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德治喝我们今天所提出的德治有什么本质区别

2024-05-17 12:18

1. 儒家思想的德治喝我们今天所提出的德治有什么本质区别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摘要】
儒家思想的德治喝我们今天所提出的德治有什么本质区别【提问】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回答】
您好,传统儒家倡导"仁政",注重"德治",对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党中央提出"以德治国",既是对儒家"德治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新阐释和新发展,同时又赋予它以新的内涵,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保持政治秩序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回答】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哦🥰祝您生活愉快~如果您觉得满意的话,请辛苦点一下赞哦!谢谢!【回答】

儒家思想的德治喝我们今天所提出的德治有什么本质区别

2. 当前我国提倡的以德治国的根本含义是什么?与儒家的以德治国有何本质区别

没有区别,一样。因为道德是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反应,没有阶级性。请看道德的定义:

“道德究竟为何物?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举例来说,我们人的身体,从母亲生下来之后,整个身体器官就按一定的规则在运作,整个身体的运作规则,就是道。道不是谁设计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时,各个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够彼此协调运动。人在世间如能随顺自然的规则就是行道,这是多么科学、多么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于心,行道有得于身,谓之德,它是局部运作的原理原则。譬如我们眼睛是一个局部,眼能见,见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见、耳之德能听、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尝,每个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与规则,若规则错乱,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如果我们了解人道的内容,在人与人相处时,就自然能和谐有序,从而减轻现今人们所承受的来自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冲突频繁的精神压力。如果我们掌握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之道,怎么会遭受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即便是君子爱财,也要取之有道。这种种人类生存之道就在传统文化里。 

现在我们通过人道伦常揭开传统文化的一角: 

古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伦: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君臣(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朋友关系。

相应的,人类道德伦常是: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诚友信。在这种情况下,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井然,人们生活工作心情顺畅,有安全感。

相反,人类若失去道德伦常,则表现为:家庭矛盾加剧,离婚率攀升;父母“孝养”孩子,自身却老无所养的颠倒人伦,人丧失了做人的基础;兄弟关系淡漠,甚而反目为仇;工作场上,上级欺压下属、下属反叛上级或单位;人与人相互欺诈,没有人情和信义。在这种情况下,从家至社会人际关系反常、紧张,社会缺乏信用和规则,冲突加剧,人们精神压力大,内心痛苦,缺乏安全感。
道不是制度学说,而是自然的关系法则。道德也没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人行道,心有所得则生智慧,身有所得则健康长寿。道法自然,所以道德本身绝不是人为的框架,而是随顺自然的产物。”

3. “以德治国”和儒家学说中的“德治”的区别与联系

  以德治国与儒家德治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儒家德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君对民的统治术,是封建统治者驾御和剥削人民群众的一种方略。儒家德治中的“德”都是抽象的道德信条,并且过分夸大了道德在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有封建性、狭隘性和虚伪性。而今天我们所言的以德治国中的“德”是指社会主义德治,它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规范,反映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强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新型社会主义德治。
  但是,另一方面,以德治国与儒家德治又存在着历史的传承和内在的联系。我们认为,现实是历史的继续。如果说作为生命个体的个人负载着前辈的自然基因的话,那么一个民族则负载着传统赋予她的思想文化基因。因此,当代中国的所言的新型社会主义德治的以德治国不可能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相脱离,尤其不可能与儒家德治相割裂。我们认为,不仅以德治国的“德治”概念来自于我国的儒家学说,而且以德治国中的诸多道德信条也来自于儒家思想,儒家德治中的若干抽象道德信条,诸如“三纲”、“五常”等都可以赋予社会主义内容。
  我们认为,以德治国与儒家德治的联系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儒家德治中蕴涵的超越历史、具有恒常生命力的积极因素应该作为我们目前以德治国的文化营养和思维渊源;另一方面,儒家德治中也存在着落后的,阻碍中国社会主义以德治国进程和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一些历史包袱或思想糟粕,对此,我们必须进行认真辨别和有利批判。可见,儒家德治与以德治国之间是一种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这完全可以当做历史角度,这种题目比较开放。

“以德治国”和儒家学说中的“德治”的区别与联系

4. 什么是“以德治国”?什么是“依法治国”?两者是什么关系?

