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疫情“黑天鹅”是汽车行业的试金石

2024-05-18 09:43

1. 观点丨疫情“黑天鹅”是汽车行业的试金石

_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此次疫情带来的冲击是面向整个汽车行业的,它具有真切的“破坏力”,但这种威胁并非针对特定的厂商,而是具有“普遍性”。因此,疫情黑天鹅反而是汽车行业的试金石,是检验体系抗风险能力的绝佳时机。_
文/曲面积分 图/来源网络
冲击 颓势 教训
经验 革新 机遇
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
比起灰犀牛
黑天鹅更能促使进步
一场汽车行业的大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此次疫情所带来的冲击并不具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它对汽车市场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一视同仁”的。
这既有坏处,也有好处。

坏处在于其波及面过大,打击的是整个汽车行业的信心,同时由此引发的经济下滑又将“反推”行业的“不景气”;好处在于其可以充当一块绝佳的试金石,通过实打实的历练,来甄别出汽车市场上真正有实力且能够创新的汽车企业。
这是一场对包括企业产销体系、营销布局、品牌口碑等等在内的软硬实力的全面考核,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再生能力、造血能力都是重中之重。
举例来看:

比如最为直接的营销方面。按以往经验,一季度本应该是新产品扎堆亮相、消费者购车激情逐渐升温的关键节点,但由于疫情影响,各类聚集性活动被迫取消,媒体活动、线下团购全部归零,这就使得企业原本设计好的产品规划间接流产。
与此同时,疫情对于中小企业、微小企业主和个体创业者的实际收入影响较大,尽管这边部分影响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对汽车产品消费欲望的降低尚不明朗,但总归是个不利因素。
再比如生产制造方面的压力。疫情导致的各汽车品牌延迟复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这将直接影响到主机厂的产能输出。虽然市场上也有“目前属于销售淡季”“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主机厂通常有着过剩的产能”等声音,对此笔者并不赞同。

因为汽车制造并不仅仅只是主机厂的事儿,其产业链的长度决定了上下游必须环环相扣才能将效率最大化。相较于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特别是小型零部件供应商在面对疫情时的抗风险能力是较弱的。
疫情期间的订单压力、人工成本压力、现金流甚至是房租水电都有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这些供应商又在整车制造中起着关键作用,缺少了他们,车辆便无法下线,所以疫情给企业带来的生产制造压力是现实存在的。
除此之外,包括车辆流转、交付速度、经销商库存甚至售后服务、车辆上牌等琐碎事宜也是车企需要面对的。
这是一场大考,如何高效的解决上述问题考验着一个企业的功底。
有压力,才能进化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比如领克的“资金降压减负”及“融资政策支援”。疫情期间,领克将加快经销商的广宣核销、政策核销等工作进度,减少经销商的担忧,缓解经销商的资金压力。

与此同时,考虑到疫情的影响,领克还为经销商提供融资支援。二月份结算免除原有政策的相应考核,可全额享受银行承兑汇票的贴息;针对银行融资承兑汇票暂时不能赎证的经销商,公司与银行积极协商,帮助解决困难。

再比如比如东风风神的经销商扶持政策。面对疫情,除全面下调2月份销量目标外,东风风神还对2月份商务政策进行最大限度的松绑,全力减轻经销商压力。
通过放宽各项考核要求、延长补贴时长、降低奖励所需条件、加大二网租金支持力度等一系列措施,对经销商和一线销售人员进行补贴和帮扶,助力经销商伙伴恢复信心,稳定销售团队。
这是压力下的进化,当然这也仅仅只是很小一部分例子。
尽管眼下汽车行业面临着来自疫情和车市存量竞争压力的双重考验,但从长进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次疫情更应该被看作是对企业体系抗击风险能力的一场深度考验,其将推动汽车行业在产品创新、营销模式等方面的变革与重塑。
这个过程,恰恰也是突围者的绝佳机会。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此次疫情带来的冲击是面向整个汽车行业的,它具有真切的“破坏力”,但这种威胁并非针对特定的厂商,而是具有“普遍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疫情黑天鹅反而是汽车行业的试金石,是对汽车行业的一场大考。
耐得住火炼的,才是真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观点丨疫情“黑天鹅”是汽车行业的试金石

