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老板出生那年

2024-05-14 12:49

1. 碧桂园老板出生那年

碧桂园现在的老板是:杨惠妍,女,广东顺德人,碧桂园创始人之一杨国强的女儿,1981年出生。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望采纳我的回答。

碧桂园老板出生那年

2. 碧桂园股东有那些?

碧桂园董事会董事长:杨国强;副董事长:杨惠妍。执行董事:杨子莹、莫斌、区学铭、苏汝波、杨贰珠、杨志成、朱荣斌、宋军。

3. 高盛属于美国哪个财团?似乎我只听过花旗财团和摩根财团

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位于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为跨国银行控股公司集团,被《财富》杂志连续多年评选为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之一,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其业务涵盖: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和财富管理。业务对象为企业、金融机构、(国家)政府及富人;业务按地域分为三大块,即美国、亚太地区和欧洲。
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资银行业务开始形成,但与商业银行没有区分。高盛公司在此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创业时只有一个办公人员和一个兼职记账员。创始人马可斯·戈德门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然后在某个约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其中差额便是马可斯的收入。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成为真正的投资银行,公司从迅速膨胀到濒临倒闭后来高盛增加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包销业务,规模虽小,却是已具雏形。而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变成了真正的投资银行。
高盛集团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和世界其他主要金融中心设有分支机构。集团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