以德治国是儒家提出来的。儒家强调的是每个人要有道德,儒家先天的认为每个人都有“君子”“圣人

”一样的潜在品德,所以只要人们之间以礼相待,以诚相待,那么人与人的社会就会很和谐了。

“以德治国”,就是要求统治者要对臣子和人民有仁爱的心。用宽大的胸襟与自我道德做榜样,去感染

别人。臣子也是如此,要对君王服从,儒家强调“百事孝为先”,“在内是孝子,在外是忠臣”

可以说,儒家的“以德治国”,是一个把人人都看做是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上来看的。比如罪犯,他们

在受惩罚时,是可以自我忏悔与修正的。法律对他们宽大处理,他们感恩,就做“好人”了。

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以德治国”,不仅不能治,反而使整个国家更混乱,儒家强调道德,却使整个

国家的道德更沦丧。
比如一个小偷偷了钱,原因结果是给老母亲看病,于是儒家同情心泛滥,不仅不惩罚小偷,还给小偷钱

看病。儒家心理想的是小偷会感恩,然后以后再也不偷了。而现实相反,因为有了这个先例,那么更多

的罪犯,都找到了合适的理由,于是当他们被抓时,也有一大堆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这就搞得那些

被偷被抢的人,根本就没有受到保护,反而是罪犯利用人的同情心,一次又一次的得逞。

比如现在的乞丐,有多少人愿意去帮助他们,给他们钱?很少很少,大家都怕是假的。
现在很多骗子装扮成“异地落难”客,需要人们帮助,而人们也很冷漠。原因何在?人们不是无情,是

不敢用情,害怕受欺骗。所以现在的整个国家就是一场“信任危机”。投机取巧的人,不断的骗去人的

同情心,导致人人不敢相信,而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得不到帮助。

所以儒家的“以德治国”,其实是在害国。
孔子当时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到了今天这个现代社会了,中国还是那句话“人心不古,世风日

下”。看来我们真该回去当原始人算了。

所以说,一个社会的变好,关键的原因,不是在于人没有道德,而是在于没有一个公平的法治手段去维

护。

对于那个“孝子小偷”,儒家只看见了小偷的可怜面,但是儒家忽视了“被偷者”,明明“被偷者”才

是受害人,却被儒家的“道德”眼光蒙蔽了。


“以德治国”实际上是儒家的“一厢情愿”。儒家的这一想法是由于单方面看问题,和没有认清自然界

的本质。


所以诸子百家里,墨家非儒,道家也批儒,兼具墨家与道家思想的法家更是制定出了不仅有思想作为指

导,还有一系列的章程作为管理国家的法律出台。法家提出了“依法治国”

法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其自然属性,自然属性就是人的生存本能,人在这种本能下,就触法利益的驱使

。也就是说人性是好利的。人生存在世的目的,都是为了图“利”。这个“利”并不完全是儒家所理解

的物质利益,他还包括人的精神利益。比如那些革命烈士,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救国,这就体现在

他们的利益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所以法家眼中的“利”既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利益。
人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就有可能去做伤害别人的事。
如果人人都这样,那么就回回到弱肉强食的时代,强力决定一切。

所以法家为了使国家内部和谐,就必须制定法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法律是人类社会有文明开始,

就逐步形成的,法律并不是法家创造的,法家只是提出了法律人人平等,依法治国的思想。)而且必须

万事皆依法,法家有3派,他们都认同依法治国,法律平等的对待原则,但是只有法家法治派,才是最具

有进步意义的。法家势制派,是强调君王的独尊,君王的至高无上,这种做法引来的就是独裁。
法家术制派,是强调君王玩权术,暗设很多特务机构,调查官员,使官员不敢贪污腐败。提倡背地告密

,这样就搞得官员人人自危,相互陷害,国家内部是明争暗斗,没有激起人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而是

激发了人的阴暗面。

只有法家法治派,遵从的是“依法治国”,任何事情讲究证据确凿。没有证据,即使这人有嫌疑,也不

能轻易去惩罚他。这就保证了君王不能用怀疑的态度,任意杀人,大臣也要拿明确的证据去举报有嫌疑

的人。避免了君王的横行无忌,和官员之间互相倾轧。任何事情,都有理有据的去执行。这也是秦国自

商鞅变法后,能强盛近150年,而且又能力一统六国的原因。

而秦国的灭亡,就在于秦始皇犯了唯一一个错误,用了韩非子的术制,提出了皇权高于法律,导致秦二

世肆无忌惮的改变法律,对自己的家族大肆屠杀,对功臣也是如此,对人民横征暴敛。这才导致了秦国

灭亡,而且连秦国的官员们都纷纷的愿意投降。


“依法治国”需要的就是“一视同仁”的执法态度,且不带有任何主观的情感,犯法就得伏法,没有任

何理由。犯法就是在伤害其他无辜者,即使罪犯有多么美妙的理由,也是通过伤害无辜者造成的,所以

罪犯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当今的中国还是儒家的“人治”,不是真正的“法治”。现在的法律是儒家的法律,是为当权者服务的

