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社科期刊

2024-05-09 05:21

1.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社科期刊

 1958年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创办最早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之一。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现有11人,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4人,博士 2人。本刊重点发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哲学、文学与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创刊以来,先后发表了大量体现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水平的学术论文,形成了凝重、扎实、新颖、严谨的刊物风格,发表论文的二次文献率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学海》(双月刊)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术书评等栏目。《学海》倡导朴实、严谨的学风,为重建现代中国的学术传统做出自己的努力。《学海》现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人,博士1人,另有兼职编辑数名。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主办的全球第一家专门从事世界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的理论性季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自1990年创办以来,受到海内外文化、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和极大关注,被称作是促进海内外文化学术交流的纽带,展示世界华文文学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园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获江苏省“优秀期刊”称号,被多家重点高校确定为核心期刊。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社科期刊

2. 评社科类副研究员,发表一篇CSSCI可以吗?可是我怎么投稿了很久都没有得到杂志社的回复。

副高一般都是一片核心。三篇普刊。。比较稳多。。。
我之前通过恒道论文网的李老师操作一篇《社会科学家》书已经收到了。。哈哈。不过还差几篇普刊呢。最近一直在搞这个事情。。要是自己投稿无望的话,建议可以尝试找下这个李老师问问。

3. 求感动在身边 论文3000字

用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每一件珍藏的回忆总能在不经意间拨动我的心弦。时间在流逝,然而那些故事却依然清晰,细细回味总能让我收获很多。岁月的洗礼让自己渐渐地走向成熟。我感谢那些曾经在我身边走过以及那些常伴我身边的人,是你们让我走向了成熟和稳重,是你们让我变得睿智,是你们帮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是你们让我的路值得珍藏、值得品味,我感谢你们。    
很早的时候就想提起稚嫩的笔,用自己青涩的文字写出自己对父母一生的牵挂。从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到如今这踏上征途的学子,你们始终不离不弃的守护着我,感谢你们为我付出了这么多。当我初来人世时是你们含辛茹苦将我抚养长大。当我经不住那一丝丝的寒风时,是你们将我紧紧相拥,四处奔波,日夜守护。是你们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拖着疲惫的身躯教会了我表达自己的感情。当天梦温馨美好时,是你们在深夜中醒来,为我盖上那滑落床角的被褥。是你们送我入学,给我的人生奠定了一个美好的开始。在月色皎洁迷人时,是你们在为我讲述着人生的理想,为我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    
我来自于鄂西北的一个偏远小山村,我们那儿主要靠种田来维持生计,我家也不例外。但是凭着几亩贫瘠的责任田维持家庭基本的生活开支都很困难,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我的父母由于年纪大了,加上年迈的祖母体弱多病,需要人来照顾,不能象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所以每年农忙时节,父母都赶快忙完自家的农活,再去帮助别人家干活,挣得一点辛苦钱来贴补家用。
还记得那个高考后的暑假,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尽情地享受高考后的轻松,而我却只能在家里帮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做做家务。在收到学校寄去的录取通知书时,全家人的脸上都呈现了从未见过的笑容,但很快又为学费的事犯愁了。一年的学费加上生活费得一万多,这些钱对我们家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我想我的大学梦可能永远只是个梦了。父亲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放心吧,学费的事我会想办法的。”当晚父亲一个人抽了很多烟,很晚才睡。
为了能让我读大学,父母亲整日东奔西跑的给我借学费,知道有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个政策,全家人非常兴奋,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仓促而最终没能完成贷款手续。
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也对着你笑;你对着它哭,它也对着你哭。仔细想来,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豁达地处理。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是一味地埋怨,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奋发向前。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生活的事实,却可以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来面对它。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我做过各种兼职,虽然那段时间过得紧张和辛苦,但我认为值!因为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充实,我既解决了生活费,又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使我获益匪浅。一年的求学经历帮助我成长,有了党和国家以及学校的资助,使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感恩党和政府,感恩学校,感恩父母。
闭上双目,日落西山之时:你们依门守候,但我离家异地求学,是你们在站台上久久伫立,迎我归来,送我离去;我感觉到了孤独和寒冷时,电话那头总是有你声声的关切和叮嘱;当花季斑斓溢香,当前程锦绣坦荡时,带着倔强的我在求知的路上拼搏;当风雨突然袭来时,我悲观叹息,我忧愁;感觉委屈时,是你们让我勇于直视苍天,直面人生,坦然承受。让我看见了翱翔天际的雄鹰。让我相信只是生活欺骗了我们的心;让我明白挫折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当泪水模糊了我的眼时,是你们让我抬头,不让眼泪滴下,造就了我男子汉的气概。是你们告诉我:风雨之后依然是晴天,月缺之后依然是月圆。是你们带我走出了生命的误区,是你们教会了我如何向困难挑战,你们在我遇到挫折之后,为我重新扬起了生命的风帆。如今当我独自承受生活,独自漂泊无力时,多想能回到你们身边。我知道,你们仍在依门守候,只是两眼已模糊、两鬓已斑白,身子已慢慢佝偻。但是我却未曾给过你们一个拥抱,未曾真真正正地看过你们一眼,未曾牵着你们的手在乡间的小路上静静的走走。未曾向你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感谢你们为我做了这么多,你们用一生向我诠释着两个字:真爱。    
展开一张感情的纸,提起一只叫感激的笔,写写启蒙我人生的老师。年少轻狂,驾一叶扁舟在人生的海洋里匆匆起航,在大海里搏击风浪,老师用“心”的小船带领我们乘风破浪,把我们带上了通向梦想的路,让我们驶向了理想。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老师向我们伸出了热情的手,那手似路标,使我们摆脱迷茫,帮我们在彷徨中坚定方向,让我们学会了思索,使我们在思索中清醒,让我们看见了广阔的天空,让我们看见了碧波荡漾的大海。老师将自己的谆谆教诲化作了我们脑中智慧,胸中热血;点燃了我们生活的激情。老师以身为范,提升了我们的品味、涵养和气质。脱除了我们的一身俗气。在人生的旅途上,老师启蒙了我们,开发了我们的智力,丰富了我们的心灵。为我们点燃了希望的光芒。给我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因为有老师的一片爱心浇灌,我们得以在大海里畅游;因为有老师的耕耘与辛劳,我们得以在天空自由翱翔。老师用心的呵护将我们渡向了人生的象牙塔。我们要用心来感谢老师,是老师的付出使我们的星变得更加的闪亮、璀璨。夜深人静,你的耳畔是否还会响起那熟悉的旋律“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    
如果说人生是岁月的一首交响曲,那么和同学在一起的同窗友情便是最精彩的乐章。永远我都记得伴我成长的背影,永远都记得同窗的你。    高三时,朝霞中我们都在水杉树下放声阅读;夜幕中,我们一起遨游题海;课堂上,我们互助的身影,操场上我们一起奔跑的足迹。考试失意时我们一起在角落里放声哭泣;忙碌中,我们吃着泡面还一起因充实而开怀的笑。当夜幕降临,音响将耳哭泣时,是你陪伴着我在黑暗中回家;当高考失意时,是你鼓励了我,让我从容而坚定的选择了补习;当命运的夕幕遮蔽了我的双眼,是你解救了我而不至于使我独自荒野悲歌,步履蹒跚而泪痕狼籍……多少个朝朝暮暮,沉淀了我们美好的情谊,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感谢你们给我留下了如此多的美丽,感谢你们使我的人生少了一丝晦暗,感谢你们使我的嘴角常带微笑。    
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能够帮助我们在逆境中寻求希望,在悲观中寻求快乐,学会感恩,收获人生。夜深了,耳畔又响起了那首亲切的歌: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
实现梦想需要坚持,需要协作,需要探索。“有梦就有未来,每一个孩子的梦想聚集起来,就汇成了明天的中国梦。”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去面对社会。
“我现在的梦想是努力完成学业,以后去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像更多无私奉献的老师一样为贫困 地区的孩子带去知识的种子,让他们不再有那么多迷茫的眼神。” 我会把梦想放在心里,一直坚持下去。

