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求解答 谢谢!

2024-05-16 02:32

1. 案例分析题。求解答 谢谢!


案例分析题。求解答 谢谢!

2. 急!两道ERP的应用题求解答!

1.


2.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3. ERP的相关信息,要有经验的答案如题 谢谢了

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在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整个企业资源的一体化管理。ERP是一种可以提供跨地区、跨部门、甚至跨公司整合实时信息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它在企业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前提下,整合企业内部主要或所有的经营活动,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生产计划及管理、物料管理、销售与分销等主要功能模块,以达到效率化经营的目标。 ERP产生的背景 二十世纪,信息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管理思想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由最初的记录数据、查询和汇总,发展到今天的全球性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MIS阶段(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记录大量原始数据,支持查询和汇总。 (2).六、七十年代的MRP阶段(Material Require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系统,主要是解决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的管理。 (3).八十年代的MRP 阶段(Manufacture Resources Planning):MRP仅仅解决的是企业的物流管理,于是在八十年代,人们提出对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一体化管理的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 ),把企业的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工程技术管理整合在一起。 (4).九十年代的ERP阶段(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概念由美国Gartner Group Inc 公司在90年代初提出,简单的说,ERP是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的系统,强调有效的管理和利用企业的整体资源。与MRP 系统比较,ERP不仅增加了对信息流的管理,实质上各个方面都有着质的改进。ERP通常包括财务管理、生产控制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模块。 ERP系统的管理思想 ERP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现代企业要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仅仅依靠自身的资源是不够的,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竞争已不再是一个单一企业与其他单一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其他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进行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是指基于供应链的伙伴关系进行生产;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是指利用企业的基本供应链和短期供应链,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 (3).强调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ERP计划体系基于整个供应链制定生产、物流、财务、人力资源等各方面计划,同时ERP在事务处理的同时生成记录,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决策。 ERP的本质 ERP系统是综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软硬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它的核心是面向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它的载体是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型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按照ERP管理思想设计的软件产品。 实施ERP的理由: 理由一: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中国今年加入 WTO已基本成定局,面对 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相信每一个中国企业都不会等闲视之。加入 WTO后,中国企业不要说到国际市场上去与跨国公司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对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能保住国内市场现有地位已属不易。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中国企业目前与国外企业相比较存在着几点明显的不足:  1.比资金实力,我们明显不足;  2.比产品科研开发实力及成果转化能力,更与国外企业有几倍的差距;  3.比经营机制、激励机制,我们绝大多数企业都还不完备;  4.比管理基础、信息化水平,恰恰又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  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到 2000年 9月份,中国不过有 1000多家大中型企业开始实施 ERP,这个数字占中国企业总数的比例还不到 2%。即使已经实施的如国内著名企业联想、海尔、长虹、康佳等也还在不断地调整和重组。对于国内大多数企业来说,我们有什么优势可以参与未来的全球供应链的竞争呢?中国企业加入 WTO后面临的是更加全球化、更加数字化的无国界竞争,而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不能完全解决以上面临的全部难题,但起码能为企业提供一种提高效率的手段。 ERP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帮助企业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它代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通过它达到业务重组、组织重组和管理重组,尽快改变我国企业传统管理粗放、落后的局面,进而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因此,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应用 ERP系统是中国加入 WTO后市场竞争的需要。  理由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以联想公司为例:联想集团为什么要实施 ERP系统?联想集团虽然财大气粗,但对中国企业管理大师级人物的柳传志来说,决不会花几千万元去赶 ERP的时髦。关键是 ERP先进的管理思想,将企业外部客户的需求、企业内部的生产制造流程以及供应商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整合经营的宗旨。联想公司之所以决定实施 ERP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1.集团业务高速增长,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  2.国外竞争加剧,公司迫切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  3.集团的整体战略需要管理信息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来联想集团也是处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花大力气实施 ERP系统的。现在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企业能否像联想集团一样正确认识到 ERP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化管理模式,同时又是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只有从整体上认识到 ERP的战略管理优势,企业才会下决心去真正实施 ERP系统,使 ERP真正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内部资源相整合,,而不是仅以为有了计算机就是现代化了。 理由三: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蒸汽机和电的发明与使用,把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时代推向工业经济时代;今天,微电子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以及 Internet的迅速推广,将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逐步推向知识经济时代。那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是什么呢?在刚刚结束不久的 IT经理世界年会上,全国人大委员会程思危副委员长是这样总结的:"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面向过程的灵活生产、权变式的管理以及由一国向全球化扩展,这些都是即将到来的经济时代的一些特点。" 知识要素中最核心的是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在知识要素生产力中占到了将近 40%的比例。作为知识经济的典型代表, ERP系统就是运用知识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生存与发展,并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程度地使企业全员接受新经济、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培训教育(引自著名 ERP专家金达仁先生语)。现在 ERP已越来越多地影响企业的各个环节,包括企业人事、财务、物资管理、生产、供应链、销售环节等等。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企业来说即意味着变革和创新,而 ERP正迎合了这一特征。  理由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 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个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体制改革。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产权明晰和权责分明。解决了以上问题后,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企业家的面前--如何提高企业现有管理水平和业务流程?通过实施 ERP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在原来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为企业所用。在企业内部,产、供、销、人、财、物各环节通过 ERP提供的功能可以完全实现电脑化、集成化、自动化,为管理人员提供强有力的管理工具;在企业外部,与 SCM、 CRM整合后的 ERP系统可以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自动交互,从而提高整个采购环节和客户关系管理的效率,同时,通过 ERP系统还可以与第三方的 B2B网站全面链接,实现网上的电子商务,从而减少大量中间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因此可以说, ERP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对巩固企业改革成果、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理由五:民族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  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说,知识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汇率更重要的经济因素。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的增长除了资金的投入和劳动投入引起的增长以外,其他的都叫知识要素的增长率。凝聚着知识,或者说知识含量很大的 ERP软件技术和产品将在企业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并且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据称,全球 500强企业的 80%已购买了 ERP软件,目前正在推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技术和敏捷化后勤系统。此外,许多小型企业也在纷纷应用 ERP系统。作为一个泱泱大国,要让国内企业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拥有自主产权的 ERP软件产品。好在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了自己的 ERP生产厂商,并不断得到迅速发展,如和佳、金蝶、利玛、金思维等公司,这与国家科技部对中小创新高科技企业的无偿援助与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民族软件产业的发展少不了 ERP, ERP也必将带动中国民族软件产业的整体壮大。 以上五大方面的分析, ERP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良好,因为中国企业需要 ERP,国内财务软件开发商更了解中国国情。他们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将使得国产化财务软件在中国得到蓬勃发展。相信,随着企业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 ERP厂商对自身产品与技术的不断完善, ERP在中国必将大有一番作为,其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将远远地超过现有的财务软件,中国企业也将在应用 ERP系统的过程中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ERP的相关信息,要有经验的答案如题 谢谢了

