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工业化的含义

2024-05-18 10:48

1. 美国再工业化的含义


美国再工业化的含义

2. 工业化对美国有着怎样的影响?

工业化对美国的直接影响是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取代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因为题主没有具体问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以我就综合两次工业革命一并做答。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第一点是工业化最明显的影响——提高了工业生产力,这是最明显的,由此带来的影响也有,对工人的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市面上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类型也比以前丰富了,然后大家就开始发展贸易,然后资产阶级也慢慢发展起来了。

第二点是美国的工业化,推动了美国的革命,旧有的生产制度受到冲击,然后资产阶级兴起,拉开了欧美多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然后引发了工业革命和改革。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整个欧美了,记得高二的时候就工业革命对美国的影响还专门记过笔记背过书。

第三点是逐步形成了世界的资本主义体系,同时工业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发展,这个很好理解,以前农耕时代耕地的农民,在工业革命发展以后,纷纷去工厂上班了,然后因为没有钱没有办法置工厂和设备,然后就成了无产阶级。同是也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起来了,毕竟他们的利益仿佛一个跷跷板,紧密相连却又此消彼长。

第四点加快了美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前都是种地,到处都是一样的农田。而现在工业发展取代了以前的大量传统劳动力,大家当然会自谋发展,而货物聚散的中心就自然形成了一个个小的商业中心和城市。所以随着美国的工业化,也推动了美国城市化的进程。
工业化不仅仅是对美国有影响,还对世界战争影响深远,网上很多资料,有兴趣可以看看。这里不再赘述,仅仅是谈了几点对美国本身的影响,望采纳哟~

3. 工业化怎样改变美国?

