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汽车:成也宝马,败也宝马

2024-05-18 12:57

1. 华晨汽车:成也宝马,败也宝马

 
     
     如何判定一个 汽车 品牌已经消亡?大抵是从它为世人所遗忘时开始吧......  
    
    华晨现在的处境很是尴尬 。若说起宝马,这个豪华品牌三大巨头之一的车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若是说起华晨宝马,总会给人一种“城乡结合部”的奇妙感觉。这真的不是偏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华晨宝马车主做出抠标的行为来了。
     
   
    一个半月,13次上榜被执行人名单 
     
   从4月14日到5月28日,华晨控股先后13次上榜被执行人名单,涉及金额超过7000万元;同时,5月22日,华晨控股集团向同为辽宁省省属国企的交通建设投资集团出售了2亿股普通股,约占该公司已发行股本总数的3.96%。
    
   显然,华晨已经通过抛售普通股来换取资金了, 一个穷到“砸锅卖铁”的车企,真的就不能怪资本市场对其经营状况提出质疑 。
     
   
   可是查看华晨的财务报告,去年一年的成绩也可圈可点,一点都不像个举步维艰的企业:2019年华晨中国利润达到 67.62亿元 ,同比增长 16.18% ,在国内车市整体下滑之际,华晨能有此作为实属不易。但是,细看其利润来源,会发现整个67.62亿元利润之中,华晨宝马贡献了76.26亿元,也就是说,华晨除去华晨宝马的份额, 实际上是亏损了8.64亿元 。换言之,离开了华晨宝马的华晨,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赔钱货。
     
   
   所以,无论华晨宝马能赚多少钱,华晨本身的衰微,才是最大的噩梦。
     
    拿来主义,是没办法造好车的 
     
   “保时捷调校的底盘,宝马合作研制的发动机,意大利设计的内外饰,三大资源一整合,这不好车就造出来了......”
    
    缝缝补补确实能造出车来,但绝对造不出好车 。依靠着宝马这棵大树固然是能分得荫凉,但再好也终归是别人家的,仅仅依靠宝马淘汰下来的技术发展华晨自己的品牌,无异于将华晨往市场边缘上越推越远,以致于无法在激烈的车市竞争中生存下来。
     
   
    而如今的 汽车 市场,创新才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技术投入,没有技术积淀,也没有支柱车型,现在的华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誓做国内第一品牌的车企,拿来主义已经耽误华晨太久了。
     
    宝马,还是宝马华晨 
     
   只知华晨宝马,而不知华晨中华大有人在。  
    
   去年1月,宝马宣布将增加持有华晨宝马股份到75%。这意味着在政策支持合资股比放开后, 华晨成为首个被外国资本一脚踢开的本土 汽车 产业 。可在宝马看来,并不打算一直都带着这么个拖油瓶,做一辈子的奶妈。
     
   
   同时,不仅媒体对华晨有关的新闻不感冒,消费者也鲜少能想起还有这么一个 汽车 品牌,更让人觉得不解的是,连华晨自身似乎都懒得打广告。与仰融的构建蓝图和祁玉民的站台吆喝不同,接管者阎秉哲几乎不怎么出现在公众场合,即便是行业内重磅的车展活动,都未能瞥见他的身影。其实低调并不是坏事, 但是对于时刻徘徊在悬崖边缘的华晨集团而言,这样的不作为,会继而加深自身的窘境 。
     
   
   也许华晨崩落之时,有人会将其归咎在阎秉哲的身上,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华晨早就祸根深藏。在经历了 汽车 品牌百花齐放的大时代之后,依旧缺失产品力,又无技术支撑,这样的品牌又怎能不被遗忘呢?

华晨汽车:成也宝马,败也宝马

2. 华晨溃败,宝马进击

作者:宋西

华晨退败一事已经发酵多日,终于在广州车展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抢了头版头条。
11月20日,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裁定受理债权人对华晨集团重整申请,标志着华晨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一石激起千层浪,外界担心的是,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全资、控股和参股的公司,以及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华晨集团,一旦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是否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伤”?或给旗下品牌的发展凭添变数?
这其中,华晨集团与宝马集团的合资公司华晨宝马的未来又备受关注。华晨集团陷入破产重整泥潭,已经谋求了75%控股股权,与长城汽车成立合资公司,将中国市场视为全球最重要市场的宝马,是否将更进一步?
好牌烂打?
多年来,华晨自主品牌依靠着宝马品牌的技术与利润输血,在中国车市偏安一隅。
早在2001年,华晨与宝马正式确立合作,双方同意合资公司落户沈阳。2003年,华晨和宝马的合资就获得了有关部门的批准。
双方的合作延续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已经很难将两家企业完全剥离开来。最直接的表现是在利润上。资料显示,华晨宝马2019年贡献给华晨控股的净利润达到76.26亿元,反观华晨中国其他业务板块2019年亏损达10.64亿元。