4. 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下这道企业管理方面的题,多谢啦!

1)500X=900+1300/5  X=37500 盈亏平衡点的产量37500台2)6*500-900-6*1300/5=540万元

5. 求大神解答一下这个管理会计的案例分析题,需要比较详细的过程,急急急!!!图片如下,谢谢!

(1)方案
录音电话机利润分析:
季度变动成本=2000件*(20+30+20)=140000元
季度固定成本=原有固定成本+租金+追加的固定成本 =200000+250000+50000=500 000元
季度营业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1500 000-140 000-500 000 =860 000元
南方公司的季度营业利润=录音电话机利润 +普通电话机利润= 860 000 - 160 000 =700 000元
(2)方案
季度变动成本=2000件*(20+30+20)=140000元
季度固定成本=录音电话机固定成本=380 000 元
季度营业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1500 000-140 000-380 000 =980 000元

扩展资料
管理会计中顾客盈利能力分析是:
1、盈利能力就是公司赚取利润的能力。一般来说,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指正常的营业状况。非正常的营业状况也会给公司带来收益或损失,但这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个别情况,不能说明公司的能力。因此,证券分析师在分析公司盈利能力时,应当排除以下因素:证券买卖等非正常项目、已经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等特别项目、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变更带来的累计影响等。
2、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
(1)主营业务净利润率是企业净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主营业务净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2)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额
(3)主营业务净利润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这项指标越高,说明企业从主营业务收入中获取的利润的能力越强。影响该指标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商品质量、成本、价格、销售数量、期间费用及税金等。

求大神解答一下这个管理会计的案例分析题,需要比较详细的过程,急急急!!!图片如下,谢谢!

6. 拜托大神!管理会计案例分析题!要步骤过程。谢谢!

