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这个称呼为什么曾被普遍采用?

2024-05-10 02:52

1. “马踏飞燕”这个称呼为什么曾被普遍采用?

马踏飞燕是它自出土后便有的名字。
出土后,它便有了“马踏飞燕”这个名字,很多人说这名字来自于郭沫若,起码有三种说法:
1、郭沫若说:1971年,郭沫若去兰州参观,将其定名为“马踏飞燕”。这应该是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
2、民间流传说:经郭沫若先生鉴定,命名为“铜奔马”,同时因其三足腾空,在后足踏在一只飞鸟的悲伤,又有人称之为“马踏飞燕”。
3、官方起名说:1970年6月该铸像被调往甘肃省博物馆作为出土珍贵文物收藏时,即以“马踏飞燕”的名称登记收藏入库。

扩展资料:
1、奔“马”的争议:
铜奔马是什么马,该叫什么名,本来并无多大争议,但它成了中国旅游标志后,异议也随之多了起来。
中国旅游标志的文物原型到底是什么马,主要有四种说法。一说是“天马”。
中国考古中发现的早期马造型一般都是蒙古马形象:头大,颈粗,躯长,四肢短壮,但骑行速度相对不快。
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则不同,它体型高大,腾空飞驰,与汉武帝时从西北引进的“天马”很像。二说是“神马”。神马又叫“天驷”,骑行神速。唐代诗人杜甫《魏将军歌》称:“星缠宝校金盘陀,夜骑天驷超天河。”
“天驷”本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亦称“马祖神”。三说“紫燕骝”。骝指黑鬣、黑尾巴的紫红色骏马,骑行速度快,如飞燕般。
汉文帝有称为“九逸”的良马九匹,其中有一匹便是“紫燕骝”。铜奔马蹄踏飞燕的造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紫燕骝。还有一说是“特勒骠”。
特勒骠本是唐太宗所拥有的“六骏”之一,它与铜奔马扯上关系是因为其奔跑的姿势:一侧前后腿同时凌空腾踔,这叫“对侧步”;而常见的都是两侧前后脚同时抬起,称为“对角步”。
能跑“对侧步”的马是特种良马,非常稀少,中国青藏高原的浩门、囊谦产这种马。
2、踏“鸟”的争议:
铜奔马争议最多的,是所踏的那只“鸟”到底是什么鸟?第一种说法,无疑是郭沫若所称的燕子。但不少学者认为,这只“鸟”不是燕子,尾部没有分叉。
有的学者提出了第二种观点,称是“龙雀”,是“天马蹄踏龙雀”。
东汉张衡《东京赋》中有“龙雀蟠蜿,天马半汉”之语。龙雀乃秦汉神话传说的风神“飞廉”,能把风神踏在蹄下,可见此马速度之快,于是认为铜奔马应该叫“马踏龙雀”或“东汉铜奔马”。
但“龙雀说”也有人反对,认为那只鸟是一种叫“燕隼”的飞禽。其理由是,龙雀既然为风神,岂能是奔马所践踏之物?再者,传说中的龙雀是凤凰家族的成员,鸟身鹿头,与马脚下的“鸟”明显不同。
第三种观点称是燕隼。燕隼俗称“青条子”,还有“土鹘”、“儿隼”、“蚂蚱鹰”等叫法,其体型大小如鸽,形似雨燕,飞行迅速,常在空中捕食昆虫和家燕、云雀这类小飞鸟,所以“马踏飞燕”应改叫“马踏飞隼”才对。
第四种说法是“乌鸦”。“燕隼说”无法从民俗学上找到逻辑关系和理由,有学者又提出“乌鸦说”。
此说系从浙江龙游石窟中的“天马行空”图中找到的灵感:“天马”前蹄正好在“乌”背上方,好像在追赶着乌鸦。而雷台出土的铜奔马蹄正好踏在乌鸦背上,表示已经超越或逮住了乌鸦,遂又多了一个“天马逮乌”的叫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东汉铜奔马

“马踏飞燕”这个称呼为什么曾被普遍采用?

2. “马踏飞燕”这个称呼为什么曾被普遍采用?

