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姓刘的名人

2024-05-18 15:20

1. 历史上姓刘的名人

1、刘昫 (xù)(887-946年),字耀远,五代时期政治家,涿州归义(今河北容城)人。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明宗即位时,加兵部侍郎,迁端明殿学士。
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唐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唐书》(南宋之后称为《旧唐书》)。 
后晋高祖时,以为东都留守,判盐铁。开运中,超拜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判三司。契丹人入侵京师时,刘昫因为目疾改任太保。是年去世,享年60岁。
刘昫领衔编写的《旧唐书》在研究中国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也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史书。关于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都有比较翔实的记载,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尤为可贵的,是《旧唐书》的志里,保存了内容相当丰富的中国科技史的资料。
在《历志》和《天文志》里,有著名天文历法家李淳风和僧一行制定的《麟德历》和《大衍历》的比较完整的内容。《五行志》一卷,列举各地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还有不少反映民生困苦、工商业状况和国内外交通方面的资料。
2、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
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
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3、刘焯(音:卓) 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公元544~公元610年。隋代天文学家。着力研习《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等;还著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
提出新法,编有《皇极历》,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阳视差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用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差运动速度,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月食的起运时刻。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突破。
刘焯的著述有《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经述议》等书,后散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尚书刘氏义疏》1卷。
唐魏征《隋书》“儒林”中介绍刘焯时说:“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三册中写到“隋朝最著名的儒生只有刘焯、刘炫二人”。
4、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
刘义庆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但其堂弟宋文帝和刘义康的“主相之争”日益激烈,因此刘义庆也惧遭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
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 。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义庆是这本书的编者,并不为作者。《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 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描述了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展示了“魏晋清谈”的风貌。

5、刘勰(约465年—约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刘勰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
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
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
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获得长足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焯 (隋朝天文学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义庆 (南朝宋文学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勰 (文学评论家)

历史上姓刘的名人

2. 哪位帮忙整理下三国演义里各人物的特征。如他的行为,性格,有啥长处,长象等。

魏国:
1、曹操: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三国演义里被写成白脸奸臣这是很冤枉的。曹操其实是个很大度的人,也很有才华,写了很多著名乐府诗,以四言、五言见长。父子三人开创建安文学新风,文学史上很有意义
2、曹丕:魏国第一个皇帝,即帝位后尊父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三曹”之一,文学成就其实不错,创造了完整的七言诗体系倒霉的是上有父亲下有弟弟,他给“包饺子”了
3、曹植:当时著名文学家,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但这也成就了他的文学盛名。著名的作品有《赠白马王彪》《七步诗》《洛神赋》《白马诗》等。
4、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先随袁绍,写檄文声讨曹操,官渡后投降,后在中原一次瘟疫中丧生。文学成就较高。
5、荀彧:曹营著名谋士,曾随曹操出生入死,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自杀
6、贾诩:先帮董卓余部李、郭,后跟张绣,官渡之战中降曹,曹丕在位时官至太尉,死于任上。明哲保身思想有点重,有时属于“事不关己不张口”,当然“一问摇头三不知”是不敢的
7、郭嘉:少年天才,“十胜十败”声名大振。曹操原有托孤之意,但因郭嘉英年早逝只得作罢
8、曹冲:“曹冲称象”的故事深入人心,曹操一度想立他为继承人,但不幸夭折
9、张颌、徐晃、乐进、于禁等武将:多为智勇双全,不再一一列举
10、吴质、杨修、孔融等一大帮人:太多了懒得写,有恃才傲物的,有身在曹营但是旗帜鲜明反曹的,也有中心跟着曹操的无数

蜀国:
1、刘备:昭烈皇帝,开创人、奠基人,早年落魄,后成霸业。晚年为报仇出兵伐吴,败于猇亭
2、刘禅:后主,较之先帝可谓懦弱无能,“此间乐,不思蜀”被批没心没肺,也有人认为是明哲保身
3、诸葛亮:一代名相,少年天才,品行清高,早年隐居隆中,27岁出山,竭尽忠心,刘备白帝城托孤,后数次北伐,终因国力悬殊未能成功。杜甫对他不是一般的感兴趣
4、庞统、法正:《三国志》两人合为一传,都很有才华,但死的较早
5、关张马黄赵:传说中的五虎将,问题是赵云好像一直低一级
6、姜维:蜀国后期支柱,但愿比不上诸葛亮的效果了
7、费祎、蒋琬:诸葛亮指定继承人
8、杨仪、魏延:诸葛亮一死就开始斗,后来都挂了

