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运动及新构造运动(约亿年)

2024-05-20 01:29

1. 喜马拉雅运动及新构造运动(约亿年)

黄汲清先生(1954)首先使用,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这一运动在欧洲大陆广泛发育,因首先在喜马拉雅山区确定,故得名。
嵩山地区喜马拉雅运动及新构造运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在燕山运动形成的构造基础上表现为规模较大的升降和掀斜运动而形成盆岭构造。升降运动总的趋势是山区相对上升,盆地及平原区相对下降。在新近纪以前,我国华北大陆地形的基本面貌是广阔的夷平地形,新近纪开始的新构造运动,使这些地形抬高遭受破坏,形成了嵩箕地区的多级夷平面和多级河流阶地,并伴有新断裂的产生(图2-9,图2-10)。

图2-9 嵩山—箕山地质剖面,示掀斜运动造成的半地堑式盆地

(据马杏垣等,1981,略改)
Q—第四系;N-E—新近系-古近系;T—三叠系;P—二叠系;  —寒武系;Zw—五佛山滑体;Pt1sn—嵩山群;γ2—嵩山花岗岩体;Ardn—登封岩群

图2-10 五指岭—箕山地形剖面,示拱曲和槽地构造

(据谢广林,1987,略修改)

喜马拉雅运动及新构造运动(约亿年)

2. 喜马拉雅运动的概念解释

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被黄汲清称之为“喜马拉雅运动”(Himalayaorogeny)。这一造山运动因首先在喜马拉雅山区确定而得名。

3. 喜马拉雅运动的介绍

中国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于1945年提出用喜马拉雅运动表示中国境内新生代的造山运动。这一概念为地球科学家普遍接受,但在构造运动分期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上存在分歧。

喜马拉雅运动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