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和陈平究竟谁更高明,到底是谁更胜一筹呢?

2024-05-04 17:25

1. 张良和陈平究竟谁更高明,到底是谁更胜一筹呢?

张良,运筹帷幄的人杰,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他在辅助刘邦夺取天下时,以智慧闻名于世,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杰。

陈平,西汉有名的开国功臣,曾献策贿赂单于的亲信,助刘邦逃过一劫。因此被封为曲逆侯。张良和陈平都是西汉初年有名的大功臣,西汉成立时立下不少功劳。
历来人们对于张良和陈平的比较从未间断,如果真要作一个高下,当然张良更胜于陈平。
其一,张良一直的评价都比陈平更胜一筹。

人品,关系着两个人的性格。西汉成立时,张良急流勇退。如圣人般,高高在上不可企及,成为古代文人的偶像。他之所以能成为千古良辅,被后世谋臣推崇备至,不仅在于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辅助刘邦创立西汉王朝,还在于他能因时制宜,适可进止,最后功成名就。而相对于陈平,更现实一点,他一直活跃于官场,直到离世。

可谓是一位顶尖的政治家。张良、陈平的差别,除了人物性格,身份也有所不同,一般都把他两当成谋臣,而实际上张良才是正统谋臣,只管出谋划策,具体执行就不再多过问。陈平则不同,每一件事的策划到执行,全部一手跟进。
纵观两人一生,张良行的是堂皇正道,陈平走的则是诡道,陈平的计策看似简单,实则有效,三番五次献策,助刘邦建立西汉,巩固统治。张良、陈平,对于刘邦,缺一不可! 
我们说张良和陈平的这两个事。就是为了说明,他们一个是战略性的人才,一个是战术性人才。所以他们两个的功劳是不太好比的。

但是,张良的功劳,肯定是 比陈平大的。因为张良加入刘邦比较早,还救过刘邦的命。所以,这一点陈平没法给他比。

张良和陈平究竟谁更高明,到底是谁更胜一筹呢?

2. 张良和陈平在历史上都有什么事迹,两人究竟谁更高明?

张良和陈平都是刘邦的鼎级谋士,为刘邦建立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在刘邦当皇帝之后,他们两个人的奖赏却完全不一样。张良的奖赏更丰厚。他还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之一。另外两个,是萧何和韩信。
因为陈平的奖赏没有张良的多。这是不是就等同于说,陈平比不上张良呢?
这个问题不应该这样看,张良之所以更加受刘邦重视,立的功劳更多。是因为张良加入到刘邦的阵营之中比较早,他是在刘邦反秦的时候,就跟随着刘邦过。虽说那时候他还不是刘邦的部下,但是,张良和刘邦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双方对彼此都认可。
在鸿门宴上的时候,张良还救过刘邦的命。
张良真正的归顺刘邦,是在鸿门宴之后。项羽平定了天下,把刘邦封为了汉中王,刘邦在汉中得到韩信,杀出汉中到达关中的时候。就是在这个时候,张良成了刘邦的部下。
这一时期,也正好是楚汉争霸的开始。

陈平则不一样,刘邦当年参加鸿门宴的时候,陈平是项羽手下的一个重要谋士。并且在宴会上,陈平是和刘邦有见面的。
在刘邦给项羽争霸天下后,项羽让陈平把守原来的韩国这一片土地。
很可惜的是,这块地方被刘邦给打了下来。陈平怕项羽追责,所以,他就跑到了刘邦的阵营,投靠了刘邦。
直到此刻,陈平才开始为刘邦效力。
他不像张良,张良早在刘邦反秦的时候,就为刘邦出谋划策过了。
我们再说一下,到底是张良厉害呢,还是陈平厉害呢?下面我们通过他们给刘邦出的主意来判断。

刘邦杀出汉中,来到中原和项羽争霸,他就召集了四十万大军,攻打项羽的都城彭城。那时候项羽正好在齐国和田荣干仗呢。
当项羽听说刘邦把他的老家给占领之后,他就带领了三万骑兵杀了回去。
刘邦的四十万大军被项羽打了一个大败,刘邦更是连命都差点丢了。
这时候的刘邦手里已经没有兵了,他只要投靠自己的小舅子,也就是吕雉的哥哥那里。因为那里还有几万人马。他想要东山再起。
这时候的刘邦是很沮丧的,对于刘邦来说要打败项羽真的是太难了。
就是在这个时候,张良告诉刘邦,若是你想打败项羽,只要联合三个人就可以了。
一个是韩信,一个是彭越,另一个是英布。

