?
  这也是一个海上帝国和一个陆上帝国的差别吧,我们从来没有为生存担忧过,因为我们不担心温饱,相比之下资源短缺有人口众多的日本感受的是生存的压力,这也许正是日本能够迅速崛起的动力所在。我们不应该居安思危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求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

2. 日本大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恩里克王子、伊莎贝尔女王、奥登巴恩维尔特、伊丽莎白女王、拿破仑"波拿巴、俾斯麦、明治天皇、彼得大帝、乔治"华盛顿……

  格物致知,我们不难发现,伟大时代的背后总会有一支巨擎、一只伟大的推手。历史呼唤英雄,英雄也领航着历史前进的风向标。

  《大国崛起》显然是命定中国的,那么新世纪中国的这只推手——如果有找到的话——你准备好了吗?

  开启海洋时代的大幕之后,崛起的魔棒先后在9个国家中相继传递,粲然全球角落。当时在东方的泱泱大清帝国并不是没有机会图强,1840年国门破开之时,日本还没有步入明治维新时代,比肩而启的中日两国,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彻底改变格局。厘清落后的原因可能很繁杂,但其中根本之一要归咎于当时所谓大一统的封建文化:禁海、禁锢人文思想、四书五经等儒学教科书历经百世不更新,世世代代用“之乎者也”的老旧模型造人、造物、造社会,结果导致中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人文没有进步、科技没有创新、社会没有发展……,被人乐道的康乾盛世说白了也不过是农业盛世,老百姓混得有口饭吃饱而已,好像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就是以温饱为荣光的。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要呈现多元的文化,而多元的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这个民族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去接纳新思想,学习新文化,最终创造新的强势文明。

  缪斯女神就这样被错过了,那时时间定格在19世纪。

  20世纪,百年沧桑,然而图腾已经复健。

  21世纪,新的千年,第三次信息革命风口浪尖中,谁主沉浮?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中国特色之大国崛起!我们拭目以待。

3. 观看《大国崛起-日本》的观后感,要感想不要写她崛起的经过!

我看完《大国崛起-日本》以后,有一种深思感,我觉得日本人的那种顽强的精神、对于做事认真的态度以及乐观的心态感染了我,一个大国崛起,不仅仅是各项经济指数等指标的上升,更重要的是一种国民的氛围,这种过敏氛围就是一种勤奋、向上的氛围,日本人对于做事的态度的人真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成为了其在二战之后经济快速起飞的原因之一。这种严谨、一丝不苟,可能有些死板,有些不会走捷径,但是,这造就了日本电子工业的辉煌以及在科学界的成就。日本的企业等级森严,这就很便于管理,在其管理精密、严谨的背后,则是日本人的做事的一贯的态度---一丝不苟。日本人做每一样产品,都会对其质量、精密度、技术参数指标等等做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使日本的产品畅销全世界,这也是日本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日本是海洋性文化,对于船舶制造等专长,日本人把握的非常之好,这也是日本的核心竞争力,日本人对于船舶制造的重视是全世界空前的,这也造就了日本人在船舶制造业的霸主地位,这是日本人能够在国际上取得一些地位的重要原因,但是,在船舶制造当中,日本人的性格就体现出来了----严谨、一丝不苟、力求完美。可以说,透过日本的船舶制造业,可以观察出整个日本社会的端倪。但是,日本还有一个更为惊人的奇迹-----就是在其经济、科技等保持高速发展的时候,环保工作做得十分之到位,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在亚洲名列前茅,高于中国,这是中国做得不足的地方,从这也可以看得出来日本人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的高要求,也正是日本人追求完美的性格的综合体现。

观看《大国崛起-日本》的观后感,要感想不要写她崛起的经过!

