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教育思想的影响

2024-05-09 08:50

1. 孔孟教育思想的影响

孔孟儒道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思考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6ce38b0100fjnd.html) - 孔孟儒道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思考_中国问题_新浪博客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二、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二)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三)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孔孟教育思想的影响

2.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共同点: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
不同点:
(1)人性论: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荀子肯定“性恶论”, 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
(2)教学思想: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

扩展资料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3. 孟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一)“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孟子认为人性不是食色,告子曰:“食色性也”。应当是提“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属性。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费思耳矣。”(6)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这反映了唯心主义观点。
孟子的“性善论”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其一,“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之需要社会伦理与政治,这是为人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学习的可能,不在于其他,而首先在于人之为人。孟子认为,讨论人性就应反映出所讨论的对象人这一类的类本质,所以人性是一个类范畴:人相对于其他的类绝不相同,而同类之中却相似。基于此,孟子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7)并以之贯彻于其教育和政治实践。其二,“性善论”还包含着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换言之,“我固有之”(8)的仁义礼智根结底也是人类学习的结果。人性本初称不上善,所谓有善性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学习积淀而成。所以,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这又合乎逻辑地要求这种结果成为进一步进化的起点与内在依据。这就是孟子为何把性善解为“端”,把教育过程视为“扩充”本性的过程的原因。其三,“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而且还揭示了人之“故”。孟子说过,探讨人性不过是在探讨人的所以然,而探讨人的所以然又是为了“顺性”而因势利导;人性之“故”就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9) 所以,既然仁义属于人之所有,“为仁义”就必须依据人之所以然,“行其所无事”,“以利为本”。
所以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了: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孟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4.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孟子的教育思想有:
1、深造自得: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所以,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2、盈科而进:“盈科而后进”指出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3、教亦多术: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4、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论教育目的:
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圣贤”及“大丈夫”。表现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即“明人伦”,他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主张兴办庠、序、校等教育机构来培养学生,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5.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如下:共同点: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不同点:(1)人性论: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荀子肯定“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2)教学思想: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3)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的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在学与私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视“闻见”,过多强调理性认识。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6. 简述荀子的教育思想

二、荀子的教育思想 下面就荀子的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做一点论述。 1、教育目的 作为孔孟的继承人,荀子在教育目的上与先哲保持着一致,即通过教育来培养“士” 、“君子”和“圣人” ,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他说: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由此可见,荀子的教育目的是以教人以礼为出发点的,或者说,他是把礼作为立教的目的。 “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荀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培养成“士” 、 “君子”和“圣人”的,虽然说这种以给统治阶级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具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但是从客观上来说, 它确实起到了促进教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2、教育作用 荀子向来主张“性恶论” :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因此,他的教育作用是以将本性的“恶”转变成后天的“善”为前提的。荀子主张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并且认为主观作用即内因是主要因素。 这一点, 还是基本符合现代的哲学观点和辨证思想的。关于前者,荀子认为,这种主观的努力,就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和结果。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 ,是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一种重要思想,闪现着唯物主义的因素。关于后者,荀子认为环境的作用是一种逐渐影响和演变的过程和结果,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因此,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 3、教育内容 荀子的教育内容,仍然是以儒家的传统教材为最主要部分: 《诗》 《书》 《礼》 《乐》 《春秋》 ,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荀子虽以“五经”为教育内容,但却以《礼》为重点。 “礼”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荀子认为:礼是一切事物的绳墨和一切行为的规范,是用来矫正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的,一个人能通过学习促进道德观念和良好行为的形成。这与荀子的以培养“士” 、 “君子”和“圣人”为教育目的是相一致的。 4、教育方法 荀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可以通过积累而提高的,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十分倡导学以致用,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强调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因此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身体力行,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实践,知行一致,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荀子认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思考能力,主张教师要从学生...

7. 孟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孟子的思想主要还是渗透了很浓重的“仁”的思想。但是孟子的思想不同于孔子。孟子的著作中很大的篇幅都在阐述“民生”、“仁政”等内容。并且在人性的界定上孟子崇尚的“人性本善”的理念。
《孟子》这部书中很多章节都是在借喻来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通常都是拿历史或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做外自己引证的根据。所以今天你看孟子,好像总是有国家领导人接见他的意味。至于孟子的教育思想。其实渗透在《孟子》这部书中的都是充满了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乐观主义的出发点是源于孟子本人对于“人性本善”的概述。但理想主义却又不同于老庄的虚无的思想,孟子是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阐述。
其实在《孟子》这部书中着重讲述孟子对于教育思想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面来加以总结。我认为从“人性本善”上就可以诠释出,孟子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和孔子是有默契的。所谓的“有教无类”大概就是孔子对于学生的告诉概括。但是孟子则认为,人性的起初都是善意的,都是可以更加优秀的(理想状态)!但是同样可以看出孟子其实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发展和阐述。

孟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8.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孟子不仅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对教育十分重视和热爱,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君子的“三乐”之一。他游说诸侯、宣传仁政的同时,还招收了大批学生,即一边从事政治活动,一边讲学授徒。这一点,他与孔子并无二致。事实上,与孔子一样,他也把实现政治理想视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所谓“学以致道”,把仁义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