高盛属于美国哪个财团?似乎我只听过花旗财团和摩根财团

4. 高盛集团的发展历程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为跨国银行控股公司集团,被《财富》杂志连续多年评选为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之一,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其业务涵盖: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和财富管理。业务对象为企业、金融机构、(国家)政府及富人;业务按地域分为三大块,即美国、亚太地区和欧洲。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资银行业务开始形成,但与商业银行没有区分。高盛公司在此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创业时只有一个办公人员和一个兼职记账员。创始人马可斯·戈德门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然后在某个约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其中差额便是马可斯的收入。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成为真正的投资银行,公司从迅速膨胀到濒临倒闭后来高盛增加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包销业务,规模虽小,却是已具雏形。而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变成了真正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和世界其他主要金融中心设有分支机构。集团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在1929年,高盛集团还是一个很保守的家族企业,当时公司领袖威迪奥·凯琴斯想把高盛公司由单一的票据业务发展成一个全面的投资银行。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引入股票业务,成立了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他狂热的推动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速度,进入并迅速扩张类似今天互助基金的业务,股票发行量短期膨胀1亿美元。公司一度发展得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几美元,快速涨到100多美元,最后涨到了200多美元。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股市大崩盘,使得股价一落千丈,跌到一块多钱,使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公司的声誉也在华尔街一落千丈,成为华尔街的笑柄、错误的代名词,公司濒临倒闭。这之后,继任者西德尼·文伯格一直保持着保守、稳健的经营作风,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机”惨败的高盛恢复了元气。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带来的新的增长。反恶意收购业务使高盛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1970年代,高盛抓住一个大商机,从而在投资银行界异军突起。当时资本市场上兴起“恶意收购”,恶意收购的出现使投资行业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催发了新的行业秩序。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购顾问”的旗帜,帮助那些遭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竞价者参与竞价、抬高收购价格或采取反托拉斯诉讼,用以狙击恶意收购者。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恶意收购者的天使。1976年,在高盛的高级合伙人莱文去世后,公司管理委员会决定由文伯格和怀特黑特两人共同作为高盛产业的继承者。刚开始,华尔街的人们都怀疑这种两人共掌大权的领导结构会引发公司内部的混乱,很快他们发现他们错了,因为两位新人配合默契,高盛也由此迈进了世界最顶尖级的投资银行的行列。文伯格和怀特黑特早就认为公司管理混乱,表现为责权界定不清晰,缺乏纪律约束,支出费用巨大。比如多年来,每天下午4:30,都会有一辆高级轿车专门负责接送合伙人。新领导人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贴出了一条简明的公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惯例——4:30由轿车接送——将不再继续,即日生效。”自此以后,合伙人的等级特权将不复存在,费用支出也受到监控,每天下午4:30也不再是一天工作的终结,而是下午工作的中段时间。尽管起步缓慢,文伯格和怀特黑特公司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期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兼并和收购业务的发展。以前,一家公司如果有意向收购另一家公司,它很可能会尽量吸引或说服对方同意,绝不会公开地强行兼并。但到了1970年代,一向文明规范的投资银行业在突然间走到了尽头,一些主要的美国公司和投资银行抛弃了这个行业传统。1974年7月投资银行界信誉最好的摩根斯坦利首先参与了恶意收购活动。当时摩根斯坦利代表其加拿大客户国际镍铬公司(INCO)参与了企图恶意收购当时世界最大的电池制造商电储电池公司(ESB)的行动。ESB在得知摩根斯坦利的敌对意图后,打电话给当时掌管高盛公司兼并收购部的弗里德曼,请求帮忙。第二天上午9点,弗里德曼便坐在位于费城的ESB公司老板的办公室。 当他得知竞购价格是每股20美元(比上一个交易日上涨9美元)时,建议ESB用“白衣骑士”(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的竞价者参与竞价,以抬高收购价格)的办法对付INCO,或进行反托拉斯诉讼,在高盛公司和“白衣骑士”联合飞机制造公司的协助下,INCO最终付出了41美元的高价,ESB的股东们手中的股票则上涨了100%。从这件事开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购与反收购斗争中,首先是摩根斯坦利,然后是第一波士顿都充当了收购者的角色,而高盛公司则是反恶意收购的支柱。INCO和ESB之间的斗争给了高盛公司在这一方面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是好运来临的良好征兆。人们认为高盛公司是具备实力的,呈上升状态的和小型、中型公司以及进入《财富》500强的大公司并肩战斗的企业。因为突然之间,美国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对恶意并购恐惧到了极点,除了一些最大的公司,其他公司都觉得难以抵挡恶意并购,于是高盛成为了他们的合作伙伴。当然,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高盛经常要几度登门拜访,对方才愿意接受高盛的服务。1976年7月,阿兹克石油公司受到了敌对性攻击,但是他们对高盛的服务丝毫不感兴趣,他们请来了律师,并初步控制了事态。弗里德曼建议重新考虑一下自已的决定,并告诉对方高盛的工作小组正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几个小时以后就可以和他们进行私下协商。弗里德曼后来说:“我们火速赶到机场,直飞达拉斯,但对方仍然不愿会见我们,于是我们就在他们公司附近住了下来,然后进去告诉对方一些他们没有考虑透彻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需要你们的服务’。我们说:‘明天我们还会回来’。以后我们每天到附近的商店买一些东西,让他们知道我们坚持留下来等待消息。”最后阿兹合克公司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感到了高盛公司的执着精神,同意高盛公司为其提供服务。参与恶意并购使摩根斯坦利获得了破纪录的收入,但是高盛公司采取了与其截然不同的政策,拒绝为恶意收购者提供服务,相反,高盛会保护受害者。许多同行竞争对手认为高盛这一举动是伪善行为,目的是引人注目以及笼络人心,而高盛却认为他们是公司对自己和客户的长期利益负责。反恶意收购业务给高盛投资银行部带来的好处是难以估量的。在1966年并购部门的业务收入是60万美元,到了1980年并购部门的收入已升至大约9000万美元。1989年,并购部门的年收入是3.5亿美元,仅仅8年之后,这一指标再度上升至10亿美元。高盛由此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高盛公司推陈出新,把“先起一步”与“率先模仿”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战略。1981年,高盛公司收购J·阿朗公司,进入外汇交易、咖啡交易、贵金属交易的新领域,标志着高盛多元化开始,超越传统的投资银行代理、顾问范围,有了固定收入。到1989年高盛公司7.5亿美元的总利润中,阿朗公司贡献了30%。1990年代,高盛高层意识到只靠做代理人和咨询顾问,公司不会持久繁荣。于是他们又开设资本投资业务,成立GS资本合作投资基金,依靠股权包销、债券包销或公司自身基金,进行5年至7年的长期投资,然后出售获利。高盛在1994年投资13.5亿美元换取一家从事服装业的拉夫·劳伦公司28%的股份,并自派总裁。三年后,出售其中6%的股份套现到4.87亿美元。其余股份升值到53亿多美元。短短三年内,高盛的资本投资收入翻了近10番,而老业务投资银行部只翻了两番。在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290位。投资银行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一项业务创新并敢冒风险,能使一家公司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高盛公司尝到推陈出新的甜头后,把“掀起一步”与“率先模仿”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战略。

5. 美国高盛国际集团公司北京代表处

2. 中国代表处: 北京 

高盛(中国)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代表处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7号英蓝国际中心17楼
邮政编码:100140
总机号码:(86-10) 6627-3400
传真号码:(86-10) 6627-3300 

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7号英蓝国际中心18楼
邮政编码:100140
总机号码:(86-10) 6627-3333
传真号码:(86-10) 6627-3300

美国高盛国际集团公司北京代表处

6. 被卖掉的十大中国企业

第一名:中华牙膏 

怎么排这个第一,我倒着实为难了一把,排在第一位的这个企业一定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算去算来,也只能在快速消费品行业了。毕竟你可以不上网、不买车,但你不能不吃饭、不喝水、不刷牙。 

我至少核实了5家网站,才敢肯定,中华牙膏早就已经是荷兰联合利华的了。我想,大多数老百姓打死也不会相信中华牙膏居然是荷兰的——它上面不是有中华两个字么? 