求感动在身边 论文3000字

4. 社科院研究员涉抄袭 被质疑反问“什么是脸”

虽然已经删除所有相关微博并更换微博ID,但围绕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钢的舆论漩涡还远未散去。
  因为一场抄袭风波,戏剧性的一幕接连发生,刘钢不仅在微博声称“就是剽窃,如何了”,还“破罐子破摔”地发布了许多诸如“什么是脸”、“我是垃圾中挑出来的,怎么样?”一类的言论,被网友指为“秀下限、秀无耻“,许多网友还直接呼吁社科院“开除刘钢”。
  刘钢实名博客文章被指抄袭
  原作者称其让社科院蒙羞
  风波起因在于今年7月8日,刘钢在科学网实名博客上,发表一篇名为《疯狂的天堂手术》的文章,探讨“换头术”的技术和伦理问题。

  很快,日本东京大学外科学系华裔博士吕洛衿(微博名“勿怪幸”)在微博曝出,刘钢的博文几乎全文抄袭了自己今年7月2日发表在《南方周末》的《换头术,最大的难点在哪里?》这篇翔实而通俗的科普文,曾经刷爆了许多人的朋友圈。
  刘钢在微博上承认确实抄袭了吕洛衿的文章,他回复吕洛衿说:“感谢你对该文章的关注,我已经将该文的出处标注出来。”随后他在自己的博文标题中加了“转载”二字,他称:“本文的写作内容基本参考了吕洛衿的,现在有人说我的这篇文章涉嫌抄袭,我就把出处罗列出来。”
  他同时声称,只要不是出于商业目的,大段抄别人的文章不标注来源也没关系。
  但事实上,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出于个人学习、研究等目的使用作品,即使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也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等。
  刘钢的回复显然没能让吕洛衿满意,吕洛衿指出:“刘先生,我念你年长,是前辈,不愿让你太难堪,所以还算客气。但你坚决不认错的回复和行动实在是让社科院蒙羞。你不知道什么是原创和盗版,我告诉你,你的博文就是100%的盗版。”
  与网友对骂秀下限:
  我就是剽窃了又当何如
  没想到,戏剧性的一幕在此时开始:刘钢不仅拉黑了吕洛衿,更是与网友对骂起来,并不断抛出令人瞠目结舌的言论:
  “我开微博好几年了。这次终于捅了篓子,见到如此多的英雄豪杰汇聚在我的微博之下对我展开文革一般的批判,我顿感欣慰。我承认那篇文章就是剽窃了。又当何如?我还不信邪了。让批判来得更猛烈吧。看看我的耐受力如何?同时也可以看看这几天的股票。”刘钢发布微博说。
  在回复时,刘钢声称,自己的股票赚到钱了,因此有空和网友们“玩玩儿”。有网友指责他“厚颜无耻”,刘钢先是回复:厚颜可以说,无耻未见得“,后来干脆直接声称“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我这样不要脸的吧”,并进一步“还击”:“我是垃圾中挑出来的,怎么样呢?”
  面对着刘钢不断的还击,吕洛衿显然也没辙了,他发布微博说,“可以厚颜如此,真是开了眼”。
  不过,在与网友对骂一下午后,刘钢删掉自己所有与此事相关的微博。他还曾发布微博宣称,自己是在“锻炼遭到众人唾骂后的承受能力”。但他很快删掉了这条微博,并悄然更换了微博ID。
  钱江晚报记者访问刘钢在科学网的实名博客发现,由于用户的隐私设置,已经不能访问当前内容。
  风波还未就此止息,还有网友扒出刘钢一篇于2014年发表的论文,指其同样涉嫌抄袭。
  更多的网友指责刘钢“刷新了无耻的底线”,还有人呼吁社科院“开除刘钢”。
  相关资料显示,刘钢1954年出生,是河北唐山人,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研究员,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信息网络与科学基础研究会副会长、科普研究编委等。
  随着各家媒体跟进,7月12日,吕洛衿更新了一条微博,回顾这场风波。
  他说,实在没想到刘钢抄袭他的文章这件小事,会演变成全国媒体,包括国家级媒体的连日报道,成为一个巨大的丑闻,“我倒是开始同情起刘先生来,他要一开始就老实删博文,道个歉,就过去了,结果死扛还说出那番惊世骇俗的言论来。”
  吕洛衿说,希望能借此事件,“警醒大家写作的引用规范,从而推进版权意识。”

