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物理学排名?

2024-05-17 14:41

1. 世界物理学排名?

物理学全球最强大学排名如下:
1、麻省理工大学。
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3、哈佛大学。
4、斯坦福大学。
5、加州理工大学。
6、芝加哥大学。
7、牛津大学。
8、东京大学。
9、剑桥大学。
10、普林斯顿大学。

11、巴黎第六大学。
12、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13、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
14、哥伦比亚大学。
15、伦敦帝国学院。
16、耶鲁大学。
17、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18、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
19、巴黎第十一大学。
20、康奈尔大学。

21、北京大学。
22、慕尼黑大学。
23、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
24、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25、罗马智慧大学。
26、莱斯大学。
27、波士顿大学。
28、清华大学。
29、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30、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31、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
32、京都大学。
33、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34、海德堡大学。
35、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36、华盛顿大学。
37、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9、日内瓦大学。
40、汉堡大学。

41、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42、多伦多大学。
43、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44、曼切斯特大学。
45、比萨大学。
46、魏茨曼科学学院。
47、马德里自治大学。
48、布拉格查理大学。
49、海峡大学。
50、格勒诺布尔大学。

51、爱丁堡大学。
52、西北大学。
53、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54、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55、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56、宾夕法尼亚大学。
57、巴黎第七大学。
58、慕尼黑科技大学。
59、普渡大学西拉法叶校区。
60、成均馆大学。

61、伦敦大学学院。
62、亚琛工业大学。
63、大阪大学。
64、苏黎世大学。
65、美因茨大学。
66、新加坡国立大学。
67、哥本哈根大学。

世界物理学排名?

2. 物理学 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5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6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 
杨振宁长时期在看来是神秘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十字路口工作。在这个领域内,一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灵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还没有实验证据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这是一个外行很难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满了希腊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寻求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品味”和“风格”,有寻求用正确语言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内心的灵感。 
物理学家戴森去年在石溪为杨振宁退休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杨振宁已有华发,可是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他仍穿梭于纽约和远东之间。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学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是设在南朝鲜汉城的一个理论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关于他的生活和时代的一次广泛的谈话中,杨振宁谈到他的物理学生涯,谈到他没有能从事某些领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遗憾。杨振宁也谈到他在中国童年和他长时间为沟通美国和自己的祖国在科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作的努力。杨振宁谈到他担心中美关系的裂痕会扩大,以及由于新近对台湾出生的物理学家李文和间谍活动嫌疑的调查,将为亚洲和亚裔美国科学家带来的困难。·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杨振宁自1945年到美国来当研究生以后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他会见了已故的周恩来和中国的其他领导人,帮助开展了两国之间的科学合作。他担心这些合作将面临危险。 
那时候,当他从国外旅行回来后,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人员常常去找他。中央情报局的官员第一次去找杨振宁时杨要让他的秘书记录他们的谈话,以免误解。杨振宁继续保持和中国的密切联系,他说:“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近来没有再来找我的麻烦。” 
杨振宁最关心的是科学而不是政治。他谈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一个从中国偏僻地区一个落后的城市来的年轻学生,怎么会有幸参与20世纪一个最主要的思想革命。这场革命是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方法来了解自然的无穷多样性,从混沌的星球爆炸到电子环绕原子核的颤动。 
1956年杨振宁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因为这个工作,两人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 
从长远来看,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的开拓性的工作却更为重要。那一年,两人都在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工作。他们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以后证明它是以统一的方式描述作用力和基本粒子的关键。布洛克海文的一位理论物理学家马奇努说:“当它在1954年写成时,争论极大。一些人认为它和物理世界无关。”当时,杨和米尔斯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可是以后证明,这个从微分几何和纤维丛这样的抽象世界中抽提出来的数学,正是为描述像磁、电、强核力,也许还有重大相互作用中,中界作用力的粒子交换所。戴森讲道:“我要说,在杨振宁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规范常已经证明这比他和李政道关于宇称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关系变得愈来愈紧张,两人在1962年分手。杨振宁拒绝谈论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的。他说:“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说,这是一个悲剧。”他们两人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讲话了。

3. 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的荣誉

2007年,在南开大学泰达应用物理学院院长拉普教授的推荐下,中国物理学会委派观察员到韩国首尔对第20届IYPT进行考察,并提出第22届赛事的承办申请,成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承办权。2008年,南开大学和天津市物理学会在天津地区组建中国队,参加在克罗地亚举办的第21届IYPT ,在参赛的21支队伍中取得了第八名的优异成绩,荣获三等奖。2009年,来自天津和江苏的5名中学生组成中国队,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第22界IYPT,获得铜牌。2014年,来自天津,江苏和广东的5名中学生组成的中国队,参加了在英国举办的第27界IYPT,首次获得金牌。

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的荣誉

4.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介绍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是诺贝尔奖之一。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 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添加了‘经济’奖)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

5.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北京时间10月5日17点45分,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该奖项授予Syukuro Manabe、Klaus Hasselmann和Giorgio Parisi,以表彰其在理解复杂物理系统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历届(1901年-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如下:  
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  
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  
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  
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  
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  
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  
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  
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  
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  
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16、1916年:未颁奖  
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  
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  
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  
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  
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  
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31、1931年:未颁奖  
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  
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  
34、1934年:未颁奖  
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  
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  

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  
40、1940—1942年:未颁奖  
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  
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  
4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  
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  
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  
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  
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  
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  
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  
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  
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  
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  
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  
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  
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  
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  
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  
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  
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  
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  
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  
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  

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  
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  
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  
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  
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  
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  
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  
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  
82、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  
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  

