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肥城市有多少研究生毕业回了肥城?现在面临就业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县城,请大家给点意见。

2024-05-17 13:27

1. 山东省肥城市有多少研究生毕业回了肥城?现在面临就业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县城,请大家给点意见。

这个要看你想要过哪种生活了 

只要你努力 在哪里都会成功的 毛爷爷教导我们 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回家未必不好

山东省肥城市有多少研究生毕业回了肥城?现在面临就业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县城,请大家给点意见。

2. 潍坊诸城和泰安肥城哪个繁华

诸城更好一些。诸城距离青岛很近,近些年发展很快,环境和城市建设都很好,房价都直逼大潍坊了

3. 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一般来说,在我们这边,农民家庭的收入主要有3种模式:家庭种养、男工女耕(女工男耕)和双工。
1.家庭种养:在本地,这种模式,占一半左右吧。虽然有人说种田不赚钱,家财万贯有毛不算,但只要种养得当,小户一年赚几万还算可以的。有一个叔伯,夫妻两人种菜,批发零售兼顾,一年下来能有7-8万收入。赚不到钱的,出了市场和天灾之外,最根本就是,他们太懒了,不思进取。目前大多数从事有养猪、鱼塘、果蔬……
2. 男工女耕(女工男耕):主要以男工女耕为主,男工,在周边做工,一般都是100-250元/日的区间,有做泥水工、喜席、砍树、修路等等。妻子就在家庭做一些稍微轻的农活,满足日常粮油所需,剩余的卖些小钱。闲时丈夫就会回来帮忙。
3.双工:在周边做散工为主,家有几亩地满足日常所需粮油。



农民概念具有时间维特性。研究农民问题,应考虑对农民进行时间区间的限制。历史是一个时间长河。农民在历史之河中是一个动态的范畴。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中最活跃的变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段,生产力要素结构是不同的。脱离生产力要素结构的抽象农民是不存在的。不同的生产力要素结构必然决定不同的农民存在形态。

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4. 现代农民收入比古代来讲是要好很多,具体体现是农民拥有的土地多吗?然后后来免交农业税是吗?

从土地性质上讲,让每个集体的家庭都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虽然不是很多。以前除了地主和自由农外,其他的雇工和佃户是没有自己的土地的,而如果出现土地兼并,很多家庭将失去自己的土地;免除农业税是奴隶社会以来所没有的;产量的增加更是工业社会前无与伦比的多。综合来讲,农民这个群体收入比古代要好很多,当然,在古代的地主阶层是不能拿来和农民比的。

5. 请说一下临沂有哪些著名的东西啊??????

  [历史]临沂市古称琅郡、沂州府,其历史可上溯至2480多年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临沂市历史悠久,是我国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市内名胜古迹300余处,仅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40余个。市区  银雀山汉墓群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筒为建国后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临沂市还是春秋时期的曾子、战国时期的蒙恬、东汉珠算发明家刘洪、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清代爱国将领左宝贵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市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山东解放区的首府。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山东省政府、八路军115师、新四军军部、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等党政军机关驻地,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