韩信是刘邦的部下,争取他是没问题的,彭越是刘邦的合作伙伴,也没问题。唯独这个英布,因为英布是项羽的大将。
但是,刘邦还是采用了张良的计策,策反了英布。
最终项羽就是在韩信、英布和彭越的联合下,被打败的。
所以,张良的建议都是战略层面上的,他看的很远,只要刘邦按照他的战略来,就不会出错。
我们再看陈平,陈平在楚汉争霸中,为刘邦建立的最大功劳,就是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

项羽怀疑范增,范增气愤之下,离开了项羽。项羽就像没头的苍蝇一般,被刘邦南北战场来回调着打,项羽没有了范增,真的是吃尽了苦头。
最终项羽就是在失去范增后,很快败下阵来的。
我们说张良和陈平的这两个事。就是为了说明,他们一个是战略性的人才,一个是战术型人才。所以他们两个的功劳是不太好比的。
但是,张良的功劳,肯定是 比陈平大的。因为张良加入刘邦比较早,还救过刘邦的命。所以,这一点陈平没法给他比。

3. 张良陈平一个阳谋一个阴谋,谁的计谋多、作用更大?为什么?

张良和陈平都是汉初刘邦重要的谋臣,计谋虽然不同,但对刘邦的帮助都很大。原则上讲应该不相上下,但是张良多为阳谋,而陈平多为阴谋,所以世人多推崇张良,而贬低陈平。

张良习兵法,善谋略,运筹帷幄之中
张良年轻的时候,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个老人,传他一本书《太公兵法》,张良研习《太公兵法》,而后追随刘邦,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可谓居功甚伟!



张良的计谋多为阳谋,相对光明磊落。例如,刘邦攻进咸阳以后,本想住下,享用美女和财宝,但张良劝他与秦国父老约法三章,然后还军霸上,静等项羽到来。

在楚汉战争时期,张良让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笼络韩信,然后打败项羽。



当然,张良也有阴谋,例如刘邦进攻函谷关时,张良献计让刘邦派人贿赂守关将领,进而攻击秦国士兵;在楚汉战争初期,张良献计让刘邦烧毁栈道,以表明没有夺取天下之心,进而麻痹项羽,实际后来张良帮助刘邦夺取天下。

所以张良也不全是阳谋,也有阴谋。

陈平重实用,计谋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多次帮刘邦脱险
据史书记载,陈平为刘邦出过6计:一计离间项羽和范增,致使范增离开项营;二计让2000女子替刘邦挡枪,助刘邦逃出荣阳城;第三计,让刘邦假装巡游云梦泽,擒住韩信;第四计,贿赂单于妻子,而让刘邦逃出被围的平城;其他两计没有详细记载。



但是每次,汉王刘邦都非常受用,所以陈平用了六计,换来6次封赏。陈平计策多为阴谋,出人意料,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十分奏效。

陈平和张良贡献谁大?
按《史记》司马迁评价来看,似乎对陈平的评价要高于张良。

司马迁评价陈平说“陈平经常贡献奇计,解救复杂的危机,拯救国家的忧患。到吕后时,国事多艰,然而陈平竟能自免于祸,安定汉室,保持荣耀终身,被称为一代贤相,岂不是善始善终吗?如果没有智慧和谋略,怎能做到这样呢?”



而对张良的评价为“学者们大多说世界上没有鬼神,然而认为有精怪之物。至于像留侯遇见老人给予他兵书,也属可怪的事了。高祖遭遇困境的时候较多,而留侯常常在这时出力奏功,难道说这不是天意吗?”并且说,本来以为张良高大魁梧、奇特伟岸,但当见到他的画像时,感觉状貌就像妇人美女。有些戏谑之意。

两者相比,可见,司马迁对陈平的评价要高于张良。

张良陈平一个阳谋一个阴谋,谁的计谋多、作用更大?为什么?