马踏飞燕是它自出土后便有的名字。
出土后,它便有了“马踏飞燕”这个名字,很多人说这名字来自于郭沫若,起码有三种说法:
1、郭沫若说:1971年,郭沫若去兰州参观,将其定名为“马踏飞燕”。这应该是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
2、民间流传说:经郭沫若先生鉴定,命名为“铜奔马”,同时因其三足腾空,在后足踏在一只飞鸟的悲伤,又有人称之为“马踏飞燕”。
3、官方起名说:1970年6月该铸像被调往甘肃省博物馆作为出土珍贵文物收藏时,即以“马踏飞燕”的名称登记收藏入库。

扩展资料:
1、奔“马”的争议:
铜奔马是什么马,该叫什么名,本来并无多大争议,但它成了中国旅游标志后,异议也随之多了起来。
中国旅游标志的文物原型到底是什么马,主要有四种说法。一说是“天马”。
中国考古中发现的早期马造型一般都是蒙古马形象:头大,颈粗,躯长,四肢短壮,但骑行速度相对不快。
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则不同,它体型高大,腾空飞驰,与汉武帝时从西北引进的“天马”很像。二说是“神马”。神马又叫“天驷”,骑行神速。唐代诗人杜甫《魏将军歌》称:“星缠宝校金盘陀,夜骑天驷超天河。”
“天驷”本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亦称“马祖神”。三说“紫燕骝”。骝指黑鬣、黑尾巴的紫红色骏马,骑行速度快,如飞燕般。
汉文帝有称为“九逸”的良马九匹,其中有一匹便是“紫燕骝”。铜奔马蹄踏飞燕的造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紫燕骝。还有一说是“特勒骠”。
特勒骠本是唐太宗所拥有的“六骏”之一,它与铜奔马扯上关系是因为其奔跑的姿势:一侧前后腿同时凌空腾踔,这叫“对侧步”;而常见的都是两侧前后脚同时抬起,称为“对角步”。
能跑“对侧步”的马是特种良马,非常稀少,中国青藏高原的浩门、囊谦产这种马。
2、踏“鸟”的争议:
铜奔马争议最多的,是所踏的那只“鸟”到底是什么鸟?第一种说法,无疑是郭沫若所称的燕子。但不少学者认为,这只“鸟”不是燕子,尾部没有分叉。
有的学者提出了第二种观点,称是“龙雀”,是“天马蹄踏龙雀”。
东汉张衡《东京赋》中有“龙雀蟠蜿,天马半汉”之语。龙雀乃秦汉神话传说的风神“飞廉”,能把风神踏在蹄下,可见此马速度之快,于是认为铜奔马应该叫“马踏龙雀”或“东汉铜奔马”。
但“龙雀说”也有人反对,认为那只鸟是一种叫“燕隼”的飞禽。其理由是,龙雀既然为风神,岂能是奔马所践踏之物?再者,传说中的龙雀是凤凰家族的成员,鸟身鹿头,与马脚下的“鸟”明显不同。
第三种观点称是燕隼。燕隼俗称“青条子”,还有“土鹘”、“儿隼”、“蚂蚱鹰”等叫法,其体型大小如鸽,形似雨燕,飞行迅速,常在空中捕食昆虫和家燕、云雀这类小飞鸟,所以“马踏飞燕”应改叫“马踏飞隼”才对。
第四种说法是“乌鸦”。“燕隼说”无法从民俗学上找到逻辑关系和理由,有学者又提出“乌鸦说”。
此说系从浙江龙游石窟中的“天马行空”图中找到的灵感:“天马”前蹄正好在“乌”背上方,好像在追赶着乌鸦。而雷台出土的铜奔马蹄正好踏在乌鸦背上,表示已经超越或逮住了乌鸦,遂又多了一个“天马逮乌”的叫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东汉铜奔马

3. “马踏飞燕”这匹马为什么踏了飞燕?

1969年10月,在甘肃武威雷台发现的一座已遭两次盗掘的东汉晚期墓葬中,出土了铜人、铜车、铜牛、陶器等220余件文物,其中有39匹神态各异、活灵活现的铜马。39匹铜马中有一匹铜奔马。重7.15公斤,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头顶花缨微扬,昂首扬尾,尾打飘结,三足腾空,右后足蹄踏一飞燕,飞燕展翅,惊愕回首。1986年,更定为武威市的市标,它就是现如今我们俗称的“马踏飞燕”。这件雕塑作品是东汉艺术家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在中国雕塑史上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被编纂进中学语文课本中。
但这匹马真的是如我们猜测的那般在快如飞燕地急驰狂奔吗?有没有可能,它只是出门懒得动,所以踏踩着飞燕,亦如现代人出门踩了个平衡车一样?首先,我们来看看,现代的赛马,在赛场上,你会发现,马在走路时,四条腿会分为左右两组,两条同侧腿向前,另外同侧腿向后。如果,马跑起来的时候,是如何的呢?当马狂奔的时候,它的双腿运动轨迹与走路的时候,是不同的。两条后腿必须同时着地促使身体与地面进行反弹,从而加快行进速度。四蹄动物基本都会这种奔跑方式加快奔跑。比如:猎豹。
据此,可以推断,这件国宝级的雕塑艺术品中的马充其量只能说是“小跑”。而“马踏飞燕”的真实情况,极有可能是一只倒霉的飞燕被一匹优雅散步的马踩踏致死的意外事件而已。话说回来,雕塑源于生活,雕塑也高于生活。若仅以这件“马踏飞燕”是否真实反映了快马疾驰的场景来评判这件雕塑,自然是不正确的。它的出土,展示出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形象文物,更代表了中国汉代社会的繁荣昌盛。中国古代高超的铸造业就已经能铸造出精致艺术品。
随着社会进步,雕塑所用的材料,越来越多。现代社会,如若用所用材料来区分雕塑类别的话有:泥塑、陶塑、木雕、石雕、金属雕塑这五类。如若用雕塑的形态来区分雕塑类别的话有:圆雕、透雕、浮雕这三类从史前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雕塑的形态、技艺以及它的深度含义都在不断精进变化。它以形体、体积和材质作用于人的视觉、触觉和听觉,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是雕塑不同于绘画的最根本的特征。了解雕塑,就是了解人类自己。
资料来源:[1]李崇寒.马踏飞燕顺拐马的身世之谜[J].国家人文历史,2014,03:57-59.