美国在工业化中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一方面,我们既要看到美国经济发展路径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美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特殊性。独特的天时、地利、人和 从天时方面来看,美国这块新大陆虽然在英国人到来之前,来了西班牙人、来了葡萄牙人、来了法国人,来了荷兰人和瑞典人,但是在17世纪60年代都被英国人赶走了。英国人在随后的英法七年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从此,英国人在这块大陆建立了很多殖民地。在200年的时间里,美国只有两次比较大的战争,一次是独立战争,一次是南北战争。其他时间,美国都相对和平。一个稳定的环境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作为英国人全球贸易的一环,美国要提供给大不列颠原材料,同时还要成为大不列颠工业产品的市场。但是英国人在美国的统治方式是相对自由的,并且希望当地人自己管理从而节约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的管理成本。这样的统治方式给了美国人更大的发展空间。美国是一个没有童年的国家,也就是说美国没有封建文化,没有集权统治的历史,没有农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没有农业社会历史沉淀下来的风俗习惯等就文化的约束,没有形成利益集团和官僚集团。美国出现的时候是一张白纸,正是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来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国家。从天时上看,美国是历史的幸运儿。从地利方面来看,美国的自然资源非常富饶。土地的充裕使得农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世界上工业化的原始积累都是农业提供的,没有一定的农业发展,工业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可以解决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如果一个国家的土地贫瘠,或者人地比例大,那么解决农业问题就会是一个国家的主要任务,此时无暇顾及工业的发展。农业的落后不能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农业收入的低廉也不能形成工业品的销售市场。美国由于土地资源的丰富和人地比例小,所以首先解决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问题。劳动力要素价格的相对昂贵,使得机器替代人的需求旺盛,从而导致了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显然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并且直接形成工业化的动力。美国土地上,有铁矿,所以能够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进行冶炼,从而带动铁路的发展。美国土地上,还有金矿和银矿,虽然不像南美洲、非洲那样富饶,但是提供硬通货从而提高经济交易体的规模还是可以的。我们不妨看看戴维·S·兰德斯的论述。他说:美国“有辽阔富饶的处女地;气候适宜于种植发展工业所需的关键原材料即棉花;冶铁业所需要的最重要矿藏丰富;有大量的木材和煤提供燃料,还有东海岸丰富的水力资源;石油丰富,自19世纪中期就为照明、润滑油,最重要的是为内燃机燃料提供了宝贵的原材料;大量的铜矿,到19世纪末期,源源不断地满足了电力工业、汽车工业和传输业迅速增长的需要。与此同时,还有便利的交通条件:理想的海岸线上点缀着一流的港口,大江大河,广袤的平原。[1]”这些总结正是美国地利方面的优势。从人和方面来看,美国是英国人的新教徒寻找梦想的田园,他们带来了新教文化。新教文化诞生了企业家精神,或者说培育了当地人民的创业精神。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20世纪初期,只有不到一半的美国人是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后代。当时大部分的美国人是非白人、移民或者双亲之一是移民。在纽约,80%的居民是移民或者移民的后代,在芝加哥,这个比例达到87%。1900年,纽约的意大利人口可能比意大利本土上除罗马以外的其他任何城市都要多。1820-1920年间,有425万爱尔兰移民来到美国,这个人数超过了1920年的爱尔兰总人口数。从1850年到1914年,总共有4000多万人离开欧洲来到美国[2]。移民使得这个国家没有传统的历史包袱,没有旧制度的历史约束。移民大部分都是年富力强的人群,所以他们更有干劲。没有旧制度的约束、没有历史包袱、没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滞,使得他们容易在一起谈判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一种民主制度的产生。民主制度又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总而言之,美国社会呈现了一缕迷人的微光,使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在很大程度上欧洲化的社会,但缺少封建传统的社会中所发生的事情。美国是欧洲人创造的,但却没有欧洲的过去。它是在欧洲思想的坩埚中,而不是在欧洲社会经历的熔炉中锻造出来的;它的发展决定于这样的事实,即如托克维尔所说,美国人“生而平等,而不是变成平等的”其结果就是美国的自由和世界其他地方的自由基础不同[3]。和欧洲不同,美国不是在同封建贵族势力的革命斗争中赢得民主的;在美洲殖民地几乎没有封建残余。美国是小农和小商人的社会,一旦摆脱了英国王室,就能够在相对自由的情况下发展起来。英美工业化模式 世界上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英国的工业化大概用了100年时间,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完成。接着是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和美国,大体上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开始,也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美国工业化的动因主要来自内部压力,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因为美国有灵活的经济体系和政府强有力的指导政策,对工业快速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美国在英国的基础上进行了工业化创新,建立了更先进的生产模式。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又是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化进程最快的国家。1776年独立以来,依靠国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特别是进行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在短短的200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技术实力最强的国家,而且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美国人创立了新的工厂体制。美国工业化时人力匮乏,但土地广大,水利资源丰富。于是,他们把原来一些分散的制作过程加以合并,实行新的分工,然后将制造某一商品的所有工序集中于一个工厂,并置于统一的管理之下。这种工厂制需要巨额资金,于是,组织有限公司成为解决资金的主要渠道,某一公司根据法律取得营业执照后,便可以从许多较小的投资者手里筹集资本,股东们只负“有限责任”,他们对公司的债务只按其所占有的股份比例承担责任。这种股份公司成为美国工业化的基础。通用制是美国的另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通用制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产生“规模生产制”。在此之前产品是由工匠一件件制作的,而通用制的出现则使得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和大量投放市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革命是自发产生和进行的,这种模式一般被称为内生型工业化,这是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模式,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英国的工业化是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先是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率先在农业上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农业的先行发展使人口得以持续增长,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充足而又廉价的劳动力。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加上广大世界市场的开辟,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而蒸汽机的发明,正式揭开了工业革命序幕。技术革新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纺织业为先导部门,采矿业和冶金业与其并行发展,带动了其他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工业化逐渐扩散到各工业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业中。利润的驱使,使英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不再占优势地位,工业和贸易及交通运输业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对英国人来说,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几乎是浑然一体,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工业化。英美两国的发展还有许多共同点,除了它们都属于一种内生型的工业化模式外,语言、文化、政治传统、以及宗教信仰方面类同,都占有十分广阔的市场,有一个适宜工业化发展的政治机构和相应的社会组织,都能获取工业化所需的原材料。所以通常人们把英美两国的工业化模式合称英美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1)它们都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依靠个人力量自发地发展起来。英美两国实现工业化,都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市场经济较发达,在那时,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加之土地所有权变革及英国在贸易方面的强大地位,为个人力量自我扩张奠定了基础,引发个人投资。即由个人发动自然而然地开始和完成的。(2)工业化发展的直接目标是追求利润,在资源配置上,政府干预极少。资本家的本性就是为了追逐利润,那么工业化是由私人发动的特点所决定的。政府的干预极少,而且还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促使本国工业化顺利地进行。

工业化怎样改变美国?