4. 张良陈平一个阳谋一个阴谋,谁的计谋多、作用更大?为什么?

导语:同时代的陈平跟张良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刚刚平定天下的时候,陈平不过还是一个二流的谋士,算不上是核心团队中的一员。张良就不一样了,他始终都是刘邦最信任的人。在全国局势的把控能力上,没有人能够比张良更加出色,所以他是刘邦的向导。
至于陈平,他虽然在战时也出了一些注意,不过只是小范围地帮助了刘邦,并没有起到扭转全国局势的作用,所以自然也就比不上张良的。不过陈平最出色的作用,是在吕后当政时期。他的优秀表现,使得大汉王朝躲过了吕后乱政祸端,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在他的帮助下夺取了皇位。 

张良运筹帷幄,帮刘邦决策的都是大事件。为什么张良如此深受刘邦的敬重?因为张良有一种向导的功能。刘邦虽然有雄心壮志,可是这些想法没有落实到实处,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张良恰好就是帮助刘邦做好这件事的那个人,他为刘邦指明了每一次要走的路,当刘邦走错的时候,张良也能够在第一时间,果断纠正刘邦的错误。
01鸿门宴解围,让刘邦保留了东山再起的实力。刘邦这个人什么都不怕,自己带着人马一路向关中挺进,击败了王离大军以后,刘邦顺利进入关中。这个时候张良不在刘邦身边,所以刘邦就在函谷关驻军,打算在关中称王。为什么关中如此重要呢?因为秦始皇当年将全国的财富都聚集到了关中地区,天下达到一定经济实力的富豪,也都被秦始皇强行迁入关中。
沛公大惊,曰:“为将柰何?”良曰:“沛公诚欲倍项羽邪?”沛公曰:“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柰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史记》
所以关中是天下财富的中心,你要是认为刘邦到了关中以后,真的是一分钱不拿,一点不动心,那你对他实在是太高估了。刘邦不仅拿了钱,还睡在了秦始皇睡过的龙椅之上,俨然就是要称王了。结果项羽打了过来,刘邦还还了一次手,结果被打残了,只好去赴鸿门宴。
这个时候张良立刻赶过来,在鸿门宴上,张良巧妙运用项羽爱壮士的事情,化解了尴尬的局面。又为刘邦据理力争,博取了项羽的同情。最终张良作为掩护,使得刘邦成功逃脱项羽的追杀。这件事看似是一件小事,可是如果当天晚上项羽把刘邦剁了,可就没有后来的大汉王朝了。所以说张良对刘邦的恩情的确深似海,这也使得刘邦后来有了喘息之机。 

02张良与韩信搭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刘邦被赶到汉中的时候,他已经快要丧失夺取天下的野心了。这个时候张良告诉刘邦,你一定要把沿途的栈道给烧了。常人不能理解,因为如果刘邦想要走出汉中,就必须要走栈道。
现在张良把栈道给杀了,岂不是要断绝刘邦出汉中的路?刘邦毫不犹豫地就把栈道给烧了,因为刘邦明白,张良这么说,是为了让项羽放松警惕,让项羽认为刘邦这辈子都不想出来了。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史记》
而刘邦在进入汉中以后,可以另辟蹊径,从小路走出来,从而达到暗度陈仓的效果。这个时候张良和韩信的配合就比较默契了。韩信带着刘邦的人马,从陈仓小道走出来,打了外面诸侯一个措手不及,这才奠定了刘邦夺取天下的基础。如果当初刘邦没有烧毁栈道的话,那项羽的人马极有可能在不久之后就攻进来,直接把刘邦给灭了。那刘邦就再也没有夺取天下的可能了。 