其次,在技术上,宝马多年来也一直反哺华晨自主品牌。与此同时,宝马还对华晨集团旗下金杯汽车、新晨动力和申华控股等多家上市公司,无一例外地实行定点帮扶。
严重依赖宝马成长起来的华晨,失去了其作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成长的黄金时间。彼时,率先实现上市融资、自主车型量产、受尽宝马帮扶的华晨,让还在泥地里摸爬滚打,不断寻求“准生证”的吉利们羡慕不已。
而此时,占尽先机的华晨手握523.76亿元负债,站在破产重整的牢笼中;而曾经对华晨望其项背的吉利、长城,甚至同属国企的奇瑞、一汽等车企,如今已然坚定地站在中国车市竞赛的风口上,求变求存。
这不禁让人感叹,在与宝马合资的这些年来,华晨究竟是如何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烂的?
华晨的“攻守道”
其实不需要做更多深入的思考就知道,华晨的病根在自主势弱,且自甘势弱。或许华晨从2000年后就没有真正参与过市场的竞争,而是与自身的问题暗自较劲。

华晨宝马合资公司成立之时,华晨本身已经陷入了亏损的境地之中。2002年仰融出走美国后,华晨经历了连续三年的管理层动荡。2005年末,华晨集团3年来的累计亏损达到32亿元,工厂几近停产。
原本寄希望宝马的到来能够为让华晨扭亏为盈,谁知初来乍到的宝马也在最初的几年发展受困,陷入亏损之中。
新任掌舵者祁玉民面对自主与合资的棘手困境,选择采取退让措施,将本来握在手中的华晨宝马财务权、销售权等权限让给宝马汽车集团,由宝马集团掌控华晨宝马的销售体系。
这一策略稳住了华晨宝马的基盘,并为后续宝马在中国的稳健发展埋下伏笔,为华晨中国带来了持续的利润输出。
而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自主板块,祁玉民采用了最简单粗暴的降价策略。在竞品较少、汽车消费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祁玉民的降价策略得到了快速响应。据悉,当时号称“小宝马”的骏捷车型成为了抢手货,几乎要排队加价等提车。
从数据上来看,华晨汽车在2006年以突破20万的销量,跻身全国汽车销量第九名。

不管是对宝马的让权还是激进降价的策略,这些看似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式实则都是牺牲主动权,让渡竞争力和发展时机的“自杀式”行为。
华晨的第二次退,体现在2018年的股比放开事件。2018年4月发改委发文明确合资股比放开时间点,其中乘用车取消外资股比限制的时间被确定了在了2022年。
这一信息公布后,宝马便一直酝酿着提升在华晨宝马合资公司的股份占比。半年后,在两国总理的见证下,宝马成为合资股比放开后首个受益者。祁玉民面对媒体曾公开表示,华晨在与宝马就股比放开谈判之际,得到的回复是:其他的都可以谈,股比免谈。可见,宝马取得25%股权势在必得的强硬态度。
先是让渡华晨宝马财务权、销售权等权限,再是让渡25%控股股权,祁玉民的态度始终如一。他认为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祁玉民表示:“这25%的股权,华晨卖了350亿元(人民币);华晨宝马又一次获得了30亿欧元的投资(仅为一期项目),合资公司第三工厂、研发中心以及宝马X5引入国产都在其中。”
宝马的“取舍间”
华晨退而宝马进。这不像是两个合作伙伴之间该有“健康”的关系,但却在很大程度上贴近事实。华晨与宝马的合作关系,早已在谈判桌上悄悄变质。
华晨让渡财务权和销售权后,宝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渐入佳境。2006年,华晨宝马扭亏为盈,在中国市场首次实现盈利,六年后,中国市场超越美国成为宝马全球最大市场。而后,宝马不仅追赶上了奥迪,还位列一线豪华品牌阵营,与奔驰、奥迪共同瓜分中国豪华品牌市场。

