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024-05-23 22:13

1.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句话出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 
当寒冷的冬天来临时,寒风瑟瑟,万物凋零,给人萧瑟之感。但不要忘了,在冬天之后,就是春天的降临,到那时,阳光明媚,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出在黑暗、痛苦中的人,不要忘记寻找希望的光明,不要忘记,黑暗之后就是黎明。 
这首诗写于英国革命时期,因此,“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写给那些生活在黑暗社会的人们,不要放弃希望,要勇于与黑暗的现实斗争,迎取胜利的光芒。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 如果春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谁说的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作。原文为: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西风颂》是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五节,始终围绕作为革命力量象征的西风来加以咏唱。

3.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当一个很寒冷的冬天来临,有多少人会抱怨,抱怨冬的寒冷、刺骨,可又有多少人会换过来思考,也许冬的到来未必是件坏事。只要我们熬过了冬,那么迎来的将会是温暖的春。冬的严寒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人生中的挫折,在度过整个冬天的过程中或许会很不容易,也许是充满坎坷的。这个冬是蜕变——把人从低谷推到高峰的蜕变,但并不完全如此,它还有可能让人从低谷陷入更深的深渊,主要在于你是否会去坚持,我认为挫折并不可怕,挫折来了,那么离成功就不远了。

  华丽的碟,舞动在花草间,引来多少路人的目光,没有人不赞叹它的美,但如此的美是来之不易的。一只蝶在蜕变的过程中的艰辛。痛苦也只有它自己知道,它为我们呈现出来的是它成功之后的美,是蜕变的结果。当它遇到所谓“冬天”的时候,它坚持了,它熬了过去,它胜利了迎来了属于它自己的“春天”。

  葛优,无人不晓,他的大名无数次地映入眼帘,他的作品甚为优秀,可是他华丽的光环背后也隐藏着无数个“冬天”。在他年轻的时候曾被拉出去养猪,他是多么平凡。上大学时,导演却说他表演上没有才气,这对于一个表演系的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被击垮。他当过话剧演员,后来好不容易进了剧组,却又是跑龙套的,他演过很多的小角色,他没有抱怨过什么,而是脚踏实地的走,一直走的了今天的成就。从曾经的话剧演员到今天的“金鸡奖”“戛纳影帝”,在他无数奖项中都充满了他的汗水与泪水,他诠释了整个冬天迎来的“春”!

  我们要坚持,面对“冬天”不懈怠,要承受它的考验,战胜它,记住“冬天”既然到了,“春天”就在眼前。

  “冬天”它并不可怕!因为春天就要来了!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4.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 

泼西·毕希·雪莱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抒情诗人。1792年8月4日出生于英国塞克斯郡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雪莱6岁开始学习拉丁文,以后学数学、法文、天文、地理、物理、化学。12岁进入贵族中学。在同学中,他对一切卑劣、腐朽的人和事情有强烈的反感,从不妥协。对弱小者、被欺侮者却心甘情愿给他们帮助。 

1810年,雪莱开始进入文学领域,和一个朋友合写了长诗《流浪的犹太人》,自己写了两个传奇故事。就在这一年,他进了牛津大学学习。一年后,因刊印出版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性》触犯教会,被学校开除,并被父亲赶出家门。 

1815年,雪莱的父亲去世。雪莱得了家庭的经济津贴以后,便逐渐进入了创作的盛年。 

年轻的雪莱酷爱大自然,通常喜欢在露天旷野度过青春时光。他常常扬帆海上,躺在小艇里,听任烈日的灼烤,像小孩子喜欢顺水漂流的纸船一样。他喜欢在海上写诗,他的著名诗篇或写在海滨浴场、或海滨别墅的屋顶、或漂亮的小艇,或海边的石洞里。 

1816年,雪莱结识了拜伦,来往亲密,友谊日深。1818年雪莱被英国法院以无神论者为借口,剥夺了他对子女的监护权,被迫离开祖国去意大利,在那里,他和拜论一同住在地中海海滨。 
雪莱一生写了很多诗,他给诗的定义是:“生命的形象表达在永恒的真理中的是诗。”他充分肯定了诗的战斗力量和社会作用。他说:“诗人的力量,不为他人做左右,而能左右他人。”通过创作实践,他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文学主张。 

1819年,雪莱写了著名的《西风颂》,雪莱旅居意大利时期,写了不少充满优美而蓬勃的幻想、又富有浪漫色彩的诗,《西风颂》可以说是这类诗歌登峰造极之作。是世界诗歌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以西风为中心,准确而有力地描写了一系列自然 播种子、驱乱云、放雷电,把地中海从夏天的沉睡中吹醒,让大西洋涂上庄严的秋色。写出了大自然如何在西风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诗人以此象征了当时的整个现实,寄托诗人对未来的希望。那“枯死的落叶”不正是反动势力?他们虽然看来人多势大,但“有翼的种子”——不胫而走的革命思想——却暗藏在地下,只等春雷一响,就会将它的色与香充满人间。旧的必将让位与新的。诗人请求西风把他振奋起来,使他发出革命的歌唱。 

请把我枯萎的思绪播送宇宙,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雪莱的革命乐观主义使他在诗篇的结尾发出了响彻欧洲的预言,我们听到了诗人发自整个灵魂的呼唤: 

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哟,春天怎么会遥远? 