5. 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一、出台制度或措施。
为了有效遏制高校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不少高校也出台了有关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制度或规定,形成制度上的有效约束和有力保障。比如,硬性规定必须采用论文查重系统,出具相关检测报告等等。
二、成立学术学风委员会。
教育部科技委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负责对高校学术不端的调查,主要任务包括:受教育部委托对高等学校有影响的学术不端行为,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学风建设相关文件精神,拟定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规范学术行为的基本准则等文件。
三、加强宣传,加大学术道德教育。
高校通过校内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橱窗等各种有效途径和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活动,举行学术诚信签名承诺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学风氛围。在美国,一些大学要求对新生和新教师都要进行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培训。
四、采取有效手段,加强监督管理和处罚力度。
进一步改革、完善高校的相关评价机制,合理应用知网论文检测系统开展论文检测。正如美国的杜克大学各个院系建立起相关专业的网络文献库,并利用一些“反剽窃网”提供的专门服务。

扩展资料:
学术不端的危害:
1、学者声誉受损
学术不端行为会损害我国在世界上的学术声誉,阻碍各个领域的科学发展。对学者来说,实事求是是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从事科学研究,这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因此,诚实是我们最核心的态度。
2、在国际学术中声誉受损
学习和生活离不开我们周围的人,所以在大众心中,学者往往是道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而且,如果我们利用大众的这一心理进行学术不当的行为,就会使我国整个学术界都不受尊重,从而让许多学者失去应有的动力,使整个学术环境非常腐败,从而使我国的学术水平陷入停滞。

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6. 华罗庚得主要成就有那些?