03张良为刘邦规划夺取天下之路。刘邦到了汉中以后,张良是没有跟去的,因为他需要在中原地区为刘邦谋划。等到刘邦带着56万联军进攻彭城后,项羽三万人马就把他们打散了。这个时候刘邦再也没有了夺取天下的信心,因为项羽实在是太强大了。张良却打消了刘邦的这个念头,他告诉刘邦,其实项羽很好对付,只要利用好三个人就行。这三个人分别是韩信、英布以及彭越。
这三个人手里都有强大的兵马,而且军事实力很强大。只要他们都愿意为刘邦卖命,那刘邦夺取天下可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
所以按照张良的说法,刘邦开始拉拢这三个人,分别许以王爵,让他们帮助自己对付项羽。果不其然,这一招实在是厉害,一时间战况立刻就被扭转了。张良非常了解这个世上谁能够打仗,谁能够拉拢。这不仅要有超越常人的智慧,而且要有足够的胆略才能做到。 

04张良的四面楚歌让项羽一败涂地。韩信彭越这些大将的确很出色,将项羽的势力范围不断压缩,可是他们到底还是不能彻底击败项羽,毕竟项羽也是一代战神。这个时候他们把项羽大军围困在垓下,一时间双方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项羽的人马想要突围出来,韩信的大军也想要攻打进去。
僵持之下,张良的作用再次出现了,他让士兵们假装是楚国人,在垓下周围到处在传唱楚国的歌曲。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史记》
这个时候的项羽大军本身就有些疲惫,再听到四周都是楚国的歌曲,他们认为楚国已经被刘邦给攻下来了,所以一个个都丧失了战斗的信心。这一招攻心为上实在是太狠了,项羽再想要振奋军心,也是做不到了。因为士兵们认为他们的家人全都被刘邦给抓了,那他们哪里还有心情去打仗呢?
这一招三国吕蒙在偷袭荆州成功后也用到了,吕蒙拿下荆州以后,安抚当地士兵的家属,并且告诉这些荆州士兵们,只要他们肯合作,他们的家人都安然无恙。这直接导致了关羽大军一泻千里,溃不成军。关羽没有输在战略指挥上,他是输在了人心之上。 

 05陈平用反间计逼走了范增,多年后颠覆了吕后政权。反间计实在是狠毒,陈平不断给项羽灌输各种范增投敌的思想,以至于后来项羽真的开始怀疑范增,这是欺负老实人的典型。当时项羽的使者来到刘邦军营,陈平先让士卒端来了好酒好菜,后来一问之下原来是项羽的使者,陈平立刻让士卒把好酒好菜端走了,换来了粗茶淡饭,还扔下一句话:本以为是范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羽的使者。
这把项羽气得半死,差点就把范亚父给拍死了,所以范亚父的离去,是陈平的功劳。范增对项羽的作用,那是相当大的,失去范曾的项羽,那跟瞎子没什么差别了。对钟离眜也是一样,导致项羽失去两位重要的帮手。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眜等。---《史记》
刘邦去世以后,吕后带着儿子刘盈掌握了朝政。从此大汉进入吕后专权的时代,吕后不断杀戮老刘家的诸侯王,将老吕家的人安插到汉王朝的核心位置上。这一点非常可怕,稍有不慎,刘邦的基业可就成了吕家的基业了。所以陈平这些老臣们一直在谋划着如何夺权,可吕后治理国家还是比较有能力的,所以他们都很信服,没有反对。
等到吕后死了以后,陈平立刻联合周勃发动兵变,杀光了跟吕后有关系的任何人,将大汉的权力交到了汉文帝刘恒手里,为延续刘汉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总结:张良和陈平都是优秀的谋士,一个平定天下,一个安定天下。张良的谋略,主要是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而陈平的谋略,则是在安定天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两个人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所以不能说他们谁更厉害一点。从历史评价上来说,张良是要强过陈平的,但是这不意味着,陈平就真的不如张良。 
参考资料:《史记》

5. 张良和陈平究竟谁更高明,到底是谁更胜一筹?为什么?