吴国:
1、孙权:创始人,继承父兄基业成了大事
2、孙坚、孙策:父子两,江东基业奠基人
3、周瑜:名将,被三国演义冤枉了,明明很大度的人
4、鲁肃:政治家,周的接班人
5、吕蒙:鲁肃的接班人,“吕子明白衣渡江”把关羽干了
6、陆逊:吕蒙的接班人,火烧连营把刘备干了
7、张昭:很重要的一个人,孙权称帝后大家都认为他会当丞相,结果猜错了


姑娘们:
1、大乔、小乔:姐妹俩,江东著名美女,分别嫁给孙策、周瑜
2、刘夫人:曹操原配,后来记不得为什么被赶回家,曹操后悔了去请,但她不愿出来了
3、卞氏:刘夫人之后曹操的正妻,后被尊为皇太后。节俭守妇德
4、甄氏:曹丕妻子
5、貂蝉:确有其人,名字值得怀疑

3. 请给出三国时期各个人物的评价

我最崇拜赵云了 
我玩游戏也是玩的关于赵云的
特别是长坂坡一战秒掉50多曹军大将
高览 杨明 朱慈 高平 高槐 晏明 
晏腾 

张郃 


牛贤 曹洪 曹成 
曹顺 
王雄 
王飞 
淳于琼 淳于安 淳于普 
徐晃 
文聘 
夏侯恩 
赛猿精 

公孙王 
辕门十将具体姓名不详 

胡车儿 
刁麟翔 
张绣 
许褚 
张辽 
焦触 张南 

马延 
张岂页 
钟缙 

钟绅 

1、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氏,白袍银甲,白马银枪。赵云的枪法学自三国时期武术名家童渊。童渊本来只收徒两人,一人是“宛城侯”张绣,另一人是西川的大都督张任。两人均学了他的“百鸟朝凰枪”,并且闯下了极高的名望。童渊晚年隐居深山,后经赵云求拜,收了赵云为关门弟子,谁也不知道。赵云艺成下山后,自创了一套“七探蛇盘枪”。初战成名于公孙赞与袁绍的战役,当大将文丑追杀公孙赞时,赵云单人独骑杀败文丑,枪挑鞠义,保护公孙赞,并助其反败为胜。此后赵云除了在新野枪挑曹洪的头盔,便没有再杀敌的机会,直到长坂坡当阳道,赵云在曹操百万军中杀了个三进三出,才真正一战威震天下。 

2、高览:使一柄开山岳。赵云初冲当阳时杀的第一员曹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是河北最著名的四猛将,号称“四庭柱”。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这次高览在赵云面前也只走了一个照面。 

3、杨明:使一口刀,被赵云杀的第二员曹将。赵云救刘备部将毛仁时一个回合将其挑于马下。 

4、朱慈:使一柄长斧,赵云救部将苟璋时见面便枪挑了他。 

5、高平:高览的两个堂房兄弟之一,使一柄长锤,赵云二冲当阳时所杀。 

6、高槐:高览的两个堂房兄弟之一,使一柄镏金铛,赵云二冲当阳时所杀。赵云连杀此二将只用了一枪。 

7、晏明:使三尖两刃刀,赵云冲二营时一个回合将其挑落。 

8、晏腾:使一把钢鞭,赵云冲二营时一枪钻打碎其后脑。 

9、张郃:河北“四庭柱”之一,使长枪。与赵云只战了一合,心虚而败走。他是长坂坡与赵云交手过的曹将中少数没有受伤的将领之一。后受曹操之计挖陷阱欲擒赵云,结果被赵云从陷马坑中跳出。 

10、韩琼:河北“四庭柱、一正梁”中的一根大梁。在南方评话中也有称为“老枪王”韩荣。河北名将韩琼在当阳道时年岁已高,须发皆白。被赵云枪挑其侄儿后前来报仇,结果赵云以梅花枪枪挑韩琼。 