随着股比放开政策政策的落地,没有任何一家车企如同宝马一般行动如此快速地展开行动。
宝马一边快速敲定提升在华晨宝马股权至75%,一边酝酿与长城的合作。借着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东风,快速成立光速合资公司,用以生产电动MINI。
目前,光束项目已经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开始打桩施工。项目建成后,光束汽车生产基地项目建设规模为年产16万辆燃油乘用车全出口制造及纯电动乘用车研制。
正是因为宝马与长城近几年来多次接触并达成合作,此次华晨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后,有消息传出“宝马实际上对于同长城的合资板块抱有更大的期望,不但未来有望投产MINI全系,同时底盘业务的消息也显示在铺设宝马3系生产线,预计2024年开始量产SOP”。
在此前的公开信息中,光束项目本身并非仅仅专注于新能源领域,还为燃油车的量产预留了空间。结合各路线索,长城要量产宝马3系的消息在汽车圈三人成虎。

不过很快,长城和宝马双方都站出来辟谣,称上述消息并不属实。
众人的猜疑并非没有根据。宝马在中国市场的进击之势有目共睹,在中国开放合资股比政策后,一贯强势的宝马谋求更多的控股权已成为事实。有特斯拉独资的先例后,宝马是否也有相同的想法?
早在2018年宝马与华晨达成提升25%合资股比的时候,时任宝马集团董事长科鲁格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明确表示,未来宝马集团将致力于和华晨保持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永远不会寻求独资的方式。
不过,科鲁格同时强调,宝马集团对中国的承诺不限于一家合资企业,而是有着长期和全面的部署,在汽车行业变革中进一步强化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
科鲁格两年前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今天的局面。作为优质资产,华晨宝马在华晨集团的这波破产重整风波中必定会安然无恙,加之长城已经拍马来袭,借此机会加速推进与宝马的合作之心已然蠢蠢欲动。
未来,宝马在中国市场的步调,愈加坚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 宝马都喊“带不动”,华晨破产重组,这种自主品牌我们还有多少?

现在很多人对华晨的了解来自于“华晨宝马”。
华晨这个目前在自主阵营中毫无存在感的品牌,曾经是风光一时的东北头号自主车企,早在证监会还没成立、《公司法》都还在讨论之中的1992年,它就赴美上市,成为“中国第一股”。
而现在,2020广州车展举办期间,华晨集团破产重整的消息传遍全网,有人粉墨登展台,有人楼倒宾客散,汽车江湖的热闹和残酷不禁让人感慨。

11月20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债权人对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重整申请,意味着这家车企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此前,华晨集团因债务违约65亿元就在网上引发讨论,过去的一段时间,华晨集团基本靠银行授信续命,而这次因为没能通过审批,无法偿还债务,换句话说,政府和银行已经填不满这个黑洞了。

华晨汽车集团2020年债券半年报显示,集团总负债1328.44亿元,扣除商誉和无形资产后,资产负债率为71.4%。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326.77亿元。据华晨集团今年半年报,集团层面负债总额523.76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110%,显然已失去融资能力。
华晨集团破产,很多人关心华晨宝马有没有影响,对此可以大可放心,本质上这是两家公司,独立法人,华晨集团表示本次重整只涉及集团本部自主品牌版块,不涉及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及与宝马、雷诺等的合资公司。华晨宝马也光速撇开关系,表示我还是我,颜色不一样的巴伐利亚烟火。

这些年来,华晨集团一直呈现“子强母弱”的局面,即便有宝马这个现金奶牛持续输血,但也架不住自主品牌版块的全员拖后腿。此外,过去华晨与宝马的股比是50:50,而现在已经变成了25:75,这直接影响了华晨的营收。
作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企业,早期华晨的经营情况非常出色,如果你是80后,接下来要说的几款车你一定见过甚至坐过开过。

深受老司机们喜爱的金杯客车,在GL8还没有问世的年代,这款如今看起来其貌不扬的面包车就是用户心中的神车。

上面这款金杯可能年代太过久远,而之后的金杯“新海狮”相信80后们更加熟悉,彻底为当时的华晨打开了局面,并长期占据销量榜首位置。巅峰的时候,靠“新海狮”,华晨一年营收达70亿元,利润仅次于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时至今日,马路上也跑着不少海狮。