张良与陈平都有一个共同的角色,那就是都是刘邦的谋臣,但是在刘邦的心目中,张良对他的作用显然最大,有两个证据最能说明,第一,刘邦说,他有三杰,分别是韩信,萧何,张良,而张良就是这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人。
第二,刘邦让张良任挑在齐地任挑三万户,要知道像萧何与曹参这些列侯第一,第二的,也不过才万户侯,可见刘邦是何等的看中张良。那我们来看看张良都起了哪些作用。

刘邦打南阳宛城的时候,因为久攻不下,就打算绕过宛城西进,但被张良劝住了,张良任为,如果宛城不拿下的话,很容易被宛城的秦兵给断了后路,到时候前后夹击,就危险了,最后刘邦劝降南阳太守,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宛城,而南阳的其他城池看到南阳太守都投降了,就纷纷向刘邦投降。
刘邦到达了峣关,而峣关过去就是咸阳了,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关隘,而且有重兵把守,刘邦又想要强行攻关,张良给刘邦献了一计,虚张声势,让守将以为刘邦大军人很多,另外再带些金银珠宝劝降守将。

守将大喜,愿意投降,并且要与刘邦军共同攻打咸阳,刘邦想答应,但是张良却说,守将愿意投降,秦兵不见得投降,到时候如果秦兵造反,那就不好控制了,不如趁机攻打秦军,刘邦依计,秦军大败,刘邦就顺利的进入了咸阳城。
刘邦进入咸阳城之后,就想享受咸阳宫中奢靡的生活,樊哙劝谏,刘邦根本不听,张良对刘邦说,我们为什么能到咸阳城里来?就是因为秦王做了很多不义的事情,而您进来就想享受,跟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您应该节俭,让秦地的百姓看到你好的一面。

刘邦恍然大悟,把咸阳城宫殿的东西都封存起来,还军于灞上,刘邦另外还采信了张良的建议,跟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很高兴,纷纷向刘邦献粮食,刘邦说军中粮食充足,不要老百姓的东西,秦地百姓更觉得刘邦是仁义之王,希望他能做秦地之王。
刘邦派兵驻守函谷关,不让项羽与诸侯军进入,项羽听说刘邦想做关中王,就攻破函谷关,并打算攻打刘邦,刘邦自然不是项羽的对手,刚好项羽的叔叔项伯因为与张良有旧,就连夜来找张良,劝张良离开刘邦。

张良却把刘邦找来,刘邦赶紧向项伯解释,并结为儿女亲家,项伯答应说服项羽原谅刘邦,刘邦赴项羽的鸿门宴,范增让项庄舞剑,要刘邦的命,张良赶紧找到樊哙,樊哙一席话让项羽羞愧无比,最后刘邦在张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离开了项羽大营。
刘邦赐给张良很多财物,张良却把这些财物再送给项伯,项伯就劝说项羽把汉中地区封给刘邦,而刘邦之前只得到巴蜀之地。

张良劝说刘邦,将入蜀的栈道全部烧毁,这样就可以消除项羽的猜忌,而其他诸侯王也打不进汉中之地,而后来韩信暗度陈仓,拿下了三秦之地。项羽听说刘邦拿下了三秦之地,十分生气,准备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写了一封信给项羽说,刘邦就是想做个关中王,如今拿了关中,就不会再往东扩展了,而如今你的敌人在东面,项羽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没有攻打刘邦,这个就给刘邦发展的时间。

彭城之败后,刘邦十分泄气,张良给他分析,九江王英布和彭越,可以争取一下,用来对付项羽,另外要重用韩信,只有他成大事,刘邦依计行事,这个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
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的时候,郦食其建议刘邦采用分封制,但被张良所劝阻,张良讲了八大理由,这个就是著名的张良借箸。

刘邦这边不顺利,但是韩信那边却十分的顺利,拿下了魏地,代地,赵地,燕地,齐地,韩信向刘邦请求做为假齐王,刘邦很生气,刚好要发作,张良就向他使了个眼色,刘邦会意,说做假齐王有什么意思,要做就做真齐王,于是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约彭越与韩信合围项羽,可是刘邦去了,发现他们两个根本没来,就被项羽打败,刘邦就问张良是怎么回事,张良说他们两个在等着你给他们封土地呢,刘邦一下子就明白了,就依计行事,果然彭越和韩信都来了,最后在垓下打败了项羽。
张良总在最关键的时候,都向刘邦献策,指明了方向,怪不得刘邦要说,他打嬴项羽,就是靠张良、萧何、韩信三个人,而没有提到陈平。

张良和陈平究竟谁更高明,到底是谁更胜一筹?为什么?