  经济]全市已探明的矿产有66种,其中非金属矿产储量在中国东南沿海占有突出地位,金刚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生物资源种类众多,其中植物有151科,1043种;动物约14纲,1049种。是山东省三大粮仓之一。全市耕地面积657426公顷,林地面积399267公顷;盛产黄烟、花生、地瓜、玉米、金银花、银杏、大蒜、板栗、山楂、黄梨、苹果、花椒、核桃、蚕茧、白柳、琅琊草、蟾酥、全蝎等。另外,粮油、菜、果、肉、蛋等农副产品产量均位居山东省前列。
  工业已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体系,形成了以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冶金、煤炭、食品、黄金、医药等为主工业体系。是山东省的建材和黄金生产基地。
  全市商业发达,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965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189处,集贸市场76处,1997年成交额为290亿元。临沂批发城共有各类批发市场53处,拥有摊位2.5万个,1997年成交额为177亿元,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十大批发市场前三名。
  1997年,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27亿元,年均增长19.2%,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7.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24.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27.5%。外贸出口总值达到50多亿元,出口创汇1.44亿美元,三资企业565家,合同利用外资额4.3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4520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053元。
  [人口]人口978万,占山东省总人口的九分之一。有汉、回、满、朝鲜、彝、苗、壮、蒙、藏等33个民族。  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
  临沂市资源丰富,人民勤劳朴实,是一块充满活力的热土。从毛泽东同志批示过的历家寨,到全国第一个电气化村刘团村,再到艰苦奋斗的新典型罗庄、沈泉庄、九间棚,体现了临沂人民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沂蒙大地生机勃勃,万象更新,工、农、商、旅、交通、城建、通讯、电力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临沂西郊批发城闻名全国,位居全国综合批发市场第三位,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现正致力于发展现代物流形式,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一座历史古城正在以昂扬的姿态和崭新的面貌迅速崛起,发展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浩浩沂蒙,绵延八百余里,中部有蒙山胜景,层峦叠翠,景色秀美,古来为道家养生之地;东部有沂水拖蓝的沂河,两岸土地肥沃,稻麦飘香,渔歌唱晚。数千年来,勤劳纯朴的沂蒙人民在这片广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并受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烹饪思想的影响,继承儒家的文化体系,创造了灿烂广博的饮食文化。
  古老的沂蒙山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有的饮食文化,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来一展才华,吟诗作赋。在孔子“登东山(蒙山)而小鲁”之后,李白、杜甫携手翩然而来,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千古诗句,李白更是为兰陵镇的美酒佳肴而吸引,乐不思蜀,以至醉卧兰陵“不知何处是他乡”,醉出一段极致。历史上,诸葛亮、王羲之等名人都出生在这里,他们为沂蒙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物产的丰富、食俗的久远、使沂蒙人民流传下来许多独具特色的食品,如:糁、八宝豆鼓、民间伏酱、六姐妹煎饼、莒南锅饼、沂水丰糕、郯城挎包火烧等都是沂蒙独有的地方小吃;能登大雅之堂的沂蒙菜有:光棍鸡、蒜泥鱼、烩肉丝鱿鱼、蒙山全蝎、莒南炉肉等都是土生土长的民间特色菜;档次较高的饭店流行的新潮菜有:果味银杏、灯笼虾片、龙珠鲍翅、清汤乌穗、桃源焖鱼头、甲鱼丸子等已成沂蒙美食的新族。沂蒙名厨在全省及全国各类烹饪大赛中制作的氽芙蓉黄管、氽西施舌、龙舟鲍翅、雪蛤银杏等分别获得金、银、铜奖。这些获奖菜无疑都成为沂蒙珍馔风味中的“阳春白雪”。
  当前,沂蒙烹饪老字号的饭店多保持特色传统,如临沂老酒店、沂州老菜馆、琅琊大酒店等。后来大批新建的饭店起点较高、菜式新颖。如陶然居大酒店、荣华大酒店等星级宾馆。整体上是北方气息浓厚,近年来受川、粤菜系的影响,出现了多菜系共存的局面。近年来,沂蒙厨师对过去史书记载的古老菜系、烹饪方法,进行了挖掘整理,恢复了一些历史名吃;同时,注意外学内创、刻意求新,结合地方风味,创造了一些新式菜,为古老而又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沂蒙菜增添了新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除兰陵老字号的兰陵酒外,还有沂蒙老曲、银麦啤酒、金银花茶等颇具特色的美食,为沂蒙山区悠久的饮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独特的沂蒙饮食文化,是辛勤的沂蒙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实践的结果。但上千年的饮食文化、技艺,其史料多数散乱不全,传统技艺颇多失传,将其搜集整理,并系统归纳绝非易事,该书编者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沂蒙美食的过去和现在进行了一次科学的总结,由于受时间、资料、水平限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但本书编者志在弘扬沂蒙传统饮食文化,使之不断得到继承和完善,这无疑是为沂蒙饮食业的繁荣做出了一大贡献。

请说一下临沂有哪些著名的东西啊??????