2. 突如其来“黑天鹅”让中国汽车业面临空前挑战

一个汽车业,关联100多个相关行业;1位汽车工人,带动10多位相关产业就业;一项汽车消费,更是消费品中的大头。可现在,生产停滞与需求趋冷,正双向考验着这个庞大的工业行业。
惨烈!2月3日,中国深沪两市终于迎来假期延后的开盘。
汽车K线统计在册的50家汽车相关上市公司中,除宁德时代逆势增长,余下A股汽车业上市公司均呈现不同幅度下跌(注:港股有几家增长),其中跌停个股达到30只。其中不乏长安汽车、北汽蓝谷、众泰汽车等整车制造商,以及国轩高科、均胜电子、广汇汽车、国机汽车等零部件与经销商。

虽然有2月1日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以及央行2月2日官宣将开展1.2万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投放资金,确保流动性充足供应,较去年同期多9000亿元,但2月3日,上证指数报收2746.61,同比下跌7.72%;深证成指跌破10000点大关,报收9779.67,跌幅达到8.45%,两市跌停股票约3200只。相比之下,香港恒生指数微涨0.17%。
不难发现,由于严重疫情影响到资本市场信心,假期积蓄近10天的情绪在2月3日中国股市集中爆发,两大股指全天低位盘整。数据显示,沪指盘中创造23年以来最大跌幅,两市中仅医药和口罩概念走强。

对于汽车相关上市公司,则与大盘大致趋同。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个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制造业支柱,也因疫情遭遇着近10多年来最大的挑战。
那么,作为实体经济重要支柱,汽车业上市公司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多数企业全年营收、净利润承压
从此次疫情的地理分布区域来看,除东北地区外,湖北、广东、浙江、河南、湖南、安徽、四川、安徽、重庆、江苏、北京和上海等地区,均是汽车“生产重镇”,同时也是重点疫区(截至2月3日,排在确诊病例前15名)。而这些区域复工时间则被再次推迟,表现出抗击疫情存在较大压力。

笔者粗略估计,上述疫情严重地区汽车产能超过中国总体汽车产能约80%,因此,面对工厂开工推迟,以及全国由于疫情影响导致需求减少、收入减少等长远影响,汽车企业将受到双重压力。
毕竟,枪炮一响,黄金万两。一旦生产线开工,车辆卖不出去,还将出现存货、减值等一系列问题。当然,即便延期复工,众所周知,相较其他产业,汽车企业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固定成本和巨额费用,例如:人员工资、设备维护保养、资产减值、物业、租金等。
根据相关汽车企业公布的2019年业绩预告,不少企业已发布盈利预警,预计出现利润减少和亏损。例如:1月13日,上汽集团发布业绩预告,去年其净利润预计256亿元,同比减少28.9%;1月31日,刚刚有所好转的长安汽车发布2019业绩预告,该公司预计去年预亏24亿~29亿元,2018年该公司还盈利6.8亿元……

言归正传,抛开沉重的2019,回到2020年,开年头两个月就遭受外部环境如此“重击”,可以想象今年汽车业相关上市公司将面临多大的挑战。
甚至对于众泰汽车、海马汽车、力帆、华泰等公司,还将加速其消失的速度。虽然疫情无情,但却可能在某个层面加速中国汽车产业整合重组。
或需政策再次援手汽车业
2月3日,据CCTV4报道,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表示,此次疫情可能还将迎来“高峰期”。因此,不排除疫情持续影响企业开工和消费者需求情况。尤其是对股市的影响不可小觑。

因此,汽车K线认为,除了战疫情,中国接下来需要考虑提振消费信心,以及帮助企业减轻经营压力。
一方面,对于实体经济制造企业,包括汽车制造商和其供应商,需要进一步在税费降低和财政补贴上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在消费端,可能需要在购置税减免,甚至视情况,需要像2010年出台补贴政策,并降低汽车消费者车辆使用成本。

此外,对各地区汽车经销商,也要给予支持,目前中国汽车经销商超过2万家。虽然数量多,但抵御风险能力弱,有不少都是个人投资。由于店内无人问津,单月亏损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资金链很可能断裂,引发“多米诺效应”,造成不稳定因素。
因此,战疫情固然重要,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既要为此做出贡献,也要在此过程中,做好规划,同时考虑在疫情之后,重振自身和消费者信心,未雨绸缪。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