“马踏飞燕”这匹马为什么踏了飞燕?

4. “马踏飞燕”是什么?“马踏飞燕”有什么来历和含义?

 “马踏飞燕”是什么?“马踏飞燕”有什么来历和含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一起看一看。
  说到马踏飞燕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嘿嘿,想必大家也非常的熟悉,小学的时候学过的呀,现在我们又来研究研究看看,话说这个马踏飞燕啊到底有什么寓意呢?这个马踏飞燕象征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马踏飞燕的意思
  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飞燕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
  马踏飞燕象征意义
   
  马踏飞燕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宝,现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既体现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深厚低蕴,而且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腾飞!
  马踏飞燕简介
  马超龙雀,别称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马超龙雀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武威一座东汉灵帝时期的张姓将军墓,高34.5厘米,作疾速奔驰状,其右后蹄附一飞鸟,既表现其高度的浪漫主义意境,又稳定了铜马俑本身的重心,堪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中无与伦比的珍品。
  但是,对于其名称长期以来却有着较大的争议,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坛,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长期以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铜奔马”说
  铜马俑的造型雄骏非凡,它昂首嘶鸣,马蹄腾空,作风驰电掣般的奔驰,因而,经郭沫若先生鉴定,命名为“铜奔马”,因为是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这也是对这具铜马俑最早的称法。
  2、“马踏飞燕”说
  虽然“铜奔马”的称谓比较直观明了,但是这具铜马俑的精妙之处是其后蹄下踏一飞鸟,仅以“奔马”名之,显然不足以表现其浪漫主义意境,因此有人将其称为“马踏飞燕”,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据说1971年9月, 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奴亲王访问兰州,看到了这匹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稀世珍宝,又将之命名为“马踏飞燕”。
  3、“马踏龙雀”说
  针对“马踏飞燕”说,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铜马俑所附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龙雀,因此认为应该是“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
  4、“飞燕骝”说
  ——为铜奔马正名。前面几种名称,看似有些道理,但明眼人一细致品味便不难发现——其中无一不带有明显的现代汉语构词特点。最近有资深学者提出“飞燕骝”这个名字,无论从构词方式之严谨、还是切意之准确无一不符合汉代的特点,堪称迄今为止“马踏飞燕”这座著名的青铜雕最贴切的名字。
  武威铜马足下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
  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5、“天马”说
  持此说法的人认为,龙雀是风神,即飞廉,这种神鸟,岂能是奔马所踏之物?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 铜雀蟠蜿,天马半汉”之句,是称皇宫内龙雀、天马两件对应的铜制陈列品,因此,这具铜马俑就是“天马”。《汉书·礼乐志》中《西极天马之歌》曾记载,“天马”足踩浮云,身可腾空飞驰,奔马踏着飞燕,正是遨游空中的“天马”形象。
  6、“马神天驷”说
  与前几种说法一样,“天马”说也受到了置疑。有人提出:“天马”在汉代专指大宛汗血马及与此 有关的宫内陈列品。东汉明帝为置飞廉(即铜制龙雀)、铜马(即铜制“天马”)于洛阳,曾亲自出行到西安迎取,甚至不惜下嫁 宗室女子,或令大军征战,才求得汗血马,是谓“天马”,为此作《西极天马之歌》,为帝王祭天礼乐之一,以歌颂汉家天子的功德。
  因此,无论“天马”是指真马还是铜马,都只是皇室威仪的象征,臣民不可能享用,武威东汉墓主张姓将军怎能例外?因此,有人又提出这具铜马俑是“马神——天驷”。“天驷”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驷 ”,亦称“马祖神”。秦汉以前人们都崇“天驷”为“马神”,自商周以来,征战中都少不了骏马,因而就产生了对马祖神的崇拜与祭祀。
  武威汉墓主人张姓将军生前率骑戍边,供奉马神,死后殉葬铜制马神,当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样解释,就墓主人的官职 和职业特征来说,都是合理的,“天驷”者犹言驷马行空,以足踏飞燕来说明“天驷”和象征其所处的空间位置。
   

