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是人口流入量大的城市吗?

2024-05-23 17:29

1. 滁州是人口流入量大的城市吗?

滁州人口都是外来户特别多,因为滁州城市地方比较优势!滁州靠南京,滁州和合肥交界都很近。只能说滁州城市比较优势发展进步!人口选择进入滁州居住最多人口。
  
 以前滁州人口五十万,现在突然猛涨人口几百万人口城市,记得滁州1998年人口还不到50万,还没有滁州地区人口多,现在滁州起码有三百多万人口。
  
 我正在怀疑滁州城市确实是好地方,如果不是好地方不可能一下子猛涨这么多人口,你要看地图书上就知道滁州人口,现在城市那条街都是满满的人口。
  
 以前城市看不到人口,万万没想到有这么多户口居住滁州城市。
  
 滁州城市人口有全国各地口音都有,东北声音也有,安徽省各地城市声音也有,真是五湖四海的朋友居住滁州是好地方。
  
 滁州市完全可以达到中等城市达标,一百万人口城市都达到中等级了!如果外来打工算上可能不止这些人口,起码有五百万以上人口。希望你查一查浏览器全滁州市区常住人口403万居住!包括地区,四个县,两个市县,人口只有增加不会减少。
  
 2019年,安徽滁州GDP总量已经位居安徽省第三位。
  
 
  
  
 2018年,
  
 安徽滁州虽然常住人口只有411.42万人,但是安徽滁州房地产看来比较兴旺。
  
 2018年,
  
 安徽滁州商品房销售面积10687346平方米(1068.7346万平方米),超过深圳722.01万平方米,超过东莞690.15万平方米。
  
 2018年,安徽滁州人均商品房销售额也超过了东莞。
  
 具体数据为:
  
 2018年,
  安徽滁州商品房销售额6430836万元,常住人口411.42万人, 人均15631元 。
  广东东莞商品房销售额1224.14亿元,常住人口839.22万人, 人均14587元 。
  
 
  
  
 
  
  
 
  
  
 
  
  
 
  
  
 
  
  
 另外,安徽滁州人均商品房销售额连续三年超过浙江金华。
  
 具体数据为:
  
 2016年,
  
 安徽滁州商品房销售额3035619万元,常住人口404.40万人,人均7506元。
  
 浙江金华商品房销售额4064216万元,常住人口552.0万人,人均7363元。
  
 2017年,
  
 安徽滁州商品房销售额5229847万元,常住人口407.62万人,人均12830元。
  
 浙江金华商品房销售额5512741万元,常住人口556.4万人,人均9908元。
  
 2018年,
  
 安徽滁州商品房销售额6430836万元,常住人口411.42万人,人均15631元。
  
 浙江金华商品房销售额6761465万元,常住人口560.4万人,人均12065元。
  
 
  
  
 
  
  
 
  
  
 
  
  
 
  
  
 2019年的新数据,还有待观察。
  
 准确的说市区人口六十三万,人口总量是阻碍滁州发展绊脚石,如果市区人口在一百万,那滁州的服务业和三产将是质的发展!
  
 应该不是吧,我老婆家就是滁州市的,我觉得滁州还是挺好的城市,而且特别干净,城市定位也挺好的,亭城滁州,白色家电工厂挺多的,而且很多产品意想不到工厂都在滁州,像猎豹 汽车 ,六个核桃,东鹏特饮,西门子电器,康佳,等一些大品牌,但是感觉滁州唯一不足就是人口,东有南京西有合肥这两大核心城市,人口都被他们吸走了,但是滁州特别宜居!
  
 滁州现在的发展可以说是势不可挡,gdp高速增长,地处南京和合肥两大城市之间,京沪高铁上面的节点城市,东西国家大动脉北沿江高铁即将动工,北沿江高铁在滁州高铁站并站。滁州的制造业极度发达,到处都可以看到工厂。
  
 以前滁州市区的人口确实不多,但是最近十年人口几乎翻了一倍,由于以前的城区面积比较小,政府改造起来也很容易,花不了多少钱,所以现在的滁州巿区看起来非常的现代化。
  
 一年增长个一两万人吧!多不多你说了算!
  