4. 《大国崛起》日本感受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5. 求《大国崛起》(日)观后感600字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发达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意识到了一个民族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也清醒地发现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缺点和历史经验的不足。为了更加清楚地做出比较,我选取深深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日本来举例,浅谈其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点,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新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此同时,中国也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却遭遇失败。历史为什么会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自从1864年欺骗利用。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势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准则。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在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的。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从政策措施的实施上。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改革封建身份、废除封建俸禄、地税改革、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召开国会,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日本政府开始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并且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以失败告终,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于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战后日本却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我认为主要包含一下主要原因: 

    1.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2.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所以我们要做的基本的也是作重要的就是努力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

求《大国崛起》(日)观后感600字

6. 看重新崛起的日本读后感

没记错的话,李培林应该是中科院社会研究所的所长。早先看过他翻译的《农民的终结》,感觉不错,这次看他写的《重新崛起的日本》,也不错,虽然有些地方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

按后记的说法,这本书是他在日本访问研究两个月的心得手记。两个月的时间当然不可能将日本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看得足够透彻,不过我以为,看到多少其实并非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以怎样的心态去看。有些文章你可以看出作者对日本了解颇深,但字里行间总觉得作者是在刻意贬低日本,刻意挑出会让国人更加憎恨日本的东西来写。只是这类文章写出来除了加剧两国的摩擦,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好处。不过另有一类文,则是尽顺着日本好的一处写,仿佛中国永远不可能比得上日本,作者本人也恨不得当初生在日本才好。这类文除了鄙视,大约也没有什么值得进一步评价的。

李培林的《重新崛起的日本》没有这两面的激烈表现。一开篇便由中国应当从日本学习的地方写起,随后分出几个大类,依次介绍日本的历史、文化、社会、教育各个方面,有时也夹些中日的对比,行文上既不是妄自菲薄,也没有唯我独尊,能感觉到作者是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去看日本,切切实实想从日本的身上学习一些经验,借鉴一些教训。目的还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让本国的国民过得更幸福。