86、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  
87、1989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  
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  
89、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  
90、1992年: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室  
91、1993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  
92、1994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  
93、1995年: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  
94、1996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  
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96、1998年:劳克林、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97、1999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98、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  
99、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卡尔·E·维曼(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100、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101、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安东尼·莱格特(美国)、维塔利·金茨堡(俄罗斯)“表彰三人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102、2004年:戴维·格罗斯(美国)、戴维·普利策(美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美国),为表彰他们“对量子场中夸克渐进自由的发现。”  
103、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表彰他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JohnL.Hall,美国)和特奥多尔·亨施(德国)表彰他们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104、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和乔治·斯穆特(美国)表彰他们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105、2007年:法国科学家艾尔伯·费尔和德国科学家皮特·克鲁伯格,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贡献  
106、2008年:日本科学家南部阳一郎,表彰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日本物理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提出了对称性破坏的物理机制,并成功预言了自然界至少三类夸克的存在  
107、2009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高锟因为“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而获奖;美国物理学家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因“发明了成像半导体电路——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获此殊荣  
108、201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109、201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因“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0、2012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塞尔日·阿罗什、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教授大卫·维因兰德因“发现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1、2013年: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理论预言获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2、2014年: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因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LED)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3、2015年: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因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分享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4、2016年: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论上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以及在拓扑相变方面作出的理论贡献分享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5、2017年:三位美国科学家基普·S·索恩、巴里·巴里什以及雷纳·韦斯,因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而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6、2018年:美国科学家亚瑟·阿斯金、法国科学家杰哈·莫罗以及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因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而获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7、2019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皮布尔斯因宇宙学相关研究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士科学家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因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8、2020年:英国数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德国天体物理学家莱因哈德·根泽尔和美国天文学家安德里亚·格兹共同获得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6. 中国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著名物理学家有哪些?

中国目前没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如下:杨振宁,1954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1957年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1956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1957年与杨振宁携手走上诺贝尔奖台,当时年仅31岁,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次年轻的4位得主之一。
截止2016年9月,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中国籍的人只有两位:莫言和屠呦呦。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7.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历届获奖者有哪些?

历届(1901年-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如下:  
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  
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  
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  
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  
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  
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  
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  
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  
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  
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16、1916年:未颁奖  
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  
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  
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  
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  
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  
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31、1931年:未颁奖  
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  
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  
34、1934年:未颁奖  
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  

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  
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  
40、1940—1942年:未颁奖  
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  
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  
4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  
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  
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  
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  
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  
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  
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  
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  
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  
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  
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  
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  
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  
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  
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  
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  
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  
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  
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  
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  

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  
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  
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  
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  
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  
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  
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  
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  
82、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  
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  
86、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  
87、1989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  
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  
89、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  
90、1992年: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室  
91、1993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  
92、1994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  
93、1995年: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  
94、1996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  
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96、1998年:劳克林、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97、1999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98、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  
99、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卡尔·E·维曼(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100、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101、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安东尼·莱格特(美国)、维塔利·金茨堡(俄罗斯)“表彰三人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102、2004年:戴维·格罗斯(美国)、戴维·普利策(美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美国),为表彰他们“对量子场中夸克渐进自由的发现。”  
103、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表彰他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JohnL.Hall,美国)和特奥多尔·亨施(德国)表彰他们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104、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和乔治·斯穆特(美国)表彰他们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105、2007年:法国科学家艾尔伯·费尔和德国科学家皮特·克鲁伯格,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贡献  
106、2008年:日本科学家南部阳一郎,表彰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日本物理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提出了对称性破坏的物理机制,并成功预言了自然界至少三类夸克的存在  
107、2009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高锟因为“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而获奖;美国物理学家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因“发明了成像半导体电路——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获此殊荣  
108、201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109、201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因“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0、2012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塞尔日·阿罗什、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教授大卫·维因兰德因“发现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1、2013年: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理论预言获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2、2014年: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因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LED)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3、2015年: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因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分享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4、2016年: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论上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以及在拓扑相变方面作出的理论贡献分享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5、2017年:三位美国科学家基普·S·索恩、巴里·巴里什以及雷纳·韦斯,因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而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6、2018年:美国科学家亚瑟·阿斯金、法国科学家杰哈·莫罗以及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因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而获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7、2019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皮布尔斯因宇宙学相关研究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士科学家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因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8、2020年:英国数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德国天体物理学家莱因哈德·根泽尔和美国天文学家安德里亚·格兹共同获得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历届获奖者有哪些?

8. 在诸多的诺贝尔奖项中,为什么物理学奖排名第一位?

因为物理本来就是一件很重要的学科,浏览一下《江苏省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高校对学生选考科目要求汇编》则不难发现:物理几乎是所有理工科专业的选考科目之一,不少名校的理工科专业要求学生只能选考物理。《汇编》第二页所列的84个专业,只有6个专业没有选考物理,其余都要求选考物理,显示出物理被当作一个基础学。


物理真的很重要。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物理观念、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也是物理学所研究的重要内容。物理是一门“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学问。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虽然物理学不能代表一切,但几乎一切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

例如,第一,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以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结构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为目的,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第二,物理知识在我们的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都有极为广泛的应用。

如果你在物理方面没有天赋,而在其他方面比如文学(其实数学也很少涉及到物理)有很高的天赋的话,你就没必要抓着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放,可以简单了解,但不是很重要。虽然这样有可能不好就业,但是换个角度来想,如果去学物理的话,本来就没什么天赋,还不是同样的下场,所以为什么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呢,这样说不定有更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