11、牛贤:使一柄斧子,赵云在枯井边救阿斗时遇的一员曹将,被赵云一个回合挑落马下。 

12、曹洪:曹操手下八虎将之一,使一口大砍刀,被赵云照面一枪刺中大腿。 

13、曹成:人称“赛养叔”,曹操手下箭法最好的大将之一。赵云冲三营时,被箭射死。 

14、曹顺:人称“盖潘党”,曹操手下箭法最好的大将之一。赵云冲三营时,被箭射死。 

15、王雄:人称“钻天龙”,曹操手下最好的步将之一,使一对双刀。赵云一枪从其喉咙刺入。 

16、王飞:号称“入地蛟”。曹操手下最好的步将之一,使一口朴刀。赵云一枪钻打碎他的背心。 

17、淳于琼:淳于兄弟之一,使金顶枣阳槊。赵云夺槊三条,连杀三将。 

18、淳于安:淳于兄弟之二,使金顶枣阳槊。赵云夺槊三条,连杀三将。 

19、淳于普:淳于兄弟之三,使金顶枣阳槊。赵云夺槊三条,连杀三将。 

20、徐晃:曹操手下八虎将之一,使一柄开山斧,三国中最有名的勇将之一。赵云把从敌将处夺来的钢鞭飞掷击中徐晃后心镜,打得他抱鞍吐血。两人只两个回合,徐晃退走。 

21、文聘:人称“金枪将”,使一杆金枪。曹操曾经三次到他襄阳家中相请,才请得文聘为他效力。文聘与刘备、赵云素有交情,因此和赵云乃假战。 

22、夏侯恩:乃是曹操身旁最宠爱的侄儿,为曹操保守“青釭宝剑”。子龙将其枪挑后,把青釭剑夺为己有。 

23、赛猿精:原名叫眭元进,辽邦公孙王手下的第一勇将,使一对独脚铜人,力大无穷。曹操平辽东后将其收为帐下。赵云冲中营时一枪刺中其头顶,戳得穿冠断发,幸而未死。他落荒逃到东川,投奔了汉中王张鲁。后在刘备收汉中时还是被赵云用落马金钱枪挑去。 

24、公孙王:辽东番邦大王,被曹操收降。赵云冲中营时一枪震塌石牌楼,将他活活压死。 

25、辕门十将:赵云冲中军营时连挑十将,具体姓名不详。 

26、胡车儿:宛城侯张绣的马前步将,使两口短刀。宛城之战时偷走曹操手下第一勇将典韦的镔铁双戟,使典韦身亡。他与赵云在阵前大战数十合,被赵云枪挑。 

27、刁麟翔:宛城侯张绣的马后步将,使一柄短棍。与胡车儿一起被赵云枪挑。 

28、张绣:封“宛城侯”,人称“北地枪王”,使一杆虎头金枪。张绣是武术名家童渊的大弟子,但是与赵云并不相识。战宛城时由胡车儿偷走典韦的双戟,然后得以枪挑典韦。他的“百鸟朝凰枪”威震天下,与赵云大战三百回合,被赵云的七探蛇盘枪杀死。从此赵云成了真正的枪王。 

29、许褚:曹操手下八虎将之首,号称“痴虎大将军”,使一口九环刀,勇猛无敌。张绣死后,他急于求战,与赵云交手二合,被赵云枪杆扫中后背,伏鞍而逃。从此许褚一生最怕子龙,直到建安二十四年汉中之战,许褚仍然被赵云枪挑。 

30、张辽:曹操手下八虎将之一,文武兼备。在接应受伤的许褚时被许褚喷了一脸的鲜血,扶着许褚退归本阵。这回书正是有名的“枪挑枪王、钻打许褚、血喷张辽、吓退曹洪”。也有评话书为“枪挑枪王、钻打许褚、血喷曹洪、吓退张辽”,指的是接应许褚的是曹洪,而扶许褚退走的是张辽。 