4. 美国“再工业化”的举措有哪些

1.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
2. 鼓励科技创新,鼓励研发创新支持工厂回迁
3. 促进出口,促使中国等新兴国家开放市场,同时加大
       贸易保护力度
4. 扶持中小企业
 
上述观点来自《美国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 孟祺)
—— 2012.06期《经济体制改革》

5. 美国工业化为什么能后来者居上?

英国当时想法是没必要花更多的钱去更新新的设备,因为英国有大量的殖民地,他们有种守旧的想法。而美国却采用新型的设备,美国又吸取外来的科学技术人才,于是美国得到快速发展。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却被众多的殖民地干扰,多数殖民地得到解放导致英国无力发展,而美国却向各国出售商品刺激经济的发展。导致美国后来居上。
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这次革命从开始到完成。
当然也有减少试错成本的原因,这也是很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后发优势,弯道超车的原因。

美国工业化为什么能后来者居上?

6. 美国工业化简介

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工业化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引言:   历时约100年的美国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创造了世界上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和所谓的“美国奇迹”。美国的工业化发展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呢? 美国工业化具有各产业协调发展、劳动生产率高、产业聚集、要素市场发达、国内市场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向“世界制造中心”迈进,以及协调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或农业产业化)、实现二元结构转型和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工业化的特点 产业结构升级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与其他先行工业化国家相似,美国的工业化也是一个工业比重逐步超过农业、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逐步超过轻工业的过程。但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轻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虽然逐渐下降,但其发展速度也不慢,直到1900年美国工业化完成之后,轻工业比重仍然大于重工业。美国农业发展慢于工业,但就农业本身来说,在美国工业化时期内,农业发展是相当快的。农业的较快发展,一方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美国第一大制造业。 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高 美国在工业化启动时期劳动力和资金都非常短缺,整个19世纪其工资率和以利息表示的资本收益率都较英国高。美国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引进人才、发明劳动节约型技术、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19世纪美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和资本价格一直高于其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英国,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优势完全弥补了由劳动力和资本价格较高而带来的损失。 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现象明显 美国制造业存在一个明显特点:全美国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在以芝加哥为西端、以华盛顿到波士顿为东线的区域内。直至20世纪中叶,这一地区仍拥有68%的美国制造业和43%的美国人口,尽管这一地区的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7.7%。已实现产业化的美国农业在区域布局上存在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带,比如小麦生产带、玉米生产带等,此外,还有所谓“牛肉带”、“猪带”等。 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 1790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而且没有一个城市超过5万人。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了。到1920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与制造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相适应,1790~1950年间,美国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也不断增长,从1790年的5%迅速提高到1920年的51%。 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达 东北部是美国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该地区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为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如为了方便纺织业融资,该地区发展了大量的储蓄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资本市场也为产业重组提供了通道,1818年以后,由于航运业相对利润下降,新英格兰地区的许多航运业巨头将其资本通过资本市场顺利地转移到纺织行业。而新英格兰地区的农业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顺利流向西部农场和本地的工厂,如洛厄尔的工厂就因为从周边农业人口中招收女工而闻名。 跨区贸易发达,国内市场大 区域专业化的发展和跨区贸易的兴起也对市场规模的扩大做出了贡献。随着区域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分工的发展,消费品需求和由此派生的对机械、特制品以及其他资本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全国性的纺织品、服装、鞋靴以及其他消费品市场。 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发展进出口贸易 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充分利用了其后发优势,直接引进和利用英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和人才等。如美国大量用偷窃、抄袭和引诱技术人员等方法得到了英国、法国、德国等的技术和机器等。 大量吸引外资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手段。自1843年至1914年,美国吸引外资稳步增加,1914年吸引的外资额相当于1843年的33倍。发展进出口贸易也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自1790至1914年,美国的进出口除个别年代稍有减少外,一直是增加的。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美国几乎掌握了世界贸易的1/3。 对我国工业化的借鉴意义 虽然美国的工业化发生在100多年以前,而且美国工业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我国当今的工业化存在很大的不同,但美国工业化所反映的一般性特点对我国推进工业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尽管美国实现工业化比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时间较短,但也花了约100年时间。我国的工业化严格说来是从新中国开始的。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推进工业化才不过50余年,与美国相比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仍然是未来几十年的主要任务。过去,我们曾试图通过计划体制和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来实现快速赶超(“超英赶美”),但事实证明“欲速则不达”,工业化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正在迈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这是中国工业化重新走上正轨的生动体现。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100多年前美国在工业化时期制造业所达到的国际地位相比,我国目前离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业中心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必须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迈进。 第二,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的,这一点对我国极具借鉴意义。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总想通过政府计划而不是通过市场来重点发展某种产业,殊不知各个产业之间不是通过国内市场就是通过国际市场而相互关联,只有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随着技术进步、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内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才能逐步使产业结构升级。虽然工业(或制造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但工业化绝不仅仅是工业发展,而是各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如美国的工业发展就是与其农业、商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的。中国过去在农业和轻工业没有很好发展的情况下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值得认真反思的。目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信息化,过分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分强调产业结构升级等倾向。 第三,美国的工业化首先表现为人的专业化,劳动力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美国赶超英国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美国独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人权,重视人的成长,这无疑是其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化强国的主要奥秘。我国过去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正好犯了“见物不见人”的毛病,重视工业项目、工业产值、机器设备等“物”,而忽视人的需求的满足(低工资),忽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忽视人的自由流动,尤其忽视为工业化做出重大牺牲且源源不断成为工业化新主体的农民的权益,因此工业化走了很长的弯路。今后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要借鉴美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将人作为工业化的主要依靠力量,推进人的流动,将尽可能多的农民纳入到工业化轨道上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美国的工业化表现为明显的产业聚集、区域专业化和人口集中(城市化)。各种不同的地方因具有不同的优势而在工业化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各地竞争的结果是各自成为某方面的专业化区域。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人口和产业布局是按计划进行的,事实证明布局不合理。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允许人口、要素和企业或产业在全国各地自由流动,由其自发选择区域。这样就会逐步形成较合理的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现象,并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  第五,美国的工业化是由市场化来保证的,其工业化过程也是市场不断发育、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国内产品市场的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或国际产品市场的扩大),都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国过去通过计划制度虽然使工业产值比重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了,但事实证明这种工业化是不可持续的。美国工业化经验表明,只有通过市场化来推进工业化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因此,我国今后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发育和完善各类市场,制定和完善各种市场制度,将市场化与工业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工业化中的关键作用。

