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三司指的是什么

2024-05-19 03:47

1. 宋代三司指的是什么

 宋代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这些措施使得军、政、财三权分立,互不统属,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代二府三司制的影响   1、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宰相权力大大削弱,事事听命皇帝,且受台谏掣肘,造成政风因循。
   2、宋抄国政由多个部门互相掣肘,如枢密院有发兵权而无统兵权。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使行政、军事和财政无法协调,政出多门,以致行政效率偏低。
   3、宋袭代官员的职权并无明确规定,皇帝往往在职官之外,另派“差遣”执行职务,行政机构重复,使冗官增多,既无效率,又浪费俸禄,导致国家财政困难。
   4、宋太祖为防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官员弹劾大臣,台省相争的事件常有发生。大臣为求明哲保身,大多不思进取,造成政治上一片因循保守的风气。
   5、宋代强榦弱枝政策以抑制地方势力,但却造成地方积弱,财政拮据,积贫积弱。
   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监察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故宋代实行“二府三司”之中央政制。

宋代三司指的是什么

2. 宋代三司使是什么官职?

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后唐长兴元年(930),始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使,总管国家财政。宋初沿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

3. 北宋的三司指的是什么

三司是户部、度支、盐铁三个财政部门的统称。
在宋朝初期,三司的职官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宋太宗时,罢三司使,另设盐铁、度支、户都三使。真宗时又罢三使,重设三司使一员,另设盐铁副使、度支副使和户部副使。其中宋太宗在位的21年间(976—997年),是北宋三司机构变化最多、最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三司的凭由、理欠、提点等诸子司时分时合,三司使副、三部使等职时废时置。
宋代三司之间的具体分工是:
【盐铁司】其长官为盐铁使,“掌天下山泽之货,关市、河渠、军器之事,以资邦国之用”。
【度支司】其长官为度支使,“掌天下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以计邦国之用”。
【户部司】其长官为户部使,“掌天下户口、赋税之籍、榷酒、工作、衣储之事,以供邦国之用”。
宋元丰改制后,三司完全取消,归并于户部,三司官署也暂时改为尚书省办公处所。这时,一切财政大权归户部所有,户部则直接隶属于三省,置于宰相的领导之下。

北宋的三司指的是什么

4. 宋代二府三司制指什么

“二府”为枢密院、政事堂,“三司”为度支、户部、盐铁。  
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
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 宋代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是中央的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宋初把均实行政权从宰相的手中分出来,设立枢密院,掌握全国军事。
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权”,号称“二府”。枢密使和宰相的职权平等,凡军机要务,宰相无权过问。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异同,直接控制军权和政权。
二府是宋朝在唐朝政事堂的基础上所作的改进,使得政权和军事权的分离,另外又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这些措施使得军、政、财三权分立,互不统属,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扩展资料:
特色利弊
一. 相权薄弱
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宰相权力大大削弱,事事听命皇帝,且受台谏掣肘,造成政风因循。
二. 政出多门
宋国政由多个部门互相掣肘,如枢密院有发兵权而无统兵权。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使行政、军事和财政无法协调,政出多门,以致行政效率偏低。
三. 机构臃肿
宋代官员的职权并无明确规定,皇帝往往在职官之外,另派“差遣”执行职务,行政机构重复,使冗官增多,既无效率,又浪费俸禄,导致国家财政困难。
四. 因循保守
宋太祖为防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官员弹劾大臣,台省相争的事件常有发生。大臣为求明哲保身,大多不思进取,造成政治上一片因循保守的风气。
五. 地方凋敝
宋代强干弱枝政策以抑制地方势力,但却造成地方积弱,财政拮据,积贫积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府三司制

5. 宋代二府三司制指什么

“二府”为枢密院、政事堂,“三司”为度支、户部、盐铁。
枢密院,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官任之。后唐改称枢密院,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辽代按南北面官设北枢密院和南枢密院。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明代,朱元璋废之,改设大都督府统军。枢密院的设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直接控制。

扩展资料
1、度支是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故名。魏晋始,大司农厉下已有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和度支都尉等官名。南北朝以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等曹.隋朝实行“五省注部制",尚书省设有度支部,为六部之一,583年改称民部。
度支部为国家财计主管机构,度支尚书掌握国家财计大权,其所属有度支(本闻)、仓部、左户、右户、金部、库部六个职能部门。度支本司为会计核算的主管机构。唐朝改民部为户部,下有度支郎中,掌管全国的财政预算和会计核算,是唐代最高的会计主管部门,总管全国会计事务。
2、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户部起源于先秦《周庄》记载此职为“地官大司徒”;秦为“治粟内使”,两汉称“大农令”和“尚书民曹”,三国至唐称“度支”“左民”“右民”等。
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
3、盐铁使是唐代中期以后特置,以管理食盐专卖为主,兼掌银铜铁锡的宋冶,多特派大臣充任或由淮南节度使兼任,常驻扬州。诸道盐铁使常兼诸道转运使,通称盐铁转运使。
唐代最著名的盐铁使为刘晏,盐铁之利在刘晏为盐铁使时,一度成为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盐铁使在当时是握有财权的重要官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二府三司制

宋代二府三司制指什么

6. 宋朝二府三司是什么

什么是二府三司?

7. 宋代二府三司制指什么

“二府”为枢密院、政事堂,“三司”为度支、户部、盐铁。 
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
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宋代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是中央的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宋初把均实行政权从宰相的手中分出来,设立枢密院,掌握全国军事。
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权”,号称“二府”。枢密使和宰相的职权平等,凡军机要务,宰相无权过问。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异同,直接控制军权和政权。
二府是宋朝在唐朝政事堂的基础上所作的改进,使得政权和军事权的分离,另外又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这些措施使得军、政、财三权分立,互不统属,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扩展资料:
特色利弊
一.相权薄弱
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宰相权力大大削弱,事事听命皇帝,且受台谏掣肘,造成政风因循。
二.政出多门
宋国政由多个部门互相掣肘,如枢密院有发兵权而无统兵权。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使行政、军事和财政无法协调,政出多门,以致行政效率偏低。
三.机构臃肿
宋代官员的职权并无明确规定,皇帝往往在职官之外,另派“差遣”执行职务,行政机构重复,使冗官增多,既无效率,又浪费俸禄,导致国家财政困难。
四.因循保守
宋太祖为防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官员弹劾大臣,台省相争的事件常有发生。大臣为求明哲保身,大多不思进取,造成政治上一片因循保守的风气。
五.地方凋敝
宋代强干弱枝政策以抑制地方势力,但却造成地方积弱,财政拮据,积贫积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府三司制

宋代二府三司制指什么

8. 宋代二府三司是什么制度?

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影响:加强了皇权,使相权大大降低。巩固了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