31、焦触:使一柄大斧,镇守中军帐帅旗。赵云冲出前营后,拔宝剑砍倒了中军帐大旗,四人合战赵云。 

32、张南:使一柄大刀,镇守中军帐帅旗。赵云冲出前营后,拔宝剑砍倒了中军帐大旗,四人合战赵云。 

33、马延:使一条长枪,镇守中军帐帅旗。赵云冲出前营后,拔宝剑砍倒了中军帐大旗,四人合战赵云。 

34、张岂页:使一口刀,镇守中军帐帅旗。赵云冲出前营后,拔宝剑砍倒了中军帐大旗,四人合战赵云。 

35、钟缙:上庸的守将,使一柄大刀,被赵云的青釭宝剑杀死。 

36、钟绅:望陵的太守,使一柄大斧,被赵云一枪刺中咽喉而死

赵云最开始跟随公孙瓒,后投靠刘备,在当阳长阪恶战中保护刘禅和甘夫人脱险。刘备西征时期,赵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作为援军,为平定益州做出了贡献。刘备死后,赵云跟随诸葛亮北伐,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演义中,赵云英武潇洒,武力超群,数次成为孤胆英雄,被刘备赞为“一身都是胆”,是深受我国民众喜爱的小说人物之一。 

赵云本属公孙瓒,刘备与田楷抗击袁绍时,赵云随从刘备,为刘备主骑。 

刘备在当阳长阪被曹操军追杀,弃家眷南逃,赵云身抱刘禅,保护甘夫人杀出重围,升为牙门将军。 

刘备入蜀,赵云留守荆州。 

诸葛亮率赵云与张飞等作为援军溯江西上,平定郡县。 

到达江州后,赵云分兵从外水上江阳,与诸葛亮主力会于成都。 

成都平定后,赵云升为翊军将军。 

建兴元年 (公元223年) 

赵云被加封为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后任镇东将军。 

建兴五年 (公元227年) 

诸葛亮北伐,扬言兵出斜谷道,实际上主力开往祁山。曹真派大军出斜谷,诸葛亮令赵云与邓芝迎击曹军,由于兵弱敌强,赵云部失利于箕谷,但是他领兵固守,没有造成蜀军惨败,战后赵云被贬职为镇军将军。 

建兴七年 (公元229年) 

赵云病亡,追谥为顺平侯。 

赵云长子赵统嗣爵,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赵云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军,跟随姜维出兵沓中,临阵战死。
赵云,是罗贯中老先生在《三国演义》着力刻画的人物,可说是全书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更由于《演义》是根据史实来写的,人们对赵云的英雄事迹几乎信以为真。赵云是除关张外最早追随刘备的人物,以致于人们几乎把他加到了桃园兄弟之中,在不少京戏里干脆就让他成了“四将军”,特别是他追随刘备时正是刘备倒霉的时候,这就更加重了他在这个团伙中的份量。 

长坂坡一战,无疑是赵云最辉煌的篇章。在最早的《三国志平话》中,赵云的长坂坡救阿斗只有几句话,“拍马冲阵而过”而已,到了《演义》里,就变成了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一大章回。“截江、夺斗”是赵云的另一大功绩。《三国志平话》中基本照抄《三国志》,写得含含糊糊,“云与张飞勒兵截江。。。”而已,而在《演义》里则完全成了赵云孤身犯难,一波三折,既胆气过人又有理有节,张飞倒成了后援的角色。五虎上将的排名,在罗贯中最早的版本里,大概是参照了刘备进位汉中王时这五个人实际地位的史实,列为“关、张、马、黄、赵”。忘了是金圣叹的批本还是毛宗岗的批本,为迎合读者对赵云的喜爱,把这个排名改成了“关、张、赵、马、黄”。 

但《演义》终归不能完全脱离史实,从而令赵云这个完美的英雄与他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无法自圆其说。注意一下细节就清楚了,这些细节因史实的存在而让罗老先生和金、毛等都无法更动。 

