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产出的增加为什么会导致净出口增加

2024-05-06 11:58

1. 国外产出的增加为什么会导致净出口增加

跨国公司的原因

国外产出的增加为什么会导致净出口增加

2. 为什么净出口属于从支出角度看属于国民收入,而不是从收入角度看属于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额(GDP=C+I+G+X-M(即净出口))。收入角度: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等生产要素收入+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公司税前利润+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资本折旧 。
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经济。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政府用于购买物品和服务的支出)和转移支付(政府给予居民的转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购买,用T表示政府税收。把政府考虑进来,从支出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居民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的总和,即GDP=Y=C+I+G;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仍是所有要素所得的收入之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国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要有一部分用来交纳税金。但是,居民企业一方面交纳税金,另一方面又获得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政府的净收入就要去掉这部分支出。用TO表示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用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T表示政府净收入,那么T=TO-TR。所以,从收入方面来看,国民收入则为Y=C+S+T。
从前面分析,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收入。因此有:
GDP=C+I+G=C+S+T=Y
得:I=S+(T-G)
上式的(T-G)可以看作是政府部门的储蓄,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S为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可以通称为私人储蓄。这样,S+(T—G)可以表示整个社会的总储蓄。因此公式I=S+(T-G),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扩展资料
四部门经济就是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门(境外部门),国外部门的经济活动分为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这里只考虑对外贸易。此时,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即GDP=C+I+G+(X-M)。假定总收入不变,这样,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为:
C+I+G+(X-M)=C+S+T
公式两边同时消去C,就得到:I+G+(X-M)=S+T
可以简化为:I=S+(T-G)+(M-X)
上式中,(M-X)可以代表外国在本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来看,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向零国出口的产品,飘而这些国家获得收入,收入流入国外。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从而这些国家要支出,收入流入本国。该储蓄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这样I=S+(T-G)+(M-X)的等式就代表了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民收入

3. 在宏观经济学里,产出总是等于收入,产出也等于支出,收入和支出的概念是啥(通俗解释)?有啥区别?我能

既然你要的是通俗解释,那么我也用通俗的方式来回答你。
产出就是用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的全部价值,这个价值应该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这个是没错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价值也必然体现为一国全部国民的收入,和支出。

通俗一点讲,就好比只存在两个人的经济体,其中一个人A用一年的时间铸了一柄剑,而另一个人B用10两黄金买下了这柄剑。
那么A在这一年创造的价值的实体,也就是产出,就是那柄剑。而产出产品的价值用货币衡量的话,就是10两黄金。
而当我们分析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
A在交易过程中收入10两黄金。
B在交易过程中支出10两黄金。
——没错,你的问题的主干是收入和支出的概念是啥。其实这两个概念很简单,就是市场上所有的交易产生的收入或支出的总和。这里,交易只有一个,所以其总和就是10两黄金。对于一国来说,所谓的总收入和总支出,也不过是像这样的交易中产生的收入与支出全部加总起来而已。就这么简单。
而这个收入和支出的数字和用货币衡量的产出的价值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商品的市场价值是在交易中确定的,而交易不过就是一方的收入和另一方的支出而已。这三个值必然是相等的。

其实所谓的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国内生产总值)就是用市场价值衡量的一定时间内一国的产出——当我们谈到市场价值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用总的收入和总的支出来估计产出的价值。
当然,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并不是所有的产出都要拿到市场上去买卖呀~
的确。
所以接下来国内生产总值和测算就要涉及到如何计算库存商品的价值(一般按照市场价值计算)、GDP没有衡量一国的哪些产出(比如地下经济还有家庭生产)等等。
不过,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而在忽略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总产出等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这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第一个恒等式,也是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生产总值的逻辑基础。
所以你最后一句话的逻辑反掉了——
我们一般不是用我们核算出来的产出值来估算收入与支出的。我们一般是用我们核算出来的收入值和支出值来估算产出的。

以上。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继续询问。
P.S. 话说是不是开学了刚上完第一节宏观经济学课呢www?

在宏观经济学里,产出总是等于收入,产出也等于支出,收入和支出的概念是啥(通俗解释)?有啥区别?我能

4. 为什么净出口增加IS曲线右移,IS曲线右移收入增加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  第一,价格水平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下降,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总需求量减少。  第二,价格总水平上升时,资产的实际价值下降,人们实际拥有的财富减少,为了保持一定量的财富,人们必然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第三,价格总水平上升时,人们的名义收入水平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从而增加人们的税收负担,减少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少消费。  第四,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在汇率不变条件下,使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升,导致本国居民增加对国外的商品购买,外国居民购买本国商品减少。因此,净出口减少。    在影响供给的其它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成同方向的关系。即: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或者说: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