华罗庚一生都是在国难中挣扎。他常说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自先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第三次劫难是“文化大革命”,家被查抄,手槁散失,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手与学生分配到外地等。在这等恶劣的环境下,要坚持工作,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努力,需怎样坚强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40年代,华罗庚已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数学家之一。但他不满足,不停步,宁肯另起炉灶,离开数论,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数与复分析,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寻勇气! 
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说出来。这些语言简意深,富于哲理,令人难忘。早在 SO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年青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问,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部门,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成绩、评奖金等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学风败坏。表现在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 1978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 
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 他宁肯暴露弱点。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实际上,前一句话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华罗庚每到一个大学,是讲别人专长的东西,从而得到帮助呢,还是对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华罗庚选择前者,也就是“弄等必到班门”。早在50年代,华罗庚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较量。中国象棋有个规则,那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1981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康指出:“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意思是当你见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说,另一方面,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修正。这才是“君子”与“丈夫”。针对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罗庚在给金坛中学写的条幅中写道:“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心更坚。” 
人老了,精力要衰退,这是自然规律。华罗庚深知年龄是不饶人的。1979年在英国时,他指出:“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也可以说是他以最大的决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决心书”,以此鞭策他自己。在华罗索第二次心肌梗塞发病的,在医院中仍坚持工作,他指出:“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而是昼多做工作。”生病就该听医生的话,好好休息。但他这种顽强的精神还是可贵的。 
总之,华罗庚的一切论述都贯穿一个总的精神,就是不断拼搏,不断奋进。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一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沈周(字望之)曾在泉州、开封、江宁做过地方官。母亲许氏,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妇女。 
沈括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后来他跟随父亲到过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简州(今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有机会接触社会,对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增长了不少见闻,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才智。 
沈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经说:沈括这样的人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国出了这么一个。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被誉为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和阿基米德、牛顿并列,同享盛名。 
高斯1777年4月30日生于不伦瑞克的一个工匠家庭,1855年2月23日卒于格丁根。幼时家境贫困,但聪敏异常,受一贵族资助才进学校受教育。1795~1798年在格丁根大学学习1798年转入黑尔姆施泰特大学,翌年因证明代数基本定理获博士学位。从1807年起担任格丁根大学教授兼格丁根天文台台长直至逝世。 
高斯的成就遍及数学的各个领域,在数论、非欧几何、微分几何、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论以及椭圆函数论等方面均有开创性贡献。他十分注重数学的应用,并且在对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磁学的研究中也偏重于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
一、数学竞赛的简史 
数学竞赛与体育竞赛相类似,它是青少年的一种智力竞赛,所以苏联人首创了"数学奥林匹克"这个名词。在类似的以基础科学为竞赛内容的智力竞赛中,数学竞赛历史最悠久,参赛国最多,影响也最大。比较正规的数学竞赛是1894年在匈牙利开始的,除因两次世界大战及1956年事件而停止了7届外,迄今已举行过90多届。苏联的数学竞赛开始于1934年,美国的数学竞赛则是1938年开始的。这两个国家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停止了3年外,均己举行过50多届,其他有长久数学竞赛历史的国家是罗马尼亚(始于1902年)、保加利亚(始于1949年)和中国(始于1956年)。 
1956年,东欧国家和苏联正式确定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计划,并于1959年在罗马尼亚布拉索夫举行了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I Mathematics Olympiad,简称1MO)。以后每年举行一次。除1980年因东道国蒙古经济困难停办外,至今共举行过40届。参赛国家也愈来愈多。第一届仅7个国家参加,至1980年已有23个;到1990年,则有54个。 
必须说明在上述历史之前已有一些数学竞赛活动,例如苏联人说,在1886年帝俄时代就举行过数学竞赛。又如1926年在中国上海市举办过包括学生、银行和钱庄职员在内的珠算比赛,中华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16岁的华罗庚凭智慧夺得了冠军。这些都是关于数学竞赛的佳话,不列入正史。 
二、数学竞赛的发展 
数学竞赛活动是由个别城市,向整个国家,再向全世界逐步发展起来的。例如苏联的数学竞赛就是先从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开始,至1962年拓展至全国的,美国则是到1957年才有全国性的数学竞赛的。 
数学竞赛活动也是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几乎每个国家的数学竞赛活动都是先由一些著名数学家出面提倡组织,试题与中学课本中的习题很接近,然后逐渐深入,并有一些数学家花比较多的精力从事选题及竞赛组织工作,这时的试题逐渐脱离中学课本范围,当然仍要求用初等数学语言陈述试题并可以用初等数学方法求解。例如苏联数学竞赛之初,著名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亚历山大洛夫、狄隆涅等都参与过这一工作。在美国,则有著名数学家伯克霍夫父子、波利亚、卡普兰斯基等参与过这项工作。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开始举办后,参赛各国的备赛工作往往主要是对选手进行一次强化培训,以拓广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这种培训课程是很难的,比中学数学深了很多。这时就需要少数数学家专门从事这项活动。 数学竞赛搞得好的国家,竞赛活动往往采取层层竞赛、层层选拔这种金字塔式的方式进行。例如。苏联分五级竞赛,即校级、市级、省级、加盟共和国级和全苏竞赛,每一级的竞赛人数约为前一级的1/10,还设立了8个专门的数学学校(或数学奥林匹克学校),以培养数学素质好的学生。 
数学竞赛虽然历史悠久,但最近10年有很大发展和变化,有关工作愈趋专门,我们要认真注意其发展,认识其规律。 
三、数学竞赛的作用 
1. 选拔出有数学才能的青少年。由于数学竞赛是在层层竞赛,水平逐步加深的考核基础上选拔出优胜者,优胜者既要有踏实广泛的数学基础,又要有灵活机智的头脑和富于创造性的才能,所以他们往往是既刻苦努力又很聪明的青少年。这些人将来成才的概率是很大的。数学竞赛活动受到愈来愈多国家的注意,在世界上发展得那么快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此。在匈牙利,著名数学家费叶、黎茨、舍贵、寇尼希、哈尔、拉多等部曾是数学竞赛的优胜者。在波兰,著名数论专家辛哲尔是一位数学竞赛优胜者。在美国,数学竞赛优胜者中后来成为菲尔兹数学奖获得者的有米尔诺、曼福德、奎伦三人,也有不少优胜青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或工程师,如著名力学家冯?卡门。 
2. 激发了青少年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在一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现代化管理等方面都愈来愈显得重要和必不可少。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各门科学更趋于深入和成熟,由定性研究进入定量研究。因此青少年学好数学对于他们将来学好一切科学,几乎都是必要的。数学竞赛将健康的竞争机制引进青少年的数学学习中,将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由于数学竞赛是分级地金字培式地进行的,所以国家级竞赛之前的竞赛,试题基本上不跳离中学数学课本范围,适合广大青少年参加.但也要承认人的天赋和数学素质是有差别的,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别。国家级竞赛及其以后的竞赛和培训,只能在少数人中拔高进行,少数有很好数学素质的青少年是吃得消的。例如,澳大利亚少年托里?陶在他10岁、11岁和12岁时分别在第27、28和2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上获得铜牌、银牌和金牌。在数学竞赛的拔高阶段当然需要一些大学老师和数学专业研究人员参与。 
3. 推动了数学的教学改革工作。数学竞赛进入高层次后,试题内容往往是高等数学的初等化。这不仅给中学数学添人了新鲜内容,而且有可能在逐步积累的过程中,促使中学数学教学在一个新的基础上进行反思,由量变转入质变。中学教师也可在参与数学竞赛活动的过程中,学得新知识,提高水平,开阔眼界,事实上,己有一些数学教学工作者在这项活动中逐渐尝到了甜头。因此数学竞赛也可能是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催化剂"之一,似乎比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的办法为好。60年代初,西方所谓中学数学教学现代化运动即是企图用某些现代数学代替陈旧的中学数学内容,但采取了由上往下灌输的方法,结果既脱离教师水平,也脱离学生循序学习所需要的直观思维过程。现在基本上被风一吹,宣告失败了。相反地,数学竞赛也许是一条途径。在中国,中学生的高考压力很重,中学教师为此而奔波,确有路子愈走愈窄之感。数学竞赛或许能使中学数学的教学改革走向康庄大道。 
四、竞赛数学--奥林匹克数学 
随着数学竞赛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一门特殊的数学学科-竞赛数学,也可称为奥林匹克数学。将高等数学下放到初等数学中去,用初等数学的语言来表述高等数学的问题,并用初等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竞赛数学的任务。这里的问题甚至解法的背景往往来源于某些高等数学。数学就其方法而言,大体上可以分成分析与代数,即连续数学与离散数学。由于目前微积分不属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范围,所以下放离散数学就是竞赛数学的主体。很多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试题来自数沦、组合分析、近世代数、组合几何、函数方程等。当然也包含中学课程中的平面几何。 
竞赛数学又不同于上述这些数学领域。通常数学往往追求证明一些概括广泛的定理,而竞赛数学恰恰寻求一些特殊的问题,通常数学追求建立一般的理论和方法,而竞赛数学则追求用特殊方法来解决特殊问题;而且一旦某个问题面世,即成为陈题,又需继续创造新的问题。竞赛数学属于"硬"数学范畴,它通常也与纯粹数学一样,以其内在美,包括问题的简练和解法的巧妙,作为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 
竞赛数学不能脱离现有数学分支而独立发展,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它往往由某些领域的专家兼搞,如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中国代表团的出色教练单樽,就是一位数论专家。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精神是鼓励用巧妙的初等数学方法来解题,但并不排斥高等数学方法和定理的使用。例如在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有学生在解题时用到了贝特朗假设,也称车比雪夫定理,即当n大于1时,在n和2n之间必定有一个素数,还有人在解题时用到了谢尔宾斯塞定理,即一个平方数表成s个平方数之和的通解形式。这些定理须在华罗庚所著的《数论导引》(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教本)或更专门的书中才能找到。这样不仅已是"杀鸡用牛刀",而且按某外国教练的说法,"他们在用原子弹炸蚊子,但蚊子被炸死了!"这样做是允许的,但不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所鼓励的。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一个难试题,经简化后的证明要写三四页,这不仅大大超过中学课本的深度,也不低于大学数学系一般课程的深度,当然不包括大学课程的广度。实际上,大学数学系课程中,一条定理的证明长达3页者并不多。一个好试题的解答,大体上相当于一篇有趣的短论文。因此用这些问题来考核青少年的数学素质是相当科学的。它们的解决需要参赛者有相当宽广的数学基础知识,再加上机智和创造性。这与单纯的智力小测验完全不同。国际上的数学竞赛范围,大体上从小学四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小学生因基础知识太少,这期间的所谓数学竞赛,其实是智力小测验型。对大学生应强调系统学习,要求对数学有一个整体了解。因此数学竞赛的重点应是中学,特别是高中。 
现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竞赛题库,可供中学师生和数学爱好者练习。国际上也已经有了竞赛数学的专门杂志。 
五、数学竞赛在中国 
我国的数学竞赛始于1956年,当时举办了北京、上海、武汉、天津四城市的高中数学竞赛。华罗庚、苏步清、江泽涵等最有威望的数学家都积极出面领导并参与这项工作。但由于"左"的冲击,至1965年,只零零星星地举行过6届,"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数学竞赛更被看成是"封、资、修"的一套而被迫全部取消。直到"四人帮"被打倒,我国的数学竞赛活动于1978年又重新开始,并从此走上了迅速发展的康庄大道。1980年前的数学竞赛属于初级阶段,即试题不脱离中学课本。1980年以后,逐渐进入高级阶段。我国于1985年第一次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1986年开始名列前茅,1989和1990年连续两年获得团体总分第一。 
我国成功地举办了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这标志着我国的数学竞赛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第一,中国获得团体总分第一,说明我国金字塔式的各级竞赛和选拔体系及奥林匹克数学学校和集中培训系统是完善的,第二,我国数学家对35个国家提供的100多个试题,进行了简化与改进,从中推荐出28个问题供各国领队挑选,结果被选中5题(共需6题),这说明我国竞赛数学的水平是相当高的。第三,各国学生的试卷先由各国领队批改,然后由东道主国家组织协调认可。我们组织了近50位数学家任协调员,评分准确、公平,提前半天完成了协调任务,说明我国的数学有相当的实力。第四,这是首次在亚洲举行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的出色成绩鼓舞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除此而外,这次竞赛的组织工作也是相当不错的。 
在中国,从老一辈数学家,中青年数学家,直至中小学老师,成千上万人的共同努力,才在数学竞赛方面获得了今天的成就。这里特别要提到华罗庚,他除倡导中国的数学竞赛外,还撰写了《从杨辉三角谈起》《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数学归纳法》和《谈谈与蜂房结构有关的数学问题》5本小册子,这些是他的竞赛数学作品。我国在1978年重新恢复数学竞赛后,他还亲自主持出试题,并为试题解答撰写评论。中国其他优秀竞赛数学作品有段学复的《对称》闵嗣鹤的《格点和面积》姜伯驹的《一笔画和邮递路线问题》等。这里还应提到王寿仁,他从跟华罗庚一起工作起,一直到今天,始终领导并参与了数学竞赛活动。他带领中国代表队3次出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并领导了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工作。1980年以后,我国基本上由中青年数学家接替了老一辈数学家从事的数学竞赛工作,他们积极努力,将中国的数学竞赛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裘宗沪就是一位突出代表。他从培训学生到组织领导数学竞赛活动,从3次带领中国代表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到举办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均作出了杰出贡献。 
六、关于我国数学竞赛的几个问题 
1.要认真总结经验。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反面的教训。特别是1956年至1977年的22年中只小规模地举行了6次数学竞赛,完全停止了16年,比匈牙利因两次世界大战而停止数学竞赛的时间长一倍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左"的危害。要允许甚至鼓励对数学竞赛发表各种不同看法,以避免大轰大嗡、大起大落及"一刀切"。当有了缺点时,要冷静分析,划清数学竞赛内含的不合理性与工作中的缺点的界线。 
2.完善领导体制。可否设想,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协通过中国数学会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或其他形式的一元化领导),统一领导与协调全国各级数学竞赛活动和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参赛和组织培训工作。成立数学奥林匹克基金会,协助某些数学竞赛活动,奖励数学竞赛优胜者和作出贡献的领导、教练、中小学教师等。 
3.向社会作宣传。宣传数学竞赛的意义和功能,以消除误解,例如"数学竞赛是中小学生搞的智力小测验","这是选拔天才,冲击了正常教学","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搞数学竞赛是不务正业"等。要用事实说明数学竞赛活动的成绩。例如仅仅"文革"前的几次低层次数学竞赛中,已有一些竞赛优胜者成才了。如上海的汪嘉冈、陈志华,北京的唐守文、石赫,他们现在已经是国内的著名中年数学家,有的已获博士导师资格。他们在"文革"中都被耽误了10年,否则完全会有更大成就。 
4.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数学竞赛需要分学校、市、省、全国、冬令营、集训班金字塔式地进行。前3个层次是普及型的,试题应不脱离中学数学课本范围,面向广大学生和教师。国家级竞赛及以后的活动是提高型的,参赛者的面要迅速缩小。至于冬令营和集训队,全国只能有几十个学生参加。数学奥林匹克学校要注意质量,宜办得少而精。对于参加数学学校的学生要严格挑选,不要妨碍他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除冬令营和集训班需要少数数学家集集中时间出试题和进行培训工作外,宜鼓励广大数学家和中小学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数学竞赛活动,不要妨碍大家的正常工作。总之,数学竞赛的普及部分与提高部分不要对立,而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5.对数学竞赛优胜者要继续进行教育和培养。一方面要充分肯定优胜者的成绩并加以鼓励,另一方面也要告诉竞赛优胜者,必须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要成为一个好数学家或其他方面的专家,还须经过长期不懈的锄。不要将竞赛获胜看成唯一的目的,要看成鼓励前进的鞭策。还要为数学竞赛优胜者创造较好的深入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能迅速成长。例如可以考虑允许某些理工科大学在高中全国数学竞赛优胜者中,自行选拔一部分学生免试入学。 
6.对数学竞赛活动作出贡献的人员,包括组织领导者、教练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成绩要充分肯定并给予奖励。在他们的工作考核中,作为提职晋级的依据之一.