所谓大国的自信与自尊,便该是以这种方式表现的吧。

7. 大国崛起第七集日本百年维新的观后感

看过大国崛起之日本百年维新,感想颇深。知道原来自己是那么不了解日本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就在不远的一百五年前日本还曾把中国奉为老师来学习效仿,然而到底是什么让日本在短短百年的历史舞台上就发生了如此的巨变呢?正如片子里所讲今天我们应该去了解分析的是到底是什么在主宰这个国家的激荡如海潮的命运呢?到底是什么让日本民族由原来的被侵略统治转而经历了自主,扩张战争再到因战败而生灵涂炭进而再度崛起?     在1853年,美国为了打开东方市场派出舰队去侵略日本,而当时的日本正在经历着200多年以来的闭关锁国,当他们看到了一直奉为老师的中国也一样被西方列强所打败,他们就认识到了对手的强大从而以不加任何干预的欢迎态度让美国打开了自己的国门。此后西方的先进技术给日本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他们意识了到自己国家的发展跟国际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差距。15年以后,日本内部发生变革,实权落到天皇手中,开始了明治维新的时代,是日本实行现代化的一个起点,新政府出台实行了了许多重大的财政政策。继而就在1871年,政府出资让几乎一半的政府高层人员组成代表团出访欧美各国,此次出行的行为改变了整个日本的思想甚至是日本国的发展。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甚至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此次出行的最高领导阶层甚至下决心要学习西方一系列的文物制度,要使日本跟西方一样。他们由此认识到了商业对西方国家的重要性,并且下定决心要向德国学习他们的发展模式——由国家来主导工业发展。待到回国以后日本最先开始官办缫丝场从国外进口了缫丝设备,还重金聘请了技师。并且想了办法让招来日本的工人来进厂工作并且制成了日本第一件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接着而来的是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工资均比政府官员高许多倍。当时明治政府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都投入到了兴办企业当中。在开办国营工厂的同时,政府还着力扶植民间企业,其中代表有很著名的三菱企业。    除此之外,日本不仅仅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也开始了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 还在东京的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仿照欧美街市。然而就在此时,如此简单而便捷迅速的拿来主义的改革也带来不公平的弊端,使本已存在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就在1889年02月11日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实施,一个宪法表面上的多党制,而实际上的天皇制的宪法决定了日本在崛起初期将要对外扩张、对内宣扬的军国主义的走向。在当时这个宪法使得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极端西化的做法被慢慢遏制。    经过这一系列的思想冲击以及变革,日本开始普及教育,到1910年的时候日本95%以上的男子,90%以上的女子都接受过教育。而在交通方面,日本和英国的铁路里程差距从明治维新初期的一千倍缩小为不到四倍。但是日本不仅仅是要迅速的发展本国的工商业成为经济崛起国之一,他们并且想要去用最快的速度去赶超目标成为世界强国。就在19世纪末,日本著名的思想家提出了“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坐待邻国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日本加入了西方列强的无力掠夺的行列。整个的国家的强国战略就从维新变革而变成了对外的扩张,从战争中获取利益促进自己国的发展。连年的对外武力侵占与掠夺,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日本也正如此前和此后所有迷信武力争霸的国家一样,在给别的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明治维新开始近八十年来积累的物质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然而在看似毁灭的同时,没人会料到,日本竟会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经济的再次崛起,连续20年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均9%以上。就其根本原因,战败后的日本虽然环境恶劣,物质匮乏,但是经过了百年的维新变革,他们留下了许多的科学技术和大量的科技人才,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日本在疯狂的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给自己国家的软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越是这样物质的匮乏就越是能够激发日本人富强本国的意志与精神。    正是在明治维新一百周年之际,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称道的是正如片子中所讲:对内,不仅仅要给自己的人民带来幸福;对外,也要给世界带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日本人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经过百年的沉浮他们表现出了相当惊人的坚韧,他们的不放弃,不甘落于人后的上进精神,以及永远相信自己的自信,还有他们民族所具有的出色的模仿能力和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是永远值得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我们值得肯定跟学习的。当我们感叹这个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小岛国,当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以偏概全的只顾着批评日本的军国主义以及侵略扩展的罪行累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真正的去分析了使日本真正崛起的内在原因,同样在我们身上所缺少的是不是正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些品质呢。虽然我们做不到某些日本人盲目的崇拜西方进步的精神,像他们那样甚至提议都去和西方人通婚,达到改变整个儿民族的人种和基因,我们做不到极端到几乎摒弃本国传统文化的膜拜西方,因为我们有着我们自己国家的五千载历史,我们有着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我们不会做出完全否定自己文化否定自己的方向甚至去否定历史过去的事情,但是他们取长补短极力迅速发展自己完善自身的精神是绝对值得我们去肯定的,甚至在种程度上我们要以他们为老师去学习他们身上的团结跟进取。    此外,我认为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比例就可以大致的看出一个国家的重视方向,日本为了普及本国的文化教育,付出了很多成本,当然很大程度上我们也都看到了他们的成果。在大国之崛起中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很大部分都是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曾经日本的领导人在一次讲说中说道,日本国土小掌握的资源少,所能开发跟利用的只有人脑,智慧是他们的无限财富。日本人自我要求非常高,做事情精益求精,他们认为只要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他们可以更快的去做得和他们一样好,他们身上的那种上进的精神和永远的危机感是身为邻国的我们需要自叹不如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在肯定日本崛起的同时,我们也要分析其中的利弊以及看到发展前景。正如一位研究日本文化的学家所说,看到日本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其实日本文化就是类似洋葱头的文化,当我们试图去发现探索日本文化内核的时候,我们一层一层的去拨开他们表面上学习引进的外国文化,最终洋葱的每一层都不是他具有本身特色的属于自己民族文化核心,最终剥掉洋葱头的外皮其实质什么都不剩下了。我们都知道日本人的模仿学习能力无容置疑的出色,但是我认为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加越加重视的是一种创新意识,只有创新才可以争取到更大的利润,知识产权才是真正重要的无形资产,我们不去盲目的肯定日本国的崛起,我们不去提倡盲目学习模仿,我们不去做许多没有经过自己分析创造的事情,因为单纯进口来的拿来主义,迟早会在附加到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显现出来水土不服。     看大国的崛起,不仅仅是要知道了解到那段过去的历史,丰富我们的知识,更要从历史中学习到现实的意义,将知识运用到实际。我们身为当代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主要的推动力量,我们不仅仅要常常鞭策自己督促自己完善自己,更要适时的了解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变动格局,在世界变迁的浪潮中找到自身所处的位置,不断的开发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的目标,国家的兴盛落在我们每个人的肩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摒弃落后错误的思想,继承发扬本国优良传统文化,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辨别能力,我们做好踏实稳定的准备,我们泱泱大国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变得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并且这些我们可以做到的才是一个大国真正能够实现提高发展的基础根本。我们每个大学生都不仅仅要为个人的理想人生而去努力,并且要为整儿民族的进步而去挖掘自身最大的潜能,而去勤勉奋斗!