 滁州和南京交接,应该还好
  
 就在目前来说不是特别大,但是随着政府对接南京长江三角洲的对接,包括南京江北新区,慢慢都会有大量人口涌入,因为滁州政府也在大力开发招商引资
  
 感觉滁州外来务工蛮多的,皖北啊河南河北都有,还有些云贵川地区政府组织来长三角务工的,而且滁州被南京虹吸作用明显,一些工作岗位被其它地区填补,对于滁州这样一个地级市来说几万人上十万的流入都是很大的
  
 南京开放落户政策,必然吸走很大一部分滁州人落户买房。

滁州是人口流入量大的城市吗?

2. :滁州市常住人口是多少

名称	户籍人口	常住人口
滁州市	453.4	393.79
---------各辖区明细----------
		
琅琊区	19.55	31.04
南谯区	32.68	25.19
来安县	49	43.2
全椒县	47	38.39
定远县	96	77.92
凤阳县	64	64.49
天长市	65	60.28
明光市	64	52.27
-------------------------------

3. 滁州的人口区划

滁州市设2区(南谯区、琅琊区),管辖4县(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凤阳县),代管2县级市(天长市、明光市),并赋予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市级行政管理权限。    滁州市全域  名称  面积  区划代码  户籍人口  常住人口  行政驻地  邮政编码  市辖区  县  县级市  滁州市  13398  341100  453.4  393.79  南谯区  239000  2  4  2  市辖区  名称  面积  区划代码  户籍人口  常住人口  行政驻地  邮政编码  街道  镇  琅琊区  180.79  341102  19.55  31.04  扬子街道  239000  8  0  南谯区  1187.11  341103  32.68  25.19  乌衣镇  239000  2  7  辖县  名称  面积  区划代码  户籍人口  常住人口  行政驻地  邮政编码  乡  镇  来安县  1481  341122  49  43.2  新安镇  239200  4  8  全椒县  1572  341124  47  38.39  襄河镇  239500  0  10  定远县  2998  341125  96  77.92  定城镇  233200  6  16  凤阳县  1949  341126  64  64.49  府城镇  233100  1  14  县级市  名称  面积  区划代码  户籍人口  常住人口  行政驻地  邮政编码  街道  乡  镇  天长市  1770  341181  65  60.28  天长街道  239300  1  0  14  明光市  2335  341182  64  52.27  明光街道  239400  4  1  12  备注:“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单位为“万人”,“街道”、“乡镇”单位为“个”。

滁州的人口区划

4. 滁州市大约多少人

全市常住人口为393786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001488人相比,十年共减少63620人,下降1.6%,年平均下降0.16%。

全市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453354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22290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10631人,增长7.4%,年平均增长0.74%。

按0.74%增长计算,目前户籍人口约为4600000人

5. 滁州市人口2021总人数是多少?

滁州市人口2021总人数是398.71万。

滁州市常住人口为398.7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4.9万人,增长1.25%,10年平均增长0.12%。全省普查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市为全省人口增长的6个市之一。
全市共有家庭户141.0万户,集体户4.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77.2万人,集体户人口为21.5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7人,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减少0.39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影响。



人口构成介绍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05.2万人,占51.48%;女性人口为193.5万人,占48.52%。常住人口性别比由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3.16上升为106.8。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4.8万人,占16.26%;15-59岁人口为254.7万人,占63.89%;60岁及以上人口为79.2万人,占19.8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3.7万人,占15.97%。
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94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5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5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22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表明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市仍将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滁州市人口2021总人数是多少?