满意请采纳

7. 美国再工业化有多大可能?

前面有回答说美国再工业化可能性是100%,这完全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实际上,美国开始去工业化的同时,再工业化的努力就没有熄火过。如果从上世纪70年代算起,美国的再工业化努力大概有50年了,从尼克松到今天的川普,掰起手指头算算,经过9位总统,效果等于零,不知道100%可能性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1960年代中期,英特尔公司还没有成立时,美国的去工业化就开始启动了,当时的仙童公司为降低半导体元件生产成本,将工厂设在了中国香港。英特尔时代,硅谷的芯片公司包括英特尔,全球建厂。美国的芯片公司在本土去工业化的同时,美国对本国的钢铁、汽车产业发放数以百亿美元计的补贴、贷款,并同步祭起关税大棒,应对日本汽车和钢铁产品的冲击,竭力保持它们不倒闭、不搬迁
仅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在1979年时就获得美国政府15亿美元的担保贷款。美国的钢铁和汽车是迄今为止保护得最好,同时也是扶持最失败的产业。美国的钢铁产量从1970年的1.315亿吨,到2004年的1.06亿吨,34年降低了24.1%产量;美国国内汽车市场,国外品牌份额从1970年代的15%,增长到2004年的43.1%,三大汽车厂节节败退,其中克莱斯勒还卖身给戴姆勒。

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不是美国,而是中国。高端汽车是德国人的天下,中低端市场日本人长袖善舞,哪有美国什么事儿?为什么几十年来美国的再工业化会困难重重,有如关山千万阻隔?现在很多人嘲笑华尔街,认为资本家的贪婪使美国经济大规模去工业化,导致过度金融化。但华尔街只是按经济规律办事,那儿生产成本低就把生产外包到那儿,保证高额利润。
说白了,在产业链上,绝大多数制造业都是利润微薄、以量取胜,属于低附加值产业,高附加值属于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1992年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对此有过精辟论述:微笑曲线(见下图)。实际上,美国人现在就处于微笑曲线的两头——附加值最大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附加值最低的生产制造外包了。
明显的例子是苹果公司,富士康专门搞制造,从一部iPhone上才分得5%的利润。制造业如此低的利润,华尔街有必要去干?制造业能拉动就业?对不起,那是白宫考虑的问题,不是华尔街的本分。