6. 张良与陈平谁强谁弱?两人的历史地位为什么相差那么大呢?

楚汉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浓墨的一笔,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可谓是人才辈出,各路高手各显神通。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取得天下,建立了强大的汉王朝。
谋士在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们靠智慧吃饭,辅助自己阵营的主公,绞尽脑汁,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后人对于这些靠智慧吃饭的谋士可以说最为津津乐道,无论是楚汉时期的张良、陈平、范增,还是三国时期的贾诩、郭嘉、荀攸、诸葛亮、庞统、法正等等,都成为了不少历史爱好者日常谈资。

要说刘邦阵营最为耀眼的人是谁?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被称为汉初三杰的萧何、韩信和张良了。这里没有提到陈平,其实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张良帮助刘邦主要是在建国前,而陈平真正完全进入汉王朝的政治核心是在建国后。
从最终的政治地位来讲,张良的实际地位其实是比不上陈平的。张良在辅助刘邦成功后,就基本退出了政治舞台,被封留侯,没有实际职位。而陈平则是在惠帝文帝时期担任宰相,位极人臣。
可尽管如此,陈平在后世的评价和历史地位上远远比不上张良。张良不仅被誉为谋圣,同时还配享武庙,可谓是风光无限。反观陈平,他的声望远远不及张良,很多不太熟悉这段历史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陈平是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差异呢?
两人的谋略水平两个人的谋略水平,都是处在历史顶尖水平的,根据他们两个人提出的几次重要计谋中,我们也发现了两个人风格的极大差异。
先说张良,张良一生中给刘邦提出过不少建议,最为出名的莫过于佐策入关、下邑之谋、约法三章等等。张良更擅长于在关键时刻给刘邦规划,提醒刘邦等。
再说陈平,许多人对陈平所出的计谋并不是很了解,他最为出名的是为刘邦所献的六奇计,分别是巧施反间,计除范增;金蝉脱壳,脱险荥阳;穷寇宜追,灭楚垓下;潜蹑帝足,请封齐王;伪游云梦,智擒韩信;借力阏氏,解围白登。
从两人为刘邦的献计可以看出,陈平的谋略水平其实并不亚于张良,都对刘邦夺得天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两人的谋略方向是有很大区别的。
张良更擅长于战略规划,为将来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同时在刘邦犯错的时候,适时提醒。而陈平则是更加擅长于战术上的谋划,比如范增在项羽身边不好搞,于是就离间项羽范增的关系等等。
换句现在很流行的话说,就是张良玩儿的是阳谋,而陈平玩儿的是阴谋。张良出主意,对手即便知道了也无可奈何,明知是坑也得跳。而陈平则更多的是解读人性,利用人性的弱点打击对手,玩儿的是阴谋。
而对于中国人来讲,阴谋诡计是让人鄙视的,人们更喜欢张良式的君子计谋。这也就是陈平历史地位不如张良的原因之一。