6. 新农村建设目的

新农村建设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第二是发展现代农业;第三是深化农村改革;第四是促进农村公用事业发展;第五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五个方面为我们勾勒出了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宏伟蓝图。 

那么该怎样走这条路?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果说有什么地方值得反思或值得检讨,我个人认为应该就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从农民的角度讲,其核心是收入问题;从农业的角度讲,其核心是公平问题;而农村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公共品的供给问题。应该说这三个方面我们都有大量欠账。 

从农民的角度来讲,20多年来,农民的收入绝对数量虽然增加了,但与城市居民的相对收入差距却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再缩小,现在又扩大的过程。并且,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程度远远超过了改革开放之初。过去城乡收入差距是1比2.56,而现在是1比3.21。农民的收入问题面临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 

从农业角度来讲,尽管最近几年全社会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多,在沿海发达地区乃至大城市郊区,农业的现代化的投入、现代化的装备以及现代农产品的推广方面都有很多企业介入。但是对广大中西部地区、包括贫困地区来讲,还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怎么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就是怎样加大对农业公平性的投入问题。 

从农村问题来讲,如果说农民收入上不去还有一些原因可讲的话,那么农村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的发展,包括教育、文化、科技乃至于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现在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和问题。 

怎样确保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怎样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怎样确保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公平性投入?从大的思路来讲,新农村建设和规划是一个很好的蓝图。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也是延续了党中央在十六大提出的两个统筹,以及随后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和去年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做出的重要论断等一系列重要理念。所以,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或者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 

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代农业发展在我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我们是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如果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过去在推动农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很成功。最近几年我们的农产品供应,除了粮食出现了一些波动以外,所有的农产品都是供求平衡,丰年有余,而且还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的供大于求。 

但是,我国的粮食仍然是一个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村的稳定,依靠传统的农业方式是不行的。农民的收入这几年上不去,除了严重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结构以外,从农业内部来讲,劳动生产率低也是根本原因之一。 

我国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不要说与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只相当于美国的1%),即便是就我国内部比,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也仅相当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3,相当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4。如此低效率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怎么能够确保国家农产品的供应和粮食安全呢?靠如此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又怎么支撑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城市?换言之,我们不能想象在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阶段,我们一方面是非常发达的二、三产业,有着非常发达的工业,非常发达的城市,另一方面却是非常传统落后的农业;一方面是现代化的工厂、企业,另一方面还是老牛耕田。这样的国民经济一只腿长,一只腿短,肯定走不了长路。 

所以,新农村建设是促使现代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现代农业发展是确保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现代农业发展首先是现代投入,包括装备、机械化以及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其次是现代的农民应该是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能经营,这是五中全会提出的青年农民应该具备的素质。总之,现代农业是装备的现代化,是农民的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 

应该讲,最近几年、特别是90年代后半期至今的这几年,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9%以上,去年是9.6%,今年上半年是9.5%。一般地说,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是三大支柱:一个是进出口贸易,一个是投资,再一个是消费。但实际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主要是前两个,即投资和对外贸易。而另一个支柱即消费这一块,特别是农村消费长期增长缓慢,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严重不足。现在我们仍有占全国总人口近70%的农村人口,但是县以下的商品零售总额却只占了全国总额的约30%。 