华晨在2003年也有过一次濒临破产的危机,随后靠价格战策略将华晨摆脱泥潭,尊驰和骏捷两款轿车就是那次价格战的主体。虽然产品力和同期的合资中级车无法相提并论,但尊驰和骏捷放在那时的性价比确实不错,尤其是骏捷,搭载了自主品牌首款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甚至还出口了不少车型到德国,并且推出过骏捷旅行版车型,这在自主品牌历史上是少见的。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华晨都靠骏捷维持生计。

骏捷之后,华晨再无畅销车型,不过倒是推出过一款令不少国人印象深刻的跑车——中华酷宝,它由知名设计公司宾夕法瑞纳设计,虽然销量平平,但能反应那个年代华晨对于汽车制造的某些追求。

如今华晨手里的中华、华颂和金杯三张牌几近全面崩溃,已经没有了和对手竞争的实力。2017年-2019年,华晨中华的销量分别为10.23万辆、8万辆和2.51万辆,呈逐年下滑的趋势,被市场遗忘是时间问题。而据说花了27亿元重金打造的华颂7,上市时很嚣张,号称对标别克GL8,如今的销量都不好意思读出来。
华晨汽车出道很早,也曾取得过非常优秀的成绩,并且还有宝马这个合资伙伴持续输血,为何就没有继续成长,成为另一个吉利呢?我们来复盘下。
关键人物的离开,留下“华晨迷宫”
华晨早期的辉煌,是一个叫仰融的商人打造的。1988年,那时还没有华晨,只有一家叫金杯汽车的国企,仰融在1991年买下金杯汽车40%的股份,又通过一次换股,扩大到51%,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方。通过一番操作成功上市后,仰融开始进入轿车领域,他的金融天赋让华晨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打造出了一家包括5家上市公司和158家关联公司的帝国,被称为“华晨迷宫”。

2001年,辽宁官场巨变,仰融倚仗的政府资源一夜成空,他没有重新梳理政商关系的耐心,打算将华晨的投资战略逐步转向浙江,但是辽宁省政府显然不会放走华晨,最终仰融被开除出局。踢走了仰融,华晨也元气大伤,留下的迷宫无人能解,销量也随之大幅下降。截至2005年底,华晨的最高管理者在3年多时间里换了四波。
忽略自主研发,产品力无法跟上时代
仰融离开后,华晨陷入混乱,账上只剩开给员工的工资,还欠供应商10个亿,这时又有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他就是2006年上任的华晨控股董事长,原大连市副市长祁玉民。他先是跑银行借了7个亿,随后策划了中级车价格大战,将尊驰的价格下调4万元,同时将新车型骏捷提前7个月下线,定价在10万元以下。这一系列动作立竿见影,销量一路上涨,将华晨从死亡线拉了回来。

但是祁玉民始终都非常忽视自主技术的研发,他曾说过,“我梦想有一个产品,它的底盘是保时捷调校的,它的造型、内外饰是意大利搞的,它的发动机是和宝马合作的,三个资源一整合,是不是一个好车就造出来了?”这种简单的造车思维致使华晨汽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建立正向研发体系,一味的让宝马“施舍”过时的技术。宝马给了华晨一双翅膀,但终究没让它学会飞翔。
核心团队出走,宝马光环下的华晨日益黯淡
华晨在动荡时期,很多技术团队的核心成员出走,比如华晨金杯负责研发的赵福全投奔吉利,负责销售的杨波投奔奇瑞,副总裁刘志刚携大批员工转投比亚迪等等,这些人员的流失让华晨在长期内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和之后的产品表现不佳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此外,华晨宝马是沈阳最大的纳税企业,并创造了近2万个工作岗位,其体量在东北仅次于一汽大众。同时,辽宁省内还有近100家宝马的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非常完善的产业链。因此,辽宁政府对宝马势必是鼎力支持的,无论如何,辽宁不能失去宝马,这就导致了华晨在与宝马的对话中一直处于弱势,华晨和宝马二选一?当然是后者。

写在最后
从龙头独资国企,关联100多家企业,总资产300多亿,到连年亏损,最终破产重整,走完这一路,华晨仅花了不到20年。作为纳税人,相信大家是痛心疾首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塌,破产之后,银行的那些贷款基本全是烂账了,后续如何重整?由谁来接盘?大量的员工何去何从?这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汽车行业的合资制度催生了一批躺着赚钱却忽视自身发展的自主车企,没有核心竞争力,随着国外品牌股权比例的增加,早晚会露出底裤。那么问题来了,像华晨这样的自主品牌,我们还有多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宝马都喊“带不动”,华晨破产重组,这种自主品牌我们还有多少?