(1)解:AB两点为方程:x^2-2x-3=0的两个解,且A<B
           x^2-2x-3=0
          (x+1)(x-3)=0
          x1=-1   x2=3
         故:A点坐标(-1,0)  B点坐标(3,0)
         C为抛物线与Y轴交点,故C点坐标为(0,-3)

(2)y=x^2-2x-3
          =(x-1)^2-4
       故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1
       因为|AB|=|-1-3|=4   |OC|=|0-(-3)|=3    |BC|=3V2
       直线BC表达式为:y=x-3   或  x-y-3=0
       故A到BC的距离=|-1-0-3|/V[1^2+(-1)^2]=4/V2=2V2
       因为S三角形BCD=S三角形ACB,
       故:D点到BC的距离=2V2
       又因为D在对称轴上,故可设D点坐标为(1,m)
       |1-m-3|/V2=2V2
       |-m-2|=4
       m+2=4 or  m+2=-4
       m=2  or  m=-6
       故:当D点坐标为(1,2)或(1,-6)时,S三角形BCD=S三角形ABC

7. 求管理学一个案例得答案,急求!!!

法约尔认为,控制就是监视各人是否依照计划、命令及原则执行工作;霍德盖茨认为,控制就是管理者将计划的完成情况和目标相对照,然后采取措施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孔茨则认为,控制就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和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谢默霍恩认为,控制是衡量工作绩效、对比成果与目标、并且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的过程。可见,控制(controlling)是指管理人员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显著偏差的过程。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工作按计划进行,或者只对计划作适当的调整,以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能够得以实现。
控制的基本类型

现场控制

用在计划正在执行的过程中,主要是基层主管人员采取的一种控制工作方法。通过深入现场亲自监督、检查、指导来控制下属人员的活动,其内容有:向下级指示恰当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过程;监督下级的工作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发现不符合标准的偏差时,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反馈控制

主要是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已经发生和即将出现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对未来的可能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并予实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再度发生。

实时控制

是反馈控制的一个特殊情况,指在得到反馈信息后,立即采取相应的对策,纠正偏差的一种控制。此种控制是随着电子计算机发展起来的。

前馈控制

在活动开展之前就认真分析研究进行预测并采取防范措施,使可能出现的偏差在事先就可以筹划和解决的控制方法,叫做前馈控制。前馈控制系统比较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输入因素常常混杂在一起,这就要求前馈控制建立系统模式,对计划和控制系统作好仔细分析,确定重要的输出变量,并定期估计实际输入的数据与计划输入的数据之间的偏差,评价其对预期成果的影响,保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前馈控制比反馈控制更为理想,但由于计划必须面对许多不肯定因素和无法估计的意外情况,即使进行了前馈控制,也不能保证结果一定符合计划要求,因此,计划执行结果仍然要进行检验和评价。

间接控制

是观察管理人员的未来行动,跟踪和找出造成不良结果的原因,追究个人责任并使他们在实践中改正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在所定的标准是正确的前提下,产生偏差的原因常常有两种,即由于不肯定因素或是由于直接负责的管理人员缺乏知识和经验判断力。对于不肯定的因素是无法估计的,因而由此造成的管理失误也就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间接控制就不能起作用。

直接控制

是相对于间接控制而言的,它是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领导水平,从而消除或减少由于管理不善造成偏差的一种控制。其指导思想认为,合格的主管人员出的差错最少,他能觉察到正在形成的问题,并能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所谓“合格”,就是指他们能熟练地应用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技术,能以系统的观点来进行管理;因此,主管人员及其下属的素质越高,就越不需要进行间接控制。

直接控制的优点有:管理人员的质量可以得到控制,在对个人委派任务时可有较大的准确性,从而使出现偏差的机会得到控制;可加速采取纠正偏差的措施并使其更加有效;由于提高了主管人员的质量,减少了偏差的发生,也就有可能减轻间接控制造成的负担,节约经费开支;直接控制的心理效果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主管人员的质量提高了,他们的威信也就得到了提高,下级人员对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也会增加,这样就有利于整个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可见,控制贯穿于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管理的有效性要求控制必须按照管理的目标进行,及时纠正偏离目标的行为,调控组织的个体行为,以达到集体活动的有效性。

求管理学一个案例得答案,急求!!!

8. 作业求助 案例分析题 回答的详细些! 急急急!

【答案示例】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互促共进。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最根本的途径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扩大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如近年来,我国提出7%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既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又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利于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的,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在着力挖掘第一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就业潜力、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过程中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如上海降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十二五”末将达到65%左右,这将有助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为此,政府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总方针,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促进公平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如,政府部门提供更多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信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措施,促进了就业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