大国崛起第七集日本百年维新的观后感

8.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央视二套播出的《大国崛起》记录片,从一定程度上给我们一个更新的视角观察世界近500年来主导世界历史的“大国”们是如何发迹、又是如何被新兴的大国取代或者赶超。 

我们看到作为国家主流新闻媒体对于当今500年内世界风云变换的国际舞台的评价,其中不乏过去我们一直回避的尖锐问题,确实叫人领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和激情。 

不过,对于一直关注近代历史的读者和观众而言,其实,系列片中的许多观点已经不算新鲜,比如,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在不同的大国崛起历程中的特殊作用,比如对于自由经济和政府干预在近代经济学和国家治理领域的争论和实践,还有就是后发国家的赶超战略对于新兴国家的借鉴价值。但是,对于深入思考的观众,这个系列片是否正在回答了片子开始提出的问题:大国崛起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呢? 

从最后一集,我们是否得到一个答案,就是最先找到适合于本民族发展道路且最符合其所在时代核心竞争力要求的国家,最有机会在强国竞争之林取得成功、乃至最终的优胜。 

可我们回顾系列片提及的几个国家,一方面对于促成其成功的部分原因可是理解,但是我们其实未必真正看到其被新的大国赶超乃至取代的“衰落”的原因,也就是帮助新兴大国崛起的另一部分外因。 

比如,介绍荷兰的崛起之后,仅仅是提到他们在经历其颠峰的全球贸易扩张之后突然中止了扩张的步法,随着荷兰威廉三世入住英国,荷兰的大国之运似乎也随之被转移到大英帝国之手。为什么荷兰的崛起到了一定颠峰就停滞了?记录片没有给予回答。 

实际上我们知道,对于既成大国而言,任何新兴大国的潜在崛起都是一种重大威胁,这意味着资源的再分配乃是自身优势地位的削弱。所以,只要可能,既成大国都会千方百计阻挠新兴大国挑战其霸主地位。这一直都是新兴大国的一项重大战略难题:如何处理好同既成大国的关系。 

就像中国俗话所言,“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新兴大国的崛起之路上充满了这类既成大国的刁难和阻挠,其发展的经历一定波折而坎坷;万一压力过大,甚至会被扼杀在崛起的摇篮之中。 

那么,是什么因素帮助那些新兴大国最终成功崛起呢?往往正是那些既成大国的衰落,使得他们既丧失了以前的国际视野又失去了掌握全局的能力,导致新兴大国乘隙悄然崛起、一鸣惊人,一举将自我陶醉的旧霸权推下神坛。 

而这样的历史机遇,历史上又有几回呢?记录片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 

片子一再提及“核心竞争力”,同时对于当代的文明发展归纳为,在科技领域掌握核心竞争力就是成为当代大国的秘诀。我不得不困惑,凭什么在当代激烈竞争的国际舞台上,某个后发国家能够取得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既成大国们优越的“核心竞争力”呢?特别是在科技领域,我们知道这是最重视积累的领域,没有厚积哪来博发?恰恰在这个方面最不能保证新兴国家取得核心科技竞争力。 

另外,如果回顾世界历史,是不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就当然地可以崛起为大国?哪怕仅仅看中国的历史就知道未必如此,因为没有人否认大宋的科技不仅仅在中国,哪怕在但是的世界领域都是傲视群雄的,可惜呀,偏偏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击败。即使是世界历史上看,很多国家或民族都曾经在科技上耀眼无比,例如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世界,可谓积累了当时西欧和中东文明的精华,偏偏那里没有孕育出世界性的近代大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记录片经常引用保罗。肯尼迪的论述。他也在片子最后一集里提出,对于大国崛起的秘诀,可能文化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惜,记录片的编导们对此也一带而过,未能详细分析。 

文化是什么?荷兰的商业文化,英国的殖民文化,美国的自由主义和独立精神,还是俄罗斯民族坚忍不拔和高度集权的混合体,都是文化么? 

那么,我们不由得要问,我们当代中国的文化又是什么呢? 

所以,对于这个记录片的反思,我想又不得不回到清末民初的讨论:器物优越导致国家强大,还是制度先进保证国家兴盛,或者应该是文化优势促成了大国崛起?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