出身对比古人对于出身是非常看重的。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祖上世代在韩国为相。秦灭六国后,韩国虽然不存在了,但张良的贵族身份仍在。而张良前半生也以恢复韩国为终极目标,因此在项羽分封后,他果断地选择了辅助韩王成。要不是项羽脑袋一热,杀了韩王成,可能张良也不一定会死心塌地跟着刘邦。
陈平的出身就比张良低太多了。他年少的时候,家里非常穷,长大后连娶媳妇都成问题,不过由于他很喜欢读书,资质好,后来才一步一步的爬了上来。先是辅助魏王咎,后来又到了项羽那里,最后辗转到了刘邦帐下,终于被重用。
古人对于出身的看重,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特别是隋唐科举制度以前,平民想要跻身统治圈,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口碑对比张良不仅谋略出众,其人品在史书中更是完美,几乎很难找到瑕疵。特别是在汉王朝建立之后,张良的表现堪称完人。刘邦要给张良三万食邑,而他只选择了个留地做为封地。后来干脆来个隐姓埋名,游历天下,避开核心政治圈。要不是被吕后所迫,请他保刘盈,恐怕张良再也不会踏入政治中心了。
而陈平呢,被人指责年轻的时候“盗嫂受金”,可以说极为不堪。同时,陈平在后来的处事中,也大多是以自身利益出发,就像是在吕后掌权时,他不但没有代表功臣集团保护刘氏族亲,反而支持吕后大封诸吕,这也是他被后人诟病的原因之一。虽然在史记中记载,他说过以后恢复刘姓江山的肯定有他,但在讲究忠孝的中国人看来,实在有些牵强。
帝师张良陈平无法与张良比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张良的另一重身份——帝师。我们都知道,张良早期属于愤青,刺杀过秦始皇。后来遇到个老头,传授他《太公兵法》,他这才开始一飞冲天。
不管这事是否属实,至少可以得到一点信息,张良知兵。不过张良懂的兵法在我个人看来,仅仅停留于纸上,真要领兵打仗,还是差点火候。在他辅助韩王成的时候,领着军队打了一仗又一仗,但是结果呢,城池没怎么增加,兵力也没怎么增加。由此可见,张良实在算不上优秀的统帅。
虽然没有亲自带兵打仗的能力,但并不代表他不懂兵法,否则他也进不了武庙。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他教出来的徒弟可是非常了得的,这个徒弟就是刘邦。
我们都知道,刘邦是草根出身,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学过打仗,后来却越打越厉害,这里面就有张良的功劳。张良将自己得到的太公兵法经常讲给刘邦听,而刘邦也是非常有天赋,很快就掌握了兵法的精髓。
有人说刘邦的军事水平不咋地,其实不然。我们去查询一下刘邦亲自领兵的战绩就会发现,刘邦是一个非常会打仗的人,之所以会觉得他不咋地,是因为项羽与韩信这两位兵家天才太过耀眼,同时期的其他人注定只能成为陪衬。

张良之于刘邦,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而张良对于刘邦从来都不会表现得过于亲近,这就让后世人更加的佩服。而陈平则是刘邦的下属,臣子,虽然同样谋略超群,但面对刘邦始终无法保持张良那般超然的态度,自然也就无法引起后人对他刮目相看了。

7. 陈平的谋略不输张良,为何后人却更喜欢张良,而贬低陈平吗?

张良虽然作为“汉初三杰”而闻名,但其实陈平的谋略也并不输于他。他的奇谋多次让刘邦集团逢凶化吉,挫败了项羽。不得不承认陈平确实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他总是能想出一些出奇制胜的计谋。其中反间计除范增,金蝉脱壳救刘邦,是他在帮助刘邦消灭项羽的过程中最精彩的两次表现。虽然他尽心尽力地为刘邦出谋划策,屡建奇功,但是后人却并不喜欢他,反倒对张良更加的认可,甚至有人认为陈平太阴毒,这又是为何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陈平的连环反间计,当刘邦为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刘邦想向项羽求和,但是项羽根本不答应。这可让刘邦不知怎么办才好,此时的陈平见刘邦忧心忡忡,便主动献上自己的谋略,刘邦听完后觉得可行,便答应让陈平实施金计谋。而陈平唯一提出的要求便是需要四万金作为运作经费,刘邦索性也答应了。



有了经费之后,陈平便开始实施他的反间计,花重金在楚营里买通项羽的一些将领,让他们散布谣言,以离间钟离眜和范增。果不其然,这些话传到了项羽的耳中,一次或许不信,但是当项羽多次听到类似话语的时候,便真的开始怀疑范增和钟离眜了。很多军事上的决策都开始避开他们二人商讨,陈平之计逐渐取得一定的成效之后,便有再次以反间计彻底离间楚方的君臣关系。



当项羽的使者来到汉营的时候,陈平故意将其视为范增的特使隆重招待,可是当得知身份之后,便态度急转,不仅没好脸色而且连饭菜都撤换成了最差的招待餐。使者回去后把这一切都一一告诉了项羽,项羽勃然大怒,觉得范增背叛了自己。陈平这一些列的计谋终于奏效了,不久之后范增便因项羽的不信任离开了楚营,途中因病便死去了。从此项羽再也没有人帮他谋划了,失去了范增就等于断了他的臂膀。而正是刘邦希望看到的结果,没有了范增的项羽,他哪还能是刘邦的对手!