7. 数学史 论文

  一篇有关数学史的论文(网上搜索不到)

  研究数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研究下属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所有的自然科学史一样,数学史也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数学史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历史科学的方法,在这一点上,它与通常的数学研究方法不同。它研究的对象是数学发展的历史,因此它与通常历史科学研究的对象又不相同。具体地说,它所研究的内容是:

  ①数学史研究方法论问题;②总的学科发展史——数学史通史;③数学各分支的分科史(包括细小分支的历史);④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数学史及其比较;⑤不同时期的断代数学史;⑥数学家传记;⑦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发展的历史;⑧数学发展与其他科学、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⑨数学教育史;⑩数学史文献学;等等。按其研究的范围又可分为内史和外史。

  内史 从数学内在的原因(包括和其他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数学发展的历史;

  外史 从外在的社会原因(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思潮等原因)来研究数学发展与其他社会因素间的关系。

  数学史和数学研究的各个分支,和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明数学史具有多学科交叉与综合性强的性质。

  人们研究数学史的历史,由来甚早。古希腊时就曾有人写过一部《几何学史》,可惜未能流传下来,但在5世纪普罗克洛斯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卷的注文中还保留有一部分资料。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的一些传记作品和数学著作中,曾讲述到一些数学家的生平以及其他有关数学史的材料。12世纪时,大量的古希腊和中世纪阿拉伯数学书籍传入西欧。这些著作的翻译既是当时的数学研究,也是对古典数学著作的整理和保存。