诗人希望诗歌像西风一样,促成新世界的诞生,“愿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警号”,像预言的喇叭把沉睡的大地唤醒。 

雪莱另一类抒情诗具有辉煌的想象和优美的情致。如《云》、《致云雀》、《改月亮》等,善于在描写自然景象中寄托自已的思想感情。 

在雪莱的抒情诗里,主人公往往充满信心,这与大自然是协调的。他深信自然和社会都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一时的痛苦和黑暗终将变成幸福与愉快。 

雪莱的诗歌表达了当时欧洲最先进构思想.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序言中,雪莱阐述了他希望通过创作来改变世界。 

在英国的诗歌史上,雪莱的抒情诗是出类拔萃的。想象的丰富,音韵的和谐,比喻的美妙,哲理的深刻都是罕见的。他的抒情诗和拜伦的叙事诗同样是英国诗歌中的高峰,是值得我们仔细吟咏的。 

1822年7月8日,雪莱从利弗尔诺乘船返回勒瑞奇,途中突然遭遇风暴,船被吹翻,夺去了诗人仅30岁的年轻生命,经过了好几个漫长的日夜,才在沙雄上发现了他的尸体。当地的法律规定,任何海上飘来物都必须付之一炬,于是雪莱的遗体就由拜伦和特列劳尼安排火化。那一天,晴空万里,火焰升得很高,发出耀眼的金光,终于火化了一代诗杰雪莱的遗体,令人惊奇的是,那个心脏却完整无损,被特列劳尼从白炙的火堆中抢出。 

雪莱的骨灰被送往罗马,安葬在塞斯乌斯的金字塔旁的新教徒公墓,墓地上立了一块标志诗人埋葬处的石碑,碑上刻着诗人的姓名:泼西·毕希·雪莱,他的姓名底下还刻有这样两个拉丁词:众心之心。 

这简洁的铭文是他的妻子玛丽对他的品格所作的鉴定,也是对雪莱一生最其实、最深刻的赞语

5.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谁说的?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作。原文为: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预言革命春天即将来临,给生活在黑夜及困境中的人们带来鼓舞和希望。

《西风颂》是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五节,始终围绕作为革命力量象征的西风来加以咏唱。
诗中诗人把西风当作革命力量的象征,它横扫败叶、席卷残云、震荡大海,是无所不及、无处不在的“不羁的精灵”。同时西风对新生事物起了保护和促进作用,是“破坏者兼保护者”。诗人愿意做一把预言的号角,告知人们:如果冬天已经来了,呵,西风,春天还会遥远吗?
扩展资料
泼西·毕希·雪莱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抒情诗人。1792年8月4日出生于英国塞克斯郡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雪莱6岁开始学习拉丁文,以后学数学、法文、天文、地理、物理、化学。12岁进入贵族中学。在同学中,他对一切卑劣、腐朽的人和事情有强烈的反感,从不妥协。对弱小者、被欺侮者却心甘情愿给他们帮助。
参考资料西风颂百度百科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谁说的?

6.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谁说的?

雪莱说的。雪莱,全名珀西·比希·雪莱,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你说的这句是他的《西风颂》,原句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西风颂》,本诗构思于佛罗伦萨附近阿尔诺河畔的一处树林中,并基本上在那里写成。那一天狂风骤起,它温暖又爽人,收尽了将倾泻为秋雨的氤氲水汽。不出我所料,到了日落时分,暴风雨开始了,起先夹有冰雹,还伴有阿尔卑斯山以南地区所特有的声势浩大的雷鸣电闪。

7.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一年就将要过完了,恭敬的祝颂人们年末冬日喜乐安好!
同时寓意着:希望在岁末年尾将至之初,煮酒温茶,大家满饮冬日暖酒,自感欣慰。无论是春夏秋冬,愿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柔的怀抱拥抱彼此,鼓励,陪伴,接纳彼此!一年到头来的美丽心情,在这个岁末之际,继续给予我们生活的无限美好希望。让冬日暖阳之暖心悄无声息的继续围绕在大家的身边,冬天,快乐!

扩展资料:
同类型句子欣赏
1、岁末将至,静颂往昔。
2、岁末将至,平安喜乐。
3、岁末之际,顺问冬安。
4、岁末年终,以心暖心。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8.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谁写的?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 
  泼西·毕希·雪莱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抒情诗人.1792年8月4日出生于英国塞克斯郡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雪莱6岁开始学习拉丁文,以后学数学、法文、天文、地理、物理、化学.12岁进入贵族中学.在同学中,他对一切卑劣、腐朽的人和事情有强烈的反感,从不妥协.对弱小者、被欺侮者却心甘情愿给他们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