当陈平的计谋除去了范增之后,项羽幡然醒悟,可是范增的死成为了铁定的事实。大怒之下的项羽猛攻荥阳,刘邦极为担心城池被破自己性命难保。这时候陈平再次献上妙计帮刘邦金蝉脱壳,不知道陈平怎么发现了一个长相酷似刘邦的小将,名为纪信。当陈平把纪信带到刘邦面前的时候,刘邦似乎明白了陈平的意思。

陈平的谋略不输张良,为何后人却更喜欢张良,而贬低陈平吗?

8. 陈平的水平与张良差不多,对他评价为啥不如张良?

陈平与张良,是刘邦最为得力的两大谋士。在汉朝开国战争中,两人鞍前马后追随刘邦,竭忠尽智效力良多。可以说,刘邦能够战胜强敌项羽,扫灭群雄一统河山,张良与陈平的贡献不可或缺。他们两人如果少了任何一个,只怕秦末汉初的历史走向都会发生难以想象的逆转。

张良的一生事迹广为人知,极富传奇色彩,如博浪沙刺秦、黄石公授兵法、辅佐刘邦进取关中、鸿门宴智救刘邦、下邑之谋联军破楚、功成之后急流勇退等等,早已脍炙人口,天下皆知。但陈平的智谋水平与张良在伯仲之间,业绩功劳都不次于张良,但影响力和知名度、乃至后世评价却都不如张良。

最能体现陈平智谋水平的,莫过于荥阳之战。汉高祖四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会战,结果被项羽团团围困在荥阳城中,“楚军急攻,绝汉甬道”,日夜猛攻城池,汉军的粮道也被切断,韩信带领的人马在北线作战,局面也非常紧张,分身乏术,刘邦一时陷入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绝境。
张良和陈平此时都在刘邦身边,但这次陈平的表现却比张良高明得多。整个荥阳之战中,张良唯一的功劳是阻止了郦食其的“分封六国”之策,其他方面则无所作为。而陈平却表现得极为出色,可以说,如果不是陈平的妙计,楚汉之争很可能就此终结,刘邦只怕难逃此劫。

陈平根据当时的形势,先后使出了环环相扣的两条计策。第一条计策是“反间计”。《史记》记载,他劝说刘邦拿出黄金四万斤,然后暗中派使者用这些黄金去收买项羽手下的一些将士,“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於楚军”,并乘机在项羽军中散布谣言,声称项羽的大将汉钟离昧等人自恃功高,想要求项羽裂土封王却不可得,于是心怀不满,有归汉之心。
一时间项羽营中流言蜚语满天飞,所谓“三人成虎”,项羽听说后,也对钟离昧等部将起了猜疑之心,开始采取防范措施,将帅失和,各怀心事,作战积极性和战斗力大为下降。

紧接着陈平又使出“借刀杀人”之计,目标直指项羽手下最得力的谋士“亚父”范增。当时双方谈谈打打,一直派使者互相往来。有一次项羽的使者来到荥阳城中,陈平命人安排高等规格和盛大仪式予以接待。谁知陈平一见项羽使者的面,却故作吃惊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于是立即撤去豪华酒宴,端来一些粗劣饮食草草招待一番了事。
项羽的使者回去跟项羽一说,项羽顿时对范增也起了疑心,怀疑范增跟刘邦暗中联系,从此对范增的话不再听从。范增满怀忠诚却遭猜疑,气急败坏之下“疽发背而死”。如此一来,项羽手下的谋臣武将都被陈平分化瓦解,上下离心,士气低落,刘邦乘机突围而去,逃出生天。

从荥阳之战的始末可以看出,陈平的智谋水平不输张良。但后世对张良是一边倒的好评,对他评价却不高,如“良之术多正,平之术多谲”,“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馀无所附”,“权智有余,公正不足,是谓智意,陈平、韩安国是也”,都对他评价一般。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这主要是因为张良德才兼备,而陈平德不配才。陈平为人贪财,汉朝武将曾经集体向刘邦揭发他“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而且在刘邦死后,吕后专权乱政之时,陈平身为老臣却只顾保住自己的富贵前程,“无能有所匡正,而阿意顺旨”,使得他在后世评价不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