  近代西欧各国的数学史研究,是从18世纪,由J.É.蒙蒂克拉、C.博絮埃、A.C.克斯特纳同时开始,而以蒙蒂克拉1758年出版的《数学史》(1799~1802年又经J.de拉朗德增补)为代表。从19世纪末叶起,研究数学史的人逐渐增多,断代史和分科史的研究也逐渐展开,1945年以后,更有了新的发展。19世纪末叶以后的数学史研究可以分为下述几个方面。

  ①通史研究 代表作可以举出M.B.康托尔的《数学史讲义》(4卷,1880~1908)以及C.B.博耶(1894、1919)、D.E.史密斯(2卷,1923~1925)、洛里亚(3卷,1929~1933)等人的著作。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也写了一部数学史收入《数学原理》丛书之中。以尤什凯维奇为代表的苏联学者和以弥永昌吉、伊东俊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学者也都有多卷本数学通史出版。1972年美国M.克莱因所著《古今数学思想》一书,被认为是70年代以来的一部佳作。

  ②古希腊数学史 许多古希腊数学家的著作被译成现代文字,在这方面作出了成绩的有J.L.海贝格、胡尔奇、T.L.希思等人。洛里亚和希思还写出了古希腊数学通史。20世纪30年代起,著名的代数学家范?德?瓦尔登在古希腊数学史方面也作出成绩。60年代以来匈牙利的A.萨博的工作则更为突出,他从哲学史出发论述了欧几里得公理体系的起源。

  ③古埃及和巴比伦数学史 把巴比伦楔形文字泥板算书和古埃及纸草算书译成现代文字是艰难的工作。查斯和阿奇博尔德等人都译过纸草算书,而诺伊格鲍尔锲而不舍数十年对楔形文字泥板算书的研究则更为有名。他所著的《楔形文字数学史料研究》(1935、1937)、《楔形文字数学书》(与萨克斯合著,1945)都是这方面的权威性著作。他所著《古代精密科学》(1951)一书,汇集了半个世纪以来关于古埃及和巴比伦数学史研究成果。范?德?瓦尔登的《科学的觉醒》(1954)一书,则又加进古希腊数学史,成为古代世界数学史的权威性著作之一。

  ④断代史和分科史研究 德国数学家(C.)F.克莱因著的《19世纪数学发展史讲义》(1926~1927)一书,是断代体近现代数学史研究的开始,它成书于20世纪,但其中所反映的对数学的看法却大都是19世纪的。直到1978年法国数学家J.迪厄多内所写的《1700~1900数学史概论》出版之前,断代体数学史专著并不多,但却有(C.H.)H.外尔写的《半个世纪的数学》之类的著名论文。对数学各分支的历史,从数论、概率论,直到流形概念、希尔伯特23个数学问题的历史等,有多种专著出现,而且不乏名家手笔。许多著名数学家参预数学史的研究,可能是基于(J.-)H.庞加莱的如下信念,即:“如果我们想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或是如H.外尔所说的:“如果不知道远溯古希腊各代前辈所建立的和发展的概念方法和结果,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近50年来数学的目标,也不可能理解它的成就。”

  ⑤历代数学家的传记以及他们的《全集》、《选集》的整理和出版 这是数学史研究的大量工作之一。此外还有多种《数学经典论著选读》出现,辑录了历代数学家成名之作的珍贵片断。

  ⑥专业性学术杂志 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M.B.康托尔(1877~1913,30卷)和洛里亚(1898~1922,21卷)都曾主编过数学史杂志,最有名的是埃内斯特勒姆主编的《数学宝藏》(1884~1915,30卷)。现代则有国际科学史协会数学史分会主编的《国际数学史杂志》。

  中国以历史传统悠久而著称于世界,在历代正史的《律历志》“备数”条内常常论述到数学的作用和数学的历史。例如较早的《汉书?律历志》说数学是“推历、生律、 制器、 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稳,钩深致远,莫不用焉”。《隋书?律历志》记述了圆周率计算的历史,记载了祖冲之的光辉成就。历代正史《列传》中,有时也给出了数学家的传记。正史的《经籍志》则记载有数学书目。

  在中国古算书的序、跋中,经常出现数学史的内容。如刘徽注《九章算术》序 (263)中曾谈到《九章算术》形成的历史;王孝通“上缉古算经表”中曾对刘徽、祖冲之等人的数学工作进行评论;祖颐为《四元玉鉴》所写的序文中讲述了由天元术发展成四元术的历史。宋刊本《数术记遗》之后附录有“算学源流”,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用印刷术保存下来的数学史资料。程大位 《算法统宗》(1592)书末附有“算经源流”,记录了宋明间的数学书目。

  以上所述属于零散的片断资料,对中国古代数学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则是在乾嘉学派的影响下,在清代中晚期进行的。主要有:①对古算书的整理和研究,《算经十书》(汉唐间算书)和宋元算书的校订、注释和出版,参预此项工作的有戴震(1724~1777)、李潢(?~1811)、阮元(1764~1849)、沈钦裴(1829年校算《四元玉鉴》)、罗士琳(1789~1853)等人。②编辑出版了《畴人传》(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的传记),它“肇自黄帝,迄于昭(清)代,凡为此学者,人为之传”,它是由阮元、李锐等编辑的(1795~1799)。其后,罗士琳作“补遗”(1840),诸可宝作《畴人传三编》(1886),黄钟骏又作《畴人传四编》(1898)。《畴人传》,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物传记体裁的数学史。收入人物多,资料丰富,评论允当,它完全可以和蒙蒂克拉的数学史相媲美。

  利用现代数学概念,对中国数学史进行研究和整理,从而使中国数学史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方法之上的学科奠基人,是李俨和钱宝琮。他们都是从五四运动前后起,开始搜集古算书,进行考订、整理和开展研究工作的。经过半个多世纪,李俨的论文自编为《中算史论丛》(1~5集,1954~1955),钱宝琮则有《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集》(1984)行世。从20世纪30年代起,两人都有通史性中国数学史专著出版,李俨有《中国算学史》(1937)、《中国数学大纲》(1958);钱宝琮有《中国算学史》(上,1932)并主编了《中国数学史》(1964)。钱宝琮校点的《算经十书》(1963)和上述各种专著一道,都是权威性著作。