现在,我国的很多行业和很多的产业部门大量地出现了产能过剩,很多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已经出现逐渐过剩的现象。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却严重不足,乡村的道路、电力、能源等设施匮乏,生产生活设施水平很低。这种一方面大量的供给过剩,一方面又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确实客观存在,并且矛盾逐渐尖锐。需求不足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农民的收入上不去,另一个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最近的一篇报道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制约农村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比如,就电视机消费市场来说,农村的电力都不足,电压都不稳,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这些家电能在农村使用吗?很多洗衣机和电冰箱都当成放杂物的橱柜,电视机始终只有一个频道等等这些真实的故事,都是因为农村的基础设施不足。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一方面产能过剩,一方面又为下一步国民经济能不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而担忧,正是因为我们巨大的国内市场,特别是国内的农村市场需求严重不足造成的。因此,我感觉新农村运动、新农村建设给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新农村建设: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关键是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现在我国的农村确实是社会事业不发达,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国家对“三农”的欠账甚多。据说,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三所国家一流的大学,每年得到的国家财政投入,竟超过了国家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共品的投入;2000年,世界粮农组织对我国的卫生状况评价是世界倒数第四,而在此方面我们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再看我们的劳动社会保障。我们的社会保障长期关注城市居民的就业与再就业,而很少关注农村劳动力。如果想看现在中国的发展差距,就看城乡结合部。而这些都是制度上的不平等造成的。 

所以,如果讲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话,过去我们更多地是为农民的负担过重而发愁,税费改革以后最大的农民负担已经没有了,农民跟国家的由关系过去依赖关系、纳税关系、对抗关系,变为“三不”关系:不纳税,不对抗,不理你。在这种背景之下,农村社会的稳定到底怎样保证?基层政府这个国家政权末稍以后该怎么治理?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内容。 

从这四个方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确实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的基本思路。在此思路之下,怎样推动新农村建设应该做一些深刻讨论。现在全国各个地方有很多实践,发达地区前些年在城乡统筹方面或者说城乡一体化方面已经走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另外,包括一些内地在新乡村建设方面,比如江西赣南等地区都在搞乡村建设的试验。最近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经规划出这样一个蓝图,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方向,但是我们还应该因地制宜,政府的积极性要和农民的积极性结合。 
1、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内容,不是只强调农村某一方面的建设。也就是说,我们大家讲到的,从五中全会就提出来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有五句话,有一些报道农村的记者朋友们大概很熟悉,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讲到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讲到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讲到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讲到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也讲到了农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进问题。 

2、从具体的工作推进去讲,今年“一号文件”里也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五个方面的建设,第一个当然是经济建设,第二是农村的政治建设,第三是文化建设,第四是社会建设,第五是农村基层的党的组织建设,能够让农村基层的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领导力。 

3、在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中,中央明确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则,有五个大的原则: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果仅仅理解为盖房子、收入等等,没有经济实力的话,一个是在搞的过程当中可能加重农民的负担,甚至可能加重负债,另外没有经济基础的话,即使搞了也维持不了多久,所以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才能改变农村的面貌,也才可能持之以恒地搞下去。二是必须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我一开头就讲到,农村实行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方针体制,这是宪法规定的,不能因为搞新农村就错误理解为不搞家庭经营了。三是农村和城市相比,落后的方面很多,到底从哪方面入手,中央文件讲得很清楚,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希望、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那些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入手。比如有的地方农民道路不通,他非常希望尽快修通道路;有的地方电不通,希望尽快解决电的问题;还有看电视、对外交通、清洁的水等等问题,以及农村普遍关心的教育和卫生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四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好科学的规划。规划要统一制定,任务要一项一项落实,工作要逐步推进,而且要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地照搬照用别的地方的经验。五是要坚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主要是三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当然首先要动员农民,调用农民的积极性,依靠他们自己的劳动推进农村的建设。二是财政实力增强了,国家要给予农民支持和帮助。三是整个社会,特别是城市各个方面,城市的企业也好,城市的普通居民也好,如果有可能,也多动员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村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4、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中央要求必须做到“五要五不要”:第一就是要追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中国过去在基层和社会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做法,往往一件大的事情提出来之后,有一些地方追求表面的变化而不追求实效。新农村建设,中央要求一定要追求实效,而不是追求形式主义。第二是明确强调要从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出发,不要盲目攀比。前些日子大家在电视里也看到,在报道新农村建设中,有很多典型的农村建的非常漂亮,居住的房子甚至比城里都漂亮,普通农民住的房子可能比部长们住的都好,这样一些典型确实是他们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造成这些典型也有它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条件,每个农村都去学不现实,容易造成劳民伤财。第三是要因地制宜,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各地农村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如何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这一条对中国确实是关系重大,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中。为什么提新农村建设,而不是新城市建设?既然是新农村建设,建完了应该还是农村,应该还是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还能体现农村的特点,保留住农村的那些优良传统。还有一条就是一定要和农民进行充分的协商,先搞哪些,后搞哪些,而不能靠强迫命令的办法。第五个就是一定要引导和扶持,不要包办代替,有些地方当地政府实力比较强,或者当地有几个企业大老板愿意出钱,帮农民把房子都盖了,当然也好。但是中央更关心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育新型农民,要在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这就不能搞包办代替,而是要引导扶持。 