5. 马踏飞燕简介 什么是马踏飞燕

1、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2、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简介 什么是马踏飞燕

6. "马踏飞燕"的称呼既形象又优雅,为什么后来又用"天马"取而代之

"马踏飞燕"的称呼既形象又优雅,后来又用"天马"取而代是因为马踏飞燕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一、概述: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张江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二、出土地: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雷台汉墓
三、武威雷台汉墓:
武威雷台汉墓是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位于甘肃武威城区北关中路,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雷台为前凉(公元301年─375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
《资冶通鉴》中记载:为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始筑“周轮80余堵,基高9仞”。现雷台保存基本完好,长106米、宽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10座,其建筑雄伟、规模宏大。

7. 马踏飞燕的来历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由青铜器铸造,马的形象是三足腾空,另外一足踏在一只鸟的上面,整个青铜器也靠这只足支撑,这类造型的铜器在我国出土文物中极为罕见。
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扩展资料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5年3月,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并开始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志用的就是“马踏飞燕”。凡是当选的城市,都会修建“马踏飞燕”造型的雕塑,“马踏飞燕”由此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
1986年“马踏飞燕”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马踏飞燕的来历

8. “马踏飞燕”是什么意思?

马踏飞燕(历史文物)一般指东汉铜奔马。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铜奔马微微地偏向一侧的头高昂着,前面头顶的鬃毛和后面的马尾一致向后方飘飞,浑圆的躯体呈流线型,四肢动感强烈,三蹄腾空,右后蹄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

扩展资料
关于此马的名称,历来众多专家从不同角度为之命名,最后将其定名为东汉铜奔马,这也是被认可的名称,除此以外还有马踏龙雀、飞燕骝、紫燕骝、天马、马神天驷、马踏飞燕等说法。对于一件艺术品的命名有这么多的说法,这在艺术史中绝无仅有,可见其在艺术史上的巨大影响力。
这些不同说法的分歧点在于马足所踏之鸟的种类。此外还有一种折中的说法——铜奔马,这种定名很平实,不会有任何失误,但也避开了对于鸟形底座本身属性的认定。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在马足下加鸟形底座的做法是此雕塑的一种创新。
东汉铜奔马在动态飞扬下站立的实际问题。在壁画、画像石等同类马匹造型中并没有看到类似的做法。因为壁画、画像石是在二维或近于二维上实现,没必要节外生枝。
而在雕塑中则是出于现实需要,东汉铜奔马是一件在三维空间中展开的有体积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动感强烈,呈三足腾空之势,如果与壁画采用同样的方法,则不可能使奔马保持平衡。因此在其足下加上鸟形底座以固定,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
它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合平力学原理,又使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双双得到完美的解决,这正是它的高超之处。具体而言,鸟形底座平,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鸟的头、双翅、尾呈现伸展状,增大了稳定性,这道理正如三角支架。所有这些,使马的重心通过足踏于飞燕背上而能保持平稳,构思之精巧无出其右。
其次,东汉铜奔马用鸟形底座,在艺术上也是一种创造。制作者在固定奔马的同时,将底座的实用功能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这一大胆而又巧妙的做法,增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实际上,借助部件来实现实用与审美目的的做法在汉代是常见的,比如著名的长信官灯就是将雕塑与灯结合,以宫女的袖管作为排烟道的方法也是如此。
塑造一匹马的逼真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止的物件表现出动感,特别是要表现匹日行千里的良马风驰电掣的神速,这就不那么容易了。但制作者却匠心独运,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大胆地让马的右后蹄踏在一只凌空飞翔的鸟身上。
这样就衬托出马的迅疾,使一匹静止的铜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东汉铜奔马身躯粗壮圆浑,但其动作轻盈,用一足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飞鸟身上,这显然是经过了周密的计算。小鸟似乎正吃惊地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简直就是“扬鞭只共鸟争飞”的真实再现。
东汉铜奔马是东汉青铜艺术的精品之作。东汉铜奔马的造型方式,实际上沿用了通行于当时的奔马的形象,并且创造性地加上了飞鸟,既起到了实际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马飞奔的气势。
但它不同于近现代个体艺术家的创作,而是一种程式化的创作模式,在形态上沿用了当时通行的奔马的造型,并且在马足下加上鸟形物以支撑稳定,这是一种创造。整体上看,东汉铜奔马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