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外方口头承诺自己的“洁诺”牌和“中华”牌的投入比是4:6,但并未兑现。与此类似的是中国著名商标美加净:该品牌曾经占有国内市场近20%,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跨国公司向上海家化投入巨资,实际上是将“美加净”逐出市场,为自己的品牌开路——中华牙膏的命运正是如此。 

从整个洗化行业上来说,美国宝洁利用其品牌优势和税收优惠,基本上挤垮了国内洗涤品企业,国内十大民用洗涤剂品牌几乎全军覆没。仅飘柔、海飞丝、潘婷、沙宣四个品牌,就占有60%以上的国内市场,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垄断线。宝洁每招收一名员工,就意味着中国原洗涤剂企业有2~3名员工下岗。 

我想支持国货,但我在洗化行业连支持国货的机会都没有!如果中国的每个行业都像洗化行业一样,那么中国的企业也就完了。 

 
第二名:个别城市水务 

咱自己吃的水肯定是咱自己的吧!嘿嘿,那可不一定。咱好多城市喝的是外国水。 

且看法国威立雅在中国的“辉煌战绩”:1997年进入中国城市水务市场,首战天津凌庄水厂改扩建工程,取得20年特许经营合同;2002年斥资近20亿元,以净资产三倍溢价收购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50%股权,经营期限50年,城市水务特许经营管理制度就此起步;2007年1月以17.1亿元高价获得兰州供水45%股权;3月以9.5亿报价击败中法水务和首创水务,获得海口水务集团50%股权;9月以超出净资产额3倍的21.8亿元夺得天津市北水业49%股权转让项目,在天津的服务范围扩张至200平方公里,包括正在崛起的滨海新区,特许经营合同期限30年。在此之前的2007年5月还获得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20年特许经营合同。(以上资料来源:人民网) 

威立雅步步为营。助其横扫中国水务改制大业的一个重要砝码就是——高溢价! 

外资不是傻子,为什么会高溢价?(这个问题有点敏感,我说不好,以下引用人民网的评论) 

让外资垂涎的是中国水务属于公用事业,一般由go-vern-ment定价,因而价格始终处于低位,有的城市甚至10年间都没有上调过水价,因而未来会有很大的上涨空间,这也就意味着,水务这块蛋糕自己还会长大。事实也证明,国际水务巨头的判断完全正确,水价上调已经进入go-vern-ment几大部委的备忘录。 

外资溢价收购最终百姓买单。 

据了解,有国际水务巨头在收购了公司股权后,占有了当地的水资源。同时,在水价制定上,外资具有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可能垄断水价(引自人民网评论)\ 

第三名:双汇 

我承认,直到现在还时不时的吃点双汇火腿肠(习惯了),虽然它早在2006年就卖给美国高盛集团。08年,高盛又投资2—3亿美元在湖南、福建收购了10多家养殖厂。 

“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罗杰斯如是说。 

多哈小型部长会议再次破裂、各国死保农业底线的今天,高盛以及其他国际投行在中国农业相关产业链领域不断追加投资的行为值得关注。我不是民族主义者,但看着逐渐发展起来的双汇放心肉专卖店,看着双汇不断攀高的市场占有率,我有理由表示我的担心。垄断不可怕,可怕的是外资打着中国企业的名号,不断着蚕食着市场。 

我只想陈述一个事实,双汇是美国的,就这么简单。 

第四名:娃哈哈 

本来想提名健力宝的,当年的东方魔水,在中国的罐装饮料市场上是威风八面,一统江山,但自从李经纬离开后,健力宝是一泻千里,现在只能给当年的小弟提鞋了。正YY间,脑袋突然开窍,健力宝鼎盛时期还是属于咱中国的,现在虽然属于统一了,但台资企业还算不得外资,那是咱人民内部矛盾。 


那就娃哈哈了,当年法国达能收购娃哈哈时,宗庆后还一度扛着民族主义的大旗勾起了广大国民的无限爱国情怀,结果呢,宗庆后在收购争论的数年前早就拿到美国绿卡了,一个美国居民跟咱谈中国的民族情怀,真他妈扯淡。 