5、五大目标很清楚,一是农村生产力要得到发展,第二农民生活水平要得到提高,第三是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第四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第五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推向前进。涉及到几亿农民的这样一件大事怎么得到推进?中央反复强调的,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根据这样一个基本的要求去推进才有可能,光让农民自己搞就跟以前一样了。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我觉得很重要的是要从五个方面来考虑:1、作为政府的投入来说,要建立一个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一个长期的政府对农业农村增加投入的机制,无论是财政的支出还是国家固定资产的投资,以及各个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投向,都应该逐步增加,并且形成一个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2、党和政府所有的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和任务,并且相互之间协调,形成合力,去推动新农村建设。我们党和政府的部门是相当多的,不能说哪个部门只为城里设的,所有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任务,这一点必须明确。3、还要形成一个调动农民积极性,让他们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而辛勤劳动,这样一个激励机制。4、要形成一个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5、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这当然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做到。

7. 中国新闻讲收入增长可我们农民工收入越来越少怎么回事?

新闻说的是整体,对于个体,可能有差异。
举个最典型例子。
首先,近一年经济确实下滑的厉害,所以,北上广和江浙等原有发达地区收入确有下降。
但是,对应的很多农民工原回老家,或者附近的大城市,在这些城市的工人收入增加了。
比方说上海工人原来3000,现在2900,下降了。但是郑州富士康的工人2900变3000,增加了。
总体看,收入是增加了。问题是现在物价又要抬头,收入赶不上物价啊。

中国新闻讲收入增长可我们农民工收入越来越少怎么回事?

8. 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目前似乎都集中在提高农民收入上面。但是,在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上,却有着不同的认识。一些经济学家看到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认为只有发展农村金融,才能保证农民有条件进行再生产。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农民收入太低,是因为存在着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问题,只要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就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上述观点从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两方面考虑到了农民的利益,但是,这些主张在中国的农村未必行得通。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农村问题不在于融资困难的问题,也不在于农产品价格过低的问题,而在于传统的自然经济无法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的问题。即使金融机构深入到乡村各个角落,农村的经济也未必能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为靠数千元或者数万元的资金支持,是无法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的。同样道理,对于那些生产量很少的农民来说,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固然可以帮助他们脱贫,但未必能够帮助他们致富。凡是那些发财的农民兄弟,除少数种田大户外,大多数是通过从事非农业劳动积累起财富的。中国的农村改革必须变换思路。 

在我看来,当今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形成三大矛盾: 

第一,农业集约化生产与家庭承包经营之间存在矛盾。现代化农业要求规模化大生产,而家庭联产承包制决定了,在中国大多数地区不可能实行规模化生产。“席地经营”不可能获得高额的回报。除了在山东等一些地区农民通过塑料大棚生产,获得相对较高的农业收入以外,绝大多数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的农民都不可能从承包田中获得丰厚的回报。虽然国家一再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且千方百计地降低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但是,农民从农业耕作中所获得的收益仍然远远低于出外打工所获得的报酬。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农业效益递减也是一个整体趋势。与其他发达国家规模化生产的农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没有比较优势。和中国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投入产出之比也不高。这其中固然有中国农业的技术含量低、生产力低下、农民负担较重等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 