  从19世纪末,即有人(伟烈亚力、赫师慎等)用外文发表中国数学史方面的文章。20世纪初日本人三上义夫的《数学在中国和日本的发展》以及50年代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对中国数学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有一些中国的古典算书已经有日、英、法、俄、德等文字的译本。在英、美、日、俄、法、比利时等国都有人直接利用中国古典文献进行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以及和其他国家和地区数学史的比较研究。


  参考资料:
  http://ask.100ksw.com/ask/xx/lw/24371.shtml


  数学史
  自建国以来,由於中算史专家李俨教授、钱宝琮教授、严敦杰教授的提倡,在国内有不少自发的人员从事于数学史研究,这些人员都是各自独立地进行研究,相互之间,在学术上很少进行磋商,但是,在中国数学史、外国数学史上确有许多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也就是由於当时形势的需要,急需把这些“个体户”组织起来,按“互助组”的形式进行研究。

  自1977年“互助组”成立以来,已有十五年了。在这期间,相互切磋、相互提携、相互支援、相互协助共同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不少可喜工作。例如,1984年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中、外数学史讲习班”,除有百余所高等院校派员参加学习外,还有当代著名数学家江泽涵教授、吴文俊教授、王梓坤教授光临“讲习班”,进行指导并讲话,“讲习班”还邀请了全国十多名著名数学史家前来授课或作专题讲演;在“讲习班”期间,不但播放了中国数学古籍的幻灯片、故宫博物院库藏科、技文物幻灯片,而且有幸参观了故宫博物院库藏数百种科、技文物的实物。这次“讲习班”的活动,收到非常丰硕的效果,之后,有很多人对数学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加入了数学史的行列,从而对数学史进行学习、探讨、研究;也有人积极进行准备,拟开设数学史课,从而改变了全国只有十一所高校开设数学史课的极不相称之局面。


  在中国古典数学中,《九章算术》及《数书九章》是两部著名学术著作,其中有许多千古未解之谜及疑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研究中以及教学中的难题,受国家教委的委托,于1986年在徐州师范学院举办了“《九章算术》暨《数书九章》暑期讲习班”,全国有四、五十所高等院校派员参加了这次“讲习班”。一致认为这次“讲习班”解决了在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中、教学中的实际困惑和难点。“讲习班”期间,除讲授课程、专题报告外,还组织了多次“专题讨论”;在“专题讨论”中,可以自由发言,讲述个人的不同观点,并可以进行辩论和答问;因而“专题讨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后,还参观了徐州地区的古迹和出土文物展览。

  原先,由开设数学史课程的十一所高校,后来逐渐扩展为六十多所高校,但是这种大范围的扩展,使得数学史的教材成了当务之亟的问题,因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教材的编撰工作;于1986年、1987年分别出版了《中国数学简史》、《外国数学简史》两部高校教材,不止解决了一些高校缺少数学史教材问题,也可供给某些研究生作为业余的读物,这两部教材现已被广大高校所采用。

  为了统一各高校数学史的教学要求,为了划一数学史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受国家教委的委托,于198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集了八所高等学校,共同制定了《高校中、外数学史教学大纲(草案)》、《数学史研究生培养方案(草案)》,并呈报给国家教委备案。

  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不但使研究生互访“互助组”各校的有关人员,而且还相互邀请“互助组”各校的有关人员前来授课,从而促进各校之间对研究生培养的联系;至於前来北京师大进修的德国慕尼黑大学进修生、日本东海大学高级进修生、日本东北大学进修生,也得到“互助组”各校有关人员的支持。

  为了深入探讨中国古典数学名著,制定了《中国数学史研究丛书》的规划,于1982年、1987年分别出版了两部学术专著,即《〈九章算术〉与刘徽》、《秦九韶与〈数书九章〉》。这两部书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应,得到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不但不是没有可深入研究的问题,而相反的是,认为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前景,是非常广阔而大有作为的。因之,使得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事于中国数学史的研究。由於这两部专著的专题性很强,有些其他方面的学术论文不便收录,所以于差不多同时,先后出版了《中国数学史论文集(一)》、《中国数学史论文集(二)》、《中国数学史论文集(三)》;从而为广大学者和读者,提供了学术园地。

  为了弘扬中国古代优秀科技文化,经国家教委批准,并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两次资助以及其他五单位资助,分别于1987年、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秦九韶《数书九章》成书74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国际会议”、“《九章算术》暨刘徽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像这样的专题性学术研讨会在国际上并不多见,因而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会前收到不少国际学术界知名人士的贺电,会后分别寄赠会议论文集,前来参加会议的学者,包括十多个国籍,分别为50余人、60余人;这两次专题性的国际会议,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深入钻研中国古典数学,原拟计划先后出版《中国数学史论文集(四)》、《刘徽研究》、《中国数学史大系》、《南北朝数学》以及《隋唐数学》等书。其中《中国数学史论文集(四)》,早已发稿,由於技术上的原因,推迟了发排的时间;《中国数学史大系》,正在加紧撰写稿件;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图书,任重而道远,各位执笔者有信心完成任务。《刘徽研究》一书,是《〈九战算术〉与刘徽》一书的继续和发展。经过六年准备,克服了许多困难,终至与读者见面,由于种种原因,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请作者和读者们谅解和批评、指正。《刘徽研究》能得以出版,还是与台湾九章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孙文先先生、杨益先生的鼎力相助和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在此,特致以由衷的谢意。原来计划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刘徽的各项成就,但是,由於发稿较晚、发排较迟、校对也费了不少时日,在这里特向读者致以深切的歉意。