长坂坡之前的大撤退,开路与断后的重任都没交给赵云,而给他的任务是相对次要的“保护家小”。 
进军西川遇到马超,从别处把张飞调来,身边的赵云无用武之地。 

抵御魏将张邰,派了老将黄忠,赵云就在手下,却没考虑派他。 

决定汉中胜败的定军山之战,黄忠是主将,赵云是后援。 

讨伐东吴,前线上是一群无名后进之辈,五虎上将硕果仅存的赵云在二线闲着,只是到了大军惨败之时起了点接应的作用。 

七擒孟获,魏延、王平、马岱甚至廖化、张嶷的出场机会都比赵云多,而赵云好象都没有与孟获交过手。 

一出祁山,《演义》中写赵云当先锋立了大功,但到了决定性的街亭之战,主将却是派了无能的马谡,赵云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尽管撤退时“不损一人一骑”,但对于全局却是无足轻重。 

尽管《演义》每逢赵云出场必竭力突出他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刘备和孔明对他的态度不象文字中表现得那么热情。似乎刘备早期势孤力单、关张忙不过来时对赵云还予以某些重任,一旦人多了就让他一边儿凉快去,而孔明就更明显了。 

以上是《演义》中关于赵云的一些内容,再看看史实吧。 

赵云自追随刘备后,直到刘备当了汉中王,可说是马不停蹄,无役不予。阿斗确是他在长坂坡救出的,史书虽没《演义》写得那么玄,但赵云救阿斗不是虚构的。进军西川,是赵云第一次没随刘备行动而留守荆州。可就是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夺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壮举。两次三番救了后主刘禅的小命,赵云对蜀汉的汗马功劳还小么?可刘备得了西川后,对赵云就再没重用了。 

定军山之战,主谋是法正,而“亲冒矢石”强攻定军山的是刘备本人,赵云根本没上第一线。 

一出祁山,赵云也没当先锋,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策应主力。街亭失守全线大败,而“云与邓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损。”《演义》中的“不损一人一骑”是罗老先生给英雄带的花环。而战后孔明上表检讨,自贬三级,有功无过的赵云却也糊里糊涂地跟着被贬了级。直至去世,赵云也未获封侯。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议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没别的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历来读史之人有“汉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汉高帝刘邦,杀死了韩信、彭越、黥布;汉武帝时有飞将军李广的悲剧。到了最后三分之一的后主时,赵云好歹还是寿终正寝的。 

《演义》上写刘禅闻赵云死而大哭,又是罗老先生加的花环。 那时的刘禅,早把救过他两次的赵云忘得一干二净了,连点“悼念”的意思都没有。到得后来,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来了,在给别人封侯时顺带也追封了赵云。可赵云要是知道追封的事,准得气得在坟墓里诈尸不可:那时距蜀汉亡国还剩下不到三年了!

请给出三国时期各个人物的评价

4. 刘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刘禅(shàn)(207-271)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的长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

5. 刘备明明儿子有好几个,为何最终继承皇位的,偏偏确是“扶不起的阿斗”?

因为刘备的这几个儿子当中也就只有刘禅这么一个可以来继承皇位,其他的都是不行。刘禅在我们外人来看好像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是因为我们是根据其他优秀的人才来说的,而刘禅和自己的几个兄弟来比,还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
刘备这个人是一个众兄弟情义,视女人如衣服的一个男人。刘备的一生女人是特别的少,一点也不想曹操那样妻妾成群,孩子们众多。刘备又因为早期走的是打游击战略,经常会把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半道就丢下了。所以他的一生一共有4个儿子,只有3个是亲生的,剩下的1个是养子。


刘备的大儿子就是历史上出名的“扶不起的阿斗”,大名叫做刘禅。第二个儿子是刘永;第三个儿子是刘理;第四个儿子就是刘封,刘封是刘备后期认养的一个儿子,在史剧《三国演义》中有出现。

我们先排除刘备的养子刘封,刘封不是刘备的亲生儿子,他是一个养子,这样的养子是在历史的继承法则上是很难继承大业的。刘封的武艺特别厉害,他的性格刚猛,力气也是过人。曾经随着赵云、张飞等人扫荡西川,屡获战功,深为刘备所欢喜。
但是这个刘封后来有些居功自傲,在关羽北伐的时候,刘封没有及时的去援助关羽,导致关羽失败,最终刘封被赐死。从此与皇位半点关系也没有。


再说说刘备的两个亲生儿子刘永和刘理,这两个儿子年龄比较小,当时刘备去世的时候这两个儿子还没有成年,所以这两个儿子也是没有能力去继承皇位的。
这三个儿子都是不适合继承皇位的,那么只有剩下一个刘禅,刘禅虽然有些木讷,但是还有诸葛亮在一边辅佐,也是可以的。其实刘禅与他的其他三个兄弟来比还是非常优秀的。
 

刘备明明儿子有好几个,为何最终继承皇位的,偏偏确是“扶不起的阿斗”?