作为阶段性的改革成果,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因为从制度基础上来看,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转型时期的特殊生产分配关系。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家庭联产承包法律关系主体具有虚拟性质,作为发包方的集体所有制组织与承包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的问题。当集体所有制组织的利益与土地承包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集体所有制组织会毫不犹豫地破坏业已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农民作为土地的承包者,虽然可以通过村民自治组织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但由于自治组织同时也是发包人,这样就出现了农民无法通过农村内部的组织机构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问题。近年来,虽然不断有学者呼吁,通过合作社或者农会的方式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但现有的农村生产关系阻碍了农民的联合。更重要的是,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中国的土地承包合同关系不得不经常性地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都面临失效的危险。一些地区农民撂荒土地,其实是想用一种非常消极的办法来摆脱目前中国农村所面临的矛盾关系,但由于他们的农民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完全脱离建立在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系列法律关系。中国的农村承包责任制已经变成了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制度设计。 

改变这种状况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在没有更好的制度加以替代的情况下,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通过农村互助组织逐渐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且自发地与市场接轨。在一些商品化程度比较高的农村地区,农民内部之间的分工已经非常普遍,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也基本上实现。政府部门应该在稳定现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道路。 

面对国际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中国建立在家庭联产责任制基础上的农业耕作规模过小。今后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 

第二,农业人口的严重过剩与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之间存在矛盾。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些农民要么涌入大城市,要么被就地安置。近年来,关于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争论,其实质就是关于农民安置方式的争论。城市化固然能够一步到位,但城市化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成本是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的。在城市化的背后,是城市布局的合理性问题,更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吸纳能力的问题。当城市控制在合理的规模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布局,那么,城市化和城镇化之间没有大的区别。我们应该抛弃这样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在现有的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前提下,各执一端,讨论城市化还是城镇化的问题。在我看来,中国现有的城市布局并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广大的乡村普遍缺乏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和实物流动密切结合的小城镇,因此,今后应该更多地建设符合农村需要的小城镇。 

但是,小城镇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土地使用的矛盾。当前中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开发区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在一些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新型的小城镇。政府在清理和整顿经济开发区时,应该注意小城镇的正常发展与经济开发区盲目建设之间的区别,通过政策引导和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将经济开发区逐步改造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小城镇。 

在一些不赞成发展小城镇的学者看来,城市化才是解决当前中国农村人口过剩问题的唯一出路。他们反对小城镇发展,认为这样会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形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助长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但是,应当看到,城市的设计不是搭积木。在城市的布局已经初步定型的情况下,成倍地增加人口会导致城市功能的急剧萎缩。城镇化虽然不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步到位,但可以在短时期内有效解决农村剩余人口的出路问题。即使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小城镇仍然居住着一个国家50%以上的居民。 

第三,农村村民自治和政权机构不断扩张之间存在着矛盾。村民自治在中国当代有着多重含义,从民主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国民主改革的先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必要形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农民自主管理的社区组织结构。但是,中国农民自治机构面临着政权机构扩张所带来的压力。在许多地方,村民自治委员会成为了代表政权机关收取税费的“二政府”,成为了上传下达的管理组织。在一些农村,农民的自治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之间也存在着紧张关系,农民的自治事业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 

事实上,在当初的自治制度设计中,不是没有考虑到农村村民自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由于我国政权机构不断扩张,乡镇政府人员队伍庞大,如果不从自治组织获取必要的费用,机构就难以运转下去,所以,乡镇机关普遍存在着干预村民自治的现象。这种干预既是利益的诉求,也是传统行政思维观念的延续。如果不改革中国的行政体制,减少或者约束政府的行政权力,那么,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就难以继续发展。 

可以说,农业集约化生产与承包责任制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当前农村许多矛盾的根源,而农业人口的严重过剩与城镇化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是导致中国当代农村问题加重的根本原因,村民的自治组织和政权机构的紧张关系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导火索。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不但要从提高农民收入入手,而且还看到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解决三农问题时,不但要从生产关系方面思考问题,而且要从上层建筑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才能为中国当代三农问题的解决开出合适的药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