  到现在,“互助组”已不适合当前形势的需要,乃代替以“才团”,我们实事求是,继续前进,争取新的成绩。


  参考资料:
  http://www.mathhistory.net/Education.asp


  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学史 论文

8. 无锡博物院的研究员

王铭嘉无锡市人民银行退休干部,著名钱币专家和收藏家。曾组建无锡市钱币学会,成立钱币陈列室,组织过多次大型钱币展览,为钱币鉴定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王赓唐原无锡历史学会会长,是我市著名的思想史、学术史、东林党史、地方史研究专家,学术成果丰富,入编《中国当代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大辞典》,有关学术论文多次获江苏省和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出版的重要专著有《知半斋文集》、《徐寿、徐建寅传论》、《荣氏家族的经营文化》等多种。朱文杰东林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东林书院、东林党史、宋明学术史方面的研究,多次出席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已出版有关专著数部和发表论文多篇。吕锡生原无锡教育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历史文选和史学理论的教学和研究,现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太湖史研究所所长,主要著述有《三史斋文集》,并任《徐霞客家传》、《历史认识的理论和方法》主编,《中国大运河史》、《中国太湖史》执行编委,已发表论文百余篇。沈映冬台湾无锡籍学者,台北无锡同乡会监事,曾长期从事孔子《论语》的研究和讲学,早年辑有《孔子的生平》一书,海峡两岸,为促进无锡与台湾之间的文化交流做了不少有意义的工作。陈文源原江南大学教授,省经济史学会理事,曾在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和复旦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著专著6部,80年后开展无锡荣氏兄弟的专选研究,成果突出。在荣毅仁先生的认可和支持下,正系统整理出版有关荣德生先生和荣氏企业的史料,计划出版6部史料集,其中《乐农自订行年记事》已发行,《荣德生文集》已基本完稿,其余几部正在选编中。高燮初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退休以后,创建吴文化公园,现任吴文化公园管委会主任,吴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且受聘为苏大、华师大、北师大等校兼职教授,省社科院吴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是96年、97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国际卓越功勋名人,亚洲分部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吴地文化和吴文化研究,已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出版500余万字的《吴文化艺术丛书》等专著,曾多次荣获省史学会、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浦学坤无锡市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文联主席、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除从事文学创作之外,还开展地方文化史研究。曾编著出版多部诗集及文学作品集。夏刚草无锡市文管会办公室研究员,长期从事文物保护,文物政策法令的研究、宣传和地方历史、文化史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全国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钱剑华原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雕塑家、书画家,长期在艺术院校从事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现任省国风书画院副院长、宜兴陶艺学会顾问、无锡政协书画社副社长等。已出版著作有《中国书画概论》、《紫砂茶壶的造型和鉴赏》、《钱剑华花鸟画集》、《结构与动态》等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穆棣无锡市书画院一级美术师,书法家兼书画鉴定专家。现任省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副会长等。书法作品曾获全国银牛奖竞赛一等奖,全国中、青展一等奖等。学术著作已出版《韭花帖系列考》,论文多篇发表于大陆与台湾、香港的有关学术刊物,已产生重大影响。钱钟书故居又称钱绳武堂,位于无锡老城区新街巷30号和32号, 是 钱钟书少年时读书、成长之处。钱钟书(1910.11-1998.12),字默存,号瑰聚,笔名中书君,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坛泰斗。钱钟书先生是一生从事文学创作及中西文化的研究,其主要著述有《围城》、《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七缀集》、《管锥篇》《钱钟书散文集》、《钱钟书论学文选》等,其中《管锥篇》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广征博引,所引中外学者四千余人,著作愈万种,煌煌巨作,显示了钱钟书的博学多才和独特的学术研究方法,获首届全国图书一等奖。钱钟书故居系钱钟书祖父钱福炯筹建于1923年,其叔父钱孙卿续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因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叔父钱孙卿及子女长期居住于此,故统称为钱氏住宅。2001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钱氏住宅30号进行维修,并筹建钱钟书文学馆,2002年,由无锡市文化局负责,博物馆具体承担故居的修复,文学馆的筹建任务。根据古建筑修旧如旧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钱氏住宅进行了抢救性维修,修复后的30号内主体建筑为平房两进,每进面阔七间;中有天井,天井两侧各有侧厢一间;东有备弄,弄低另有厨房、餐室、柴屋数间,后有花园。并布置了钱钟书卧室和钱绳武堂,设计了相关的陈列陈设。通过现代化的设计,展示钱钟书先生的生平,以敏而好学 人中之龙、辛勤耕耘 文学大师、著作等身 学术泰斗、饮誉全球 光照后人、钱氏家族 英才辈出五个部分展览,突出钱钟书先生一丝不苟,穷极不舍,珍分惜秒的治学态度及取得的巨大成果和温和谦恭,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伟大人格,故居于200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开放两年多来,共接待观众十二万余人次,接待各界领导、学者二百多批次,并与十余所大、中小学建立了德育教育基地活动点。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教育局命名为假日新视野活动点。钱钟书卧室钱钟书大伯钱基成无子,钱钟书便继为嗣子。这里是他和伯母毛夫人的卧室,也是钱钟书的小书房。在这里钱钟书由浑沌未开窍的顽童到奋发上进的青年,在这里他逐渐感知人生,走向伟大。钱绳武堂钱绳武堂系钱钟书祖父钱福烔置业,1923年建造,钱福烔题名为“绳武堂”,匾为当时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所书。钱福烔集经史语撰联悬于厅堂之上,勉励钱氏子孙勤奋读书,安分守业,和睦相处,继承家风。钱钟书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绳武堂敦厚质朴竞志奋进的门风,都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中国蓝印花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丽多姿的技法,西周时已有明确的文史记载,《茍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之句,即是有感于蓝印花布提炼归纳的哲理明言。民间蓝印花布分布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不同地域的民间蓝染工艺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娴熟的工艺制作技术,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望。蕴涵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蓝印花布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历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耕织发达,素有鱼米之乡,丝织之地之美称。宋代即成为闻名于世的“布码头”,直至上世纪中叶,无锡的大小染坊有30家之多,可以说,无锡是中国蓝印花布的产地重镇,蓝印花布是无锡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物,是本地区民间艺术的珍贵资料。而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推扩和普及,蓝印花布这一饱含本土文化精粹的民间工艺正逐渐消逝,慢慢滨绎为“活化石”。拯救这些活态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劳动人民创造的珍贵文化财富,发掘和研究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弘扬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是每一位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社会有识之士投身于此项事业中去。这方面,陆瑞兴先生及他创建的民间蓝印花布博物馆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无锡市民间蓝印花布博物馆保存和展示的蓝印花布实物及制作工艺工具,琳琅满目,翔实丰富,排列有序,可观性强,不仅为无锡高度发达的民间织染史提供了最好的佑证,也为广大民众包括专家学者提供了学习中国蓝印花历史,熟悉了解民间传统工艺,研究中化传统手工艺技术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是对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无锡市民间蓝印花布博物馆将以其独特的展示形态为打造文化无锡,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民间博物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