美国再工业化意味着什么?美国的去工业化是全球经济大分工的结果,把高利润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都吃了,现在低利润的生产制造环节也不想放过,这明显违背经济运行规律,吃惯了精米白面,吃谷糠不怕消化不良?如果美国强力推行再工业化,结果会是华尔街的上市公司利润近乎腰斩,物价翻番不止,比如保住了汽车在国内的生产制造基地,结果汽车价格暴涨。

美国的再工业化就是一个伪命题,不过是川总拉选票的一种策略,再说了,如果美国制造利润丰厚,也用不着川总出面,各跨国公司肯定扎堆回来。有人会说,曹德旺的福耀玻璃不是去了吗?福耀玻璃是做汽车配件业务,做配套的都知道,和下游合作企业距离越近,物流成本越低,福耀到美国办厂,是为了给三大汽车厂在美国的基地贴身配套,所以属于个案,不算普遍现象。
那么,是不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没有一点戏呢?也不是,利润丰厚的高科技产业制造可以在美国落地生根,像美国钢铁城匹兹堡就已经从低端的钢铁转型到医疗器械和机器人等高技术产品制造。不过,这是2016你之前的事,和川总嘴里的再工业化没半毛钱关系。

美国再工业化有多大可能?

8. 美国当年为什么要去工业化?

 美国难道不知道去工业化的后果?当然知道,但美国十分自信,你看看美国把工业转移到了哪些国家,首先是转移到了日本,转移到了墨西哥,转移到了南美洲,然后就是亚洲四小龙,四小龙四小虎这些国家都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把产业转移到这些国家,对于美国来说没有什么威胁,而且美国转移给一个国家的都不是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是其中一部分,他们彼此之间要互相联络,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掌握一条完整的供应链,美国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这样的话,这些国家就永远会受制于美国,其实苏联也是这么干的,你看看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分工不同
   美国将低端的工业先转移出去,然后通过市场化运作,美国赚的利润仍然非常高。拿着这些利润美国可以补贴国内的功能,可是渐渐的美国就发现不对了,因为转移出去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原本按照美国的设想,美国是掌握产业链的高端,然后美国的没有掌握中高端,然后不太重要的没有掌握终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掌握中低端,一级一级地向外传导,美国在每一个级别之中都能够赚取最多的利润,这样其他国家发展工业化反而是在给美国打工,毕竟实业赚钱一年能有百分之10的利润就不错了,可是金融行业百分之三四十都是很正常的。
   今天大家看美国去工业化好像很愚蠢,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掌握完整产业链的话,那么美国是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的,可是问题是出现了,中国这样一个怪物不仅掌握了完整的产业链,而且工业体系特别齐全,这让美国就感到很难受。
   因为如果世界要合作才能生产一个产品的话,美国是每个国家都离不开的,因为你要交易一定是要用到美元的,可是如果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国内就生产出完整的工业产品,那美国的地位就得不到保证。
   