,他们的法律先天的失衡,导致的就是这个社会不是以公平竞争为原则,而是拉帮结派,靠关系社会和

钱规则在运作。

这样就造成了大部分的老百姓始终是生活在被压榨与被奴役之下。

5. 以德治国是谁的主张?

以德治国是孔子的主张。
孔子提出德治的思想,就是以德治国。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德性之学。德性一方面是律己、君子自立学,是完成理想人格的学说,另一方面又是治国之学,以德性为基础治理国家,实现理想政治。
德性是基础,德治是建立在德性之上的,德性是根本,德治是结果,德性是内部根据,德治是外部作用。孔子强调修己以安百姓,要求治理者首先要有德。

详细介绍:
孔子有关德的论述和德治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伦理和政治思想的发展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借鉴孔子的德治之学,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对于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德是孔子阐发的儒家伦理范畴,专指道德、品德。孔子讲的德内容宽泛,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让、中庸等,他倡导人们崇德、修德,以德报德,提高民德。
孔子十分重视德,在《论语里仁》篇提出里仁为美,君子怀德,君子喻于义,认为理想人格要有良好的道德环境,时时处处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

以德治国是谁的主张?

6. 简述儒家“德治”的内容。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 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 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 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 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7. 今天的以德治国方略和古代儒家“德政”思想有何异同。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部问题不难  你看看  下面  儒家 和  墨家  的法制观念就知道了
墨子主张“以天为法”的“天志”法律观。其在《法仪篇》中强调以“交相利”为内容的“天志”,乃至于天之的权力都要受到“天义”限制。墨子认为在现实的礼法之上有一个有意志、有权威的“天”。其最公正无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并且毫无偏袒。任何人都要接受天的监督,服从其制裁;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 《墨子·天志》],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天志”是衡量天下万物乃至人们言行的唯一标准。一切国家制度都应依“天志”而成。天志与法律的关系是源与流,体与用的关系。它是法律的来源与基础,同时也确定了“国王之上还有法律”的法学理念。


,儒家主张“人治”。孔子和孟子从道德与政治的关系入手,认为政治就是道德的扩大,因此注重并强调执政者在治国中的决定作用,认为“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人治”实际上是“礼治”和“德治”所派生出来的,并且以“礼治”和“德治”为其主要内容。这是因为:宗法等级是“礼治”的原则和特征,级别愈高,特权越大,权力越大,则统治者的个人作用越大,所以“礼治”必然导出“人治”。同时,统治者越有德行,越能够使人“心悦诚服”而且“德治”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实行(真正的实行),所以“德治”必然导致“人治”。孔子主张“圣贤决定礼法”。孔子说:“礼乐征伐自君子出,只有天子才能制祀作乐,才有立法的权力。”因此,天子维护着国家的命运,既一言兴邦,一言废国。”当鲁哀公问政时,孔子回答说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故为政在人。因此,孔子主张天子要用其德行来维系国家的生存。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孔子认为在用人上要亲贵又要让非贵族出身的贤才直接参与政事。提倡“近不失亲,”“远不失举”的原则选贤纳才。

今天的以德治国方略和古代儒家“德政”思想有何异同。

8. 以德治国是谁的主张?

以德治国是孔子的主张。孔子提出德治的思想,就是以德治国。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德性”之学。
德性一方面是律己、君子自立学,是完成理想人格的学说,另一方面又是“治国”之学,以德性为基础治理国家,实现理想政治。德性是基础,德治是建立在德性之上的,德性是根本,德治是结果,德性是内部根据,德治是外部作用。

孔子以德治国其他情况简介。
孔子的“德治”思想在经济上重视民生,主张“富民”,薄敛厚施于民,他的富民政策是“富民”和“教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是为政者要务,强调了民信是立国之本,“百姓足”才能藏富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