怎么说呢,我挺喜欢娃哈哈的,但法国达能已经控股51%以上了,咱就别自欺欺人了。 

第五名:金龙鱼 

如今咱自己吃的食用油居然也是外国的了。典型就是金龙鱼,这个牌子几乎出现在每个中国家庭的厨房里,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是第2名福临门的8倍,但它彻头彻尾是一家外资企业,属于新加坡郭兄弟粮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拥有的,跟中国毛关系都没有。 

目前,中国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其食用油供应的75%以上已被拥有百年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和路易·达孚所控制。跨国粮商在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占总股本的66%。国际巨头凭借资本和历史与经验的优势,已完成对上游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绝对控制权,即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的“安全门”已不在国人手中,已现实弱化了我们的市场调控能力,这不仅对食用油乃至对国家安全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直接威胁。(引自人民网网评论:) 


最可怕的是,我问了周围一圈人,所有人都异口同声的告诉我“金龙鱼是中国的”,咱支持国货,不买橄榄油。 


第六名:大宝 

“大宝明天见,大宝天天见。”多么熟悉的广告语啊,大宝几乎是大多数工薪阶级男性的必用品牌,咱中国老百姓又怎么可能把它和美国联想起来呢?可惜事实是,早在2007年4月美国强生就已经收购了大宝。别以为中低端这块市场老美不要,对于外来资本来说,虾米也是肉。何况中低端市场真的是虾米吗?中国13亿人,有多少有钱人? 


第七名:苏泊尔 


2006年8月法国著名小家电企业SEB收购国内烹饪炊具第一品牌苏泊尔,当然新闻有播,但又有多少老百姓知道这则新闻呢?起码我是事后多时才知道的——还是因为我在家和朋友聚会时吹牛说自己多么支持国货,买东西首先国货时,被朋友揭露的。如果不是这个插曲,也许我一辈子都不知道,这个当年起身我家乡浙江的中国名牌,已经成了法国货。 


又一个行业第一被纳入了国外资本的怀抱,而我们(我相信绝不止我一个人)依然满怀爱国情怀的支持着已经变为洋货的曾经的民族品牌。 

第八名:汇源 

可口可乐179亿元收购汇源,一场轰轰烈烈的收购案,那么多保卫民族企业的呼声,换来的却是狗血的不能再狗血的一个事实。 


在和汇源联合发表收购要约后不久,可口可乐中国区副总裁李小筠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汇源品牌由汇源香港上市公司拥有,而汇源香港上市公司近60%股份由达能、境外公众股东和一家美国的私人投资基金拥有,因此这次交易前和交易后品牌的持有是从一家外国公司转到另一家外国公司,没有民族品牌流失。当时有媒体查出,汇源果汁的详细注册地址为:ScotiaCentre,4thFloor,P.O.Box2804,GeorgeTown,GrandCayman,CaymanIslands,是一家离岸公司。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以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对汇源的兼并案,说明中国不欢迎外资到中国投资,是一个非常大的误会。 
陈德铭说道:“可口可乐兼并汇源发生在两个外资企业之间,可口可乐是总部设在美国的公司,汇源果汁是注册在开曼群岛的一个外国公司,这两个外国公司之间的企业兼并不涉及中国的投资政策,只涉及中国对这两个企业在中国销售产品的经营集中度的审核问题。” 

第九名:南孚 

南孚是电池的第一品牌,相信一直到今天,很多家庭还是首选南孚电池。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十年,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1/10。 

但是贪婪是魔鬼,只要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2003年8月,南孚电池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列集团收购。当年的手下败将,现在成了老板。 

曾经,孙雯那句铿锵有利的“民族力量!”曾让南孚这个响亮的品牌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可是现在呢?多少人知道南孚已经不是中国的企业了?所谓的民族力量又到底忽悠了谁? 