5. 假定进出口函数nx=x -my,且净出口余额为0,则增加投资支出将(收入增加,但净出口余额变为负值

设c为消费,y为收入,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nx为进出口,则有:y=c+i+g+nx=c+i+g+x-my所以y=(c+i+g+x)/(1+m)因为i增加或上升,所以y随之增加或上升原来nx=x-my=0现在y收入增加,所以进出口余额nx=x-my这道题是经济学的问题,涉及到经济中的知识,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与出口。拓展资料:1、三驾马车是经济术语,本词是多义词共4个含义三驾马车是指三匹马一组一辕,分前、中、后三组来拉的车。从支出角度看,GDP是最终需求——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因此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领域:经济学。内容:投资、消费、出口影响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三者关系:此消彼长、相互作用2、简介从支出角度看,GDP是最终需求─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因此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以2007年为例:中国GDP为246619亿元,在“三驾马车”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正是指投资、消费和出口。(1)、内需是指内部需求,即就是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它是经济的主要动力;(2)、投资是指财政支出,即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预算包括发行国债,对教育,科技,国防,卫生等事业的支出,是辅助性的扩大内需;(3)、出口是指外部需求,即是通过本国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扩大自己的产品销路。为了经济的发展三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假定进出口函数nx=x -my,且净出口余额为0,则增加投资支出将(收入增加,但净出口余额变为负值

6. 为什么均衡时收入的增加量小于is曲线的右移量

IS曲线的含义: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其中I表示投资S表示储蓄。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I(R)=S(Y),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经济含义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2)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3)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4)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意味着当期的产出未能满足需求,产品市场供小于求。2性质编辑IS曲线表示产出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所应保持的关系,所以:只有IS曲线上的点对应的国民收入才是均图1非均衡点衡收入。所有不在IS曲线上的点都是非均衡点,如图1所示,IS曲线右边的点意味着I﹤S,如点A,而IS曲线左边的点意味着I﹥S,如点B。IS曲线的斜率决定一定量的利率变动△r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y有多大。斜率绝对值越小,一定量△r引起的△y越大;斜率绝对值越大,一定量△r引起的△y越小,如图2所示:3曲线移动编辑(一)自发性消费(a)增加、自发性投资(I0)增加、政府支出(G)增加、政府转移支付(TR0)增加、政府税收(TX0)减少均会导致IS曲线向右平移;(二)自发性消费(a)减少、自发性投资(I0)减少、政府支出(G)减少、政府转移支付(TR0)减少、政府税收(TX0)增加均会导致IS曲线向左平移。1.政府支出如G↑→D↑→(I+D)↑右移→i↑IS右移补充:在假设利率不变下,G↑→Y↑,但因将造成利率上升,政府支出增加对于投资具有排挤效果(crowding-outeffect)2.投资如I↑→(I+D)右移→i↑→IS右移投资在何种情形下会增加(此系指其它条件变动)→预期生产力或通货膨胀将上升时。4斜率编辑IS曲线的斜率及影响IS曲线的斜率的因素图2IS曲线斜率的特点(1)IS曲线的斜率:dr/dY=-(1-b+bt)/h=-[1-(1-t)b]/hI,Y将减少。

7.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题中的意思是总需求包括净出口

在国民经济循环中,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即总产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二者恒等。不是总供给和总需求。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是因为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最终产品包括了进口的部分,因此只是净出口。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题中的意思是总需求包括净出口

8.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怎样用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来说明经济波动