   打个比方说。如果地球是个村,那么美国就是村里的大地主。而且还是唯一的一个。
   只有他是地主,别家撑死了只是算富户。
   他地多,钱多,家丁多,武力充沛。同时他又垄断了种地的核心技术。
   村里的穷人想要发展,必须要傍着他。求他租地、借钱、借种子、授权技术。不然,根本没法发展。
   至于地主,把地租出去,一半收成归他;借种子一斗,到时候收回两斗;借钱一块,到期收回两块。
   地主想吃大米,他可以让张老头种大米。给点好处,张老头不会不听话。
   地主婆想吃大饼,让李老头负责种麦子。给点好处,老李头不会有意见。
   地主少爷想吃肉,让杨老头负责养猪。杨老头不想干,地主家的打手一巴掌过去,杨老头也只能含泪答应。
   到了年尾,如果穷人还得上欠款,地主数钱数到手软。
   如果还不上,地主也不会亏。地主会派打手直接收穷人的祖屋,逼穷人卖妻卖女。就像黄世仁抢杨白劳女儿一样。
   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地主不会亏。
   就这样,地主久而久之就控制了村里穷人一家老小的人生自由和祖产。
   在村里,地主可以为所欲为。
   而这种情况下。地主还可能干活吗?地主还可能雇佣劳动力去种地吗?
   不可能的。
   雇人种地,那多费事、费钱、费神?
   既然有海量的穷人可以使唤,地主给穷人安排分工,他自己躺着收租就好了。
   他一边收租子,一边还可以享受穷人给他上贡的大米、小麦、猪肉。岂不美哉?
   在这套体系中,没人能跳出地主的五指山。
   毕竟,地主武力充沛,谁敢跟他叫板?
   美国当年的去工业化,就是这么回事。
   当年美国用政府信用和国家实力(拳头)做背书,让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随后,美元成为收割机,为美国人疯狂收割全世界的实物财富。
   美国放出的美元,在全世界收购实体企业和资产,华尔街三十万人,每年赚的金融服务费就比咱们十几亿人辛辛苦苦一年,搞出口赚回来的美元还要多。
   华尔街赚钱了,就带动了会计、律师、管理等行业的收入提高。这些人的消费,继而带动了房地产、教授、医生、餐饮等各服务行业人员的工资。进一步,又会带动建筑、农业等其他行业工资的增长。
   美国人的收入都上涨了,这就导致美国商品的成本和售价也上涨了。
   当制造业主发现,经营成本越来越高,自己产品没竞争力,消费者不买账后,自然就只有三个选择。
   一是关掉工厂,自己也进金融业捞钱。比如美国国债的利息就很高。买国债的分红,可能比办厂,辛辛苦苦一年的利润都高。
   咱们国内前些年房地产热时,也是一模一样的情况。工厂老板辛苦一年,赚的利润还没有两套房一年的增值幅度大。办企业不如买房,谁还有热情办实业。
   二是往落后地区转移生产线,靠压榨成本获取利益。这种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比如通用 汽车 。
   三是关停生产线,把生产权限授权给别的国家的企业。美国公司直接进口商品,这样赚得也比自己在国内生产的利润高。比如苹果和高通走的就是这种路线。
   这几种选择,无论选哪种,都会让美国本土的工厂倒闭或搬走。
   最终的结果,可不就是去工业化了吗?
   所以,美国当年去工业化的现象,本身并不稀奇。真正值得思考的,是美国为什么敢去工业化?
   要知道,工业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
   曾几何时,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向第三世界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是舆论热议话题。
   早些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等,都在去工业化。
   但这么多年过来,大家猛然发现,法国、意大利、德国、芬兰、瑞典等欧洲国家,虽然也有向第三世界淘汰落后产能,却它们并没有去工业化。
   时至今日,这些国家仍然是工业强国。工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并不算低。
   有机构曾统计过数据。
   我们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约2.1亿。按总就业人口7.8亿算,占比27%左右。
   欧洲国家普遍低一点,但没低太多。
   德国是25%,意大利和西班牙是20%。
   相比之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就拉跨了,只有15%左右。
   (美国就业数量的分部门数据 1948-2010)
   这表明,浪潮退去,真正去工业化的,只有美英等五眼联盟国家。而其他国家,工业还是经济支柱,并不敢去工业化。
   那么,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呢?
   其实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
   美国的去工业化,是美国资本、技术主动向外输出的结果。
   尽管美国国内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不断在降低,但美国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把精尖 科技 和高端制造业也转出去。
   现今的美国,仍然掌控了全球最顶尖的科学研发和技术研发,拥有无数黑 科技 。仍然是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者,拥有大宗商品定价权、证券定价和交易效率和规模、流通和储备货币发行权。
   对于其它国家来说,只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分一杯羹,就不能绕开美国。
   现如今,仍然是美国想削谁,就一定能削。
   像东南亚当年被收割的例子,现如今的世界仍然在上演。(收割逻辑很简单。资本先把美元拿过去投资,帮当地建工厂,造成一时的繁荣景象。待产生优质资产后,资本在繁荣破裂之前主动撤出,待当地资产价格迅速下降后,资本再进入抄底,低价收购,完成最终的收割)
   养肥了再收割的把戏,美国玩了好多次。屡试不爽,一般国家根本无法对抗。
   毕竟,美国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国家。
   咱们常规认知中的美国,是那个位于北美洲南部,与加拿大、墨西哥毗邻的一个国家。
   然而实际上的“美国”,是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主要原料出产地,以欧洲、日韩、东南亚为轻重工业基地,以美元为收割利器,以英国为铁杆盟友,在全世界有十几个航母编队的庞大“联盟体系”。
   金融,只是“美国”这个吞金兽,向落后国家吸血的手段。
    科技 ,只是吸血的借口。
   而充沛的武力,则是能否吸到血的保障。
   咱们国内总有人认为掀翻美国很简单,这就有点过于乐观了。
   咱们面临的困难,其实很大。
     