4. 华晨集团正式破产重整,为何连宝马都救不了华晨集团?

和“宝马”合资,华晨集团也算是有响当当的名号,它的违约会触发哪些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呢?今天的《新闻背景音》我们来聊聊这件事背后的风险。

5. 宝马拟收购华晨汽车制造公司,华晨集团破产重组提速,公司为何会沦落至此?

宝马汽车已经现在确定了整个收购的计划,他们将会出资16.33亿元,将华晨汽车变成他们的一个全资子公司。而且从目前的谈判情况来看的话,华晨汽车已经同意了他们的提议,目前华晨集团已经完成了破产重组。其实华晨汽车之所以能够沦落到今天这个局面,跟他们当初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华晨汽车为什么如此惨。
第一,华晨汽车为什么能够到今天这个地步?
其实这完全是他们咎由自取,在最开始的时候,华晨汽车拥有完整的生产线,而且在当时他们的汽车销量其实是挺好的,只不过在本世纪初,他们走错了方向,开始选择金融融资。在那个时候,华晨汽车接连出现了亏损,才导致他们在后续没有办法发力,跟上国产汽车起步的阶段。
第二,华晨汽车跟宝马公司的合作。
因为那个时候华晨汽车想要进行改革,所以就找到宝马汽车想要合作,希望能够让出一部分的市场来换取宝马汽车给出的技术,但是没有想到经过十年的合作。华晨汽车非但没有学习到他们的技术,反而把自己的生产线全部给关闭了,只能够依靠华晨宝马这一个品牌赖以生存,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华晨汽车的倒闭。
第三,如何评价这一次的交易?
对于一个国产汽车品牌来说,这一次的交易是极为失败的,16.33亿元就可以买走一个实力强劲的汽车品牌,华晨汽车虽然没有生产线,但是在国内的口碑其实一直没有下降。而宝马汽车利用华晨汽车作为一个跳台,成功的再次进入国内市场,在这之后,我想宝马汽车将会将自己的一些旗舰产品陆续的推出,用来跟国内目前的新能源汽车进行抗衡。

宝马拟收购华晨汽车制造公司,华晨集团破产重组提速,公司为何会沦落至此?

6. 宝马16.33亿收购华晨中华,华晨这些年为何没落了?

虽然这一次的收购对于国内汽车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打击,但说实话,华晨汽车早就已经走向了自己的穷途末路,这主要是因为在当初他选择跟宝马公司进行合作的时候,就已经奠定了自己今天的败局,这一次,宝马公司用16.33亿就收购了华晨中华就见证了一味的低头放弃技术,根本就不能够获得发展,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华晨的没落。
第一,华晨汽车的发展。
华晨汽车发展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在上世纪末期就已经成了公司,在本世纪之初就开始上线自己的汽车,那个时候销量虽然不高,但是汽车品牌却朗朗上口,想必大家对于金杯这个品牌是非常熟悉的,他就是华晨汽车公司旗下的一个产品,也是最为成功的一个产品之一,但是因为在当时,他们走上了金融的发展道路,但这完全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导致公司负债累累。
第二,华晨跟宝马公司的合作。
在2006年的时候,华晨公司想要谋求转变,所以就选择跟当时如日中天的宝马汽车进行合作,双方各持股50%,希望能够通过市场来换取一定的技术,但是没有想到这个想法,却最终导致了华晨的败落。因为在宝马汽车进入国内市场之后,华城并没有占据主动权,也学不到任何的技术,反而把自己的基本功给丢掉了,成为了宝马公司的一个花瓶。
第三,如何看待这一次的收购?
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上,我们的确领先了国外的汽车生产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布局上能够超越他们。最起码从这一次的收购案件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国外的汽车公司在经营谋利上是要远超过我们的,虽然现在国内的生产厂商可以通过政策上的优惠获得一部分的补贴同时也能够先发制人,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

7. 背靠宝马的华晨,却以破产重整收尾,一代枭雄车企就此陨落?