第十名:白加黑 

在中国,谁不知道白加黑啊?多少人感冒都会首选白加黑,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白加黑这玩意现在压根就不是咱中国的东西,2006年10月,德国拜耳医药与我国东盛科技之启东盖天力制药公司签署协议,以10.72亿元收购后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浆、“信力”止咳糖浆等业务和相关资产,收购金额10.72亿元(1.08亿欧元),东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药OTC业务。 


这其实只是医药行业的冰山一角,国内最大抗生素生产基地中国的华药集团,早在2004年已经卖给了荷兰的DSM(欧洲最大的原料药生产企业);西安杨森虽然名字里有个西安,其实早就百分之百属于比利时了,中国最常用的紧急避孕药毓婷原本是北京紫竹的,但现在是瑞士诺华100%控股。先说这么多吧,再说下去,别说你,我担心我自己都被吓到。这些药,咱老百姓肯定百分之百认为是中国的,结果呢,都他娘的是外国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咱中国人感个冒,避个孕现在都掌握在别人外国人手里了。
                                                                      ——资料参考“猫扑大杂烩”

7. 被外资收购的中国企业


被外资收购的中国企业

8. 高盛集团收购了哪些大公司?

1、福建南孚电池 ------------ 美国吉列公司 
2、河南双汇肉制品 ------------ 美国高盛集团 
3、黑龙江哈尔滨啤酒 ------------ 美国AB(百威啤酒) 
4、黑龙江佳木斯联合收割机 -------------美国约翰迪尔 
5、福建雪津啤酒 -------------比利时英博 
6、四川双马集团 -------------拉法基 
7、深圳发展银行 -------------美国新桥 
8、G华新 -------------HOLCHIN B.V 
9、G东睦 -------------睦特殊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10、华润锦华 -------------华润轻纺 
11、桦林轮胎 -------------新加坡佳通轮胎 
12、江苏无锡威孚 -------------德国博世 
13、西北轴承 -------------德国FAG公司 
14、锦西化机 -------------德国西门子 
15、TCL国际电工 -------------法国罗格朗 
16、上海轮胎橡胶 -------------法国米其林 
17、上海贝尔 -------------法国阿尔卡特 
18、深圳赛格三星 -------------韩国三星康宁 
19, 德龙钢铁-----------俄罗斯第二大钢铁企业Evraz 
20.统一石化----------英荷壳牌 
21.娃哈哈--------达能 
22。乐凯---------日本 
还有:1 美加净:该品牌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的份额。1990年,上海家化(29.41,-0.66,-2.19%,吧)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但已失去了宝贵时机。
2 中华牙膏: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如今,中华牙膏在市场上的份额已少得可怜。 
3 活力28:1996年,与德国美洁时公司合资后,双方规定的合资公司洗衣粉产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的承诺没有兑现,前3年共投入1.84亿元用于“活力28”宣传的广告费用也成了一纸空文。“活力28”这个知名品牌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消失了。 
4 南孚电池:自1999年9月起,通过数次转让,2003年,72%的股权落入吉列手中,吉列的金霸王电池进入中国市场10年,市场占有率不及南孚的 10%。而南孚被吉列控制后即退出海外市场,一半生产能力被闲置。如今这一曾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市场,中国第一的电池品牌已经不属于民族品牌了。 
5 乐百氏:2000年,乐百氏被达能公司收购,现在乐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场。此外,达能还在中国收购了上海梅林(8.89,0.00,0.00%, 吧)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股权,汇源果汁22.18%股权。还在乳业收购了蒙牛50%股权,光明20.01%股权。这些企业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是行业的排头兵。 
6 小护士:法国欧莱雅2003年收购小护士。5年后的今天,小护士在市场上也几乎销声匿迹。 
7 苏泊尔(12.89,-1.10,-7.86%,吧):苏泊尔品牌销售额占压力锅市场40%,评估品牌价值16.248亿元。2006年8月,法国SEB(世界小家电头号品牌)获得苏泊尔控股权。 
8 大宝:2008年7月30日,强生宣布完成对大宝的收购。至此,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已形成外资主导的局面。 
虽然还打着福建产什么的旗号,但股份并不在我们手上,而今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也为数不多了。不仅如此中国许多民族品牌都大量的引入外资,为外资对我们民族企业的收购埋下隐患! 
民族企业也需要一些精神,也许我们可以去参看一下日本和韩国的企业。 
二战后的日本是百废待兴,索尼公司也是其中之一,当索尼开发出一款半导体收音机产品销往美国时,当地的经销商说:“你们索尼没什么名气,但美国人都知道我们的牌子,贴我们的牌子我能一下子给你10万美金的订单。”当时索尼所有的流动资产也没有这么多。但创始人盛田昭夫经过认真考虑,拒绝了这个要求。二三十年过去以后,人家问盛田昭夫你在商业史上、你在索尼发展史上最好的商业决策是什么?他说我最好的商业决策就是拒绝10万美元的订单,从而树立了索尼的品牌。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日本人那种执着的精神,这是一种民族气节,做品牌,也必须有一种精神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