   当然,这也不是说咱们就没有胜算。
   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不动摇,坚持团结,机会总是会有的。
   当年的美国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发展,瞅准机会,才把旧霸主英国拉下马的吗。
   
   美国当年为什么要去工业化?这样的问题一般人还真的回答不了,我今天谈两句,辛亏是这段时间看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视频,比如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陈平、张维为,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等。他们演讲的共同解释是,美国其实质是由利益集团在操控,他们之所以去去工业化,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工业制造需要人力、物力、资金等的综合投入,而用金融代替工业化,只需要资本运作就行了。事实上,美国在去工业化后利用资本云中也的确赚的盆满钵满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但是,财富的积累需要实干加创新,我们国家的崛起就是很好的证明。世人都说我们中国是世界加工厂,我们赚的是辛苦钱,但我们也真的是在崛起,并且也赚的不少,甚至增长速度很快。这就不得不让美国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了,也难怪特朗普想尽种种办法要重振美国工业。去工业化不能不说是美国的失策。我还想多说两句,美国试图想用玩金融求的发展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了,而我们要当心,绝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国家要做实体,个人也要踏踏实实去工作、去劳动,如果人人都想做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从哪里来,物质财富怎能去创造?恩格斯说,理论总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要想富,还得工业制造, 社会 工业化!
   
   为什么?
   玩具、家具、五金、纺织、制衣、塑料及陶瓷、机械、造纸,这一类工业,附加值很低,甚至是破坏环境,伴随国家逐步富裕,肯定是第一步淘汰的产业。
   纺织女工:
   孟加拉制衣工:
   所以,实际自1950年开始,美国就已经逐步开始淘汰低端工业,订单转移到自己控制的日本,倭国经济迅速发展后之后也在1960~1970年代开始转移订单到亚洲四小龙,1990年代转移中国大陆,现在又开始转移到越南孟加拉印度等地。
   当前,美国联邦最低工资要提高到每小时15美元,每天8小时是120,一个制衣女工,算上厂房、设备、材料、运营费,福利,制做多少成品才能保本?
   同样的道理,1990年代开始, 汽车 及钢铁甚至手机这些也逐步迁出美国,也是因为追逐利润和销售市场的原因。
   美国当前制造业集中在宇航军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石油等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业,传统工业已经不赚钱了。
   哪个资本家愿意赔钱呢。美国政府能补贴所有制造业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美国人去工业化实际上是对的。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美国人玩金融,从开始玩到如今已经50年有余年,他们赚的盆满钵满。
   美国人不用发奋学习,就可以把世界上最高能人才搞到手,为他们赚钱并研发。
   美国人仅靠美元,就可以采购到世界上物美价廉的商品。使得美国人整天只想消费。它们的空调从买进来就不用关机,直到坏掉,它们的 汽车 和汽油都是非常廉价的!
   美国人仅仅靠美元的宽松与收紧,就把地球人搞得东倒西歪!无偿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美国人就在之中发财发财再发财!
   但是要说明一点,真正吃肉的人是华尔街,美国人民只是陪着喝汤,但就这点汤也让美国人民心满意足,因为即使这样也比它国人民过得好!
   这是美国人玩去工业化的好处。这种好处维持的根本就是不能有人超过它,特别是 科技 ,一旦有人超过它,它建立起的金融霸权就会瞬间崩塌!
   偏偏在新世纪的第二十个年头就在东方出现了具备这种征兆的国家,美国人岂能不害怕,因为当前发生的一切是在刨美国人的祖坟!
   当资本主义国家那些资本垄断集团的企业,它们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随着制造成本的逐渐增加和竞争优势的不断下降,并且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而进行整顿改造的要求也逐渐苛刻。
   所以这些企业主们会选择进入高料技硏发领域或者进入金融股票投资这些高收益行业。
   而将那些效益低高污染的工厂外迁到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上个世纪末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利用高 科技 创新获得技术专利来敛钱。靠美元霸权来薅羊毛割世界各国的韭菜。
   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世界上为推行美元霸权保驾护航。美国由此来收刮世界的财富。这比靠生产制造和出售商品所获得的利润更高而且更容易。所以也就处成了当年美国去工业化的风潮。
   我来简单的回答一下吧!工业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给美国带来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上个世纪早期工业化能够带来大的发展,能够强国富国,无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它都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霸权,有霸权才有话语权,这个时候它不想再用工业化来提高它的GTP总量,开始使用金融的手段,用美元的霸权来收割全世界的羊毛,和发展高 科技 ,所以才会去掉了低附加值,而又污染环境的工业化。
   这个问题出的比较现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几个原因。
   第一搞工业化,需要许多土地资源和需要许多投资。
   二是搞工业化,人们的劳动强度比较大。
   三是搞工业化容易造成土地空气水质噪音的污染。
   四是搞工业化比搞金融服务业收入低很多。
   美国因为 科技 水平,经济实力,金融服务,专利权力世界第一,及时去掉工业化,利用美元的霸主地位,利用美元汇率,利用世界大宗商品交易使用美元货币,利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使用服务金融,技术专利,跨国公司支撑经济发展大局,人民可以比较轻松生活。
   首先不能简单概括去工业化,工业化也分粗工业精工业两大类,美国去工业化只是把低端加工消耗人工的部分去掉,把核心工业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所以美国不是去工业化而是去低端化,所以美国始终工业强国技术强国我们现在谈的工业升级等也是这个道理,经济讲究的是谁的利润高谁才是老大低端加工没啥利润所以经济不行[机智][机智][机智][机智][机智]
   首先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即美国的所谓“去工业化”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将所有制造业全都迁出美国,而是将能耗较大且附加值有限(当时那个时代)的中低端制造业大举迁出美国。今天看来,这种做法非常短时,但在特定 历史 环境中,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当时时代发展潮流还有利于当时美国经济发展。
   