6. 诸葛亮为什么要辅佐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近乎于妖的人物,他几乎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但又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他以一己之力抗魏联吴,鞠躬尽瘁直至星殒五丈原,有时回头想想,他一个如此聪明绝伦的人物,在那军阀混战的三国时代,为什么就不想黄袍加身,而去扶那扶不起的刘阿斗呢? 东汉末年,狼烟四起,群豪争霸,不管德才、威望如何,只要手握重兵,就会逐鹿中原、志在天下,象袁绍、袁术、董卓、吕布之流都曾做过皇帝梦,可是,又都被一一消灭,天下最终被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瓜分。作为三大豪强之一的刘备,出身最为贫穷,可谓白手起家而得三分天下。在刘备被曹操打的抱头鼠窜之际,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三分天下指明了方向,联吴抗曹、火烧赤壁,诸葛亮帮助刘备夺取了大半个荆州和整个天府之国,辅佐刘备一步一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被火烧连营后的刘备在白帝城把后事托给了诸葛亮,而诸葛亮甘愿辅佐阿斗而不垂涎那帝位,决不是忠心耿耿,而实在是不能登那大位。 诸葛亮知道,蜀汉之所以能够三分天下,就因为姓刘,刘备起兵之初就自称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他身上流着高祖皇帝的血脉,以正统自居的刘备身边才不乏名士良将来投,也为他夺取刘嶂基业找到了合适的理由。而同样精明的曹操也是“挟天子令诸侯”,虽然做到魏王,但自己却不称帝,等到剪灭诸侯后才让儿子篡汉。雄霸江南的孙权也始终以吴侯自居,直到魏、蜀称帝后他才登上大帝的宝座。刘备称帝也是在汉献帝被废后以“代帝”的名义而为,三位雄才大略的枭雄都轻易不登皇位,其目的都是害怕成为别人口诛笔伐的对象,作为蜀汉奠基者之一的诸葛亮更是明白这一道理,如果他夺取了蜀汉的天下,则必然成为大家的靶子。 诸葛亮清楚地认识到蜀汉的实力。彝陵一战,蜀汉的兵力损伤过半,尤其是失去荆州这一战略要地之后,蜀汉的国力也大打折扣,此时的蜀汉,北有曹魏虎视眈眈,东有强吴伺机而动,西南有诸宜蠢蠢欲动,如果此时蜀汉再发生内乱,亡国就在眼前,既要背篡位之恶名,又不能守一隅之地,聪明如诸葛亮者决不会冒此大险。为了确保蜀汉的安全,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祈山,采取主动出击的防守战略,保住了蜀汉的鼎足之势。 诸葛亮并无十足的把握来代替刘蜀。刘备死后,赵云、李严、魏延等人均手握重兵,而且资历并不在诸葛亮之下,他们对刘备可谓忠心耿耿,决不会坐视诸葛亮篡位而不管,虽然诸葛亮后来一直排挤他们三人,把李严长期派在外地,不用赵云、魏延作为伐魏先锋等,但也始终没有胆量来把阿斗赶下台。相反,诸葛亮发现挟阿斗令诸将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胸无大志的刘禅对军国大事没有兴趣,也给诸葛亮施展自己的才能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也才有他以区区蜀中之力抗击强魏几十年。 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他的神机妙算、精于谋划助刘备开拓了三分天下,也正是由于他的心胸不广,使得刘备死后的蜀汉人才凋零,以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也正是由于他的死死躬亲,使得蜀汉在他去世后顷刻间土崩瓦解。诸葛亮不得已而扶阿斗,但他却没有找到继续扶阿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