用的教材是国内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不一样的教材的话就不要看章节的标题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含义。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2.GDP测度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3.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地域概念。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二、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不同于GDP是一个地域概念。三、GNP/GDP的三种核算方法。A.支出法:支出法是从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购买最终产品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X-M)说明:a.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出。b.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投资两大类。这里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净投资-总投资-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是指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损耗。c.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d.净出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B.收入法:收入法是从居民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收入法又称成本法,包括以下几项: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3.公司税前利润;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5.资本折旧。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C.生产法(书上应该不作要求)名义GDP、实际GDP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四、储蓄-投资恒等式两部门经济支出:Y=C+I(消费+投资)收入:Y=C+S(消费+储蓄)收入=支出所以,I=S三部门经济支出:Y=C+I+G收入:Y=C+S+T,其中:T=To-TRTo—全部税金收入TR—政府转移支付T—政府净收入即:I=S+(T-G)=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四部门经济支出:Y=C+I+G+NX收入:Y=C+S+T+Kr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所以I=S+(T-G)+(Kr-NX)外国对本国的储蓄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凯恩斯消费理论1、消费、储蓄和收入2、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韩旭互为补数,和为收入。第二,若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S1,说明新建企业比买旧企业便宜,因此有新投资。当q较高时,投资需求会较大。二、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第一,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第二,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以外事件而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第三,投机动机,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只会跌落,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绝不肯去买有价证券以免债券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什么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可以调节个人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2.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提供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进而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这就是“挤出效应”。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k的大小。K越大,挤出效应越大。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的h的大小。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货币幻觉:人们对货币的名义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作出反应。当物价和货币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或物价上升的幅度超过货币收入增加的幅度,实际收入不变或减少了,但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视物价的上升,因此不会减少反而增加了对商品的购买,即消费者存在“货币幻觉”。或者:物价上涨,虽名义工资未变,但实际工资下降了,工人如仍像物价未变时一样提供劳动,就是只对用货币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即工人存在“货币幻觉”。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1.自动稳定器定义: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机制:(1)税收的自动变化(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它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经济波动幅度,并无法消除经济波动。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定义:政府审时度势,斟酌使用,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局限性:(1)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财政政策以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2)不确定性:一是乘数大小难以准确确定;二是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其间总需求水平可能发生变化。(3)外在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4)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三、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狭义的货币供给为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前两者称为通货(Cu)。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储备。法定准备率:即存款准备金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吸收存款总量的比例。1、活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D=R/rd货币创造乘数:k=1/rdD为活期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rd为存款准备率2、存款创造过程中的“漏出”(1)超额准备金率re:超额准备金对存款的比率。D=R/(rd+re)k=1/(rd+re)实际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2)通货-存款比率rc:通货对存款的比率。D=R/(rd+re+rc)k=1/(rd+re+rc)3、基础货币定义: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用非Cu表示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Rd表示法定准备金,用Re表示超额准备金,用H表示基础货币,则有:H=Cu+Rd+Re。这是商业银行借以扩张货币的基础。货币创造乘数:基础货币能带来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四、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1、法定准备金率2、调整再贴现率——最早使用的政策3、公开市场业务——应用最广泛的工具第十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模型一、AD曲线为什么会向右下倾斜?几大效应、公式推导、图形推导A.利率效应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成反向变动的情况。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投资水平下降,因而使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B.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民的消费水平相应减少。C.汇率效应开放经济中,一国价格水平下降,短期在名义汇率不变的情况下,进口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价格下降,带来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增加。简单起见,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只考虑利率效应。总需求曲线可以由IS-LM图推导。AD曲线移动:影响因素、移动方向除了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果对总需求产生了影响,就会使得总需求曲线发生整条线的移动,重点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带来的总需求的移动。无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曲线向右移动。二、AS曲线为什么会向右上方倾斜?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划分的原因、政策含义)1.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古典假设下,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2.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只要国民收入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3.在通常的或常规的情况下,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越高,总供给水平越大。AS曲线移动:影响因素、移动方向A总需求变动短期内总需求增加,产出水平上升,价格水平也上升;总需求减少,产出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也下降。长期总需求的变动只改变价格水平,产出水平稳定在充分就业产量。B总供给变动短期内总供给增加,产出水平上升,价格水平下降;总供给减少,产出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上升。长期变化会使得产量接近于自然率产量水平。三、利用AS-AD模型作图描述经济的各个阶段书上P497-499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1.有关失业A.失业的分类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4.)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状态。B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2.有关通货膨胀A概念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B衡量指标1)消费者物价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2)生产者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PriceIndex),是衡量制造商和农场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价格指数。它主要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状况,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成本价格变化情况3)GDP平减指数指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现价GDP)增长与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即不变价GDP(constant-priceGDP)或实质GDP)增长之商。该指数也用来计算GDP的组成部分,如个人消费开支。它的计算基础比CPI更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最宏观测量。C分类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MV=PY。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4.)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特定的经济制度、控制系统、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等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3.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货币发行过多需求拉动成本推进结构性通货膨胀惯性(螺旋)5.菲利普斯曲线定义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短期与长期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垂线,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在短期中,当通胀率不工人没有形成预期的话,通胀与失业存在替代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会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于是形成更高的通胀率,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便是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此时还未形成新的预期,即更高的通胀率与失业率仍然存在替代关系。但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长期预期),上述过程将不断继续下去,工人预期的通胀率与实际通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较高的通胀也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菲利普斯曲线于是演变成一条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线,即为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不存在失业和通胀之间的替代关系,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会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胀率不断上升。6.通货膨胀的治理(政策)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人为地制造衰退,既然通货膨胀是由于超额需求总需求所致,那么降低总需求水平,增加失业,减少产出,会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制造的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速度越快。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收入政策,政府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对货币收入和价格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政策,借助于工资价格管制、收入指数化和一定的税收政策实现。3)通货膨胀的成因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因而政府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也并非单一的,往往是多种政策搭配使用。附上:通货膨胀率计算公式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