     
    一、美元在全球有绝对优势 
   
   提到美国经济肯定绕不过美元霸权,由于美元在全球占据绝对优势,所以美国即使失去全部中低端制造业也能维持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地位,因为美元不仅能提供惊人的财富还可以调节美国外债,控制他国产品价格。利用美元特殊地位,美国可以轻松降低需要进口的商品价格,抬升国际竞争对手的商品成本。此外,在美元的调解过程中还可以从他国“热钱市场”,如股市和房地产获取大量财富来弥补国内中低端制造业财富创造能力不足。这种情况下,还在国内维持中低端制造业毫无意义,不如让他们迁到其他国家以便为美国培育更多值得收割的市场与优质资产。尤其是很多初级产品生产,可以用他国资源生产商品再以不太高的价格出口回美国(美元居于绝对优势时代),保障本国消费。
   
     
    二、美国占据绝对技术优势 
   
   仔细研究美国去工业化发展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其起源于美国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占据先发优势,美国在很多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一度占据垄断性地位,很多国家不得不支付巨额专利费向美国购买技术。在此情况下,各种高新技术产品能创造远超正常状态的财富。相比之下,中低端制造业技术水平有限,产品附加值低,维持的最大价值不过是增加就业。这个时候的美国依靠高新技术产品创造的惊人财富就足以维持全 社会 的高福利状态,只要福利足够,即便失业率高一点也没关系。而维持大量中低端制造业不仅要消耗许多资源,还有损美国“环保”形象,所以大规模迁出中低端制造业成为那个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美国拥有“塑造”全球市场能力 
   
   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于全球气候峰会上坚决要求执行美国碳排放标准,最后在多数国家反对下失败。一旦美国标准成为全球标准,那就意味着多数国家要向美国支付巨额财富购买相关碳排放处理技术,换句话说,美国将“塑造”出一个只属于美国的国际碳排放技术市场。等到其他国家技术上取得突破,美国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在美国去工业化早期,其全球市场塑造能力非常惊人,可以轻松通过许多国际标准或体系塑造出一个只有美国产品或有利于美国产品的市场,比如前文所述早期电信产品。这种情况下,中低端制造业市场塑造成本高但收益不多,与其花费精力不如将精力集中到附加值更高的高新技术领域。