6. 滁州的经济状况

 2014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8.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161公顷,增长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5%;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6.3%;蔬菜播种面积4.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0%。全年粮食总产量430.7万吨,比上年增产4.1%。经济作物有增有减,其中,全年棉花产量9350吨,比上年增产1.5%;蔬菜产量142.2万吨,比上年增产过2.2%;水果产量64.1万吨,比上年增产2.6%;油料产量20.1万吨,比上年减产2.7%。全年肉类总产量39.0万吨,比上年增长2.7%;禽蛋产量11.4万吨,比上年增长3.3%;牛奶产量10812吨,比上年增长4.3%;水产品产量33.4万吨,比上年增长5.2%。2014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78.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8%;农用拖拉机44.2万台,比上年减少3.8%;排灌动力机械9.0万台,比上年增长1.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5.1万吨,比上年增长2.2%。农村用电量9.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0%。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86.7千公顷,比上年净增900公顷。全年完成重点水利工程19项,比上年增加2项,完成投资8.6亿元,比上年减少5.5亿元。  2014年,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比上年增长12.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中,35个工业行业大类29个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2倍,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1.6%,食品制造业增长20.0%,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长30.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1.0%,金属制品业增长18.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5%,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23.1%。年末,全市共有463家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产业行业目录,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36.5%,全年完成产值1025.2亿元,实现增加值256亿元;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为223家,全年完成产值421.9亿元;年末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81家,比上年增加31家,全年完成产值1891.6亿元,完成增加值476.8亿元,亿元企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96.9%。全年全市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29家,实现增加值466.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2.7%,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5.6%,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1.7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上年相比,大多保持增长,其中,农用化肥18.9万吨,增长77.4%;白酒4079.6万升,增长26.3%;光缆168383芯千米,增长22.4%;改装汽车1.2万辆,增长13.1%;房间空调器119.9万台,增长9.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18.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实现利税总额3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利润237.3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0%。  国内贸易2014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8%。分实现区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1.5亿元,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13.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32.3亿元,增长13.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0.0亿元,增长15.2%。分构成看,商品零售额329.7亿元,增长13.2%;餐饮消费额52.6亿元,增长14.2%。分经营规模看,限上单位零售额211.6亿元,增长15.2%;限下单位零售额170.7亿元,增长5.7%。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分类完成情况看,穿类商品零售额20.2亿元,增长18.2%;吃类商品零售额41.4亿元,增长14.0%;用类商品零售额133.4亿元,增长15.4%,其中,金银珠宝类增长16.4%,五金电料类增长33.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4%,家具类增长19.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9.2%,汽车类增长19.9%。对外经济2014年,对外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2204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出口总额151523万美元,增长9.6%;进口总额68907万美元,增长45.8%。从进出口经营主体看,内资生产企业完成167669万美元,增长29.5%;外商投资企业完成52761万美元,下降5.3%。出口国别及地区达166个。全年招商引资市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700亿元,增长18.2%,其中境内省外563.6亿元,位列全省第6位。其中,来自长三角区域资金355.3亿元,占引资总量的50.8%金融业金融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21.8亿元,比年初增加137.1亿元,增长10.7%。其中,单位存款527.2亿元,比年初增加17.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28.5亿元,比年初增加116.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37.9亿元,比年初增加143.5亿元,增长16.3%。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余额545.0亿元,比年初增加54.3亿元;中长期贷款465.7亿元,比年初增加76.1亿元。年末,全市保险公司29家,比上年增加1家。其中寿险14家,财产险15家。全年保费收入3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3.69亿元,增长15.6%;人身保险保费收入17.76亿元,增长17.8%。财产险中,机动车险保费收入10.36亿元,增长17.0%;农业险保费收入1.78亿元,下降0.4%。人身险中,健康险收入1.45亿元,增长89.0%;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0.67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7.52亿元,增长11.9%;人身险业务赔款和满期给付支出4.52亿元,增长10.1%。2014年共上交税收8325万元,增长53.2%。代扣代缴各项税款7748.2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