11月20号本是汽车市场值得庆祝狂欢的一天,因为这天的广州车展或许是今年的最后一场车展,但在另一边却非常让人可惜的是,曾有着辉煌荣耀历史的自主国有车企华晨集团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如果说广州车展是大家最关心的一场活动,那么华晨集团是如何破产的就成了大家最好奇的问题。

众所周知,华晨集团旗下拥有自主品牌中华、金杯、华硕,前两个品牌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同时华晨集团还拥有华晨雷诺和华晨宝马,大家最常见到的莫过于华晨宝马了。除此之外,华晨集团旗下还有华晨中国、金杯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等4家上市公司、160多家全资、控股、参股公司。

作为如此大的车企巨头,到底是如何陷入破产重整境地的呢?本作为一家自主品牌车企,2006年时的华晨凭借价格战优势,年销量直线上涨,高达20万台,同比增长72.4%,而旗下车型尊驰与骏捷总销量5.8万台,同比增长545%!虽然价格战的打法给华晨带来了逆转性的效果,但这可谓是打了一套七伤拳,仅在短期内获得了一定利益,却拉低了华晨品牌的地位,在之后的发展中埋下了败笔。

同时华晨对于技术层面的完善并不足够,只会向宝马伸手索要技术。虽然华晨也曾自己想过做技术开发和设计,但这种思想并没有持续多久,甚至产生一种异想天开的想法。

当时华晨想着与其自己辛辛苦苦做研发,还不如凭借资源、供应量、资本的权利来整合技术,保时捷的底盘、宝马的发动机、意大利品牌的设计,这种逻辑在还未进入快车道的汽车市场确实有用,但凭借吸血的操作来换取产品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在没有产品基础的情况下,华晨就连吸收技术的能力都没有,何况造出一台完美的车型呢。

直到2018年,宝马与华晨不再是50:50的控股比例,因为宝马以36亿欧元收购了华晨宝马的部分股权,持股比例达到75%,华晨也因此失去宝马的控股权,宝马也不再给华晨提供技术支持,华晨的自主品牌也算得上是凉了一半。

其次在当下各大车企都在挤破头想进入新能源行业快车道的同时,华晨却因为缺少技术基础和支持,使其新能源板块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同时在2018年失去新能源产品申报资质的华晨,直到现在还没能够重新申请回来。

同时因为受到今年的疫情影响,华晨集团自主品牌经营状态实在惨不忍睹,长期累积的债务问题终于爆发。上半年时,集团就已负债523.76亿元,资产负债超过110%失去融资能力。

但值得庆幸的是,华晨的重整只涉及集团旗下的自主品牌,与上市公司合资公司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华晨集团的重整并不会影响到华晨宝马的后续经营。
欢迎留言评论,想看更多车讯,请关注私家车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背靠宝马的华晨,却以破产重整收尾,一代枭雄车企就此陨落?

8. 华晨汽车在宝马加持下,还是破产重组了,国产车看来要上心了?

其实很多时候说到华晨汽车,大家都会想到华晨宝马,或多或少也会给华晨汽车带来了广告效应。但就在前几天,华晨汽车居然宣布破产重组了,原因竟然是无法偿还10亿的债务。10亿对于普通公司来说确实挺多的,但是对于华晨这样的企业,连10亿都拿不出来,说明真的出现经营困难了。

这跟宝马还真有点关系,宝马在国内确实卖得不错,但是华晨汽车就不怎么样了。在2019年公布的财报中,去掉华晨宝马的利润,实际上整个公司还处于亏损状态。华晨也总以为靠着宝马好吃饭,这下连宝马都带不动了,只能破产重组。

最初宝马会选择华晨汽车合资,确实挺让人意外的,但是在后来的运营过程中,原来是华晨让宝马全权经营华晨宝马,虽然还是有华晨两字,但实际还是宝马自己做主。宝马并不像其他家用车,因为价格较贵,最开始进入中国,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步。但是凭借华晨的资源,让宝马顺利度过在中国最难的几年。

当然,华晨的最终目的,肯定是以造车为主,但是随着宝马的销量越来越好,利润也是越来越高。华晨每年都能分不少的利润,就这样年复一年,在这样环境中,渐渐失去了造车的想法。但看着其他国产车企都在加大研发力度,而且初见成效,随后花费大量的研发资金,但是消费者并不喜欢,也导致了华晨巨额债务加身。

就在2018年,合资的规则变化,宝马又出资收购了华晨宝马的25%的股份,这让华晨彻底失去了话语权。随着国产汽车的崛起,汽车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只有拥有汽车的核心技术,才能在这场比赛中胜出。

华晨汽车只是一个国产汽车发展的缩影,只不过华晨的日子太好过了,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等到下一次的合资车企改革,说不定就不会叫华晨宝马了。不过这也给国产车企带来提了一个醒,需要在研发上面上点心,当自己有的东西,别人的东西才会显得不过如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